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过生日

2024-05-16

古代过生日(共17篇)

篇1:古代过生日

人们对孩子和老人的生日比较重视,给孩子过生日叫“过生儿”,给老人过生日叫“祝寿”。

古代称“初始的日子”为元旦,每个人的生日都是其“初始的日子”,即其“元旦日”,应该庆贺。传说,刚开始庆祝生日时吃鸽蛋,鸽蛋是个“圆蛋”,“圆蛋”和“元旦”谐音,吃了鸽蛋,就表明人生中新的一岁又到来了。鸽蛋不容易得到,就用鸡蛋代替,所以生日吃鸡蛋被广泛认可。给孩子过生日,把煮熟的鸡蛋在孩子身上滚来滚去,称为“滚运”;给老人祝寿,晚辈都要吃鸡蛋,而且慢慢咀嚼,称为“给老人嚼福”。

吃长寿面的习俗源于一个传说。汉武帝与大臣聊天时说:“人中越长,寿命越长,若人中达一寸,则可活百岁”。东方朔听后大笑,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彭祖活了八百岁,他的人中则为八寸长,那他的面部有多长啊?”这是一则笑话,后人却借“长面”喻“长寿”,随着时间的推移,“长面”又演变成了“长长的面条”,于是面条就和长寿有了联系。生日这天吃的面条称为“长寿面”。

父母都希望孩子的个头高一些,个头长得快俗称“贪长”,而那些不“贪长”的孩子,在生日这天就得早早起床,找一棵大椿树,不能让其他人发现,抱住椿树念叨:“椿树王,椿树王,你发粗,我变长,你发粗了当檩梁,我变长了穿衣裳。”连念三遍。据说,这样做了之后,孩子在新的一岁里就会“贪长”。另外,孩子生日这天,太阳出来之前,不许拍打孩子的头顶,否则,孩子还是不“贪长”。

传统观念中,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合称“五福”,长寿为五福之首,为老年人祝寿尤其显得重要。一般来讲,人到50岁才能祝寿,也有60岁才开始祝寿的,民间以10岁为一大寿,即50、60、70、80等逢十的生日均为大寿日,大寿要过得比平时隆重一些。民间多按照实际年龄减一岁过大寿,比如60大寿要在59岁生日时过,其它大寿日以此类推。

给老人祝寿,要设寿宴,讲究的人家还要下寿谏以示庄重,而寻常百姓家多不使用寿谏。以前,寿宴多设在家中,祝寿者主要是老人的子孙及家属。前往祝寿时,要携带寿礼,过去的寿礼有寿桃、寿面、寿烛、寿糕、寿联、寿画等。寿宴的规格和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但鸡蛋和寿面必不可少。拜寿时,晚辈要向老人敬酒,并说一些“祝您健康长寿”、“祝您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福语,有些地方还要磕头跪拜,但大部分地方都是晚辈站在老人身边,一边敬酒,一边祝福。一旦给老人过寿诞,年年都要过,中间不能间断。

孔子活到73,孟子活到84,圣人尚且躲不过这两个关口,何况普通人?因此民间流传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招自己去”的说法,也就是说,73岁和84岁被视为人生中两道坎儿,73岁生日要说成74岁、84岁生日要说成85岁,意思是已经跨过了这两道坎儿。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多得很,人们也就不忌讳这两个数字了。如果活到百岁,过生日时也不能说是“百岁寿诞”,只能说

是“99岁大寿”,因为百岁是寿命的极限。预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打破百岁极限的老人会越来越多。

篇2:古代过生日

提到中秋之月,很多人能够联想到圆月里的嫦娥,却很少有人想到月里的月兔。其实在中秋节这一天,民间还有很多的地方在中秋节“拜兔儿爷”,传闻拜的便是月里的玉兔。

特别是在江浙一带,这个习俗还很兴盛。兔爷一般都是泥巴做的,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穿戴着盔甲的战士。它有着人的身子兔子的头。除此之外,江浙一带的人还喜欢在中秋节那一天去钱塘江观潮。

“听香”是古代流传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是由妇女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祷告,表明心中所想卜测的事,如感情、财富等,在请示了出门以后应行的方向后,就拈香出门,凡是在路上所听到的一切谈话、歌唱等,均可以就此卜测所问的事,然后以杯茭问神答案是否如此,如答不是,则继续前行,直到获得神明的`指示的答案为止;未婚的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别人菜园中的蔬菜或葱的习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将得到美好的爱情。

在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我记得我们小时候,过中秋的时候就一定要有葡萄、柚子和梨这些水果,还有吃鸭子的习俗呢。

篇3:年三十,病房里过生日

“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生日快乐……”2月18日, 重庆市石柱县人民医院一个普通病房里, 响起了生日歌声。该院神经、肾内科的医护人员为患者彭婆婆送上64岁生日祝福。

大年三十是彭婆婆的生日, 神经、肾内科护士长谭颖得知这一情况后, 决定组织医护人员和家属一起, 在病房里为她办一个生日Party, 让老人过一个愉快的生日和除夕。

一幅温馨的画面映入眼帘:医护人员为彭婆婆送上鲜花, 将插满蜡烛的生日蛋糕送到她的床边;老人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和家属一起吹灭了蜡烛。在场所有的人为彭婆婆送上了生日祝福:“婆婆生日快乐!祝您早日康复!”

篇4:过生日,写生日

李华说,生日是愉快的。那天,她在家里开了个烛光生日Party,好多同学都来参加了。他们尽情地吃,尽情地唱,尽情地跳,非常开心。

王翔说,生日是倒霉的。那天,他生病了,没有了烛光,没有了蛋糕;只有尖尖的针头,苦苦的药丸。他难过地说:“宁愿天天罚扫地,也不愿生日时生病。”

黄芳说,生日是温馨的。那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都来了,听到了许多祝福,收到了许多礼物。她陶醉在亲情的幸福里。

张明说,生日是难忘的。那天,教室里张灯结彩,挂满了气球、彩带,一片喜气洋洋。老师和同学为“留守儿童”张明举行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生日晚会。他激动地说:“我会记住这个生日的。”

章璐说,生日是孝顺的。妈妈生日那天,她用自己储蓄罐里的钱为妈妈买了一个生日蛋糕、一束康乃馨,整个家庭充满了欢乐。

郑玲说,生日是担忧的。爸爸生日那天,她和妈妈在等待中,知道了爸爸在扑救山林大火。她和妈妈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爸爸的生日。

当当说,生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用笔留住你我他(她)的每一个生日。

[读读佳作]

妈妈说:“明天就是奶奶的生日。”我想:“平时奶奶天天在家做家务,还要经常关心我的学习,真辛苦!我来帮奶奶过个生日吧。”妈妈知道了我的想法后,非常赞成。

第二天,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上街选蛋糕。西点房里,蛋糕可多了。奶奶年纪大,不能选择太油腻的,还是买一个鲜奶的吧。奶奶是属老牛的,我让蛋糕师傅在蛋糕的正中做了一头可爱的老牛,下面写上“祝奶奶生日快乐”的字样。

我和妈妈高高兴兴地提着蛋糕回家了。我把蛋糕藏在我的小房间里,准备过一会儿,给奶奶一个惊喜。

妈妈把晚上的菜烧好了。全家人都到齐了。大家围坐在一起,我点上生日蜡烛,奶奶站在正中间。“一、二、三……”在我的指挥下,奶奶鼓起了嘴巴,一口气把蜡烛都吹灭了。大家一起鼓起掌来。这时,我又指挥大家为奶奶唱起了生日祝福歌。歌声回荡在客厅里,奶奶的脸上溢满了笑容。

[当当发言]

习作从“我”有帮奶奶过生目的想法,到和妈妈一起选蛋糕,到指挥奶奶吹蜡烛,指挥大家唱生日歌,有序而完整地写了“我”为奶奶过生目的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奶奶、孝敬奶奶的好孩子。写生日还可以表达自己对大人们的爱。再过几星期就是妈妈的生日了,我也要帮妈妈过一个愉快的生日,然后再把过生日的事儿写下来。小朋友们,你们呢?

[老师提醒]

篇5:古代生日贺词

庭帏长驻三春景海屋平分岁筹

婺宿腾辉百龄半度天星焕彩五福骈臻

六十寿

青松翠竹标芳度紫燕黄鹂鸣好春

玉树阶前莱衣兑舞金萱堂上花甲初周

七十寿

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庆古稀

八十寿

八秩寿筵开萱草眉舒绿

千秋佳节到蟠桃面映红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九十寿

明月有恒纪年合献九如颂,长春不老添闰当称百岁人

设溯当年 喜花甲一周又半

称觞逢此日 祝萱颜百岁有奇

百岁寿

桃熟三千瑶池启宴 筹添一百海屋称觞

篇6:古代怎样过中秋节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唐代中秋行“拜月”

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赏月之余,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符号。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为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当时的大户人家一般都会在中秋节摆设大香案拜月,圆饼、西瓜、苹果、葡萄等供品一应俱全,其中圆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还要特意切成莲花状供奉。

北宋中秋始“团圆”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南宋“月饼”诞生

月饼的由来,传说源于唐征突厥取胜,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此说无据,胡饼汉代已入中原,类于今天的馕。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近似月亮罢了,和月饼毫无关系。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并且,蒸制月饼至今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游览志会》中有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 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 径尺余,重有两斤。”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煮饼,凉面叫溲饼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 元代中亚技师大量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这推动了月饼的普及。

明代流行“送月饼”,影响至今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篇7:生日-过生日作文450字

叮咚叮咚门铃响了,小狗兴奋地打开了门,让朋友们快点进来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先是一起唱着生日歌给小狗庆祝生日。忽然小羊说:“我肚子真饿啊!”小狗说:“那么我们现在一起吃美味的大蛋糕吧!”小猫说:

“等一等,等一等,我们也给你带了美味的食品,想和你一起分享呢!”小狗深深地被大家感动了,它非常感谢朋友们来时还不忘给自己带来礼物。

小羊拿出了一盘清香扑鼻的干炒毛豆青菜,闻起来就好吃,小兔子不服气拿出了十个又胖又红的胡萝卜,看上去超级美味,也不赖,小猫更不服气,拿出了三条大大的鱼干,大家都把自己带来的好吃的放在桌子上。小狗感动地说:“谢谢大家带来了那么多好吃的送给我,以前都是自己给自己随便过个生日,特别没意思,今天能有大家陪我一起过,已经感觉足够幸福了!你们还给我带礼物,给我唱歌庆祝,我就感到更辛福了!再次谢谢你们!我此时感觉到心里暖阳阳的,真的好感动!

篇8:古代过生日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名“将军”是如何为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立下汗马功劳的。

为什么要把哈勃望远镜送入太空?

太空观测的一大目的,是对太空中的星系和空间进行有效的定位。人类生存的地球圈层充满了空气,空气随着我们头顶的云朵一起,处于流动的状态。如果把大气比作水,我们把笔斜着插入水中,就会看到水中的笔似乎被水折断。我们晃动水,笔在水中的部分也将同时晃动。在天文观测中,空气就类似水的特性,因此我们获得的太空图像就发生晃动,同时看到的图像也就不是原来预定观测位置的影像。与此同时,由于地球存在臭氧层,很多紫外线被厚厚的臭氧层吸收或隔离,因此这部分光也无法在地球观测到。

考虑到地球上种种对观测的不利影响,科学家决定把望远镜送入太空,由此影像就不会受到大气湍流的扰动,视相度绝佳又没有大气散射造成的背景光,同时也能观测到被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

哈勃望远镜究竟为人类做了什么?

当我们仰望星空,总会幻想天外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是否在遥远的地方也存在有类似地球一样的生命。因此,带着人类的好奇和期待,哈勃摆脱了地球的束缚,意图用自己的“双眼”去静静凝视着天外灿烂的星河,用自己的观测数据使人类更加了解宇宙、了解自己生存的美丽的地球。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哈勃到底为人类观测宇宙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黑洞是某些星系的核心还只是一种假说,到了80年代中后期,人类才鉴定出一些星系核心可能是黑洞。然而,哈勃借助高解析光谱和影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假说的正确性,并使得黑洞是星系核心成为一种普遍和共同的认知。

1994年的一个闷热夏天,在哈勃完成第一次维护、修好光学系统后不久,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使得科学家最为之兴奋的,它可能是自发明望远镜以来,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大型天体相撞。这一奇观可能上百万年才会出现一次,而哈勃有幸成为了这一奇观骄傲的见证者。为人类了解生命起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哈勃的功绩远不止如此,它观测了数干个星系及星系团,观测并记录下的数据容量高达100TB,要有100~200个普通个人电脑的硬盘总和才能将其装下。同时,它还为宇宙中所能及的星系勾画了蓝图,将人类的视野在宇宙中放大了300多倍,为人类认识宇宙年龄、大小及组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哈勃望远镜的功能如此强大?

一个好的将军必须拥有好的武器、设备,才能够驰骋疆场。哈勃作为一个优秀的望远镜,要面对一个暗背景为主的宇宙色调,同时需要观察庞大的宇宙空间,必然配备了许许多多强大的观测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如此多的探测任务。

除此以为,哈勃还搭载了暗天体照相机、暗天体摄谱仪和精确导引系统。这么多强大的设备才最终铸就了哈勃望远镜极目千里、一览无余的本领。

来宇宙的舞台又会是如何?

当哈勃望远镜喜迎25周岁生日的同时,这位昔日辉煌卓著的英雄也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英雄迟暮多少会带来些许感伤和不舍。这也不禁让人想起1977年发射升空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巧的是,它也于201 5年停止了数据磁带机的运作。

那么,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也会随着这些英雄的老去而慢慢放缓脚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因为,人类真正开始进行宇宙探索才处于刚刚起步状态,宇宙梦才刚刚开始,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宇宙探索活动将会变得更加频繁。就在哈望远镜勃即将谢幕的同时,据一些国外媒体报道,201 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准备将把史上最昂贵的詹姆斯一韦伯空间望远镜送入轨道,来接替哈勃望远镜的工作。而且,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雄心远远不止如此,目前又有科学家提出了新的、更大规模的望远镜。相信将来,人类会继续开发自己的智慧,不断推出新的方案和设计,为我们头顶那片灿烂的星河勾画出更具体、更美妙的蓝图。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主要成员有哪些?

1.广域和行星照相机(WF/PC)

广域和行星照相机在后期维护中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广域相机有广泛的视野,便于在探测中看到更多的视野,可对光度微弱的天体进行全景观测, 但它在解析图像的能为上有所损失。而行星照相机拥有强大的对图像解析的能力和高度的放大率。因此,二者互补使用,能够高清晰的给出行星图像。

2.戈达德高解析摄谱仪(GHRS)

戈达德高解析摄谱仪用于紫外线波段的观测,拥有高达90 000的光谱分辨率。后在1997年维护过程中被更为强大的太空望远镜影像摄谱仪(STIS)取代。

3高速光度计(HSP)

篇9:古代人怎么过夏天?

珍贵的冰

夏天要想凉快,冰块是必不可少的降温工具。但在古代没有冰箱和冰柜,大热天是不可能把水冻成冰的。唯一的办法,是在冬天及时把江河湖泊里冻成的天然冰储存起来,等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使用。

早在先秦时期,当时周朝的国君为保证夏天王宫里能有冰块使用,就专门派人负责收集和储存冰块。这些人被称作“凌人”,指挥着手下的70~80名工人,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处采集天然冰块,并运到名叫“凌阴”的冰窖中统一保存。到了夏天,周王就可以将这些冰取出来,用来冰镇饮料和水果啦。

顺便说一下,这个冰窖并不难做,只要在背阴的地方挖一个深一些的大坑就可以。所以,一些有钱人也完全可以做个冰窖来储冰。比如西汉的梁孝王刘武,甚至在自己的坟墓里也没忘了造一个冰窖。大概这位王爷活着的时候享受惯了,死后也不能忘了把“做冷饮”的设备带着……

对于做官的人来说,虽然不一定挖得起冰窖,但也有机会和冰“亲密接触”,因为皇帝有时会将冰块赏赐给他们,作为一种奖励。当然,要是你不注意保管,这个“奖励”可能还没拿到家就化没了……到了明朝,每年的立夏这天,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也算是作为开始进入夏天的一个标志。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但那时的官员们不再直接领冰块了,而是发放“冰票”,再凭票到指定的地方领取。在京城,从暑伏那天开始直到立秋,官员们都可以领取这种“冰票”,算作是一种福利。

那么,普通老百姓呢?就只好花钱买冰来用了。唐朝时已有专门的小贩在街头卖冰,甚至还出现了天热涨价的现象!天越热,冰越贵,听上去是不是很气人?呵呵,不过也不要紧。在一本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小贩在街头卖冰,趁大热天涨价,高出原价几倍出售,顾客一气之下都不买了。没过多一会儿,冰就全化了。让这个贪心的小贩好好地被教训了一次!所以买冰时不要着急,一定要坚定信心:你急,卖冰的比你还急呢!

街头卖冰后来也成了夏天古代街市上常见的一景。宋朝的诗人杨万里专门写了一首诗,描写夏天卖冰时的情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唉,天实在太热啦,光听卖冰的人吆喝着“冰”这个字,人们就觉得凉快起来了!

原始“冰箱”

咦,前面不是说了古人没冰箱吗?怎么又冒出来啦?唉,冰箱真没有,但“冰盆”可以有!原来,古代有一种被称为“鉴”的大盆。一开始是用陶土烧制的。到了春秋时期,又有了青铜制成的“鉴”。人们把装好食物或饮料的器皿放进这个大盆里,再在四周堆满冰块,最后扣上盖子。这样,食物就可以保持新鲜、饮料也可以变成“冷饮”啦。

看见了吗?这种“冰鉴”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冰箱。当然啦,想使用这样的“冰箱”,首先你得先能弄到冰块。所以,普通老百姓还是用不上这个。不过普通人家也有夏天的“保鲜神器”,那就是——水井。因为井挖得很深,与地面上的热气隔绝,所以井里的水和空气都是凉的。人们可以在井里放一口缸,作为储存食物的“冷藏室”;或者把要保存的食物放在篮子里,用绳索吊到井下保存。要注意的是不能放得太多。不然的话,把绳子拽断了,吃的掉到水里不说,连井水也要变成“杂烩汤”了。

古代的“冷饮”

跟现代花花绿绿的各种饮料相比,古人用来解渴的“冷饮”确实不太“讲究”。只要是凉水就可以了。普通人喝的就是井水,而住在山里的人可以喝山里的泉水。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那时的人管热水叫做“汤”,而凉水才叫“水”。这下,你明白什么叫“汤汤水水”了吧?

总喝白水当然很单调。到了汉朝,已经有人开始往水里掺入蜂蜜,制成蜜水。可不要小看这个“发明”。因为蜂蜜在古代也是很贵的,经常被有钱人拿来当作补养品。所以这个简单的蜜水,就已经是那时的“高档饮料”了。传说汉末的将军袁术便十分爱喝这种饮料。他死时正是大热天,想喝杯蜜水,但当时他身在军队里,连粮草都供应困难了,实在没地方去找蜂蜜,厨师只好给他端来白水。袁术见了,仰天长叹:“我袁术怎么到了这个地步!”之后,就趴在床上吐血而死。

人常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而袁术一个堂堂的将军,竟因为没喝上一杯饮料而送了性命,简直可称为中外饮料史上的一件奇闻。

到了隋唐,饮料比以前讲究多了,出现了类似今天的“保健饮料”。这种饮料被称为“饮子”。它是用水果或草药熬制而成,在解渴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当时的长安街头,开设了很多“饮子店”,就像我们现在大街上的冷饮店一样,生意兴隆。

做“饮子”生意的人多了,难免有竞争。不少店家都各自推出了招揽顾客的奇招,有的店可以先喝后付钱;有的店在门口摆一口大锅,现熬现卖;还有的店干脆做起了“广告”,号称自己店里的“饮子”可包治百病……嗯,看来在那时逛街一定非常过瘾,花不上几个小钱,就可以把各种口味的“饮子”喝个饱啦!

篇10:古代过生日

实本来是可以蠢到不计代价不顾回报的,但现实总是让人寒了心。其实你明明知道,最卑贱不过感情,最凉不过是人心。

给时间一点时间,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让你难过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

爱情中没有对不起与对得起,也没有先来后到,有的只是爱或不爱,不要等到错过了再去后悔当初自己为什么不去争取,争取过才不会自己后悔。

当你看清了一个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谅的意义;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你就懂得了至极的尊重。活着,总有你看不惯的人,也有看不惯你的人。

有的人,该忘就忘了吧。人家不在乎你,又何必委屈自己呢?再怎么痛,再怎么难过,人家也看不到,也不会心疼你,你难过给谁看?

世上最好的缘,便是有个聊得来的伴,永远不嫌你的话多,不厌其烦且久处不厌,永远会陪在身边,念你冷暖,且懂你悲欢。

开始的时候,你怎样任性,他都可以包容,可到后来,你连脾气都不敢有了。

人越年长,便会逐渐对身边的人越来越淡然。很多人出现了。又消失了。

有一个人,你真的好想他快乐,所以你宁愿自己不快乐;有一个人,离开他的时候你笑了,但是一转身,早已泪流满面。

我讨厌孤单,可我只剩下它了。

有时候,突然会觉得自己很孤单。没有人懂你,没有人陪你。偶尔自己疯,自己闹,仿佛跟这世界格格不入。

只有热闹过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孤寂。我本来就是个万年孤独的命理,整日一个人用膳,一个人修炼,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就寝,从没有热闹过,又怎知什么叫孤寂。

你知道什么是孤独吗,就像你一语不发的离开,我在漫无边际的回忆和冷风里一边恨你,一边等你。

最痛的哭泣总掉不下半滴眼泪,最深的孤独是站在人群中而哑口无言。

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是比起失望,随欲,以及冷热交替后的纵横来说,孤独会让人更踏实。

最深的孤独不是长久的一个人,而是心里没有了任何期望。

内心孤单的说说句子 一个人孤单的心情短语

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一个人生活久了,最大的毛病就是很多话都不想说,不愿被打扰,但又渴望被拥抱。

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点,没人会觉得奇怪。这种战争,注定单枪匹马。

一个人单身久了,就不想去恋爱,会感觉朋友越来越重要;一个人单身久了,就不想去逛街,会越来越喜欢在家听歌;一个人单身久了,就变得成熟起来,会比以前越来越爱父母;一个人单身久了,就买很多鞋子,会独自去很多很远的地方旅游;一个人单身久了,就不经意悄悄流泪,会在众人面前什么都无所谓。

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一个人可以佯装一切,却无法佯装幸福。

没人掐掉你手中的烟,没人给你一个家,没人替你挡掉手中的酒,说白了,除了孤独和酒你什么都没有。

孤独的夜晚,没有你,我学会了勇敢,没有你的陪伴,我学会了坚强,没有你的日子,我学会了伪装。

人人说你活该独自凄凉,其实没人懂你的情长。

时间暂停在故事与故事的中场,但列车还是得继续向前行驶。

现在的眼泪,不是后悔,是想温习那些曾经。

那张没有线条支撑的脸,怎么知道岁月,知道死亡之中的存在幽如蓝天 。

篇11:中国古代女子怎么过“七夕节”

其是中国的“恋人节”,而中国现代则喻为“女儿节”或“乞巧节”,并留下很多别致风趣的风气。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苍生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银河的日子。故时人亦称其是中国的“恋人节”,而中国现代则喻为“女儿节”或“乞巧节”,并留下很多别致风趣的风气。

七夕这天,江南一带的男子都要以槿树(做菜园或家院竹篱的.矮树木)叶洗头发。

相传,这天凌晨织女可在银河洗发去会牛郎。织女对牛郎一年的相思之泪,都洒落在那槿树叶上,开出淡紫、粉红或皎洁的花儿。

所以,到了那天,江南的男子,农村挎着竹篮子去采摘槿树叶,再把它揉碎,用它的汁液洗头。

在七夕夜深人静之际,奼女们还会躲到葡萄架下或槿树竹篱旁,相传或许偷听到织女相思的抽泣声。有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天河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行章,涕零另如雨。

元朝都城一带在这天要将嫁出的女儿接回外家过“七夕节”。“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生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馈了偿家。”(《析津志》)

相传牛郎织女又合称“灵匹”。唐朝书生李峤《奉和七夕应制》诗曰:“灵匹3秋会,仙期七夕过。”是以,现代民间又将七夕喻为“乞巧节”,男子们便在这天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巧”:

一曰卜巧。“卜巧”即卜问女孩子将来是否心灵手巧、巧到何程度?《开元遗事》有载:唐玄宗与诸妃每至七夕凌晨,便会分散清华宫就宴,让宫女们将蜘蛛放进一个小锦盒里,窥察蛛丝的粗拙,用以卜问巧的程度如何。《梦梁录》则说,南宋杭州“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男子,不管贫富,皆着新衣。繁华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酒果,遂令女郎望月,胆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

2曰赛巧。民间男子们比赛穿针引线,谁穿得快,谁便得巧。《荆楚岁时记》说:“是夕,人家主妇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榆石为针,陈生果于庭中以乞巧。”杭州一地则以面粉和糖,制成各种形状的小果,再以油煎之,名曰巧果。向晚陈于庭中,佐以莲蓬、白藕、红菱之类。对目穿针,祈织女赐以巧技。有诗曰: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篇12:过生日作文500字 爷爷的生日

那年夏天,火热的太阳烧灼着大地,我的奶奶因病而住进了医院,因此爷爷的负担根肿了,每天早上要送我去上学,中午还要接我回家吃午饭,晚上不仅要接我回家,还要去医院看奶奶。

但是我的爷爷是个坚强的男人,每当在他最劳累的时候,总是站在窗台上大喘粗气的爷爷头上有着蓬乱的头发。深邃的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芒。这时候,我的妈妈则会奉上一杯浓浓的香茶,并且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一个星期,爷爷没有被苦难打倒。

第二个星期,爷爷在自己的岗位上同艰苦作斗争!

第三个星期,爷爷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和艰苦抗争着!

第四个星期,爷爷终于倒下了,再和艰难抗争了整整三个星期,21天,504个小时,30240分钟,1008144秒钟后,我那坚强的爷爷,终于被劳累打倒了。

忽然,妈妈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出来,西下的太阳洒在餐馆里,金光灿烂。在包间门口我看了看爷爷,他正在把他的微笑传递给每一位亲朋好友……他将一抹光辉洒向我让我感到阵阵温馨,

篇13:古代中国人怎么过夏天?

夏天与冬天一样,颇不适宜的气候条件降低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为此,古代中国人想出了不少过夏天的办法,有不少发明。如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

古代的“赐冰”制度

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

从考古发现来看,家有储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西汉梁孝王刘武,死后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其墓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有一冰窖。大概刘武怕热,生前享受惯了,死后也要“吃冷饮”。

周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身边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只有相当于今高级干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谓“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

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但赏赐形式有所改变,不是直接领冰块,而是发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中所记的“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古代的“原始冰箱”

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鉴”。鉴,实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又称“冰鉴”。冰鉴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冰柜,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便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柜——蟠虺铜方鉴。

上述制冷方法并非百姓所用。秦汉时期,普通人家过夏天,“冷气”的主要来源是水井,制冷和保鲜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将食品置于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现代仍有人使用此法做“冰镇西瓜”。

古代的“冷饮”

事实上,古人用来解渴的冷饮也没有现代这么讲究。对普通人而言,井水便是他们最好的“饮料”。如汉代人,夏天的主要饮料基本上是井水,时人认为“井之所尚,寒泉冽清”。现在大家流行喝矿泉水,似有汉人遗风。

古人管热饮叫“汤”,冷水才叫“水”。汉代夏天已有比较讲究一点的饮料——蜜水,这是一种在水里掺入蜂蜜的一种饮料,可看作是“汉代雪碧”,是当时的一种高档饮料。

到汉末,在饮料里加蜜已成为时人常规喝法。汉末枭雄袁术,便十分爱喝这种饮料,袁术死时正是大热天,想喝杯蜜水,但当时军中已绝粮,哪还有蜜?厨师端来了水,袁术长叹:“我袁术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后,趴在床上吐血而死,此即《魏书》所谓“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

袁术想喝的这种“蜜浆”,就是类似蜜水的一种夏季饮料。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代枭雄竟让一杯饮料羞死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外饮料史上的一件奇闻。

到了隋唐,饮料比以前讲究多了,出现了类似深受今人推崇的保健饮料,时人把这种饮料称为“饮子”。

饮子是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饮子很受隋唐消费者的欢迎,当时长安街头“饮子店”很多,和今街头冷饮店一样,生意兴隆,有的饮子店还可以先喝后付钱。

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中,便提到了一家饮子店:时长安城西市的一家饮子店生意做得特别好,每到盛夏,便用一口大锅熬制饮子出售,这家所售饮子能治疗“千种之疾”,且喝了就好,所以名声很大。当然也不便宜,“百文售一服”,当药水来卖了。

唐时,街头卖冰已成为一种谋生手段,还出现了天热涨价的现象。《唐摭言》“自负”条便引用了这么一则故事:“昔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客有苦热者将买之,蒯人自以得时,欲邀客以数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意思是,以前蒯地的生意人在街头卖冰,乘大热天涨价,高出原价几倍出售,顾客一气之下都不买了,不多会儿冰全化了。结果蒯人为贪心而后悔,流着泪走了。

街头卖冰,在唐之后便成了夏天最常见的一景。南宋诗人杨万里便记述了他所生活时代小贩沿街叫卖冰块的情形:“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篇14:过生日作文600字 我的生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就到了我的生日和妈妈的节日。为了庆祝我的十一岁生日,妈妈专门到面包放给我买了一个蛋糕,还特地花了时间准备晚上出去吃饭,让我的生日过得开心、愉快。而我却丝毫没有想到今天是妈妈的节日。

晚上,我写完作业翻看日历时,3月8日的下面分明写着“妇女节”这三个字。当时,我感到无地自容,十分内疚,觉得自己真不应该。1995年3月8日凌晨6:45,使妈妈认着疼痛将我生了下来。而十一年后的今天,在妈妈的节日中,我却忘得一干二净,我真是太自私了。在学习上,在生活中,妈妈总是孜孜不倦得教育我,怕我误入歧途,而我却这样,真是对不起妈妈对我的照顾。

记得在四年级下学期,我被梁老师选中参加“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当时,我虽然平常数学考得好,可是奥数却不怎么样,买来的奥数书上的题我做错了一半以上。这些题除了不到25%的题我看了答案后理解外,还有75%以上的题我压根就看不懂。看不懂的题我全部交给了妈妈。妈妈每天下班后,抽出自己晚上休息的时间来研究我不会的题。没研究出来一道,妈妈就将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写在纸上,害怕自己忘记。妈妈每天等我一写完作业,就按照纸上写的一点一点地讲给我听,还给了我一个座右铭,让我不要放弃。有时候我听不懂,妈妈就耐着性子一边一边地给我讲,渴了就喝点水,累了就稍微休息一会儿接着给我讲。

记得以前在妈妈一边又一边苦口婆心地教育我时,我总是嫌妈妈唠叨。听的时候,总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而往往我出错的地方,都是妈妈曾经教育过我的。犹为深刻的一次,也是损失最大的一次,是四年级下学期。在期末考试前,妈妈嘱咐我在考试时要认真检查,而我在考试中却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期末数学考试因为粗心丢了三分,只得了97分。

篇15:过生日作文500字 快乐的生日

那一天,姥姥和姥爷给我买了一个蛋糕。我迫不及待 地打开了蛋糕,首先映入 眼帘的是“祝佳音生日快乐”几个大字。字的旁边有几朵含苞未放的花朵儿,还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羊(因为我属羊)。

还没有尝到这蛋糕 香甜的味道,光看这美丽的外形,我已经馋得流下了口水。正当我走向前想吃蛋糕的时候,妈妈走了过来对我说:“小馋猫,看看你那猴急样,蛋糕等一会儿再吃”。不一会儿妈妈拿来了蜡烛,将蜡烛插在蛋糕上点燃并让我许 下一个愿望,我许完一个美好的愿望后就一口气吹灭了全部的蜡烛。

接下来,大家陆续地 为我送上了早已准备好的生日礼物。首先舅妈送给了我一身漂亮的衣服,并祝我越长越可爱;爸爸妈妈送给了我一只精美的钢笔和一本笔记本,让我用它记录下童年的 趣事和今后的学习计划。

紧接着,伴随着一首优美动听的生日祝福歌,我的生日晚宴开始了。妈妈切开了蛋糕,舅妈端上了丰盛的饭菜。大家津津有问 地吃着;尽情地聊着,不时传出一阵阵开心 地笑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篇16:过生日作文500字 快乐的生日

我邀请了乐嘉泽、毛盛南、顾诚博等几个铁哥们儿一起去肯德基过生日。妈妈拿出一叠优惠券,让我们每人点好自己喜爱的食物,可同学们似乎一点儿也不客气,大点特点。坐在香喷喷的餐厅里,我们等了很久,食物还是没有上来,这时,我们每个人都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过了一会儿,肯德基阿姨终于把我们点的食物送上来了。我们每个人都像在抢宝贝似的抢着自己喜欢吃的食物,那个馋相就一个词——狼吞虎咽!

吃得差不多了,好戏上演了!最让我发笑的就是黄霆源的即兴表演了,他说:“为了庆祝孔钒宇的生日,我现在要表演半男半女走模特,大家看好了!”说完,他就扭起了纤细的腰和不大不小的臀部,绕着二楼餐厅走来走去,那样子可滑稽了,把用餐的人全逗笑了。可他呢,在笑声中扭得更起劲!好像今天的肯德基餐厅成了他的舞台呢!要不是我把他给制止了,说不定他还会去一楼表演一圈呢!

用完餐我们又一起结伴去普陀二中玩“枪战”游戏。玩得尽兴时,妈妈说:“已经八点了,该回家了。”在妈妈的催促下,同学们只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临走前,我那帮铁哥们还调皮地秀上一句——Happybirthday!

篇17:黄豆爷爷过生日

黄豆爷爷的生日终于到了,这天一大早,黄豆宝宝就兴奋地站在家门口迎接来祝寿的人。

黄豆宝宝刚等了一会儿,就来了三位先生。

一位先生穿着棕褐(hè)色的衣服,他是谁呢?是酱油。

另一位先生穿着黄色的衣服,他是谁呀?是豆油。

第三位先生穿着白色的衣服,他又是谁啊?是豆浆(jiānɡ)。

他们看到黄豆爷爷,都非常尊敬地向他鞠(jū)躬(ɡōnɡ),大声说:“黄豆爷爷,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黄豆爷爷乐得合不拢嘴。

黄豆宝宝摸着圆溜溜的脑袋寻思:酱油、豆油和豆浆都是用黄豆做的,那将来我做什么好呢?

黄豆宝宝想得正入神的时候,一桶油漆(qī)和一块肥皂(zào)来了。

黄豆宝宝奇怪地问:“油漆哥哥、肥皂姐姐,你们怎么来了?走错门了吧?”

油漆和肥皂笑呵呵地说:“可爱的小黄豆,你不知道吗?我们都是黄豆爷爷的孩子哦!豆油加点别的东西就可以做成肥皂和油漆。”

黄豆宝宝听了,觉得十分自豪,“啊,我们黄豆真厉害!”

突然,黄豆宝宝听到一阵“咕噜咕噜”的声音,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汽车轮胎滚过来。

这个轮胎一边滚动,一边快乐地唱歌:“咕噜噜,咕噜噜,一滚滚了十里路……”

黄豆宝宝好奇地问:“轮胎哥哥,你要去哪儿?”

轮胎回答:“就到你家啊,今天,我爷爷过生日。”

“你说什么?我爷爷也是你爷爷?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黄豆宝宝拼命地摇头,“我不信,你肯定不是用黄豆做的。”

轮胎神秘地笑了笑,说:“嘿嘿,制造我的原材料里就有黄豆,如果不信,你可以去问爷爷。”

“哈哈,是的!”黄豆爷爷笑眯眯地摸着胡子说,“我的孩子很多很多,你们都是我的乖宝贝!”

黄豆宝宝听了,开心地跳起来,“哇,我们黄豆的用处可真大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代过生日】相关文章:

回到古代过中秋作文05-23

过生日05-05

过政治生日04-18

过生日作文04-26

过生日给朋友的生日祝福短信05-14

初三过生日作文05-25

虎宝宝过生日04-07

奶奶过生日范文05-20

外婆过生日范文05-21

过生日作文范文06-06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师德师风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基层干部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