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代会纪委报告

2024-05-06

乡镇党代会纪委报告(通用6篇)

篇1:乡镇党代会纪委报告

从严治党 标本兼治 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中共XXXX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XXXX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XXXX

(2011年4月1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XXX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一、五年来的主要工作

五年来,在县纪委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乡纪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委各项中心工作,进一步强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圆满完成了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反腐倡廉目标任务,为推进全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强化廉政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五年来,为切实抓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每年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进行工作部署;每年下发《关于认真做好节假日期间

查,推动各项制度规范执行。严格村换届纪律,严格执行村干部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工作制度。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实行“一岗双责”,坚持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龙头”工程,认真抓好责任考核。通过制定目标、明确责任、严格考核、责任追究,建立党委书记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党委成员结合分管工作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三)强化监督检查,推进党风政风建设

五年来,围绕全乡发展重点,群众关注热点,切实加强监督检查,为全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乡机关开展“创满意机关,树一流形象”活动,打造勤廉高效机关,树立清廉勤政干部形象;在村干部中开展“双述双评双公开”活动,扩大群众知情权,争取群众支持;在基层站所开展创“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活动,每年组织评议代表进行“面对面”述评,有效地促进了行风转变,提升了基层站所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对我乡土地违法、违建、秸杆禁烧等工作进行认真督查,开展专项治理,有力推动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强化信访举报,加大惩治工作力度

五年来,乡纪委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办案工作的新特点,加大查办案件工作的力度。以机关党员干部和基层负责干部为重点对象,以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为重点领域,以经济案件和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为重点问题,查处了一批违纪案件,严惩了违纪者。同时,通过拓宽信访监督渠道,制止违纪苗

(一)突出监督检查,服务全乡发展大局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推动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一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明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严肃处理。二是保障重点工作推进。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各项重点工作,加大对信访稳定、秸秆禁烧、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推进的督查力度,确保政令畅通。

(二)突出民生为本,树立良好公仆形象

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大信访案件查办力度。一是加强作风督查。大力弘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作风,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等工作制度,开展机关中层干部和村干部“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活动,以扎实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对办事不用心、形象不端正、服务不到位、工作不主动的庸懒行为予以惩戒,切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实现效能建设大提升。二是加强民生纠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反映强烈的问题。

(三)突出教育防范,坚持治本抓源

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部署,扎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纠风、惩治等工作。一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加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深入开

篇2:乡镇党代会纪委报告

─中共XX市XX区XX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共XX市XX区XX镇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2006年10月XX日)

各位代表:

我受中共XX市XX区XX镇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委托,向中共XX市XX区XX镇第三次代表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过去

四年来的工作回顾

自2002年12月召开中共XX镇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本届纪委在区纪委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和中纪委五次、六次全会以及区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从本镇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认真履行保护、惩处、监督、教育的职能,全面落实党章赋予的各项任务,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促进了全镇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取得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成果。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职责范围内反腐败工作全面负责的一项根本性制度。贯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标本兼治,从根本上遏制腐败问题的关键。我镇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将其列入了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党政正职真正做到了“五个亲自”,领导班子成员切实做到了“三个抓好”的要求,建立并坚持了诫勉谈话制度、逐级汇报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台帐制度,用制度规范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在与基层党支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基础上,镇党政正职与副职,副职与科室分别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镇党委、镇政府与基层支委及机关科级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廉洁从政承诺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延伸到人、到岗。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达到了“三个结合”的要求。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干部述职、述廉及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干部评议、考察和任用,镇村两级领导干部工作任务目标考核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二、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是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首要任务。四年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镇纪委积极配合镇党委狠抓了全镇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每年定期召开廉洁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召开廉洁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使班子成员互相受教育,起到了激励、共勉的作用。重新修订了《村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每年安排各村对《村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自查,镇纪委、经管站对各村进行抽查。四年来通过自查村干部退回了多领干部报酬XX元,退回超标报销通讯费XX元,合计XX元,纠正了个别村干部的违纪行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特别是坚持了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的制度。在村级事务的处理上,镇党委、镇纪委明确规定村级重大事项必须先向党委主要领导汇报,镇党委、镇纪委审批,在经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积极推进镇、村两级公车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土地确权工作,从源头上、制度上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及村务公开工作,明确规定公开的内容、目的和要求,便于村民监督。编制了《XX镇村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方便村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

三、加强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篇3:关于乡镇财政职能问题的调研报告

一、乡镇财政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乡镇财政机构建设、管理体制、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历程回顾, 我们以乡镇体制变化和农村税费改革为标志, 将乡镇财政划分为建立、发展和转型三个时期。

(一) 建立期, 即1949-1983年的乡镇财政

这一时期的乡镇财政, 从无到有, 经历了建设、消失、重建的过程, 呈现出有乡镇政府就有乡镇财政, 无政府便无财政的特点。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由乡镇政府或公社管理, 县级财政履行对乡镇财政的业务指导职能。乡镇财政在“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 履行组织收入、安排支出、业务核算三项主要职能, 保障乡镇政府运转的责任由县及以上政府负责, 乡镇没有财权, 相应的事权和责任也相对较小, 几乎没有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

(二) 发展期, 即1983—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前的乡镇财政

这一时期乡镇财政是基本完整的一级财政, 特别是1994年《预算法》的颁布实施, 乡镇的财权和支出范围扩大, 保障能力增强, 乡镇财政相对独立的编制财政预决算, 管理预算内、外资金, 财政管理职能显著增强。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普遍实行“双重”管理, 机构和人员同时受县财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领导, 机构得到健全, 人员得到加强, 属一级实体财政。省财政还专设了乡镇财政管理部门, 负责乡镇财政的业务指导、乡镇财政建设和发展等工作, 使乡镇财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观, 乡镇人员素质普遍提高, 保障了乡镇财政职能的履行, 也为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 转型期, 即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乡镇财政

2002年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 通过正税清费, 取消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 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 调整了市与县、县与乡的财政体制与分配关系。在这一场改革中, 乡镇财政干部做宣传、搞测算, 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但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转变, 由预算管理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 由维持保障型向服务发展型转变。

在转型的过程中, 陕西各地对乡镇的财政管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1、预算管理模式。

以安康市为代表, 取消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职能, 撤销所有账户, 统一开设县财政专户乡镇分账户, 将乡镇预算内外收入纳入县财政统一管理, 实行综合预算, 保证乡镇既得财力不变, 对乡镇的财政资金实行统一调度和拨付;对乡镇各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报账制, 由乡镇核算中心集中核算。

2、集中核算模式。

以延安市为代表, 其主要内容是将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 以乡镇为财政预算独立核算主体, 实行“预算代编, 账户统设, 资金统调, 集中支付, 会计服务”。在机构设置上, 将原乡镇财政所与农税所合并, 上划为县区财政局的派出机构, 更名为“××县财政局××财政所”, 人权、事权、财权统一由县财政局垂直管理。

3、统收统支模式。

以大荔县为代表, 推行“机构上划, 账户统设, 资金统调, 集中收付”, 打破按现有隶属关系划分财政管理范围的框框, 对财政所的职能重新进行划分和界定。暂时取消乡镇财政预算, 原乡镇财政管理的预算单位由县财政按县级预算单位进行管理, 乡镇各单位不再设立财务与会计岗位, 财务管理由财政所负责实施。

二、乡镇财政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乡镇财政机构管理的现状

乡镇财政设置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派出机构模式。以延川、合阳、大荔县为代表, 乡镇财政所为县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 人员隶属财政局统一管理, 财政所长由县财政局任命, 代表县财政管理乡镇财政工作, 同时根据乡镇工作安排, 完成乡镇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二是“双重管理”模式。以印台区、蓝田县为代表, 财政所为乡镇政府机构, 人员编制在乡镇, 行政领导隶属于乡镇政府, 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人员的分工、调动、考核等实行统一管理。

三是乡镇机构模式。以宜君县为代表, 乡镇财政所的所有管理权均在乡镇, 事权人权由乡镇管理, 县财政局仅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二) 乡镇财政的现状与问题

1、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实例。

延川县取消了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 财政收支核算职能由县财政总预算会计代理;撤销乡镇各预算单位在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 各乡镇政府及各预算单位的账户统一在县结算中心开设;县结算中心设立乡镇核算专柜, 对乡政府及各预算单位实行集中监管, 乡镇政府及各预算单位实行报账制度;乡镇财政预算内、外收入纳入县财政统一管理, 支出统一调度和拨付;乡镇政府机关作为一个预算单位, 单列经费, 乡镇政府机关设报账员, 经费支出到县会计核算中心报账;乡镇各预算单位的公用经费支出, 乡镇预算单位提出申请, 县财政审核后, 拨付到县结算中心各预算单位的基本账户。乡镇财政所不编制预算, 不管理乡镇经费, 不从事财政资金的财务核算, 同乡镇政府之间不发生资金往来, 基本上脱离了财政业务工作。日常工作主要负责村级资金核算和涉农补贴发放。

2、资金管理方面的实例。

合阳县乡镇财政所管理的资金有乡镇政府、教育组、财政所三大块。按资金用途及属性, 管理核算分为四类。 (1) 乡镇政权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由乡镇财政所管理核算; (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通过县教育专户下达; (3) 支农项目19项, 分属财政局、计划局、水利局、交通局、农业局、农发办、民政局、劳动局等8个部门管理; (4) 对农民的支农补贴项目9项, 由农业局、财政局管理。这些资金下达后, 全部纳入乡村财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 乡镇资金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 村级资金实行村财村用乡代管。但实际管理上财政支农资金实行条块分割, 不愿纳入乡镇财政统一管理;资金类别多、小项目多, 有限的资金难以形成合力;管理监督不到位, 存在重资金分配, 轻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倾向。

3、机构建设与工作开展方面的实例。

山阳县申家垤乡政府机构设置有:财政所、农机站、扶贫办、水保站、林业站、广播站、文化站、计生服务站、司法所、经营管理站、计划生育办公室、乡镇企业办、综治办、民政办等14个。财政所行政编制4人, 实有2人, 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两倍以上, 全年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主要工作事项有: (1) 征收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2) 负责8个乡镇单位 (乡政府、财政所、计划生育办公室、计生服务站、扶贫办、林业站、乡中心校、乡九年制学校) 、8个村的财务核算。 (3) 负责各类补贴“一折通”发放。 (4) 完成上级财政布置的阶段性工作, 主要有各类会议的准备、参会、传达、宣传落实;各项业务报表;预决算、财政人员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检查、工作督查等。 (5) 争取资金, 主要是争取学校、乡村道路、水毁修复、政权建设等项目。 (6) 配合乡中心工作, 包村每个月需要8天时间到村上工作;承担党建工作、扶贫重点村建设、通村水泥路建设、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林权制度改革、征收合作医疗款、调解民事纠纷和上访事件、防汛抗旱、防疫、负责全乡建房户的申请申报及现场勘测等工作。该财政所经费每年预算1.5万元, 仅能维持最基本的需要。同时, 电脑、打印机配备不齐, 办公设施已使用20余年。这是最小的财政所, 每年经费缺口高达3万元。

4、乡镇财政所长个人工作状况的实例。

铜川市××财政所所长自己的工作是:早上八点上班, 开了一张票, 然后协调契税征收, 接待上访, 安排防汛, 协商5户人搬迁问题。他在乡镇兼职达到九项之多, 同时承担纪委委员、机关保管、健康教育、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人大联络员、政协联络员、包村等职责。尤其是包村任务, 每个财政人员都要包村。乡镇财政所长大量的工作时间干了乡镇的中心工作, 占工作时间的80%, 只有20%的时间用在了财政业务工作。

从以上四类个案, 我们梳理出现阶段乡镇财政的五大特点和存在的五个问题。

(三) 乡镇财政凸现的五大特点

一是填补了为农服务与综合协调两个“空位”。增强了乡村两级财务管理职能。乡镇普遍设立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 同财政所两块牌子, 一套人马, 建立了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和村财乡管制度, 财政所负责乡镇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 同时为村级财务管理提供代理记账、会计核算、监督、财务公开等服务, 并承担了村级资金的审计工作。建立了涉农补贴发放“一折通”发放体系, 建立了涉农补贴发放的“高速路”, 保证了涉农补贴的发放, 做到了服务群众更直接、更有效。目前, 全省由乡镇财政所实施发放, 纳入“一折通”发放的涉农补贴项目最多的达21项, 最少的也有8项, 并且在不断增加。

二是肢解了预算与监督两个财政管理“本位”。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职能严重弱化, 多数县区实行乡镇收支预算由县级财政代行编制, 县财政包揽了乡镇的预算, 乡镇预算管理职能已基本丧失, 乡镇财政所也基本上成为县财政的报账单位和“出纳员”。虽然在“乡财乡用县监管”制度设计时, 在乡镇统一设立了“专项资金”账户, 将乡村实施的项目资金纳入乡镇财政, 实行统一监管, 但由于部门利益的驱使, 大量的涉农项目资金仍归县级部门管理, 实施县级“报账制”。县财政监督“离的远”, 乡镇财政监督“看不见”、“摸不着”, 使本属于乡镇财政管理监督的职能严重被肢解, 资金使用监督“缺位”问题突出, 容易形成管理“真空”。

三是形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支出责任两个“缺位”。目前, 乡镇财政多属补贴乡镇, 基本财力靠市县转移支付, 自身难以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 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和较为贫困的地区, 由乡镇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更无从谈起。由于财力限制, 乡镇的支出责任也严重淡化, 支出的依赖性和随意性并存。目前县乡财力分配形成一种事实上的“财政承包体制”, 县级财政“越俎代疱”, 造成支出责任上移, 对乡镇政府缺乏激励政策, 难以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乡镇政府用钱“外向型”思维严重, “内敛型”思考缺乏, 乡镇不管增收, 财源建设工作没钱干, 干了也不增加自身收入, 责任意识淡化。要钱成了乡镇领导的主要工作, 要不来就借, 借不到就欠, 寅吃卯粮。同时, 乡镇工作任务以及政策要求与支出责任不对称, 农村债务仍成增加的趋势, 乡镇难以落实管理责任。另外, 由于资金来源不足, 村级组织在落实国家惠农政策项目、兑现涉农补贴、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承担了大量的办公费用, 形成了隐性债务。

四是带来了非税收入管理与资产管理两个“虚位”。非税收入管理职能落不到实处, 国有资产管理落不到实处。

五是形成了工作和指导上的两个“错位”。县乡财政之间, 无论是制度设计与建设, 还是资金的安排, 乡镇都依附于县级, 县级财政负责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建设, 既有力不从心的财力限制, 又有条块之间的利益纠葛, 难以形成对乡镇财政的统一协调指导, 不利于乡镇财政的建设和发展。由于乡镇财政人员的管理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行县财政垂直管理的容易偏离乡镇重点工作, 实行“双重管理”和归口乡镇管理的又出现大量的时间脱离本职工作, 一些乡镇财政所失去了财政工作重心。

(四) 乡镇财政存在的五方面难题

一是职能定位不清, 影响财政发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乡镇财政职能存在的“缺位”、“空位”、“错位”等现象, 不利于党在农村各项财政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 不利于乡镇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是工作量加大, 工作难度增加。由于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 直接面对千家万户, 工作面广, 服务项目多, 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 致使任务十分繁重, 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两倍, 乡镇财政人员不堪重负。据统计, 陕西省涉农补贴项目多达27项, 随着“一折通”发放工作的逐步推开, 乡镇财政的工作量将会进一步加重。同时, 会计核算业务也大量增加, 一名财政干部甚至要管理上百个账户, 加之会计核算行政干预仍然较多, 也人为地造成工作难度的增大。

三是人员大幅度减少, 资金安全风险大。乡镇财政人员不足, 造成干部兼职较多, 难以做到会计、出纳相分离, 管理、监督相分离, 账户、印鉴相分离, 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 形成财政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

四是缺乏业务培训, 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乡镇财政干部专业人员少, 年龄偏大, 工作技能和素质要依靠自身的努力, 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特别是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要求, 个别乡镇财政人员惟恐损坏电脑, 干脆不开机, 电脑成了摆设。

五是经费短缺, 办公条件差。乡镇财政所自身没有经费预算, 支出靠上级补助,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 经费短缺问题突出。同时, 乡镇财政所办公、住宅条件较差, 原来是标准化的财政所, 现在时过境迁, 长期无人关注乡镇财政自身建设, 加上经费紧张, 房屋维修资金缺乏, 影响了基层财政干部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乡镇财政职能与财力保障

乡镇财政职能是乡镇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延伸, 研究乡镇财政职能必须立足于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 才能做到乡镇财政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和定好位。

(一) 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具体有以下五项任务, 宣传法律政策, 促进村民自治,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管理, 规范集体经济, 推进政务公开,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公益事业, 提供公共服务, 搞好公共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 开展社会保障服务, 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提供信息服务,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综合治理, 化解社会矛盾, 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保证社会公正, 维护社会稳定。

合理确定乡镇政府的事权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县乡政府共同的事权, 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司法行政、民政、计划生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文化、卫生以及城乡建设事业, 应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 乡镇政府协办。二是乡镇无力承担的职能, 如公检法、科技、环境治理、国土资源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事权应明确由县级政府承担。三是乡镇无力承担但需要乡镇组织开展的公共事务, 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优抚救助、乡村道路建设、小城镇建设等, 乡镇政府承担组织与落实的责任, 县级及以上政府承担财力保障责任, 共同提供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

(二) 乡镇财政职能定位

乡镇财政的职能定位要围绕发展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行, 并着重从适度的预算管理权、规范的核算监督权、到位的政策执行职责、满意的公共服务职责等“两权两责”四个方面予以细化。具体可归纳为8项:

(1) 预算编制管理职能; (2) 公共财政服务职能;

(3) 组织协调收入职能; (4) 管理监督资金职能;

(5) 单位财务管理职能; (6) 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7) 农村综合改革职能; (8) 其他工作。

(三) 乡镇政府财力保障

从当前的改革实践中, 用一个较为合理的标准作为参照, 来衡量保障乡镇正常运转的财力水平, 可以作为权宜之计。

陕西省铜川市在全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入水平、人均财力均属于中游水平,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铜川市各县区对乡镇的经费预算普遍采用基数加人均经费定额标准的办法, 俗称“15+3”。即“15”是基数部分, 按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核定给各乡镇每年15万元公用经费;“3”是按乡镇人员编制数为依据, 再给予每个编制年均3 000元经费。从运行效果看, 这种办法维持了乡镇政府运转的基本需要, 得到了乡镇党委、政府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公用经费缺口问题, 仅维持最低运转, 中等乡镇每年缺口在5-6万元左右, 如果能补齐经费缺口, 适当提高到“15+5”的标准, 乡镇政府运转困难的状况将得到明显的改观。

根据乡镇机构改革的规定, 陕西省按照人口、面积、财政收入将乡镇分为三类, 并根据类别核定行政编制, 一类乡镇不超过30名, 二类乡镇不超过26名, 三类乡镇不超过23名。按照“15+5”的方法测算, 在当前的条件下, 乡镇政府公用经费应不低于26.5-30万元。各事业机构办公经费, 参照县区对部门经费预算标准和办法核定, 统一由乡镇政府统筹使用。对于县级政府和部门委托乡镇政府开展的工作, 应该由县级政府和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经协商确定后, 通过财政部门下达, 纳入乡镇财政预算, 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 先由乡镇财政负担经费, 工作任务完成后, 由县财政调整预算, 统筹安排。

测算的乡镇政府公用经费保障标准, 是基于目前的现实而概算的, 也是维持乡镇政府运转的最低标准。乡镇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保障标准, 应随着乡镇政府事权的界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公共服务的此消彼长等诸多因素, 而相应地得到调整与提高。

四、对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初步思路

(一) 在乡镇财政体制建设方面

要将县乡财政建设纳入国家财政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科学定位乡镇财政职能, 由原来的抓收入转变为加强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 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建议出台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通过调整体制、完善政策、强化管理等手段, 逐步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问题。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针对各地乡镇发展水平的不同, 分类指导和改革县乡财政体制, 满足不同类型乡镇发展的需要。在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 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经济较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财政收入增长能满足自身需要的, 可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经济欠发达、收入规模小、收不抵支的, 实行统收统支或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 乡镇财力缺口由县级弥补, 以保障乡村政权组织正常运转。

(二) 在乡镇财政制度建设方面

一要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县区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财力, 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使部分乡镇财力无法满足的需求得到满足, 使各乡镇的财力相对均衡。县对乡的财力补助要按工作、时间进度及时拨付, 乡对村的转移支付资金不得挤占, 如数拨付到位。同时, 建议建立统发公共事件财力补助制度, 对农村突发的公共事件给予乡镇必要的财力支持。二要规范“乡财乡用县监管”工作。从制度上确认乡镇财政是乡村财政财务核算工作的唯一合法主体, 制定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 合理人员配置, 发挥核算监管作用, 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三要强化资金管理监督。赋予乡镇财政履行资金监管的权利, 对各类项目的专项资金, 实行分类管理, 实行县乡两级报账制。在乡镇设立“专项资金”专户, 用于核算在乡村范围内实施的项目资金。四要完善非税收入征管制度, 实行非税收入征管查处相分离。五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大力实施支农资金整合。六要逐步清理并减少配套资金要求, 控制乡村债务增长。

(三) 在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建设上

篇4:乡镇党代会纪委报告

[关键词]党代会政治报告;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D22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08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是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载体和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及方针的主要文献,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把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放在改革开放历程中进行考察,我们发现,政治报告以理论形式指导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而改革开放以实践形式为政治报告制定战略方针提供了依据;既可以看到某一个战略是如何在几个政治报告中逐渐形成完善的过程,也可以看到政治报告是如何系统回应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反映出党是如何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对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是从战略高度上进行的,着重解决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确保其政治方向不变。对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比如从它的主题、结构、新意、词语、结束语、人大制度、文化、党内民主、改革开放的经验等,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拟从宏观上说明,党代会政治报告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和战略部署,推进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这三大成果正是改革开放历史的脊梁。

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

对改革开放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理解,有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政策、总方针,有时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观念、时间节点和实践过程,有时还可以把它理解为具体的战略。而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对改革开放是从历史高度来定位的。

1.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增长和人民得到的实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最多的。9年的实践成效增强了中央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信念。面对后来艰巨的建设任务,需要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和坚持改革开放,确保它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基于此,中共十三大报告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中,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起构成了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此后的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都重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也多次强调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变。另外,“坚持改革开放”还写进了宪法序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昭示国人和世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在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当代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自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甚至于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是基于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深刻变革,中共十三大报告认为它是“一次革命”,中共十四大报告在此基础上确认它是“一场新的革命”,中共十七大报告则直接称之为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把改革开放层层递进地表述为“革命”“新的革命”“新的伟大革命”,这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绝不是停留在表面、不是停留在具体事物上、也不是停留在当前,而是把它放到社会历史长河中来进行观察和定位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总结了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而导致这三次历史性巨变的三大事件,一是辛亥革命,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是改革开放。毫无疑问,在20世纪中国巨变史上,改革开放的“革命”之位绝不是什么人强加给它的,而是改革开放自身的伟力所致。在今天和未来,改革开放还要承担“新的伟大革命”的使命,继续推进中国在21世纪发生巨变,不断提升其历史地位。

3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目标,洋务运动、实业救国、赶英超美等方案不断试验,但都未能实现这一目标。“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1](P6),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P22)。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共十七大报告高瞻远瞩,认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共十八大报告则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难看出,改革开放缔造了一条“振兴中国—中国现代化—强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辉煌之路。之所以作出这样铿锵有力充满自信的回答,也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探索强国之路的智慧结晶,符合党心民心,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其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二、回答指导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党没有经验,因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必须正确回答,认真解决。而完整、准确地回答和解决常常是通过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来完成的,因为它代表了全党统一的意志和思想,从而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

1.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力求做到符合客观实际。但是,我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究竟处于什么历史阶段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许多政策都无法制定。经过深入的理论探讨,该问题在中共十三大之前曾三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中。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提“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中共十二大报告再提“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3],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这三次均未作详细阐述。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全面阐述的是中共十三大报告,并明确宣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P7)。中共十三大报告据此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从此更加明确。从此此后的几届中共党代会政治报告完善并坚持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成为改革开放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是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武器,更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的基本保证。

2.回答了改革开放中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打破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共十二大报告首先提出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的两个原则:第一,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允许个体经济有适当发展;第二,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个体”和“市场”的出现,引起党内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争论。对此,中共十三大报告从更高角度给以回答和澄清:第一,“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都是由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都是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1](P25),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第二,指出过去的许多做法,尤其是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做法,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必须认真审视那些做法是否仍需被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第三,强调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不能将二者划等号,市场只是经济手段;第四,指出新出现的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而公有制经济本身也应该有多种形式。尽管这些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新认识、新定位,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党内外关于计划与市场性质的激烈争论。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报告果断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随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时期,但随即出现的新问题——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我们党再次予以回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30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通过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的回答和确认,我国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成功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了改革开放历程中最重要的现实课题。

3.回答了改革开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问题

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对我国原有的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理论有所触动,实践的困境和理论的困惑迎面而来。但是,农村的改革、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价格的适当放开、个体私营经济的活跃、劳动力的转移、外资的引进及就业的扩大等变化,为党认识社会主义、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了现实依据。我们党深深认识到:社会主义应是发展着的、鲜活的,而不是书本上的,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必须进行理论创新,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等。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从十二个方面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用以指导改革开放实践。中共十四大报告又提练总结为九个基本理论问题,最终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深刻变革,党自身也面临能否与时俱进的考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考验着全党的智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得到完整阐述,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党以更高层次和历史责任感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任务。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是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第三个重大理论问题。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最终科学发展观被写进中共十七大报告。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它解决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三大理论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回答了怎样加强党的建设问题

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党内。习近平也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那么,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要改革党的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各级党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等,这些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保证。其次,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再次,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党要成为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面对考验和危险,要把党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如果说改革开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那么党的建设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以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来回应改革开放的新特征、新要求,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三、部署了推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主要战略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用一系列战略、方针、措施来具体推进,没有这些战略方针的部署与实施,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

1.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强民富,是每份政治报告的中心内容,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体现。中共十二大报告以战略眼光制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用时20年,分两步走。中共十三大报告又接着规划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即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用时50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报告将能不能加快发展这个经济问题,提升为重大政治问题来看待,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以促进经济加速发展,如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等。中共十五大报告则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提出要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原则激活市场经济活力,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经济高速发展的“含金量”。2000年,我国成功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我国社会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因此,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规划了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用时20年,在具体措施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下,科学发展成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是中共十七大以来的主要部署。事实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但是围绕这个中心所制定的措施部署却不大一样,呈递进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共十二、十三大报告,突出强调战略规划及实施一些较容易的改革;第二层次是中共十四大至十五大报告,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实施配套改革;第三层次是中共十六大至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主线深化改革,攻坚特点明显。特别是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品质和效益。

2.提出了积极稳步有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民主政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中共十二大报告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立题,提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将民主推向制度化建设方向,为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共十三大报告以“政治体制改革”立题,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远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1](P35),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1](P36),并为政治体制改革设置八大任务,其中实行党政分开的举措最突出,开了党政关系改革的先河。此外,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的“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1](P34)的论断也影响深远。中共十四大报告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立题,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4](P33),即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P13),强调要在法制的框架中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此后一直被延续和完善。中共十五大报告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立题,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为: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2](P24),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中共十六大报告以“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立题,从九方面部署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举措,有不少新内容,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等[5]。中共十七大报告以“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立题,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反映出党进一步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6]。中共十八大报告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立题,提出要完善民主协商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7]。

7份政治报告的立题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30多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线图: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民主法制建设—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发展道路。从建设民主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路走来确实不易,在此过程中我们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一是确定了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方向;二是注重基层民主实践,并进行了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顶层设计;三是民主政治建设措施越来越尊重中国国情和政治发展自身的规律,并致力于实现政治文明;四是党始终以积极、稳妥、有序的方式去认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

3.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

在中共十二大以来的政治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部分前后变化很大。中共十二大、十四大报告将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归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容。中共十五大报告专门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立题,将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进行部署,政治、经济、文化开始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布局,这是文化建设第一次走进顶层设计。由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共十六大报告再次提升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着手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内容,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等。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升文化建设战略地位,即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要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特别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中共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认为缺少文化支撑的经济大国不等于强国。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不断显示自身的软实力作用,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分支到文化强国战略,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步伐,步步推进的。可以预见,文化强国战略必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提出了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推进初期,生态问题和社会建设常被忽略,直到中共十六大才开始重视。因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五大更高目标之中,单列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并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具体部署,将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一起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布局。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虽加快了经济发展,但社会建设依然很落后,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跛足局面,同时,原有的社会管理系统也需要整合和创新。鉴于这种紧迫的形势,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强调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共十八大报告单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并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布局[7]。至此,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战略终于形成。

5.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

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几乎是白手起家,面临重大的立法任务。在法制建设初见成效后又受到“文革”十年法制虚无主义的破坏。改革开放后,法学界鉴于法制被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法制”和“法治”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为法制建设和法治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学理基础。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的推动下,1996年依法治国专题进入中央领导层的法制讲座,最终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上首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等重大方针。从此,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得以部署推进,如: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让人民监督权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和推行1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为依法治国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中国人治思想的影响不能低估,依法治国的建设将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

四、结语

全国党代会及其政治报告,是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最重要的文献,集中了全党意志,代表了人民利益。它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解决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部署了重大战略方针,书写了改革开放历史。我们相信,未来它仍将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主要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本书编写组.跨入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十五大文件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7.

[3]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

[4]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

[6]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5:乡镇纪委书记人代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县**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2012年主要工作

一年来,镇纪委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廉洁**”的目标,以服务发展为方向,以惩防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一)积极开展监督检查,推动重点工作有效落实。对党委、政府的重要部署、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及时跟进参与,开展督查服务。推进重点工程巡视,围绕征地拆迁、招标投标、资金拨付等环节,对全镇重点工程进行形式多样的巡查,保证了重点工程高效建设。在党委的领导下,加强日常性监督检查,发挥工作督查组的作用,促进了重点项目、重要工作的落实,保证了政令畅通。

(二)切实强化效能监察,提升保障科学发展水平。加入“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受理公众诉求,提升了政府服务水平。广泛采纳民意,开展评议和测评活动,对全镇20个镇直部门、双管单位进行述职评议,就各部门、单位的服务情况当场打分,现场排名,督促其提高办事效率,提升行政效能。在县纪委的统一组织下,选聘100名各方面的代表,对教育、卫生、金融、电信等10个基层公共服务单位的政风行风进行现场测评,并进行质询和询问,帮助一些服务单位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促进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积极创建县级“人民满意基层服务单位”示范点,通过对有条件的单位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工作水准,争创“人民满意基层服务单位”,打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的“形象牌”。

(三)开展廉政宣教活动,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氛围。利用机关例会或主题学习会等场合,组织学习“两个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若干规定”等党纪条规,强化加深理解,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从思想深处构筑强大的反腐防线。积极参加县纪委组织的廉政故事演讲比赛,宣传**近年涌现出的一批廉政干部典型事迹。开展从政道德箴言征集活动,动员全镇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撰写从政道德箴言和警句,进一步营造了关注廉政、认识廉政、思考廉政、参与廉政的良好氛围。镇纪委还开展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知识问答,重点突出考察机关干部对“8项禁止”和“52个不准”的理解,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自觉检测,坚定宗旨意识。

(四)保障惠民政策落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强化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监察,会同有关部门对粮食直补资金发放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保证了补贴资金发放到户。对农村改厕等实事工程实施监督,努力把惠民工程办成阳光工程。切实开展城乡低保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对全镇各村(居)享受低保政策666户计1057人逐一清查,共清理出不符合低保条件45户计44人,并清理了12户并户保,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加强监督制约,促使权力运作不断规范。积极推进公开工作,在公开栏公布了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制作了办公场所示意图,并实行全体工作人员佩戴工作牌上岗制度,让群众办事、反映问题找得到人,找得对人。**政务网的显着位置公布了书记、镇长的电子邮箱地址。群众有什么问题和难事,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书记、镇长以及各位分管领导发电子邮件,交流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了问题,钝化了矛盾。另外,我们还积极抓好各村(居)、单位的公开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督促对党务、村务、财务等内容按时公布,按程序上墙,提高办事的透明度。指导村监督委员开展工作,目前,全镇各村(居)的村监督委员会的班子已全部搭建好,通过前期的努力,做到“七有”:有牌子、有班子、有场地、有制度、有责任、有活动、有记录的良好机制。各村监督委员会也按照镇纪委的要求,对各村(居)的重点工作进行监督,对重大开支实施民主理财等。我们还邀请县纪委、县农工办到镇,对村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民主理财业务辅导,进一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与监督水平。

(六)强信访工作,促进社会大局稳定。认真做好纪检信访接待工作,坚持每个星期二为镇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认真抓好信访调处,结合我镇实际,用活现行政策,及时疏导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强化信访办理,实行分工村领导包案责任制,做到一案一清,包案到底,定期排查。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主要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还不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作风不实等问题依然存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重要岗位、热点部门仍然是一些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区域;一些廉洁从政规定落实不够到位,有制度不执行、有规定不落实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机关效能、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等等。我们要正确认清反腐败斗争形势,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

起点上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一年,**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廉洁**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认真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全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坚强保证。

一是注重教育防范,力求在廉政文化建设上有新建树。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政治纪律和党纪法规教育。发掘党风廉政教育素材,创建党风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构建廉政文化网络,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防线,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二是注重监督检查,力求在保障科学发展上有新作为。把维护党的纪律放在突出位置,开展纪律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教育党员干部讲政治、顾大局,自觉按照党章和党的组织原则办事,保证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完善重大事项督查机制,切实加强对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以及阶段性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突出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常态化巡查和全过程监管,及时整改问题,加大问责力度,保证目标任务得到落实。加强对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检查,组织对领导干部遵守党内各项廉洁自律工作的检查,通过检查,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重视制度建设,行动上严格按照规定办事,防止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三是注重惩治腐败,力求在案件查办工作上有新突破。切实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广辟案源线索,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纠风、专项资金检查、听取群众反映问题等工作中发现线索,认真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快查快结。

四是注重纠风治乱,力求在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上有新进展。推动机关效能提质提速,开展以责任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教育,实施效能专题监察和社会评议活动,强化投诉受理、明查暗访、案件查办、典型曝光等措施,着力破解种种不良习气,强化政风行风建设。拓展“12345”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规范便民服务网络运作,方便群众办事。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坚持查、纠、治相结合,做到查案一次,纠正一批,治理一片。

五是注重信访举报,力求在控制越级访和群体访上有新举措。切实开展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活动,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要切实做到“六包”,即包接待、包协调、包督办、包落实、包稳定、包劝返。把信访举报落到实处,对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问题,认真核实,调查了解,严格依纪依法查办案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

篇6:乡镇党代会纪委报告

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成效

——在中国共产党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6月2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中共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县纪委在市纪委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证。

(一)认真执行《廉政准则》,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廉政准则》,并组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廉政准则》知识考试,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勤政廉政、富民强县”优秀领导干部评选活动;利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推动了廉政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反腐倡廉社会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11个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22名相关人员受到责任追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受红包礼金歪风得到遏制,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上交红包礼金10万余元,拒收红包礼金49人次,拒收金额24万余元,通过查案收缴红包礼金8万余元;认真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申报个人有关事项100余人次;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对56个单位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对12个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开展“小金库”清理,查出“小金库”金额150余万元;严肃处理党员干部参与赌博问题,查处赌博案件16件;切实纠正领导干部擅自驾公车问题,查处了领导干部擅自驾驶公务车造成事故的案件3件;加强对党政一把手“三个不直接分管”的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二)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不断加大。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格依纪依法按程序办案,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五年来,全县共立案查处违反党纪政纪案件306件,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63人,给予党政纪处分306人次,其中开除党籍28人、开除公职8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1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突出查处了县低保中心原主任陈某弄虚作假贪污低保资金案,县国有林场麻江分场原场长王某收受贿赂案,县水利局原副局长唐某、黄某、纪检组长朱某等人贪污受贿案,县森林公安局涛圩林业派出所原所长方某等人制造虚假林业行政处罚案件贪污私分罚没款案,县烟草局白芒营烟草站职工蒋某等人侵害烟农利益贪污烟叶收购款案,县农业开发办、水口镇和大锡乡套取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案等一批有影响的案件。严格按照“二十四”字要求,加强案件审理和申诉复查工作,确保案件质量,切实保障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加强信访举报工作,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870件次,办结率100%,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认真核查了一批举报失实的信访件,为105名干部澄清了问题。

(三)加强执法效能监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加强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加强执法监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来,参与土地违法行为专项整治15次,对8名有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对中央新增投资的12个大项目、78个子项目进行了监督检查;参与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调查28起;对27个单位进行财务监察,收缴违纪金额75万余元;督促环保部门捣毁5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熔铜厂,处罚违法排污企业11个;开展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规范招投标行为,对141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进行了滚动排查和重点抽查,对14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了集中治理,收缴违纪金额368万余元;监督招投标建设工程项目138个,节约工程造价3003万元。加强效能监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成立县政府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和县长办公专线电话办公室,启用 “12342”投诉受理电话和 “12345”县长办公热线电话,及时受理群众投诉;制定《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行政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规定,加大问责力度;切实抓好县政务中心建设,做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拓宽窗口行业民主测评范围,加大监察力度;开展“满意不满意单位(领导)”民主测评活动,实行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加大查办影响经济环境案件力度,组建“经济环境110”,严厉打击阻工闹事、强买强卖等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和行政过错案件70件,追究行政过错责任67人次,给予党政纪处分40人、组织处理 1人,诫勉谈话及书面检查22人。

(四)扎实开展专项治理,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不断深入。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督促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8000万元,纠正教育收费问题8个,查办教育乱收费案件6件;切实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查处各类医药违法违规案件258起,取缔无证行医26家,打击游医药贩33人次,没收药品173件(箱),将3起严重危害人身健康的非法行医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加大公路水上“三乱”治理力度,巩固公路水上“三乱”治理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建立健全制度,层层签订《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责任书》,坚决执行领导责任“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涉农资金监管,严肃查处了涛圩镇栎湾村克扣农民粮食直补资金和大路铺镇仙石村干部贪污集体征地补偿款等4起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加强督查和查办力度,查办商业贿赂案件16件;组织开展对行业协会的专项检查活动,纠正了有关协会违规收费行为。

(五)严格教育监督管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业务能力培训,五年来,县纪委自办培训班5期,并先后选送70余名纪检监察干部到中央、省、市举办的培训班接受培训;注重思想作风建设,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等活动;注重干部培养使用,全县共有18名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得到提拔或重用;注重内部监督管理,认真办理涉及纪检监察干部的投诉,查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案2件,2名严重违纪的纪检干部,一名被开除党籍、一名被撤销党内职务,此外,还对5名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了诫免谈话,确保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纯洁。

过去五年,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与上级纪委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纪检监察工作创新不够;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对做好新形势反腐倡廉工作信心不足;有效预防腐败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够多;违纪违法案件在一些单位部门仍时有发生;少数领导干部思想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侈浪费问题仍然存在等。这些问题和不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认真解决。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纪检监察机关要全面履行好党章赋予的职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把反腐倡廉摆到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加以把握,时刻与党委、政府思路同心、目标同向、措施同步,做全面发展的有力促进者和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的积极营造者。把预防腐败的政策措施寓于重大经济活动和重大建设项目之中,坚决查处干扰经济发展的行为,为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必须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始终坚持预防与惩治、组织处理与纪律处分并重,在严厉惩处少数腐败分子的同时,更加注重预防工作,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起,加强监督,关口前移,超前防范。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四是必须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群众支持参与的良好局面,全面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今后五年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五年,做好纪检监察工作责任重大。今后五年,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创新思路,狠抓落实,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成效,为全面完成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围绕严明纪律、促进发展,切实维护政令畅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离不开严明的纪律支撑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全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摆在首位,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县委的权威,做到切实维护、自觉遵守、严格执行政治纪律。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遵守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好监督检查职责,确保政令畅通。一是要突出监督检查重点。按照县委、县政府“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强对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加强对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耕地林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规定执行情况,以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和纠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对惠及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二是要改进监督检查方式。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要提前介入,进行事前、事中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挂牌销号,着力解决落实任务不到位、执行政策打折扣、项目建设进展慢等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评估机制、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决策程序不合法、政策措施不合理,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问题。

(二)围绕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抓好案件查处工作。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责。今后五年,全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保持查办案件工作的强劲势头,以惩治腐败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突出办案工作重点。严肃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以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失职渎职及背后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的案件;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加大对行贿行为的处罚力度;严肃查办发生在基层政权组织和重点岗位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案件;严肃查办以案谋私和贪赃枉法等案件。

创新办案方式方法。着力推进异地交叉办案、上下联动办案,深化联组办案工作。建立健全查办案件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的作用。坚持用群众观点统揽信访举报工作,强力推进基层信访载体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发挥案件审理的审核把关、监督制约作用。加强对办案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办案程序合法、实体合法、行为合法。完善重大案件剖析和通报制度,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利用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做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加大对基层办案工作的支持和指导。

(三)围绕完善制度、改革创新,切实抓好惩防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自觉地把惩防体系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贯彻实施之中。

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始终按照和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规范组织协调的内容和程序,加强与司法、行政、审计、组织、人事和舆论宣传等部门的联系,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反腐倡廉工作的强大合力。

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为先、警示在前,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勤政廉政典型宣传,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认真落实中纪委《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等“六进”活动,努力营造勤政廉洁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加强对反腐倡廉舆情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收集、研判、处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规范招投标行为、信访监督、惩防体系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加大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力度,重点围绕《廉政准则》、《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单位党政一把手“三个不直接分管”等制度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严肃处理违反制度的行为,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抓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进一步建立健全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监督。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工作透明度。认真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加大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进一步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开展专项检查,切实保障党员参与党内日常生活、维护自身权益、对党组织和其他党员进行监督等权利。加强腐败迹象信息收集分析,形成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控。

深入推进源头治腐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精简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裁量权行使、执收执罚、涉企检查等的监督检查,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完善对司法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确保司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深化财税、投资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逐步推行使用银行卡消费。实行重大项目向纪检监察机关报告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进程,推进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建设。

(四)围绕科学问责、强化监督,切实抓好廉洁自律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结合起来,科学分解责任,严格绩效考核,严肃责任追究,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责任意识。坚持责任报告制度,督促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将执行责任制情况定期向县委、县纪委报告。

加大对《廉政准则》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制度,注意把握政策,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狠刹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红包礼金歪风,严禁领导干部以各种名义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构成违纪的,要严肃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深入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有关规定。严格标准、健全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务接待管理工作。加大对用公款变相旅游活动的查处力度。深入开展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继续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推动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认真治理利用职务之便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以及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利用职权以委托理财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利用内幕信息谋取利益等问题。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和经济工作纪律,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谈话和诫勉、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党内监督制度。稳步推进乡科级党政正职述职述廉工作,加强对“三重一大”为重点的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范权力滥用和以权谋私等行为的发生。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进一步形成监督合力。

(五)围绕以人为本、维护民利,切实抓好纠风惠民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围绕服务民生、保障民生,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各项惠民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与民争利行为。积极探索和完善中央和省、市、县委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机制。强化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和分配使用的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究力度。加强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救济资金以及其他涉及民生的政府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开展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全面清查。认真解决在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占补平衡等环节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深化项目工程建设、国土资源出让、房地产开发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插手工程建设活动的案件,严肃查处违规项目审批、规划调整以及规避招标、虚假招标、转包、违法分包等问题。深化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制度执行情况的清理,严肃查处在土地矿产资源审批、项目实施、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政府采购及执纪执法中的案件。

扎实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把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农村事务公开和透明。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严肃查处少数基层干部滥用职权、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等行为。

(六)围绕践行宗旨、凝心聚力,切实抓好干部作风建设。干部作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围绕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核心,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主题活动。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绩效管理制、定期下访制等制度,积极推广建立群众工作站、便民服务卡、民情日记等做法,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加强对党的群众路线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违背群众路线、违反群众工作纪律的行为。适应新形势下联系群众工作的新要求,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扎实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要认真落实关于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规定。

加强和改进效能监察工作,积极推行绩效管理,开展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估。强化对党政机关权力运行过程和公务人员履行职责、执行纪律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和《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切实解决机关工作中存在的作风不实、推诿扯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防止和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继续开展“满意不满意单位(领导)”测评活动。按照新修改的《行政监察法》要求,加强对政务公开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加强对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人员的监察,加强对受委托从事公务的组织及其人员的监察。

(七)围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切实抓好纪检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是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2009]9号、10号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干部队伍、业务装备、经费保障和纪律作风建设,全面提高纪检监察机关建设水平。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严明纪律,使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表率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和宗旨意识,自觉融入大局,投入一线,提高做好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本领。加大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培养、使用、交流、轮岗力度,增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活力。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积极探索内部监督制约的有效方式、方法和途径。整合纪检监察工作力量,积极探索和推进县直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切实加强县纪委常委会班子建设,完善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制度,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领导水平,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相关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加强乡镇纪委建设。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舆论的监督,秉公执纪、依法办事,树立和维护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敬、可信的良好形象。

上一篇:测试工程师简历下载下一篇:鲁迅生平简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