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变革转型“三大方向”

2022-09-10

未来我国能源变革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优化布局推动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二是下大力气促进天然气的消费与生产;三是培育壮大以多能互补系统集成优化、互联网+智慧能源工程为代表的新业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期。能源结构调整将进入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双重更替期。推能源转型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目前, 我国能源转型发展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能源需求放缓, 能源发展进入新常态, 传统产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第二,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 可再生能源发展初期困难矛盾凸显, 弃风弃光弃水现象突出;第三, 能源系统协调性不足, 整体效率较低, 接纳新能源能力有限, 跨省区优化配置资源面临新的矛盾;第四, 生态环境约束凸显, 雾霾、碳排放压力倒逼能源结构向更清洁化转型;第五, 适应能源转型的体制机制目前尚不完善。

从日前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可以看出, 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政策导向和过去有所不同, 不是简单为了清洁低碳发展不计代价地提高成本, 而是要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按照规划, “十三五”期间, 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将降至58%以下;天然气比重将力争从现在的6%提升至10%左右;非化石能源比重将从12%提升至15%以上;石油比重相对较为稳定, 保持在18%左右。总体看, 清洁低碳能源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

在能源变革转型路径和措施上,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第一, 要优化布局, 推动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由于弃风弃光现象主要出现在局部地区, “十三五”期间, 风能、光伏发展模式及布局将做出较大调整, 重心向分布式能源转移, 更多布局在东中部、电力负荷中心和消费中心, 当地上网、就地消纳, 优化调整布局。

调整发展模式和布局可以实现几大利好:一是减少远距离输送;二是不需要新上火电机组进行调峰;三是东中部发展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价差较小, 减轻了补贴压力;四是转移发展重心, 改变发展模式以后, 能够更好化解弃风弃光的问题, 减少资源浪费。第二, 在天然气与电力领域, 一方面要强化调峰能力建设, 补齐短板, 加快能源系统优化步伐;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促进天然气的消费与生产。我国天然气暂时处于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供大于求局面, 具体体现为在人均用气量很低的情况下, 现有生产和供应能力过剩。主要原因在于天然气价格与其他替代能源相比偏高, 以及管网设施不完善等。

对于石油公司原来签订的照付不议的高价气, 应该有相应制度安排, 在企业绩效考核中区别对待。这样才能让相关油气企业放下包袱, 更好地开放进口接收设施, 抓住有利的时间窗口, 多样化大量进口低价气, 促进天然气大发展。

第三, 要通过改革创新, 培育壮大新业态。今后新增用能需求, 有一个趋势就是“去大工业化”, 向分布式、智能化、扁平式、个性化的用能方式转变。

因此, 供能方式也需相应变革, 推动供能更加贴近用户、就地取材、就近消纳。基于这种理念, ““十三五”国家推出两大示范工程, 一是多能互补系统集成优化工程, 二是互联网+智慧能源工程。

其中,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有两种形态, 一个是终端利用的集成, 另一个是能源供应基地的集成。就是把不同的能源形态,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结合起来, 向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 包括供电、供热、制冷和燃气供应等。这种多能互补系统组合优化的方式, 最大利好是显著提高能源系统转化效率, 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把不同温度的能量“吃干榨净”, 同时也降低供能的成本和价格。

在这个应用形态下, 天然气或成为主力能源 (当然, 近期仍是以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作为主力支撑) , 通过热电冷三联供为用户提供支撑能源。风电、光电、生物质、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将作为补充能源, 在能源微网系统中得到应有份额, 找到用武之地, 这样将会极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展, 使其摆脱对大电网的依赖。

多能互补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以自我消纳为主的能源微小系统。

在这个微小系统里面, 几乎可以实现能源供需的自我平衡, 与外面的大电网、大油气管网只是互济互补、相互备用的关系。这个方式如果能够大规模推广, 对电力改革和天然气体制改革都意义重大。

因为它能够使更多市场主体无障碍地进入供能系统大显身手, 进一步推动能源改革进程。

上一篇: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下一篇:浅议书画的养生功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