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汇总

2024-04-28

活着观后感汇总(精选12篇)

篇1:活着观后感汇总

依然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

有一条路叫做人生,有一种状态叫做活着。活着的人们跋涉在人生的路上,经历悲喜,体验酸甜苦辣,感受快乐与忧伤。总会选择一种方式释放隐藏心中的情感─那无可抑制的孤独寂寞、那痛失美好的深沉忧郁。读书,沉浸于文字的海洋,遨游与想象的世界─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不同于其他方式,读书是一种极其个体的行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被故事所吸引打动,把作品中的故事移情于现实,甚至有时无法从中挣脱出来:为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余华的《活着》即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故事没有宏大的场面,只有江南淡淡的稻香充盈纸上,同时,还有淡淡的快乐与哀伤。但也许这些都只是表象。当我们被年老的富贵平静的语气所吸引,当我们在文字中目睹他一个又一个亲人、朋友相继离他而去,那淡淡的哀伤却越来越浓,浓得让人有些压抑,当这种压抑浓重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泪水便冲破情感的堤岸,随着悲伤泛滥。理智的人流下的是同情的泪,而感性的人则把自己当成了富贵,在潜意识里为富贵也为真的自己流泪。因为活着的人早晚会离去,离去的人却永远不会归来,只有在记忆和梦中才会找寻到一丝痕迹。父亲、母亲、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外孙苦根、朋友春生、半朋不友的龙二,关于这些人的死亡,作者用的是近似于“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没有号啕大哭,没有肝肠寸断,却让我们为之巨恸。尽管亲人已经离去,但那亲情依旧温暖富贵与我们。曾经熟悉的面孔,曾经感知的体温,曾经亲切的嘘寒问暖,所有这些都已遥远,只有富贵还在孤单的活着,为苦难活着,为死亡活着。难道活着只是忍受苦难,等待死亡吗?于是我们在几次流泪后,会自然地进入一种思考的状态,思考生存的意义。

尘世所有的苦难,活着的人必须承受,在命运面前,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忍耐,忍耐永久的孤独,忍耐接踵而至的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麽活着,只是在隐约地说要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的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

读《活着》,会获得身心对人生的震撼,会对命运产生一种无力的感叹。也许活着的轨迹,在我们还未存在于这人世之前已然划定。从遥远的远古到今天、此刻,尽管沧海桑田多次变换,但远方来的风依然还在细细的吹,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活着的态度,因为我们依然活着。

写到这里,我发现只能用海子的诗作为结尾:

在这个世界上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2007年4月12日

篇2:活着观后感汇总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是一个历经人生磨难和世间沧桑的老人所体悟出的人生感言,也是一幕演绎了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小说中,“我”作为一个民间歌谣收集者,在某次收集的路上碰到了名为福贵的老人,并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生于一个衰落的地主家庭,最后因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在为重病的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又被解放军俘虏才得以回到家。回到家乡才知自己的母亲已经过世,而自己的女儿也因为一场重病变得又聋又哑。回到家中的福贵以为自己的悲剧已经结束,自己的后半生会时来运转,但是天不遂人愿,他的悲剧才是开头。妻子家珍因为患上了软骨病,逐渐病倒;儿子有庆因为与县长夫人的血型相同而被拉去抽血,为了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为队长作媒与二喜结为夫妻,却因为生下儿子后大出血而死;家珍因为一双儿女的死,深受打击,在凤霞死了三个月后也去世了;而二喜为了抚养儿子苦根长大拼命干活,却在一次事故中被两块水泥板夹死;苦根因为父亲死了而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艰难,福贵一次心疼苦根生病就给他煮了一碗豆子,却不想苦根因为吃豆子撑死……一次次的灾难将福贵的幸福扯得粉碎,最后只剩下了福贵和他的老牛在回忆。

无疑,福贵的一生是艰苦、悲惨的,中国在那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了福贵的身上,而这些灾难一点点的摧毁了他原本可以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些无不让读者们为之扼腕叹息,同情福贵崎岖坎坷的一生。但是没有风雨如何见彩虹,通观小说,我们可以看到,福贵从一个嗜赌成性的衰落地主少爷转变成了一个看淡人间疾苦的坚强活着的老人,苦难磨平了他的棱角,但也让他明白了人生。

篇3:活着观后感汇总

已很少有书能让夜变短了,读《活着》想起来要睡的时候,天已经开始蒙蒙亮了。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出自余华短篇小说《活着》自序

初读《活着》是在大二的时候,同学就向我推荐,这是余华的一部小说,简朴的语言塑写了一个划时代的家庭悲剧。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每当读这本书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人总是这样,如果他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痛苦,他会天真的以为他所面临的是天大的困难,所以便忧郁困惑,一筹莫展。读了这本书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好好活着,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书中,随着福贵悠长的笑,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战争、内战、饥荒、大跃进、文革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终于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悲剧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书里作者与读者一样是一个聆听者,他没有评论,甚至没有一声短短的叹息,他只是呈现着,但他想说的都悠悠地说了。

出生在富贵家庭的福贵并没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富贵,他的人生还是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着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贵。想来也是警醒我们每个人:今天你所拥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紧,明天也许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经历了如此多的生死离别,却依然坚强得活着。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因为他知道,上天让他活着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尽管幸福离他很远,尽管只剩他一个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弃,明天也许幸福就来到他身边了。有人说过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永远也追不上它,但它却在不经意间落在你的肩上。活着不一定幸福,但是死去,幸福就永远无缘了。也许我们所看到的,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但我相信任何人都会被他这种坚强所打动,从而来坚强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也许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许宽若天地。我想作者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也许我们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也许当我们遇到挫折和不幸时我们会很痛苦,会觉得那是一道道过不去得坎。但当我们回首过去,看到当时那些天大的事就那么过去了,就觉得没有过不去得坎,也没有解决不了得事情,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努力的去解决问题,一切都会过去,活着就是在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点点挫折就选择轻生,小学生不堪学业的重负而选择自杀,中学生无法忍受同学的嘲笑而选择自杀,大学生因为感情失意而选择自杀,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因为受不了工作压力而自杀,关于自杀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难道生命如此一文不值,如此不堪一击?难道结束生命就是最好的选择?无论如何,都该好好活着,坚强活着,没有过不去的坎。

活着是一种勇气,勇于面对各种不幸并坚强的走下去;活着亦是一种责任,我们要知道我们并不单单是为了自己活着的;活着更是一种幸福,能感受到每天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生命是如此脆弱亦是如此宝贵,无论我们遇到了任何不幸我们都应该坚强的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就会有明天,如果我们放弃了生命那都什么都没有了,带给父母朋友的将是无尽的缅怀和伤痛。

篇4:观后感《活着》

余华的《活着》早有耳闻。查阅过很多的书评,大概讲的都是看完之后的绝望和压抑。我先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版《活着》,里面葛优饰演的男主和巩俐饰演的女主把农村人的质朴和面对苦难时的反应诠释的淋漓精致,就是我接触过的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麻木又真挚。

第一次看完余华的《活着》,是想哭却哭不出的,是深深的叹息,是被作者笔下细腻又真实的场景打动,是感叹生命的死亡可以如此轻描淡写仿佛死的是一个牲畜。

第二次连夜认认真真的拿着笔,把《活着》从头到尾看一遍,斗胆写下观后感。这写的不是别人,甚者不是人,而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滑稽,简直是一出好戏。正如书本前言所说“《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忍受三千斤的重压,它没有断。它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讲述了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活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叫富贵的人,他一生经历的各种苦难。他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孙子在这短短的六十年里相继离他而去,他亲手把一个又一个亲人埋葬,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跟他一样暮年的.老牛作伴,很平静,没有半点波澜,就像书中所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书中每一处精彩的描写你不会热泪盈眶,你甚至都不会留下眼泪,只是仿佛心里有一堵墙,堵的慌,堵的难受,无处宣泄。

刚刚上面有一句我觉得总结的很好,它讲述的是眼泪的宽广与丰富。对于这句话,我觉得它像是一股麻绳,绳头系着《活着》这本书,然后你开始回忆里面的内容,开始慢慢咀嚼置身事外的你那种想哭哭不出的感觉,然后绳子慢慢牵引出你的现实生活,让你开始浮现每一个有关于眼泪的画面。

很多时候,眼泪不一定是情绪的表达,它是一种记忆。当你因为某件事情流过太多次眼泪,当你已经麻木或者无感的时候,它依然会流露出来。

我的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所经历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甚至比书中的剧情还有戏剧化。每当他在饭桌上给我们讲述战争的那段经历,每当讲到他的好战友去世那个环节,他总泣不成声,我也无论听多少遍都泪流满面,无论他在何时何地和谁讲述这件事情,他都会这样流泪,可有趣的是,外公在去年得了老年痴呆,下半身也因为小脑萎缩而不会动弹,他终日躺在床上谁都已经不记得了,可当他口齿不清的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眼里还是流下滚烫的泪珠。我觉得他可能已经触动不了情绪的神经了,只是习惯性的留下眼泪。

我的奶奶,在过去的一年里痛失两个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只哭红过一次眼睛,剩下的时候,我只是看见她眼里常含泪水,但是没有任何情绪。她坐在凳子上看着我们忙碌的时候,我看见她眼里湿湿的;早上起来的时候,她眼里湿湿的;邻居来了叫她保重的时候,她说:“今后的每一天都是等死的。”时,她眼里湿湿的;看着我们一个个离乡返城的时候,她的眼里湿湿的。我觉得她的眼睛常年都是湿湿的,我都已经分不清这到底是她的眼泪还是液体。

去年我叔走那年,按照农村的习俗要“闹丧”,反正搞的很盛大。当仪式全部已经结束,我们留下来搞卫生了,有个老阿婆,婆婆梭梭地走过来,牵着我的手,小声问我:“你们家这么多人,什么好事?”我告知她原尾,她的眼眶通红,眼泪一下掉到我的手上,我征住了。然后一秒都没有的时间,老婆婆轻轻擦干眼泪,像个没事人一样问我读几年级了这些无关痛痒的话,就转身离开了,嘴里还念念有词“他是个好人”。我始终无法判定那一刻的眼泪什么意思?是她突然想起了这个人?还是她想起来某段关于他的过往?还是只是阅尽无数之后对生命的哀悼?

是不是人到了暮年的时候,眼泪的情绪已经不重要了,人生的经历才深深的刻在眼泪里,没有情绪,眼泪流下了,就轻轻擦掉。年轻的时候,眼泪的含义多了去了,是委屈、是惋惜、是愤怒,是辩解,可是,所有绝望到极致的情绪,通常是没有眼泪的。夕阳西下,哪有那么多情绪来矫情,不过是将以往的苦难和经历深深的刻进骨子里,然后全身都硬了,哪怕大脑已经没知觉了,眼睛已经看不见道路了,但是眼眸里的过往还一幕一幕的刷新着,毕竟也只能靠回忆活着了。

这,就是我对《活着》里讲述的眼泪的宽广与丰富的见解。

所有的书和电影都没办法用一篇观后感表达所有的精彩点,我所有感的只是这本书的凤毛麟角,里面可以挖掘的东西没办法用笨拙的文字去表达,而一本好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每一个年龄段都会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

摘抄两段作者细致的描写,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我直起身体,看到我娘站在茅屋门口弯着腰使劲喊我,穿水红旗袍的家珍抱着有庆站在一旁。凤霞一看到她娘,撒腿跑了过去。我在水田里站着,看着我娘弯腰叫我的模样,她太使劲了,两只手撑在腿上,免得上面的身体掉在地上。凤霞跑的太快,在田埂上摇来晃去,终于扑到了家珍腿上,抱着有庆的家珍蹲下去和凤霞抱在一起。我这时才走上田埂,我娘还在喊,越走近他们,我脑袋里越是晕晕乎乎的。我一直走到家珍面前,对她笑了笑。家珍站起来,眼睛定定地看了我一阵。我当时那副穷模样使家珍一低头轻轻哭泣了

篇5:《活着》观后感

"记得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人所犯的每个错误都会得到惩罚。我想也是的。但趁法本身并不可悲,也不值得去同情,而真正令人可悲和同情的,是有的人还未来得及犯错误,就被命运之神宣判了死罪。在生活和生命面前,人的脆弱显得那么真实,人的反抗却又那么渺小。我们改变不了命运,能改变的,只是对命运的态度。活着,这是一个名词呢,还是一个动词,或者,它只是一个形容词。

《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的大背景是中国解放前后一二十年,是中国的动荡和转型时期,可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很小。以葛优扮演的主人公徐富贵的命途多舛为主线,以活着这样一个既美好又无奈的事实为出发点的悲情故事。《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另外,皮影戏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它贯穿电影的始末。有些人认为是故意以“民俗”来取悦于外国的影片评委。皮影戏在这片子里是一种关于艺术与传统的象征,是人类生存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最初的时候,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时候,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则“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篇6:《活着》观后感

余华的《活着》,几乎是用了一下午时间,一口气读完。好的文学作品如同有魔力般,让读者不忍放下。读完的第一感受是富贵的一生太悲惨了,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他身上。

在书中你能看见兴盛、看见衰败、看见颓唐、看见生活怎样折磨一个人,看见离奇却又平凡的人生。但正如作者所言,这个故事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生活对富贵而言,真的是一条路,没有枝杈,就这么走下去,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倒下了就再站起来,继续蹒跚前行。他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对生活,乃至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与理解。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活着需要韧性,活着才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生的意义或许真的不在命运之外,也许活着的意义就是在活着本身。当我们还在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为生活中的不完美而纠结抓狂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你会更加感恩和接纳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幸福,接纳生活给予的不足与苦难。

篇7:《活着》观后感

爸发来有五十部电影的电影集,早上看了一半其中的电影《活着》,下午送完孩子上学后回到家中,泡上一杯太太的六安瓜片继续看,被葛优和巩俐朴实的演出感动。电影中的场景我出生后赶上了个尾巴,基本上是熟悉的。最感动的是福贵夫妇坎坷却相守一生的平凡婚姻,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更多追求是所谓自我的实现,婚姻参杂了许多实用主义的东西,当不好用的时候,就用或者威胁用离婚来处理,导致大量失败的婚姻。现代的婚姻多了些浪漫,却少了感动。

活着的目的,其实不复杂,就是活着。这些茶叶在沸水中上下翻滚,然后一片一片地沉到杯底,与水完美融合,形成一杯清香的茶。任正非说一杯咖啡或茶,可以吸收宇宙的能量,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为了被人感动地喝下。

篇8:《活着》观后感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但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篇9:《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讲述了一个福贵一家人的生活经历,从解放初期他是地主家的儿子,又是个的败家子,输光了家财。后来又投入了军队,投降返回了家乡,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生活变故。总结来讲,电影《活着》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人生坎坷路,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意义的探讨。

可以说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很多思考,一是活着为了什么;二是人的生命对于历史长河来说能够彰显几分价值;三是怎么样面对生活当中的痛苦。

总的来说,《活着》我很推荐大家观看一下。我们要活着更有意义,就应该从思考这三个问题开始,不经历痛苦我们也不能够变得坚强。不思考人生,我们也就无法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篇10:《活着》观后感

作品里充满了人性的善,给人以活着的希望。把悲剧演成了差不多的喜剧,正能量大于负能量。未来总是有希望的,有时候,能活着,你就赢了。最少下一代要能活着,有人就有世界,就有希望。电影里没有一个坏人,都是正常人。最后一句台词好:馒头长大了就不骑牛了,就坐火车坐飞机,那时候啊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要的不多,我们要的是活着变好的希望。

余华原著更惨,张艺谋手段高明,改动较大,歪打正着,改的太好了,尽管是被迫修改的。活着本不易,人祸多于意外。活着就是幸福。计划生育下超生下来活着的人就更是幸运了。

作品就叫《活着》,两个血淋淋的字迹力透纸背,贯穿胶卷的首尾,充满人性和理性的控诉。电影演的不是历史真相,而是历史的真实。

剧中皮影戏的毁掉不但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灭失,更是老谋子在电影中一贯的作案手法――隐喻。如大红灯笼,高墙等都具有隐喻意义。皮影是贯穿电影《活着》中的一条主线,更是具有双重隐喻意义。从悲情叙事角度来看,皮影具有“人如玩偶”、“人生如戏,世事无常”的隐喻意义,在悲情叙事的背后,乐观演绎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皮影箱子里养着的小鸡就是我们活着的又一层隐喻。我们只是如同动物一样被圈养着、看管着,这就是活着。

篇11:《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课程名称:文学赏析 院系:英语学院 班级:09级10班 姓名:郭志鹏 学号:098111001

看完了《活着》,我的内心被旧社会人那悲惨的一生所深深地震撼了,社会的不平等,人们的无知,亲情友情爱情的消逝,所有的一切都交织成了人活着的“意义”。

无疑,《活着》是一部悲剧,我们从中看到了余华大师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探讨,由这种悲剧引发的社会大众的深思,不由得我也问了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有什么意义,也许在很多没有看过《活着》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很傻的问法,活着就是活着,有了父母的结合,所有有了我的诞生,然后我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过我的一生,存在自有其意义,父母给了我生命,让我有了肉体,老师教导我们成人,给予了我们思想,使我们的活着能够去多各种各样的事情。

可是,看完了《活着》,再来想这些,莫名的有一种恐惧感,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无时无刻不在获得着,从父母那里获得关爱,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从朋友那里获得体谅,从爱人那里获得爱情,但总有一天,或许像《活着》里面的那样,发生一个又一个的意外,或许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离开,到最后,大家总会该走的走,该去的去。那么,当自己在获得了这一切之后,突然有一天,父母病故,朋友爱人也离去,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孤零零的,什么都没有,但接下来却是几十年的时间让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人死去的时候,也是孤零零的,还是什么都带不走,不论活着的岁月里做过多少好事或坏事,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或者刻骨铭心,最后都什么都没有。但仔细想想,人死后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活着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

也许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境遇,对乞丐来说,一个馒头就是他的全部,倘若没有了这个馒头他就没有了饭吃,而同样是一个馒头,对富翁来说,就一文不值。也许人活着不是为了别人的馒头,而是为了那个适合自己的馒头。福贵的一辈子可谓大起大落,败光了家产,被抓去充军,并且眼看着妻子、儿女的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莫过于人生最大的痛苦与无奈,他这辈子经历的太多太多,我想,如果是现在的人,恐怕经历一件就会让人概叹人生不公而崩溃吧!

有的人说,活着就是好的,活着就有希望,只要人活着就还有本钱,不管失去了什么,只要努力,就可以再争取回来。可对于福贵来说呢?他已经算是走在了人生的夕阳之处,他的所有亲人都死去了,只剩下他一个人,活着,能做什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陪着死去的那些亲人死去,起码不用自己一个人忍受着回忆的煎熬,想想曾经,跟妻子渡过的开心时光,跟子女渡过的开心时光,现在物是人非,一切都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突然觉得,既然将来终会失去,那又何必去获得呢?是不是只要不结婚,不生子,然后远离父母,远离他人,就不用受那种痛苦,那样的活着才是有意义呢?想到这里,眼前却突然明朗了起来,是啊。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呀,不就是为了人生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么?为了父母,为了爱人,为了朋友,然后自己努力奋斗,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就可以了吗?更何况,本也没有天长地久,就更不用执着了。

有人说,人的一生本身就在受七分苦,享三分甜。而人便为了仅有的三分甜去默默承受那七分苦楚。没有人知道明天怎么样,也没有人知道将来怎么样,如果怕失去,怕痛苦,那又为什么要活着?虽然不能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死去,就是为了痛苦,但这些,却都是人活着意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然的话,在人诞生的那一刻便销往,什么都没有,也就不会有痛苦了,但事实上,什么都没有才是最没有意义的。

活着就要面对,活着就不要放弃,贝多芬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就算我们扼不住命运的咽喉,但起码不能让命运轻易扼住我们的咽喉,永远相信希望,永远不放弃梦想,哪怕知道自己会失去,哪怕失去一切,只要活着,就有思想,就有回忆,就有意义,哪怕痛苦,也是拥有。而死了,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

篇12:《活着》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成果书

目: 观《活着》有感

所属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 院系年级:

14级 水利工程系

专业班级:

水电1班

姓 名:

隗哲

学 号:

140610134

联系电话:

***

指导教师:

班兵

2015 年 6 月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思政部制

观《活着》有感

摘要: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一遍,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关键词:富贵 生活 振作 哲思

雏鹰要忍受一次次摔断骨头的苦痛才能翱翔九天,野花要顶起一块块压身的棱石才能灿烂开放,铁块要经过一重重水火交融的磨练才能百锻成钢。当我们怀揣梦想而前行,我们必将遇到艰难险阻,这不是为你而特制的,但却是属于你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所能依靠的,最终只有自己,而自己所必需的的第一要素,就是对活着生生不息的追求。

古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人说,人类创造价值的价值本身在于生命的延续; 又有人说,只要人还在,就有希望。太多的人奉劝过我们要对生命保持尊重和敬畏,但我从未感到有比《活着》诉说的故事更令我感到震撼而认同,直达本心。电影《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影片刚开始,主人公徐富贵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整日流连在赌场,嗜赌成性,听着小曲,呵斥着皮影戏班主的赌徒以为他可以醉生梦死一辈子,不用理会世道的险恶和人生的艰难,然而在他输光所有家产之时,他的妻子带着身孕和女儿被气回了娘家。家破妻离的惨剧彻底压垮了这个败家子,茫茫然抄起一把椅子想打人又不知道打谁,瘦小的身影里唯有绝望的重复着“没有了,没有了”。幸而他没有沉沦在对自己的否定和对现实的不满上,他醒悟了,他又重新找到了活着的勇气,他决定自力更生,而此时他想起了皮影戏。

徐福贵第一次唱皮影戏,恶搞作怪尽显纨绔子弟浪荡不羁的一面,而待到福贵第二次唱皮影戏,已经懂得了生活艰辛人情冷暖,可命运从来不会放过可怜人。正在追求新生活的道路上已经看到幸福影子的主人公,为生病的母亲出去买药的路上被国民党拉去做了壮丁。在战争中,生与死只在一线之间。活着,更艰难了。福贵游走于生死之间,在战火中,他活了下来。带着对家人的愧欠,活着,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再回家乡时,母亲已经去世多时,女儿因为生病成了哑巴,已懂事的儿子居然不认识父亲。看着清贫的家,福贵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不再幻想过去的锦衣玉食,不再对东山再起怀有希望。他开始为一粒米,一滴油算计。福贵成了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照顾妻子,抚育儿女,在艰难中活下去,就是他的责任。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我突然想起来曾在初中学过的这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生活,永远不是靠我们臆测就能预见以后会发生的事的。在经历过那么多苦难过后,生活的无情巨口并没有放弃蚕食富贵和他妻子的勇气和毅力,他们的孩子友庆被主人公的好友春生撞死了,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大出血而离开了这个苦难的世界。这些苦痛并不像影片开始那样因为主人公自身的错误而导致的结局那样令人懊悔,却多了一份难以抹去的哀伤和无力,在儿子友庆被撞死时,主人公妻子家珍哭得死去活来。后来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却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春生,你记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得好好活着”。我几乎因为此句而潸然泪下,我不想谈友庆因为全民大炼钢而被从学校拉走才发生的惨剧,我在这一刻感受到的不是时代的错误,也不是当局的荒谬,只是闪烁着的充满人性的光辉,它是如此质朴,却也是如此的宝贵而沉重。

当福贵和春生在战场上面对尸横遍野的情景,他们镇住了,他们那一刻,没有悲伤,有的只是大大的震撼和惊讶,这种情感也许是面对死亡更直接更真实的感受。他们目瞪口呆地说“家里人都不知道——就这么死了”,“福贵啊,我们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着啊。”

“好好活”这句话深深这是每个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愿,但是“好好活”的标准又因人而千差万别。而作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标准始终在不断放低,人的耐性在这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艰难险阻之时,他们不是不想改变这一切,而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并没有改变的能力和条件。那么,作为在安定环境下成长的我们,是不是在将来有可能遇到什么风险之时什么预防的能力也没有呢?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思考。

在上面已经说过,我不想在这里批判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没有任何作用,而我坚信,在当今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不会再回到那时的社会状况,我们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面对人生的艰难时,做些有效的举措来把这些伤害减少到最小。我认为,最先需要的就是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管面对任何时候,都能承受住压力和打击,知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其次是可以舍弃的。而我认为,首先重要的就是身边人的生命,正如古话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其次就是我们平时做的努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平时未雨绸缪,将来面对一些事件才能不至于张皇失措。

说来说去,还是坚守一个信念,所有不能击倒你的,必将成就你。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原作作者简介:余华,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的牙医,后弃医从文,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是“先锋派”代表作家,善于以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这一点在《活着》中尤为突出。而他在《活着》的中文版自序中也写道:“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我在很长一段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改变导演简介:张艺谋,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代表作:《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

上一篇:10月份课改小结下一篇:掌布中学2012年中考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