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问题

2022-07-06

第一篇:建设美丽中国问题

2013届政治热点问题之“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一、指导思想: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总体方针: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三、具体措施:

①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②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③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④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第二篇: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答记者问

2014-9-11 14:27| 发布者: cnagrinetadmin| 查看: 58| 评论: 0|来自: 学习时报

摘要: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编者按:近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任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 ...

记者: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体现这一要求?

徐令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专门下发了意见。总书记在不同会议、不同场合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调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必须落细落小落实、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当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建设美丽乡村,要做到教育先行、宣传先行,引导农民群众理解、接受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动。工作中要突出“四个性”:一是突出典型示范性。要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精心打造“最美品牌”,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最美少年、最美家庭等活动,通过善行义举榜、道德榜、功德录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道德热情,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二是突出宣传普及性。要用好县乡媒体和农村大喇叭,评身边好人,讲好人好事,揭坏人坏事,具体生动地宣传核心价值观。要制作刊播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场景。要用好新媒体,适应“微时代”的要求,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三是突出受众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农村地区,针对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农村不同群体,针对农村地域广阔的特点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四是突出教育长效性。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在兴起宣传教育高潮的基础上,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硬件方面主要抓好哪些工作?

徐令义: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起到环境改造人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根据县乡村财力状况,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四改一建”。一是改路。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自然村组的道路建设,支持农户硬化通户便道,为农民群众出行提供便利,为他们发家致富加快步伐,也为促进城乡交流创造条件。二是改水。一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上历史欠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水污染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通过城乡一体供水、引泉入村、自来水入户等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三是改厕。建造卫生厕所,是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件牵涉千家万户的难事、好事。要根据各地实际,加大农村改厕工作力度,以“厕所革命”的力度,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四是旧村改造。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区别各地经济实力、自然条件等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旧村改造,使农民受益、受惠,在改建过程中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五是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从2011年开始,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将投入35亿元资金,共同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2万所,今年要建设3600所,为农村孩子增长见识、培养兴趣、学艺学技搭建平台。地方要借中央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东风,开展配套建设,配备辅导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建设资金监督管理,把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实事、抓好办实。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抓好乡风民风建设?

徐令义:乡风民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相对于硬件建设来说,农村民风建设的难度更大、时间跨度更长,见效也慢,更要精心谋划、持续推进,并着力抓好“三个建”:一是建好家风好家训,创五好文明家庭。要把家风家训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好宣传教育、征集评选、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引导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写家风、晒家训,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要把建好家风好家训与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弘扬家庭文明新风。二是建农村志愿者组织,扬奉献友善新风。志愿服务是美好德行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公民责任和时代新风。就农村而言,志愿服务既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要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平台,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把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因病、因残、因祸导致的残缺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作为重点,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爱、守望相助,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三是建乡规民约,促移风易俗。这是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发动农民讨论制定乡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并依靠“一约四会”参与民间事务的调解、监督与服务,在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作用。

记者:我们在日常调查采访中,也看到听到农民群众的不少反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加强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

徐令义: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问题往往是时代的声音,及时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是我们基本工作方法。培育良好民风,既要在“立”字上着手,又要在“破”字上用力。要按照刘云山同志提出的增强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的要求,针对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看,对着问题干,敢于负责、敢抓敢管,推动农村风气明显好转。一是把整治脏乱差作为经常性任务。整治脏乱差现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常抓、抓经常,反复抓、抓反复。要会同有关部门,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手段,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建设和整治行动,推动农村来一场“环境革命”。要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切实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现象。二是把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作为紧迫任务。美丽乡村建设,要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着力建设绿色乡村。要突出“保”,保护林地、草地、湖泊、湿地、江河,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要集中“压”,实行严格的环评制度,把中央提出的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重在“建”,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循环农业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开展节水、节油、节电、节粮、节纸宣传教育,大力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经济实用、生态环保的新民居,使美丽乡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乡村。三是把治理黄赌毒作为突出任务。整治要严厉,对黄赌毒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硬一些、严一些,抓一批重大案件,公布一批“黑名单”,打出声势、打出威风。重点要突出,及时查处内容恐怖残忍、低俗下流、淫荡奸恶、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出版物和游戏软件,继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清理违规网吧、娱乐场所、露天文艺演出,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文化环境。网络要管好,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打击制造传播谣言、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等网络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此外,要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和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搞的所谓“松土运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徐令义:维护、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是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内质,文化引领农村风气之先。只有农村文化发展了,美丽乡村才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

一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统一服务标准,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要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民生项目,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实惠、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帮扶力度。

二要以乡贤文化为重点,大力弘扬优秀民间民族文化。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文化标记,是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对于完善农村治理、引领道德风尚、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培育弘扬乡贤文化,给美丽乡村增添一抹新的亮色。要对各地农村历代名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进行挖掘整理,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培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增强农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要鼓励各界成功人士回乡支持农村建设,以自己所学所长反哺桑梓,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教化村民。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彰显农村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三要以就近就便、群众喜闻乐见为原则,大力活跃农村群众文化。要广泛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鼓励自办文化,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引导,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现代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和体育健身活动,做到热在乡村、热在群众。要加大“送”的力度,发挥“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品牌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到农村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活动,把优秀文化产品送到田间地头、送到集市广场。

记者: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艰巨、千头万绪,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央文明办有什么要求?

徐令义:美丽乡村建设,是造福千万农民群众的美丽事业,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需要齐抓共建、持续推进。要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既统起来抓,又分开来做,统的工作紧紧抓住、一抓到底;分的工作细化任务、抓好落实。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分类指导。要按照生活宜居、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总要求,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精心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各地要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即将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之中。二是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有效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一定数量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美丽乡村的项目建设和服务。三是推动以城带乡,提升城乡共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按照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城市在资源、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四是广泛发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要通过项目带动、工程联动、以奖代补牵动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群众参与,让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要引导农民群众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五是加强组织协调,增强工作合力。各级文明委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切实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地方文明委及文明办要重在抓软件,争取政府部门支持抓硬件。要充分发挥县市党委政府的能动作用,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创建县级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要调动文明委成员单位、党政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发挥好村支书、村主任的作用,发挥好农村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第三篇: 实现中国梦想 建设美丽中国

(2013-2014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1》课讲稿)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期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激励学生以实际行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课程内容: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任务 4.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集中全党意志和智慧,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重大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造福人类。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类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向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东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资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尺度。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 2

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3、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背景并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沃土之中。“天人合

一、道法自然”观念和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积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它强调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互惠共存。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之一的太极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如何和谐共处。在太极图中,阴阳鱼合抱共含对立统一,在内部两条鱼的边缘结合得天衣无缝,外围共同构成一个正圆。太极图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两个对立的方面,对立才能统一。两个对立面协调、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如此。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们对自然的损害就是损害人类自己,呵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近代以来取得的工业文明成果,主要是在以人为自然中心的认识和发展理念下获得的。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物质财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成为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问题。

人类历史进程表明,一种文明发展积累的基本矛盾不能在同一文明模式内解决,而必须超越旧的文明模式。建设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是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扬弃和超越。从古代社会屈从,崇拜和顺从自然,到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环境意识的新觉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标志。

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3

4.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由于资源环境问题而引起。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2012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近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纷纷倡导实施“绿色新政”,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增长引擎,以此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方兴未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

我们党深刻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提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清醒把握和全面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战略举措。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按照一般推理,生态文明应在发达国家兴起,因为生态危机的发生和危害首先在那里体现。但是,建设生态文明构想却没在那里诞生,建设生态文明实践没在那里展开。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强大物质基础、技术和资金优势,以巨大投入治理环境,使自身生态危机得到缓解。第二,西方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生态环境成本,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内生动力.第三,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难以自发转向。它们已经形成了不可持续的低储蓄,高消费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难以重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4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党的十七大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间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

5

2.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全面、系统的先进思想和战略任务,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建设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意义。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的攫取,对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就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帐,多还旧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给生态环境以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修养生息,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道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

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时间跨度上,需要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发达国家一二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决定了它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必修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跨 6

越路”。

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第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

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第

三、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深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第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第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第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三、 需要着重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水平逐步提高,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1.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这就要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督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 7

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是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2﹒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这就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放在突出位臵,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有根本性、战略性意义,从而进一步凸显了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基础性、前提性地位,这也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职能提供了契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3﹒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决不能放松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而要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努力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多还旧帐,进一步 8

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必须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集中力量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PM2.5)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权利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损害。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PM2.5问题,要集中力量,加大防治力度。2012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分三步走:第一步,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督;第二步,2013年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第三步,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标准。2012年9月底国务院批复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协同、综合、联动”的一揽子防治政策措施,治理以PM2.5为特征的灰霾污染。第一,明确防治目标。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年均下降5%,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提出更高要求,年均浓度下降6%。第二,采取综合措施。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强能源清洁利用,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既注重防治一次污染,又注重防治二次污染。在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烟粉尘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控制要求,并提出八大减排工程,共计1.3万个减排项目,将有效削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第三,完善联防联控。健全“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能力。

4.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可持续性的系统理念出发,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

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9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我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研究,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要抓紧推进,争取早日出台。

5、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紧密相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良好环境,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条鲜明的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的同时,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

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统筹国内国际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大局,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自觉承担国际环境责任,以自身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推动全人类共同呵护地球家园,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及阶段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把继续发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建设性作用与解决好国内生态环保问题有效衔接起来。强化国际环境公约履约,进一步提高国际环境合作水平。同时,对外积极宣传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负责任大国良好形象。

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1916年,我们党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发表《青春》一文提出,中华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热切呼唤一个青春中国。1935年,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方志敏为“可爱的中国” 10

光荣献身。他曾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写道,“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1949年,毛泽东主席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横空出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的宏伟目标。进入新世纪,在富强民主文明中国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和谐中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崭新发展理念。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应当说,这些方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何一要件都是不美丽的。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目标、内容和要求,有所侧重;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可持续的增长”。要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经济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建成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 11

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关键是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和深化生态示范创建。生态示范创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式。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通过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局面。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条件已经具备,恰逢其时。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无数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聚少成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个人都付出智慧与汗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才能在潺潺溪水汇集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我们憧憬的美好愿景才能早日到来。

延伸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光明日报》2013年1月15日。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徐琦,《中国环境报》2012年11月12日。

思考题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着重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

四、怎样建设好美丽中国

第四篇: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实践调研论文

得分:

论文名称: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年级专业:

2015级机械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评阅教师:

提交时间: 2015—2016学年第1 学期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

关键词: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报告中是这样阐释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内涵。最后,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画上优美的一笔。

一、“美丽中国”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必然性

有人会问,美丽中国这个词包含着什么深意,它与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以后不用提可持续发展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他们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

会运动风起云涌,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探讨生态保护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是最先在这次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我国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也是这次大会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要求该委员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该委员会于1987年将经过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普遍接受。

在我国,1994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

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报告中提到: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定义,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从人类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看,犹如农耕文明替代原始文明、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一样,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动力、以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为核心、以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为目的的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这就是生态文明。

从党治国的理念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它的内涵和发展要素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和文化先进的社会,又是生态环

境良好的社会。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时,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也必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在这里,生态文明形成了雏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明确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党的十八大的突出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深刻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视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一脉相承,次第渐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升华。在实践上,二者是相通和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大家可能清楚了,那么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这三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年会上指出,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赋予了生态文明一张鲜活的面孔,它已不仅仅局限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上,它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周生贤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二、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那么如何来建设美丽中国,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是美丽中

国呼唤“美丽环境”。二是美丽中国呼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是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人”的美丽。

1、美丽中国呼唤“美丽环境”

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最开始看到“美丽中国”一词的时候,三山五岳、长城巍峨、桂林山水、西湖碧波„„一幅幅山水画跃然眼前。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的环保道路也越走越宽阔。山野里,石头裸露的喀斯特地貌重披绿装;城市里,草地绿茵给水泥森林增添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

近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阶段,在人民群众的温饱需求、富裕需求、保障需求、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优良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单就“环境美丽”来说,我认为需要从两个部分来做:

1、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这就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和开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

2、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与开发。

2、美丽中国呼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有专家指出,山清水秀但如果贫穷落后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单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这也是世界主流观念。

我们先来看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

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可惜没有山东。

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 “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比如“低碳网络”就是使用邮箱、网络购物、网络会议。为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扎实、有序推进,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降排指标得以实现,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再来看绿色发展。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2012年8月31日~9月2日在北京召开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就是以“引领经济繁荣的未来动因: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为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可

持续发展要求人适应自然的限制条件,绿色发展则要求人类更主动把握自然的发动因素;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绿色发展是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经济日报的一篇理论文章提到,我们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培育壮大绿色经济,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因此,我们更要有紧迫感,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也给我们建设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提出最终要求。

3、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人”的美丽

美丽中国,既是生态问题,又是人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问题。长城是一种美,鸟巢是一种美,李德涛跳水救人更是一种美。每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诠释美丽中国,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美丽中国,如果缺乏了人的因素,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萍,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内涵。

现在的交通,大家提起来就头疼。例如,北京人光上班不是花二小时就是三小时,你要是才花1小时到单位,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车里面要带盒饭,车后面恨不得装一个厕所。

造成北京交通拥堵是多方面原因的,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李晓松

说,在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各项因素中,不文明交通行为占2至3成比例,“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为我们的美丽城市作出贡献。”

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对于减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从自身做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低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变暖的“祸首”,却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

最美中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仅要人们的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还需要我们要像家一样爱护着我们的祖国。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勇于担当,勇于开拓,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让美丽中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

第五篇:建设美丽中国

“如今,我梦想祖国的梦想,阳光灿烂、山河秀美、人民安康„„”哼着《中国梦》,我又想起了前不久才看过的一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建设美丽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接着,中国在世界上占据着主要地位。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中国的科技十分发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例如:2003年中国第一次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事件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的强大。

可是,随着我们国家变得跟强大,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雾霾。

有一个笑话,写的是:放下骆家辉的辞职报告,奥巴马沮丧地说:“你们这些大英雄也都不敢接任驻华大使了?雾霾那么可怕?”钢铁侠、绿巨人、蝙蝠侠、蜘蛛侠等纷纷羞惭地低下了头。忽然,金刚狼提议道:“擎天柱肯定可以!他不需要呼吸!”热烈的掌声响起„„擎天柱默默抬起头说:“我需要摇号!”

从这里可以看出,雾霾,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尤其是在北京、上海。他就像一个凶神恶煞的魔鬼,满脸狰狞。他掩盖了绿水青山,遮住了所有的风景,紧紧勒住中国母亲的咽喉,稍一用力,便毁于一旦。

除了雾霾,中国还有许多存在的问题,数不胜数。曾几何时,中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国家,她拥有茂密的森林、清澈浩瀚的海洋、巍峨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江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瀑布,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她穿着一条蔚蓝色的纱裙,成为众国家的焦点。幽幽蝉鸣,蛙声连连,海欧轻盈地掠过海面,秋风落叶,田野飘香。可如今呢?垃圾遍地,臭味弥漫天地。我们必须清晰地意识到,“环保”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时兴起的做秀,更不应当是繁琐枯燥的环保条文,它应当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深入骨子里的爱的表达。其实,只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做起,只要你少开一会空调,少用塑料袋„„都可以算是“环保”。

虽然我们只能尽到微薄的力量,但是积少成多,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将会越来越好。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为了把中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我们应该增强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绿色家园,促进科学节能。

上一篇:教师量化考核办法下一篇:技术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