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2024-05-20

沁园集团案例分析(精选15篇)

篇1: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沁园春.长沙》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从这首词中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本课以词的上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景色怡人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的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可以借助这首词对学生的鉴赏进行必要的指导,本篇主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也即把诗歌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述的境界。学生分析

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基础差,对诗歌谈不上什么鉴赏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诗歌的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词,于不断的反复诵读中理清全词的思路,进而感受诗词宏阔的意境,体会诗人变革社会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不懈努力的情感。教学内容设计理由

在这节课中,笔者使用多媒体教学,把优美生动的湘江秋景图片和悦耳的音乐穿插其中,在示范配乐朗诵中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笔下所描绘的意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渲染了课堂气氛,更利于诗歌教学。教学环节设计理由

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全词,理清词的思路,并进而感受本词的宏阔意境,体会诗人改造世界、变革社会的伟大抱负。教法选择原因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中离不开诵读,让学生于反复的诵读中理清思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赏析全词,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分析

这节课上课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反复诵读全词,再加上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和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使学生对赏析这首词有了极大的兴趣。整节课中,学生反应积极,学习主动性强,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作为教师,笔者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看来,降低起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适合诗歌教学的诵读教学是正确的,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层面:理清本首词的写作思路,掌握本首词的诵读要领,熟练诵读全词。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多次诵读,感受诗词宏阔的意境,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体会诗人变革社会的革命壮志,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不懈努力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于诗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中,感受本词宏阔的意境,体会诗人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革命壮志。难点:品味诗词的语言,鉴赏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设想

毛泽东诗词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由于现代的学生对诗词创作的背景不熟悉,会导致对意境的理解流于表面,而使用资料图片创设情景能激发学习兴趣,堂上评点学生课前绘画的意境图,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本词的意境凝造离不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标示和提点,能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诗词的规律。感性的录音范读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反复诵读能具体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他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反复诵读,是品味一首诗歌的重要方法。我们说诗言志,诗人的志隐藏在诗句之中,只有通过我们反复的诵读,才能领会。

3)教师范读。教师播放多媒体,配合图片、音乐,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4)学生自读、范读。自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分别注音、解释,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全词后,教师让一名学生范读,然后和大家一起点评读音、感情等方面的不足之处。

5)教师领读。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逐句读完全词,有助于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领会诵读要领。

6)鉴赏全词。

①鉴赏题目。题目“沁园春?长沙”包含两个部分,其中“沁园春”是词牌,规定了整首词的形式,是双调,共114个字,分为上下两阙;“长沙”是题目,体现了词的内容。长沙是毛泽东的家乡,是他早年学习和工作的地方。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25年途经长沙游览橘子洲时所写。

②鉴赏上阕。开头前三句交代了什么?人物、时令、地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三句的场景: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这三句为下面写景奠定基础。在读这三句的时候,要注意读出诗人卓然而立的姿态,要读得深沉、有力。下面七句的统领字是哪一个?管到哪一句?“看”,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部分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远看山林一片火红,湘江水碧绿清澈,船只竞相往来;鹰在高空翱翔,鱼在水底翔游,万物都在竞相生长,蓬勃发展。这是一幅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富有生机与活力、绚烂多姿的壮丽秋景图。这部分诵读时应注意什么?要比前三句节奏快一些,有抑扬,有层次,激昂一些。“看”字,要读得有力度。

③鉴赏下阕。前两句,这两句和上阕在结构上有何关系?这两句对比、呼应上阕,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诵读这两句时应注意什么?作者触景生情,引发自己对昔日求学生活的回忆,所以在朗诵时要读得慢一些,要读出深沉的情绪。中间七句,“恰”在这儿有什么作用?统领下面七句,是领字。那么这七句写了什么内容?毛泽东和他的一些同学,在求学时代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讨论从这部分可以看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形象。才华横溢、胸怀远大、立志改造中国的热血青年。这七句诵读时应注意什么?要读得紧凑,激情洋溢。最后三句,请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曾在水流最急的江中心搏击风浪,把快速行驶的小船都挡住了。这三句写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这些革命青年的壮志豪情,诵读时要读得豪迈,读得铿锵有力。

④总结全词。请同学们朗诵全词时,看看能不能用几个字来把整首词串起来。上阕是“立”“看”“问”,下阕是“忆”“恰”“记”。这首词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结构严谨,上阕以写景为主,触景生情,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下阕先是“忆”,然后回忆和同学的战斗生活,最后一个“记”字概括全文,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整首词结构严谨,上下呼应。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怎样的一种志向?主宰世界,改造生活,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种壮志豪情。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革命先辈中,有哪些人还有这样的豪情壮志?鲁迅19岁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表达了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国家的报国之情。我们也要学习革命前辈的这种爱国精神,为振兴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学习。教学反思

调动学生,真正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师生交流中感受诗歌,在师生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备课认真,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在笔者的胸中都已经合理安排,讲课时就可以自由发挥,眼睛看着学生的反应,结合学生的每一个答案讲课,这是真正地启发他们而不是笔者的灌输。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体育运动学校)

篇2: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

(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

(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

345货源网 http:///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

(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345货源网 http:///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篇3:《沁园春·长沙》的生态视角分析

一代伟人毛泽东所创作的《沁园春·长沙》表现出了诗人对秋色的欣赏、对往昔的眷念和对改变现实的决心。词中蕴含着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摇曳多变的政治生态和自强不息的人文生态, 具有“适应、抵抗、和谐”的生态意义。

一、引言

青年毛泽东1925年在即将离开长沙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际, 重游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常游的橘子洲, 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一词。这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丽词章[1]。它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是一首“秋的赞歌, 自由的赞歌, 风华少年的赞歌”[2]。诗词所展现的既有自然生态生机勃勃、一派盎然, 令人心旷神怡, 又有政治生态摇曳不定、充满变数, 令人心生忧情, 并且人文生态活力四射、激情澎湃, 令人心为所动。

二、原词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三、生态分析

(一) 自然生态

诗词开篇的“寒秋”为全词的自然生态进行了定格, 然而毛泽东的“寒秋”, 绝不同于“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 他要包容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 他鼓舞“万类”, 激发“万类”, 绝不是一花独放, 而是寄情于“万类”丛中, 与他的豪情共同“红遍”、“尽染”, 而不是独染或者独红[3]。站在“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 诗人从立体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动人的自然生态图, 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秋光。“万山”句写远景, “漫江”句写近景, “鹰击”句写上景, “鱼翔”句写下景。这样, 就为读者构建了一幅由远而近、自上而下的立体式的辽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色自然生态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图, 人置于其中能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样的生态是和谐的, 意味着在此生态状况下, 如果出现不和谐的社会生态现象就一定需要革新, 以建立自然与社会均衡发展的和谐生态整体系统。

(二) 政治生态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因此, 他的诗词自然就会蕴含丰富的政治生态。在诗人的心目中, 政治寒秋与1925年的自然寒秋一样:当年第一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同志由于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出色表现, 而遭到党内和国民党右派对他的排挤;因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 使张国焘等人对其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 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因为他繁忙紧张地工作, 又被李立三等人嘲笑;1925年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他回到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通令缉捕[4]。在这样一种极不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中, 诗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引出了深沉的一句:“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既反映了当时围绕革命领导权的一场大是大非的争论, 又通过对青年时期革命斗争的历史回顾, 尖锐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这一关系到革命成败的核心问题, 表达了工农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光辉思想。诗人的发问足以振聋发聩, 问题的答案也很明确, 那就是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大无畏的革命者, 即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手里[5]。毛泽东化以往诗人赋予寒秋的“凄惨、凋零、悲凉”为“透明、丰富、挺拔”,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6]。这样一幅政治生态图, 不是桃花源, 也非乌托邦, 正是这种政治生态的延续, 才有了24年之后在28响隆隆炮声中顺利诞生的新中国, 中国人民也才终于站了起来。

湘江

(三) 人文生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精神构建出了独特的自强不息的人文生态。自古代儒、法学派的创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中扎根, 在这一系列存亡继绝、相抵相容的众流派的此起彼落之中, 有一种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生命之中的一以贯之的可贵精神, 那就是“自强不息”。正所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中国革命历史上载有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人物, 总是“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谱写出大量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雄伟篇章[7]。从《沁园春·长沙》中的“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我们看不到悲秋的情调, 看到的只是大自然的绚烂多姿和人生的烈焰壮采, 这其中深深蕴藏着的战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人文生态的鲜活体现。从人与天地的关系来看, 诗人认为, 人不是大自然的奴隶, 不听天由命, 也不听地由命, 而是大自然的主人, 相信人定胜天、人定胜地。所以, 在诗中诗人大胆地问天:“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这显示出了一种“与天斗, 其乐无穷;与地斗, 其乐无穷”的大无畏气概, 构建出了崭新天人观的人文生态。

四、生态意义

(一) 适应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这是生态系统的最为基本的规律。诗人在上阕结尾面对一派勃勃生机的自然生态, 激起了万端思绪, 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生态问题:谁主沉浮?也就是说, 谁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掌握革命的领导权?1925年的社会生态现状是:各种思潮、各种学派、各种党派空前活跃, 马克思主义早已传播到中国, 国民革命军正待北伐, 广州农民运动如火如荼, 湖南农民协会纷纷建立, 一个席卷中国的势如暴风骤雨的农民运动正一触即发, 不可阻挡[8]。在此社会生态环境下, 怎样才能适应?诗人对此作出了巧妙的回答:革命青年要像当年“中流击水”一样, 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风浪中, 激流勇进, 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9]。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革新旧的体制, 适应社会生态, 符合“适者生存”的生态规律。

湘江

橘子洲

(二) 抵抗

秋天是“守成”与“革新”两种世界观的试金石。秋天对旧有之物进行否定, 对新生之物加以孕育。大凡守成恋旧的人, 常会因秋气扫除旧物而感慨盛事变衰;而立志改造社会的革命者, 却在心理上与秋天构成同调, 对秋风的除旧育新寓意热烈地欢呼。[10]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 他热爱秋天、礼赞秋天, 因为秋天是成熟的季节, 新生事物的成熟必然意味着对旧事物抵抗的成功这一“抵抗”生态规律。诗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浪遏飞舟”, 都是“抵抗”生态意义的具体体现, 挥洒出诗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和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

(三) 和谐

诗人在诗中对于自然生态的描绘采用的是由远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而近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自上 (鹰击长空) 而下 (鱼翔浅底) 的手法, 将一幅和谐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立体生态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然而, 1925年诗人“独立寒秋”的时候, 中国社会有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 使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出现复杂局面;5月, 上海爆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6月19日, 香港工人为声援上海的斗争组织13万人参加香港大罢工;8月20日, 国民党右派制造刺杀廖仲恺事件, 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 现实迫使共产党人必须严肃考虑国共合作中如何争取领导权的问题[11]。正是因为这样, 9月离开韶山赴广州主办农民讲习所的毛泽东在途经长沙时, 发出了“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惊天一问, 旨在道出除旧布新、主宰乾坤、构建和谐中国之理想, 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和谐生态中营造出人民安居乐业、自由生活的社会和谐生态。

五、结语

1925年毛泽东青年时代写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体现着情景交融的崇高美的诗篇, 是一首庄严的、蕴含着清醒明确的期望与怀旧心情的诗篇;整首诗词裹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 以此来抒发作者的凌云壮志。词的结尾用一种充满活力的自信和力量去激发人们的革命情怀和奋发前进的自信心[12]。诗人毛泽东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鲜活的“自然、政治、人文”生态图, 具有“适应、抵抗、和谐”的生态意义, 表现出了诗人的适者生存、除旧布新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多维和谐的生态观。

参考文献

[1][10]韩成武.社会改革家的临秋情怀[J].名作欣赏, 2004 (08) .35-37页

[2]周龙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J].21世纪中学生作文, 2009 (4) .55-56页

[3][6][8]贾漫.万类霜天竞自由——划时代的《沁园春·长沙》[J].中华诗词, 2004 (8) .51-52页

[4]吴兆源.读诗的三还原——说《沁园春·长沙》的景与情[J].诗词月刊, 2009 (7) .92-93页

[5][7]李子健.毛泽东诗词美学新探[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11]沙先贵.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9]马玉萍.毛泽东两首《沁园春》赏读[J].语文教学之友, 2007 (7) .27-28页

篇4:《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a

教学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内容及方法技巧 理解传统的悲秋与毛泽东的颂秋

伟人的伟大情怀和气魄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传统的悲秋与毛泽东的颂秋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的悲秋与毛泽东的颂秋 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了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自选诗歌鉴赏的一个方面,做诗歌赏析。教学过程:

导入:又开学了,10月份的天气已经有了深深的凉意,同学们放假这几天感受到秋天了吗?(感受到了)在你的心目中,“秋”是什么样子的?(收获的季节,悲凉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痛苦的季节,因为在家干农活了。)人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与别人有所不同,当你的感觉与别人的感觉一致时,你就有了知音。让我们看看毛泽东主席是谁的知音。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长沙》。

篇5: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沁园,沁园张之翰 ,沁园的意思,沁园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

作者:张之翰 朝代:元体裁:词 国子先生,博带峨冠,胡为此行。正蛮烟瘴雾,远趋象郡,祥云瑞霭,近别龙庭。率土之滨,际天所覆,何处而今不太平。安南者,彼地方多少,敢抗吾衡。一封天诏丁宁。要老子胸中百万兵。看健如马援,精神矍铄,辨如陆贾,谈舌纵横。奉职称藩,功成事定,更放文星分外明。归来尽,不妨诗笔,颠倒南溟。

篇6: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沁园春,沁园春黄机,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黄机  朝代:宋  体裁:词   六月云初,人争议公,公无阻伤。记传飞急羽,舟还海道,弥漫白水,路入沙场。万姓三军,倚公为命,法有逗遛公自当。君还信,似崔嵬砥柱,屹立瞿塘。此行阴德难量。到论定才知滋味长。看鱼肥蟹健,妻孥共乐,酒?稻熟,翁媪相将。何以报公,祝公千岁,多少人家烧夜香。凌烟上,更声名凛凛,冠剑堂堂。

篇7: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是最具汉语言特色的文学文本形式, 其简短凝练但意蕴丰富, 这种“浓缩”给翻译带来困难。谈起诗歌翻译, 美国桂冠诗人Frost的话最无情:“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面对诗歌不可译问题, 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对此表示异议, 并提出著名的“三美论” (意美、音美和形美) , 经过不断的阐释和发展, 此理论成为古诗词英译理论发展过程中诗词路径翻译的本体论[1]。

毛泽东诗词是诗词当中的珍品, 其取古典诗词之形式, 表现代革命之内容。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 在众多的毛泽东诗词中, 《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出色的一首。本文从许渊冲“三美论”的翻译观出发, 以其所译的《沁园春·雪》为例本, 分析许先生在翻译《沁园春·雪》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原则, 归纳出其为达到翻译目的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为汉诗英译予以启示和借鉴。

2.许渊冲“三美论”概念阐释

许渊冲是一位实践和理论并重的翻译家, 他半个多世纪汉语古诗词翻译的历程是“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英译理论”构建的过程。1979年, 作为对翻译四十二首毛泽东诗词的经验总结, 他提出著名的“三美论”, 其主要内涵是:诗词翻译要尽量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其中意美是首位的, 音美其次, 形美再次;“三美”以“三似”为基础, 但为了使译文达到三美皆备, 可以牺牲部分形似、音似甚至意似。“三美论”是许渊冲诗词翻译理论的核心, 是许先生用毕生的精力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不懈追求和捍卫的译诗原则。许渊冲的诗词翻译理论自1979年提出后虽然屡遭学术界的质疑, 但是时至今日其理论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三美论”沿袭严复先生“信达雅”的精髓, 与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论”有异曲同工之妙。2005年, 他将自己的理论高度概括为“美化之艺术”, 并定性为“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 这标志着许渊冲诗词翻译理论的成熟和理论构建的完成[2]。

3. 许渊冲“三美论”在《沁园春·雪》英译中的体现及分析

《沁园春·雪》属于婉约派旧词格, “全词均属平声尤韵, 一气贯注, 格律严谨, 对仗精工, 语言雄浑精粹, 音韵铿锵圆畅, 读来有一股磅礴大气”[3]。将这首词译成英文并非易事, 许译既传达原词的意美, 又兼现音美与形美, 无疑是一篇上乘之作。

3.1 意美

奈达曾这样定义翻译:“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 首先是重现意义, 然后是风格。”[4] (Nida&Taber 1969) 许渊冲先生曾说再现原诗的意美主要是再现原诗的深层意义, 这主要通过措词和意象再现出来。

3.1.1 措词

“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做合适的措词, 要学会借鉴英美诗人的诗词用语来实现意美”[5]。许译《沁园春·雪》的上阕就以极合适的措词再现了原文的意美。上阕共包含四段, 第一段许先生以感官动词“see”开头, 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全景式的画面, 接下来用运用两个动词“go”和“flies”让静止的画面仿佛动了起来。第二段许先生运用一个“white”, 可谓达意传神, 勾画出了一幅长城内外一片白雪皑皑的壮观景象; 随后又使用了三个对称结构“within and without”“up and down”“boundlessand endless”, 这一用法符合目的语的使用习惯。第三段许先生运用明喻标志词“like”将白雪覆盖的群山比做舞动的银蛇, 将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比做奔兀的象群, 两个生动的比喻一下子赋予雪景以生命感。第四段许先生采取意译法, “sparkingsunshine”向人们展示革命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极为壮观的景象。

3.1.2 意象

关于意象, 吴战垒在《中国诗学》中说:“意象是寄意于象, 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 为情感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 使情成体, 便于关照玩味。从语义的角度说, 意象是诗歌抒写情志最基本的意义单位, 是诗歌语法中的‘词’。”[6]许渊冲认为意象是诗词的本质所在, 毛诗中文化意象众多, 如何将这些意象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是译者面临的最大难题[3]。从许译《沁园春·雪》的第六和第七段, 我们可以看出, 许先生将原文中极富文化内涵的历史人名以音译的方式展现出来, 并在译文的后面对此作了备注, 以最佳的方式把文中提及的历史名人展现给西方读者。

3.2 音美

“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 , 这就是诗词的音美”[5]。音美主要体现在尾韵和格律上。

3.2.1 尾韵

诗的音乐品质的表现, 以尾韵最具代表性。谈到诗歌是否用韵的问题, 主要指诗歌是否押尾韵。许译很注重尾韵, 且看下例:

1) 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a)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 (b)

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a)

2) Behold! 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 (a)

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b)

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 all (a)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b)

3) Mountains like silver serpents dancing, (a) Highlands like waxy elephants advancing, (a)

All try to match the sky in height. (b)

4) Wait till the day is fine (a)

And see the fair bask in sparkling sunshine, (a)

What an enchanting sight! (b)

3.2.2 格律

辜正坤说:“诗歌之所以谓之歌, 就在于其音乐性, 而音乐性的体现多半要靠格律。”[7]平仄是汉语独有的格律特征, 而英诗的节奏则是以音步传达的。

原词在音韵上讲究平仄, 上阕13句写成四平韵:飘、滔、高、娆;下阕12句为五平韵:娇、腰、骚、雕、朝。许译诗行大致为抑扬格或扬抑格, 全文上下段分别押╱ai╱和╱ei╱的半音韵, 与原词的韵脚分布大抵一致, 较好地体现音韵美。

3.3 形美

诗歌的形式并非只是一种花瓶式的摆设, 而是因其极大地有助于诗情诗理的表达而构成诗歌内容的一部分。在极而言之的情况下, 有些诗歌若离开了诗人匠心独运的形式美, 诗歌本身的美也就流失殆尽。

3.3.1 整体结构

原作是按照词牌《沁园春》的严格谱式填写的。由于汉语以字为音节, 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 不仅在听觉上容易造成美感, 在视觉上也是如此。外形整齐对称, 是中国古诗的固有特征, 而英诗固有的外形特征是长短不齐。因此, 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之后, 原诗整齐划一的视觉形式美, 往往有所损失。但是许译大抵各句以两音节代替一个汉字, 与原词各行字句对应较好, 并注意表达原词的对仗格式和节律, 具有形式美。

3.3.2 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 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 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 (主谓/动宾) 或句子并排, 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毛泽东诗词中含有大量的排比结构, 如何将排比结构传神地翻译出来是形美的重要所在。且以《沁园春·雪》中的两句为例:惟余莽莽 (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和顿失滔滔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许译中, 形容词“boundless”与“endless”构成排比, 名词“land”与“waves”构成排比, 动词“is clad”与“are lost”构成排比, 短语“in white”与“tosigh”构成排比。对于这两句的独到翻译, 许先生可谓是匠心独运, 再现原诗整齐划一的视觉形式美。

4.结语

许译《沁园春·雪》从整体上说, 把握住原诗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 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算是一篇上乘之作。许渊冲在形式美和音韵美上的独到翻译是无人可比的, 但是形美和音美方面的追求, 会导致语义或意象上的损失, 但是这种损失有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许译重在模仿了汉语的特点, 为汉诗的异化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摘要:许渊冲“三美论”是古诗词英译理论发展过程中诗词路径翻译的本体论。本文以许渊冲所译的《沁园春·雪》为例本, 从“三美论”的翻译观分析许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原则, 以期为汉诗英译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沁园春·雪》,英译

参考文献

[1]卢军羽, 席欢明.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的构建:述评与展望[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 (3) :19.

[2]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1) :41-44.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1984:65.

[5]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6]辜正坤.中西诗歌鉴赏与翻译[M].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225.

篇8: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沁园春,沁园春王奕,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王奕朝代:宋体裁:词 吾祖文中,曾於夫子,受罔极恩。有宇宙以来,春秋而後,三纲所系,万古常存。列国何时,东吴何地,十哲之中尚有言。况今也、与圣闲邦域,同一乾坤。卑飞难傍天阍。但勃@衔香拜圣门。要水看黄河,山登岱岳,鲁求君子,学究中原。虽有他人,不如同姓,仰止文星出禁垣。又安得,借蒙庄大瓢,酌泗水之源。

篇9: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沁园春,沁园春蒋捷,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蒋捷朝代:宋体裁:词 结算平生,风流债负,请一笔句。盖攻性之兵,花围锦阵,毒身之鸩,笑齿歌喉。岂识吾儒,道中乐地,绝胜珠帘十里楼。迷因底,叹晴乾不去,待雨淋头。休休。著甚来由。硬铁汉从来气食牛。但只有千篇,好诗好曲,都无半点,闲闷闲愁。自古娇波,溺人多矣,试问还能溺我不。高抬眼,看牵丝傀儡,谁弄谁收。

篇10: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沁园春,沁园春刘氏,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刘氏朝代:宋体裁:词 我生不辰,逢此百罹,况乎乱离。奈恶因缘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为妾为妻。父母公姑,弟兄姐妹,流落不知东与西。心中事,把家书写下,分付伊谁。越人北向燕支。回首望、雁峰天一涯。奈翠鬟云软,笠儿怎带,柳腰春细,马性难骑。缺月疏桐,淡烟衰草,对此如何不泪垂。君知否,我生於何处,死亦魂归。

篇11: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成长能力模型的提出

(一) 成长能力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成长能力的研究比较重视, Penrose (1959)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她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合体, 企业的成长是由自身使用资金资源所产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所推动的, 而不是由市场的均衡力量所决定的, 它体现为企业的内生成长。我国学者对成长能力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汪强 (2003) 认为企业成长能力应是企业综合经营要素和经营成果的发展, 并将其总结为经营规模的扩张、收入的增长、利润的提高。郭蕊等 (2005) 从成长性、持续性和创新性这三个方面概括了企业成长能力的内涵, 其中成长性表现为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资产数量和质量的增长、经营业绩的提高;持续性表现为企业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创新性以技术、产品服务、管理、组织、文化的变革为指标, 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知识和创新。孙烨 (2007) 认为成长能力是公司受到内外部制度和结构安排影响后表现出来的一种表象, 是公司在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现有状态。它既包括衡量公司成长状态的财务指标, 也包括非财务指标。从财务角度看, 一个公司具有合理的资本结构、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优越的行业地位、逐年扩大的规模、控制得力的成本、稳步攀升的经营业绩等特征, 人们才认为它具有较高的成长能力。林瑞富 (2009) 认为企业成长能力:一方面是“量”的扩大, 即经营资源单纯量的增加, 体现为销售量的增加、盈利的提高、资产的增值、人员的增加等;另一方面是“质”的变革与创新, 即结构的重组、经营资源的性质变化、支配主体的革新等, 比如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创新能力的增强。

从以上有关企业成长能力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非常重视企业成长能力的研究,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均为以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 对于企业成长能力的理解存在分歧;其次, 对影响企业成长能力衡量标准的指标设置也存在不同意见。笔者认为, 企业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 它反映的是企业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持续经营的能力。

(二) 企业成长能力指标的构建

由于对衡量成长能力的指标缺乏一定的标准, 不同学者在研究企业成长能力时可能有些不同, 但一般都采用复合指标的方法, 以减小指标选取不当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当企业在生产能力、资产规模及利润保证等达到某种程度的整体增长状态时, 就认为该企业拥有良好的成长能力。因此, 本文选择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等指标, 作为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

结合对企业成长能力指标研究的相关文献, 本文收集了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2008年~2012年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信息资料, 以上述评价指标为依据, 通过对比, 分析两家公司在成长能力方面的优劣。

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成长能力对比分析

伊利全称为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3年, 1996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全国有130多个分公司及子公司, 旗下拥有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无菌奶、酸奶、奶酪等1 000多个品种, 主营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 是目前中国产品线最全、规模最大的乳业领军者, 也是唯一一家先后为奥运会及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中国企业。蒙牛全称为内蒙古蒙牛乳业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9年, 2004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成为中国乳业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主营乳制品和冰淇淋, 短短十年蒙牛由1999年中国乳业排名的第119位, 到2005年起跻身于“中国乳业两强”之一, 销售收入十年增长了几百倍。

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处在同一行业, 具有相似的竞争环境, 同质的产品和服务, 行业地位也在伯仲之间。下面本文就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这四项财务指标, 对伊利集团与蒙牛集团的成长能力进行对比分析。

(一) 销售增长率

销售增长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市场占有能力, 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 也是企业扩张增量资本和存量资本的重要前提, 该指标越大, 表明其增长速度越快, 企业市场前景越好。

从表1可以看出, 两集团的销售情况良好, 从2009年开始呈现大幅上升, 到2011年达到近几年的最高点, 2012年之后有所下降, 2012年末伊利集团降幅达到12.12%, 而蒙牛集团降幅达到-3.5%。从总体来看, 伊利集团销售收入的成长能力较好。

(二) 净利润增长率

因为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还要受到营业成本、期间费用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 销售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能代表企业业绩或利润的增长, 因此仅仅通过评价销售收入增长率这一指标来说明企业在成长能力方面的优劣有些片面, 所以, 本文在选择销售收入增长率指标的同时, 也选择了净利润增长率。

从表2可以看出, 这五年两集团的净利润增长率波动较大, 在2008年, 伊利集团净利润增长率跌至-3315.38%, 蒙牛集团跌至-183.39%, 这主要是由2008年9月曝光的“三聚氰胺”事件对我国乳制品行业造成的重大影响所致。2009年两集团净利润增长率均达到最高点, 2010年两集团净利润增长率均出现大幅度下跌, 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宏观环境中通货膨胀过高, 使产品材料成本增加, 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2012年末伊利集团净利润增长率跌至1.43%, 蒙牛集团跌至-19.33%, 蒙牛集团净利润下降幅度之大, 是因为前两年乳业市场上不断曝出的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为了重塑消费者信心, 蒙牛放慢步伐, 作出的战略性调整。

(三) 总资产增长

总资产增长率又名总资产扩张率, 是企业本期总资产增长额与基期资产总额的比率, 反映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 该指标越大, 表明资产规模扩张速度越快。

从表3可以看出, 伊利集团从2008年到2010年总资产增长率较为平缓, 到2011年达到这几年的最高点29.73%, 之后的2012年总资产增长率跌到-0.57%, 从总体上来看, 这几年伊利集团资产规模没有发生太大的调整。而蒙牛集团2008年到2009年总资产增长率较大, 从2010年开始有所回落, 到2012年跌幅至-6.02%, 这几年的数据显示蒙牛集团的资产规模发生了大规模的调整, 其收益也跟着起伏不定, 蒙牛集团应当处理好资产规模与收益增长之间的矛盾。

(四) 净资产增长率

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既可以通过对外融资增加负债, 又可以通过盈利增加净资产。然而, 净资产增加是企业规模扩张的首选方式, 净资产增长率是代表企业发展能力的一个指标, 同时也是反映企业资本规模扩张速度的指标。

从表4可以看出, 蒙牛集团前两年净资产增长率高于伊利集团, 但随着其净利润增长速度的放缓, 从2009年后半年开始, 其净资产增长率下降, 之后的三年均低于伊利集团的增长率, 说明伊利集团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优于蒙牛集团。

对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发展的建议

从上述各增长率指标来看, 伊利集团的成长能力总体上优于蒙牛集团。

伊利集团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导者, 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通过对其成长能力的分析, 伊利集团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 伊利应优化资产结构, 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它可以借鉴蒙牛引入国有资本,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其摆脱经营风险, 而且也会给其发展壮大带来很大好处。其次, 伊利在今后的发展中, 在注重质量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对成本的控制, 提高生产效率, 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最后, 伊利集团应努力提高产品创新的能力, 以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篇12: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沁园春

作者:苏轼  朝代:  体裁:词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後会悠悠。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与旧愁。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 《沁园春》苏轼词作赏析

★ 苏轼《沁园春·情若连环》鉴赏

★ 《沁园春长沙》...

★ 《沁园春》词牌名

★ 《沁园春 ● 长沙》

★ 沁园春雪鉴赏

★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 沁园春 长沙读后感

★ 沁园春 长沙 翻译

篇13: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沁园春,沁园春程,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程朝代:宋体裁:词 玉局仙人,轻帆万里,送入三吴。怪一舟如叶,元无浊物,依然姑射,满载冰壶。昔日文君,千言成诵,不识如今记得无。新来也,喜都将分付,一颗骊珠。向来田赋蠲输。散多少、春风巴与渝。算公家粗了,莼鲈而已,何妨西子,白发江湖。印铸黄金,时来须佩,毕竟人生万卷书。离情处,正秦淮岁晚,雪意模糊。

篇14:沁园集团案例分析

沁园春,沁园春周权,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诗词大全

沁园春

作者:周权朝代:元体裁:词 阆风老仙,颉佩飞霞,翳凤骑麟。况眼窄乾坤,气凌河渭,胸吞渠禄,笔洒烟雪。某水某丘,我觞我咏,物外何曾着一尘。萧闲处,狎沙鸥半席,更许谁分。图开家庆团栾。要说甚、垂弧岳降神。看延桂堂前,斑衣采采,茁兰阶下,玉树森森。绀发长新,丹芝未老,笑傲壶天不尽春。东山好,恐未容高卧,又起经纶。

篇15:《沁园春·雪》备教手记

2012年9月,我应邀在南充“解读课标修订引领现代课堂———全国教育名家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讲公开课《沁园春·雪》。此课的构思,是早就有的。上课前,我写过一篇题为《把一个图书馆某种书借光的味道真好》的随笔,介绍了备课过程。全文如下:

先破题。题目中的“借光”,不是礼貌用语的“借光”,不是“匡衡凿壁借光”的“借光”,而是说把一个图书馆的某类图书全都借出来了。

你体会过这种借光的感觉吗?

当然,说“借光”,实际上是指书架上放着的同主题书籍。不排除少数借出去了。

昨天准备会议,感觉很累。下午下班回来,没有吃饭,和衣而卧。后被女儿电话叫醒,她在悉尼批评我为何不回复她的微信。我以为到了半夜,结果一看表,晚上九点。我告诉她,你老爹今天准备会议,累了,下班回来没吃饭就睡觉了,下午主持开会,手机断网,因此不能接受微信。接完女儿电话,冲个凉,喝杯酸奶,可持续发展地睡。今天上午十点左右起来,吃了两个茶叶蛋,又蒸了一个花卷,喝了半斤酸奶,饭后,喝了一杯竹叶青绿茶。茶后,开车到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要讲《沁园春·雪》,想看看这家图书馆有哪些有关的书籍。

有22公里远。

到图书馆后,直奔有关毛泽东诗词的书架,一共找到20本我家里没有的有关毛泽东诗词欣赏研究方面的书(我家里有13本,其中有好几本这个图书馆没有)。这些书,我估计一般大学生中学生不大看(也许个别学生由于研究需要或个人爱好会看)。中学语文教师倒是有需要看的,但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师大约绝不会有人开车到这个图书馆(或学校以外的其他图书馆)来借这些书。你要是找到一个深圳语文教师会由于备课需要而到市里图书馆去借有关书籍,我从地王大厦顶上跳下来两次给你看。

很高兴找到20本书。而且这20本书全在一处放着。于是全部抱到读者座位翻看。打算都借回。可是,我的借书卡,是该图书馆主动优惠赠送(该馆专门给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免费赠送的“鸿儒卡”借书卡),每次只能借20本书。而我一直把以前借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续借留在手上(这本书我一直想买但未买到,可是我目前需要参考这本书),因此这次只能借19本。想想也好,那今天就在图书馆看完一本再回去。于是,拿起贺敬之当顾问、刘建屏主编的《新编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凤凰传媒集团2010年3月第2版)细看起来。毛主席诗词,我们这代人太熟悉了,当时发表了的,我们小时候全部背过,因此我只用了四五个小时,就将这本书翻了个大概,还做了一点笔记。坚持看完这本书再回家,原因有二。一是,想体会一次“竭泽而渔”的特殊快感。中国学术界,自古以来常用“竭泽而渔”,来形容有些学者做学问搜集资料时的“资料狂”状态,并以此表示对这种状态的激赏之情。我这次的行为庶几类似,只是我是“借光上课”。我担心如果这次不看完这本书,下次来借也许借不到,那就不“圆满”,不算“借光”。因此决定今天就地解决一本,把它就地解决了,就等于把这个图书馆中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著作都“借来”看了,这样,就是下次来借而借不到,也不会遗憾。二是,为了重温一下在图书馆坐下来看书的味道。

那味道真美。

上次在图书馆坐下来长时间看书,还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在华中师范大学念研究生,天天吃完饭就去泡图书馆看书写东西。1992年底研究生毕业以后,在珠海一所层次不高的高校工作了7个年头。那所学校图书馆,书的数量既少,质量亦差,因此我很少去借书,从没有在那个学校图书馆坐下来读四五个小时的书,更没有在学校以外的图书馆坐下看过书,总是借完书就走人。今天,在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一气坐了四五个小时,快速读完一本书。这个图书馆,周边环境好,空气清新,图书馆里面人不多,座位相当充裕,很安静很安静。真是天堂。

《沁园春·雪》这课,原本去年(2011年)就已答应某单位邀请,今年3月在南京讲的,主办单位广告都打出去了,深圳市南山区有几位老师看见广告后,竟专程跑去南京要听我这一课。可是讲课当天到会场,打电话给我,才得知我没有去成。我说别遗憾别遗憾,只要我不死,总能听到我这一课。

去年就答应要讲,可见至少大致讲法,早就在心里埋着。

我要讲的《沁园春·雪》这一课,对文本的理解,有独创的方面。独创到何种程度呢?这么说吧,大约的确全中国所有语文教师都没有这样理解过这首词,甚至所有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著都没有这种理解。这种独创,也并不是我在看这些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书之后才有的,或引发的。事实上,今天借回的这些书我还没有看。但我敢断定,这些书中不会有类似我的理解的观点。已经看过的我自己书架上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书籍,也没有这种理解。我是特别喜欢这首词,经常琢磨它,还下载了多位歌唱家演唱的《沁园春·雪》在手机上,经常听这些歌曲,边听边跟着哼。喜欢久了,琢磨久了,于是意思就来了,或者说灵感忽然就来了。这正是我以前的文章引用过一个作家所描述过的情形:“要想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久久地望着它……”但是,我对《沁园春·雪》的理解不仅一点都不怪异,而且合情合理,你要是听了我的阐释,说不定你会认为,我的理解,即使不是最好的,也应该是蛮有意思的一种理解。

究竟是如何理解《沁园春·雪》的呢?暂时保密。

不过,去年9月,我在深圳一所市直属高中听课,课后和该校语文组评课交流时,曾详细阐述过春节后我将要在南京讲的《沁园春·雪》一课的新思路。我一讲完,该校一位很有个性的特级教师马上激动地发言:“从程老师的发言中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什么?是思路,是思维方法,是‘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讲语文’的思维方法”。我觉得这位特级教师很敏锐,他的概括很好,好就好在把语文味教学法的精髓概括得很准确。

朋友们,读书啊!读书也就是一种特别的“借光”———也就是借伟人、名家的思想与智慧之光,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2012年9月1日

下面是我为准备《沁园春·雪》一课阅读的主要参考书:

(1)(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一卷·回忆与思考》,中国文联出版社。作者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第一人,世界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本书有多篇文章研究毛泽东思想。(2)(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二卷·中国现代文学评说》,中国文联出版社。(3)(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三卷·毛泽东的诗与人生》,中国文联出版社。(4)(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倒数第二篇文章为《毛泽东诗词的哲理性和抒情性》。(5)(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十卷·中国文化传统探究》,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有多篇文章研究毛泽东思想。我讲《沁园春·雪》,其中毛泽东思想之重视主观能动性,来自本书研究《矛盾论》的启发。(6)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7)逄先知:《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8)张育仁:《鲲鹏之梦———毛泽东诗化哲学评传》,沈阳出版社。这本书写得很好!非常好!(9)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0)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学林出版社。(11)(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2)(英)迪克·威尔孙:《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3)(英)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4)(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用一个通宵看完这本书后,我坚定了按我的灵感思路教学的决心。(15)(美)斯诺:《毛泽东自传》,解放军文艺书版社2001年9月版。(16)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本书中冯友兰对毛泽东的著名评价,我搬上了课件PPT。(17)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18)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珍藏版),长春出版社。(19)吴振华:《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这是我从卓越网新近购得的书,翻阅时发现是一篇硕士论文扩展而成,主要内容是研究李商隐诗歌的虚词艺术。看完此书,我决定把《沁园春·雪》的虚词作为一个教学点。(20)缪钺:《诗词散论》,陕西师大出版社。(21)缪钺:《古典文学论丛》,浙江大学出版社。(22)曾大兴:《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传》,河北人民出版。(23)曾大兴:《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中华书局。这两本书中介绍20世纪词学大家关于既要“词内看词”,又要“词外看词”的方法,印证了我“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方法的正确。(24)田克勤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5)丁俊萍:《毛泽东思想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6)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中华书局。本书是国内学者写得最有学问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专著之一。(27)吴海坤:《毛泽东与姓名艺术》,人民出版社。此书有趣。(28)杨英健:《跟毛泽东学写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9)唐得阳:《毛泽东的伟人气质》,中央文献出版社。(30)朱向前主编:《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读法》,人民出版社。本书的写法和结构,是国内学者写的毛诗词赏析书籍中最有个性的一本。(31)王灿楣:《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湖南人民出版社。(32)胡国强主编:《毛泽东诗词疏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3)徐四海:《毛泽东诗词鉴赏》,云南人民出版社。(34)万应均:《毛泽东书法鉴赏》,湖南人民出版社。(35)张义方:《不朽的诗篇———毛泽东诗词赏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36)丁三省:《毛泽东诗词精读》,文化艺术出版社。(37)董克恭:《毛泽东修改诗词赏析》,中国文史出版社。(38)蔡清富等:《毛泽东五诗词大观》,四川出版集团。(39)郭思敏主编:《毛泽东诗词辨析》,中央文献出版社。(40)胡为雄:《毛泽东诗赋人生》,中央党校出版社。(41)龙剑宇等:《毛泽东的诗词人生》,中央文献出版社。(42)季世昌等:《独领风骚———毛泽东诗词欣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3)罗胸怀:《毛泽东诗词传奇》,新华出版社。(44)刘健屏主编:《新编毛泽东诗词鉴赏》,凤凰传媒集团。以上1-23种为自购书,其余是从图书馆借阅的。

虽然在我阅读的所有书中,都没有见到与我对《沁园春·雪》的解读相同的见解,但我还是要感谢这些书给了我不少启发。尤其是国外学者的书,给我启发更多。国内学者的书,对我有启发的主要是研究毛泽东文化性格和文化悲剧的书。至于国内学者写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书,读多了,就发现好的不多,有的书满纸都是陈词滥调,抄袭成风,且搞不清谁抄袭谁。

像这样,50本名著一堂课的例子不仅于此。2011年12月20日,我应广东省教研室邀请,在广州面向全省1200多位中学语文教师主讲的大型展示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和同学们一起聊“天下第一朦胧诗”》,也参阅了50多本书。像我这样为准备一节课读这么多书,国内语文界怕不作第二人想。但有志向的年轻教师,不妨一年或两年,照着这方法讲一课,简单地说就是为准备一堂公开课,阅读几十本书。这样讲一堂公开课,等于重读一次大学。在你教学生涯的早期或中期,你这样做三五堂课,你的业务素质和功底,一定会有惊人的提高,到时你想平庸都难。

语文味是我的生命形式。语文味教学法要求把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文本主题相熔铸,打造出既来自课文主题,又大于、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我把对毛泽东文化魅力的敬仰,对毛泽东英雄悲剧的惋惜,以及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由于有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在敌人的封锁围剿中能够逐步发展壮大的曲折经历的重温中,更加坚定了的对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意志与信心,融入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主题。因此教学具备语文味教学法独有的表现性,即抒情的感人的力量。这样的教学就不是冷的教学,而是有温度的教学。现场听课的老师会发现,我讲这首词,有些地方讲得慷慨激昂,因为我是借讲这首词讲自己。我讲《沁园春·雪》,实际上是在用心吟唱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从当年的星星之火,到今天的烈烈燎原的悠悠心曲。根据这个新的教学主题,我把《沁园春·雪》一课的课题确定为“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毛泽东〈沁园春·雪〉之文化密码解析”。我知道,再多的参考书中,也不会有我这种对《沁园春·雪》的渗透生命体验的解读。我的教学思路,仍然是根据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确定的,即从“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四个层面对这首词进行教学。这四个要素既是内容性的,也是程序性的,且这四个要素的关系是并列中有层进。其中,语言文字教学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教学是重点,文学教学是美点,文化教学是亮点。前三个环节是“词内看词”,即所谓“就语文教语文”;文化环节是“词外看词”,即所谓“跳出语文教语文”。其中最新颖之处在文化环节,即通过《沁园春·雪》看毛泽东思想,看毛泽东的成功与失败的深层文化原因。

无论是2012年9月我在南充讲了120分钟的《沁园春·雪》,还是2012年11月我在深圳讲的虽不到40分钟然而气氛和效果反而更好的《沁园春·雪》,其宏观设计是一样的。整体思路如下:

【暖场】1.教师激情演唱马玉涛《沁园春·雪》开头片断。2.介绍作者生平:毛泽东经历简介———欣赏毛泽东年轻时的酷照(斯诺照)———欣赏毛泽东晚年画像(光芒万丈“人民万岁”)———欣赏毛体书法——读毛泽东最壮志气的经典语录———听一首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歌《东方红》。

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一)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跟毛泽东学习用字

1.字形美:写景用字独特(北国、千里、万里、长城、莽莽、大河、滔滔、天公、高等)。

2.字音美:以“朝”的读音为例。

(二)析(领略文章之美)———跟毛泽东学习景物描写

(三)品(揣摩文学之美)———跟毛泽东学习妙用实词和虚词

1.实词:文采、风骚、风流,位置不能互换。

2.虚词:毛泽东诗词使用虚词的成就很高,请你从课文中的虚词中选择一例,略作赏析。

(四)探(探究毛泽东成与败的文化密码)

1.上片写景,写的是农村风光还是城市风光?毛泽东在这首词中为什么不写城市风光?(明确: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问题,他当时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农村。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2.下片毛泽东评点了历史上五位杰出的皇帝,既说他们“略输”“稍逊”“只识”,一介武夫,那为何作者不写文采一流的南唐李后主,就是写“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个皇帝呢?(明确:强调文治武功,但五个皇帝有四个是开国皇帝,主要是对武装夺取政权的肯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

课后,三位专家进行了评课。

广东省高中语文教研员王土荣老师评课认为,这节课知人论世,是一堂有思想深度、有个人体悟而富有启发性的课,值得老师们好好品味。王老师指出,我们不一定能上出这样的课,但这节课可以给我们许多思考。程老师自己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他激情饱满,精力充沛,教学语言富有鼓动性与幽默感。这节课是用大学的眼光来上的。从这堂课我们看到了一位很有思考深度、充满个性的学者教学之魅力。

《语文月刊》主编、华南师范大学陈建伟教授指出,这堂课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示,中国人读文章讲究知人论世,但少堂这堂课的构建是“以文知人”,带领学生通过《沁园春·雪》这首词,去了解毛泽东这个人,了解毛泽东的思想核心。在这堂课里,教师力图用自己的幽默来调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敢于阅读,敢于表现。这样的幽默、丰富、和谐、深邃、高雅,正是构成语文味课堂教学审美体系的要件。陈教授强调,从“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看,语文味教学是一种既有高端的营造,又有根本的追求,因而可以普及的理论与实践;“一语三文”既是教语文的一种顺序,也是学语文的一种顺序,既清晰,又现代派。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主编刘远老师听完这堂课,激动地用“震撼”两个字来概括自己的感受。刘老师指出,这是一堂非常厚重、非常厚实的课,超越了任何语文教师课堂上所生成和所呈现的对《沁园春·雪》文本内涵的挖掘,因而听完觉得非常震撼。刘老师说,这堂课充分地考虑了作为公开课、观摩课中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两类受众的需求,在发展学生的同时,给听课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文本以及进行课堂教学的视角,也就是省教研员王老师所说的“知人论世”,陈建伟教授所概括的“以文识人”。刘老师认为,这样的一堂课是在座的任何一位老师都上不出来,也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无法模仿的,只有教学境界达到比较成熟阶段的老师,人生阅历和已有的知识积淀达到很高层次的老师,才会上出这样的课。

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有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人的伟大在于它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但环顾四周,看看当下中国语文界,是否可以说,没有思想的芦苇,包括没有思想的名芦苇,太多了一点呢?中国当下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学普遍在平面滑行,缺少深度与思想,缺少智慧含量。许多一线教师,喜欢听完一堂课,不需要读什么书,也不需要动什么脑子,就能很轻易地照搬到自己课堂上去的教学法。这当然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就像在信息时代,我们大家都喜欢使用傻瓜相机般操作简单的电器一样。但使用教学法和日常操作电器毕竟不同。长期使用不需要读书、不需要动脑子的傻瓜式教学法,学生会越学越蠢,教师也会越教越蠢。而语文味教学法是要求教师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教学法,是能使学生和教师的智商、情商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是能够引导语文教师教有思想的语文的教学法,因而从长远说,也是解放语文、解放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法。

行文到此,我想起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过的另一句很深刻的话:“轻视哲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从这句话我想到语文。我用下面这句话来结束我这篇手记:

上一篇:联想企业文化建设下一篇:健康教育知识、行为、基本技能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