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毛泽东诗词12

2024-05-06

我读毛泽东诗词12(通用2篇)

篇1:我读毛泽东诗词12

不知是从何时起喜欢上了诗词,或许是小时候读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时候,或许是上中学时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初次见面的时候。再后来品读“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时候有种骤然初醒的感觉,或者……如他人所说是自己骨子里就带着一种诗词的韵味吧,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的心境都被古人吟咏过,寄情于景,或诗人被贬谪的落寞与孤寂、或仕途坎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或深锁深宫红颜薄命女子的寂寞与情殤!或“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人生若只如初见”凄婉爱情的惆怅……如此种种!皆寄情与词。翻开书卷,袭涌而来的是巍巍大唐气势,宋的婉约与清丽!豪情万丈,几许柔情,融入血骨在四肢百骸里流淌…记得读的第一首诗是“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是夜深人静,诗人却是辗转反恻,无法入睡。

月光如泻,直射床头反射到地上如层层冰霜,一如自己此时的心情,内心仕途不顺的苍凉与无助翻腾而起!抬头细细凝望,此时的那轮皎月似乎与往日有了许些不同,如今远离家乡却只能将思念掩藏在心底,说到这,想起了他的一句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想李白心境多为凄凉,他虽对友人极为思念。却只能将这种思念寄之于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时的李白无疑是孤独的,一人站在这清冷的月下。以影为伴,那烦闷的心事只能对月倾吐。或许,此时的他也“欲上青天揽明月”与明月“畅饮共谈”人称诗仙的李白纵有满腹才华,却也逃不过宿命的安排,在那个封建社会,他注定于明月为伴、说到此处,还得出一个结论,李白与明月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到了中学,一次偶然于东坡相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初次读这首诗读的忘乎所以,只是觉得读者她舒心,并不知其含义,后来才知道,那是“失魂”的感觉,江山如画,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豪杰四起,风流人物不可胜数但都被大江淘尽,自己已经满头白发,却仍事无所成。他转首间便另有了一种心得:千古豪杰也都i如此,则自己的一己之辱又何足悲叹。况且人活一世,若汲汲于富贵也未免太过迂腐,人说商场失意,情场失意。东坡情场却不得意。“十年生死俩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望着那座孤坟,对亡妻的思念有增无减,心底泛起了阵阵凄凉,即使有众多红颜知己却也无法弥补他生命中的缺憾!

或许,他要的不是执子之手的爱情。而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与妻子偶尔在梦中相见,却因为“鬓如霜”而相见不识,那种凄凉无处诉说,东坡有时也是乐观的,“陪公醉卧三万场,不用诉离殇”他将这种豪放之气好不避讳的融于笔尖,刻于纸上。

后来便又喜欢上了柳永的词,柳永在文坛史上的地位是颇高的,然而也有多数人不喜欢他的词,我想或许是他的词多为艳词吧,尤为喜欢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种不舍得离别场面为我们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十指相扣,翕动的双唇欲言又止,只是含泪的双眸呆呆的看着对方,想要哭泣却被哽在喉咙里无法出声。“杨柳岸,晓风残月”融情入景,难分难舍。想起了他的另一首诗’“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州,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

明月欲沉,霜天欲晓,征客欲行,美人执手相送,痴痴地望着抱怨着,而另一个却不忍心回头,没人抱怨征客只贪恋途中美色,且不知征客此时的离别愁绪,心如刀绞,这种误会给整首诗更渲染了一层沉痛悲郁的气氛!柳永诗词造诣极深,却只是出入于风花雪月之地,他贫困潦倒却仍要惹怒天子,该说他淡泊功名的高尚情操呢?还是该说他恃才傲物呢?有人说诗词的精华需要慢慢渗透。午饭过后,和着春日的温阳,一卷在手,窗外似乎有桂花的香气浮动,一时之间已忘了今夕是何年。疲惫的心灵得到了慰藉,翻开爱情的那一夜,穿越万年,看陆游与唐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悲惨爱情,“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与唐婉的爱情可谓家喻户晓。他们俩个情投意合,俩小无猜,但在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们的爱情注定被湮灭,自古忠义不能俩全。

陆游身陷亲情与爱情的艰难抉择当中。他无法违抗母亲的意愿,而他对妻子的情意却又难以割舍,或者割舍不下的也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们风雨同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生死,那些不是时间能冲淡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会割舍不下的吧。然而最终他听从了母亲,与唐婉离异。后来由于无法忍受对唐婉的思念,他去了沈园。他们曾经相许的地方,他看着曾经那一草一木,如回到了昨日,随即满目萧然。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一个梦里经常出现的人影突然闪过,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等到许久人影都不曾消失。他才知道此时不是在梦中,等他恍然醒悟眼前的人影已经不见踪影。唐婉为他留下了惊鸿一撇。陆游肝肠寸断,随即在墙上写下了。。后人万家争唱的《钗头凤》以及沈园情诗。“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唐婉回到家后,伤心绝望而死,眼前仿佛出现了唐婉那孤独无助凄美的面容,泪水就那样肆无忌惮的狂涌,却是无声的落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曾经那美好的海誓山盟在耳边想起,似曾昨天。写好的情书却是无法相寄。他们也想“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但是他们虽然有了“一心人”,他们,却已经是白首不相离。他们的爱情终是如昙花般一现,虽然短暂却是绝美。他们的爱情可歌可泣,感动世人。想起了元好问的一首曲子《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世间,何为情,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还是纣王为妲己所惑将其六百年基业毁于一旦?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情人不成眷属,最后双双论蝶?问世间情为何物,难道真的要用生命来完善吗?世间情为何物是无数人们的疑问,却没有人能完整的.解答它。或者……爱情是被深锁深宫的女子一生的等待?

“新装宜面下红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女子经一番梳洗后,脸上的幸福溢于言表!楼下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这些春光却被深深的锁在门内。女子的心情转为低落,院内独自一人更增添了几分落寞,顿时“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她在花丛中极慢的行着,到了中庭,看到了几朵正在争艳的花朵,他们虽然艳丽夺目,却被深锁深宫无人观赏!!“蜻蜓飞上玉搔头”女子倾城的容颜可以和花相媲美。连蜻蜓都飞上了玉搔头。女子如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花似人,人如花,“一朝春去红颜老”这些深宫女子只能幽怨的在等待中过一生,她们的青春被深宫深深地埋葬。“三千宫女燕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后宫佳丽三千,可是能得帝王“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又有几人。她们得到的只是无尽的幽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一个人久久伫立在阶梯之上,玉阶上已经生了白露。浸透了罗袜。夜凉露重,罗袜都已知寒,人不说可见人的幽怨之重,

夜深,难解孤独之痛,遂而看向窗外,但看到明月孤零零的悬挂在静谧的宇宙之上,拉下帘子似乎又不忍明月孤寂。复又看向窗外,月也似乎读懂了她,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了一句诗,“月有千种之悲,”是的其实明月也有她的悲哀。月也解她,她也知月,“玲珑望秋月”看似不怨。但不怨之怨更怨之深也。想到一句诗“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人的一生究竟是为什么?金钱?权利?名誉?爱情?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浮生若梦。自古多少人为情所困,留下了无数凄凉的思念,倒不如得一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的痛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迷蒙的寒雨在也将近时,笼罩着无地的江天,也欲增添了萧瑟清冷的秋意。离别的黯然气氛加重,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俩个离人的心头。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这楚山之外,王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的楚山之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虽然这句话是他让辛渐带给洛阳的亲友,但其实他也是用“冰心”告诫他的朋友,要和他一样时刻保持“清如玉壶冰”的节操,这句诗不只是让他给亲友传达心意也是对他朋友的一种告诫,以及对辛渐的信任。有人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大同社会,是陶渊明一生所渴望的理想社会,也是所有天下人的共同心愿。“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成为兄弟,何必说什么血缘之亲。

高山流水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遗憾,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引用岳飞的一句话真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满腔的心事欲吐,但如果没有人来倾听,没有人懂,就算是弹到琴弦断了,又有何意义?如果说子期的死是一种遗憾,那么伯牙的摔琴可不可以说是一种遗憾的美呢。我时常在想,如果子期不会死伯牙没有摔琴他们是否可以演绎一曲比高山流水还惊天动地的曲子。所以这是一种遗憾。琴随子期去是一种遗憾的美。闲来无会事,弹一曲高山流水为他们的情谊而曲。

后来,总是会在某个夕阳欲沉的黄昏想起这么一首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暮色渐晚,澄澈的天空被无边的黑暗笼罩着,远处的云也似乎被暮色染黄,继而整个宇宙变得暗淡,一如作者的心情一样。就那样的沉重悲怆。北风呼啸的刮着,大雪纷纷扬扬下着,群雁顺着北风向南飞去。高适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怀才不遇的音乐家,此时内心悲凉到了极点,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劝慰,“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你自会有你的天地。并不华丽的语言却是他情感最真挚的流露,他希望他的朋友不要因一次失意而止步不前。“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吧。

人活着到底为什麽?金钱?权利?名誉?爱情?金钱与权力谁是谁的附属品,在爱情与亲情冲突时,谁又大于谁。亲情与爱情舍谁取谁?国家的兴亡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取决于人?红尘中,是是非非谁又能说得清。我们是人不是神做不到无欲无求。为了荣华。富贵权利与欲望,历代以来惨死的人无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里积淀了无数血与泪,每朝帝王都说是为天下苍生,而真正使民富的又有几人,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权利?权利与欲望使朝代更换成了必然,历史的路终究是用鲜血铺垫而成,为了权利不择手段,视他人的人命为草菅的人数不胜数,后宫女子为了荣华富贵而不惜赔上自己的一生,他们为了权利明争暗斗。写到这儿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后宫之中最大的赢家是谁?”我想是皇帝吧,不管他是被传承还是自己夺得。他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可见他的能力并不一般。或许后宫明争暗斗并不是他不知道。而是他在坐收渔翁之利。、他需要有人来帮他整理后宫,所以他才是最大的赢家。他们都是为了权利。或者可以说人都是金钱与权力的奴隶。

自古红颜女子多薄命,尤其是深宫。纵使“三千宠爱在一身”但“一朝春去红颜老”等她们的韶华褪尽,青春不再,有哪个还能够得到皇帝的垂爱。有人说爱情最美,我却说爱情最廉价。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否真的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唐婉与陆游他们虽然出生入死,但最终还是离异,虽说“忠义不俩全”但如果他真的真的够爱唐婉。真的想要珍惜,他不会放弃。现实的说,他们身处封建社会,思想已被束缚。我可不可以这么说阻碍他的不是他的母亲,而是封建社会的那种习气,还有他自己的不够勇敢。在爱情与亲情的冲突下,他还是选择亲情。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一人,最终还不是“宛转蛾眉马前死?”那是深宫女子的悲哀。古代帝王呼风唤雨,只手遮天,他宠爱一个人可以大胆而直接,而平民呢,他们从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盛行诗词,遇到喜欢的人相见却不能相恋,相恋却不能相守,或者说是不敢,他们只能将情寄于笔上。流露于词,所以有了那么多感人凄婉的爱情诗,或者我可不可以说这只是一种艺术,爱情只是用来提升艺术的工具,现实终究是现实。“俩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很美的一句诗,但是却只是虚幻,只是艺术表达的方式不是吗?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相恋的俩个中的男主角永远都不可能是古代只手遮天的帝王,他只是一个平民,或者有很多女孩在期望她的另一半如古代的帝王,呼风唤雨,只手遮天,但是她们忘了,我们是人不是如古人编撰的神。我们的生活是用各种语言编织的美,就好比;俩个文盲相爱,男孩不懂得写情诗,女孩不懂得欣赏情诗,他们即使是相爱,但是在他们中间仿佛还缺了点什么不是吗?就好比生活里缺少了童话的美。如果生活没有那些华丽的语言装饰那我们的世界不也是平淡无奇吗?所以同理,那些英雄人物也就是被人加以修饰而已。

从小读很多唐诗宋词。范仲淹,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欧阳修与民同乐,他们都心系国家,他们不再乎一己之辱,他们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虽然被贬他们却心怀天下,他们的这种胸襟这种气度,这种爱国的情怀感动世人。岳飞被诬陷入狱仍然想着宋朝的兴衰,屈原得知都城被占领投汨罗江自尽,读者这些,突然读到了一个身为帝王的无奈与悲哀,国是他的国,在小人的谗言与忠臣的劝诫下,他分不清是与非,他的抉择涉及江山的兴亡,。有多少忠臣被陷害他却无可奈何,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

或许国家的兴亡真的是历史的一种必然吧。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一直被人们所称赞,精绘画,通音律。可以说是诗词书画皆有很深的造诣,他是一个皇帝,迫于无奈而当皇帝,他本应是一个文人,他应该是和知己把酒言欢而不应该是被困在深宫。他真的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他的这首《相见欢》被无数人吟唱,词的意境可想而知。无言。独上可以看出他落寞到了极点,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倚栏眺望,心中的悲凉无处细说,只能在这如渊的深宫内望月,“月有千种之悲,”本来他可以与词人结为知己,但他却只能与明月倾吐,剪不断的愁绪如潮而涌那种寂寞不言而喻,身为帝王他没有那种登上权利高峰的欣喜,有的却是无边无际的无奈与落寞,院子里的冷清与他此时的环境形成正比。他感受到的是“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当时国亡。妻离子散,他被宋俘虏昔日的情景如梦一样浮现在眼前,昔日繁华的南唐已经不再,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做的只是这些诗词歌赋,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只能任由眼泪狂泻而下,他本不应是皇帝,现在却做了亡国之君,“问君能有几多愁”一语道尽了他的亡国之痛,内心的凄凉波涛般狂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春天的花开,中秋的圆月这种美好的日子是何时结束的,过去的往事又有多少还记忆尤新呢。昨天的小楼又一次被春风拂过,春花将再一次怒放。而自己的故国却是不堪回首,李煜在位时不问政事,或者此时的他也有种不可隐藏的悔意,身为一国之君却没有尽责。“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如今物是人非,昨天的小楼雕栏还在,只是人已非,那些宫女已经被换了人,国已成为别人的国,此时悲痛到了极点,不由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见他的愁到了极致,他在政治史上虽然是失败的,但他在词坛上却是成功的。想到一个人,他-出身贵族身份显赫,本应是游刃官场,却偏偏与文人结交,他本是满人却偏偏喜结汉人,他,是历史上美得一笔,他也是世上最美的情郎,他,重情重义,但是他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英年早逝,还有他的爱情。他就是—纳兰容若,有人说,如果李煜如果与他身在同一朝代,他们一定可以结为知己把酒言欢,有人也说,他是李煜的重生。所以想要说一说容若。

容若自小聪明绝顶,在别的孩子玩泥巴的时候他在书房作诗,在别人作诗的时候他已经在结交良才挚友,当他的父亲在朝堂之上的时候他却在书房写字,或在茶馆与人喝酒论茶。明明出身官宦世家他却不理政事,他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他有个青梅竹马的表妹,俩人自幼一起玩耍写字,,“正是辘轳金井,满是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在容若少年时初遇他的表妹。这是一场他人生中最美的邂逅,但在封建王朝这种情不可能维持的长久,表妹被送入宫中,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人之一,他肝肠寸断,“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他的幻想,是他的渴求,他将他的痛表达的直接。表妹只能在他的梦里出现。期间若容难忍对表妹的思念,曾冒着危险进宫看过一次表妹

只可惜“一朵芙蓉着秋雨“的表妹与他在如此的宫廷内只得“相逢不语”静默无言的相对,“转过回阑扣玉钗”。冒着生命危险进宫见自己所爱,等到的只是她的一眼回眸。相恋不可相见,相见不可相认,这次相遇让他明白他们二人已经没有了可能,容若回到家后认命的娶了卢氏为妻,卢氏却也出身书香门第,婚后二人琴瑟相和,“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椅斜阳”。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持久,卢氏红颜薄命,婚后四年便离开了容若。卢氏死后,容若更加悲痛。“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妻子的死并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的悲痛“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一生一代一双人”只是他美好的构想罢了,后来便又续了官氏“彤云久绝飞琼宇,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对爱情,香消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他究竟对官氏是何种情,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白。

后来,容若遇上了江南的才女沈婉,却因为身份而离异,当时的容若对沈婉既是歉疚,又是不舍,或者他已经爱上了沈婉。最后带着歉意离开人世。上天赐予了容若的才,却剥夺了他的爱情,这是悲还是喜?是否可以说,他离开人世也是一种幸福?

篇2:毛泽东诗词·时代风云

关键词:井冈山诗词,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创建革命根据地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 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 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毛泽东诗词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 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 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事实上, 毛泽东诗词不仅是毛泽东个人人格魅力生动体现的载体, 更是中国革命辉煌的史诗和革命党人精神的生动写照。从极具思想性、政治性、文学性的诗词中, 我们不仅能看到当时的社会历史概况、毛泽东个人的心路历程, 还可以从中体味到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 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国革命思想不断赋予的新的内涵。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在讲解相关历史知识时, 应谨记艺术地展现这一段文史珠联璧合的特殊历史, 通过以诗证史来还原历史原貌。现以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创业、探索时所创诗词为例进行剖析。

一、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根基———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

邓小平1972年11月来到井冈山, 语重心长地说道:“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 应当发扬。”江泽民2001年6月在江西考察时, 意味深长地指出:“井冈山精神, 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敢闯新路, 依靠群众……”胡锦涛强调:“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 就是要……始终坚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在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心目中, 井冈山精神中至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依靠群众”!而“放手发动群众”, “人民战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等等正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思想。

“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近代史上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让后来者反思, 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毛泽东深谙魏征的民本之道, 在承天景命之时, 顺应民心, 筹建人民军队, 处处为广大贫苦大众的利益考虑, 自然也就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充分证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毛泽东的很多诗作当中, 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群众路线”这一思想。

例如,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由于当时的中央领导顽固推行“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政策, 力主攻长沙, 打南昌。以红军薄弱的力量与敌人强大的军阀势力做正面的阵地战, 致使红军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为此, 毛泽东与李立三进行了坚决斗争, 率领红一军团从福建汀州挥师北上, 向江西广大农村进军。诗人在诗歌中盛赞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工农红军为王师、为天兵, 而斥反动派为肮脏、丑陋、卑鄙的“腐恶”。在面对貌似强大的“鲲鹏”时, 诗人看到了深受革命振奋的农民、工人阶级等广大人民群众拼力拿起武器踊跃参战, 如同沸腾江河, 势不可挡地泻向大地, 席卷江西, 直指湖南、湖北。而且诗人相信, 在武装了的群众和人民军队的强攻之下, 一定能用万丈长缨将腐恶的“鲲鹏”缚住、捆绑住, 从而最终解救受压迫剥削的劳苦大众。

工农红军对人民的呼唤还表现在毛泽东写于1931年春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1930年的岁尾, 蒋介石调集约十万大军, 任伪江西省主席、国民党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官, 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 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围剿”。面对气势汹汹来犯之敌, 红军将士众志成城, 同仇敌忾, 气冲霄汉, 沉着应战。毛主席亲自指挥红一方面军的一、三两个军团, 共四万人, 于12月下旬将敌军先头部队诱至根据地中部, 紧接着于1930年最后一天在龙冈作伏击歼敌之战, 结果一举击溃敌军并活捉张辉瓒及敌部九千人。新年伊始, 再度乘胜攻击, 至1931年1月3日, 共歼敌军一半以上。迎来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而当气急败坏的敌人发起第二次“围剿”时, 毛泽东充分意识到, 革命只有唤起千百万劳苦大众齐心协力奋勇向前, 那时红旗才会插遍整个中国。

可以说, 在井冈山斗争中, 毛泽东已经很好地处理了工农联盟问题, 并由此推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这为我党我军今后的发展、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 我们不难发现一代伟人的高瞻远瞩: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而这项创举的伟大意义在于, 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进程,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工农革命的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巨大成功, 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大众看到了工农革命的灿烂的曙光!

1929年三、四月间, 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派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派, 因争夺华中地区统治权引发战争。新旧军阀之间无休止的混战,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如漫天乌云淫雨铺洒人间, 激起天怒人怨。“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清平乐·蒋桂战争》) 。为了粉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毛主席利用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 亲率红四方面军主力, 自井冈山突围, 挺进赣南、闽西, 三月间首次入闽, 四月间二度入闽, 一口气攻下福建龙岩、上杭二县, 开创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作为人民利益代表者的工农红军哀百姓之哀, 乐百姓之乐。帮助当地百姓打败军阀之后, 共产党人首先要解决的是“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在闽西地区建立革命的人民政权, 在红色土地上掀起土地革命浪潮, 打土豪, 分田地, 忙得不可开交。既得利益让根据地百姓有了生产的依据和动力, 军队在此期间严明的纪律让百姓感受到“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真实性。这一切为夯实根据地民心起到了深远影响。这也为以后工农红军于此展开的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由于有了广大的根据地和人民的大力支持, 中国革命自此有了全新的变化, 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有了诸多的注处。

例如, 毛泽东于1928年秋在《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中写道:“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诗人通过对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 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 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 以不变应万变,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敌军围困万千重”, 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 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 然而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 视万千敌人如虫蚁, “我自岿然不动”。它高度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 敌强我弱, 敌众我寡, 但红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原因何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这两句一语道破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在强敌面前, 根据地的军民意志形成空前的统一, 齐心协力抱成团, 众志成城御外敌。毛泽东这首诗词中涉及的这一段史实, 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一个指点江山的诗人。他的诗作, 我们见仁见智, 常读常新。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 能引领学生品读毛泽东诗词, 解析中国革命史, 实在是教学中的快事。

参考文献

[1]徐四海编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毛泽东诗词鉴赏

上一篇:中药药剂学习题及答案下一篇:中考作文素材:洛克菲勒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