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人生诗歌

2024-04-26

安逸人生诗歌(通用9篇)

篇1:安逸人生诗歌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做人真的不能太安逸了,要劳逸结合,方体会到成就的快感!

一生也就那么几十年,转眼的事情总是呆在一个地方,总是做一行。只听说却不触下那样没意思上战场,虽然比纸上谈兵要辛苦或危险的多,但是那种感觉就大不相同了安逸的人生,只会让人忘了要奋斗,忘记理想只要你愿意,什么都可以从零开始有激情的人生才是精彩的。

人生在世,不是为了享受什么安逸,这里,只不过是一处旅馆,你暂时在此寄居,只是为了等候机缘好踏上跟随他回家的.路。

其实人的区别在八小时之外。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

明天,我们应该继续远航,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篇2:安逸人生诗歌

1

下班的地铁上,众生百态。

有的人,戴着耳塞,听着音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有的人,吊着扶手,头靠着肩,闭目养着神。还有的人,目光呆滞,盯着一个点,整个人就像石雕一样,一动也不动。

看得出,他们都很累。

每天要竭尽全力,要让领导放心,让客户满意,还要随机应变,处理各种不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容易掉入万丈深渊。

有时,真想辞职不干,一走了之,活得潇洒自在点。

也许这样的冲动,人人都有过。可是最后,我们依旧咬着牙,扛着担,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

累吗?答案毋庸置疑。可是想来想去,又有哪一份工作不累,哪一个职业轻松,哪一个行业钱多事少离家近。

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

我们今天的苦,是为了明天的甜。今天的难,是为了明天的好。今天的一切付出,都是为了,明天我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也许奋斗,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是不奋斗,结果只会更糟糕。我们可以接受自己,拼尽全力以后,依然未能如意。但无法释怀,我们从未努力,就选择了自暴自弃。

2

曾经在一家面馆,偶遇了一群民工。

他们在进店之前,突然把头盔,放在外面的地上,拍拍身上的灰尘,再胆怯又小心的进店坐下。

在等待时,我看见他们,手足无措,生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面端上来了,他们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吃得那么狼狈,可是肚子太饿,几个大口以后,满满一大碗的牛肉面,连汤都被喝的一干二净。

我注意到,其中有个女性,大概是夫妻二人,一起出远门挣钱。她的手上,满上老茧,甚至四处都是结痂的血口子。但是她根本,没有喊苦叫累,一吃完,就立马去带上帽子,准备继续到工地上搬砖和泥。

那一刻,我被触动到了。虽然她没抱怨,可是看着她那稍微佝偻的背影,以及皮肤里透出的.沧桑感,你就能懂,这份工作,究竟有多苦。

可是她,为什么还要硬撑?

也许是因为,经济压力大,也许因为,要供娃读书,也许因为,急需用钱,总之,奋斗的理由,可以有千千万万种。

我们曾以为,吃苦受累,是最难的事。

可是你并不知道,在还能靠着自己的双手,还有机会,还有能力去维持生计,去照顾家人,去改变现状时,一切付出,都是那么值得,且无怨,亦无悔。

3

人生中,总有那么多黯淡无光,艰难痛苦,咬牙硬撑的时刻,我们好想哭,好想逃避,好想就此放弃。

可是想着那些还未实现的梦想,还需要我们照顾的人,还希望做成的事,我们的内心,又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也许继续奋斗,会很累。

你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一生都在跟自己的惰性、拖延以及懈怠的性格和习惯做严酷的斗争。

这些看得见以及看不见的困难,既庞大,又细碎。而战胜自己,就是战胜每一个贪图安逸,每一个散漫懈怠,每一个可能让你止步不前的诱惑和舒适区。

篇3:安逸人生诗歌

我注意到蔡启发正是在那个“诗歌的年代”开始迷恋诗歌, 并从读诗到写诗, 从读者到作者的。有此经历的人实在太多。难能可贵的是, 蔡启发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而这样执着的“行者”太少太少。诗歌道路上的“行走”让他找到了一种只有自己才能感受的真实的快乐。蔡启发坦承:“虽说诗歌不能为我带来荣耀, 但我仍将乐此不疲。”即使粗砺的世俗的现实屡屡刺痛自己的诗心--“在经济发达的台州/为书奔忙的人真是傻瓜”, 但“苦涩”之后诗人选择的还是“流在心里的泪又为书喝彩/为我钟情的诗喝彩”。

蔡启发是公家人, 他手上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但这并没有作为自己腐败的理由。他把这种工作看作了生活, 热爱着并执著地从事着。他是在用为文为诗的激情工作着。而且, 他把工作也做了作品的素材, 将自己的工作写进了诗歌之中。“盘缠旧时的田园风景/确实映入眼帘/刻意的陶醉/荡漾亲水的记忆”“举目捕掠水汀中的雀鸣/收获清波里的野趣” (《永宁江湿地》) 我们生存的家园因水的滋润更加美丽宜人, 而污染总是破坏着美好, “可半夜三更/时常被污染的河水熏醒/又是那呛人的黑色/令住在这里的居民普遍讨厌” (《住着》) , 于是他们选择了保卫家园, 选择了打击 (《目标:采砂船》) 。组诗《台风消息》则是诗人大悲悯情怀的直接体现。世风不古, 灵魂腐朽者多矣, 特别是权力在握者流。可是蔡启发却始终在建设着自己的灵魂, 他让自己的灵魂保持着一种水样的“自净”状态。这不仅表现在他对腐朽灵魂的鞭挞上 (如《没有看见》中对众人面对邪恶时的“没有看见”的批评) , 而且表现在他对堕落灵魂的防范上:“同志们都下班了 在五点半之前/我一个人是否可以构成/半小时左右的人间” (《星期五下午的情绪》) 在喧嚣的尘世生活之余, 诗人追求着内心的宁静, 用诗歌抒写着自己的精神殿堂。人有了一颗高尚而不沦落的心, 该是一件很有价值很有品位的事。

蔡启发出生在宁波象山港, 深蓝色的象山港水和父母乡邻溶铸了他深厚的亲情、友情、乡情品格。在工作岗位的不断转换中, 始终缠裹的是他对故土的一往深情, “细想之下:我是农民”, 一个“骨肉中留着泥土味”的“农民”。他用大量心血抒发了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难以割舍的情怀, 传达出诗人的真实性情和高贵品格。《长辈》表露的是对“一个极其平凡”“憨厚又急躁”的好人的回想。《想起母亲》更是浸着诗人的热泪的。《回家的打算》写出了临近年关时对母亲牵挂和思念, 而这种牵挂从重阳节就开始了。“等到九月九一过/回家的打算就始终在心头”。而爱的表达, 是实实在在的为亲人置办些年货, 和喜欢的东西, 让他们的年过的富足而安详。“回家的打算是农贸市场的年货/一些在老家买不着的东西/或者是老家也能买得到/就本命年的白发老母/想要/而一时衣袋拔不出铜钱/只有眼巴巴而走的失望……”《读过书的母亲》是对母亲的赞歌, 也写出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也许就是母亲的儿歌在诗人幼小的心灵播下文学的种子, 诗歌的种子。“我无数次被母亲唱睡/无数次被母亲唱醒/母亲简单的唱/当时/成了我难得的儿歌”。如果说读过书的母亲给诗人文学的启蒙, 那目不识丁的父亲则教给诗人做人的道理, “父亲说/书要读/粥要吃/直草不觅/横草不捡”在这首《父亲目不识丁》中, 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的真诚、质朴, 也从中感受是父亲简单纯粹的话语, 对诗人的一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诗人用诗歌“削肉还母, 削骨还父”来报答父母, 这种独特而纯粹的爱更是动人心弦!他在诗作中抒发出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显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真正生活着的人, 离开故乡思故乡, 回到故乡乐故乡, 这是人之常情啊。尤其亲情, 是他诗歌中最难以泯灭的一部分。他写故乡的人、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切, 都一往情深。他身处异乡, 奉公之暇, 总免不了低头思故乡, 以诗抒怀, 在思念中得到慰藉、得到美的享受。有伟人说过, 乡情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狭隘的乡土观念, 它与爱国之情是一脉相承的。这是理解蔡启发真性情的关键所在。

蔡启发写诗纯属满足知识渴望, 陶冶情操, 享受乐趣, 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他每天写、每天读, 几乎没有间断。近些年, 他先后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诗歌数百首并入选多种选集。他不求名利与市, 不求闻达与世。“勺水渐积成沧海, 拳石频移做泰山。”日积月累, 年复一年, 他的诗歌水平也与日俱进。已 出版诗集《季节之河》 (中国文联出版社) ;《秋水之舸》 (中国电影出版社) ;《硬伤之水》 (作家出版社) ;《沧浪之水》 (大众文艺出版社) 和评论集《在河之洲》 (大众文艺出版社) 。他享受着耕耘后的喜悦, 体味着溢于言表的乐趣, 也记载着他消愁破闷、填充生活、聊以慰藉的心路历程。

在浮躁的年代里, 能有蔡启发这样的认真的诗人, 能有这样清醒的用诗歌记录时代的人, 应该是时代的幸运。让我们期待蔡启发先生更多更好的诗歌。

篇4:安逸,不是人生的主题

再就是当作家的朋友,写了许多优美的文章,在功成名就之后,也跳槽到政府机关,现在沦为一个领导的“跟班”,更没有什么优美的文章面世了。这些朋友,在他们看来,一切先前的努力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安逸的工作岗位,为了一个不需要多少付出就能够得到高待遇的新岗位,而不是成为一个名师,成一个名扬四海的教育家,成一个美文迭出的作家。

他们的故事,让我在思考之余编了一则寓言故事。一天,神托了个梦给动物之王——老虎,说:“老虎啊,现代的社会变了啊,一是森林少了,野生动物少了,二是人类涉足的范围大了,几乎无处不到。如果你再想独领风骚于大自然,也许就没有生存的可能了啊。何不归顺于人类,当个安乐王,吃喝不愁。”老虎想想也有道理,想想周围的伙伴一个个地进入动物园被人类宠着,好不安逸。于是,老虎也放弃来原来的生活归顺了人类,到动物园落户安家,当起了安逸王。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当初,在茫茫的野生环境中,老虎奔跑在风雨中,争天得地,日夜为生存而忙碌,为自己的王者威严而咆哮山林。然而,社会发展了,老虎被请进动物园,衣食不愁,受人侍候,吃了睡,睡了吃,锋利的爪子尖锐的牙齿渐渐退化。如此几代,老虎成为观赏玩物,也成为任人宰杀的一种平常动物,沦落到鸡犬一样的地位。

一些优秀的教师,在本专业本岗位发展得很顺利,很有舞台,然而他们抱怨报酬低,希望到一个安逸的没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于是在想方设法中跳了槽,做一些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做一些不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工作,做一些不需要什么智慧的工作。这样的跳槽,也许得到安逸得到高报酬。可是等到几年、几十年后,自己的专长没了,只能成为领导的办事员、勤杂工,一切依赖于领导的脸色行事。

这让我又想起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狮子要求一个美女嫁给它,但美女要求狮子将自己的锋牙利爪全部扒光才答应嫁。狮子做了,美女却反悔了,不再害怕这个没了锋利爪牙的狮子了。人是聪明的,可是现在的人又是愚蠢的。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不变的真理。可是在当今社会,人们把享受当作一种高处,把轻松当作一种高处,把安逸当作一种高处,不再把奉献当作一种高处,不再把自我价值发挥当高处。君不见,名牌大学的高才生绞尽脑汁地去考公务员进机关,图的就是高报酬,为高报酬而放弃自己最初的追求和理想,放弃自己最擅长的专业。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人往高处走”。人生的高处,已经演化为“高收入低付出”的代名词。理想,就是高收入和安逸的工作环境。如此价值观下的社会,优秀人才只会被扼杀被糟蹋,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将停滞不前。

别再作践自己的才华。“高处”,本不是指优越的待遇、优厚的报酬,不是将自己才华埋葬的坟墓,而是将自己潜能发挥极致的舞台。我们不需要自掘坟墓的“高处”,需要发挥个人才智的舞台,需要更好更多更快地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高处”。转型期的社会,追求安逸不应该是社会的导向,人尽其才,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更多地为社会服务,更多地奉献,是时代的呼唤。

我们的社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让有才华的不再为“官本位”而去“拔掉自己锋利的爪牙”,不再放弃自己得意的专业。我们需要精英人才的继续演出,而不是中场谢幕。

篇5:诗歌人生 诗歌鉴赏

这些方方正正的字块

我用它们堵在岁月的伤口

风,让猛烈的疼痛缓缓通过

雨,是你柔情的到来

让那细密的步伐更清晰一些

是的`,也许我不再渴望抒情

宁愿厮守岁月的平静,如一片原野

如一汪不生不灭的湖水

我的心是一片自给自足的田园

世人,我不是在蔑视你

因为没有人敢于与我争夺这宁静

我的平静如此辽阔,如此完备

亲情,时光会拿去

爱情,会在厮守与耕作中结子

喧嚣在我欣赏的浮尘

只是呈现多少不同,一些数字

一些简单的幻化而已

我还有什么企求于世

这些方方正正的字块

正好做我的知己,一面镜子

映照我与日夜生存的镜像

他们如我不朽的亲情

在丧失亲情之后堵住亲情撕破的漏洞

如我无穷尽的音乐,一曲结束

另一曲在不请自来,响起

我只有张开怀抱拥抱,接纳,聆听

篇6:安逸人生诗歌

唐大历五年 (770年) 4月8日, 湖南兵马使臧某杀死潭州 (长沙) 刺史兼湖南都团练观察史崔贯鹳, 据潭州为乱。杜甫这时正流寓潭州, 和无数百姓一起逃难, 从城里逃回自己的船上后, 便直奔衡州。这首诗就是写潭州至衡州途中所见情境。诗篇通过描写一匹从战乱中仓皇逃逸的白马, 寄寓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对乱臣贼子的无限愤慨。“丧乱死多门”, 言简意丰, 含蓄深厚, 语句沉痛。仇注:“丧乱一语, 极惨!或死于寇贼, 或死于官兵, 或死于赋役, 或死于饥馁, 或死于奔窜流离, 或死于寒暑暴露。惟身历忧患, 始知其情状。”结句“呜呼泪如霰”, “卒章显志”, 正是诗人“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表现。杜甫诗歌字字句句渗透着这样一种爱国热诚, 不管自己生活怎样艰苦, 也不管漂泊到什么地方, 他总是关注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769年秋, 杜甫在潭州遇到天宝年间的故交裴虬, 裴虬将去道州任刺史。杜甫送行时殷殷劝勉:“上请减甲兵, 下请安井田” (《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 。其实, 此时的杜甫生活困顿到了极点:在湘江边搭起一间极为简陋的房子, 名为“江阁”, 在周围种一些草药蔬菜, 并在渔市上摆设药摊, 出售药材, 以维持起码的生活。自顾不暇, 却仍然时刻以苍生为念。即使是对自然现象, 比方对“雨”的态度, 也不忘从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定臧否”、“别善恶”。大雨滂沱, 屋漏不止, 他竟喜不自胜:“敢辞茅苇漏, 已喜禾黍高” (《大雨》) 。倘若久雨成灾, 殃及庄稼, 他完全是另一种态度:“吁嗟乎苍生, 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 畴能补天漏” (《九日寄岑参》) 。这就是诗人杜甫的“性情”和“气骨”。这种“性情”、“气骨”甚至在流连山河美景时, 也会迸放出耀眼的火花:“秦城楼阁烟花里, 汉主山河锦绣中” (《清明》) ;“一重一掩吾肺腑, 山鸟山花吾友于”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云白山青万余里, 愁看直北是长安” (《小寒食舟中作》) , 爱国之情, 溢于言表。叶燮这样评论杜诗:“杜甫之诗, 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 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 悯时伤乱” (《原诗》外篇上) 。可以说, 杜甫每一首诗, 特别是流寓湖南长沙的诗歌中, 几乎都屹立着一位忧国忧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即诗人的自我形象) , 鲜明地展示着诗人的“性情”和“气骨”, 显示出诗人独有的审美气质。而这种特有的“性情”、“气骨”的载体, 是作为文学第一要素的语言。由于这些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自然, 恰到好处, 因而把“性情”“气骨”表现得出神入化, 致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往往“但见性情气骨”而“不见语言文字”。那么, 杜甫诗的这种审美特质是怎样形成的?

一、“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

刘勰总结了《诗经》和《汉赋》创作上的成败得失, 归纳为两种情况:“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并且指出:“为情者要约而写真, 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文心雕龙·情采》) 。杜甫正是继承了《诗经》、《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 创立了“即事名篇, 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以时事入诗, 以“行”诗写时事, 强化了诗歌反映现实的直接性、及时性, 所以他的诗歌, 都是有感而发, 是真情实感的自然宣泄, 是“为情而造文”。这种创作原则, 在流寓长沙的诗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长沙是诗人生命旅程中的最后一个驿站, 是他人生悲剧的“高潮”和“尾声”。他流泄在诗篇里的衷情悲慨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来得更为深沉而真切。如大历五年逃臧某之乱中写的《逃难》:“五十白头翁, 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 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 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 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 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 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 涕尽湘江岸!”这是一幅多么伤心惨目的离乱图。“乾坤万里内, 莫见容身畔。”即所谓“人寰难容身”, 以乾坤之大, 竟找不到一处安身之地, 极写世乱, 也表明诗人不为当道所容。“已衰病方入, 四海一涂炭”, 自己虽然贫病交加, 但仍然系念着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具有“民胞物与”的至仁至爱之心, 这正是杜甫“性情”、“气骨”中最可宝贵之处。

“为人重晚节, 行文看结穴” (林纾《春觉斋论文》) , “结穴”是作品的“凝光点”, 是一篇之中精神命脉之所在。《杜诗镜铨》说杜诗“结有远神”。因此, 杜甫由“民胞物与”而升华的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 在诗篇的结尾处往往“画龙点睛”, 把他忧国爱民的思想, 蘸着热泪凝成结句, 使诗人的思想得到集中而强烈的表现。这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是一脉相承的。《宿花石戍》的结句是:“谁能叩君门, 下令减征赋”, 诗歌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一千余年前湘潭人民在战乱中的惨状, 诗人自己也与无数难民一样流离飘零, 却仍然在呐喊着“谁能叩君门 (指官府之门) , 下令减征赋”。杜甫始终坚持“邦以民为本”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 的观点, 就是在他的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呈奉湖南亲友》中, 杜甫也仍然念念不忘尚在流血的黎民百姓:“血战流依旧, 军声动至今。”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襟怀和高尚的思想!追根溯源, 杜甫的思想基础乃是传统儒家“仁能爱民”的“民本”思想。战乱的时代, 使他直接置身于黎民百姓的现实生活之中, 有机会接触、了解人民的疾苦, 与下层人民有相同的苦难、忧虑、欢乐、希冀。这种现实生活促使他的“仁能爱民”思想日益迸发出璀璨的光芒。最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的作品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这篇作品的结尾, 杜甫饱含激情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句有泪, 字字是血, 见心见性, 这是杜甫同情人民疾苦、关心人民生活思想的集中表现, 杜甫这种“宁苦身以利人”的炽烈的忧国爱民情怀和迫切要求变革现实的愿望, 千百年来一直扣响读者的心弦。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因为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诗人正是通过自己的歌唱, 抒人民之情, 吐时代之声, 这正是作为伟大诗人的杜甫留给后世的光辉的文学传统, 也是构成杜甫诗歌审美特质的根本所在。

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

杜甫是一位具有清醒的语言意识且极为严肃严格的修辞家。他的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用他自己的话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新诗改罢自长吟”, “毫发无遗憾”, 这些都说明他在语言运用上所下的功夫, 表明他在诗歌创作中的创作态度, 也反映出他的审美思想, 决定着他的诗歌创作的审美特质。这样锤炼出来的语言, 精工、凝练, 言简意丰, 能更有力地表现和凸显作者的“性情”、“气骨”。例如, 大历五年在长沙所作的《小寒食舟中作》的颈联:“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这一联描绘了舟中江上的景物, 第一句“娟娟戏蝶”写舟中近景, 故曰“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 故曰“下急湍”;这两句承上, 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所见。“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 布幔闲卷, 舟中寂寥, 所以蝴蝶翩跹, 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 远远离去。画面的主角是“蝶”和“鸥”。蝶, 色彩鲜艳、动作轻盈, 以“娟娟”形容恰到好处, 因“娟娟”表示“美好貌”;“轻鸥下急湍”, 有迅疾如飞之感, 所以在“轻鸥”前冠以“片片”, 与飞驰气势相得益彰。如此闲适的景致, 粗看, 似乎感觉与结句“愁看直北是长安”中的“愁”字有悖;细品, 方能体味到此联实是含蓄蕴藉, 别具匠心。因为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 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 所谓“以乐境写哀境, 以哀境写乐境, 倍增其哀乐” (《船山遗书》) , 显示出鲜明的艺术辩证法, 也由此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语云:“蝶鸥自在, 而云山空望, 所以对景生愁”, 也是看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可见, 杜甫的锤字炼句, 决不是孤立地对一字一句进行斟酌推敲, 而是像条条血管都流向心脏一样, 字字句句都向作品的题旨、情调、意境等整体构思汇聚。这样运笔, 就使得诗作的语言更扎实、浑厚, 简练有力, 从而更充分地显示出作品的“性情”、“气骨”。

黑格尔说:“诗是心灵创造的新世界。”人们欣赏诗歌, 不是单纯去了解客观事物, 而是希望从中体验到某种感觉、某种情绪、某种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领悟以及某种值得咀嚼的联想。杜诗的语言正符合这一审美机制。在《逃难》诗中杜甫发出这样的浩叹:“乾坤万里内, 莫见容身畔。”“乾坤万里, 难容一身”, 这种巨大的反差, 显然不合事理, 然而它却符合“心理”, 即符合诗人特定的心理感受。这正好准确传神地表现了杜甫在战乱时期颠沛流离、走投无路中所产生的极度的抑郁和愤懑。雪莱说:“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诗句正是通过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段, 真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披文入情”, “乾坤万里内, 莫见容身畔”, 抒发的不仅是自我之情, 也有家国之恨。因为接下来的句子是:“故国莽丘墟, 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 涕尽湘江岸!”他是为“故国”, 为“邻里”, 为苍生而一洒伤心泪!诗人在大历四年 (768) 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的《发潭州》, 描写启程时的情境:“岸花飞送客, 樯燕语留人。”岸上风吹落花, 樯桅春燕作语, 这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 但诗人以我观物, 把落花、樯燕拟人化, 托物寓意, 感觉落花在送行, 春燕似挽留;时局的动荡、诗人的寂寥、世情的淡薄, 蕴含在飞花燕语中, 情景妙合, 表现出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 在他晚年创作的诗歌系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苦心锤炼、雕琢, 以其无论穷达都敢于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的情怀和极为细致敏锐的现实感受力, 借助恰切的修辞手段, 吟哦咏叹中, 激荡出杜甫式的“性情”、“气骨”。

三、语言朴素晓畅

诚然, 在创作态度上, 在追求诗歌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上, 杜甫的确孜孜以求, 力争做到“毫发无遗憾”。黄庭坚称他的诗为“无一字无来处”, 这一看法虽然不免有些迂执, 不过, 在一字一句上, 确实可以看出诗人的锤炼之功。但这并不意味着杜甫追求语言的深奥奇谲、冷僻怪诞, 相反, 他是非常注意行文的朴素晓畅的。在《戏为六绝句》中说“恐与齐梁作后尘”, 就是诗人自己防止诗歌语言堕入“靡丽浮华”的自警。

杜甫诗歌语言的朴素主要表现在屡用口语俗字方面。宋人黄彻曰:“数物以‘个’, 谓食为‘喫’, 甚近鄙俗, 独杜屡用:‘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却绕井栏添个个’” (《溪诗话》卷七) 。宋人孙奕亦曰:“子美善以方言里谚点化入诗句中, 词人墨客口不绝谈” (《履斋示儿编》卷一○) 。如:“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之六) ;“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兵车行》) 。用语自然, 通俗如口语, 又极富表现力。在他人生最后岁月创作的诗歌中, 依然保持了这一特点。请看下面几首诗, 《逃难》:“五十白头翁, 南北逃世难”;《发潭州》:“夜醉长沙酒, 晓行湘水春”;《宿花石戌》:“午辞空灵岭, 夕得花石戍”;《岁晏行》:“去年米贵缺军粮, 今年米贱大伤农”……句句诗行, 清新晓畅, 明白如话, 以它“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魅力, 吸引读者进入诗人所营造的审美意境。特别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江南逢李龟年》, 更是朴素感人:“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 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 然用语却极平淡、浅近、素朴。仅仅二十八个字, 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 到落花江南的重“逢”, “闻”、“逢”之间, 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的真实写照;江南暮春、落花如雨则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衰败不堪的艺术写真;“落花时节又逢君”, 黯然而收, 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 痛定思痛的悲哀。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 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 “世运之治乱, 华年之盛衰, 彼此之凄凉流落, 俱在其中” (孙洙评) , 使人感到诗篇中字字蕴含着“民生多艰”、国运衰颓的慨叹, 句句浸透了诗人身世落寞、黯然神伤的泪痕。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今昔盛衰之感, 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 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 (王昌龄) 、供奉 (李白) 操笔, 亦无以过。”短小的体裁, 明白浅切的语句, 诗人却能举重若轻, 浑然无迹, 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抒写出丰富的人生体验。

四、善用“白描”手法

白描是中国国画传统的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线条勾描, 而不着颜色, 不作任何渲染铺陈。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 是指用简练的笔墨, 不加任何修饰和烘托, 直接描画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描写技巧。这也是中国文学作品的传统描写技巧之一。杜甫长沙诗歌的创作中, 绘景、叙事, 状物、写人, 都经常会有精妙的白描闪现。比如, “春岸桃花水, 云帆枫树林” (《南征》) , 十个字四个意象, 把湘江两岸和春天的景色描绘得绚丽迷人;“水耕先浸草, 春火更烧山” (《铜官渚守风》) , 寥寥十字, 留下了潭州 (长沙) 先民生存耕作的状况;“水阔苍梧野, 天高白帝秋”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 , 水阔天高, 空旷渺远, 透出举目非故乡之感;“暂语船樯还起去, 穿花落水益沾巾” (《燕子来舟中作》) , 燕子娓娓絮语于船樯, 穿花掠水, 迟迟不肯离去, 诗人见此情状, 倍觉伤神, 开始感悟到:人事冷漠, 唯动物有情。“白马东北来, 空鞍贯双箭” (《白马》) , “空鞍”暗示马的主人已于战乱中丧生。这是诗的起句, 开门见山, 破空而来, 营造出一种悲壮氛围, 它与结句“呜呼泪如霰”一呼一应, 神完气足地宣泄了杜甫感时伤怀的爱国情怀。“岁云暮矣多北风, 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 莫徭射雁鸣桑弓” (《岁晏行》) 。开头四句就把一个冰天雪地的潇湘与百姓正在为生计而打鱼捕鸟的景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白描最为动人的应为杜甫死那一年或之前一年, 漂泊长沙时所作《楼上》 (五律) 的首联:“天地空搔首, 频抽白玉簪。”苍茫天地间, 一个贫病流离、满腔热血的老者, 像电影中的蒙太奇, 凸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频频抽动白玉簪挠头的动作, 这一细节, 把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内心、倍受煎熬的苦痛揭示得十分真切、深刻!黄生说:“天地二字之下, 却押一极细之事, 读之失笑。然作者始吟出口, 必定失声痛哭也。天地二字已奇, 更奇在空搔首之下, 仍接次句五字, 其词愈缓, 其意愈悲矣。”可谓知音。这个白描手法雕塑出来的“空搔首”的悲剧性的造型十分动人, 千载而下, 读之犹令人不得不“感叹亦歔欷”!杜甫的“性情”“气骨”由此也得到了鲜明和强烈的表现。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一般人无法想象和承受的政治挫折、贫穷、饥饿、疾病、逃亡, 这些苦难与坎坷, 铸就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造就了那一篇篇超越时空的动人诗篇, 特别是他人生最后岁月创作的诗歌, 以情感生命的起伏为起伏, 极力追摹生命的节奏, “性情”、“气骨”这些生命要素, 赋予了杜甫长沙诗特殊的审美意蕴。由于诗人情感力度的强大, 人格魅力的动人, 写景叙事的白描, 更兼遣词造句的质朴, 使读者在欣赏时这些诗歌时便自然“但见性情气骨”, “不见语言文字”, 由此也构成了杜甫暮年诗歌的审美特质。

参考文献

[1].肖涤非.杜甫研究[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阮堂明.杜甫研究学刊[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3].肖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篇7:“心灵安逸”小妙方

时常幽默一下:幽默是一种美丽的转化剂,它可以使烦恼转化为欢畅,能让痛苦转化为愉快,将尴尬转化为融洽。凡懂得幽默的人,必是乐观的人。在社会上幽默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在家庭中,幽默能帮助成员间的和谐团结。

笑一笑,十年少;这是一种令人欢快的生活艺术,它有利于调节情绪,消除生理、心理的压力。而会逗笑的人,自己也一定也是随时保持愉快感觉的人。

让音乐走进生活:经常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舒心爽志,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声浪按摩,而且还有化干戈为玉帛、增进家人和睦相处的奇妙作用。

常在花中走,哪有不开心:红花绿叶,本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居室或阳台上养植几盆花卉,闲暇时玩赏品味,通过心灵的窗户进行按摩,置身于花草之中,心境舒乐爽然。与花草为伴、为友,能让人热爱生活,使人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琴棋书画多接触:琴棋书画以及各种文体活动,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给人带来愉悦,缓解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还能活跃家庭和同事、朋友间的气氛,密切彼此间的关系。

美事要回忆:经常回忆生活中高兴的、快乐的事情,做到笑口常开,这不仅是一种让人愉快的生活艺术,更有利于调节情绪,削减生理、心理上形成的疲劳。

没乐找乐多游戏:家中常进行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不仅能活跃家庭气氛,使家庭充满欢声笑语,而且对丰富家庭生活,密切长幼、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大有裨益。

篇8:安逸人生诗歌

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每天都会出现一道同样的风景:清晨,女学生们聚集在自习室与教室、食堂相通的通道口,兴致勃勃地观看着小黑板上用白色粉笔整整齐齐写的诗句。她们有的轻轻吟咏,有的高声朗诵,也有用纸笔抄录的;读后,她们有的会意地笑着点头,有的羞红着脸跑开去陷入深深的沉思。清早起来读黑板诗,成了女生们必做的第一件功课,月月如此, 天天如此。这黑板上到底写了一些什么样的诗歌呢?是谁写的诗歌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原来,这写诗的是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徐特立先生,他每天黎明即起,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小黑板上写诗。“吟成写罢高声唤,黄四先生快看诗”,“黄四先生”是学校教国文的黄厘叔老师,作为第一读者,“黄四先生”直率地发表自己的对诗的看法,两人字斟句酌后,把小黑板挂在教室与食堂相连的通道口,因为这是学生们上课与就餐的必经之路。 徐先生写的诗,语句通俗、直白,一看就懂;诗的内容见微知著, 或者就一件小事情发表感概,或者就一个小现象直抒胸臆,或者就某个小话题表达个人观点。于是,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生们早晨起来读徐校长写的诗就自然而然成了一道不变的风景。

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一女师”,成立于民国初期,是湖南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春,长沙县人徐特立应聘担任这所学校校长。徐特立先生温文尔雅,饱读诗书,曾经在国外考察教育多年,有一套自己的办学思想和主张。 他分析了在女子学校求学的女孩子的特点:年龄层次不齐,新旧思想俱备,有的是殷实家庭的娇娇女,有的已为人妻或人母,她们脸皮薄,骨子里很传统,但又具有叛逆意识。作为校长,应该怎样对这些女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呢?严厉批评不行,姑息放纵也不好。为人敦厚的徐校长想出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诗教。

诗教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诗教寓深刻的哲理于通俗易懂的诗句之中,告诉年轻人处世做人的道理。很多教育家在进行诗教时,既引用耳熟能详的名家诗句,也因感而发、亲自吟咏。徐特立先生在一女师的两年内,一共写了百余首黑板诗。他写的第一首诗也许能反映出他每天写诗的初衷:“早起亲书数十行,格言科学及词章;为使学生一浏览,移来黑板挂前廊。”可以看出,在他每首短诗中, 有格言警句的阐释,有学问文章的引申, 诗歌短小精粹,微言大义,既是徐先生满腹才华的外显,也是他教育方法别具一格的彰显。学生们对徐先生写的诗歌兴趣盎然,纷纷抄录,奔走相传,并结集名为《校中百咏》。令人遗憾的是,这份珍贵的诗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幸遗失,现在保存下来的作品仅10首,所以尤其显得珍贵。徐先生的这10首诗,或表扬,或批评,或叮咛嘱咐,或分享感悟, 每首诗都充分体现了诗歌很强的教育功能。

从诗歌表现的主题来分析,徐先生的诗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女同学鼓劲叫好,表现出男女平等的时代主题。民国初期,新学兴起,女子要求学习的呼声也愈来愈高,在湖南,朱剑凡率先兴办周南女校,从此女校逐渐兴起。但是,社会上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遗风仍然甚嚣尘上,女子求学不仅遭到家庭的反对,也遭到社会上遗老遗少的冷嘲热讽,很多女孩子经受不住外界的压力,悄然离开学校,求学愿望无疾而终。自古书生,为民立命。徐特立愤慨于腐朽落后观念对女学生的侵害,也深深惋惜于很多女孩子的中途辍学,于是写了很多通俗诗歌,为女性大声疾呼, 有力地回击了封建余孽的荒谬论调。当时,一女师第十二班和第十三班学生整体学习成绩很好,数学科目是所有学科中最难学习的,一直被认为不是女孩子的强项,但是,这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在全校遥遥领先,佳绩可表。徐特立先生为女孩子们取得的成绩而高兴,更为她们不被困难所吓倒的精神而骄傲,他粉笔一挥,写下了如下诗句:“女儿智力何曾弱, 十二三班作例观。学算刚刚三载半,几何三角一齐完。”诗以反问开头,用反问的语句表达肯定的观点,然后以事实为论据,正面证明了女性在智力上与男性不相上下,驳斥了“女不如男”的谬论。此诗的语言风格轻松、明快,“刚刚”“一齐”等词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女学生的欣赏和夸赞。除了对女性群体褒奖外,徐特立先生还抓住学校里表现十分突出的女性个体进行宣传和表彰。在一次校外集体活动中,一位名叫邱伯箴的女同学行动果敢,一跃越过一道矮墙,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武气概。徐特立先生亲眼目睹,对女孩的勇敢精神十分钦佩,回校后立马在黑板上写道:“人人共道伯箴强,一跃先登上女墙。倘使女儿皆若辈,立将衰弱转强梁”。“一跃”“先登”这些动词描写了邱姓女学生行动的泼辣、快捷,有力地彰显了女生的阳刚之气。这种正面描写无不使正义之士叫绝,也使那些躲在角落里的封建遗少们汗颜不已。诗的后两句用勉励的口吻号召其他女生向邱伯箴学习,洗脱衰弱之气,争做国之栋梁。

第二类,对学生不当之举进行批评, 表现维护校规校纪的现实主题。学生的不当之举并不是什么有违原则的大事, 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细节之举。作为校长,徐特立完全可以熟视无睹,一笑带过。但是,他深知细节可见人的品性,细节可以决定人的成败,因此,一旦发现学生的“不当之举”,总是用明白晓畅的诗句谆谆告诫学生们“勿以恶小而为之”,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夜晚熄灯就寝时,总有少数同学喜欢在寝室里谈笑或在地板上重重走动,影响了其他同学正常的休息。对此现象,徐先生写诗道:“东边奔跑到西边,不仅打衣还聊天。莫说交谈声细细,夜深亦复扰人眠。”诗句中没有严厉呵斥,甚至连批评的语言也没有, 只是告诉某些同学这样做的后果。也许是校长的口气太温和,个别学生还是我行我素,依然故我,为此,徐特立先生又一次写诗道:“脚尖踏地缓缓行,深恐眠人受我惊。为何同学不相惜,不出嬉声即足声。”这一次,徐先生用自己查夜时脚步轻缓恐惊眠人的心理描写告诉学生们,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凡事不要只顾自己,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不相惜”就是不互相关心、不互相怜惜的意思,老师和校长都能替学生们考虑,为什么你们夜深了还不管不顾地发出嬉闹声和脚步声呢?诗歌中有正面的榜样示范, 也有语气稍重的质问。校长的拳拳用意和苦口婆心,终于感动了那些违纪的同学,她们读了黑板诗后,十分羞愧,悄悄地走开,深刻地反省,从此,熄灯以后,再无嬉笑和脚步声,一女师的夜里静悄悄, 一派宁静祥和之气。

从徐先生写的这些诗里,我们感受到了他工作的勤勉和操劳。夜深了,他还亲力亲为,在校园里巡查,学生不睡好, 他这个当校长的就不能入眠。谆谆教诲的叮嘱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徐先生对学生的呵护和爱意。关心学生无微不至, 赛过父母;教育学生温文尔雅,如沐春风。教育家的风范尽显在诗的字里行间之中。

第三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和习惯。女学生中也有个别人不讲理智, 行为容易走极端的。一名女生因为食堂伙食问题与工友师傅沟通不顺,一怒之下,打碎了厨房里的一篮碗,导致学生和工友之间形成对立情绪,在学校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徐特立先生听闻此事,想到学校教育学生就是要使她们的心灵和行为变得更美好,就是要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因素,而他的学生却表现出如此的蛮横,不仅损害了学校的财产,更伤害了为学生服务的工友,心寒不已!因此,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沉吟良久,心情沉重地写下了如下诗句:“我愿诸生青出蓝,人财物力莫摧残。昨宵到底缘何事,打破厨房碗一篮。”没想到,黑板诗一挂出,如一块石头掷到水塘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围绕打碗事件,师生们议论纷纷,深挖了打碗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分析了造成这种极端行为的心理因素和道德因素。最后,事件的始作俑者站出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行为追悔莫及,主动跑到食堂向工友们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并表示深深的歉意。看到诗教的目的达到了,徐先生的心情也慢慢地平复下来。

徐特立先生出身贫寒,自小养成了生活节俭的习惯。在学校里,他特别注意爱惜公物,常常废物利用,甚至连教员平时用过的粉笔头也要捡起来,以为自己代课、出通知和写黑板诗时用。如此惜物成癖,令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甚至于有学生在背后说他算细、小气。徐先生在一次会上先给学生们讲了晋代将军陶侃收藏竹头、木屑的故事,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还可写字的粉笔头,抛弃岂不可惜?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也可以节省一点办公费用。同学们哪,你们应该随时随地爱惜看来没有大用、却实在仍有大用的物件,注意培养节约细小财务的习惯啊。”最后,他现场吟咏诗歌一首,赠送给频频点头的同学们:“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 反谓余为算细人。”

徐特立先生在注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同时,也注意教育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爱惜自己身体的好习惯。 他特别反对死读书的做法。学校有两位女生,一位姓汤,一位姓于,成天埋头死啃书本,既不注意休息,也不进行身体锻炼,结果把身体搞得很糟,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同学们背后称她们为“林妹妹”。 徐特立先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找到她们,做她们的思想工作,劝她们为长远打算,暂时休学,养好身体后再复学。 他送给汤、于两位同学一首诗,并书写在黑板上,用来提醒学校所有的学生要注意加强锻炼,爱惜身体:“我劝汤生又劝于,劝君休学莫踌躇。为何瘦得皮包骨, 不爱身躯只爱书?”

篇9:奢华中安逸

营造梦幻,抵挡现实。

五星级的华丽宫殿,将喧嚣闹市挡在门外,

奢华看尽,

温暖贴心才是生活的最终本质。

好的酒店,有辉煌大气的羽毛,

也有蓬勃旺盛的内心,更有细腻入微的情感。

奢华中品味安逸,高贵中感悟平凡,

是为如“家”般美好的酒店。

石梅湾艾美度假酒店

石梅湾位于海南省东南沿岸,占地约1,200 公顷。它由两个形如新月的海湾组成,东南临碧波荡漾的南中国海,其余三面为植被茂密的低缓山所环抱。石梅湾拥有长达6公里的碧海银滩,沙质细腻柔软,近岸处海水清澈见底,能见度达9米。被世界组织专家誉为海南现存为开发的最美丽海湾。

散落在区内的农舍多为黎族村落,世代以耕作和捕鱼为生,民风淳朴,至今仍保持着海南特有的原始风貌,椰树掩映下的农舍,田间耕作的水牛,黄昏时分的炊烟缭绕,一派热带田园的恬静,宛若世外桃源。

石梅湾艾美度假酒店坐落于海南省万宁市东南的石梅湾旅游度假区内。延绵6公里的银沙滩,迷人的南中国海美景,繁茂的青皮林,以及周边自然纯朴的黎族生活风貌,让石梅湾成为逃离城市喧嚣,享受宁静的“世外桃源”。

酒店拥有275间豪华客房及别墅,7个风格迥异餐厅和酒吧,让你足不出户即可尽享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纵容于The Spa的温馨理疗,在附近高尔夫球场的淋漓挥杆或在沙滩上慵懒地感受海风轻拂,度过一段美妙而惬意的时光。

房间面积从63至1,081平方米,所有客房均带阳台,面朝大海或青山的酒店客房宽敞明净,风景宜人。时尚先进的房间配备包括Bose音响系统、IP电话、37英寸液晶纯平电视等,雅致浴室可享受自然光及户外美景。豪华的内饰以质朴的暖褐色温馨舒适的氛围,令人倍感愉悦。其中80间客房和别墅设有私家户外泳池供客人自在悠游。在全日餐厅和中餐厅尽情享受美食的诱惑,丰盛的艾美特色早餐和illy咖啡令人赞不绝口。大堂吧、娱乐厅以及泳池吧更是放松身心和好去处。

石梅湾艾美度假酒店的水疗中心将带领宾客进入崭新静谧的探索之旅。水疗中心占地1130多平方米,融合了亚洲及欧洲水疗精华的疗法及完善的设施。

近期,艾美在亚洲地区的首次“艺术创意之旅”系列活动,已于2012年2月27日至3月3日在海南岛石梅湾艾美度假酒店举行。中国著名艺术家暨“艾美百分百”成员安晓彤在酒店客人及工作团队的携手合作下,展开一段灵感闪耀的“艺术创意之旅”。

安晓彤在石梅湾艾美度假酒店展开“艺术创意之旅”期间,以她这一周的入住体验为灵感,进行了一系列富有艺术魅力的创作,充分融入了艾美度假酒店的特色以及她所遇见的人、周遭环境与文化等多重元素。安晓彤所创作的一项突破传统的艺术作品命名为《水母》,其将被安置在石梅湾艾美度假酒店大堂直至2014年。这件作品顾名思义以水母为题材,宽5米高2.5米,共采用近40万块乐高积木。

Sofitel So Bangkok

2012年2月29日,索菲特奢华酒店集团宣布旗下Sofitel So品牌的第二家酒店Sofitel So Bangkok于泰国曼谷开幕。Sofitel So品牌中的酒店,全都展现出所建之地的特色,不仅揉合设计、享受、心灵的元素,更提倡一种索菲特式的生活艺术。

相比依山傍水的酒店,Sofitel So Bangkok更着重于都市人群的住宿需求。现代、时尚、摩登、科技的元素不断在酒店的各个方面体现,有一种“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的风格。

首先,Sofitel So Bangkok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身处闹市,离曼谷著名商业区与隆比尼公园非常近,住宿之余感受当地人文风情十分便利。

此外,酒店邀请了五位著名的泰国室内设计师打造装修风格,匠心独运,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佳作。法国情怀是索菲特奢华酒店于世界各地的鲜明标记,法国著名高级订制时装大师 Monsieur Christian Lacroix为酒店的设计作艺术指导。他将其他设计师的创作融入浓厚独特的法国情调,

酒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五行”,水、土、木、金各设四层楼房及所属的大堂接待处,火则属餐厅范围的主题。在酒店旗下众多酒吧及餐厅中,以Red Oven充分展示火的元素。餐厅设计以一个宏伟亮丽的法国高级炉具品牌Molteni之红色焗炉为中心。

酒店另一创新特色为水疗套房,宾客可到So SPA松弛身心,水疗中心的布置有如传说中的森林一样。

上一篇:圣母大学住宿情况介绍下一篇:杨银萍教育论文浅谈班级中的情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