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住房补贴制度

2024-05-17

员工住房补贴制度(精选6篇)

篇1:员工住房补贴制度

通 知

为了进一步保障员工福利,公司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实施员工住房补贴制度。具体事项如下:

1.凡在本公司就职满一个月试用期,且白/夜班两班制在外租(住)房员工(不含长白班人员),均可享受公司住房补贴。

2.“补贴起始月份”不按日期计算。入职当月、入租当月不计。例如,某员工2016年6月5日入住的租房,那么在2016年7月份的薪资中开始补助房贴。

3.满足条件可以享受公司住房补贴的人员需提前提交《住房补贴申请表》至综管部,综管部依批准后的申请表在该申请人的工资中增加房贴补助。以上,谢谢各位配合!

武汉威亚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篇2:员工住房补贴制度

2009年11月1日

为体现对员工日常生活的关心,营造相互团结、互帮互助的氛围,丰富员工业余生活,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对符合以下条件的员工租房发放补贴:

一、租房补贴对象及条件:

1、与公司已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2、与家人、或与配偶在武汉市城区内无长期固定的居所(含租住

地);

3、必须两名或两名以上本公司正式员工,且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条

件的员工结伴合租,长期居住,才可享受公司租房补贴。

二、补贴方式:

1、员工先自行垫付所有租房费用,并将租房合同的复印件及合租

人姓名清单交企管部备案,公司按照每月实际租期,在发放基本工资时发放租房补贴。

2、租房产生的中介费、定金、押金、税费及居住过程中的物件损

失赔偿等等,均由员工个人或合租人自行承担。

3、房租补贴金额按照公司与员工各出一半、或者每人每月200元

封顶,取两者中较低者为原则进行补贴,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 每月租金÷租房人数÷2 < 200元,每人按实际金额进行补贴。 每月租金÷租房人数÷2 ≥ 200元,每人按200元/月进行补贴。

4、住房房租补贴在每月10日公司发放基本工资中一并发放。

湖北意诚贸易有限公司

篇3:员工住房补贴制度

2015年3月5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 住房保障将逐步实现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的模式, 在稳定住房消费的基础上, 将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 并向低收入家庭给予住房补助。此举措既着眼于保障性住房的安置工作, 同时也兼顾了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存量巨大的问题。

一、辽宁省住房保障政策

2015年, 辽宁省将继续办好10项民生工程。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继续办好重点民生工作的通知》, 其中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提出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21万套, 完成“暖房子”工程改造2000万平方米, 继续实施“母亲安居”工程等。

为了确保住房保障工作的健康运作, 辽宁省审计部门对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资、建设、分配以及运营等情况连续进行了3年的跟踪审计。审计工作有效追回被挪用资金, 取消不符合保障对象资格, 清退违规分配使用的保障性住房, 切实发挥出实物安置与货币补贴作用。与此同时, 为提升住房保障工作的管理效力, 从制度上规范公平、公正, 全省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共出台并完善了38项住房保障制度和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其中, 市级出台文件24个, 县区级出台文件14个, 如《沈阳市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普兰店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等。

二、辽宁省住房保障推进现状

辽宁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精神, 面对严峻复杂、不断加压的经济形势, 满足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 在改善与解决民生问题上下工夫。

(一) 实物保障推进现状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于当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表1汇总了辽宁省近6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改造工程量, 比较得出辽宁省每年实际开工并建成保障性住房工程量均多于或等于计划建设工程量, 保障性住房工作呈现稳步推进的态势。2015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要在当年新增保障性住房21万套, 其中棚户区改造19.1万套, 住房保障逐步转向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

注:以上数据来自于沈阳市住房保障网

沈阳市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中提出, 截至今年6月末已完成新增保障性住房7413套 (户) , 以及公租房项目4个, 总计11376套, 今后继续加快推进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 鼓励与推广货币化安置, 积极搭建购房平台。沈阳市2015年按照地区分布的棚户区改造任务工程量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 中心城区10385套、29个地块;近郊区4814套、9个地块;远郊区4660套、6个地块;郊县2690套、7个地块, 遍及地块最多的是中心城区的和平区, 而需要改造套数最多的是中心城区的沈河区, 其次为东陵区, 中心城区的改造工程量占全市范围的46.06%。可见, 沈阳市政府正在主力改造中心城区的棚户区, 将旧房、危房全新建造, 在焕新城市面貌的同时让需要资助帮扶的百姓尽快享受安居生活, 以市中心向城市周边扩散的方式逐步完成全市的棚户改造工程。

(二) 货币补贴推进现状

2015年4月2日, 由新民市、法库县和辽中县联合发行的企业债券——沈阳经济区城镇化保障性住房建设集合债券通过国家核准, 其为继辽宁沿海经济带城镇化建设集合债券后的第二只由财政收入非百强县发行的企业债券。债券的健康发展与规范运行将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经济支撑, 推动保障性住房实物补贴进程。

三、推进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

(一) 推进的原则

1.建设质量保证原则。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但基于保障房建设资金不同于普通商品房建设资金情况, 经济适用房的质量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保障房的建设质量管理具有一定难度。省政府应全力确保保障房建设的工程质量以及使用功能。

2.适度保障原则。政府所能承受的财政负担能力有限, 因此住房保障工作应秉承适度原则。国家鼓励各省市政府积极建设保障性住房, 但建设工程量是受当地被保障人群结构、政府财政水平、保障性住房库存量等因素影响。因此, 政府应确定合理的保障性住房存量与新建工程量, 同时应严格审计保障房资格准入与退出, 防止过度保障。

3.流动调节原则。经济适用房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其保障对象为偏中低收入且住房困难人群。政府应坚持流动调节原则, 对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百姓定期核查, 打消“经济适用房可以永久居住”心理, 鼓励那些生活条件已经有所改善、确实可以自给自足重新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的百姓转让自己的经济适用房, 及时解决轮候家庭的住房问题, 形成良性循环。

4.因地制宜原则。省政府应结合各市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当地百姓生活水平提出住房保障的整改方向, 鼓励各市因地制宜, 宜“实物保障”则实物保障、宜“货币补贴”则货币补贴, 并推动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 采取适合当地的住房保障形式或房源提供方式。各市通过建立适合本市市情的经适房准入与退出机制, 以此完善适合本省省情的住房保障工作。

(二) 具体措施

1.经济适用房从实物补贴为主逐步转向实物与货币补贴并举。一方面, 政府确定房地产开发商进行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工程建设, 项目在通过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的情况下, 政府支付合理的工程建设费用。之后政府将经济适用房委托给房产中介以商品房销售的形式和经济适用房的低价特点进行发售。另一方面, 政府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规定开发商在其开放建设的项目中须包含一定规模的保障性住房项目, 并且保障性住房项目免收地价款及其他税收。此外, 政府以“购房券”的货币补助形式, 鼓励保障对象在购买经济适用房时用“购房券”抵交房费, 而开发商可将“购房券”兑换成现金。

2.逐步将部分存量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新建普通商品房闲置率高与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是当下辽宁省各市都存在的现象。2014年数据显示, 沈阳的库存面积仅次于天津, 位居全国第二, 接近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库存面积的总和。大连新房销售面积下跌近4成, 库存量增7成、营口的空城, 都可说明大量存量房的存在。

政府应努力将存量房收归国有, 并改为安置房。针对如今房地产市场中存在许多房龄长、户型不合理等不好销售的存量房, 以及由于开发商开工期间破产等原因遗留下的“烂尾楼”, 政府可将其转化为保障性住房, 通过回购、改造、翻新, 作为经济适用房出售。

3.加快经济适用房滚动。辽宁省近些年一直存在经济适用房的信息变更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等问题。将经济适用房按照住房面积、地理位置、舒适性、方便性等指标划分为不同等级, 并制定相应的补助政策, 为保障对象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空间。

4.实行经济适用房期房预售。在经济适用房建设阶段, 公示经济适用房的相关信息, 通过折扣等优惠手段鼓励保障对象提前预支房款。在为保障对象提供更大优惠政策、提高经济适用房住房率的同时, 充裕集资来建设之后的保障性住房。

5.完善摇号制度。在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采取摇号购房的方式是比较公平的, 但仍然存在着“倒号”等不端行为。应按照保障对象的收入状况、家庭结构、现居住情况等要素划分保障等级, 在各个等级区域内实行摇号, 增强保障的公平性, 提高保障的效率。

6.加强惩戒力度。开设民众举报系统, 对确实故意隐瞒、提供虚假信息而获取保障的申请人加以惩罚。可通过在诚信保障档案中记录、给予警告、要求五年内不允许再次申报、视行为恶劣程度提出罚款等方式加强惩戒力度, 有效制止不端行为。

7.创新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鼓励部分住房公积金入市, 明确住房公积金只限境内投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的比例, 将盈利部分的30%返还给投资者, 其余70%的盈利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8.结合城市特征制定保障计划。辽宁省各市的经济结构、人口可支配收入等情况不尽相同。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应在住房保障工作方面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大连市当地户口的百姓仍有很大一部分买不起房子, 应通过户籍限制保障人群购买当地的经济适用房;鞍山市和本溪市是重工发达地区, 矿产资源丰富, 在矿上工作的工人多数为夫妻双方, 然而这部分群体的工资水平并不高, 基本都在保障范围内, 建议根据低收入群体的工作地点就近建设保障性住房, 在改善其居住条件的同时, 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便利条件;铁岭市、朝阳市和阜新市作为省内经济水平最低的三个城市, 住房条件受到更多的因素影响, 其保障需求程度相对高于省内其他城市。应对影响各市住房条件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将住房保障工作中的货币补贴与实物保障幅度侧重比例分配到这三个城市, 以实现全省住房保障工作的同步进行。

篇4:员工住房补贴制度

住房保障制度中对受保障群体往往采取实物补贴、货币补贴和两者相结合等三种主要方式。住房保障的理论模型说明实物补贴限制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减弱了住房保障制度的适应弹性;增加了政府行政管理成本;推动住房空置量增加;不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相对而言,货币补贴具有更强的效率特征,可以有效地解决甄别、监督和管理的困难,节约政府直接进行实物分配的行政管理成本,同时不存在干扰市场竞争机制的负面效应,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能。

关键词:住房保障制度;实物补贴;货币补贴;效率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6008607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回顾

由于每个人的天然禀赋不同,后天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存在差异,最终导致其获得收入的能力千差万别。进一步地,由于受制于外部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等存在的不公平因素,将导致社会中有一部分人收入水平低下,难以满足其正常的最低生活需求,其中人们的居住状况往往是最为明显也最受关注的领域。当人们住房较为窘迫时,存在非常强烈的改善居住条件的动力,会对社会提出最强烈的不满。由此,不少学者要求政府运用公共资金对之进行补贴,提高人们的住房支付能力,以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状况,促进社会和谐[1-4]。

可以说,这种观点对人们极富吸引力,人们似乎可以享受“免费的午餐”,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政府动用公共资金对一部分人进行补贴,补贴资金只可能来自于财政资金,来自于人们缴纳的税收,是一种收入再分配过程。对于动用社会力量和资金对小部分低收入者进行补贴,人们通常不会有什么疑问,都会同意帮助不幸的人是一种美德,应当提倡和鼓励。诱发人们争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补贴采取何种方式最佳?如何使补贴资金给定情况下扩大覆盖面,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同时不产生较严重的福利损失?这些疑问反映了人们同样关注补贴方式的效率问题。

同时,不少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当人们缺乏住房时,直接给予住房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能够避免人们消费住房以外的其他“不该消费”的产品和劳务,“专款专用”才符合政府的初衷,才是对接受补贴者负责任,在住房保障制度执行过程中应当将补贴方式集中于实物补贴,直接提供满足人们需求的住房,实现住房资金的封闭使用[5-6]。

从补贴方式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即实物(直接)补贴、货币(间接)补贴以及两种补贴相结合的形式。所谓实物补贴就是政府收集廉租住房房源提供给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租赁,或者政府提供土地由开发商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或限价房供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购买[7]。所谓货币补贴则是由政府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发放租赁补贴或购房货币补贴,一般为了避免人们用获得的补贴购买其他商品或劳务,通常规定补贴专项使用,比如,先行购房后凭购房发票领取补贴。所谓实物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形式,是将前述两种补贴方式结合起来,既有实物补贴部分又有货币补贴部分[8-9],例如,最低收入家庭获得廉租房后缴纳廉租房租金存在较大困难时,部分地区发放一些货币补贴[10]。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范围和补贴方式,近些年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通过通知、意见、实施方案等在全社会推广。例如,国务院2013年3月发布的《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准入退出制度,确保公平分配。这是一种以实物补贴为主体的住房保障模式。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中指出,要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相结合,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家庭在市场上承租住房的能力;对于经济适用住房,规定其供应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衔接[11-12]。

从国务院公布的各类文件看,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相结合,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形式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承租能力。而经济适用住房、自住房、双限房、共有产权房等则往往是通过限制地价、限制户型和限制房价的形式来实现补贴。从各省市地方政府执行的政策看,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准备或已经大力强化实物补贴部分[13]。

在当前中国各地正在推行或拟议中的住房保障制度,往往采取实物补贴、货币补贴或者两者某种程度组合的方式,那么哪种方式在经济上更有效率?更能减少住房资金的浪费?更能提高人们整体的福利水平?这是本文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住房保障补贴的理论模型分析

根据上述讨论的基本意蕴,本文提出如下的保障性住房补贴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视为政府和居民(住户或消费者)双方的经济交互作用模型。

(一)基本模型

本文以政府作为一个完整实体来考虑,虽然政府中实施政策的执行人员的个人偏好会对住房补贴产生重要影响,但为简化模型,突出分析实物和货币补贴的影响,此处不考虑这种影响。此外,由于模型重点考虑政府和居民的关系,房地产开发商行为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不影响本模型的基本结论。

先考虑没有保障性住房的一般情形。这时,政府的目标函数为社会福利最大化,则有

Max SW1S

s.t. S1=Gr1

其中,W1为基本模型下的社会福利水平,S1为政府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行政开支总额,Gr1为基本模型下政府获得的所有收入。

这时,政府的决策非常简单,就是在给定政府收入水平的情况下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服务以及满足正常行政开支的需要。

居民的目标函数为效用或福利最大化,则有

其中,U为居民的效用水平,H为住房消费的数量,其价格为PH,E为除住房消费外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数量,可以视为一种包括其他所有产品和劳务的复合商品,其价格为PE,I1为基本模型下居民的总收入。

求解居民的决策问题,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有

式(1)的含义相当明确,即居民希望在住房消费与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间达到均衡,各自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相等。其经济含义在于,当得自住房消费的边际效用降低或住房价格提高时,居民宁愿减少其消费增加其他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而提高自己的总体效用水平。在没有政府行为干预的情况下,居民会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以提升自己的效用水平。

(二)引入保障性住房实物补贴的模型分析

当政府决定为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以实现其社会目标,这时,政府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变为

其中,HS为保障性住房数量,PHS为保障性住房价格(此时如果考虑以租赁方式提供保障性住房,则可以理解为租金,不影响模型的基本结论),下标2表示在引入保障性住房实物补贴后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收入水平。

政府面临的约束条件也有重要含义,即当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时,要么以减少其他公共服务为代价,要么增加税收为其融资,即或者增加Gr,或者减少S,当然也可以同时增加Gr且减少S。要想使Gr2=Gr1,政府必须增加税收。同时政府需要为建设、分配、管理保障性住房支付相应的成本,这类成本也需要通过增加居民税收来补偿。

居民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在此时变化为

式(2)表明,在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情况下,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之间存在强替代性。从整体上说,居民要么减少商品住房的消费,要么减少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

同时,如果保障性住房直接以实物形式提供给居民,相当于价格为零,那么,式(2)表明保障性住房会趋向于完全替代商品住房,因为保障性住房不可能无限制提供,居民会替代到保障性住房的最高额度,同时表现为日益需求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即当某种产品的价格为零时,趋向于将需求放大到无限。实践中,政府往往采取直接或间接低价的形式提供保障性住房(例如,经济适用房、双限房相当于直接以低价形式提供,住房福利分配以隐性价格如身份、职位、岗位、所处行业等形式提供)[14-15]。

不失一般性,假定保障性住房价格低于商品住房,即PHS

式(2)的经济含义表明,保障性住房以实物形式进行补贴造成了相对价格扭曲,扰乱了居民的消费决策,同等税收负担下居民需求更多的保障性住房,相当于人们会需求在没有保障性住房情况下不会消费的量,低价格的保障性住房替代了居民的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降低了居民的总体效用水平。

(三)引入保障性住房货币补贴的模型分析

引入保障性住房货币补贴时,模型变为

其中,下标3表示在引入保障性住房货币补贴后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收入水平。

这时政府面临的约束条件表明,当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并使用货币补贴时,同样要么以减少其他公共服务为代价,要么增加税收为其融资。将约束条件变形可得:S3=Gr3-HS·PHS,这一条件与基本模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政府需要先获得收入然后再以保障性住房货币补贴的方式支出,净效应相当于耗费税收和支出成本将税收部分返还给居民或一部分居民。

居民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变化为

当政府以货币方式进行补贴时,可以假定PHS=PH,式(3)这一边际条件与基本模型相似,居民的最优消费结构与基本模型一致,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和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之间没有价格差异引发的强替代性。

货币补贴模式下与基本模型的差异在于:Gr3>Gr1,I3

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属于转移支付式的变化,影响了居民群体的收入分配结构,有益于某些群体,而有损于其他群体。其净成本在于政府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需要增加收税和支出成本、保障性住房方面的管理成本、甄别有资格获得保障性住房居民身份的成本[16]。这些成本当然需要政府以税收收入来抵补。

(四)模型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三种情形下的福利结果为W1>W3>W2,即不存在保障性住房时的福利水平超过货币补贴的水平,而货币补贴的福利水平超过实物补贴的水平。

第二,实物补贴扰乱了居民的消费决策,消费结构向保障性住房倾斜,使原本居民会消费的一部分其他产品和劳务转移到保障性住房上来,降低居民的总体效用水平。

第三,货币补贴的均衡条件与基本模型类似,不会对居民的消费结构产生扭曲影响。

第四,不管是实物补贴还是货币补贴都需要通过增加居民税收的方式补偿政府为此额外耗费的建设、分配、管理保障性住房的成本。

第五,改变模型的条件,例如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相结合不会影响前述四点结论,情形会复杂一些,大致可以认为结合模式中货币补贴成份越高,效率结果越接近第3种情形,反之则接近第2种情形。

三、实物补贴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政府实施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而言,确实能够取得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增进社会和谐的作用,缓解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但是,目标值得我们追求,并不意味着手段一定是合理的、有效率的。前述模型揭示出采取实物补贴的办法面临着严重的低效率,不利于有限的公共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

(一)限制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减弱了住房保障制度的适应弹性

一旦政府采取实物补贴的办法,如上述模型得出的结论,人们选择范围受限,加上受制于住宅的空间固定性,难以与人们工作、生活条件变动相适应,即当人们的工作地发生变化时,保障性住房交换或调整面临着许多行政性障碍。人们退出社会保障相对较为容易,但是重新申请则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再加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以后可能不再符合住房保障的标准,人们通常会选择隐瞒实情。这样,在正常市场交易情况下,人们很容易通过交易来调整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但在实物补贴情况下改变住房区位变得异常困难。因此,运用实物补贴作为住房保障的手段的适应弹性很弱,不利于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17]。

(二)增加了政府行政管理成本

建立实物补贴型保障性住房的成本大致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建设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建安成本和配套设施等成本;二是管理成本,包括申请、审核、公示、轮候、管理等方面的成本,这些成本是要长期支付的,模型中体现为G增加。

从根本上说,保障性住房是通过税收方式来融资的,即通过向全体国民征收税收,然后从税收中提取一定的份额用于建设和管理保障性住房。在这种情况下保障性住房在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其成本一方面由保障性住房的受益方承担了一部分(这部分人群也需要纳税),另一方面则是由社会中其他未享受保障性住房利益的群体分摊。保障性住房的受益面控制得越小,则社会中其他未受益群体的负担就会越轻;反之,社会中其他未受益群体的负担会随着受益面扩大而增加。如果将受益面扩大到中等收入,那么事实上直接受益群体的综合福利结果可能是受损,即所承担成本可能会超过受益量,这一过程中相当于模型中S部分会被挤占。运用保障性住房形式来进行收入再分配,中间经过政府行政部门的两个环节,即收和支两个环节,从社会的角度看,一只手收进来,另一支手支出去,增加了两道手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社会总体福利效应为负。

采取实物补贴方式,除了耗费行政资源,更重要的是行政资源涉足专业管理领域,政府势必需要招聘与保障性住房管理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相关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由于行政人员与保障性住房管理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其激励水平较低,通常又需要政府增加监管人员,又会增加行政管理费用。一般而言,政府行政管理费用增加的速度往往会超过保障性住房量增加的速度,从而使有限的住房保障资金相当部分用于行政管理活动。

(三)推动住房空置量增加

实物补贴降低社会福利水平的另一个效应是推动住房空置量增加。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保障性住房面向的通常是低收入群体(当然有些地区将其扩展到中低收入群体),这些群体的购房支付能力往往较低,这些人群接受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往往要以损害其他方面的消费为代价,即这些人群的收入是有限的,尽管保障性住房的价格较低,但仍然比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就工作地距离进行租赁的成本高,而这种负担又是长期性的。

其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保障性住房如果属于经济适用房和配套商品房的话,要使相关人群能够购买得起,其地点只可能处于工作地和生活地通常难以协调的区域,相关人群的通勤成本和时间将大幅提高。人们在权衡了通勤成本和时间之后,最可能的选择是取得经济适用住房和配套商品房(由于其价格与普通商品房价格相比较为低廉,人们如果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会选择购买)后,将其空置,如上述模型所示,新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人们选择保障性住房降低了消费者总体的效用水平。

其三,如果保障性住房地点选择在离市中心较近的区域,一方面会大幅度增加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这些区域的生活成本远远超过接受廉租房群体的支付极限。此外,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的反差还会造成相关低收入群体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不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采取实物补贴方式时,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一家垄断性的开发商,在市场经济中既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又充当规则制定和执行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混同必然会造成利益冲突,从而不利于促进市场竞争。竞争的核心作用是给相关参与者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如果相关参与者不积极考虑提高竞争能力,只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竞争的结果是使市场参与者能够不断降低运作成本,从而使消费者和用户受惠。相比较而言,政府作为独一无二的企业也没有动力参与市场竞争,不会努力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必然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四、货币补贴的效率特征

相对于实物补贴,货币补贴则具有较强的高效率特征,即政府可以直接向满足特定标准的受保障群体发放现金补贴,让受保障群体自行选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收入(包括保障性的补贴收入)、生活、家庭等各种条件选择居住类型和区位。

在此情况下,受保障群体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作出最优化选择,在综合考虑工作地调整、子女就学、生活成本、收入变化等情况下,直接选择离工作地较近、离学校较近或者收入能够容许的地方购买或租赁住房。前述模型表明,货币补贴相当于直接增加了受保障群体的收入,不改变保障性住房与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这些群体能够按收入增加时的最佳选择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政府在设计住房保障制度时就不需要考虑受保障群体千差万别的需求,由这些群体自我选择、“对号入座”,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府甄别、监督和管理保障性住房的困难及高额成本耗费。

货币补贴同时能够大大节约政府进行直接实物分配时产生的行政管理成本,政府相关机构能够降低人力成本,将这些资源配置到增加可消费产品和劳务的工作上去,就增加了社会总体可用的生产性资源。

最为关键的是,政府的货币补贴没有干扰市场经济本身的运作,没有改变市场相对价格比率,竞争机制得以有效地保留。由于政府不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就能够公平、公正地执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运行。同时,提供住房的开发商、业主要为争取购房者或租户而竞争,竞争的结果将使消费者整体支付的价格下降,具有提高整个消费者群体福利水平的正效应。

当然,也会存在对货币补贴的批评意见,认为人们得到现金补贴以后会把资金用于其他消费领域,比如吃饭、抽烟、喝酒,等等。这些现象确实会存在,但是对于理性的消费者来说,如果他们这样选择只能意味着他们自己认为这是最佳的,也就是说住小一点而多喝一次酒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更大,别人对他们选择的干涉缺乏依据。关键在于,我们应当把每一个受保障者视为能够自立、自重而理性的消费者,保障只是避免其落入更不幸境地的一种权宜之计。货币补贴的重点是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受保障群体能够依据自己的条件,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进而在处境改善情况下提升自己的技能,在较短时期内摆脱“受保障”的境地。

五、简要的结论

目前的住房保障制度中对受保障群体往往采取实物补贴、货币补贴或两者并举等三种方式,部分地区希望住房保障制度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扩大覆盖面,增加实物补贴的比重。可以说,这种政策导向的基本用意良好,但就其实际执行效果而言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实物补贴限制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减弱了住房保障制度的适应弹性;增加了政府行政管理成本;推动住房空置量增加;不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指出,不存在保障性住房时的福利水平超过货币补贴的水平,而货币补贴的福利水平超过实物补贴的水平。如果实施住房保障制度,那么保障性住房货币补贴具有更强的效率特征,让受保障群体自行根据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家庭等各种条件进行调节,这样政府在设计住房保障制度时就不需要考虑受保障群体千差万别的需求,由这些群体自我选择、“对号入座”,可以有效地解决甄别、监督和管理的困难,节约政府直接进行实物分配的行政管理成本,同时不存在干扰市场竞争机制的负面效应,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能。参考文献:

[1]方建国.政府住房保障制度新政的经济学分析——重新认识“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94-198,205.

[2]郭玉坤.创新住房保障模式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J].中国房地产,2011(6):27-32.

[3]胡放之.保障住房、增加就业与改善民生的可持续性——以湖北黄石棚户区改造为例[J].理论月刊,2014(12):147-151.

[4]孙春雷.有关住房的两个观点——基于社会保障制度层面上的权利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310-311.

[5]李洪侠.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6]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王德业.经济适用住房货币直补改革:日照模式[J].济南金融,2011(12):50-54.

[7]唐燕云,陈方正.货币型补贴与实物型补贴公共住房政策比较[J].探索与争鸣,2009(5):62-64.

[8]冯云.中国教育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

[9]苟兴朝.不同外部约束条件下的住房保障供给模式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14(4):50-55.

[10]杨美成.构建统筹城乡利益分享机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李伟,Sri Mulyani Indrawati,等.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J].中国经济报告,2014(4):19-33.

[12]刘斌.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13]谢义维.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中国的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4]ZANG B, LV P, WARREN C M J.Housing prices, rural–urban migrants settlement decisions and thei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5,50(December):149-159.

[15]HUANG Z H, DU X J.Assess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housing in Hangzhou[J].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5V,47:218-230.

[16]CHEN K J.A lifecycle analysis of social security with housing[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10,13(3):597-615.

篇5:员工住房补贴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深化省级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指导意见》(陕政发[2003]33号)精神,结合省级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职工住房货币补贴(简称“住房补贴”),是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政府以货币形式给予职工住房消费的经济补偿。

第三条

职工住房补贴发放范围,包括驻西安市城六区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省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行政机构,省政协机关,省法院、省检察院、省级民主党派、工商联机关,省级各人民团体和实行工资统发的全额事业单位。

第二章 住房补贴的对象

第四条 职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享受住房补贴。

(一)1999年12月31日(含)以前参加工作,未按标准租金、成本租金租住或未按标准价、成本价购买公有住房的职工(以下简称“无房老职工”)。

(二)1999年12月31日(含)以前参加工作,已按标准租金、成本租金租住或已按标准价、成本价购买公有住房,但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职级标准的职工(以下简称“未达标老职工”)。

(三)2000年1月1日(含)以后参加工作的无房新职工。

第五条 职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不得申请住房补贴:

(一)已按标准价、成本价购买了公有住房,且住房面积达到规定职级标准的职工。

(二)已按标准租金、成本租金租住可售公有住房,且住房面积达到规定职级标准的职工。

(三)已接受国家和单位给予个人自建或购买住房的补助、补偿的职工。

(四)离婚前已按标准价、成本价购买了公有住房,且住房面积达到规定职级标准的职工。

第三章 住房补贴标准

第六条住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

(一)厅局级(正高级技术职称及相当职级人员)120平方米。

(二)处级(副高级技术职称及相当职级人员)100平方米。

(三)科级(中级技术职称、高级技师及相当职级人员)80平方米。

(四)科以下(初级技术职称、技师及相当职级人员和工人)60平方米。

第七条 老职工基本住房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482元。鉴于从1994年起省级单位建立了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故对老职工1993年以前的工龄给予住房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每年8元。新职工的住房补贴实行按月按职级定额发放,标准为:科级以下200元,科级260元,处级320元,厅级380元。住房补贴标准根据职工工资及住房价格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

第八条 住房补贴发放的最高年限为32年。

第九条 住房补贴的计算方法:

(一)无房老职工的一次性住房补贴额=(基本住房补贴每平方米482元+工龄住房补贴每平方米每年8元×建立住房公积金前工龄)×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

(二)未达标老职工的一次性住房补贴额=(基本住房补贴每平方米482元+工龄住房补贴每平方米每年8元×建立住房公积金前工龄)×差额面积。

差额面积=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已购(租)公有住房面积。

已购(租)公有住房的职工,计算住房补贴的建筑面积以《房屋所有权证》登记面积为准。

(三)1999年12月31日(含)以前参加工作,现住房面积达到规定职级标准的职工,晋升职务、职称或技术级别的,一次性计发职、级差额住房补贴。

计算公式为:职、级差额住房补贴=(基本住房补贴每平方米482元+工龄住房补贴每平方米每年8元×建立住房公积金前工龄)×级差面积

级差面积=晋升后住房补贴面积标准-晋升前住房补贴面积标准或已享受政策性住房面积。

(四)以低于同地段、同等级经济适用住房价格,购买全额集资住房的职工,只享受工龄住房补贴。

即:工龄住房补贴额=工龄住房补贴每平方米每年8元×建立住房公积金前工龄×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

第四章

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申请与审批

第十条 住房补贴资金来源:

(一)公有住房出售收入。

(二)本级财政预算积累的住房建设和维修资金。

(三)从其它渠道筹集,可用于住房补贴发放的资金。

第十一条 住房补贴由夫妇双方单位按各自级别、工龄、住房面积标准分别计发。

第十二条 符合住房补贴发放范围的单位,在完成公有住房清理、出售、普查建档、售房资金上缴省级财政后,方可提出住房补贴申请。

第十三条

职工住房补贴申请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职工本人填写《省级机关职工住房补贴申请表》。

(二)职工所在单位填写《省级机关职工住房补贴审批汇总表》和《省级机关新职工住房补贴审批汇总表》。

(三)职工住房补贴申请由所在单位审核并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

(四)职工住房补贴申请经公示无异议后,由所在单位报省直机关房改办公室(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第十四条 省财政厅根据省直机关房改办公室的审批意见和职工个人相关资料,按规定拨付补贴资金。

第五章

住房补贴的支付与发放

第十五条 无房老职工的住房补贴、新职工自参加工作至本办法实施前的住房补贴,在购房、调离、离退休、去世时,由本人所在单位根据房改和财政部门的审批意见,一次性支付。

第十六条 未达标老职工的差额住房补贴,由本人所在单位根据房改和财政部门的审批意见,实行轮侯一次性支付。

第十七条 新职工的住房补贴,按月随工资发放。

第十八条 2000年1月1日后去世的老职工,住房补贴由其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一次性支取。

第十九条 从其它单位调入省级机关的职工,接收单位应根据其住房补贴发放记录,予以计发。职工在原工作地已经领取住房补贴的,如原工作地住房补贴标准低于省级机关标准,可以向调入单位申请地区差额补贴,补贴额按照两地补贴标准的差额计算。

第二十条 职工在省级机关内部调动,其住房补贴由接收单位继续发放;调离省级机关的职工,其住房补贴从调离次月起,停止计发。

第二十一条1999年12月31日(含)以前入伍,2000年以后转业的干部,不再享受地方住房补贴。如果部队发放的住房补贴标准低于本办法规定的相应职级补贴标准,可申请差额补贴。

第二十二条 租住公有住房的职工,住房租金标准未达到商品租金水平前,不能作为无房职工计发住房补贴;租住面积未达到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控制标准的,可计发未达标面积住房补贴。

第二十三条 职工领取住房补贴后,不得以低于商品租金标准租住公有住房。

第二十四条 已购买公有住房的职工,离婚后又以标准价、成本价购买公有住房的,无论所购住房面积大小,不得再享受住房补贴。

第二十五条 受降职、降级处分的职工,其住房补贴从受处分的次月起按相应职级发放。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未列入本办法发放范围的其他事业单位(含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可根据单位实际,参照本办法执行。所需资金由本单位自行解决。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贯彻《关于完善陕西省省级机关事业单位住房补贴制度暂行办

法》 若干问题的解答

省级各有关单位:

为保证《关于完善陕西省省级机关事业单位住房补贴制度暂行办法》(陕办发[2006]18号,以下简称《办法》)的顺利实施,现就省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住房补贴发放中的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职工职务、职称如何认定?

答:职工申请住房补贴,以申请时的职务及被聘职称为准,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国家统一颁发的职称资格证书;离退休人员按离退休时的职务及被聘职称为准。

二、职工工龄如何核准?

答:

1、核定职工工龄,以劳动人事部门认定的实际工龄为准。

2、从事有害、特殊工种和高原期间工作的工龄,按实际工作年限计算。

三、建立住房公积金的时间如何确定?

答:省级机关建立住房公积金时间应为1993年,如确有在1993年以后建立公积金的单位,必须出据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的有效证明,否则,不予确认。

四、辞职、辞退、判刑人员住房补贴如何发放?

答:《办法》出台前辞去公职、辞退、判刑(开除公职)人员,不计发其住房补贴。

五、超编、分流人员住房补贴如何发放? 答:超编、分流人员住房补贴由本人工资发放单位计发。

六、已购公有住房达到本人职级面积标准的职工,怎样计发住房补贴?

答:职工按房改政策购买住房,已达到本人职级面积标准的,不再计发住房差额补贴。

七、离退休后异地安置人员的住房补贴如何发放?

答:离退休后异地(含回原籍)安置的无房或住房未达标职工,且当时未作其它安置的,按照安置地住房补贴的有关规定处理。

八、试用期间的新职工月住房补贴如何发放?

答:试用期间的新职工,其试用期间的月住房补贴暂不发放,待其定职、定级后,按照确定的职级所对应的月住房补贴标准补发月住房补贴。

九、离异前夫妇共同购买了公有住房,离异后住房面积怎样核定,其住房补贴如何发放?

答:夫妇离异前已购公有住房达到本人住房面积标准的,未取得住房的一方,不再享受住房补贴;离异前已购公有住房没有达到本人住房面积标准的,按各自职级享受差额住房补贴。

十、离异前夫妇共同购买了两套公有住房,离异时判决各自居住一套,离异后住房补贴怎样计发?

答:双方的住房面积都应按两套住房面积合并计算,并按合并计算后的住房面积核定是否发放差额补贴。

十一、职工离异前承租公有住房,离异后住房补贴如何发放? 答:职工离异时,若夫妇属同一单位,获得住房的一方按现住房面积计发住房补贴,未获得住房的一方,按无房职工计发住房补贴;夫妇属不同单位,原承租房作为房屋产权管理方职工的住房面积计发住房补贴。

十二、婚前夫妇各自购买了一套房改房,婚后住房补贴如何发放? 答:夫妇双方按婚前各自住房面积计发住房补贴。

十三、再婚前夫妇双方各购买了一套公有住房,再婚后一方将现有住房交出,又以夫妇双方工龄购买了成本价住房,其住房面积怎样核定?

答:交出住房的一方,以再次购买的公有住房核定为其住房面积;未交出住房的一方,将其原有住房与再购的住房面积合并计算。

十四、离异前夫妇购买了一套房改房并租住一套公有住房,离异后住房补贴如何发放?

答:得到已购公有住房的一方,以已购房面积计发住房补贴;租住公有住房的一方,在租住房未腾退前,以两套住房面积合并计发住房补贴。

十五、机关公勤人员中的高级技师和工龄25年(含)以上的工人,住房补贴如何发放?

答:机关公勤人员中的高级技师和工龄25年(含)以上的工人,住房补贴按科级补贴标准计发。

篇6:车间岗位补贴及优秀员工奖制度

一. 目的意义

1.体现多劳多得公平分配;

2.为了鼓励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二. 岗位补贴

1.我司生产部员工有岗位补贴现为以下工位,焊锡工位、高频头测试工位。

2.以上两个工位的岗位补贴金额为人民币100元(壹佰元整)。

三. 优秀员工奖

1.优秀员工评选依据。现我司生产部优秀员工评选依据如下

A. 工作态度;B.工作效率;C.工作质量;D.是否服从线长及助理线长安排;E.5S素养。

2.员工评选流程。线长按要求提交名单→车间主任审核调整→生产主管确认签字→报行政人事部

3.以下情况不能参与评优

A. 当月有旷工,或者事假超过2次(不含2次)者;

B. 有顶撞线长及助理线长者;

C. 当月有1天(含1天)人为不良率超过2‰(含千分之二)者;

D.当月有1次(含1次)以上乱扔垃圾者;

E. 当月有1次(含1次)以上乱放物料者。

4.优秀员工等级及奖金数量。我司生产部优秀员工有A、B两个等级。A级优秀员工的奖金数量为人民币100元(壹佰元整),B级优秀员工的奖金数量为人民币50元。

5.评优比例。每月我司生产部A、B两等级优秀员工的总数量不得超过生产部员工总人数的20%。A级优秀员工的总数量不得超过生产部员工总人数的10%。

6.全年累计9个月且直到春节放假,每个月都被评为优秀员工者,将被评为公司年度优秀员工。公司将颁发年度优秀员工奖状,并奖励人民币500元(年终晚宴发放)。

7.线长、助理线长、多能工不在此评优之列。

四. 执行

此制度自2012年6月1日起执行。

Xxxxx公司生产部

上一篇: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宿舍怎么样住宿条件好不好下一篇:英语名篇名段背诵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