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法规定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刑诉法规定范文

新刑诉法关于技术侦查的相关规定

(一)案件范围

1、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2、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

3、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过批准,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

(二)期限

批准决定应当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确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批准决定自签发之日起三个月以内有效。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经过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

(三)材料的保密运用等

1、侦查人员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与案件无关

的材料,必须及时销毁。

2、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3、公安机关依法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并对有关情况予以保密。

(四)秘密侦查

1、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但是,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

2、对涉及给付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实施控制下交付。

3、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如果使用该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

第二篇:刑诉法修订的新规定-樊崇义(讲座笔记总结)

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的新规定、新标准、新要求、新方法

樊崇义

一、新刑诉法修订的两个直接的背景

(一)刑诉法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1、1979年刑诉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彭真同志主持修订,共163条,79年刑诉法所解决的是无法无天,有法可依的问题

2、1996年第一次大修,一共提出110个修正案,法条增加为225条,在原来的基础上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1)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任何一个公民有罪

a提起公诉前的“犯人”称为犯罪嫌疑人,起诉后称为被告人; b由控方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责任; c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则无罪,提出了疑罪从无的规则。

总结:对于传统的有罪推定观念,在法律上提出了按照无罪推定原则来解决其定罪量刑。

(2)改革了辩护制度,调整了诉讼结构,提出了当事人主义的对抗制,通过控辩平等,进过对抗,调查辩论查明事实真相,确立了控辩平等,法官居中的诉讼模式

(3)初步体现了程序的价值与作用

3、2012年此次修订,将225条增加至290条,新增加和新修订的达140多个条款。在中美第五次法制专家对话活动中,将此次修订归纳为以下五个特点:

(1)首先把尊重与保障人权这一宪法原则写入“小宪法”中;

(2)在证据收集上,把“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写入第50条,作为主要的原则;

(3)以尊重与保障人权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为出发点建构了严禁刑讯逼供的机制:

a赋予犯罪嫌疑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 b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c侦查行为要全程录音、录像。

(4)在证据制度的改革上,基本解决证人出庭难、作证难,鉴定人出庭难,警察出庭难的问题,建构了作证的机制(目标把出庭率由5%提升到20%左右);

控辩双方有异议或者法官认为对案件处理至关重要的证人必须到庭作证 (5)从八个方面完善了诉讼程序,凸显了程序的价值,使公平正义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制度、起诉程序、监督程序、审判程序、特别程序

《公平正义之路——新刑诉法的解释》

(二)司法改革的背景

中央明确指示:司法改革成果要进法典

1、改革的基本根据——十七大政治报告,关于政法工作的五句话:更加强调民主,更加强调依法治国,更加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更加强调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和制衡,更加强调如何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是司法改革的方向和刑诉法修改的重要根据)

2、近五年中央拿出四个专题、六十个项目解决改革问题,这四个专题是: (1)如何有法的配置侦查权、起诉权、审查权和执行权;

(2)总结三十多年严打的经验的经验教训,如何贯彻区别对待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3)政法干警的应诉的能力,防止出现新的断层,如果出现了如何解决; (4)如何将政法财政从三级转为一级财政,保证司法独立。

针对上述四个专题一共六十个项目,至刑诉法修正前,共出台了四十八个司法解释,包括两个证据规则,两个程序的改革,辩护制度的改革,包括律师法,这些改革成果统统纳入法典。

在此需要说明:一是关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没有作为一个普遍性制度写入法典,而是将其放入特殊程序之中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可能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决定附条件不起诉。

(原因:该制度是对于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基本上采取附条件不起诉,但是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占到全部刑事案件的33%~34%,如果将这些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当前我国社会可能无法承受。)

二是刑事和解制度也没有作为普适性的制度写入刑诉法,而是作为特别程序规定为: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由公检法机关主持调解。

(原因:在对该制度实践施行的考察中发现了以下四种倾向:刑事和解制度运用的范围无限扩大;被害人在要天价;被告人讨价还价;刑事责任不明确。)

二、立法、执法、刑事辩护过程中的认识和理念问题

(一)正确的认识、处理司法现代化同中国特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引入:什么叫现代化?什么叫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能否脱离中国实际搞现代化?

观点核心: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1、律师制度的改革

现代化:律师侦查阶段的介入

中国特色:在三类案件中会见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恐怖活动犯罪案件,特大重大的贿赂案件

2、另一个中国特色:传唤原则上不得超过12个小时,对于特别重大的案件可以延长至24小时,其中要有必要的饮食和休息时间。

(二)如何正确认识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

1、当今中国社会人民内部矛盾凸显;

2、利益分配格局使得差距在不断加大,干群、劳资矛盾不断激化;

3、刑事犯罪率不断攀升,特别是暴力型、财产型犯罪;

4、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人民群众行话语权、表达权、决策权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一些小小的事件、案件处理不公就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

5、民主与法制的进程,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对政法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严格。

(三)如何定性和定位不断攀升的刑事犯罪案件 当前刑事犯罪的重大特点: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占到整个案件的33%~34%,可能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占到50%~60%,真正危害国家安全和黑社会性质的案件还不到3%。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案件时要贯彻区别对待、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四)如何正确处理严打、惩罚与尊重保障人权的辩证统一关系

1、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含义

(1)首先,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人,应当保证其生活权、生存权、生命权; (2)其次,进入诉讼程序后,要保障其辩护权。

2、执政党的理念已经从阶级斗争哲学转变为和谐哲学,司法也应当转变。

(五)司法现代化同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1、司法后现代化的特征:排斥同一性强调差异性;否认普遍性强调多样性;反对全民性强调多边性。

2、司法后现代化在诉讼上的司法措施为:诉辩交易、刑事和解、附条件不起诉、被告人认罪程序、简易程序(程序简化,职能不减)等。

三、新修订《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程序的新规定、新要求、新模式、新标准

(一)加大了打击的力度

1、第148~152条增加了技术侦查、有关人员秘密身份的侦查和控制下交付 (1)明确了使用的范围;

(2)明确了批准和使用的程序; (3)明确了使用的主体和时间; (4)规定了证据的效力性;

(5)严格依法正确处理公民隐私和商业秘密问题;

▲注意:a在认识上,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刑事犯罪情况的变化需要这些特殊的侦查手段,中国并不是唯一采取这些侦查手段的国家。

b在辩护工作过程中,对于由这些手段取得的证据应当依法认定其合法性,从破案证据转变成定案证据。

2、关于人身检查,增加了可以强制采集生物样本的规定

第130条

3、扩大了扣押的范围

将原有的“物品、文件”修改为“财物”

4、扩大了查询、扣押的范围

第142条规定,将股票、债券、基金都纳入对犯罪嫌疑人查询的范围

5、关于强制措施的加强和完善

(1)针对取保候审执行无力和涣散的状况,新增加了强制执行令

不仅要求当被取保候审犯嫌人、被告人的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发生变动时要24小时内向执行机关报告,而且要明确下发强制执行令责令被取保的犯嫌人、被告人不得有的行为(新修订刑诉法第69条)。

(2)关于监视居住:

a监视居住的条件和取保候审的条件分开且更为严格

第72条

b关于第73条的规定:提升了监视居住的使用和定位——减少羁押、逮捕的替代措施(有明确住处的在明确的住处执行;无明确住处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对于三大类特殊案件如果有碍于侦查单独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3)逮捕条件的细化

a使得“社会危险性”和“有逮捕必要”这两个抽象概念的具体化

第7

9、80条

b新增设的逮捕以后“回头看”,即逮捕的必要性审查,是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独立程序

第86条

(4)关于我国是否存在秘密逮捕问题 原刑诉法的规定的逮捕,拘留,使得两种行为没有得到控制:一是无法通知,二是有碍侦查。此次修订将有碍侦查通通删除,凡是逮捕、拘留的要在24小时内通知家属。第73条

因此,我国不存在秘密逮捕。

(5)第95条,随时都有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权力,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变更的,应当告知并且说明理由。

(二)加强了对侦查措施的规范、制约和监督

1、询问犯嫌人时间和地点的规范,全程录音、录像

第1

17、121条

2、拘留和逮捕后应当立即送往看守所,至迟不得超过24小时

第83条

3、录音、录像与审问笔录出现矛盾的处理:结合全案证据材料

4、加强对侦查权的制约和监督

(1)第47条,赋予辩护律师控告、申诉权

(2)非常重要的第115条——提高诉讼质量的综合条款

(3)加强了检察机关对侦查工作的监督,共涉及十一条十五款

a审查批捕程序中对侦查工作的监督,增加了逮捕必要性的审查“回头看”; b第55条关于证据收集程序的监督,无合理解释有利于被告人; c关于监视居住合法性的监督;第117条

(三)辩护制度的改革,诉讼结构的调整是新刑诉法关于侦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第31条第二款关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依照本章规定申请回避的权利;

2、第47条辩护人对于阻碍刑事辩护权申诉和控告的权利;

3、第56条关于辩护人连同当事人提起和参与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4、第73条对于指定监视居住当事人获得告知并聘请律师参与的问题;

5、第65条关于辩护人随时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权利;

6、第159条关于侦查终结前,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侦查机关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并记录在案,辩护律师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附卷;

7、第160条进一步规定应当将案件移送情况告知犯嫌人及其辩护人;

8、第170条规定了审查起诉阶段听取律师意见;

9、第182条开庭前的准备工作,通知辩护人参加,解决三个问题:回避问题,通知证人出庭问题,非法证据排除问题。

▲关于开庭前准备工作的名称:庭前会议,中间程序,处理庭

四、证据制度改革、侦查模式的转型对侦查、辩护工作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

(一)证据制度改革的三个表现:

1、关于证据的收集:不准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第50条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

第54-58条

3、严禁刑讯逼供机制的构建,包括侦查询问全程录音录像 ▲以上变化说明了:(1)不断淡化口供的使用,提升物证的重要性; (2)对辩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二)侦查工作重心的转移

1、不断消除口供证据的影响,以口供为本转向物证、书证、实物证据为本,侦查模式要转移;

2、一系列的立法规定要求我们建筑一个“自白规则”,坦白从宽写入刑诉法;

3、侦查重点转移到经济生活、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环节当中去。

4、重心转移的要求:加强对物证、书证、鉴定结论等一系列证据的研究。 下面就辩护工作中对实物证据的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要求: (1)加强研究各类实物证据的表现形式; (2)研究法定证据的证据力、证明力。

五、关于刑事辩护工作的转型

(一)从无效辩护向有效辩护,提高辩护的质量

加强辩护人资格的审查,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律师应当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主力军,为民主法制而辩。

(二)从无罪辩护逐步转向量刑辩护 四个概念:

1、定罪证据

2、量刑证据

3、定罪事实

4、量刑事实

(三)从实体辩护转向实体与程序相结合的辩护,强化程序辩护

(四)注重新刑诉法和证据法学的学习

第三篇:给刑诉法挑刺:全民审议刑诉法,人大内外有不同

给刑诉法挑刺:全民审议刑诉法,人大内外有不同.txt这世界上除了我谁都没资格陪在你身边。

听着,我允许你喜欢我。除了白头偕老,我们没别的路可选了什么时候想嫁人了就告诉我,我娶你。

给刑诉法挑刺:全民审议刑诉法,人大内外有不同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苏永通 来源:南方周末

刑诉法修正案草案甫一公布,各种意见纷至沓来。坐在会场内审议草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场外的法律界、新闻界、知识界人士,分别关心哪些问题?不同学科背景、工作履历的委员们有何种表现?面对各种意见和批评,全国人大将如何招架?

(冯飞/图)

非法律专业的委员发言更精彩

有委员建议写入沉默权、律师在场权、看守所中立,法律界和公共知识分子更关心秘密拘捕。有学者表示,讨论的时间太短,有些香港的委员还没反应过来。

北大教授贺卫方再也不必一个人挨骂,这回有人“陪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茂东,跟他一起上某著名左派网站,文章标题问二人:“人民”二字刺痛了谁的眼?

任茂东提出,将刑诉法第一条“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中的“人民”改成“人权”,他认为,“人民”一词很模糊,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刑事诉讼程序应该保护包括犯罪嫌疑人和犯罪分子在内全体公民的正当权益;贺卫方曾主张“人民法院”去掉“人民”二字。

刑诉法学者陈瑞华认为任茂东的建议专业独到,非常好奇任委员到底是什么学科背景。公开资料显示,任茂东毕业于航海技术专业,曾任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有“非专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坦言,很多法律太专业,他很难提出真正有价值的意见,更担心“部门利益可能悄悄地塞到法律中去”。作为刑诉法专家的陈瑞华,特别希望有委员前来咨询。

目前近160名人大常委会委员中,法律专业人士屈指可数,如人大副秘书长李连宁、沈春耀,法工委主任郎胜、副主任信春鹰等。此次被邀请列席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的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多来自法律实务部门,如湖南省高院院长康为民,贵州省检察院铜仁分院副检察长霍瑛,香港大律师谭惠珠等。

全国人大没有公布委员的发言记录,从媒体公开报道可见,在人民大会堂里,非法律专业人士的发言精彩程度,不亚于专业人士。草案中没有写入的沉默权、律师在场权、看守所中立,都由他们提出。

“我们已经禁止了罪恶之树,但仍然食用毒树之果,”任茂东认为,草案虽规定“不得自证其罪”,但嫌疑人被提问时“应当如实回答”条款与之矛盾,应删除。沉默权的确立,就差这“临门一脚”。

物理学系毕业的蒋树声副委员长提出,国外有“律师在场权”,他建议除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等的大案件外,可以通过侦查机关批准,审讯过程中让律师在场。

看守所由谁来管,经济学博士金硕仁认为,放在司法行政部门比较合适,“为什么看守所体制要改革?因为公安部门是侦查部门、是办案部门,办案和管理犯罪嫌疑人分开为好。”

上述观点,均与刑讯逼供有关,这是场内众委员最关注的现实问题,有委员说起被冤杀妻坐牢11年的佘祥林,有委员还提到侦查人员使用老虎凳、用竹条打手掌等体罚和虐待手段,“非常不人道”。

场外的律师和法律学者,对窃听和秘密拘捕等手段的使用表达了担心。尤其是拘留后不予24小时内通知家属的特殊情形,是否可能导致秘密拘捕泛滥,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议。历史学者雷颐、社会学者于建嵘、政治学者张鸣等,也对此表示极大关注。

场内的委员注意到了侦查技术的使用问题,主要为专业人士。人大常委会委员何晔晖、列席的人大内司委委员戴玉忠都提到,对侦查手段应严格审批。他们都曾经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高级官员。

秘密拘捕的议题,在8月30日草案对全社会公布之前,还未被媒体报道,更没有成为热点。8月28日,一位参与立法论证的学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讨论时间很短,香港的委员还没反应过来。”

不过,港澳人士关注到同样规定“特殊情形”的律师会见权。草案规定,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重大贿赂等三类犯罪案件,会见须经侦查机关许可。列席的香港大律师谭惠珠说,她希望以后有一天就算是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律师也不需要经过批准,可以见他的当事人,但是这需要假以时日。人大常委会委员、澳门立法会副主席贺一诚说,应直接规定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就可委托辩护律师,而不是“第一次讯问后”。

部分建议和评论

建议第一条“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改为“惩罚犯罪,保护人权”。“人民”一词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刑事诉讼不是保护人民,而是保护全体公民,包括犯罪嫌疑人和犯罪分子的正当权益。

——任茂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刑诉法修改草案中我最想狙击的条款是,秘密窃听可以作证据。从此,两人通话将有第三个人在听。

——斯伟江 律师

“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必要的饮食、休息时间。”建议改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裴怀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拘传时间由12小时延长至24小时,侦查员们都笑了。众所周知,对于初次接受调查的犯罪嫌疑人来说,头24小时是最难熬的。基于人的生理周期的理由,这一条规定可以看作是对变相刑讯逼供的认可。

监视居住,根据我的经验,几乎成了变相羁押的代名词。很多当事人宁可被逮捕进看守所,也不愿意跟办案人员甚至武警睡在一起。草案规定变本加厉,事实上是把过去的错误做法合法化了。这一条的厉害,今年以来已经有多起个案证实。一句话,非常恐怖。

——张培鸿 律师

建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之后增加:“或者作不利于自己的供述、证言”。 ——沈春耀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一部关系自由和生命的法律,值得我们关注。民意应该发挥在立法,而不是个案。

——张青松 律师律师:不要因为说了不算而不发声

“本次刑诉法修改后,影响了未来十年至十五年的人权状况,更决定了未来十年至十五年刑事辩护的环境。”“希望刑辩律师的这片痴心,不会被立法者忽略。”

律师是场外最关注刑诉法修改的群体。在北京,自草案公布以来,包括全国律协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田文昌等知名律师,已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专门研讨刑诉法。

黑龙江律师迟夙生将草案285个条款逐一在微博上发布,“每一段我都把它切碎了之后给一个评价。”她还添加了一些表情符号,比如,与刑法306条(律师伪证罪条款)呼应的刑诉法38条(草案改为42条)依旧保留,迟夙生给了一个拇指朝下的手势。

此前,因“北海抓律师案”,迟夙生抱着头破血流的思想准备,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亲赴广西。“如果北海这事这么做,大家都不吱声,那(刑诉法修正案)通过的时候就非常可怕了。”

目前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有11位律师。迟夙生正组织她的律所,加班加点,对草案“逐条、逐款、逐项、逐目、逐字、逐标点符号地研究”,准备以律所名义提交修改意见。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师协会名誉会长陈舒正在收集广州市律师的意见。

陈舒说,人大对代表的意见都会回复,她对这一权利格外珍惜。2008年新律师法尽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但吸纳了她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提交的建议。

刑诉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为期一个月。全国各地的律协、律所正在加班加点,赶在月底前把意见上呈全国人大法工委。律师张青松所在的律师刚刚开完研讨会,他在微博上说,会上律师们“兴致勃勃,斟字酌句,仿佛真正说了算一样。希望刑辩律师的这片痴心,不会被立法者忽略”。

原法工委副主任张春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各方面意见将汇总至法工委,做成简报,发给所有常委会委员和各专门委员会委员。他估计刑诉法这次大改的资料得不下十多份。

12月的“二审稿”会是什么样,由专事立法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决定。在下次常委会召开之前,法律委员会将召开一次甚至多次会议。张春生说,负责具体工作的法工委汇报时,采纳和不采纳的情况都要说清楚。

法律委员会将在下次常委会召开时,汇报相关情况。它必须考虑“一审”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意见,部门与地方意见,公众意见,还要特别重视内务司法委员会的意见。

内务司法委员会负责人将列席法律委员会的会议,提出独立的审议意见,当它的意见与法律委员会发生冲突时,应联合向委员长会议汇报,由它裁夺。张春生告诉记者,内务司法委员会为中国特色制度设计,主要联系公检法等部门,目的是让法律委员会更加超脱。

“二审”讨论法律案,仍分组进行。列席“一审”的法律委员会委员周光权说,常委会的机制是“集体行使权力”,个人发言谈不上有多大影响,最主要的还是建议合理,被采纳的可能性就大。

今年通过的个税法修正案,原本拟将起征点从2000元提到至3000元,由于在法工委收到的23万条意见中,85%不赞成个税3000元起征,最终定为3500元。

周光权的经验是,对立法“不宜提太激进、太理想化的意见”,同意或反对立法草案要有清楚的立场,要讲理由,可以讲国外做法,但更重要的是紧扣中国实际,特别是对草案在实践中可能导致何种负面影响,要有切入要害的分析,并提出“相对合理”的建议。公众甚至对研究部门法的专业学者意见,也需通过比较缓和的方式提出。

此次刑诉法修正案涉及修改条文99条,拟提请明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审”时有人提出疑问,今年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修改近50条,取消了13个罪名的死刑,涉及刑罚结构重大调整,但没上代表大会审议,应明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限问题。

曾主持立法法立法工作的张春生告诉记者,关键在于是否触动法律的基本原则,而不是条文多少。他认为,此次刑诉法修改,一是面比较广,二是触及人权保护,“从代表大会扩大一些影响,恐怕有这个着眼点”。

“一审稿”除了有一款被往后挪之外,总则并无改动。而“一审”时将“人民”改成“人权”、确立沉默权等动议,实际上已触及原则性条款。

“无罪推定、沉默权、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与社会制度无关。”“非专业”委员任茂东说。

“本次刑诉法修改后,影响了未来十年至十五年的人权状况,更决定了未来十年至十五年刑事辩护的环境。我们这一代律师,要负责,不要因为说了不算而不发声,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无愧!”张青松道出了律师们的共同心声。

第四篇:刑诉法

1、解决“四风”问题,重在正规落实

2、开展“五正”活动,确保法官清廉

3、纪律作风建设必须“严”字当头

4、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5、“正衣冠”贵在落实

6、惩治贪腐还需先解开“人情扣”

7、“望闻问切”改进工作作风

8、怎样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素质队伍

9、推进党的“五位一体”建设

10、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确保群众路线取得实效

12、让为民务实清廉在心中扎根

13、在法院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路线回应司法需求

15、论人民法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

16、切实贯彻群众路线 实现个案公平正义

17、新时期司法如何坚持群众路线

18、群众路线是人民司法事业不断进步的必然选择

19、信访,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

20、拓展党性教育有效方式

21、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22、坚持群众路线传递司法能量

23、让实践活动有声有色有收获-群众路线实践活动

24、坚持司法为民 密切血肉联系--群众路线实践活动

25、践行“四心”工作法推进司法为民

26、队伍建设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7、薄熙来案件是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28、坚持为民务实清廉 努力提高司法公信

29、让追求正义的脚步永不停歇

30、牢记宗旨司法为民 恪尽职守公正司法

31、以“小”见“大”说司法

32、强化司法管理 提升司法公信

33、依法履职 确保公正

34、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彰显公平正义

35、破解涉诉信访不能舍本逐末

36、如何实现和展示个案正义

37、做好基层审判工作打造法治中国梦

38、用法治筑牢中国梦的现实基础

39、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40、网络实名举报的法眼观察

41、法治中国更平安

42、钱应该往哪里“烧”

43、不公开审理与公众知情权的满足- 李天一

44、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45、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46、破解信访难题,加强源头治理

47、以大扫除之力解决作风问题

48、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

49、发扬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中国

50、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加强法制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51、接通司法地气,革除四风陋习

52、五个严谨

53、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第五篇:新刑诉法学习心得

11月,我所组织有关新刑诉法修订实施后的学习讨论活动,共组织学习两次,由主持,全体律师共同参加。各位律师在认真学习新的法律规定之余,结合自身实务经历,对本次新刑诉法修改的意义和利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 11月16日,净源所开展“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确立与“侦查阶段即可委托辩护人”的主题学习。

本次学习:新刑诉法第二条:“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新刑诉法第三十三条;“移送审查起诉之日”提前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

刑诉法不仅仅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同时它也是犯罪嫌疑人的大宪章,犯罪嫌疑人同样具有与一般人同等的人权,将“尊重和保护人权”作为一项原则写入法条,是刑诉法的一大进步。而在案件的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护之前一直是盲点,近年来屡见不鲜的非法证据断案很多都与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人权遭侵犯有关。本次修改,将可委托辩护人的时间由原来的“移送审查起诉之日”提前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所里从事刑事辩护多年的律师对此感慨颇多,不少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后即寻求律师帮助,然而,迫于法律的规定,律师此时无从介入,仅能提供友情的法律建议,造成很多时候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无法得到保障。很鲜活的一个案例就是某犯罪嫌疑人在被关押三个多月后移交检

察院审查起诉,而检察院最终认定不构成犯罪,不予起诉。如律师在侦查阶段就能实施辩护,则这样的情况很可能就会避免。

在盛赞这一修改的同时,也有律师强调,在侦查阶段律师介入,很可能产生一些无良律师与犯罪嫌疑人订立攻守同盟,毁灭案件关键证据的情况。对此,诸位均表示这除了考验律师的职业操守外,立法者肯定亦会考虑到,后续的相关监督措施相信能对此加以约束。

二、11月23日净源所开展刑诉法有关证据方面新规定的主题学习。

本次学习:新刑诉法第第四十九条:“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新刑诉法第五十四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新刑诉法第五十八条:“对于经过法庭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新刑诉法第五十九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证据”

新刑诉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

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新刑诉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新刑诉法确立的 “明确举证责任“、“非法证据排除”和“ 证人强制出庭”是本次修改的重大变化。证据一直是律师办案的核心,特别是在刑事案件中,侦查机关与公诉机关处于公权力的强势地位,在证据采集方面更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近些年来发生的“躲猫猫”等事件产生了大众对此的一致呼吁。而本次新刑诉法中“公民没有自证其罪的义务”衍生出的沉默权,排除非法证据:即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这些都是犯罪嫌疑人在证据方面对抗公权力,维护自身权益的体现。

而“证人强制出庭”引发了与会学习律师的热烈讨论,新规定对于迅速、有效地审理刑事案件无疑有重大意义,公民亦应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对拒不出庭的证人采取拘留等处罚是否合适?对证人的人身安全等切身利益如何保障?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新的相关规定出台。

本次学习同时就新刑诉法有关办案期限和重审一次为限、重审不

加刑的规定进行讨论,特别是后者,是规避当前各地存在的一案多次重审、最终判决迟迟不能生效现象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两次对新刑诉法的学习,本所各位律师熟悉新法之规定,对于本次修改案的重大突破都表示赞赏,但同时仍然认为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上一篇:新闻稿改写范文下一篇:学校乱收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