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2024-05-09

二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精选17篇)

篇1:二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二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课外教学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数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科教学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目标面对全体学生,教学过程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材进行.但是,实际上,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学前教育不同,性格特征不同,个人天赋不同,对数学学习的需要程度和能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为解决统一要求与实际差异之间的矛盾,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自主选择兴趣小组。

(一)选择新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应选择“摆火柴棍”,“七巧板拼图”,“照镜子”等游戏内容.如数一数,图中有几个长方形,图中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长方形,学生需要用头脑中原有的长方形的表征来判断,还要观察每个长方形所处的位置,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不漏地数出长方形的个数.这种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的学习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兴趣.(二)选择活动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切身性策略”,学生如果遇到自己过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与自己未来目标相联系的事物或使自己充当主要角色的事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活动以应用这一策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三)选择活动内容应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内容 组织课外活动如果局限于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脱离课本内容太远,学生会高度焦虑,正常的动机激励水平应在上述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选择内容应体现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水平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基本数量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解答简单的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可以应用基本数量关系,采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解答有趣的应用题.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应注意新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趣”字上下功夫.四,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 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必须让学生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学生在学习活动,体育运动,社会交往和其他方面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情绪体验.开展活动,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如“数学知识调查活动”,“故事会”,“数学园地设计”等,人人带着任务参加,从筹备策划到具体实施,从查找资料到总结成果,从头至尾参与,能得到全面锻炼.有一次,趣味小组在年级里举行“有问必答”活动,搜集和编辑趣味题,发信给外班同学请求答复.同时自己也准备回答别人的问题.在有问必答活动中学生学会查资料,学会编题,学会写信和发信.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篇2:二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做数学或许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指引下更多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兴趣小组中我将输入更多数学的知识并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让更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语文的功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三、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我更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

篇3:二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一、以提高乐趣为动力, 让练习内容“活”一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 它有着实在、生动的生活背景, 因此, 活动作业的设计, 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1. 趣味化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作业是否感兴趣取决于数学作业是否有趣, 因此, 教师设计的作业应该灵活新颖, 吸引学生。

2. 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要同实际生活相联系,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 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因此, 在低年级数学活动作业设计时, 要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作业, 促进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解决问题, 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而且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蕴藏于我们的生活中, 生活离不开数学。

3. 层次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 不催促学生, 不追求解题数量, 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有的学生“吃不了”, 有的学生“吃不饱”, 我们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在设计数学活动作业时, 要有选择性, 针对这种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 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在练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以培养能力为原则, 让练习形式“新”一点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完成数学活动作业, 在作业形式上, 还要突出“新”, 恰当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调查访问等练习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活跃学生的思维, 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1. 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型作业是让学生通过剪、画、走、折、拼、量等实际操作完成作业。例如, 在学习二年级《角的认识》时, 让学生用牙签、正方形纸、小棒、钉子板或硬纸条等不同的材料动手制作角, 当同学们制作出大小不同的角时, 可让他们动手指一指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进一步体会出从顶点出发, 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相互比一比角的大小, 进一步体验和巩固角的特性。又如认识七巧板后, 让学生用一副七巧板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此类作业, 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明事理, 在操作中去思维和学习, 巩固所学的知识。

2. 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关于量的认识非常抽象, 要学生对量建立准确的观念有一定的难度, 光凭教师的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后应做到人人练习, 加强实践, 增加感受, 建立表象。

3. 调查访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调查访问不能浮于表面, 应有学生深入的思考, 使学生体会调查的乐趣和意义。调查访问的重要内容———统计, 培养了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意识, 学生在统计过程中能学会分析数据和提取有用信息。调查和访问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以激发合作意识为目标, 让练习方式“奇”一点

低年级的数学作业可以是孩子独立完成, 也可以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也能增进学生与同伴和亲人之间的情感。

1. 培养友情, 激发合作意识

例如,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后, 让孩子回家后给自己的物品贴上价格标签, 开一个“小小商店”, 与小伙伴们一起来游戏, 一人充当营业员, 其他人当顾客来买东西, 在与伙伴们的游戏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和人民币的简单使用。友情型的合作作业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 因为他们在游戏中经历了知识应用的过程, 体会到了合作的魅力, 解决了实际问题,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2. 增进亲情, 享受游戏乐趣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枯燥的计算练习很容易使孩子厌烦, 因此, 可以改变练习的形式, 增加一些亲子趣味练习。

如学习了乘法口诀后, 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速算24点, 每人出两张牌, 边出牌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在只使用一次的情况下, 怎样算可以得到24;认识了《长短》后, 让学生回家与家里成员比比手臂, 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学习估算知识后, 可以和父母一起玩个猜数的游戏, 抓一把花生、玉米、瓜子等, 并猜一猜大约有多少个。

这样在互动和游戏中完成作业的方式, 学生怎么会不积极主动地参加, 怎么能不兴趣盎然地完成呢?

篇4: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一、变被动为主动,凸显主体地位

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让学生始终以主动的探索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角色出现。

如我们在三年级组织了一次“数学游园”活动,让学生自己出有关数学内容的各类趣味题。全班学生动手,到处找资料、编写游园题,活动由班内发展到学校,游园题从小学数学的基础题范围扩大到数学竞赛题等方面的知识。总之,数学课外活动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真正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二、变传授为指导,讲究引导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不是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或可以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呢?从实质上讲,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统一起来。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在活动需求,研究学生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换为学生活动情境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转化为各种间接经验。我们认为在学生自主性参加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下列角色:

1.活动的设计者,教师作为活动内容的设计者这一角色,应精心设计内容。将交往、审美、评价等有机地统一于活动中,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多元发展,以形成健康、积极的个性;

2.活动的组织者,善于创设活动情境,唤醒学生的兴趣,要把学生的内部积极性发掘出来,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支持鼓励信任学生;

3.活动的合作者,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具体可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亲自参与影响人、提示探讨引导人、提供资料帮助人、真诚评价激励人;

4.活动的调控者,在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把握好活动的教育方向和目标,精心策划,指导学生解决活动中的困难;

5.活动的引导者,正确地引导而不强行牵拉,要激发鼓励而不一味硬推,要指点迷津而不包办代替。

三、变封闭为开放,促进持续发展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教育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教学。由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无法与之相适应,因此决定了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改革必须选择开放性教学结构。主要体现在:

1.拓宽学科知识。活动课程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不囿于学科课程所学,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例如“数学故事会”的课外活动,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给孩子讲数学家华罗庚的怎样从一个学徒成为世界有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怎样向“哥德巴赫猜想”挑战……这些故事会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渴望。

2.整合课程体系。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从而优化了知识结构。例如小学生办数学报,就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融阅读、作文、美术、书法于一体,学生既当小记者,又当编辑,将采访、写稿、插图、排版集于一身;从而给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的机会。

3.紧密联系社会。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获取最新信息,培养自己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例如:有的学校在课外实践活动时,组织的“数学大世界”活动,各个教室里都布置“数学灯谜”、“数学智力题”、“打靶计数”等,在操场上设有“数学接力赛”、“数学行军”,学生置身于“数学大世界”里,仿佛到了数学游戏的海洋。

四、变单一为多样,丰富活动形式

根据课外活动的目的、内容以及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特征,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普遍采用下列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是班级活动;二是小组活动。活动形式具体表现为:

1.多层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在个人、小组、班级、学校四个层次上开展。个人的活动如阅览、竞赛题解答等,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小组编辑部、数学游艺宫等,还有班、队、校的集体活动。

2.多渠道。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开展活动的渠道有很多,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

3.多形式。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讲座、数学竞赛、数学游戏、智力乐园、思维体操等,这些内容能较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训练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是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趣味性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活动重点的教学形式。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志趣和特长,增长才干,能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篇5:五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在学校教研室的领导下,我组教师思想重视、行动落实、团结协作出色的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

纵观本次小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成功之处: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全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能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着手。教师在课前备学生、备教材、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并能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落实各分目标中有所侧重,使教学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表述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有的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注重了层次性,即既有基础性目标,又有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和达成,同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了发展性的分层目标,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的关怀。

二、科学处理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是学生较难地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表达其意义的一些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教材通过除法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特征,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认识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并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可是对于多数学生这是全新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为了达到研讨的目的,董老师选择了这个知识作为小组教学的内容。在复习环节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调出了学生的原有认知,使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根据进度安排,其他老师选择了“整理复习”这个内容上课。虽然这是一节计算课,看起来知识比较简单,但是老师们却都上出了新意。在课上引导学生探究的味道非常浓厚。王xx老师能结合单元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引进身边的、鲜活的、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以拓展学习的内容。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学力,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处理,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郑老师能注意学习内容的生成性,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质疑、探究所生成的问题,注意从中吸取与教学目标相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努力优化教学过程

全组老师能结合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吸引学生、卓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用脑想、用嘴说、用手操作,在情境体验、讨论交流等过程中探究事实,体验过程,寻找结论。在教学中,各种学习方式都有所体现,例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等等。

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氛围。与学生平等交流并认真做好点拨引导,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交流予以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老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设计媒体课件,使得平面的.内容立体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乐学易懂,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老师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专心倾听、相互补充、智慧共享,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了教学活动的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实效性。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老师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在语言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一个个灵感产生了,一个绝妙的环节生成了。在这其中老师的思想认识、教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从而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反思自己的教学,也不仅使我们产生了这样的问题:

我们还缺少一种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反思的意识。

尽管老师们课后都进行了书面的课后反思,但缺少针对自己课的“亮”与“暗”进行剖析,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策略。所以今后在教研中,我们应当加强老师们教学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谈谈自己的成功之处与不当之处,从而有待于日后的逐步改进与提高。

篇6:二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后山完小

熊太碧

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是教学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数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组织灵活多样的兴趣小组 学科教学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目标面对全体学生,教学过程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材进行.但是,实际上,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学前教育不同,性格特征不同,个人天赋不同,对数学学习的需要程度和能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为解决统一要求与实际差异之间的矛盾,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自主选择兴趣小组.可以参加本年级兴趣小组,也可以自发组织兴趣小组.打破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选择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唤起和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外部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一)选择新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应选择“摆火柴棍”,“七巧板拼图”,“照镜子”等游戏内容.如数一数,图中有几个长方形,图中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长方形,学生需要用头脑中原有的长方形的表征来判断,还要观察每个长方形所处的位置,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不漏地数出长方形的个数.这种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的学习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兴趣.(二)选择活动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切身性策略”,学生如果遇到自己过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与自己未来目标相联系的事物或使自己充当主要角色的事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小组可以应用这一策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三)选择活动内容应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内容

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如果局限于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脱离课本内容太远,学生会高度焦虑,正常的动机激励水平应在上述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选择内容应体现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水平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基本数量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解答简单的一般应用题。采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解答有趣的应用题.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应注意新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趣”字上下功夫.四,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必须让学生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学生在学习活动,体育运动,社会交往和其他方面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情绪体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皮亚杰主张组织学生从事各种形式活动,使学生主体与外部环境客体发生积极作用,通过思维过程的同化,顺应,不断丰富认识结构,发展智力.开展活动,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如“数学知识调查活动”,“故事会”,“数学园地设计”等,人人带着任务参加,从筹备策划到具体实施,从查找资料到总结成果,从头至尾参与,能得到全面锻炼.有一次,趣味小组在年级里举行“有问必答”活动,搜集和编辑趣味题,发信给外班同学请求答复.同时自己也准备回答别人的问题.在有问必答活动中学生学会查资料,学会编题,学会写信和发信.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开展活动,可以使客观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感觉形象,并依赖感知觉进行思维,形成抽象概念,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物,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因此,组织兴趣小组要在“动”字上下功夫.四,组织兴趣小组要挖掘内部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

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猎奇,是不能持久的,只有转向内部动力才能长久保持。

篇7:二年级数学故事的活动总结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增进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以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方案时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以学的知识解决怎样计算围墙的材料问题。使设计方案更加完善。数学活动课有助于学生逻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尤其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的意义。

在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中学习,师生乐陶陶。学生喜欢自己的数学,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上实践活动课时老师发现学生特别兴趣,探讨时发表意见特别积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多。至于到下课时,讨论还在继续,兴趣还是那么浓厚。他们将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数学活动中去的本领常常叫大人惊喜。

篇8: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

一、对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认识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 解决现实的问题, 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 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 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的基本流程, 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 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 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 写数学日记等.开展初中数学实践课的教学在实施全面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 也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特殊的作用;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促进身心健康.

二、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农村初中学生, 由于一直处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学习, 见识面比较狭窄, 动手能力差, 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 数学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 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 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行动, 以适应学生的差异,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一)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原则

1.实践性

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 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 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兴趣性

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 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 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引导的话要精彩, 可以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 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你, 喜欢这一学科.比方说学习二次函数最大、最小值时, 引导学生假设去开一家服装店, 销售定的价格过高和过低都不行, 那么怎么样去选择一个适当的价格, 可以使得总利润最高.引导学生走进商场作一些商品销售知识调查, 把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 发展为构建数学模型, 了解数学研究方法, 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层次性

由于初中学生学习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 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 不要一刀切, 让每名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比方说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可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去演戏, 中等的学生去计算, 好的学生上黑板画图,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加以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4.鼓励性

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 是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的重要环节.肯定他们的探究意志, 表扬他们的探究精神, 都会使学生的精神亢奋, 自信心增强, 参与意识受到激发, 主动发展得以加强, 数学能力得以提高.

(二)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注意的问题

1.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防止合而不作

数学实践活动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 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 教师要多加指导, 使方案更具可行性.防止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防止包办代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不宜限制得过多, 更不宜包办代替.

3.加强实践活动的总结, 防止不了了之

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 应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 总结经验, 升华认识, 充分体现“在过程中学”的教学理念.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还要领导重视, 措施得力, 认真组织实施.在管理上要定时、定位, 把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教务处的教学管理范畴, 做到不仅开齐、开足课程, 而且要从计划、实施、检查到指导、总结, 实行全过程管理, 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束缚, 要大力宣传, 转变观念, 切实认真地评价与督促.

篇9:二年级数学联片教研活动总结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为了更好地整合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发挥骨干教师专业引领的作用,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本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在联校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联片教研活动。以老师们普遍困惑的问题为联片教研的研讨专题,以课堂教学展示为载体,深入研读教材,内化课标理念、提升专业素质。

本学期小学二年级数学学科共进行了4次联片教研活动,即2—5月份每月进行了一次集中研讨活动,围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计算方法,培养计算能力”、“ 优化教学程序,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3个主题进行了研讨。下面从四个方面总结本学期联片教研及同题研讨活动情况。

一、联片教研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教研的成效

本学期的联片教研活动,无论在出勤上,交流的方式方法及材料的准备上,都得到了教师的重视,效果较前有很大提高。

二、联片教研促进了校际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各校多数是单轨制,教师没有同轨班的同伴,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师交流起来会受到阻碍,教师间缺乏有针对性的交流,联片教研让各校同年级教师的同伴多了起来,相同的年级,交流的内容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措施更具体、更可行。可以说“‘研’的群体增大了,‘研’的条件提高了。”各学校各科任教师之间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个人素质各有差异,那么在联片教研组内,各位教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其中做课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了引领和带动的作用,在课前说课、课堂教学的设计、问题的解决、课后反思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联片教研集中观摩研讨活动,让主题研讨更加深入

观摩课时,讲课教师尽量用课来诠释自己对主题的认识,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听课老师进行面对面研讨,使老师们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更加深入,联校领导再进行现场指导,使教师对主题的认识更准确更深刻。

四、建议:

借助网络,让联片教研的研讨向前拓展、向后延伸。

(1)集中教研活动前, 网上研讨,让主题研讨向前拓展

参加联片教研教师搜集有关主题的资料在网上上传,供老师们学习。组织老师们在网上发表自己对主题的认识。使老师们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向前拓展,同时讲课教师在讲课前上传自己讲课的教学设计,组内的同年级教师及时上网查看,以便更好的理解讲课教师的设计意图,分析设计的优劣,为研讨时发言做好准备。

(2)集中研讨结束后, 网上研讨,让主题研讨向后延伸

篇10:二年级趣味数学基础班活动总结

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本学期的数学思维社团活动进展顺利,现进行总结:

一、数学思维社团活动安排

形成以二年级学生为主体,我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开展以“重基础,提速度”为主线,具有形式多样的趣味性教学活动。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最重要的是整个教学体系能够安排的合理、到位。算术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能够以此为教学主线,完全符合数学趣味数学、和数学思维社团的主题。

二、思维社团教学活动 1.抓出勤

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开班前,首先对按时上课这个问题必须严肃提出。因为在有些学生的意识中,没有重视的态度。学生出勤是社团展开最为基本的条件。

2.抓纪律

上课纪律是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因素。虽然为社团活动,但最为基本的纪律问题也要重视。要综合学生的上课风格,扬长避短,营造出活泼但不放肆、轻松但不随便的课堂氛围。在每次的社团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发言情况实行加分、扣分制度。

3.重备课

社团活动备课不需要陈词老套,但也丝毫不能疏忽。备课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学习起来较容易的而又有必要的活动教案,每次课前都制作好课件。

4.重上课

一节课的社团活动时间,怎样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思绪,是门学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奉行“活泼上课,轻松学习”的宗旨,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用于和别人一起质疑、探讨、释疑、感悟。正如新课标所述,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巧作点拨,而非灌输。给学生自己说的空间,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学习兴趣一浓,再加教师巧妙引导,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学思维

组织社团活动如果局限于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脱离课本内容太远,学生会高度焦虑,正常的动机激励水平应在上述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选择内容应体现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水平。

平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基本数量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解答简单的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应用基本数量关系,采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解答有趣的应用题。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社团活动的内容应注意新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趣”字上下功夫。

四、教学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活动开展,我们许多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对于数学的学习状态有了改善,在最后一次课上我们根据平时的课堂表现、平时练习、最后一次的综合测试的成绩评出了5位优秀学员:丑家乐、张晨、申峻铭、张钰婷、杨思域。

篇11:二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本学期的数学思维社团活动进展顺利,现进行总结:

一、思维社团教学活动

1.抓出勤

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开班前,首先对按时上课这个问题必须严肃提出。因为在有些学生的意识中,没有重视的态度。学生出勤是社团展开最为基本的条件。

2.抓纪律

上课纪律是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因素。虽然为社团活动,但最为基本的纪律问题也要重视。要综合学生的上课风格,扬长避短,营造出活泼但不放肆、轻松但不随便的课堂氛围。在每次的社团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发言情况实行加分、扣分制度。

3.重备课

社团活动备课不需要陈词老套,但也丝毫不能疏忽。备课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学习起来较容易的而又有必要的活动教案,每次课前都制作好课件。

4.重上课

一节课的社团活动时间,怎样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思绪,是门学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奉行“活泼上课,轻松学习”的宗旨,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用于和别人一起质疑、探讨、释疑、感悟。正如新课标所述,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巧作点拨,而非灌输。给学生自己说的空间,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学习兴趣一浓,再加教师巧妙引导,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学思维

组织社团活动如果局限于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脱离课本内容太远,学生会高度焦虑,正常的动机激励水平应在上述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选择内容应体现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水平。平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基本数量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解答简单的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应用基本数量关系,采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解答有趣的应用题。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社团活动的内容应注意新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趣”字上下功夫。

三、教学效果

篇12:低年级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

一、分层布置作业

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有差异的, 因此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差异。针对学生的差异, 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教《直线和线段》后, 我留了三个层次的作业: (1) 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 把画线段的方法说给家长听。 (3) 利用所学的画线段的方法, 自己设计并画出一个几条线段组成的图案。这样, 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基本作业 (1) , 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选择稍难的作业 (2) , 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较难的作业 (3) 。

二、做自主作业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我们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布置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一些趣味活动。

儿童都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针对这一点, 我设计了“自拟试题”的课外作业, 即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 就某一节课给自己或自己的同学一份“小测验”。要求试题能比较全面地检测所学知识,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新颖, 并要写出答案。学生在拟题过程中, 必然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理顺和综合, 找出重、难点。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很多学生会创造性地设计出一些思路独特、形式别致的试题来。这样, 不仅使他们系统条理地复习巩固了知识, 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布置动手操作作业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相对于课堂来说, 课外作业有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外动手操作, 即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又有利于学生独立地设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例如:在教完《长方体的认识》后,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设计制作一个长方体, 长度高自定。第二天, 学生交上了大小不等的长方体, 虽然这些长方体不是很工整, 略显幼稚, 但是学生都动了脑筋, 下了工夫。通过制作, 长方体的构成及其各部分的特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接受起来特别快。我想这与学生亲手制作长方体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篇13:数学课外活动工作总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活动这在教学改革中的首要话题,其地位不会因教学形势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课外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习的平台与探究空间,可以更完美地体现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来展开数学学习,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

熟悉的生活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真实,这样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学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地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计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传统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在大量反复的题目训练中完成的。

学习枯燥,任务繁重,并不能激起学生参与计算的主动性,这样自然会严重地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富有竞争性的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智闯迷宫活动,迷宫中的重重关卡就是一道道计算题,只有准确计算才能到达下一关卡,错误的话就只能回到起点再重新开始。这样的课外活动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能够激起小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学科。

二、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提供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将教学的视野引向生活,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思维空间,这样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努力地寻找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与侧面来展开思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更能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外活动有着更充足的时间与宽广的空间,可以打破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限制,引导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以在动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制作模型,三角板、可以滑动的平行四边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在制作的过程中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模型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空间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点来制订一些精美的图形。这样的课外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与创造性于一体,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来展现个性,释放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

三、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成功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运用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如学习了正负数,让学生利用这个知识点来帮助父母记录家庭各项收支,并计算出各种收入与支出所占的比例。这样在用知识服务生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有学好数学才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增强家庭情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四、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课外活动正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可以完成课堂教学所难以完成的活动。课外活动不拘泥于某一个内容、某一种活动,其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活动更多样,这更加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长以及素养的提高。课外活动是以数学学科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数学学科,而是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横向联系,如让学生来写数学日记,表演数学小品等,这样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娱乐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德育等的提高与培养。

篇14: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外辅导总结

二(2)班语文课外辅导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二(2)班有学生46人。本人觉得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

差异、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措施。它是上课的一种补充形式,但不是上课教育的继续。

二、主要工作及成绩

课外辅导可以分为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两种形式,我这里是以个别辅导为主。其主要利用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早上的早读课和下午午休的时间为主,其次利用课堂及下课时间。指导学生自学钻研,补学困生与培上层生,尤其是对那些知识技能上有缺陷的学生,我在课外采取一定的矫正措施,使他们及时弥补缺陷,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对那些学得较快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也应在课外给以指点,让他们学得广一点、深一点。

课外辅导也应注意讲究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比如,对那些知识技能上有缺陷的学生进行辅导时,要有不同的方法。照着课堂上进行的再重复一遍,是一种办法,但这只对那由于思想开小差而未曾学懂的学生适用有效,而对那些确实学而未懂的学生未必有效,因而需要变换讲解的方法,或者再举一些实例进行分析,或者将其所难化解,并教给其思考方法,或者提供某些辅导材料,指导他进一步自学探索,等等。还比如,课外辅导不能只看到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看到认知方法、能力的发展

和兴趣、动机的激发。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根本原因是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或者是思维能力较差,或者是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这些学生的辅导,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我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级的赖莹莹,谭健伟,朱秀敏同学因为基础差而采用这种课外学习的方法进步很显著,而对吴美娟等同学因对语文兴趣不大,在课外辅导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通过讲故事,或出一些让他们感到兴趣的题,使他们的兴趣大增,从而成绩一跃而上,而对班上的几个语文成绩拔尖的同学,何超、黄其文 同学在课外经常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出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题,让他们因为难去思考,让他们解出难题后有成功后的喜悦,所以对他们也起到了“拔尖”的作用,在期中 考试的语文中,他们分别获得了一等奖与二等奖。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成绩上的进步,我也获得了成功后的喜悦.三、存在问题

教学的课堂还不能完全渗透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各种能力仍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培养。

四、努力方向: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语文辅导的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推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我在教学工作中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要讲究教法。上好每一节课,针对学生的个性不同进行教学。

2、要不定期地进行每一次的小检测,然后分析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辅导。

3、根据优生、中层生、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辅导方案。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奋斗!

银盏小学二年级语文科

篇15: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是教学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数学教学

少的一

一、组织灵活多样的兴趣小组

学科教学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目标面对全体学生,教学设计贴近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必须让学生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学生在学习活动、体育运动、社会交往和其他方面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情绪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皮亚杰主张组织学生从事各种形式活动,使学生主体与外部环境客体发生积极作用,通过思维过程的同化、顺应,不断丰富认识结构,发展智力。

开展活动,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如“数学知识调查活动”、“故事会”、“数学园地设计”等,人人带着任务参加,从筹备策划到具体实施,从查找资料到总结成果,从头至尾参与,能得到全面锻炼。有一次,趣味小组在年级里举行“有问必答”活动,搜集和编辑趣味题,发信给外班同学请求答复。同时自己也准备回答别人的问题。在有问必答活动中学生学会查资料、学会编题,学会写信和发信。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开展活动,组织兴趣小组要在“动”字上下功夫。

四、组织兴趣小组要挖掘内部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

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是不能持久的,只有转向内部动力才能长久保持。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内部动力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号召学生学习华罗庚等数学家追求真理、报孝祖国的高尚品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如何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等。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克服困难,让学生健康发展。

(二)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自信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并使同学感觉:“只要我努力一定能成功”。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使他们更乐于参加活动。

(三)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渗透集合的思想、对应的思想、统计的思想,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接触一些解答方法灵活多样。

篇16:二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一、原因何在

为了查找原因, 笔者和其他科学老师、家长、学生进行了交流, 发现很多问题。

1. 缺乏课外探究活动的时间

笔者随意抽取几位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访谈:

师:为什么没有进行观察、记录?

生:不是我不喜欢观察动物, 是因为我没有时间, 下午5点左右回到家吃完晚饭后, 还要完成语、数等作业, 做完作业后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

师:其他同学呢?

生:平时语、数作业很多, 双休日还要学习书法和钢琴, 我们一点多余的时间都没有。

……

由此可见, 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2. 缺乏探究活动必需的材料

课外探究活动需要一定的材料,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等实际原因, 在材料的准备和实验的设计开展等方面都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然而, 家长素质参差不齐, 老师无暇顾及到那么多学生, 学生课后又独自分散在家中, 身边的材料很难满足课外探究活动的需求。比如养蚕, 全校只有十多个同学找到了蚕种, 养到最后也只剩几个, 而很多学生连桑叶长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改养菜青虫后, 学生也未能真正动起来。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学生很难找到相关材料, 导致课外探究活动开展不尽如人意。

3. 缺乏探究活动的毅力

由于学生年龄小, 兴趣不稳定, 意志力薄弱, 做事不易持久, 大部分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不能克服困难, 不能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等。如“观察月相”活动需要持续很长时间, 并要坚持写日记。结果全班只有8位学生坚持观察并记日记, 大部分学生说忘了, 还有的说下了三四天雨, 看不见月亮就没有继续观察。

4. 缺乏家长对探究活动的支持

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把科学课归为“副课”, 往往把孩子们的课外探究活动看成跟学习无关的事, 认为不该把时间花在这个上面, 并用这样的思想教育孩子, 影响他们课外探究的积极性。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用“坛坛罐罐”做实验, 认为孩子是贪玩, 不专心做功课;看到孩子们玩弄科技类玩具或科学老师布置的课外探究活动, 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行为。例如, 在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中, 就有学生诉苦:家长不让捉昆虫, 理由是“蝴蝶翅膀上的灰有细菌”, “养兔子在家中不卫生”等。我们孩子的课外探究活动在家长眼里只是胡闹而已, 长此以往, 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必将被扼杀在家长的指责声中, 也使得孩子们的许多课外探究活动半途而废。

5. 缺乏对探究过程的监管

许多科学教师对后续活动缺乏过程管理和监督, 有的只是给学生一个参与课外探究的提醒, 导致课外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蚯蚓、蚂蚁、金鱼等小动物后, 我们总不忘叮嘱:“请大家课外继续观察和饲养, 了解它们更多的秘密”。让孩子们课外继续观察, 究竟观察了没有?回家饲养, 究竟做了没有?有没有遇到困难, 有什么新发现?……老师就再没有下文, 探究活动如同断了线的风筝, 像这样的课外延伸已经成了很多老师的“习惯”。这样的课后延伸原本应该有助于孩子成长, 在我们科学老师的随意对待下, 却变成了不断麻痹孩子积极性的无效延伸活动。

二、出路何在

通过对科学教材、科学课堂、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考察和分析, 笔者和同事们尝试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探究活动, 并积极探索有效的组织策略, 努力使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1. 统筹安排——有效

我们一方面争取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密切支持与配合, 减少语、数学科教师布置的大量机械重复性作业, 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另一方面, 把科学探究活动中写观察报告、写小论文与语文学科写作文、记日记结合起来。科学老师指导学生怎样去观察, 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怎样写。这样一来, 不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了, 写作能力提高了, 而且使学科之间有了真正的融合。

2. 材料提供——有偿

饲养小动物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饲养蚕宝宝, 并了解蚕宝宝的习性, 观察它们的一生变化。蚕卵孵化是一项技术性要求很高的环节, 对于从来没有饲养过蚕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难以下手。于是我们经过多方联系, 由蚕农提供蚕种, 为了提高蚕的孵化率, 绝大部分蚕卵孵化由蚕农来完成, 桑叶也由蚕农提供, 每个星期送两次桑叶到学校, 由教师分发给学生。蚕农对我校三年级的学生养蚕活动进行有偿服务 (每生二元) 。由于材料得到了保障, 养蚕这一项课外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开展。

3. 活动过程——有趣

只有让学生对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探究才会有动力。在执教《放大镜下的晶体》后, 笔者做了一个食盐晶体让学生欣赏, 实验中的有趣现象使同学们兴趣倍增, 于是鼓励孩子们根据教材的制作方法在课外去做, 结果做出许多又大又漂亮的晶体, 更是令同学们兴奋不已。我们还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废弃物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 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在课堂上讲清原理后, 实践制作作为课外探究活动, 学生兴趣盎然。

4. 家校合作——有戏

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大部分时间在家里进行, 因此, 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学生把蚕、蚯蚓带回家饲养, 在家里找材料搞小制作等, 如果没有了家长的支持, 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 我们努力做好沟通工作。如开展养蚕活动前, 我们给每位家长写了一封简短的书信, 说明课外探究活动的意义, 并希望家长能督促、帮助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没想到, 家长竟然也捎回了意见, 赞同孩子们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有的家长还利用工作之便找来了彩蚕, 也有许多家长主动承担了采摘桑叶的任务。我们专门设立一个课外探究奖, 颁发给在课外探究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同学, 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奖励, 更是对家长工作的肯定。这样一来, 家长的观念逐渐地发生了转变。

5. 活动指导——有力

在课外探究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 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技能等限制, 很可能遇到问题就不能深入研究下去, 此时教师应该适时加以鼓励和指导, 为学生的观察、研究搭好脚手架。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要进行筛选, 从中确定比较容易完成的、感兴趣的问题, 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探究任务。选择的题目难易要适中, 否则, 过度的延伸会使学生的课外探究变得多而滥, 效果会适得其反。指导学生课外探究也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学生适应课外探究的过程后可以逐步放手, 再让他们各自进行探究活动。

6. 搭建平台——有心

学生探究的热情有的来源于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 有的来源于表现欲。我们可以搭建各种平台, 为学生提供展示、表现的机会, 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活动。学生以观察日记或小论文的形式整理课外探究的过程及探究结果, 我们可以在各班教室专门开辟科学角, 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组织班级、年级进行“小船载重比赛”、“赛车设计制作比赛”, 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东西拿出来比一比、赛一赛;利用橱窗、黑板报、校报、学校网站展示学生优秀的探究成果。学期结束, 将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成果记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作为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内容之一。我们借助学校举行的科普周活动, 推进课外探究活动发展。学校科普周期间组织各种科技竞赛, 如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等, 给学生提供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 更能大大提高其积极性。

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科学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课外延伸, 重视课内外的有机整合, 投入更多的精力引领学生进入无限宽广的科学探究世界中来。

参考文献

篇17:一年级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强调创新观念,培育人才。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如何教育好孩子,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是我们教育者应当关注的最重要的一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径。”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实践活动教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二、学生分析:

我们一年级学生虽小,但个个见多识广,有目的的动手动脑的习惯与思考却很少做的好,因此在活动中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捕捉了一幅幅令孩子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在他们身边的、为他们感兴趣和乐于思考、乐于接受的学习素材,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不管是在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等各个方面,只要有收获就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有些准备活动要与家长有机的联手,激发孩子活动兴趣,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三、活动目标:

1、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要有目的性,教师在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时,目标要明确,思路要清晰,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次实践活动都要有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在参与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教育,从而达到教师预设目的。

2、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操作性,注重学生的人人参与、亲身经历,加强教与学的互动。

3、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要有开放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强调突出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

4、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有独立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独立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从而创设出轻松、民主、自由、有序的活动环境,在关爱、轻松的氛围中,逐步培养出学生独立完整的主体性人格。

5、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有创建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创建而成的,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被创建出来,内容也不断更新,课程形态也随之不断完善。

四、活动安排:

时间

主题

实施过程和方式 三月份

1、一把抓,估多少?

设计、活动、记录

2、与钟表交朋友

查阅资料、操作、活动 四月份

1、迷路了怎么办?

调查、情景体验

2、图形贴画

观察、设计、制作

3、找一找周围的数

欣赏、设计、制作 五月份

1、爱护校园

观察、情景体验、劳动

2、零花钱,该怎么花?

调查、讨论、情景活动 六月份

1、小小信息员

调查、记录、分析

2、测量家具

测量、记录

3、统计活动—大蒜有几瓣

上一篇:梦回课堂,那夜匆匆的心情随笔下一篇:医院雷锋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