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年轻干部的培养

2022-08-22

第一篇:浅谈年轻干部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优秀年轻干部

周未

年轻干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后备力量,优秀年轻干部更是未来的中流砥柱。如何培养好优秀年轻干部,说小点关乎个人成长,说大点关乎国计民生。新时期的年轻人,几乎无一幸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那就是迷惘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压力大,面临着买房难买车难看病难生孩子难和上有老下有小的经济压力;工作忙,几乎挤不出锻炼身体的时间等等。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可以说,现在的很多年轻干部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个总开关上是有问题的,他们觉得雷锋精神遥不可及,焦裕禄、牛玉儒的先进事迹则更像是编撰出来的。所以,思想教育已迫不及待,挖掘社会上的正能量,用真正发生在身边的先进事迹给年轻干部来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信服,从而在思想上产生新的动力,这是国家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是多关心年轻干部。关心从来都是一个行动而不是一句话语,国家和社会应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为年轻干部创造更多的条件。比如说定期为年轻干部邀请一些心理学专家进行辅导,以解决年轻干部心理上的诸多困惑。建立更加合理的人事交流机制,为年轻干部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提高年轻干部待遇,为其解决后顾之忧,方能使年轻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

三是建立合理用人制度。年轻干部各有所长,国家和社会应充分了解每个年轻干部的优缺点,并为其安排相应的岗位,扬长避短,这样一来,年轻干部干起工作来干劲十足,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综上所述,年轻干部的培养其实就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就不用担心培养不出优秀的年轻干部来。

第二篇: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

从2012年至2016年,潮州每年将从市直单位处级后备干部中选派20名优秀年轻科级干部到镇(街道)挂职锻炼;从县(区)直部门和镇(街道)班子中选派20名优秀年轻科级干部到市直机关挂职学习;从党政群机关或事业单位中竞争选拔20名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26周岁左右的优秀年轻干部到镇(街道)任职培养,5年各100名,即“三个一百”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程。

潮州市对年轻干部的培养的重视程度和方法,值得肯定和借鉴。众所周知,现在的年轻干部一般具有比较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良好的价值取向、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干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强烈的正义感。但是,年轻干部理论功底比较浅,工作经验比较少,有时不能正确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过高估计自己在决策和工作中的能力,需要组织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

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这充分说明年轻干部培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

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特别是年轻干部。

可见,年轻干部的培养是我们的党永葆生机,我们的国家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

第三篇: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思考

对培养选拔“四类” 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

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以下简称“四类”干部)是各级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联系广大少数民族、妇女同胞、党外人士和青年群众等社会各阶层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全面建设小康临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做好“四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对于充分调动广大“四类”干部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领导,在形成长效机制上着力

培养选拔“四类”干部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事关地方改革、发展、稳定、和谐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党组)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四类”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把培养选拔“四类”干部工作作为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推动“三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对待,作为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加各级领导班子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规划,以强有力的组织手段保证各项工作措施得以落实,使培养选拔“四类”干部工作逐渐由阶段性、突击性向常规性、经常性转变,形成目标具体、措施明确、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长效机制。要落实领导责任,把培养选拔“四类”干部工作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组织、统战、民族、妇联等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四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研究“四类”干部的成长规律,定期制定目标规划,修订完善工作措施。当前,各级党委需在认真总结“十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党外和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意见》,为在“十一五”期间做好培养选拔“四类”干部工作,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善于联系群众、能领导建设和谐社会的“四类”干部人才队伍,提出目标要求,提供制度保障。

二、齐抓共管,在强化合作机制上努力

培养选拔“四类”干部系统性强、周期性长、涉及面广,开展好此项工作,需要党委抓总,上下联动,各方配合。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应加大合作力度,做到在政策上同步落实、在目标上统筹规划、在信息上互通共享、在工作上合力攻坚,防止部门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各级组织部门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好牵头协调的作用,随时注意加强与统战、民宗、妇联等相关部门的经常性联系,主动向他们了解“四类”干部方面的情况,在工作上赢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各级统战、民宗、妇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联系党外人士、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同胞广泛的优势,在“四类”干部队伍建设上充分发挥人才基地作用和举才荐贤作用,积极主动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工作;各级党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干部的“阵地”优势,配合组织部门搞好“四类”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新闻单位要加大政策宣传和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力度,为“四类”干部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行组织、统战、人事、民宗、妇联、党校等部门联席办公制度,解决在政策上和实际工作中相互脱节的问题。

三、夯实基础,在健全人才储备机制上使力

当前,正科级以上“四类”干部在一定范围内之所以存在选拔难、难选拔的问题,跟“三支”人才队伍尤其是党政人才队伍中副科级及以下一般“四类”干部人数偏少、比例偏小不无直接关系。由于一般“四类”干部在党政人才队伍中的人数比例偏小,不少地方或部门正科级及以上“四类”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往往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此,当前各级各部门抓好“四类”干部选拔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储备机制,从源头上不断夯实“四类”干部队伍的基础。

——创造条件“育苗”,不断提高“三支”人才队伍中一般“四类”干部的比例。要针对我市属边疆少数民族农业市,大量“四类”干部人才来源于广大农村,而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往往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信息比较闭塞、观念比较落后,村民提高自身人口素质的意识不够强,家庭学生读书成才与城区相比存在环境差、压力大、困难多的实际,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发动,转变农村滞后观念,提高让后代读书成才、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的自觉意识;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两免一补”等措施,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资助和帮扶力度,确保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学生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成得了才。要通过定向招生、照顾录取等政策倾斜手段,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的大中专定向招生规模,让尽可能多的农村家庭学生进得了大中专学校求学深造。要通过采取切块招考、定向录用等政策倾斜手段,降低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农村生源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生源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门槛,使农村生源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生源进入“三支”人才队伍、成为干部教育培养对象的机会得到增加,人数比例得到提高。

——拓宽渠道“选才”,不断壮大各级“四类”后备干部队伍。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四类”干部后备人才的选拔机制,在每年定期进行推荐选拔的同时,多领域、多渠道、多方式了解、物色和选拔“四类”后备干部。组织、统战等相关部门要抓住下基层、到部门开展工作或进行调研等机会,在“三支”人才队伍中随时了解和物色思想好、作风正、求上进、有潜力的优秀“四类”干部“苗子”,并本着了解和物色到一个,选拔一个的原则,按干管权限将其及时选拔到相应级别的后备干部人才库中来进行培养,从而不断提高“四类”干部在各级各类干部人才库中的比重,夯实各级“四类”干部的来源基础。并按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原则,对“四类”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每年储备一批、提拔一批、淘汰一批的方式,使“四类”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着相当的数量、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对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外后备干部,要妥善做好思想工作,使他们心情愉快地留在党外成长进步、发挥作用。各级民宗、妇联等部门也要发挥联系“四类”干部广泛的优势,归口积极物色、主动推荐“四类”后备干部人选,协助组织部门做好“四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四、强化措施,在完善教育培养机制上用力

“四类”干部在德才素质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是制约“四类”干部成长的“瓶颈”。“四类”干部优秀“苗子”被选拔到各级各类后备干部人才库后,需要健全和完善机制、改进工作措施,及时对他们进行有效地教育培养,使其不断进步,促其健康成长,让其成为可用之才。

——突出强化学习的严肃性。由于成长环境和观念局限,有不少“四类”后备干部仍然存在学习随意性大、进取思想不稳定等不足,为强化“四类”后备干部勤学习、增素质、长才干的自觉意识,必须建立严格的促学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对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认真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提出的“要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的资格要求,来提拔任用干部。除特殊情况外,达不到培训期限要求的干部原则上不予提拔任用。另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干部“不学”提拔任用一票否决制,即凡是学习情况被考核为“不合格”等次者,不作为拟提拔任用对象上党委常委会(或党组会)研究,来不断完善“四类”干部学习求知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四类”干部自觉强化“知”与“行”能力的主动性。

——突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在广开渠道为“四类”干部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的同时,要根据“四类”干部的知识结构需求和培养方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多途径、多形式组织“四类”干部到各级党校和省内外高等院校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公共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经济知识及岗位技能知识,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民族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讲政治、守规矩、通政策、懂业务、会履职、有追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积极向上,能够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各项事业发展的各级各类优秀后备干部人才。

——突出培养锻炼的实效性。根据“四类”干部成长的规律和不同岗位所起的锻炼作用,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提出培养锻炼规划,为“四类”干部成长搭舞台、架梯子,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经风雨、长见识,在挫折磨砺中增阅历、长才干。在下派工作中,注意将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四类”干部选派到乡镇、企业、贫困地区、重点工程、艰苦边远环境中去经受考验,到矛盾突出、情况复杂、集急难险重为一体的工作第一线去接受锻炼,磨炼他们应对困难、接受挑战的意志,丰富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经验,培养和提高他们宏观决策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在上挂工作中,注意把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优秀“四类”干部选调到上级机关和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使他们走出原有的生活圈子,跳出狭小的工作空间,开阔眼界增见识,解放思想拓思路,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突出培养帮扶的重点性。在兼顾一般的同时,实施“优秀人才及时培养,年轻人才尽早培养,急需人才加紧培养,特殊人才照顾培养”的育才战略,根据干部实际和岗位需求,分批从“四类”后备干部中挑选重点培养对象,安排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与重点培养对象结成帮扶联系“对子”,加大定人定向跟踪培养的力度,为重点培养对象健康成长添“油”加“气”、保“驾”护“航”。通过帮扶联系和监管,对走得比较顺的,给予随时提醒,促其“快马加鞭”,防止因其产生骄傲情绪而误入歧途、前功尽弃;对遇到挫折和困难的,给予加油鼓劲,促其振作向上,防止因其产生消极情绪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对进步较快、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及时进行提拔使用;对经过努力帮扶,但仍屡教不改或表现滞后、进步缓慢的,作淘汰处理,及时将其调整出重点培养对象名单。重点培养对象因被提拔或淘汰后,要从后备干部中及时物色优秀分子进行充实,使重点培养对象队伍始终保持一个常数,保证对重点培养对象的帮扶联系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形成长效机制。

五、转变观念,在创新“准入”机制上加力 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和成长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四类”干部综合素质、德才表现和参政议政能力与其他干部相比总体上尚有一些差距和不足,要做好“四类”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必须立足实际,转变观念,在创新干部“准入”机制上动真格、求突破。

——进一步落实提拔任用优先原则。“四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见成效、有突破,转变选人用人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衡量“四类”干部素质时,需要充分考虑“四类”干部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环境条件的局限性,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干部不少在边疆民族地区成长起来,妇女干部大多工作家庭两兼顾任务重、压力大,党外干部和年轻干部大多任职经历相对单

一、阅历相对较浅,取得一定成绩比其他干部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的现实情况;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四类”干部在促进各界广泛交往联系、推进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起到的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和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特殊影响,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和评价“四类”干部的德才素质。

——进一步改革选拔任用方式。一方面,要不拘一格选拔任用“四类”干部。在按照选任制要求选拔任用“四类”干部的同时,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培养选拔“四类”干部的新形式和新途径,通过实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定向选拔、定向聘任等方式选拔“四类”干部,来不断壮大“四类”干部队伍。另一方面,要改变重换届、轻届中的“四类”干部选配方式,加大“四类”干部在届中的选拔任用力度,保持“四类”干部选拔工作的经常性和连续性。本地区、本部门有合适人选的,在本地区、本部门选配;本地区、本部门一时难以产生适合人选的,由上级组织部门通过交流进行选配;职数已满,但尚缺“四类”干部的,可以采取“先进后出”的方法充实,待换届和班子自然减员时再恢复到领导班子规定职数,或者用兼职的办法来解决。

第四篇: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

(华安县组洪詹晴)

一、解放思想,树立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人才资源开发观念。在年轻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才资源开发上,一是要讲求效益。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任务繁重,竞争激烈,机遇难得,急需年轻干部迅速健康地成长。要充分认识到不讲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效益,就是对人才隐形浪费,必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增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效果,提高年轻干部在培养选拔中的成才率。二是要讲求“时代性、梯次性和专业性”。时代性即培养选拔标准既要体现新时期“三个代表”的标准,体现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又要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梯次性即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班子建设需要,形成多年龄段年轻后备干部队伍的合理梯次配备。专业性即要围绕“五支队伍”一起抓的目标,不同行业的年轻干部的培养及其成长应符合不同行业的特殊要求,并要达到优化配置的效果。

二、夯实基础,加快规划建设“大后备”干部人才库。要总揽干部工作全局,树立“大后备”干部的观念,打破行业、区域、所有制以及身份、资历、职业、学历界限,建立一个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角落的后备干部人才库:身份构成上既有机关干部,又有企事业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门类构成上既有党政领导型人才,又有经济管理型人才;层次构成上既有县级后备干部,又有科级后备干部;梯次构成上既有较为成熟的“应用型”领导人才,又有新世纪的“储备型”人才。同时,还要有适当比例的妇女干部、非党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等人才。储备的各类、各层次年轻干部越多,选人用人的余地越大,干部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的基础就越牢固。

三、健全机制,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是理论培训制度。要充分利用党校、干职校等干部培训基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轮训;要鼓励在职干部学历再教育,健全青年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从而,以理论培训全面提高青年干部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二是一线锻炼制度。实行35岁以下年轻干部一线锻炼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基地,积极拓展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的领域,逐步向农村、社区延伸,特别是向非公企业延伸,要逐步安排年轻干部到非公企业挂职锻炼,协助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要继续推行干部交流制度,从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难易出发,加大对干部的交流。通过多领域的延伸、多岗位的锻炼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健康成长。三是考核考评制度。要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实绩考核综合评价机制,对年轻干部进行跟踪考核、系统评价和动态管理,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全面、准确、严格地考察、测定、评价年轻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从而,既有利于使他们有“压力”和“动力”,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实践锻炼中开拓争先、争创一流业绩;也有利于在动态培养过程中把握 1

他们的培养方向,优化培养措施。四是竞争激励机制。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推行聘任制、考任制、试用制、助理制等办法,拓展延伸公开选拔范围,逐步由党政群机关向事业单位延伸、由科级干部向一般干部延伸、由在职干部选拔向公务员招考延伸、由招考公务员向招考事业单位干部延伸;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实行竞争上岗,以不断增强年轻干部的竞争意识,使每个年轻干部时刻保持不进则退的危机感,积极参与竞争,勇于开拓进取。五是选拔使用机制。衡量干部的德和才要注重工作实绩。要完善实绩考核办法,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形成重实绩、看贡献的选人用人机制。同时,要完善干部能上能下制度,严格执行干部离退休制度和健全非领导职务制度,对领导班子中确属不胜任、不称职的干部应坚决进行调整,让更多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提高班子的整体素质。

第五篇:关于加强年轻干部培养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我镇年轻干部培养步伐,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堪当重任的后备干部队伍,从组织上保证我镇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上级关于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做好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磨练意志、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为目的,以提高年轻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积极探索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干部、在人民群众中培养干部、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干部的途径和方法,探索适合年轻干部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培养锻炼方式和工作机制。

总体目标:从现在开始,利用三年的时间,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和教育管理,丰富年轻干部工作经历,使他们更多地熟悉机关和基层情况,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增强年轻干部宣传方针政策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处理复

1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使年轻干部更加符合我镇干部素质需求和各岗位实际的要求,采取全方位培养,多岗位锻炼,一年一轮换的方式,培养锻炼35岁以下年轻后备干部,以适应我镇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培养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在做好对近期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同时,做好中、远期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

2、坚持因人制宜、学有所用的原则。根据干部本人的经历、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材施教,增强培养的针对性。

3、坚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避免重复培养和盲目培养,追求培养质量,注重培养实效。

三、培养途径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培训,注重岗位锻炼和环境磨砺,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导师帮带和外派学习相结合的培养途径,全面提高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论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本职岗位所需技能相关的业务知识,促使他们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2、实践锻炼。一是开展年轻干部论坛。每半年举行一

次论坛,总结自身学习和工作中的心得,采取上台演讲述职的方式,培养他们能干能写能说的能力;二是建立年轻干部培养基地。安排年轻干部联系一个村或企业,向支部书记或企业负责人认老师,从基层学起,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处理突发事情的方式方法,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学会做群众工作,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多岗锻炼。把年轻干部放到更有利于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进行培养锻炼,有意识地让他们在现职岗位上多承担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多压担子、压重担子,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扬长补短,加快成长。

3、导师帮带。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联系帮带年轻干部制度。根据工作岗位相近原则,由党委指派班子成员或工作经验丰富、政治素质高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年轻干部结成帮带对子,采取导师带学生的方方式,经常和所帮年轻干部谈心,帮思想、帮作风、帮理念,教思路、教方法、教办法,鼓励年轻干部立足基层积极上进。年轻干部至少每半个月要向所帮带领导汇报一次思想和体会,每季度向党委汇报一次培养情况。做好记录,建好档案。

4、外派学习。有针对性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进行短期专项培训,或与其它机关单位联系,对优秀年轻干部采取工作交流的方式,促使他们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从而更快、更健康地成长。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要从全局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工作,进一步增强做好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领导班子成员要负起相应责任,切实加强对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领导。组织办要制定培养计划,加强年轻干部教育培养管理,为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开展和年轻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成长档案制度。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研究一次。建立新录用年轻干部成长档案,统一纳入后备干部管理,内容包括干部简要情况、考察材料及培养方案、民主推荐情况、民主评议情况、考核情况、培养和奖惩情况等。

结对帮带一览表

年轻干部培养工作记录

上一篇:浅谈我国银行业客户下一篇:囚徒普希金阅读答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