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滑坡治理方案

2022-11-18

四川省道302线梓潼段自改建竣工以来已投入营运, 营运过程中, 里程桩号K9+026~176 (柳树弯) 、K23+240~400 (大垭口) 及K54+428~498段公路边坡 (路基) 发生蠕滑变形 (滑坡) , 为确保公路的正常营运, 路基工程地质环境不致进一步恶化, 根据病害的成因分析, 制定了相应的滑坡治理方案。

1 处治工程概况

1.1 病害调查、分析

四川省道302线梓潼段K9+026~176 (柳树弯) 处滑坡为挖方边坡蠕滑变形, 长度为150米。滑坡体位于路堑右边坡上, 以175°为主滑动方向, 长41.6m左右, 后缘宽约为125m;前缘宽约为130m;滑坡体前缘剪出口迹象极为明显 (基岩顶界面) , 其滑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蠕滑变形弧形张拉裂缝, 横穿滑坡变形体中部及台地后缘, 裂缝宽度一般为10-15cm, 局部可达50cm, 纵向上呈“V”字型, 裂面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 裂缝可见深度可达1.1~1.5m;整个滑坡体次级裂缝极为发育, 次级裂缝宽度一般为1-3cm, 局部可达6cm, 裂缝向弧翼变小直至闭合;纵向上呈“V”字型, 裂面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滑坡台坎明显, 总体呈两级阶梯状平台;前缘由于裂缝、大量降水的渗入滑坡体及沿基岩渗出的地下水的共同作用, 致使其前缘土体饱水以形成明显的土溜现象;滑坡体以蠕滑牵引式呈现, 据钻探揭露土体结构中最不利组合分析确定基岩顶界面为滑坡的主要滑移面。

K23+240~400 (大垭口) 处滑坡为挖方边坡蠕滑变形, 长度为160米。填方路基蠕滑变形体 (滑坡体) 以235为主蠕滑变形方向, 长为46~50米, 后缘于右边坡上的宽度为160米, 平面上呈“马碲形”;裂缝宽度一般为10-15cm, 局部可达40cm, 纵向上呈“V”字型, 裂面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 裂缝可见深度可达1.3~1.8m;次级裂缝于路基左边坡缓坡段可见适量弧形拉张裂缝, 缝长不等, 变化于10.5~25米之间, 缝宽变化于1.5~4.5cm, 缝向弧翼变小直至闭合, 纵向上呈“V”字型, 上陡下缓, 直至闭合, 其裂缝纵、横交织, 规模不太大, 贯连性较差, 竖向位移参差不齐;于L2与L3间由于为刚性路面, 其变形极不明显, 砼路面完整无损 (由于砼路面、二灰基层及连砂底基层的共同作用, 并具有一定的厚度, 其整体性较好, 刚度较大,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蠕滑张拉裂缝向路表发展。) , 仅2-2’断面左右15m裂缝已贯通致使路面破坏;变形体 (滑坡体) 前缘坎脚下台地残坡积物部分已隆起, 剪出口迹象位于基岩顶界呈碎块状 (土状) 的全风化层中 (土状物含砂质略重, 并局部包裹紫红色可偏软塑状的粘土。) 局部位于坡残积层内;剪出口1-1’和2-2’断面极为明显, 隆起度可达0.3~0.5m, 并伴生鼓张裂缝, 隆起规模自南东至北西沿路堤脚下由强逐渐变弱, 甚至不太明显;据钻探揭露土体结构中最不利组合分析确定基岩顶界面或可偏软塑状粉质粘土 (填土底界面) 为蠕滑变形体的滑移面或潜在滑移面。

根据地勘资料计算K23+240~400 (大垭口) 处有较大剩余下滑力, 且土层较厚故在这两处设计抗滑桩以确保路基稳定K9+026~176 (柳树弯) 处经计算剩余下滑力不大, 清方后做抗滑挡墙处理, 但该处应做好滑坡顶面排水工程, 以免雨水过多进入坡体导致新的滑动。

1.2 处治位置

K9+026~176 (柳树弯) 在距离右侧边沟外边缘6.5米处设置抗滑挡土墙K23+240~400 (大垭口) 处根据断面不同在距离路中线16米或20米处设计抗滑桩。

1.3 处治方案

K9+026~176 (柳树弯) 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土墙。距路堑边坡开挖上口线一定距离平行公路轴线设一级重力式抗滑挡墙, 其基础型式采用条形基础, 基础嵌入强风化砂岩1.0~1.5m (就襟宽值而确定) , 其墙高为3~4m, 墙背用透水材料回填;总之, 路堑土质边坡裂缝应用粉煤灰、典型粘土填实密封, 防止降水沿裂缝渗入边坡内进而使滑坡土体 (滑动带) 的c、φ值进一步恶化;并于滑坡台地后缘稳定斜坡处设置截水沟。

K23+240~400 (大垭口) 采用1.5×18m、1.2×1.5m抗滑桩。

根据地质断面和滑坡土质物理性质计算得抗滑桩处剩余下滑力697KN, 通过计算后K23+240~400抗滑桩采用截面1.5×1.8m、1.2×1.5m矩形, 桩长根据地质的不同分别设置为14、10米, 桩间距5米;桩间采用护脚连接。

2 滑坡治理时的施工要点

2.1 桩基采用人工挖孔桩, 应记录基岩出露

标高、强中风化层界限, 如发现基岩出露状况与设计有出入时, 应联系地质和设计人员修改设计。

2.2 抗滑桩基应跳糟开挖, 严禁一次开挖完后全面施工。

2.3 抗滑桩间护脚可按逆作法施工, 分段跳糟开挖安装, 严禁一次开挖完后全面施工。

2.4 到确实不易开挖的坚硬岩石时可放小炮松动开挖, 严禁放大炮开挖而影响桩周岩土的稳定。

2.5 对直径d≥20mm的钢筋接头必须采用

螺纹钢套连接法或闪弧对焊, 不得采用电弧焊接和绑扎。

2.6 建议抗滑桩施工顺序:桩位放线→平整

桩口施工平台, 清除坡面浮土浮

石并对不稳定的桩口边坡进行处理→开挖桩坑 (边开挖边设置护壁) →抗滑桩桩身钢筋制安→桩身砼浇注→挖护脚基础、砌筑护脚→挖排水沟、砌筑排水沟→修补路基垫层、基层、面层→施工路肩。

2.7 工程桩号范围内路肩、边沟、护坡缝隙

用防水砂浆进行封闭, 减少地表水对右侧土质边坡的侵蚀作用。

2.8 挡土墙基础开挖时, 必须跳槽开挖, 严禁全段开挖后施工。

2.9 墙背回填:墙后回填土均应严格按相关

施工规范控制回填压实;并设置泄水孔, 墙背回填斜坡应修凿成逆向坡或阶梯状, 最好采用透水性材料。

2.1 0未尽事宜参见现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建筑边坡技术规范、边坡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3 滑坡治理时的监测要点

3.1 抗滑桩修建时, 应建立简易观测标志, 在

桩坑开挖过程中, 派专人每天定时观测记录裂缝发展情况, 及时反馈滑坡变形信息, 以便在变形加剧时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安全。

3.2 桩坑开挖过程中应由专业地质人员进

行地质编录, 若发现基岩面、滑动面位置和滑面擦痕指向与设计中不符时, 应立即通知监理、勘察和设计人员确认, 以便及时进行变更。

3.3 抗滑桩建成后, 应建立相应的监测网点,

以便对支挡工程结构变形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观测, 对防治工程的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结束语:实践证明抗滑桩及抗滑挡墙梓潼段的滑坡治理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迄今为止, 基本未发生滑坡现象, 路基保持稳定。

摘要:本文分析了梓潼段滑坡的形成机制, 提出了可行的治理措施, 并提出了抗滑桩、抗滑挡墙在滑坡治理中的施工注意事项及防治监测要点。

关键词:滑坡,病害分析,抗滑桩,抗滑挡墙,防治监测

参考文献

[1]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 , 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 主编.

[2]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胡聿贤, 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

[3]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 , 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 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同作者作品) ;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5]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386-2007)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社编[同作者作品.

[6] 四川省道302线蠕滑变形边坡治理地勘设计资料.

上一篇:广播电视台系统维护及网络故障排除方法研究下一篇: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