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2024-05-24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常用名词术语解释(通用8篇)

篇1: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假药: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1、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的成份不符的;

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1、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禁止使用的;

2、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2、变质的;

4、被污染的;

5、使用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6、所标明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劣药: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

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2、不注明或更改生产批号;

3、超过有效期的;

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辅料的;

6、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药品生产企业:是指生产药品的专营企业或者兼营企业。

药品经营企业:是指经营药品的专营企业或者兼营企业。

异地经营:是指擅自改变《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原注册地点从事药品经营活动。药品集贸市场:是指国家禁止的非法从事药品购销活动的场所,包括未经批准举办的药品交易会。它是由多个无证经营或借合法保护的经营者或有证异地经营者,相对集中进行独立的、分散的药品现货采购、仓储、保管、运输、销售活动的场所。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处方药:是指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选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

药品认证:是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实施相应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检查,评价并决定是否发给相应认证证书的过程。

GSP认证:GSP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药品经营企业统一的质量管理准则。药品经营企业应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GSP要求,并通过认证取得认证证书。

GMP认证:(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药品经营方式:是指药品批发和药品零售。

药品经营范围:是指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经营药品的品种类别。

药品批发企业:是指将购进的药品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药品经营企业。

药品零售企业:是指将购进的药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药品经营企业。

第一类医疗器械: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第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对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三类医疗器械: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护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药品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tion):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在一种新药或药品的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抽样检验:药品抽样一般分为监督性抽样和评价性抽样。

评价抽验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掌握、了解辖区内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而进行的抽查检验工作。

监督抽验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为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而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质量可疑药品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抽验。

药品抽查检验分为国家和省(区、市)两级。国家药品抽验以评价抽验为主。省(区、市)药品抽验以监督抽验为主。

篇2: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双七条:《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煤矿安全生产

七大攻坚举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58号令)四大行动:煤矿安全大宣教、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行动 四大专项:通风瓦斯、水害防治、提升运输、顶板管理 五大灾害:水、火、瓦斯、煤尘、顶板

六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压风

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一坡三挡:倾斜巷道提升用于防治矿车跑车而在巷道内设置的上部阻

车器、上部当车栏及下部挡车栏的总称。

打非治违:打击煤矿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治理纠正煤矿

各类违规违章行为,及时发现和整改煤矿各类安全隐患,进一步

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规范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构建煤矿安全 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 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隐患整改的“五定”原则:定责任、定人员、定时限、定措施、定资金

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矿井供电“三大保护”:过流保护、漏电保护、接地保护

煤矿三大规程:《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三专、两闭锁:专用变压器、专用开关、专用线路;风电闭锁、瓦斯

电闭锁

雨季三防:防洪、防排水、防雷电 一通三防:通风、防瓦斯、防煤尘、防灭火

四证一照: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矿长资

格证、营业执照

超层越界:在煤矿《采矿许可证》划定的煤层之外或者区域之外开采,具体有下列几种情形:

(一)国土资源部门认定为超层越界的;

超出采矿许可证规定开采煤层层位进行开采的;

(三)超

出采矿许可证载明的坐标控制范围开采的;

(四)擅自开采保安

煤柱的。

保安煤柱:为了矿井安全生产,防止地表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漏人坑

道;为了井巷的两侧在没有特殊措施时的安全等而保留的煤柱

安全生产十二字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三同时: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

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矿井防治水“十六字”工作原则:“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

后掘、先治后采”

矿井水害防治的五项综合治理措施:防、堵、疏、排、截

瓦斯治理的“十二字”方针: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

瓦斯防治的“十六字”工作体系: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

理到位

三超: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

矿井供电“三大保护”:过流保护、漏电保护、接地保护

煤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一炮三检”:在装药前、放炮前、放炮后要检查瓦斯浓度

“三人连锁放炮制”:放炮员将警戒牌交给班组长,由班组长派人警

戒,下达放炮命令,并检查顶板支架情况,将自己携带的放炮

命令牌交给瓦斯检查员,瓦斯检查员经检查瓦斯、煤尘合格后,将自己携带的放炮牌交给放炮员,放炮员发出放炮口哨进行放

炮。

煤矿配备的矿级“五长”:矿长和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机电副

矿长、技术副矿长(总工程师)

一停四不停:煤矿停止生产后,不停电、不停风、不停瓦斯检查、不

停排水。

特殊工种:瓦斯检查工(瓦检员)、电钳工、安全管理员、井下爆破

工、主绞车司机、采煤机司机。

井下供电三无,四有,两齐,三全,三坚持: 三无:无鸡爪子、无羊尾巴、无明接头;

四有:有过电流和漏电保护装置,有螺钉和弹簧垫,有密封圈和挡板,有接地装置;

两齐:电缆吊挂整齐,设备硐室清洁整齐;

三全:防护装置全,绝缘用具全,图纸资料全。

三坚持:坚持使用检漏继电器,坚持使用煤电钻、照明和信号综合保

护,坚持使用风电和瓦斯电闭锁。

煤层:

薄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1.3m以下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3.5m以

下的煤层。

中厚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1.3-3.5m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3.5-10m 的煤层。

厚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3.5m以上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10m以上

的煤层。

近水平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8°以下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5°以

以下的煤层。

缓[倾]斜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8-25°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

5-10°的煤层。

中斜煤层:又称“倾斜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25-45°的煤层;露天

开采时倾角倾角10-45°的煤层。

急[倾]斜煤层:地下或露天开采时倾角45°以上的煤层。

开拓巷道:为井田开拓而开掘的基本巷道。如井底车场、运输大巷、总回风巷、主石门等。

准备巷道:为准备采区而掘进的主要巷道。如采区上、下山,采区车

场等。

回采巷道:又称“采煤巷道”。形成采煤工作面及为其服务的巷道。

如开切眼、工作面运输巷、工作面回风巷等。石门:与煤层走向正交(垂直)或斜交的岩石水平巷道。运输大巷:为整个开采水平或阶段运输服务的水平巷道。

总回风巷:为全矿井或矿井一翼服务的回风巷道 联络巷:曾称“横贯”。联络两条巷道的短巷。

采煤方法:采煤工艺与回采巷道布置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相互配

合。

采煤工艺:又称“回采工艺”。采煤工作面各工序所用方法、设备及

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配合。

倒台阶采煤法:在急斜煤层中,布置成下部超前的台阶形的工作面,并沿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

正台阶采煤法:又称“斜台阶采煤法”。在急斜煤层中,沿伪倾斜方

向布置成上部超前的台阶形工作面,并沿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底板:赋存在煤层之下的邻近岩层。

伪顶: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不稳定岩层,其厚度一般在0.5以

下。

直接顶:位于煤层或伪顶之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柱后能自

行垮落的岩层。

冒顶:又称“顶板冒落”。采掘工作空间内或井下其它工作地点顶板

岩石发生坠落的事故。

片帮:矿山压力作用下煤帮(壁)或岩帮(壁)发生塌落的现象。单体液压支柱:利用液体压力产生工作阻力并实现升柱和卸载的单要

可缩性支柱。

甲烷传感器:将空气中的甲烷浓度变量转换成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输出

信号的装置。

风速传感器:将空气的流动速度变量转换成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输出信

号的装置。

设备开停传感器:检测设备开停状态,并转换成约定输出信号的装置。主要通风机:安装在地面的,向全矿井、一翼或一个分区供风的通风

机。

局部通风机:向井下局部地点供风的通风机。

风窗:又称“调节风门”。安装在风门或其它通风设施上可调节风量 的窗口。

风墙:又称“密闭”。为截断风流而在巷道中设置的隔墙。风障:在矿井巷道或工作面内引导风流的设施。

风桥:设在进、回风交叉处而又使进、回风互不混合的设施。风门:在需要通过人员和车辆的巷道中设置的隔断风流的门。风筒:引导风流沿着一定方向流动的管道

尘肺病:由于长期吸入大量细微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职业病。

硅肺病:曾称“矽肺病”。由于长期吸入大量含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碳 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

煤肺病:由于长期吸入煤尘所引起的尘肺病。

煤硅肺病:曾称“煤矽肺病”。由于长期吸入煤尘及含游离二氧化碳的

篇3: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1. 桥 bridge

为公路、铁路、城市道路、管线、行人等跨越河流、山谷、道路等天然或人工障碍而建造的架空建筑物。

2. 简支梁桥 simple supported girder bridge

以简支梁作为桥跨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式桥。

3. 连续梁桥 continuous girder bridge

以成列的连续梁作为桥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式桥。

4. 悬臂梁桥 cantilever girder bridge

以悬臂作为桥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式桥。

5. 斜拉(斜张)桥 cable stayed bridge

以斜拉(斜张)索连接索塔和主梁作为桥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

6. 悬索(吊)桥 suspension bridge

以通过两索塔悬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桥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

7. 桁架桥 trussed bridge

以桁架作为桥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有桁架梁桥、桁架拱桥等。来源:

8.框架桥 frame bridge

桥跨结构为整体箱形框架的桥。

9.刚构(刚架)桥 rigid frame bridge

桥跨结构与桥墩(台)刚性连接的桥,有连续、斜腿刚构桥等。

10.拱桥 arch bridge

以拱圈或拱肋作为桥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有双曲、箱形拱桥等。

11.漫水桥 submersible bridge

容许洪水漫过桥面的桥。

12.浮桥 pontoon bridge

上部结构架高参水中浮动支承(如船、筏、浮箱等)上的桥。

13.正交桥 right bridge

桥的纵轴线与其跨越的河流流向或公路、铁路等路线轴向相垂直的桥。

14.斜交桥 skew bridge

桥的纵轴线怀其跨越的河流流向或公路、铁路等路线轴向不相垂直的桥

15.跨线(立交)桥 grade separated bridge; overpass bridge

跨越公路、铁路或城市道路等交通线路和桥。

16.高架桥 viaduct

代替高路堤跨越深谷、洼地或人工设施的桥。

17.正(主)桥 main span

跨越河道主槽部分或深谷、人工设施主要部分的桥。

18.引桥 approach span

连接路堤和正(主)桥的桥。

19.弯桥 curved bridge

桥面中心线在平面上为曲线的桥,有主梁为直线而桥面为曲线和主梁与桥面均为曲线两种情况。

20.坡桥 ramp bridge

设置在纵坡路段上的桥。

21.公路铁路两用桥 combined bridge; highway and railway transit bridge

可供汽车和火车分道(分层或并列)行驶的桥。

22.开合桥 movable bridge

桥跨结构中具有可以提升、平旋或立旋开合的桥。

23.单线桥 single-track bridge

铺设一条铁路线路的桥。

24. 双线桥 double-track bridge

铺设两条铁路线路的桥。

25. 桥跨结构(上部结构) bridge superstructure

桥的支承部分以上或拱桥起拱线以上跨越桥引的结构。

26.桥面系 bridge floor system

为提供列车、车辆、人群通过而设置桥面所需要的结构系统。

27.桥支座 bridge bearing; bridge support

支承桥跨结构,并将其荷载传给桥墩、桥台的构件。

28.桥下部结构 bridge substructure

为桥如、桥墩及桥梁基础的总称,用以支承桥梁上部结构将上部荷载传递给地基。

29.索塔(桥塔) bridge tower

支承悬索桥或斜张桥的主索并将荷载直接传给地基的塔形构筑物。

30.桥台 abutment

位于桥的两端与中基相衔接,并将桥上荷载传递到基础,又承受台后填土压力的构筑物。

31.桥墩 pier

支承两相邻桥跨结构,并将其荷载传给地基的构筑物。

32.涵洞 culvert来源:

横贯并埋设在路基或河堤中用以输水、排水或作为通道的构筑物。

33.隧道(洞) tunnel

在道路、铁路及输水、泄水线路上,遇天然障碍时,穿越地层内部的地下或水底通道。

34.隧道洞口(洞门) tunnel portal

为保持洞口上方及两侧边坡的稳定,在隧道洞口修筑的墙式建筑物。

35.隧道(洞)围岩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隧道(洞)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的稳定产生影响的岩(土)体。

36.隧道(洞)衬砌 tunnel lining

篇4: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工程结构设计的地基和基础术语及其涵义,应符合下列规定: 来源:

1.扩展(扩大)基础spreadfoundation

将块石或混凝土砌筑的截面适当扩大,以适应地基容许承载能力或变形的天然地基基础.

2.刚性基础rigidfoundation

基础底部扩展部分不超过基础材料刚性角的天然地基基础.

3.独立基础singlefooting

用于单柱下并按材料和受力状态选定型式的基础.

4.联合基础combinedfooting

有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立柱(简体)共用的基础,或两种不同型式基础共同工作的基础.

5.条形基础stripfouncation

水平长而狭的带状基础

6.壳体基础shellfoundation

以壳体结构形成的空间薄壁基础.

7.箱形基础boxfoundation 来源:

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侧墙板和一定数量的内隔墙板组成整体的形似箱形的基础.

8.筏形基础raftfoundation

支承整个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大面积整体钢筋混凝土板式或梁板式基础.

9.桩基础pilefoundation

由桩连接桩顶,桩帽和承台组成的深基础.

10.沉井基础opencaissonfoundation

上下敞口带刃脚的空心井筒状结构下沉水中到设计标高处,以井筒作为结构外壳而建筑成的基础.

11.管柱基础cylinderpilefoundation;cylindercaissonfoundation

大直径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圆管,用人工或机械清除管内土,石,下沉至地基中,固于岩层或坚实地层的基础.

12.沉箱基础caissonfoundation

用气压排水,开挖水下土(岩)层,把闭口箱下沉到设计标高所建成的基础.

13.路基subgradeofhighway(railway) 来源:

道路路面或铁路轨道下面的基础结构,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称路堤,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称路堑.

14.基床bed;bedding

篇5: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1.混合结构mixedstructure来源:

不同材料的构件或部件混合组成的结构。

2.板柱结构slab-columesystem

由楼板和柱(无梁)组成承重体系的房屋结构,如升板结构、无梁楼盖结构、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

3.框架结构framestructure

由梁柱组成的能承受竖向、水平作用所产生各种效应的单层、多层或高层结构。

4.拱结构archstructure

由拱作为承承重体系的结构。

5.折板结构folded-platestructure

由多块条形或其它外形的平板组合而成,能作承重、围护用的薄壁空间结构。

6.壳体结构shellstructure

由各种形状的曲面板与边缘构件(梁、拱、桁架)组成的大跨度覆盖或围护的空间结构。

7.风架结构spacetrussstructure

由多根杆件按一定网格形式通过节点连接而成的大跨度覆盖的空间结构。

8.悬索结构cable-suspendedstructure

由柔性受拉索及其边缘构件所组成的承重结构。

9.充气结构pneumaticstructure

在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薄膜制品中充入空气后而形成房屋的结构。分气承式和气管式两种结构形式。

10.剪力墙(结构墙)结构shearwallstructure

在高层和多层建筑中,竖向和水平作用均由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墙体承受的结构。

11.框架—剪力墙结构frame-shearwallstructure

在高层建筑或工业厂房中,剪力墙和框架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一种组合型结构。

12.筒体结构tubestructure

由竖向箱形截面悬臂筒体组成的结构。筒体有剪力墙围成竖向箱形截面的薄壁筒和密柱框架组成竖向箱形截面的框筒。筒体由一个或多个组成;分筒中筒、单框筒、框架—薄壁筒和成束筒等四类。 13.悬挂结构suspendedstructure

将楼(屋)面系统的荷载通过吊杆传递到悬挂的水平桁架(梁),再由悬挂的水平桁架(梁)传递到被悬挂的井筒上直至基础的结构。

14.高耸结构high-risestructure 来源:

篇6:铁路名词术语解释

1.国有铁路:指铁道部投资建设和管理的铁路,包括组建有内部综合性支线管理机构的铁路。

2.合资铁路:指铁道部与其他部委、地方政府、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合资建设和经营的铁路,包括规范改制的铁路支线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规范改制公司)。

3.地方铁路:指地方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的铁路。

4.特别繁忙干线:在国家重要的交通运输大通道担当客货运主力,在路网中起极重要的骨干作用且客、货行车量达到或超过100对的线路。

5.繁忙干线:连接经济发达地区或经济大区,在路网中起重要的骨干作用且客、货行车量达到或超过60对的线路。

6.干线:连接大中城市,在路网中起骨干作用且客、货行车量达到或超过15对的线路。

7.支线:连接中小城市,在路网中起联络作用或为地区交通运输服务,或客、货行车量不超过15对的线路。

8.新线:指未交付运营部门的工程临管线路。

9.高速铁路: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大于200km/h的铁路。

10.快速铁路: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超过120km/h但不超过200km/h的铁路,其中以客运为主的线路不低于160km/h。

11.城际铁路:指长度在500km以下,客货运输繁忙、相邻两大城市间的铁路。12.铁路行车组织:是铁路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设备合理组织列车运行以实现旅客和货物运输过程的组织工作。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车站技术作业组织、车流组织、列车运行图和铁路通过能力、铁路运输工作技术计划和调度工作。

1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简称《技规》,是铁路进行技术管理和从事运输生产的基本法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铁路技术设备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行车组织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工作方法和作业程序、信号显示的要求和方法以及铁路运输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4.《行车组织规则》:简称《行规》,它是各铁路局根据《技规》规定的原则,结合铁路局管内设备的具体条件所制定的行车组织的补充规则,是铁路局行车组织工作的基本法规。

15.《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简称《站细》,它是根据《技规》和《行规》的有关规定,结合车站技术设备和作业条件等具体情况所制定的车站技术管理和作业组织的基本制度,凡参与车站作业的车务、机务、车辆、工务、电务、供电、给水等部门所有人员必须遵照执行。

16.列车:指编成的车列,挂有机车及规定的列车标志。

17.车组、车列:若干车辆连挂在一起称为车组。若干车组连在一起称为车列,分为调车车列和列车车列。

18.旅客列车:以客车(包括代用客车)编组的运送旅客及行李、包裹、邮件的列车。

19.国际旅客列车:只有两个或以上国家联合开行的旅客列车。20.特快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20km/h以上至200km/h并冠以“T”字的旅客列车

21.快速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20km/h并冠以“K”“N”字的旅客列车。

22.普通旅客列车:特快、快速以下等级的旅客列车,包括普通旅客快车和普通旅客慢车。

23.混合列车(包括货物列车编挂乘坐旅客车辆10辆及以上):是以运送旅客的车辆为基本车组,与运送货物的车辆混合组成的列车,或是货物列车中编挂乘坐旅客车辆10辆及以上的列车。

24.军用列车:专门为运输军事人员或军用物资而开行的列车。

25.行包快运专列:固定车辆编组及发、到站的专门运送旅客行李包裹的列车。26.“五定”班列:即定点、定线路、定车次、定时、定价的货物列车。即在货运量较大的货运站间开行、发到直达、运行线路全程贯通、车次全程不变、发到时刻固定、以车或箱为单位报价的货物列车。

27.快运货物列车:是指以快速客运系统的线路条件为基础,采用运行速度120km/h的专用车辆,按旅客列车的形式,以高附加值货物为重要运输对象的快速列车,快速货物列车的列车重量不大于1500t。

28.直达列车:在装(卸)车站或技术站编组,通过一个及以上的编组站不进行改编作业的列车,其中包括始发直达列车、阶段直达列车、空车直达列车、循环直达列车、技术直达列车。29.直通列车:在技术站编组并通过一个及以上的区段站不进行改编作业的列车。30.区段列车:在技术站编组并到达相邻技术站,在区段内不进行摘挂作业的列车。

31.重载列车:在货运量到发集中的运输线路上采用大型专用货车编组,采用双机或多机牵引开行的一种超长、超重的货物列车,其特点是:车辆载重力大;列车编挂辆数多。根据专用现有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规定,开行5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车站的到发线有效长度为1050m,在运煤专线上开行10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其部分车站的到发线有效长度为1700m。

32.冷藏列车:利用机械冷藏车专门运送鲜活、易腐败等需要保持特定温度的货物的货物列车。

33.摘挂列车:在技术站编组并在邻接区段内的中间站进行摘挂作业的列车。34.自备车列车:为运输大宗、固定的货物往返运行于特定区段内,全部以企业自备车编组而成的货物列车。

35.小运转列车:在技术站和邻接区段规定范围内的几个车站间开行的列车。在枢纽内各站间开行的列车称为枢纽小运转列车。

36.路用列车:是专为运送铁路自用物资或设备的列车。

37.换算长度:以机车车辆前后两钩舌内侧距离按11m为一换算单位,计算得出的比值表示其长度。

38.车站:办理列车接发、会让及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有配线的分界点。

39.分界站:指由铁道部批准承认的铁路局间分界站及国境分界站(包括设在国家铁路、合资、地方铁路线路上的分界站),不包括各种交接站。

40.编组站:担当大量中转车流改编作业,编组技术直达、直通和其他列车的车站。在编组站还进行更换货运机车和乘务人员,对货物列车中的车辆进行技术检修和货运检查整理工作。编组站一般设有专用的到达场、出发场和调车场,驼峰调车设备以及机车整备和车辆检修等设备。编组站按照其在铁路干线上和枢纽内的位置,所担当的作业任务,可分为路网性编组站、区域性编组站和地方性编组站。

41.区段站:设于划分货物列车牵引区段的地点或区段车流集散地点,一般只改编区段到发的车流,解体与编组区段、摘挂列车的车站。区段站一般还进行更换货运机车或乘务员,对货物列车中的车辆进行技术检修和货运检查整理作业,设有接发列车、调车、机车整备和车辆检修等设备。42.技术站:编组站和区段站的总称。

43.中间站:办理列车接发、会让、通过、列车摘挂的和装卸作业的车站。一般设在技术站之间区段内,有些中间站还进行机车给水、加煤等整备作业,补机摘挂,列车技术检查和凉闸作业,列车始发和终到作业。

只办理接发列车的车站,单线区段称为会让站,双线区段称为越行站。

44.站界:车站与区间的分界点。单线区间以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为界;双线或多线区段以各该线的进站信号机柱或站界标的中心线为界。

45.中转车: 在车站不进行装卸作业的运用货车。中转车按作业性质分为无调中转车和有调中转车两种。

无调中转车:在技术站中转列车中未摘下的运用货车以及停运列车上的运用货车。

有调中转车:不属于无调中转车的中转车。

46.货物作业车:在站线(或区间)、岔线及段管线内进行装卸、倒装的运用货车。一次货物作业车:在车站只进行一次装车或卸车作业的货物作业车。双重货物作业车:指在本站卸空后,在进行装车的货物作业车。

47.行车闭塞法:指通过相邻车站(线路所、闭塞分区)的设备或人为控制,保证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区间(闭塞分区)、只有一个列车运行的行车方法。

48.时间间隔法:车站一切电话中断时,双线区间正方向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连续发出列车的一种特定的行车方法。

49.空间间隔法:两列车以车站、线路所划分的区间,以及自动闭塞的通过信号机所划分的闭塞分区作为运行间隔的方法。空间间隔法分为基本闭塞法和代用闭塞法。基本闭塞法采用自动闭塞、半自动闭塞两种,代用闭塞法采用电话闭塞法。50.站间区间:指两相邻车站之间的区间。

单线站间区间:相邻两站间两架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线路空间。

双线站间区间:相邻两站间隔改线进展信号机柱(或站界标)中心线至站界标(或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线路空间。

51.所间区间:两线路所间或线路所与车站间的线路空间。它是两通过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一段线路空间,或是进站信号机柱(站界标)中心线至站界标中心线(或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线路空间。

52.闭塞分区:自动闭塞区间,同方向相邻两通过色灯信号机柱的中心线间,或通过色灯信号机柱中心线与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或出站信号机柱中心线与通过色灯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一段线路空间。

53.区间空闲:区间未被列车、机车车辆占用,或相邻两站未办妥接发列车闭塞及出站调车手续时称为区间空闲。54.区间占用:区间被列车、机车车辆占用,或相邻两站已办妥闭塞及出站(跟踪)调车手续时称为区间占用。

55.区间封锁:由于施工或区间发生事故等原因,根据调度命令,除指定列车外,禁止其他列车进入区间。56.书面联络法:车站一切电话中断时,为安全不间断地行车,单线区间两端站按有关书面形式确定列车运行次序的一种特定的行车方法。57.行车凭证:列车进入区间(闭塞分区)的凭据。

58.接发列车作业程序:车站在办理接发列车过程中所进行的办理闭塞、布置进路、开闭信号、交接凭证、接送列车、指示发车等一系列作业过程。

59.办理闭塞:车站值班员通过闭塞设备和电话联络,得到邻站对占用区间承认的过程,包括请求、承认、取消闭塞及填写行车日志等。

60.发车预告:在自动闭塞和双线半自动闭塞区间,发车站无须接车站同意就可开放信号向区间发出列车,车站值班员在列车出发前将列车车次通知接车站称为发车预告。

61.列车进路:列车在车站接入、发出、通过所经由的一段线路称为列车进路。62.准备进路:车站值班员亲自或命令信号员或扳道员将列车进路上所有道岔开通并锁闭的过程。63.接车进路:由进站信号机起至接车线末端警冲标或出站信号机止的一段线路。64.发车进路:由列车前端起至相对方向的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止的一段线路。65.通过进路:该列车通过线两端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间的一段线路。

66.布置进路:车站值班员向助理值班员、信号员(长)、扳道员(长)发布准备接、发车

67.开闭信号:开放或关闭有车站操纵的固定信号机的全过程。

68.引导接车:在进站、接车进路信号机不能使用,以及无双向闭塞设备的双线区间由反方向行车时,使用引导信号或引导手信号接车。

69.交付行车凭证:向列车(或出站调车)司机交付占用区间的凭据。

70.接送列车:接发列车有关人员将列车接入和送出车站(线路所)的作业过程。71.列车接近:列车即将到达进站信号机(站界标)处时称为列车接近。一般自动闭塞区间为列车压上第二接近轨道电路,半自动闭塞区间集中联锁车站为列车压上预告信号机或预告标处的轨道电路,非集中联锁车站为列车头部到达预告信号机或预告标处为列车接近。

72.列车到达:列车整列进站按规定进入接车线停妥,车站值班员办理开通区间的作业过程。73.列车出发:自车站发车人员向运转车长显示发车指示信号(包括直接发车的出站信号机的进行显示和发车信号)起,至列车司机确认发车条件具备后,鸣笛一长声起动列车,车站值班员向邻站报点的整个作业过程。

74.列车通过:列车不停车经过车站通过进路的整个作业过程。

75.指示发车: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向运转车长显示准许发车的发车指示或开放发车表示器的过程。

76.直接发车: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按有关规定直接向司机显示发车信号。77.优先发车站:单线区段,车站一切电话中断,使用书面联络法行车,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具有第一个列车发车权的车站。

78.调车:除列车在车站的到达、出发、通过及在区间内运行外,凡机车车辆进行一切有目的的移动统称为调车。

79.解体调车:将到达的车列按车组分解到指定的线路上。

80.编组调车:根据列车编组计划、列车运行图和有关规章制度和特殊要求,将车辆选编成车列或车组。

81.摘挂调车:列车进行补轴、减轴、换挂车组及车辆甩挂等作业。82.取送调车:为装卸货物、检修、洗刷消毒车辆等目的,向指定地点送车或取回车辆的作业。

83.推送调车法:凡使用机车将车辆由一股道调送到另一股道,须停车后进行摘车的调车方法。

84.溜放调车法:使用机车推送车列达到一定的速度,在行进中提钩,使摘离的车组利用获得的动能,溜向指定地点的调车方法。

85.单钩溜放法:当调车车列每加速、减速一次即溜出一个车组,调车车列进行回拉,再进行下一车组的溜放作业方式。

86.连续溜放法:当调车车列每加速、减速一次,溜出一组后,调车车列不进行回拉,继续进行不变更运行方向的加速减速。每一次加速减速即溜出一个车组,连续溜放几个车组才向牵出线回拉一次的作业方法。

87.驼峰调车作业组织方式:根据驼峰设备条件和配属的机车台数确定的技术作业组织方法。

88.单推单溜:在驼峰上只用一台机车担当分解作业。

89.双推单溜:使用两台及其以上机车担当驼峰分解作业时,一台机车进行分解作业,一台机车可进行预推作业的组织方法。

90.双推双溜:有两条推送线的驼峰,两台驼峰机车可同时在自己的调车系统内进行推峰、分解及整场的作业组织方法。

91.中间站调车:在中间站进行车辆摘挂、取送、对货位的调车。92.越出站界调车:越过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进行的调车作业。

93.跟踪出站调车:在单线区间和双线正方向线路上,按有关规定,跟随在出发列车后面越过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进行的调车作业。

94.手推调车:按有关规定,用人力推动车辆达到调移目的的调车作业。

95.调车作业通知单:调车作业通知单是布置调车作业计划的书面计划。调车作业通知单的内容应有班次、月、日、计划编号、担当机车、作业项目、计划起讫时分、作业程序、场别、股道、摘挂车数、作业方法、残存车数、记事等。中间站利用本务机车调车时,应使用附有示意图的调车作业通知单。

96.要道还道:参加调车作业的有关人员之间,联系准备和确认调车进路所使用的一种规定的联络方法。

97.编组隔离限制:为了列车运行和运输旅客货物的安全,对各种机车、车辆编入列车的位置、数量所规定的特殊要求称为编组隔离限制。

98.关门车:为保证车内货物的运输安全或因车辆制动系统故障而关闭截断塞门的车辆。

99.闸瓦压力:机车车辆施行制动时,闸瓦抱住车轮,起制动作用的压力称为闸瓦压力,以千牛(kN)为单位,用以表示列车制动力。

100.换算闸瓦压力:为了便于计算编成列车的自动制动机闸瓦压力是否满足客、货列车每百吨重量不少于规定闸瓦压力的要求,通常采用计算摩擦系数,并将实际算出的车辆(机车)每辆(台)闸瓦压力,按规定的公式换算成每辆(台)计算闸瓦压力。

101.十、五、三车距离信号:在连挂车辆作业时,调车人员向调车长或调车长向司机显示的调车机车车辆距被挂车辆距离的联系信号。当调车的机车车辆距离停留车约十、五、三车时,分别显示相应的距离信号。

102.易行车、难行车:根据车辆的走行性能和装载货物的轻重,在溜放中相对单位运行阻力较小走行较快的车辆称为易行车,反之为难行车。103.易行线、难行线:调车场的线路由于道岔、曲线、坡度等因素,对溜入的车辆产生阻力,阻力较小容易走行的线路称为易行线,反之为难行线。

104.堵门车:停留车距警冲标间的距离小于溜入车组的长度及安全距离,这种停留车称为堵门车。

105.车辆停留时间标准:在查定车站技术作业程序和时间标准工作中,所确定的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和货物作业车停留时间标准,统称为车辆停留时间标准。106.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查定的有调中转车在技术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由到达技术作业、等待解体、解体、集结、编组、出发技术作业、等待出发等各项时间标准组成。107.集结时间:车站编组列车(或车组)从为凑集该列车的第一个车组进入调车场或到达车站(本站作业车为装卸完了)时止,该车列每一货车的平均停留时间。108.无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查定的无调中转车在技术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无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109.中转车平均停留时间标准:中转车在技术站的平均停留时间标准是查定的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和无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的加权平均数。110.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标准:按查定装卸车次数计算的货车每次货物作业在站平均停留时间,称为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标准。

111.车站最高限额车数:为不使车站发生堵塞状况而规定的现在车数最高临界值。

112.车站出入车数:车站到达合发出的货车总数称为车站出入车数,其中包括货物作业车、有调中转车、无调中转车、非运用车等。

113.现有车:现在车为货车和守车在车站、路局、全路的现有数。货车按运用的区别分为运用车及非运用车两大类。

114.运用车:指参加铁路营业运输的铁路货车、外国货车和企业自备及企业租用车的重车(按轴公里计费的重车除外),又可分为重车和空车。

115.非运用车:指不参加铁路营业运输的铁路货车、外国货车和企业自备及企业租用车(包括按轴公里计费的重车),包括备用车、检修车、代用客车、路用车、洗罐车、整备罐车、改装及试验车、企业自备及企业租用空车和局管空车。116.空车:卸完或待装货物的运用车。

117.重车:待卸或装满货物等待挂运的运用车。

118.有效车:根据列车编组计划、运行图和车站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于次日18∶00前管内工作车能卸空、移交重车能交出、空车能装完或排出者,称为有效车。

119.通过能力:通过能力是在一定的机车车辆类型和一定的行车组织方法的条件下,铁路区段内的各种固定设备,如取肩、车站(通常指技术站)、机务段整备设备、给水、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在单位时间(通常指一昼夜)所能通过或接发得最多列车对数(或列数)、车辆数或吨数。

120.现有通过能力:在现有设备和现有行车组织方法条件下,铁路各固定设备可能达到的通过能力。

121.能力利用率:某种设备实际被占用的能力与该种设备的现有能力之比。122.车站通过能力:在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的条件下,车站一昼夜能勾结、发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即为车站通过能力。车站通过能力应以咽喉道岔通过能力和到法线通过能力中较小的能力为准。

123.咽喉道岔通过能力:咽喉道岔是指咽喉区中能力利用率最大的道岔组。其通过能力是指咽喉道岔一昼夜能够通过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124.到发线通过能力:在到达场、出发场或到发场中,办理列车到发作业的线路,一昼夜能够接、发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即为该场的到发线通过能力。

125.咽喉道岔或到发线的计算通过能力:在不考虑空费时间的条件下,咽喉道岔或到发线一昼夜能够通过或接发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

126.咽喉道岔或到发线的使用通过能力:在考虑空费时间的条件下,咽喉道岔或到发线一昼夜能够通过或接发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127.咽喉道岔或到发线空费时间:前后两列车占用同一组咽喉道岔或同一条到发线的时间之间,所出现的不能利用的时间。

128.车站改编能力:在合理使用技术设备的条件下,车站的固定调车设备(驼峰和牵出线)一昼夜内能够解体和编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或车数。129.货车无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在技术站办理一次无调中转作业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无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无调中时),其计算公式为:

货车无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h)= 无调中转车停留车小时 / 无调中转车数 130.货车有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办理一次有调中转作业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有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有调中时),其计算公式为: 货车有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h)= 有调中转车停留车小时 / 有调中转车数 131.货车中转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办理一次中转作业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中转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中时),其计算公式为: 货车中转平均停留时间(h)= 中转停留车小时 / 中转车数 132.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一次装车或卸车作业在货物作业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停时),其计算公式如下:

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h)= 货物作业车在站停留小时 / 货物作业次数

133.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在货物作业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停时),其计算公式如下:

货物作业车平均停留时间(h)= 货物作业车在站停留小时 / 货物作业车数 134.列车出发正点率:在一定时期内,正点出发的列车数占出发列车总数的百分比。

135.调度命令:各级调度在组织指挥日常运输工作中对下级调度或站调,以及有关人员所发布的有关完成日常运输生产的具体部署和指挥行车工作的指令,其中必须在调度命令登记簿上登记的称为调度命令,无须登记的称为口头指令。136.单一指挥:为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作业效率,在列车运行调整、接发列车、调车作业中,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机车只能由一个人负责指挥、有关人员进行作业的工作制度。

137.列车反方向运行:双线区间因某种需要,按有关规定临时组织列车在反方向的正线上运行时,称为列车反方向运行。

138.列车保留:由于列车运行前方发生事故中断行车,或发生运输堵塞,或限制口交出列车数超过限额等原因,将通过或到达该地区的在途货物列车或编组站按班计划所编列车开往指定中间站,摘走机车,暂时保留,等到运行秩序恢复正常时再恢复其运行,这一运行调整措施称为列车保留,被保留的列车称为保留列车。139.隔开设备:隔开设备是指安全线、避难线、或有联锁作用能够起隔开作用的道岔。

140.影响接发车进路的调车作业:占用、穿过接发车进路的调车作业;线间距不足5000mm,一线接发列车,一线调车作业,其中之一挂有装载超限货物的车辆。141.货物作业次数:在一定时期内,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完成或计划完成的装车和卸车作业次数的总和。

142.装车数: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一定时期(年、季、月、日,通常指日,以下工作量指标亦同)内承运并填写货票,以运用车装车完了的货车数称为装车数。143.卸车数: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一定时期内以运用车运到,具有货票,并卸车作业完了的货车数称为卸车数

144.货物周转量:在一定时期内,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货物运输工作中完成或计划完成的货物吨公里数,称为货物周转量。其值为不同运程的货物运送吨数与相应的货物运送里程的乘积之和。

145.换算周转量:在一定时期内,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运输工作中完成或计划完成的旅客和货物换算吨公里数,称为换算周转量。其计算公式为: 换算周转量(换算吨公里)=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x 人公里成本 / 吨公里成本

当旅客人公里与货物吨公里的成本相等或接近相等时,换算周转量等于货物周转量与旅客周转量之和。

146.车站行车量:各方向的到发列车数为车站行车量。查定车站能力时先选定计划车流量,确定各方向各种列车的平均编成辆数,再计算其行车量。

147.车站作业组织:车站的行车工作组织(包括接发列车、调车作业、作业计划、调度指挥、设备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作业程序和时间标准及车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的查定等总称为车站作业组织。

148.核对现车:车号员将列车编组顺序表的内容与车列中的机车、车辆实际状况进行对照,修改和补充列车编组顺序表中的记载使之与实际状况相符的工作称为核对现车。

149.票据交接:列车到达后和出发前,车站值班人员与司机或运转车长交接列车编组顺序表及货运票据的作业过程。

150.分部解体:因作业组织和设备影响,解体车列需分几次牵出进行分解时称为分部解体。

151.坐编:到达解体列车内有符合出发编组要求的车组,将其保留在到发线上作为编发车列的基本部分,再编挂部分车辆即编成新车列的方法。152.解体列车到达技术作业:列车到达技术站后全部车列需进行解体的列车称为解体列车。解体列车的到达技术作业有:车辆技术检修、货运检查、核对现车司机或运转车长与有关人员办理交接、准备解体等。

153.始发列车出发技术作业:在技术站或装车站编组出发的列车为始发列车。该种列车的出发技术作业有:车辆技术检修、货运检查、核对现车司机或运转车长与有关人员办理交接、准备发车与发车等。

154.调车钩:机车完成连挂、摘解或溜放车辆等调车工作数量的基本单位。155.挂车钩:机车(或挂有车辆)驶往线路内连挂车辆后牵出至开始进行下一项作业地点的调车钩为挂车钩;当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时,调车机车由峰顶驶往到达场挂车并推至峰顶的调车钩也为挂车钩。156.推送钩:机车将车组推送至线路的预定地点摘车后,返回至开始进行下一项作业地点的调车钩称为推送钩。

157.溜放钩:机车用溜放方法完成摘车作业的调车钩称为溜放钩。158.钩分:指完成单位调车钩的时间(min)。

159.选闸、试闸、磨闸、拧闸:选闸、试闸、磨闸、拧闸室有效地进行制动机制动的重要环节。调车人员在作业前选择制动车辆及手制动机类型、位置等,称为选闸。为保证手制动机的制动性能而对手制动机进行制动性能试验的过程称为试闸。在雨、露、霜、雪天气或车轮踏面有油渍时,为增大轨面及车轮踏面的摩擦系数,通过轻微制动,使车轮踏面与闸瓦间摩擦,借以提高制动效能的方法称为磨闸。用手制动机对车辆(组)施行制动的过程称为拧闸。160.基本鞋、辅助鞋:在铁鞋制动作业中,事先放置在钢轨上的铁鞋称为基本鞋;放在走行车组两个台车间钢轨上的铁鞋称为辅助鞋。

161.车辆溜逸:停留在线路上的车辆,由于未采取防溜措施或防溜措施不当,导致车辆自然移动。

162.排风:在车列进行调车作业前,打开车列一端的折角塞门,放出车列制动主管内压缩空气的作业过程称为排风。在车列进行调车作业前,拉动车辆的排风线,排出副风缸内的余风,使自动制动机缓解的作业过程亦称为排风。163.调整钩位:在连挂前将进行连挂的车钩调整到便于连挂的位置。164.连挂:机车车辆间通过两车钩的抱合而连结在一起的过程。

165.连结制动软管:在机车车辆连挂后,连接机车车辆间的制动软管并打开折角塞门的过程。

166.摘解制动软管:在摘车前,关闭机车与车辆或车辆与车辆之间的折角塞门并摘开两个制动软管的作业过程。

167.试拉:为防止车辆在推进或牵引走行中脱钩,在机车车辆连挂后先进行一次牵引与制动试验,以便确认车辆的连结状态。

168.摘车:在机车车辆间进行摘管、提钩使之分离的作业过程。

169.提钩:操纵提钩杆,提起钩销,让车钩呈开锁状态,使连结的车钩分离的过程。

170.推进、推峰:机车推动车列或车辆使之运行为推进,将车列推至峰顶为推峰。171.列车预报:调度所与调度所之间、调度所与车站之间为满足编制日班计划的需要,互相通报计划到达列车内容的资料称为列车预报。172.列车确报:调度所、车站相互间关于列车实际编组内容的通报称为列车确报。始发站在列车已经编成,技术和货运检查已经合格,车次已经确定后,向有关单位传递列车确报。摘挂列车由运转车长将整理好的列车编组顺序表交确报传递站转报解体站。

173.车站技术作业过程:车站技术作业过程是在保证车站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对全站每一车场和有关工种,规定出最合理的运用技术设备方法以及完成各项作业的程序、时间标准和劳动组织的过程。

174.顺向道岔、对向道岔:机车车辆经过时,先经过辙叉再经过尖轨的道岔称为顺向道岔,反之为对向道岔。

175.监督器:色灯信号机的复示器,接近、离去及道岔区段的表示灯。

176.分界点:为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区段通过能力,将铁路线路划分为区间的设施。

177.线路所:为无配线的分界点,只办理接发列车工作。178.车场:技术站和其他较大的车站线路较多,为便于管理和减少各种作业间的互相干扰,实行平行作业,提高能力,将办理相同作业的若干线路连接起来的线群即车场。

179.限界:为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建筑物和其他设备,规定铁路、建筑物、设备及机车、车辆均不得超过一定的轮廓尺寸线,这种轮廓尺寸线称为限界。

180.铁路线路: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181.交叉渡线:由四组单开道岔和一组菱形交叉设备组成的设备。

182.越区供电:当某个牵引变电所发生故障或停电检修时,该供电所承担的供电臂通过分区所的开关闭合,由相邻的牵引变电所供电,这种供电方式称为越区供电。

183.牵引供电:电力系统从牵引变电所开始,向牵引接触网的供电称为牵引供电。184.进路:在站内,列车、调车机车或车列由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所运行的经路。

185.基本进路:集中联锁的车站,使用始、终端两按钮后所排出的运行经路。186.变通进路:除基本进路外,所排出的进路称为变通进路,也称迂回进路。187.敌对进路:互相干扰,不能同时开通的进路。

188.轨道电路:利用轨道的钢轨作导体,在一定长度的钢轨两端装设轨道绝缘物体(绝缘节),中间的两条钢轨间的轨缝用轨道接续线连接起来,并用引接线连接电源和接收设备的电路叫轨道电路。

189.侵入绝缘限界:装有轨道电路的车站上,轨道绝缘距警冲标一般应不小于3.5m且不大于4m。但是当相邻两组道岔警冲标之间的距离不足7m时。安装于它们中间的分界绝缘就不可能满足以上要求,称为侵入绝缘限界。

190.道岔区段:设在车站道岔区的轨道电路区段叫做道岔区段轨道电路,该区段称为道岔区段。为了不让辙叉把轨道电路短路,在道岔处设置两个绝缘节,该绝缘节称为道岔绝缘。

191.进路锁闭:进路在建立状态时进路上有关道岔不能转换,敌对信号机不能开放。进路锁闭一般分为预先锁闭和接近锁闭两种状态。

192.预先(进路)锁闭:信号机开放后,列车尚未进入其接近区段时的进路锁闭状态,此时若关闭信号,进路立即解锁。

193.接近锁闭:也称完全锁闭,是指信号开放后,列车已进入接近区段时进路锁闭,此时若关闭信号,进路实行延时解锁。

194.区段锁闭:集中操纵的道岔,为了防止列车或调车车列占用道岔是道岔中途转换而危及行车安全,在有车占用的道岔区段,即使车站值班员操纵也不会使道岔转换的道岔锁闭方式。

195.故障锁闭:进路不应该锁闭而锁闭或应该解锁而没有解锁的状态。

196.警冲标:用来指示机车车辆停车时不准向道岔方向或线路交叉点方向越过,以防止停留在一线上的机车车辆与相邻线上运行的机车车辆发生侧面冲突,在两股道之间设置的一种标志。197.超重列车:列车重量超过运行图规定该区段牵引重量81t及其以上的货物列车。

198.欠轴列车:列车重量按运行图规定该区段牵引重量欠重81t及其以上或换长欠1.3及以上的货物列车。

199.组合列车:由二或三列车联挂在一起组成的货物列车。200.合并列车:指将两列或以上同一方向运行的货物列车,在不改变原来列车编组的情况下首尾相接,合并连挂而成的列车。这种列车是以同方向运行的车流为基础,而不受货源、货流、车种、到站、品名及收、发货人的限制。

201.单元列车:指一列固定机车车辆成为一个运营单元的列车,并以此作为运营计费的单位,利用其每车每列载重量和加快列车周转速度的办法,增加其吨公里,以达到尽可能降低单位运输成本的目的。

202.超限货物:一件货物装车后,在平直线路上停留时货物的高度和宽度有任何部位超过机车车辆限界者,均为超限货物;在平直线路上停留虽不超限,但行经半径为300m的曲线线路时货物的内侧或外侧的计算宽度(已经剪去曲线水平加宽量36mm)仍然超过机车车辆限界时亦称为超限货物。

篇7:名词解释贸易术语

1、贸易术语——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的、用来表明商品的价格构成,说明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的风险、责任、费用划分问题的专门术语。

2、象征性交货——卖方只要按期在约定的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合同规定的、包括货物权凭证在内的有关单证,就算完成了交过义务,而无须保证到货。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

3、良好平均品质——一定时期内某地出口货物的平均品质水平,一般指中等货而言。(指农产品的每个生产年度的中等货、指某一季度或者某一装船月份在装运地发运的同一种商品的“平均品质”)

4、品质公差——国际上公认的产品品质的误差。在工业制成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指标出现一定的误差有时是难以避免的。

5、品质机动幅度——某些初级产品的质量不稳定,为了便于交易顺利进行,在规定其品质指标的同时,可另订一定的品质机动幅度,允许卖方所交的货物的品质指标在一定幅度内有灵活性。

6、溢短装条款——卖方在交货时,可按合同中的数量多交或少交一定的百分比,他一般是在数量条款中加订的。(散装货:粮食、矿砂等)

7、中性包装——即不标明生产国别、地名、厂商名称,也不标明商标或者品牌的包装。(无牌中性包装、定牌中性包装)

8、定牌——卖方按照买方要求在其出售的商品或者包装上面标明买方指定的商标或品牌。

9、滞期费——负责装卸货物的一方,如果未按约定的装卸时间和装卸率完成任务,需要向船方缴纳延误船期的罚款。

10、速遣费——如果负责装卸货物的一方在约定的装卸时间内提前完成任务,有利于加快船舶周转,则可以从船方取得奖金。

11、OCP条款——陆上运输通常可到达的地点。OCP地区是以落基山脉为界,其以东地区均定为内陆地区范围。从远东地区向美国OCP地区出口货物,如按OCP条款达成交易,出口上可以享受较低的OCP海运优惠费率,进口商在内陆运输中也可以享受OCP优惠费率。

12、提单(B/L)——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在收到货物后签发给托运人的一种证件,它体现了承运人和托运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13、联运提单——在由海运和其他运输方式所组成的联合运输时使用,他是由承运人(或其其代理人)在货物启运地签发运往货物最终目的地的提单,并收取全程运费。

14、过期提单——提单晚于货物到达目的港;向银行交单时间超过提单签发日期21天。

15、多式联运单据——证明多式联运合同以及证明多式联运经营人接管货物并且负责按照合同条款交付货物的单据,它由多式联运经营人签发,这种单据应依发货人的选择,或为可转让单据,或为不可转让的单据。

16、共同海损(GA)——载货的船舶在海上遇到灾害、事故,威胁到船货等各方面的共同安全,为了解除这种威胁,维护船货安全,是航程得以继续完成,船方有意识地、合理地采取措施,造成某些特殊损失或者支出特殊额外费用。

17、舱至舱条款——保险责任自被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所载明的启运地仓库货储存处所开始,包括正常运输中的海上、陆上、内河、驳船运输在内,直至该项货物运抵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收货人的最后仓库或者储存处所,或者被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但被保险人的货物在最后到达卸载港卸离海轮后,保险责任以60天为限。

18、联合凭证——是一种更为简化的保险凭证。在我国,保险机构在外贸企业的商业发票上加注保险编号、险别、金额,并加盖保险机构印戳,即作为承保凭证,其余项目以发票所列为准。此种凭证不能转让,目前只适用于香港地区一些中资银行由华商开来的信用证。

19、保险单——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承保证明,是规定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各自权力和义务的契约,当被保险货物遭受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它又是保险索赔了理赔的主要依据。

20、对等样品——卖方可以根据买方提供的样品,加工复制出一个类似的样品交给买方确认,这种经确认后的样品称为回样(确认样品)。

21、价格调整条款——在定约时只规定初步价格,同时规定,如原材料价格和共资等发生变化,按原材料价格和工资等的变化来计算合同的最终价格。(主要适用于类似生产加工周期较场的机器设备等商品的合同)

22、汇票(Draft)——一个人向另外一个人签发的要求见票时或者在将来的固定时间,或者可以确定的时间,对某人或其指定的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的书面支付命令。

23、背书——转让汇票权利的一种手续,就是由汇票抬头人在汇票背面签上自己的名字,或再加上受让人的名字,并把汇票交给售让人的行为。

24、支票(Check)——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即存款人签发给银行的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委托命令,出票人在支票上签发一定的金额,要求受票的银行于见票时,立即支付一定金额给特定人或持票人。

25、付款交单D/P——出口人的交单是以进口人的付款为条件。

即期付款交单——银行提示即期汇票和单据,进口人见票时即应付款,并在付清货款后取得单据。

远期付款交单——银行提示远期汇票,进口人审核无误后在汇票上进行承兑,于汇票到期日付清货款后再领取货运单据。

26、承兑交单D/A——出口人的交单以进口人在汇票上承兑为条件,进口人在汇票到期时,方履行付款义务。(只适用于远期汇票的托收)

27、信托收据——进口人借单时提供的一种书面信用担保文件,用来表示愿意以代收行的受托人身份代为提货、保管、存舱、保险、出售,并承认货物所有权仍归银行。

28、信用证L/C——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也是开证行对受益人的一种保证,只要受益人履行信用证所规定的条件,即受益人只要提交符合信用证所规定的各种单据,开证行就保证付款。(银行信用)

29、背对背信用证(转开信用证)——受益人要求原证的通知行或其他银行以原证为基础,另开一张内容相似的新的信用证。

篇8: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3DNow!: (3D no waiting)AMD公司开发deSIMD指令集,可以增强浮点和多媒体运算de速度,它de指令数为21条.

ALU: (Arithmetic Logic Unit,算术逻辑单元)在处理器之中用于计算de那一部分,与其同级de有数据传输单元和分支单元.

BGA:(Ball Grid Array,球状矩阵排列)一种芯片封装形式,例:82443BX.

BHT: (branch prediction table,分支预测表)处理器用于决定分支行动方向de数值表.

BPU:(Branch Processing Unit,分支处理单元)CPU中用来做分支处理de那一个区域.

Brach Pediction: (分支预测)从P5时代开始de一种先进de数据处理方法,由CPU来判断程序分支de进行方向,能够更快运算速度.

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它是一类特殊de芯片,最常见de用途是主板de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CISC: (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复杂指令集计算机)相对于RISC而言,它de指令位数较长,所以称为复杂指令.如:x86指令长度为87位.

COB: (Cache on board,板上集成缓存)在处理器卡上集成de缓存,通常指de是二级缓存,例:奔腾II

COD: (Cache on Die,芯片内集成缓存)在处理器芯片内部集成de缓存,通常指de是二级缓存,例:PGA赛扬370

CPGA: (Ceramic Pin Grid Array,陶瓷针型栅格阵列)一种芯片封装形式.

CPU: (Center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计算机系统de大脑,用于控制和管理整个机器de运作,并执行计算任务.

Data Forwarding: (数据前送)CPU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把一个单元de输出值内容拷贝到另一个单元de输入值中.

Decode: (指令解码)由于X86指令de长度不一致,必须用一个单元进行“翻译”,真正de内核按翻译后要求来工作.

EC: (Embedded Controller,嵌入式控制器)在一组特定系统中,新增到固定位置,完成一定任务de控制装置就称为嵌入式控制器.

Embedded Chips: (嵌入式)一种特殊用途deCPU,通常放在非计算机系统,如:家用电器.

EPIC: (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de,并行指令代码)英特尔de64位芯片架构,本身不能执行x86指令,但能通过译码器来兼容旧有dex86指令,只是运算速度比真正de32位芯片有所下降.

FADD: (Floationg Point Addition,浮点加)FCPGA(Flip Chip Pin Grid Array,反转芯片针脚栅格阵列)一种芯片封装形式,例:奔腾III 370.

FDIV: (Floationg Point Divide,浮点除)FEMMS(Fast Entry/Exit Multimedia State,快速进入/退出多媒体状态) 在多能奔腾之中,MMX和浮点单元是不能同时运行de.新de芯片加快了两者之间de切换,这就是 FEMMS.

FFT: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热欧姆转换)一种复杂de算法,可以测试CPUde浮点能力.

FID: (FID:Frequency identify,频率鉴别号码)奔腾III通过ID号来检查CPU频率de方法,能够有效防止Remark.

FIFO: (First Input First Output,先入先出队列)这是一种传统de按序执行方法,先进入de指令先完成并引退,跟着才执行第二条指令.

FLOP: (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浮点操作/秒)计算CPU浮点能力de一个单位.

FMUL: (Floationg Point Multiplication,浮点乘)

FPU: (Float Point Unit,浮点运算单元)FPU是专用于浮点运算de处理器,以前deFPU是一种单独芯片,在486之后,英特尔把FPU与集成在CPU之内.

FSUB: (Floationg Point Subtraction,浮点减)

HL-PBGA: (表面黏著、高耐热、轻薄型塑胶球状矩阵封装)一种芯片封装形式.

IA: (Intel Architecture,英特尔架构)英特尔公司开发dex86芯片结构.

ID: (identify,鉴别号码)用于判断不同芯片de识别代码.

IMM: (Intel Mobile Module,英特尔移动模块)英特尔开发用于笔记本电脑de处理器模块,集成了CPU和其它控制设备.

Instructions Cache: (指令缓存)由于系统主内存de速度较慢,当CPU读取指令de时候,会导致CPU停下来等待内存传输de情况.指令缓存就是在主内存与CPU之间增加一个快速de存储区域,即使CPU未要求到指令,主内存也会自动把指令预先送到指令缓存,当CPU要求到指令时,可以直接从指令缓存中读出,无须再存取主内存,减少了CPUde等待时间.

Instruction Coloring: (指令分类)一种制造预测执行指令de技术,一旦预测判断被相应de指令决定以后,处理器就会相同de指令处理同类de判断.

Instruction Issue: (指令发送)它是第一个CPU管道,用于接收内存送到de指令,并把它发到执行单元.IPC(Instructions Per Clock Cycle,指令/时钟周期)表示在一个时钟周期用可以完成de指令数目.

KNI: (Katmai New Instructions,Katmai新指令集,即SSE) Latency(潜伏期)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是比较困难de,实际上,它表示完全执行一个指令所需de时钟周期,潜伏期越少越好.严格来说,潜伏期包括一个指令从接收到发送de全过程.现今de大多数x86指令都需要约5个时钟周期,但这些周期之中有部分是与其它指令交迭在一起de(并行处理),因此 CPU制造商宣传de潜伏期要比实际de时间长.

LDT: (Lightning Data Transport,闪电数据传输总线)K8采用de新型数据总线,外频在200MHz以上.

MMX: (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指令集)英特尔开发de最早期SIMD指令集,可以增强浮点和多媒体运算de速度.

MFLOPS: (Million Floationg Point/Second,每秒百万个浮点操作)计算CPU浮点能力de一个单位,以百万条指令为基准.

NI: (Non-Intel,非英特尔架构)

除了英特尔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生产兼容x86体系de厂商,由于专利权de问题,它们de产品和英特尔系不一样,但仍然能运行x86指令.

OLGA: (Organic Land Grid Array,基板栅格阵列)一种芯片封装形式.

OoO: (Out of Order,乱序执行)Post-RISC芯片de特性之一,能够不按照程序提供de顺序完成计算任务,是一种加快处理器运算速度de架构.(电脑知识)

PGA: (Pin-Grid Array,引脚网格阵列)一种芯片封装形式,缺点是耗电量大.

Post-RISC: 一种新型de处理器架构,它de内核是RISC,而外围是CISC,结合了两种架构de优点,拥有预测执行、处理器重命名等先进特性,如:Athlon.

PSN: (Processor Serial numbers,处理器序列号)标识处理器特性de一组号码,包括主频、生产日期、生产编号等.

PIB: (Processor In a Box,盒装处理器)CPU厂商正式在市面上发售de产品,通常要比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厂商流通到市场de散装芯片贵,但只有PIB拥有厂商正式de保修权利.

PPGA: (Plastic Pin Grid Array,塑胶针状矩阵封装)一种芯片封装形式,缺点是耗电量大.

PQFP: (Plastic Quad Flat Package,塑料方块平面封装)一种芯片封装形式.

RAW: (Read after Write,写后读)这是CPU乱序执行造成de错误,即在必要条件未成立之前,已经先写下结论,导致最终结果出错.

Register Contention: (抢占寄存器)当寄存器de上一个写回任务未完成时,另一个指令征用此寄存器时出现de冲突.

Register Pressure: (寄存器不足)软件算法执行时所需de寄存器数目受到限制.对于X86处理器来

说,寄存器不足已经成为了它de最大特点,因此AMD才想在下一代芯片K8之中,增加寄存器de数量.

Register Renaming: (寄存器重命名)把一个指令de输出值重新定位到一个任意de内部寄存器.在x86

架构中,这类情况是常常出现de,如:一个fld或fxch或mov指令需要同一个目标寄存器时,就要动用到寄存器重命名.

Remark: (芯片频率重标识)芯片制造商为了方便自己de产品定级,把大部分CPU都设置为可以自由调节倍频和外频,它在同一批CPU中选出好de定为较高de一级,性能不足de定位较低de一级,这些都在工厂内部完成,是合法de频率定位方法.但出厂以后,经销商把低档deCPU超频后,贴上新de标签,当成高档CPU卖de非法频率定位则称为Remark.因为生产商有权力改变自己de产品,而经销商这样做就是侵犯版权,不要以为只有软件才有版权,硬件也有版权呢.

Resource contention: (资源冲突)当一个指令需要寄存器或管道时,它们被其它指令所用,处理器不能即时作出回应,这就是资源冲突.

Retirement: (指令引退)当处理器执行过一条指令后,自动把它从调度进程中去掉.如果

仅是指令完成,但仍留在调度进程中,亦不算是指令引退.

RISC: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简指令集计算机)一种指令长度较短de计算机,其运行速度比CISC要快.

SEC: (Single Edge Connector,单边连接器)一种处理器de模块,如:奔腾II.

SIMD: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单指令多数据流)能够复制多个操作,并把它们打包在大型寄存器de一组指令集,例:3DNow!、SSE.

SiO2F: (Fluorided Silicon Oxide,二氧氟化硅)制造电子元件才需要用到de材料.

SOI: (Silicon on insulator,绝缘体硅片)SONC(System on a chip,系统集成芯片)在一个处理器中集成多种功能,如:Cyrix MediaGX.

SPEC: (System Performance eva luation Corporation,系统性能评估测试)测试系统总体性能deBenchmark.

Speculative execution: (预测执行)一个用于执行未明指令流de区域.当分支指令发出之后,传统处理器在未收到正确de反馈信息之前,是不能做任何工作de,而具有预测执行能力 de新型处理器,可以估计即将执行de指令,采用预先计算de方法来加快整个处理过程.

SQRT: (Square Root Calculations,平方根计算)一种复杂de运算,可以考验CPUde浮点能力.

SSE: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单一指令多数据流扩展)英特尔开发de第二代SIMD指令集,有70条指令,可以增强浮点和多媒体运算de速度.

Superscalar: (超标量体系结构)在同一时钟周期可以执行多条指令流de处理器架构.

TCP: (Tape Carrier Package,薄膜封装)一种芯片封装形式,特点是发热小.

Throughput: (吞吐量)它包括两种含义:

第一种:执行一条指令所需de最少时钟周期数,越少越好.执行de速度越快,下一条指令和它抢占资源de机率也越少.

第二种: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执行最多指令数,当然是越大越好.

TLBs: (Translate Look side Buffers,翻译旁视缓冲器)用于存储指令和输入/输出数值de区域.

VALU: (Vector Arithmetic Logic Unit,向量算术逻辑单元)在处理器中用于向量运算de部分.

VLIW: (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超长指令字)一种非常长de指令组合,它把许多条指令连在一起,增加了运算de速度.

上一篇:电工日常巡检制度下一篇:温暖的家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