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以英国的“绅士教育”思想和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为例,介绍了东西方礼仪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的实际,根据国外礼仪教育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提出我国高校礼仪教育改革的建议。

第一篇:礼仪教育论文范文

礼仪教育干预中职生礼仪缺失的策略探究

摘 要:礼仪修养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中职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更应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然而近年来中职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现象。本文通过对中职生礼仪修养缺失现象的列举以及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通过礼仪素养的加强干预中职生礼仪缺失行为进行了策略上的探讨。

关键词:礼仪教育、中职生、礼仪缺失行为、干预策略

引言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强调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而且还要加强中职生礼仪素养的培养,在提高职业技能同时,学会为人处世、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提倡文明礼貌,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德道品质,对形成良好的校纪校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职生礼仪缺失的突出表现

(一)站不好,坐不好,走不好,吃不好,说不好,穿不好

在中职校园里,一些同学站立时低头、歪脖、含胸、端肩、驼背、东倒西歪、无精打采。坐时地动山摇、高架“二郎腿”、腿脚不停晃动、心不在焉。走路时,飘忽不定、摇头晃脑、勾肩搭背、大喊大叫;饭后、课间,拎着方便面、拿着纯净水、含着火腿肠、嚼着口香糖,在校园内游荡。与人交谈,脏话不断、随便插话,对师长教诲充耳不闻。穿衣戴帽,追求怪异,烫着爆炸头、戴着大耳环、穿着“五漏”妆,在校园内旁若无人地行走[1]。

(二)不会斯文、问候、微笑与使用手机

在中职校园里,我们常见一些同学言行粗俗,斯文扫地;见到老师不知问好,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绕道而行,而匆匆跑掉。大多数同学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缺少微笑。很少主动问候别人,要么态度冷漠,要么神态夸张;面对别人的问候,不知回应,或者敷衍了事。

使用手机的问题更多:漫步校园,经常听到一些同学旁若无人地大声通话,或是震耳欲聋的歌曲;在集会时,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或者大声地接打电话,更为严重的是,上课时不关手机,刺耳铃声经常响起。

(三)不懂尊敬长辈、老师、同学与体谅别人

在中职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长辈们的知寒问暖,并不领情;他们跟同学相处,只知索取,不懂给予,导致同学之间感情淡漠;他们很少能换位思考,去体谅别人的难处。他们需要的是单项服务,是别人对自己的服务,而很少想到为别人服务。例如父母亲含辛茹苦供子女读书,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此毫不怜恤。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联络就是要钱,更有甚者用买书、买资料等借口骗父母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

二、造成礼仪缺失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部分中职校教师认为中职生只要把专业学好,拥有一技之长,走遍天下都不怕。有这样想法的老师忽视学生对礼仪的学习。部分中职校对中职生的礼仪教育昙花一现。有的中职校在礼仪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语言上高调重视礼仪教育,而实际教育教学中,敷衍了事,不能把礼仪教育很好地落到实处[2]。

(二)家庭因素

中职生有一部分来自农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学生父母进入城市打工,所以留守现象普遍,有的家长甚至放弃自身应承担的教育角色和责任,对孩子放任不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督和教育,这部分学生表现出缺乏最基本的教养。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都是一些负面的东西,更是直接导致学生不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社会因素

随着时代的發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变得浮躁冲动。社会生活中各种不遵守礼仪规范、不尊重社会公德的现象普遍存在。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影视媒体中也充斥着大量不文明信息,学生耳濡目染,从而影响学生的正确礼仪行为养成。

(四)学生个人因素

职业中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学习方法欠佳,学习动力不足,有自暴自弃的厌学心理。强烈的自尊心与严重的自卑感交织在一起。一些中职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总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情绪严重,但是他们在行为上却拼命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导致自尊心的不健康发展[3]。

三、礼仪教育干预的策略

(一)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

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中职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通过校园网络等形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礼仪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服务相结合

学生的服务礼仪行为需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并感悟,学校可以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在礼仪运用中获取知识,使其礼仪行为素养、礼仪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召开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参加的“礼仪教育你我他”主题班会,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家长明了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向家长传授礼仪教育的一般内容和方法,让家长成为学生践行的榜样,使其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

小结

礼仪修养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和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接受校园礼仪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具备基本的礼仪素养,对于中职生来说是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张传宇.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缺失的探究及应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5.

[2] 陈瑾.浅谈中职生礼仪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职教育.2017.940.

[3] 成尚荣.礼仪教育的追问[J].中国德育.2011.02.

作者简介:李英,(1985.2.24—),旅游管理,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

作者:李英 石建东

第二篇:国外礼仪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的启示

摘 要:本文以英国的“绅士教育”思想和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为例,介绍了东西方礼仪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的实际,根据国外礼仪教育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提出我国高校礼仪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礼仪;绅士教育;传统文化

我国目前的大学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正面临困境。我们有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礼仪之邦的传统源远流长。然而,今天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的礼仪素质却令人担忧。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开口闭口脏字不断……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在今天的大学校园比比皆是。本文希望通过对东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的研究,探寻出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西方国家的礼仪可追溯到12世纪法国的骑士精神,以及后来逐渐成熟的上流社会及宫廷礼仪。此外,西方国家的宗教传统,如做礼拜、饭前祈祷等也渗透在礼仪之中。今天,我们谈起西方礼仪,很自然会想到英国的“绅士”传统。下面就以英国为例,探讨西方国家礼仪教育的特点和经验。

英国的礼仪教育本自17世纪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当时,正值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洛克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顺应时势地在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主张。正如同“君子”代表了我国传统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绅士”实际上体现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人格:他们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坚强的意志;既有传统封建贵族的风度和德行,又有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干精神。本书于1693年问世后,数百年来被西方世界奉为办学的圭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美学人。为了培养“绅士”,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主张:

(一)健康教育:注重身体素质锻炼,养成健康体魄

洛克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凡是身体精神健康的人就不必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1]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洛克提出了身体教育的一系列原则,首先是避免娇生惯养。洛克主张让儿童经历一定的磨练,以养成强健的体格,使之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洛克还从医学的角度总结出身体保健的原则,比如“大量呼吸新鲜空气,经常运动,睡眠充足;食物须清淡,不喝酒或烈性饮料,少用乃至不用药物;衣着不可过暖、过紧。”[2]

(二)道德教育:树立美好德行,培养荣誉感和羞耻心

洛克在介绍完身体教育后,立刻进入了道德教育的主题。如他所言:“一旦身体获得了应有的关注,保持强健兴奋,能服从并执行精神的命令之后,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使精神保持正常,使之在一切场所的一切行为举止得当,合乎一个理性动物高贵美善的身份。”[3]

在道德教育方面,洛克着重强调了早教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习惯养成的时期,此时父母应使其习惯于遵守纪律,服从理智,培养其荣誉感和羞耻心,而不是一味溺爱,迁就孩子的欲望。洛克总结了一条格言:“儿童所求凡遭拒,撒泼哭闹不可得。”今天我们在大街上仍然可以见到子女因为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欲望而撒泼哭闹的场景。孩子之所以哭闹,必是因为过去因为哭闹得到了满足,以致于幼小的心灵以为哭闹是得到的有效手段,追根溯源,父母其实是始作俑者。如果父母从不因孩子哭闹而迁就,孩子知道哭闹无用,自然也不哭不闹。这对我国的早教诚为重要的启示。

在教育方法上,洛克主张尊重孩子,尽量采用温和的说理及父母的榜样力量,除非不得已,否则不用体罚。“鞭笞是教育上最为不当的一种方法”[4],对儿童的奖惩不应是身体上的快乐与痛苦,比如体罚或奖励美食、玩具抑或其他。因为这实际上都助长了他们对物质的欲望,希望自己的身体获得舒适的感觉和满足。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长大后对吃喝玩乐的追求,而不是理性地克制欲望,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健康。体罚甚至还将使孩子受到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摧残,以及助长暴力倾向。正确的奖惩方式是通过父母的态度,使其产生荣誉感和羞耻心。

(三)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的人

洛克对于礼仪教育的思想包含在德行教育的思想之中,因为他们是那样密不可分。“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其他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光泽,使之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与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缺乏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矜、自负、徒然与愚蠢。”洛克这样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他们应该先被告知该做什么,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合适的做法去取得成效。”[5]此外,培养孩子的良好礼仪需要为他提供好的环境,即周围人都教养良好,娴于礼仪的环境,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其中,洛克着重强调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如教养良好、娴熟礼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一方面,他的美好德行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另一方面他应该具有为人处世的智慧,精通人情世故并教导学生有关世界的知识,在他尚未完全置身社会之前便将社会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以防他踏入社会时误入歧途。这一观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洛克文中提到一种流动的观点,这在我国也很常见,即认为孩子的世界里只应该有鲜花和阳光,那些社会的阴暗面还是不告诉孩子为好。这就如同将孩子幽禁起来,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可终有一天,他要走出去,他被幽禁的时间越长就越看不清楚周围的情形,也越容易受到伤害。因此,一个理想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智识水平,引导他在他的能力承受范围内逐步走进世间;“而且越早越好,那样他就会置身在安全的、技艺高超的掌控中,得到切实的指导。”[6]

(四)智识教育:知识与技能并重,寓教于乐,培养有学问的人

在智识教育方面,洛克主张培养有学问的人。学生一方面应通过对自然、哲学、天文、地理、几何、法律、外语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开发智力,增长学问;另一方面应该通过舞蹈、击剑、音乐、骑马等的学习获得技能。此外,他主张寓教于乐,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天性,观察他的资质与性格,引导其开展学习。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此后的英国礼仪教育。今天的《英国学校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就主要来自于当年洛克的主张。而英国的家教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英国的家庭教育很少溺爱,强调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但对孩子的管束也很严格,孩子犯错一定会被纠正甚至惩罚。他们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今天往往感到西方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很强,很多大学生早就有过打工经历,可以自己支付学费。而我国的学生则显得对父母依赖感过强,很多人甚至工作了还向家里伸手,结婚更是要扒父母一层皮。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进行反思。

二、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

从汉城奥运会到韩日世界杯赛,韩国人以良好的礼仪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韩国和我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在传统文化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先后实行了对外开放战略,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韩国由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30年的时间里由亚洲贫国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而我国也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国都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因此,韩国礼仪教育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价值。韩国的礼仪教育通常与国民精神教育融为一体,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礼仪教育体系

正如韩国《教育法》第一条所指出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取得参加建设民主国家和促进全人类繁荣活动的公民资格。”韩国的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中“国民精神教育”相统一,旨在提高修养、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培养礼仪对孩子一生具有重要意义。韩国的礼仪教育就非常重视幼教。在幼儿园的礼仪课上,小小幼儿就穿起鲜艳的韩国民族服装,向老师学习茶道,学习如何向客人敬茶。小学和初中则设有道德课,高中设有伦理课。在层次区分上,韩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低年级学生侧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指导。对高年级学生则加强了道德知识的讲授。大学则开始国民伦理课和社科课,在更高的层次上向学生讲授伦理知识。由此可见,韩国正规教育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礼仪教育[7]。其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渐理论化和体系化,形成了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阶段化多层次立体教学架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尊重传统、与时俱进的礼仪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韩国以儒家伦理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传统道德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儒家的五伦思想都被纳入到国民伦理的课堂,释迦牟尼、孔子等历史人物的介绍也被纳入到中学课本之中。

此外,韩国政府非常注意礼仪教育的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21世纪的新挑战,1988年韩国进行了第六次教改,拟定“21世纪的教改方案”。其中着重强调了“国民精神教育”的目标,提出:“在学生中进行正确处理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关系的教育,树立‘国家兴旺是我发展根本’的大局观念;在处世问题上,要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人合作,从而达到和睦相处,杜绝暴力行为等。在青少年中推行儒家哲学,宣扬效忠精神,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此外,随着近年来南北关系的缓和,韩国政府已将军训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

(三)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互相促进的良好礼仪教育环境

古训有一傅众咻之诫,礼仪教育的良好效果需要家庭、社会、学校联合教育的格局来保障。韩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韩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在全社会开展“秩序教育、亲切教育、清洁教育”,电视台每天都会定时播放公益广告,并号召全家一同观看,普及全民德育。

韩国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比如正月初一的春节,家族中的所有人都要赶到长子家,参加供奉祖先的“茶礼仪式”[8]。这种家庭中的孝道的熏陶让儿童从小就懂得尊重长辈,长幼有序。寒暑假时,孩子还会听“忠孝教育”讲座,接受“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教育[9]。

韩国的家教也有着优良的传统。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大人的身教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韩国的家长往往非常注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尊老爱幼,以人为先的榜样。此外,与英国的家教传统不谋而合,韩国的家教传统也反对娇生惯养,主张让孩子经历一定的磨难,比如参加磨练营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体格,也增强了孩子的意志。

(四)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礼仪教学模式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单纯的知识讲授并不能保证教学效果。韩国的礼仪教学则非常注重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韩国幼儿园的礼仪课已经配有专门的礼仪室,供模拟生活场景、学生演习礼仪所使用。礼仪室配有韩式家具,师生则身着韩服,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教师手把手地教会幼儿如何行礼如仪,甚至幼儿会学会亲手制作糕点并亲切有礼地奉献给宾客。基础教育中较高年级的礼仪课程更会配备专门的形体训练室,教会学生正确的坐、立、行的姿态等,以锻炼挺拔的身姿。各大学还纷纷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旨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中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克服自私自利思想。

三、国外礼仪教育对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启示

前文我们大体回顾了分别以英国和韩国为代表的东西方礼仪教育的特点,结合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传统和经验,本文对我国高校礼仪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研发既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当今时代内涵的大学生礼仪课程

如前文所指,英国的礼仪教育继承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韩国的道德和礼仪教育则从儒家传统中萃取精华。礼仪的形式不能没有思想实质支撑,否则就成了徒有其表。

而我国目前的大学礼仪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所开设的礼仪课程较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主要是西方的商务礼仪和面试礼仪。学生们学习礼仪往往带着功利目的,把心思用在西服如何穿、领带怎么打这些具体细节上,却对礼仪背后对他人“敬”的精神一无所知。如此舍本逐末、重形式而轻实质,只能是徒劳。因此,研发既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当今时代内涵的大学生礼仪课程是当今大学生礼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设置大学礼仪课程为必修课,并着力培养优良师资

目前,我国的大学礼仪课程均为选修课,这对我国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远远不够。韩国的道德礼仪教育占到大学课程学分的25%,在塑造韩国的“国民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我国借鉴。

本文建议,我国将大学礼仪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并着力培养优良师资,确保大学礼仪教师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足以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礼仪知识能否为同学所接受,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单纯的道德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排斥,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加深对道德的理解。我国可以在重点高校先用前述新开发的大学礼仪教材延请名师主讲,广泛吸纳学生的反馈和专家的评审意见,以建设一门大学礼仪的国家精品课程。课程开发成熟后可通过光碟在全国高校普及,同时着力培养专业的大学礼仪教师队伍。

(三)将实践内容纳入礼仪课程,确保学生在生活中知礼守礼

我国目前的大学礼仪课程主要仍是“一言堂”式的知识灌输,缺乏实践内容,这很容易导致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礼仪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纸面教育的缺憾,创新性地将实践环节纳入到礼仪教育之中,确保学生在生活中知礼守礼。如前所述,韩国礼仪教育在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为大学礼仪课堂配备礼仪室,通过具体生活场景的模拟和学生实际的行为实践落实教学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外,督促学生课下实践礼仪也非常重要。可以要求同学写下自己在课下实践礼仪的笔记并在课堂交流,并组织同学们结成互相督促的礼仪实践小组。此外,社会实践也应当被纳入进来。韩国高校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纳入必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目前也要求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但主要都是专业实践,缺乏公益性。学校可要求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礼仪教育格局

礼仪是一门切身日用的学问,只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礼仪教育格局,才能确保学生有良好的礼仪学习的环境,进而保证礼仪教学的效果。

学校层面可以通过评选校园礼仪之星,举办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知识讲座,创办学生礼仪协会等方式促进知礼守礼的校园氛围。

家庭方面父母需要从小教导孩子道德与礼仪,并以身作则。我国的传统蒙学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都为家教提供了范本,国家可依托社区予以推广,并通过举办家教辅导讲座等形式对道德和礼仪的幼教进行指导。

社会方面,国民礼仪素质的提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管仲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八荣八耻”以见利忘义和骄奢淫逸为耻,体现了“义、廉、耻”的价值导向,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礼”居四维之首,是国民精神的总纲,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新形势下,我国应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民的道德礼仪素养,将我国建设成为知礼守礼、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

参考文献:

〔1〕〔2〕〔3〕〔4〕〔5〕〔6〕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9〕李伟利,周小燚.中韩高校德育的礼仪载体比较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1(7,下).

〔8〕孙继新.韩国礼仪教育对中国大学礼仪教育的启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责任编辑 孙国军)

作者:刘慧敏 郑国军

第三篇:传统礼仪规范“君子‘九容’”融入中学生礼仪教育实践路径

君子“九容”是儒家经典《礼记·玉藻》中对君子的日常行为礼仪规范。“九容”是指人们日常行为举止九个方面的仪态表现。所谓君子“九容”则是对君子该有的言行举止的九个具体仪态要求,具体为“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一、君子“九容”融入中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君子“九容”作为经典的传统礼仪规范,它以其具体和可操作性让我们直观地领略到了传统礼仪之美,也因其强大的生命力而能够切实地运用于我们当下的礼仪指导。所以,将君子“九容”融入中学生礼仪教育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礼仪的传承,更是对传统礼仪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君子“九容”这一礼仪规范,充分体现了现代礼仪基本原则的尊重原则、和谐原则和审美原则等。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君子“九容”融入中学生礼仪教育可以让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有助于增强中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在价值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中学生作为教育主体,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体味传统礼仪文化所蕴含的处世哲学和中华智慧,能更多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传统礼仪文化,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君子“九容”这一礼仪规范作为一种贯通古今的桥梁,既能让中学生欣赏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又能古为今用,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君子“九容”融入中学生礼仪教育实践的茶艺活动路径的必要性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来有客来敬茶的习俗。茶艺是细节艺术,茶量、水温、冲泡时间掌握得宜,才能香韵独到。而细节的注重恰恰就是礼仪的真谛,茶艺活动的以礼待人,以礼待茶,以礼待器无不体现着尊重、包容、和谐和审美的礼仪原则。笔者在茶艺教学中发现君子“九容”这一礼仪规范通过茶艺活动这个实践载体,能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学习茶艺,学生会领悟到行茶的过程中我们对茶人的要求恰好跟对君子“九容”的规范是吻合的,所以,以茶艺活动为依托不仅能恰到好处地传承和发扬传统礼仪规范,还能更好地传播我国茶文化,从而培养高中生的礼仪素养和文化自信。

三、君子“九容”融入茶艺活动涉及的具体内容与实践要领

第一,足容重。“足容重”是指君子行走或站立时应脚步稳重,挺拔中正。对应到茶艺活动中:一是茶人走向茶桌抑或是走向客人都要步伐稳健,落落大方,既是自持又似恭敬有所待;二是站立时则应是双腿站直,收腹挺胸,面带微笑的交流式、站姿;三是坐在茶桌前则要求身体坐直,双腿自然并拢,双手平放在桌上身前。这是行茶的开始,也是和客人交流的开始,尽量做到优美、自然,既不卑不亢,又要给人亲切感。

第二,手容恭。“手容恭”是对手的呈现姿态的要求,手要有恭敬之意,不能乱放乱指,不能显得轻浮。对应到茶艺活动中:一是行茶人双手应干净、无异杂味,不宜留过长的指甲和涂抹有味道的护手霜;二是双手手指并拢,手掌微弯,左右手交叠,自然平放至桌上身前;三是注意行茶时讲求左右手协作,但尽量避免双手同时进行,要讲究舒缓柔和,快慢有。右手动作指向一般朝左,左手朝右,遵循拥抱原则;四是行茶中宜多用伸掌礼,即四指并拢,拇指微弯贴合虎口,手掌微曲,可表示 “请”等意思;五是手持茶器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其他手指轻贴辅助。用兰花指或者翘起小手指,被视为不洁不敬。

第三,目容端。“目容端”指目不斜视,观察事物时要专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交流有时胜过语言表达。对应到茶艺活动中:专注的眼神能体现行茶人的心境,还能表达对一泡茶的尊重和对客人的敬意。所以行茶过程中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一是行茶中与人目光对视时,应正视而不斜视,眼神坚定而温柔,切忌眼神游离或躲闪;二是行茶中眼随手到,心随眼到,所有动作应该是有灵性的,应该带着眼神互动;三是行茶中每个步骤既要流畅又要注意节奏的停顿,步骤之间应短暂停顿抬头以眼神示意,而非埋头苦干,以此体现茶礼仪的尊重原则和审美原则。

第四,口容止。“口容止”指说话要注意分寸,不该说的时候不要说话,吃饭说话以外嘴别乱动。对应到茶艺活动中:一是行茶之人在行茶时应止语、专注,专注于泡好一泡茶之后在说话,不要一边泡茶一边说话;二是与茶无益的念头,不起,与茶无关的事,不说。

第五,声容静。“声容静”是指发出声响的时候应该和谐,语音不哆嗦,说话不咳嗽。此为静。对应到茶艺活动中:一是茶艺活动是静心、养心的活动。茶艺活动的场所是能让人安静放松的场所;二是行茶讲究氛围,说话的声音应干净、温暖而又具有亲和力;三是行茶中每个动作要干净利索、安静有序,所以我们需要杯垫等来减弱茶器之间碰撞产生的不和谐的声响,也需要行茶人要专注、静心,茶间不发出不和谐的声响。

第六,头容直。“头容直”指脑袋不歪斜,不倾顾,不摇晃。直则正。对应到茶艺活动中:一是茶人在茶艺活动中应坐于茶桌正中间,从中间向四周辐射的方向展开动作;二是行茶中,无论是注水、出汤或是分茶都不能头部歪斜,更不能摇晃,应保持头部端正,上身挺直,展示仪态之美,亦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第七,气容肃。恭谨为肃,“气容肃”指呼吸平稳,气息平缓,应给人恭谨之感,忌呼吸失控,动怒。对应到茶艺活动中:恭谨又贯穿于茶艺的听、说、看、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比如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和茶具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年龄、多少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斟茶只需七分满,烧水用铁壶还是陶壶,选择什么样的音乐等。目的是多一份静谧之气,多一点恭谨之心,力求达到心平气和。

第八,立容德。“立容德”强调的是君子该有的“站相”。对应到茶艺活动中:茶人也有茶人的“站相”,——似有待,站的时候要给人一种随时准备待客、预备沟通的谦虚礼貌的姿态。进一步说,以德安身立命,茶人要讲求茶德,就是要有道德风尚,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第九,色容莊。色容庄”即脸色温和,表情自然,妆容得体。一是头发干净整洁,扎发或盘发,披散头发被认为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二是整体妆容淡雅大方,忌气味浓烈的化妆品,不建议使用香水;三是不留长指甲,不涂鲜艳的指甲油;四是服装不追求华丽,宜选择长短适中,宽松舒适,干净整洁服装。

参考文献:

[1]相征.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12-114.

[2]剧惠丽.浅谈中学生礼仪教育[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

作者:王芳

上一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下一篇:绿色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