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展现中国特色

2023-02-19

第一篇:四个自信展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特色文化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毛概作业专题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浅谈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本质和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依据

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总书记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要求,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依据。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中国先后跨过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贫穷就要挨饿”这两道巨大的历史沟坎,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然而,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历史趋势,面对当代中国成功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能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文化崛起,能否成功跨过“失语就要挨骂”的新的历史沟坎,进而为21世纪和人类世界对美好精神家园及其意义秩序的探索和造就贡献中国力量,无疑也在深刻地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怀、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领。

因此,“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历程,更提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必须进一步展开当代中国伟大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从而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自觉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本质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性、主体性和总体性,无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本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而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就此而论可以看到,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是以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把握与意义建构,正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制高点。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创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坚持以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实践为基础和本体,不断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进行文化表达、价值创造和意义建构的历史成果。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与文化借鉴结合起来,不断开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文化高度的历史成果。

其四,“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和根脉,始终坚持以我们党和人民开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推动了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本质,就在于它内涵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开启了中华民族最广阔的精神创造。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永恒魅力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永恒魅力。

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

一、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继承。中华文明能够延续5000多年而不中断,以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维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紧密地连接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而不同”的社会意义与伦理网络之中,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转化力,成就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个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继承与自信。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更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和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昭示,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永恒精神灯塔;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化理想包括“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等,培育了亿万群众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激情、牺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理想的自觉与倡导,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雄浑力量和辉煌前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满内核和连续谱系。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心诚意。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事业的新发展和遭遇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而且也需要我们在文化理想上实现新的充实和高瞻远瞩,通过面向并指向未来的“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当代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都视为“当下的东西”而收摄并涵化在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文化理想的视野和把握之中,从而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对此,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就表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而务实的文化理想,并坚持以这一文化理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的、具体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坚持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把握世界潮流,坚定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始终不渝地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不仅将全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必将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更为广阔的进步前景。

从“三个自信”迈向“四个自信”,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的总体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科学诠释与意义把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正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道,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迈向一种新的、具有总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建构。

第二篇:坚定“四个自信”与提供“中国方案”

坚定“四个自信”与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汪宗田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0日 16版)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一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充满自信和担当,为我们深刻理解坚定“四个自信”与提供中国方案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坚定道路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实践途径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自古以来,人类孜孜以求美好社会制度,从“理想国”到共产主义早期实践的巴黎公社,再到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充满了苦难辉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辛探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尝试各种方案,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才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走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断改革开放,终于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统一的现代化道路,只有适合自己的道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西方现代化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现代化道路纷纷宣告失败。中国过去30多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却更加成功的现代化之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启了多元化发展道路的时代,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

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增进人民的福祉,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坚定理论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科学指南

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严密科学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尝试过各种思想理论,无论改良主义、自由主义,还是民主主义,都没有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经过激烈斗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指南,最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伟大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正确的理论,为当代中国指出正确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科学指南。

坚定制度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美好社会制度的伟大成果。这一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凝结了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类思想精华;是当代中国立足国情、继承传统、人民至上、包容互鉴、求同存异的最新成果。这一制度经历了实践检验,显示出巨大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它独特的世界性价值正赢得越来越多世人的认可。

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虽然曾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也充满弊端。资本主义制度甫一建立,就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千年王国”、人类社会制度的“终结者”。然而,“永恒论”“历史终结论”都经不起历史和现实的审判。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伴随着征服、奴役、掠夺和杀戮,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让世界屡屡吞下苦果。近些年,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纷告失败,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导致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国家的政治混乱与发展停滞,“占领华尔街”“民主之春”和“英国脱欧公投”等运动中西方民众对其民主制度的质疑和批判。历史和现实表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并不完美,也绝不是人类社会制度的终结者。“历史没有终结,历史也不可能被终结。”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也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可供参考借鉴。

坚定文化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

任何时代的社会制度,都与过往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联系,其产生发展都以前人积累为前提。探索美好社会制度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如果罔顾这一规律和事实,照搬他国制度,必然事与愿违,甚至一败涂地。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基于基督教文明与资本主义精神。如果不顾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照搬照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显然是行不通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建制的思想智慧,代代传承和创新。譬如,从“以人为本”“民惟邦本”,到“群众路线”“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从“儒法并用”“德刑相辅”,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理思想;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包容互鉴”“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从“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止戈为武”“协和万邦”,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和平思想;从“天下一家”“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理想;从“顺应天时,除旧布新”,到“改革创新”的思想;从“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平等互信”“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处世之道。这些都为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思想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又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养分,还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延续文化血脉,萃取人类思想精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

总之,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土壤与基础,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思想是要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坚定“三个自信”是全面把握十八大精神的理论前提,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用胡在报告中的话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91年来发展的光辉历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坚定的道路方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及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这笔财富不能丢,更加需要党和人民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始终以高度的道路自觉、理论自觉和制度自觉,把握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勇于实践、敢于变革、善于创新,不懈探索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始终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1]

自信源于自觉,自觉铸就自信。十八大报告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自觉。高度自觉铸就高度自信。将高度自觉意识与强烈自信精神统一起来,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道路自觉铸就道路自信。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只有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觉,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

一个政党是否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理论建设,坚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总结经验,在创造性地回答实践和时代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

自信源于创新,创新引领自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其形成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超越既有理论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新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也构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源泉。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包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等,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正是有了人民的全力支持和真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是我们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力量所在。

自信源自人民的信任。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更是人民对党的信任与重托。对人民负责、不负人民重托的高度责任感更加坚定了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坚定“三个自信”的本质在于道路、理论、制度本身的与时俱进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三者的统一,一方面是毫不动摇坚持,同时也是与时俱进发展。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从根本上揭示了“三个自信”所以能够坚定的深层原因。

毫不动摇坚持是“三个自信”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我们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才能够在实践中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30多年前,邓小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正是这一自信,30多年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从来没有动摇过。今天,我们30多年毫不动摇坚持所取得的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自信。[4]实践中毫不动摇坚持和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落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与时俱进发展是“三个自信”的思想依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根本在于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无论是道路、理论还是制度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如果停滞了就没有生命力。与时俱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同时也是道路、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实践中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看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实践中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不断根据实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发展变化,这就是我们坚定“三个自信”的思想依据。[5]

参考文献:

[1] 荣开明. 论“三个自信”的内涵、依据和前景[J]. 学习与实践. 2013(03) [2] 周毅之. 大国崛起的应有自信——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3] 尹从国. “三个自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J].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2(05) [4] 杨金海. 党的十八大报告解读之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 兵团建设. 2012(22 [5] 周慧艳,肖照青. 论民族复兴思想[J]. 青年思想家. 2004(01)

政治作业

题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第四篇:文化自信的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标志。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揭示了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三者密不可分。只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而不讲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错误的,也不可能立得住;只讲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而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也是错误的,最终也会立不住。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整体割裂开来,进行孤立的、片面的理解或解读。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的今天,缺乏文化自信,没有了精神独立性,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失去了精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立不住了。

★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第五篇: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对策分析1

吕永红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266109)

2内容摘要:加强国情教育,是增强制度自信的的首要的基础环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增强制度自信的的关键的内在环节;抵制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环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明确表达和加强宣传为增强制度自信创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国情教育

鉴于部分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状况不大乐观,增强制度自信,凝聚人们共识,势在必行。

一、加强国情教育,消除人们不恰当不合理的轻率比较,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的首要的基础环节。

常听到人们把发展中的中国和发达的美国作比较,认为中国不如美国发展的好,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如美国的好。这种比较不仅有失全面和客观,非常偏颇和轻率的,而且容易导致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够自信。

而导致人们不恰当不合理的轻率比较的原因,首先是对本国的情况不够熟悉,不仅对我国的历史、自然、人文等情况缺乏基本的了解,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缺乏清醒把握;其次是对他国的情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仅不明白别国的社会制度的具体内容,更不了解别国选择其社会制度的的特殊国情。再次,在不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某些人死盯着别国的社会制度的所谓优势来衡量甚至指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完善之处。鉴于此,加强国情教育,尤其是中国国情教育,刻不容缓。国情教育的主要内容涉及我国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积淀、风土人情、人口分布、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情况,让民众切身感受“中国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 [1]的独特国情,也实事求是地向民众介绍其它国家的自然、历史、人口、风俗等情况。

国情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民众明白各国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都必须依据自己的实际国情建立适合本国的社会制度。以部分民众极其推崇 “三权分立”制 1[基金项目]本文系青岛农业大学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项目批准号614Y31)的研究成果

2吕永红,女,1971年11月,山东莱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电话13864296327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邮编266109

度为例,虽然许多西方国家“理论上都搞‘三权分立’,但具体形式却并不相同。”[2]。只有美国实行较为典型的“三权分立”,而美国确立 “三权分立制”,正是只有经过有效的国情教育,民众才能真正明白中国并不具备实行“三权分立”基于美国移民国家的特殊国情。

制度”的国情条件,而恰恰具备了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国情。例如,作为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大国,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国家的统

一、团结、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而“议行合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实行必要的权力分工,又始终坚持我们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效保证了国家权力的完整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充分发挥了各族的自主性,而且有效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避免了两党或多党竞选造成的社会发展暂时中断、社会资源大量浪费以及各项政策不连贯、不持续的现象,有效保证了国家稳定持续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尚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大国,加快发展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要务,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调动了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各方面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具体制度,增强制度自信的的关键的内在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顶层结构” [4]以整体的方式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起着宏观决定作用。而作为制度的实现形式的体制和作为体制运行方式的机制,因其与民众的生活具有直接而紧密的关系,总是被“民众首先感觉到其存[5]在和运行”。因而,要积极探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具

[3]体制度(体制、机制)。首先要树立重视制度的理念。由于我国民众依然存在重人情、轻制度的思想观念[6],导致不仅在制度制定方面,我国社会生活普遍需要的一些具体制度严重缺失,如诚信制度还没有要全社会范围建立起来,而且在制度执行方面,重制定、轻执行的流于形式的状况比较普遍地存在,导致某些“具体制度在实践中形同虚设,未能有效地贯彻落实,制度的规训、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7]。体制、机制好比制度体系的触角,虽然不属于制度体系的核心范畴,但是对于培养人们的制度理念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意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人们就非常容易顺着“触角”关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全身”。为此,

[8]坚持“制度立国、制度建国、制度强国”,坚持“以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积极寻找和探索合适的体制、机制,让民众充分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和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其次,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制度核心,“思考具体

制度的完善和发展”[9]。因为尽管具体制度不涉及制度属性问题,可以广泛地参考和借鉴,但必须考虑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要求和规定;另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必须统盘考虑和整体部署,兼顾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的完善和发展”[10]。第三, 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培育尊重制度、敬畏制度的制度文化。良好的公民文化氛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基础。为此,首先要利用文化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培养民众对制度的敬畏感,让民众自觉把制度内化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生活习惯;其次要充分利用政

[11]府官员和社会公众人物在执行和遵守制度方面的强大的“社会示范效应”,引发大批群众自觉效仿和追随,必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养成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再次要从细节入手“培养民众的文明行为方式”

[12]

。民众的行为方式是民众的制度意识的的体现。民众的制度意识是“知”,民众的行为方式是“行”,而“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知行一致,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第四,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的强大和社会自治水平的提高。自治的社会和强大的社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过程中,而

[13]“社会发育不足正制约着制度落实”。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努力提高社会的自治程度,让社会组织真正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人民权力人民行使。第五,建立制度执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制定制度不是为了让制度束之高阁,供人瞻仰,关键在于执行和遵守。但目前人们办事情置制度于度外,靠托人情、走关系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不仅是民众缺乏制度意识的内在因素问题,更是外在缺乏制度执行的监督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不仅要有舆论监督,更要专门机构监督;不仅要提醒或者督促民众遵守制度、照章办事,更要对民众违犯制度的行为进行责罚。

三、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战略,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环节。

鉴于西方敌对势力不失时机地对我国进行渗透与颠覆,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醒和警觉。首先,为了防止形成迎合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条件和土壤,必须把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本保证。其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性审视西方文明,以开放的宽阔的胸襟大胆吸收西方文化中—切先进的、有益的东西,同时坚决抵制其中错误的、腐朽的东西,决不能让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渗透泛滥,腐蚀毒害民众,因而必须把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与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密切结合起来,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传递积极进取、自信自强的正能量。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明确表达和积极宣传,为增强制度自信创造社会氛围。

首先,理论界必须对制度的发展脉络和客观必然性进行清晰梳理和如实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便于理解、利于记忆、乐于传颂。其次,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经常性甚至常规性广泛宣传和系列报道。再次,充分利用各类学校的教育功能,因势利导地在各学科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学科中的教学中,春风化雨般地系统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四,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医中药、中国武术、中华美食、中国戏剧诗歌、汉字书法、中国成语、中国服装等等,这些中国符号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也引无数外国人艳羡不已,痴迷追逐。值得注意和有点可惜的是,这些美好的中国符号,在一定程度被学西方的潮流所淡化。对西医的信奉、对英语的疯狂、对国外大片的吹捧等等,正不知不觉地淡化着中国符号在国人心中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只有让中国符号在中国人心中活跃,制度自信就定能增强。第五,在创建和推广中国商品品牌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元素,让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南方航空、中国银行、中国移动等一个个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不动声色地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个或某些元素。国内外的人们在接触这些商品和品牌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熏陶和浸润。据悉“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有29个内地品牌上榜”

[14]

。随着中国品牌唱响全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逐渐被人们熟悉而认同,尤其是在国内,与日俱增的不仅是对“中国名片”的熟悉和认同,更是油然而生的爱国热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国道路的历史合法性——专访张维为/玛雅[J],红旗文稿,2013,(6 ) [2]王君宏,吴婷婷.人大制度的启示与完善——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学辉访谈录 [J].公民导刊,2011,(7)

[3][7][9][10]黄晓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特点与完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9)

[4][5][13]肖贵清,刘玉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 [6]徐斌:《制度建设的特征、规律和评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8]曲明哲:《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政干部学刊》,2011,(9) [11][12]赵秀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优势、坚持和完善》,《湖北社会科学》,2012,(3)

[14]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333。

上一篇: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汇编下一篇:社会调查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