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数上教学反思

2024-04-08

七数上教学反思(通用9篇)

篇1:七数上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一、有效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本周我教学了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些教学内容。

在教学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课时时,我有以下几个设计想法:

1、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知识设置于同学们熟悉的游戏情境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处于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

在这堂课中我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天我在课堂中又推行了一个新举措。我让学生在同桌交流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后,请同桌两个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即互相提问题和列式解答。这个新举措得到学生的欢迎,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一课时时,在课堂的一开始我设计了学生所熟悉的购物情景,如:出示钢笔:我想买5支钢笔,需要多少钱?使学生产生疑问:1支钢笔多少钱?师:我只记得3支钢笔要15元。学生解答。

出示粉笔:我想买2盒粉笔,需要多少钱?使学生产生疑问:1盒粉笔多少钱?师:王老师告诉我买8盒粉笔16元。学生解答。师:刚才我的问题都有什么特点?出示本子:我想把这些本子发下去,每个组长发6本本子,我要请几个组长发?使学生产生疑问:这里有几本本子?师:有2组,每组12本本子。学生解答。问:这个问题和前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我们小朋友都会用乘除法来解决问题,很聪明。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有两个:

1、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长智慧、长才干。

2、教师给予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的机会,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在新课教学前的几个问题设计地比较成功,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要求一个问题必须要先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这样把这节课的难点重点给提前解决掉了,学生听起来比较轻松。而且情境的创设很贴近学生生活,买红笔、买粉笔、发本子,这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很有亲切感。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今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柱,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一、复习导入,激趣揭题

上课伊始主要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以旧引新。方程是表达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开课伊始我结合与学生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这些题的出现即能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开课很实际,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义时我特意给学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让学生分组实践,通过操作、观察天平的状态得到许多不同的式子,由于材料不同,每个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数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多种多样的式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4.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1

三、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读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篇2:七数上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由6、7的认识、8、9的认识、10的认识等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最直接的基础。

成功之处:

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数数、抽象数的概念以及数的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每一幅图观察得非常清楚,描述得很到位,尤其在教学10的组成时,把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观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运用主题图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2、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

3、在这一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条件(目前还没提到这一用语),学会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知识点在本单元是学得最扎实的,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太慢,这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2、做题时,很多学生不看题,凭感觉做,不知道何为检查。

3、还有一些学生分不清左和右。

篇3: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反思

一、构思45分钟的教与学

我的课堂过去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基本上被称为“满堂灌”, 学生没有思考空间, 没有交流讨论的平台.面对当今的学生, 我转变教学模式: (一) 学生预习、讨论交流; (二) 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 (三) 课堂练习, 巩固所教的内容; (四) 内容归纳小结, 把握好课堂中教与学.

二、尽量以实例为模式引入学习内容, 吸引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七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 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 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 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 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式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在七年级数学中已经扩大到有理数, 出现了负数, 负数的引入, 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 讲完这段教材之后, 客观地说, 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 但尚难深刻领会,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识障碍, 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七年级组班级篮球的某一场比赛中, 本班上半场赢5分球, 下半场赢3分球, 结果全场赢8分球;而另一场比赛中, 我班遇到强队, 上半场还能赢球4分, 而下半场输球6分, 结果全场输球2分.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钩来.我巡视一遍, 再补充, 把赢球记作“+”, 输球记作“–”.这两场球怎么表示?多数同学很快就写出 (1) (+5) + (+3) =+8, (2) (+4) + (-6) =–2, 紧接着, 我要求学生举出能与正、负数联系的贴近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地发挥,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三、善于理解学生、贴近学生、鼓励学生

居于该班级学生, 他们思维能力慢, 只有允许他们有更多思考的空间、练习空间, 多做多练一些基础题.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 只要重在参与学习数学, 把“教育权威”变成“朋友同学”, 使学生看到亲切的笑脸, 时常听到“你真行”“你做得真棒”“开始有进步了”“只要你参与学习数学,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评价语句,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学习环境中, 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 常常看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勇于创新、善于探究.

四、端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从七年级新生开始, 就应重视纠正他们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学生是以模仿为主的学习, 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做练习集.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正确思想, 并注意总结如何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1)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发现本节课内容中难懂之处, 带着问题上课才会更有动力, 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当然, 在数学课本中也有内容较浅的章节, 在预习中没有发现问题时就要听老师在讲课时与书中的不同之处或者老师所补充的课外知识. (2) 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当天知识, 养成复习的习惯.数学中有些定理、定义、概念的应用对于部分同学而言仅凭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不能及时掌握的, 需要一个反复操练和应用的过程, 所以自己在课后要学会经常总结归纳学过知识, 达到“温故知新”.

五、创造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参与实践, 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认识结合起来.

在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课堂实践活动.例如, 教学中“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画三视图”“制作轴对称图形”等.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参与、操作、讨论、交流、回想生活中常见到的实例.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能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动手实践中, 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 能手脑并用, 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能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三人同行, 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实践结果,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六、展示多媒体教学

教学中要妥善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例如,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长方形、球等) ,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七、教学中的困惑

篇4:七数上教学反思

在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学习了2和5的乘法口诀,已有了前面编口诀的经验,但是在3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1、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3的乘法口诀,会编写3的乘法口诀,并熟记、会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但是由于时间掌握的不是很合理,本节课只简单的完成了3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对于口诀间的关系以及口诀的记忆和练习都未能完成。

2、 在本节课的课前复习时,对2和5的乘法口诀通过口算的形式进行了复习,在此处所用的时间略微偏长,主要是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完整。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有条理的回答问题。

3、 在学习编写3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但是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教学3的乘法口诀的整体思路基本正确,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对课堂整体的把握以及在教学数学的过程中,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是很规范,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篇5:七数上教学反思

淮安市新渡小学 刘文中 邮编:22330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2-44页例题,想想做做1-3 【教材简析】:认识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认识垂线的编排与平行线类似,第42页例题从现实场景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的直线,发现都相交成直角,以此描述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样再举出相应的实例;第43例题安排过已知直线上的点画它的垂线,“试一试”让学生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画它的垂线,进一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想想做做”通过对折长方形的纸、判断图形中互相垂直线段以及画垂线,巩固互相垂直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体验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相互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2.通过自主操作与合作交流,学会用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与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并理解垂直的概念。

2、会用三角板、量角器画垂线。【教学难点】:正确画出不同位置的垂线。【教具准备】:课件,三角板、量角器。

【设计理念】: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实际,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设计思路】: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并抽象出垂直相交的几何图形,并依据相交的角度概括出垂直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垂直的概念。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实例,进一步支撑和丰富垂直的表象,加深对垂直的认识和理解。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垂直的概念,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不同层面的讨论题和判断题,通过引导他们思考、探究、交流,全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垂直的概念。

3、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进一步深化垂直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两种关系?你会用手指表示吗?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有平行与相交两种情况,为下面研究相交进行铺垫。

2、课件出示与教材第42页例题图片类似的本校内图片,提问:在图片中哪两条线是平行的?(生指)哪两条线是相交的?(生再指)

3、我们可以画出图中一组相交的直线(根据学生所指,抽象出垂直相交的图形,移除实图)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并抽象出垂直相交的几何图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指出: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相交的直线,但只研究两条直线特殊的相交情况。(特殊的相交)

二、认识“互相垂直”

1、指屏幕上两幅互相垂直的图,问: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如有困难,则追问:每组两条指向相交组成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如果说“互相垂直”,则让学生说理)

2、当回答“相交成直角”时,追问:你能验证给大家看看吗?(可演示三角尺直角比量各角,教师可适时帮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这种特殊的相交的特点,并让学生自主验证,经历探究的过程,自主构建知识。

3、揭示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出示概念)

4、根据刚才的学习,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称作互相垂直?你能在图中指一指谁是谁的垂线吗?哪儿是垂足?先自己指一指,说一说,再同桌交流。补充:如果一条直线称作是a,另一条直线称作是b,我们可以怎么说?(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也是直线a的垂线)【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垂线是两条直线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通过讨论、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5、你在生活中见过相互垂直的线吗?相机出示教材中的实例图,对学生的表达及时给与修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下面的哪几个图形中的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垂直的认识往往只停留于字面,对图形的认识局限于标准图形。设计这组判断题,注重了垂直的不同表现形式,使他们认识到,不管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不论它们相交的形状如何,只要这两条线相交成的角是直角,这两条线就互相垂直,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垂直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支撑和丰富相应的表象,发展其空间观念。

小结: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关键是看它们相交的夹角是否成90°,直线,射线,线段都没有关系,和它们的位置也没有关系。(2)、想想做做第2题。

下面各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相互垂直的?组织交流,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说说在相互垂直的两条线段中谁是谁的垂线?垂足在哪儿?

二、画垂线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相互垂直,并能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你会用手指表示两条线段互相垂直吗?老师还想请大家想办法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做或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段来,试一试吧!可以合作。(折纸,搭、用方格纸、用尺或量角器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反复体验,逐步获得对垂直的清晰认识。同时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1)、巡视、指导

(2)、实物展台进行展示、交流(注意不同的位置)

2、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1)、如果有一条直线上面有一点A,你能经过这条直线上的A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吗?(出示图)

(2)、学生尝试用直尺和三角尺经过A点画垂线。有困难的可以看课本第43页图,操作时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请你说一说你用上面工具,是怎样经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指名一生演示。(4)、归纳:

师生共同小结画垂线的步骤,教师相机出示画垂线的顺口溜,边读边用三角尺演示:

手拿斜边底靠线,靠好线后再靠点; 靠到点后画垂线,垂线画得笔又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议一议,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归纳总结出画垂线的步骤和方法,使他们在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将画垂线的步骤用顺口溜的形式表达出来,易于学生掌握,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5)、试一试

谈话:如果这个点不在直线上呢?(指出“直线外”,出示图),你能经过直线外的一点A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吗?

巡视、指导。

指名上黑板来演示作图。订正,交流:从刚才的交流中你能说说经过直线外一点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步骤是怎样的?要注意点什么?

小结:一重合,二平移,三画线。

追问: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步骤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演示)(6)、想想做做第3题

巡视、指导,完成后,同桌检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垂直,谁来说说,关于垂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板书

认识垂直

篇6:七数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99-10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会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

2、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运用简单符号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以及简洁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怎样根据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便利,发展符号感。

篇7:七数上教学反思

(一) 集合 (集体) 名词作主语或表语。集合 (集体) 名词以单数形式表示一个群体概念, 蕴涵着复数意味。这样, 主语和表语虽然在数的形式上不一致, 但二者在本质和逻辑上是统一的。

(1) The British are an island race.英国人是以岛为家的民族。

(2) My family are early risers.我家里的人都起得很早。

(3) They are a pop group.他们是一个流行音乐的乐团。

(4) Cattle are one cause of the problem.原因之一是牲畜问题。

(5) At present, 50%of the population here are smokers.目前, 这里50%的人是烟民。1

(6) Most of the audience were college students.观众大都是大学生。

(二) 不可数名词作主语或表语。不可数名词 (多为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 涵盖的概念可大可小, 可多可少, 这时主语和表语在数的形式上无法吻合。

1.主语是复数名词, 表语是具体化了的抽象名词的单数形式。含有这类抽象名词的系表结构能被该名词的同根动词的动宾结构或该名词的同根形容词的系表结构所取代。

(1) My children have grown so they are quite a help to me.=My children have grown so they help me a lot.我的孩子们已长大, 能帮我大忙了。

(2) The results made known were a great surprise to us.=The results made known were greatly surprising to us.=The results made known surprised us greatly.公布的结果使我们非常吃惊。

(3) Shoes are a protection for the feet.=Shoes protect the feet.鞋是脚的一种保护物。

2.主语或表语是抽象名词或物质名词。

(1) American dollars and German marks are both money.美元和德国马克都是货币。

(2) Air and water are matter.空气和水都是物质。

(3) Walking, running and swimming are all exercise.散步, 跑步和游泳都是锻炼。

(4) All these dresses are silk.这些连衣裙都是丝织品。

(5) Hills are the opposite of valleys.山是谷的反面。

(6) The chief trouble in summer is mosquitoes.夏天的主要麻烦是蚊子。

(三) 为达到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 all和某些抽象名词或复数形式的名词连用作表语, 引起主语和表语在数的形式上不一致, 但二者在意义和逻辑上是统一的。

1.all和某些复数形式的名词连用作表语是为了加强语气, 表示强调。

(1) He was all smiles.他笑容满面。

(2) The old man was all tears.那个老人老泪纵横。

(3) The magazine was all advertisements.这份杂志全是广告。

(4) The boy was all eyes.那个孩子目不转睛。

与上述例句略有不同, 但本质类同的句子还有:

(1) It is a thousand pities.非常遗憾。

(2) His clothing is rags.他衣衫褴褛。

(3) The man is nuts.那个人疯了。

(4) Paul is friends with Bill.保罗和比尔很要好。

2.all和某些表示情感、情绪、状态、品质等的抽象名词连用作表语是为了达到生动形象、比喻夸张的修辞效果。

(1) They are all kindness.=They are very kind.他们都非常友好。

(2) The customers are all anxiety.=The customers are too anxious.顾客们都急不可待。

(3) The students are all energy.=The students are quite energetic.学生们都精力充沛。

(四) 一些个体名词的单数形式其词义功能往往是对复数性的事物在总体共性上作一概括与归纳性的描述, 这使得主语和表语在数的形式上不一致, 但二者在意念上是统一的。

(1) Polluted rivers and lakes have also been a cause of death.被污染的河流和湖泊也是造成死亡的一种起因。

(2) Diamonds are a favorite subject with the lady.钻石是这位贵妇最喜欢的话题。

(3) Newspaper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报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渠道。

(4) Her only hope for the future is her children.她将来唯一的希望是她的孩子们。

(五) 在“It is/was+被强调部分+that…”强调句型中, 当被强调部分为复数时, 主句的主语it和表语 (被强调部分) 在形式上必然不一致, 这是句式本身限制所致。

(1) It was several passers-by that saved the driver.就是几位过路人把这个司机救了。

(2) It was these trees that prevented the great winds from sweeping through the city.就是这些树阻挡了大风刮过城市。

篇8:七数上教学反思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水果、蔬菜等食物, 谈论个人的喜好。在第一课时中出现了很多有关食物的单词, 助动词do, does的一般疑问句和动词like的用法。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单单:do, don’t, does, doesn’t, like, have, strawberries, hamburgers, oranges, tomatoes, ice cream, salad, pears, milk, bread, bananas.

(2) 句型:

— Do you like bananas?

— Yes, I do. I like bananas. /No, I don’t. I don’t like bananas.

— Does he /she like...?

—Yes, he /she does. He /She likes bananas./No, he /she doesn’t. He /She doesn’t like bananas.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能够用英语讨论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

3. 情感目标

讨论美食, 享受生活美味, 提倡健康合理的膳食。

(三) 教学重点

掌握关于食物的词汇。

(四)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交际用语。

1. 新句型中复数表一类的用法, 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

2. 含有单三人称的句型的灵活运用:

—Does he/she like...?

—Yes, he/she does.He/She likes bananas./No, he/she doesn’t.He/She doesn’t like bananas.

(五) 教学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单词读音, 并能准确运用单复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教学步骤

(一) 设计游戏, 导入新课

1. 学习单词

与学生问好之后, 教师轻松、高兴地说:

In this class, we are going to play some games, are you happy?

(用游戏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振作起精神。)

First, 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OK?

于是, 教师拿出一个精美的袋子, 问学生:

What’s in my bag? Do you know? Can you guess? First, I tell you there are some foods in my bag. Food, do you know?

引入新单词food。学生经过预习了解这些新单词。于是积极发言, 争先恐后地用新单词进行猜测。笔者揭晓答案:拿出实物, 开始教授新单词。

利用音标、音节教单词, 帮助学生拼读、记忆单词, 学生猜出一个单词笔者就板书这一单词, 板书:共有2 列, 第1 列为可数名词, 第2 列为不可数名词。前面为旧单词, 后面为新单词, 可数名词复数的s, es和ies用红色粉笔标出来, 并按复数的规则排列在一起:

第1 列:bananas, oranges, pears, hamburgers, tomatoes, strawberries

第2 列:milk, ice cream, salad, bread

2. 检查、巩固单词

Game 1:个人或集体朗读单词

Game 2:Memory challenge

Game 3:快闪游戏 (Magic eyes)

教师在课件里设计一颗红心, 学生可以在红心里看到一幅图片, 但图片会很快消失, 如果学生看到图片, 就赶紧站起来说出此幅图片的英语单词, 看谁反映最快。笔者揭晓答案, 将课文中的单词与图中物品匹配起来, 并读给学生听。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生词量较大, 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难以完全掌握, 而在引入课堂时, 选择学生刚学过的单词、句型, 可以使他们记忆起来更容易, 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以旧带新, 使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更高;看图片猜单词,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好要学习的单词的顺序, 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了解新单词的意思, 并用游戏、实物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快闪游戏练习, 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 检测了他们学习新单词的效果, 为后面的学习内容打下了基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只充当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

3. 动作引入句型

The teacher takes out an apple to act:I have an apple.

(咬一口苹果, 并高兴地点头)

T:I like apples. Do I like apples? Yes, I do. I like apples. (强调复数表一类的用法)

The teacher takes out a piece of bread to act:I have bread.

(咬一口面包, 并皱眉、摇头)

T:Do I like bread? No, I don’t. I don’t like bread. (强调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

让学生了解like, don’t like以及句子的意思,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 引入新句型:Do you like...?给学生猜测、练习新单词和句型的机会, 并根据学生的答案, 引出这一句型的答复句型:Yes, I do. I like... /No, I don’t. I don’t like... 输入肯定回答、否定回答、肯定句、否定句, 为问与答环节奠定基础。

4. 让学生谈论自己的喜好

为了满足学生练习的需要, 设计pair work, 让学生成对练习。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谈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 情绪高涨, 都能大胆地说出新单词和新句型。这一环节为学生创造了说英语的机会,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体。

5. 让学生谈论其他人的喜好

在学生问答完毕后, 教师提问:Does...like...?自然地引入单数第三人称的新句型, 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教学难点, 又可以培养学生倾听他人说英语的习惯。

Game 4:Guess

根据图片中人物的表情猜测其喜欢或不喜欢某物, 用所学的新单词、新句型进行问与答。这一环节旨在突破教学难点、重点, 促进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 师生互动, 学习探究

1. 听录音, 完成1b练习 (先读1b中的对话, 做好听前准备) 。

2. 听录音完成2a, 2b练习 (先读2a中的单词, 做好听前准备, 教师先带领学生看2b图片, 猜测对话中的空格应填什么单词) 。

3. 让学生朗读2b的听力材料, 并通过朗读, 观察、讨论、尝试猜测未学的新句子的意思。

设计意图:听力练习是“输入”的过程, 进行听力前学生先读2a中的单词, 做好听前准备;教师先带领学生看2b图片, 猜测对话中的空格应填什么单词,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捕捉有效信息, 同时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并发现做听力题目的技巧;通过跟读,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猜测新句子的教学方法,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 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平台。这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自己猜测的意思要比通过教师讲解而习得的意思在脑海中的印象深刻得多、透彻得多, 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

(三) 设计任务, 合作交流, 巩固提高

给学生设计一个情境:

Good news:This Friday is Ms. Shu’s birthday. I want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 for her. Do you want to come to the party?I will buy some food for the party.What food do you like?Let’s make a survey.

规则:4 人为1 小组, 每个组员用不同的问句询问下一个组员, 被提问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回答, 回答加1 分。组长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 并填好调查表, 写好总结报告, 依据组长的表现可为该小组再加2~4 分。

Game 5:Make a survey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链接式练习。教师给出范例:

Example:

A:Do you like pears?

B:Yes, I do. I like pears. /No, I don’t. I don’t like pears. But I like milk. Do you like milk?

C:Yes, I do. I like milk. /No, I don’t. I don’t like milk. But I like bananas. Do you like bananas?

D:Yes, I do. I like bananas. /No, I don’t. I don’t like bananas. But I like salad. Do you like salad?

A:Yes, I do. I like salad. /No, I don’t.I don’t like salad.But I like...

Group leader writes down the results. (小组长记下结果)

Report:

In my group, I like...I don’t like...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索, 勤于思考,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语言信息, 灵活运用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 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 其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也都得到了培养, 语言知识还得到了复习和巩固。这样的练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换语境操练是对机械模仿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这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四) 总结

An apple a day, keep doctors away.

(达成情感目标:讨论美食, 享受生活美味, 提倡健康合理膳食。)

(五) 作业设计

(1) 复习本节课所学习的生词。

(2) 做小调查, 编写四个问答句:分别询问你的家庭成员所喜欢的食物。

A:Do you like...?

B:Yes, I do.I like... / No, I don’t.I don’t like...

A:Does your father/mother like...?

B:Yes, he /she does.He /She likes... /No, he /she doesn’t. He /She doesn’t like...

三、教学反思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新课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引入部分要简洁、易懂, 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学生听懂了、学会了, 才能有话可说;引入部分也要富有趣味性,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觉得有意思, 才会想要学、认真学、学得好。本节课引入时使用了学生刚学过的单词、句型进行提问, 学生对此都能有话可说, 就连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能回答出正确答案。

篇9:七数上教学反思

前些天, 笔者听了的一节公开课, 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课.一上课, 授课教师就很快使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我很诧异, 授课教师忽略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的引言部分.那么, 新章节的引言该如何处理呢?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恰巧的是, 笔者前两天刚讲授过这节课, 在备课的时候, 纠结了许久.要么就是采用类似这位授课教师的处理方式, 很快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要么在“章头” (平面直角坐标系) 好好磨一磨, 重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引言的教学.经过自己反复备课, 上课之后, 反思如下.

一方面, 每一章的第一节课 (以下称“章头课”) 至关重要, 因为“章头课”的全局性很重要, 需要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去感悟这新的一章要学习什么, 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一章的核心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具有帮助学生建构统领全章的作用.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干脆就让大家翻开课本, 阅读课本第63页的这段文字.笔者认为, 这段文字和标题并不是摆设, 不是毫无意义的, 其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笔者的做法是:带领全班学生授课一边阅读, 一边用问题提醒大家:这章叫什么? (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过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章”“这章有什么重要性”激起全班学生的质疑与思考, 必要时还要领着大家一起朗读, 激起感悟.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任得宝老师所言:“文字平铺在纸上, 既无色彩又无动感, 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 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 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 人物活了, 海中涌动着波涛, 风里鼓荡这清香.”

笔者认为, 这章头“平面直角坐标系”七个字,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教师使用提示性问题启发学生.

例如, 问题1:这七字有没有哪些字熟悉的, 相应的概念是什么? (坐标, 这在学习数轴的时候就有这个概念.)

问题2:请大家回忆一下, “坐标”在哪个章节学习过?如何定义“坐标”? (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其坐标)

问题3:还学习了数轴的哪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问题4:大家想想看, 为何又要在“坐标”后面加上一个“系”字呢?“坐标系”是什么意思呢?“系”, 可以理解成“体系”.要组成一个“坐标系”, 坐标的数量就不止一个了.到底是要几条数轴才构成这里的体系呢?在后面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问题5:再来看看这七个字中的“直角”二字, 我们在哪里学习了? (直角表示两条直线或线段相交的特殊情况, 90°的角称为直角) , 在这里到底要求什么构成直角?再思考:既然这里要学习直角的情况, 那是不是还有不是直角的情况呢?

问题6:最后看看这七个字中的“平面”二字是什么意思?既然这有学习“平面”, 那是不是还有非平面, 即立体空间的情况呢? (其实是有的, 三维的情况就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了, 还有更多维的情况)

我通过设计以上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在这章的学习中渐渐清晰、明了起来, 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引言课对于每一新的章节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切忌直接翻过各章引言进入第一小节的学习.如何上好引言课?笔者总结如下.

1. 引“全”

对于每一章节的“全貌”在引言部分就有刻画.因此在引言课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描绘一下全章的容貌, 感受一下要学习什么内容.

2. 引“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更是有相互联系的.例如, 在人教版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引言教学中, 需要介绍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方法, 类比等式和方程的学习, 从定义、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几个方面学习.本章最重要的是类比的学习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与方程的学习过程———定义, 等式性质, 解法和应用.为学生学习新的一章指引方向,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3. 引“源”

上一篇:乌马营诗歌下一篇:小学生命教育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