吡唑醚菌酯·稻瘟酰胺SC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

2023-02-07

稻瘟病是德阳市水稻种植的主要病害之一, 部分区域常年重发生, 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 严重时绝产绝收。当前, 水稻生产上用来防治稻瘟病的药剂主要有三环唑、富士1号、稻瘟净、春雷霉素等, 一般情况下, 连续多年使用同种杀菌剂, 病原菌会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 从而造成杀菌剂的药效下降[1,2], 30%吡唑醚菌酯·稻瘟酰胺SC是江苏丰登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杀菌剂, 为明确其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和对作物的安全性, 2014年, 在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黎郎村4组对该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为大面积推广该药剂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常规中稻桂潮2号, 供试药剂30%吡唑醚菌酯·稻瘟酰胺SC (江苏丰登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 对照药剂40%富士1号EC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市售, 75%三环唑WP (上海惠光化学有限公司) 市售。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选择在稻瘟病常发区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黎郎村4组, 试验田田块方正, 面积为432 m2, 土壤肥力均匀一致, 禾苗生长嫩绿均衡, 种植品种为当地稻瘟病感病品种中稻桂潮2号。

1.3 试验设计

供试药剂共设3个处理, 分别是25 m L/667 m2, 40 m L/667 m2, 60 m L/667 m2。对照药剂40%富士1号80m L/667 m2, 75%三环唑20 g/667 m2, 设一个清水对照。667 m2用液量30 L, 各药剂处理区的面积为72 m2, 试验不设重复。

1.4 施药与调查方法

试验于2014年7月8日在拔节期施药1次, 7月18日破口初期施药1次, 每个处理间设2行隔离行, 采用山东卫士 (WS-16) 手动喷雾器。叶瘟防治试验在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 药后10 d再调查一次发病情况。穗颈瘟在药后26d调查一次发病情况。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调查相连50株, 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以下两片叶;穗颈瘟每点调查50穗, 记录各处理总株数、病株数、病穗数、病级数。

1.5 防效计算方法

式中:CK0为对空白照药前病情指数, CK1为空白对照药后病情指数, PT0为药剂处理药前病情指数, PT1为药剂处理药后病情指数。

因为穗颈瘟采取预防施药, 破口初期未见发病穗, 无需调查施药前病情基数, 防治效果按以下公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供试药剂针对叶瘟的3个处理防效分别为43.16%, 49.761%, 68.81%, 对照药剂富士1号防效为43.058%, 三环唑防效53.556%;供试药剂针对穗颈瘟的三个处理防效分别为60.24%, 66.71%, 80.32%, 对照药剂富士1号防效为59.13%, 三环唑防效39.59%

2.2 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防效与供试药剂 (吡唑醚菌酯+稻瘟酰胺) 浓度呈正相关, 60m L/667 m2处理浓度对水稻叶瘟防治效果达68.812%, 两次施药后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达80.32%, 高于供试药剂其他两个处理;同时, 明显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药效影响因素方面, 两次施药后8h, 出现了48 h连续强降雨对药剂处理效果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 药后出现了连续的阴雨寡照对稻瘟病的发生发展也更为有利, 综合分析以上因素会对药效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效果。

3 结论

供试药剂30%吡唑醚菌酯·稻瘟酰胺SC, 抗雨水冲刷性优异, 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明显。试验示范全过程中均未发生作物药害, 不影响水稻抽穗、扬花、灌浆, 未对周围生物造成影响, 对环境友好。针对本次田间试验结果, 大田推广上, 一般发病年, 水稻叶瘟每667 m2用药量以60m L为宜, 病情严重时, 可以适当提高用药量, 增加使用次数。孕穗期稻瘟病病情较重时, 穗颈瘟防治于水稻破口前期和齐穗期施药2次, 对穗颈瘟防治效果更好。

摘要:为验证30%吡唑醚菌酯·稻瘟酰胺SC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以常规中稻桂潮2号为供试水稻品种, 在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黎郎村4组对该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施药后药剂均未对水稻产生药害。30%吡唑醚菌酯·稻瘟酰胺SC60 m L/667 m2处理浓度对水稻叶瘟防治效果达68.812%, 2次施药后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达80.32%。本次试验表明30%吡唑醚菌酯·稻瘟酰胺SC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有效药剂。

关键词:吡唑醚菌酯·稻瘟酰胺,稻瘟病,田间药效

参考文献

[1] 高曙晖.水稻稻瘟病的药剂防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9) :11508-11509.

[2] 王晓燕, 刘亚军.75%拿敌稳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效果[J].现代化农业, 2011 (5) :52-53.

上一篇:基于强夯法的软土地基加固施工技术研究下一篇:员工创造力影响因素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