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观后感

2024-05-01

残奥会观后感(精选15篇)

篇1:残奥会观后感

开幕式表演,比奥运会的开幕式感觉好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开幕式上,无论运动员们是否能够参加开幕式,他们的名字都出现在看台的环形屏幕上。这也体现了残奥会以运动员为核心的理念。在我们的地球上,残疾人群体占全球人口总数15%——他们的力量值得被看见。据悉,东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为437人,其中运动员251人,将参加射箭、田径、硬地滚球、羽毛球等20个大项、341个小项的角逐,是我国参加境外残奥会参赛大项最多的一届。

刚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98位入场。

女子轮椅射箭运动员周佳敏、男子肢残田径运动员王浩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旗手。

预祝身残志坚的中国奥运健儿在奥运赛场上放飞自我,创造佳绩!

篇2:残奥会观后感

随着唱片机的转动,冬残奥的故事缓缓流出…运动健儿们在雪山上驰骋,在冰场上拼搏,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坚韧和不屈;志愿者们奉献的身影,在大雪中,在阳光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热情和活力。这一场赛事,是对生命的生动诠释,也是我们的精神源泉,生生不息,顽强拼搏!

冬残奥会随着奥运圣火的熄灭就此落幕,这一次的比赛,成绩不再是唯一看点,残奥会的意义远超于运动本身。这一场盛事,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运动员用梦想的翅膀翱翔,每一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用汗水助力梦想启航,这一次的冬残奥会是爱与希望,是拼搏,是感动,是全世界的生命之花的盛开!

闭幕式的最后,所有精彩记忆留存到时光表盘,存进留声机,北京2022,精彩永恒。

篇3:残奥会观后感

运输流程与工作量

转换期是作为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主会场的国家体育场, 由演出场地向竞赛场地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表面上是场地角色的转换, 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流过程, 涉及到物资运入、场地保护、设备拆装、物资运出、铺装草坪、设备调试、清洗保洁等一系列作业环节, 运输几乎是贯穿始终的后勤保障工作。

转场运输的对象主要包括场地设备和演出物资两大部分。根据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安排, 由北京市运管部门负责转场运输的组织协调, 委托北京祥龙物流有限公司作为承运商承担运输任务。场地设备由设计单位牵头, 组织承建商进行拆装, 由承运商实施运输;演出物资由演出辅助部门提供需求, 由承运商实施运输。根据转场运输的需求特征和时限特征, 按照转换期整体实施方案, 制定了分赛会、分阶段、分时段转场运输一体化运输流程:开闭幕式前, 将场地设备和演出物资从存放地提前运至国家体育场;开闭幕式后, 根据物资保管归属, 将场地设备和演出物资从国家体育场运至相应的物流仓库存放。

根据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转换期整体实施方案, 从奥运会开幕式开始前到残奥会闭幕式结束后的转换期中, 北京市运管部门组织协调承运商共投入重型和大型牵引车86台, 重型和大型挂车115台, 厢式货车23台, 吊车5台, 叉车23台, 运输1263车次, 运输10大类演出物资和场地设备共计4万多件、近2万吨, 总行程13.2万车公里, 参运人员1500余人次, 未发生安全事故、运输差错和运输延误, 保证了奥运会、残奥会转换期的如期完成。

运输特征

开闭幕式是奥运会、残奥会的重头戏, 其转场运输具有政治性强、准备期短、精确度高、货物种类多、作业环境复杂、临场变化快、结果不可逆等特征。

其中, 转场运输对时间和质量的要求精确度极高, 如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的转场运输时限为56个小时、残奥会开幕式结束后的转场运输时限为33个小时。而转场运输物资中的进场物资, 许多是开闭幕式演出必须的设备, 不能有任何损坏;出场物资中许多是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物品, 必须保证完好无损。

转场运输物资共有场地设备、技术设备、道具、仪式制作物、服装、化妆、灯光、音响、仪式前演出道具、跑道保护材料10大类4万多件, 不仅种类多, 而且数量大, 形状各异, 规格多样, 其中包括许多超限货物, 运输组织的难度很大。因此, 必须根据货物的特征, 选择适宜的车型, 制定个性化的运输方案。

奥运会、残奥会转换期间, 国家体育场内的物资拆卸、吊装、运输与场地铺装、清洗、施划等多项物流作业同时、交叉或接续进行, 作业环境复杂, 现场作业面有限;仅有的4个出入口, 要同时满足各种物资、车辆的进出场, 而且由于出入口限高, 导致部分超高车辆只能在场外卸载。因此, 必须按照作业环境的特征, 设计科学、合理的运输流线, 控制运输过程的效率和秩序。

运输组织模式

奥运会、残奥会转换期转场运输工作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和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总体组织、协调下, 北京市运管部门牵头, 公安交管部门配合, 承运商具体运作实施, 各演出辅助部门和设备制作部门参与协作, 形成奥组委组织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融合、运管部门与交管部门联动、承运商运输与政府职能部门保障结合的运行组织模式。

北京市运管部门选派两名政治觉悟、业务素质较高, 又具备一定运输项目组织管理经验的运管人员进驻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办公, 参与项目调研、方案编制和现场组织管理, 便于及时了解需求, 掌握动态, 反馈信息。

北京市运管部门工作人员协调转场运输物资的需求单位, 就转换期不同阶段的各类物资运输需求, 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 对货物种类进行梳理、归类, 分别确定运输需求的车型、时间、装卸地点等信息和货物种类、件数、总重、规格、外廓尺寸等技术参数, 做到心中有数。

在细化运输需求的基础上, 北京市运管部门与承运商一起, 根据转换期不同阶段的运输需求特征, 先后组织编制了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转场运输组织实施方案, 明确运输任务, 建立组织机构, 确定作业流程, 配备车辆装备, 设计运输流线, 编制运行时序, 制定安保措施和应急预案。

从参运人员选择、车辆配置和运输方案制定开始, 实行运输与安保的联动机制, 通过采取建立安保领导机构, 成立参运人员政审小组, 开展安保和防恐教育, 进行车辆强检和技术交底, 签订保密承诺书, 严格证件管理等一系列措施, 使转场运输始终处于有效的安全监控之中。从转场运输的实际出发, 选择了中转卸载场所, 运用节点运输、多次往返、二次转运的运输组织技术, 有效解决了转场物资拆装高峰期车辆周转困难的问题;运用牵引车与挂车甩挂运输技术, 有效解决了转场物资一次场外卸载、二次转运进场效率低的问题, 共实施甩挂63车次, 提高了转场运输效率。

保障方式

组织转场运输项目, 并不是安排的车辆越多越好, 而是要选择适用的车型, 科学合理的调度。根据转场运输物资的特点, 承运商选择了栏板车、平板车、厢式货车、集装箱车、凹心板车、轴线车等十余种车型, 载重量从1.5吨至160吨不等的车辆, 可以适应各类物资运输的要求。同时, 根据转场运输中的不同需要, 设立了14个项目调度组, 分别采取了分时派车、分组派车、分段派车、接续派车、循环派车、压载驻车等调度措施, 使适用的车辆在科学合理的调度下, 发挥了最佳的效能。

为了避免不同作业部门人员、车辆流线交叉、重叠, 形成妨碍运输通畅的瓶颈, 统一设计了作业现场的车辆进出流线, 确定了装卸设备摆放位置, 根据实际需要铺垫了跑道保护材料, 安排了现场指挥疏导人员, 从而有效避免了多部门同时作业导致环境秩序混乱的弊端。

转场运输量比较集中的场外运输线路有三条, 即国家体育场至顺义奥运物流中心仓库、国家体育场至大兴排练场仓库和通州演出设备制作基地。为了确保运输车辆安全、快速和无障碍通行, 北京市运管部门会同公安交管部门和承运商, 组成运输路线勘验小组, 从场内道路、安检通道开始, 对运输路线沿途的道路宽度、限高、桥涵承重、转弯半径等技术参数逐一进行测量, 制作运输路线图。为了减少转场运输对赛时交通和社会交通的影响, 对连续作业的转场运输车辆采取了5~10辆车编组运行, 避免车队过长;对超宽超高的转场物资除必须连续运输的以外, 大都安排在夜间运输, 由公安交管部门全程护送。

转场运输配备的运输车辆全部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 承运商在公司运营指挥中心建立监控室, 实行远程动态监控;承运商自备的无线通讯设备与转换期运行指挥中心的无线通信系统相互配合, 使转场指挥系统及其各个作业现场, 能够实时掌握场内、场外的运行动态, 转场运输信息可以及时反馈, 保证了快速反应、应变及时。

每一次转场运输的重点任务大都是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 把演出或者比赛的场地腾空, 以便为其它相关作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这一特点, 采取了现场协调、快速处置的方法, 根据单件设备拆装作业时间, 滚动安排运输时序, 适度超前调度派车, 保证车辆不断线、不窝车, 装卸不压车、不等车, 有效提高了车辆设备的利用率。承运商建立了完善的生活后勤系统和技术服务系统, 全天候、全方位提供后勤保障, 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验和体会

转场运输方案没有成型的经验可借鉴, 无论对于运管部门, 还是对于承运商, 都是全新的课题。北京市运管部门会同承运商从运输需求调查入手, 对转场运输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问卷调查、会议座谈、分析论证、现场踏勘和综合比较, 在此基础上制定运输组织实施方案草案, 然后提交各个运输需求部门进行核对确认, 与转换期整体实施方案进行对照, 最终确定运输组织实施方案。奥运会开幕式转场运输的组织实施方案前后修改了10余次, 召开了7次研讨会, 方案审查通过后, 编制了作业指导手册, 在转场运输中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对以后几个阶段的转场运输起到了借鉴作用。

北京市运管部门作为转换期指挥系统的成员, 参与转换期指挥部的集中指挥, 便于及时掌握全面运行动态, 及时反映转场运输中存在的问题。承运商建立运输指挥部, 保持与转换期指挥系统的联系, 协调指挥运输现场、运输车队的运行组织, 实施过程控制。北京市交通主管部门将转场运输纳入奥运会、残奥会交通保障工作范围, 实施协同指挥和运行保障。

奥运会、残奥会转场运输选择的承运商是大型国有专业化物流企业, 它们依靠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运转良好的运行机制、健全完备的组织系统、先进精良的运输装备、诚实信用的经营理念、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和能征善战的意志品质, 完成了令某些专家断言“不可能完成的”转场运输任务, 赢得了奥组委和转换期各相关部门、企业的共同赞许, 彰显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精神风貌。

奥运会、残奥会转场运输的顺利实施, 得益于北京市、奥组委和中央、军队相关部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正确领导;得益于有一支高度负责、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专业精干的运行组织团队;得益于各部门、各单位的通力配合和全体参运人员的无私奉献。

奥运会、残奥会是世界性大型体育赛事, 遵循了许多国际化的运行组织惯例, 其中不乏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的特征。在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转换与融合的进程中, 许多运输和物流企业接受了现代物流管理思想与技术, 现代物流理念在传播中, 逐步与我国运输企业的实际相结合, 推动着运输企业逐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转场运输就是运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的成功案例。

篇4:残奥会宠物

导盲犬的工作是为盲人带路,所以也被称为“盲人狗”或“引路狗”,他们完全听从主人的命令,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主人的目的地,除非主人每天只去一个地方。所以主人要上下班或到朋友家访问,必须自己认路,比如在何处拐弯,在何处过马路,都由主人自己决定。但是,如果主人决定拐弯时突然有汽车迎面开来,导盲大便不执行主人的命令,而是自动停下来,等车过或危险过去以后再前进,这样就体现出了它们的重要性,总之,导盲犬的作用是向盲人或低视力患者提供保护,使患者行动安全而迅速。

据了解,13世纪中国就有关于视力残疾人使用导盲犬的记载,系统地为视力残疾人训练导盲犬始于18世纪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建立了第一所导盲犬学校,探索了导盲犬训练的方法和视力残疾人与导盲犬协作经验,1929年传到美国并迅速扩展开来。目前,世界上德国、美国、意大利、英国、丹麦、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有导盲犬训练机构。

什么样的视力残疾人可以使用导盲犬?

1喜欢有狗做伴并乐意照顾狗;

2爱行走且走路速度中等以上(5~6公里/小时),经常到户外活动、忙于社会事务,自己的残余视力有限不足以定向行走;

3年龄16岁以上,有较好的身体平衡协调能力,智力中等以上,情绪稳定,不急躁,安全意识强,善良,信任导盲犬等。

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电影《导盲犬小Q》中,那位盲人渡边先生要到市政厅,训练师说:“靠小Q你5分钟就可赶到。”渡边将信将疑地扶起了导盲鞍,果然,弯角停待、楼梯缓行,小Q——化解。不服气的渡边有意横穿马路,小Q见有危险执意不从……终于,渡边先生扔掉了盲杖。其实,导盲犬的这些神奇之处并非影片虚构。

在家里,导盲犬能领主人到厨房、厕所、大门、桌旁、床旁等。出家门时,导盲犬可以带领主人在盲道上行走,如果盲道或人行道上停放着摩托车、自行车或者摆放有水果摊时,它会引着盲人绕开这些障碍物,从人行道横过马路或到达一个陌生的十字路口时,导盲犬会停下,等候主人的命令,当主人工作或在上课或做其他任何事情时,导盲犬会静静地等在一边,绝不乱跑。

工作人员通常给导盲犬戴一个大小合适的脖子圈,在脖子圈上面再套一个长度合适的“U”型硬把手,行走时视力残疾人抓着把手,这样导盲犬的行走信息就可以为视力残疾人所了解,休息的时候解开把手让狗自由活动。

看来,“小Q”在导盲犬中并不特殊,但是它让我们知道了他们的存在和贡献。据了解,导盲犬在我国还非常少,主要原因是成本较高,甚至高于人力成本,导盲犬一般使用8年左右,培育成本大约10万元,一年就要1万多元,然而,这里的一万元只是挑选出的导盲犬的费用,最适合导盲的拉布拉多犬训练淘汰率也达到60%。 挑选过程中淘汰就更多了,一只背后往往有一二十只。

导盲犬一般选择聪明、健康、性情温和、体重在20~35公斤左右的狗。导盲犬在8个月时寄放在一般的家庭里抚养至1岁,然后返回“导盲犬训练学校”进行服从训练、定向训练、与残疾人沟通训练、拒绝执行危险命令的训练,再进行与残疾人的匹配训练等。

他们的挑选标准是苛刻的,一点攻击性都不能有,特别好动,特别静的都不行。最适合做导盲犬的是拉布拉多和金毛猎犬,这两个品种本身都是运动型的,但一进入工作状态,亲近其他人、嗅东西、追小动物和同类的习惯都不能有,害怕汽车,甚至不喜欢电视的都不行。

导盲候补犬出生2个月后,就会被送到志愿者的家里寄养,目的是让它们逐渐熟悉人的生活环境。导盲候补犬长到1岁时,性格已经稳定,接受、反应能力最佳,训练师就会把它们接回训练,时间大概需要半年。

首先,要培训小狗自如地完成所有基本技术,训练遇见障碍物的反应,其实就是让小狗形成条件反射。比如,为了训练导盲犬遇见楼梯口的反应,训练师会带小狗到楼梯口,用手拍拍楼梯或别的东西,让小狗停下来并侧过身靠着训练师,就这样一遍又一遍,让小狗形成习惯,一见到楼梯就自动停下来,侧过身挡住人的身体,直到成功率达到99%。

篇5:残奥会观后感

9天时间,6个大项,78个小项,运动员们同志愿者群体、媒体工作者一起,为我们贡献了一幕又一幕精彩瞬间。

在比赛中,每一个运动员不以排名为限,都在不断挑战自我,勇攀高峰;每一个志愿者不以语言为限,都在竭诚服务观众,不辞辛劳;每一个后勤保障者不以时间为限,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抓住每一个细节,确保各项赛事的顺利进行;每一个观众也不以场景为限,都在规范要求下为运动员们送去最好的祝福。冬残奥会的主角是他们,一起向未来的路上不孤单!

回望这9天历程,热情、真诚、友善是中国人民的底色,简约、安全、精彩是北京冬残奥会的宗旨,而勇气、决心、激励、平等则是未来要一直传承下去的残奥价值观。我衷心希望,残疾人群体能够得到更加平等的对待和更多温暖的包容,而残疾人事业也能得到更高更大的发展!从未结束,江湖再见。

篇6:残奥会观后感

无与伦比的冬残奥会正式落下帷幕,冬残奥会中看到运动员“自强不息、突破自我、残健融合”的精神与信念,他们在生活中对抗命运,汇聚能量,在赛场上精彩绽放,散发光芒,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有幸见证盛大的北京奥运会,更有幸参与到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中,北京正式成为“双奥之城”,向世界传达着团结、友谊、共融的理念,这种自豪值得铭记一生。作为一名普通志愿者,我们的工作又不那么普通,每一张笑脸、每一次招手都是真诚地服务与自豪的展现,正是一朵朵“燃烧的雪花”让“双奥之城”变得亲切,保障冬奥盛会圆满落幕。再见,北京2022冬奥会;再见,北京2022从残奥会;再见,冰墩墩雪容融。冬奥落幕,青春不散场,作为“新鸟巢一代”,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及志愿者精神,与祖国、与时代一起向未来。

篇7:残奥会观后感

“人生一定要有梦想。如果我还有想做的事情,就一定会排除万难去实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中,一次意外让承担独舞任务的.刘岩在未来的人生中只能与轮椅为伴。巨大的打击并没有击垮刘岩,反而让她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

后,北京冬残奥会开幕之际,刘岩已经成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全国青联常委。成为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让刘岩实现了曾经擦肩而过的奥林匹克梦想。“奥运会不只是在探索体能,更是一种精神的提升,是一种对梦想的追求,这非常伟大。”刘岩说,奥运梦想激励她战胜不幸,笑对人生。

残健平等融合,人类守望相助

篇8:取消残奥会

这样的口号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刚刚结束的第一个十年提出来,充分显示出“机器是人类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获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这同样也意味着,在本届奥运会上,人机结合的运动员将不再忍受道德的谴责与舆论的质疑。

事实上,早在八年前,即有中国运动员梁佐借助机械腿获得奥运马拉松亚军,但是在人们普遍排斥机器替代人体的强大压力下,奥委会不得不取消了他的奥运冠军资格。这一次,梁佐仍将代表中国出征本次奥运会的马拉松长跑。梁佐说:“这一次,更为完美的机械腿一定能助我夺取奥运桂冠。”

相比四年前各国媒体的大肆质疑,梁佐的这次参赛则获得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情形,不禁让人想起一百年前伦敦奥运会上那位饱受争议的“刀锋战士”奥斯卡·皮斯托瑞斯。

与“刀锋战士”相比,如今的人机结合运动员所付出的努力并不少。为了使机器更好地与身体保持高度的协调性,他们不仅要接受高强度的运动训练,还要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手术移植。幸运的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机器与人体的匹配与契合度已日臻完美。科学技术不仅创造出了具有本体感觉的机器肢体,还解决了机器肢体与大脑之间的传送与输出信息的历史性难题。

与此同时,运动员的运动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运动员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但是这些训练是在虚实结合的模拟空间系统中完成的,这个系统完全模拟奥运会现场,并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不断进行难度和干扰设置调整。梁佐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旦进入训练系统,你根本无法分辨你所面对的场景是真是假,你甚至能够闻到看台上爆米花的香味。而他的任何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或想法都可能导致训练模式的自动切换,比如一场大雪或大雨的突然降临等等。

一项公开的调查统计表明,工业革命之后的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对自己的身体某些部位的功能不满意而选择进行机器移植手术。但要进行机器移植手术并不容易,其高昂的手术及维护费用自不必说,单是相关的适应性训练也相当艰难而且颇费时间。因此,除非是迫不得已,政府和医疗机构对类似的要求审查甚为严格。企图通过自残进行机器移植的行为被认为是违反了人道罪,当事人所面临的惩罚也极为严格。

“第三次工业革命”显然为残疾人带来了福音。由于本届上海奥运会对人机运动员的广泛接纳,有消息说,取消持续了一百五十年之久的残疾人奥运会已经纳入奥委会的考察范围。

梁佐对此持欢迎态度,他说:“我们就是正常人。”

篇9:冬季残奥会观后感

正如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会徽“飞跃”,把汉字“飞”,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形象,象征并激发运动员以坚强的意志作为精神的翅膀,在冬奥赛场上放飞青春梦想。

篇10:冬季残奥会观后感

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女运动员郭雨洁、冰球项目男运动员汪之栋担任开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一起回顾开幕式上这些精彩瞬间,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

最后一棒火炬手李端是一名视障运动员,两届残奥会4枚金牌获得者,这个1978年出生的东北汉子,曾是篮球运动员,18岁时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光明和右手食指第一节,后来残联在寻找残疾人运动员时他再次被发现,重启了运动生涯。

在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主火炬点燃的第一时间,记者现场采访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的感受,他表示:这次主火炬点燃的用时,大大超出了排练的预期,导演控制台所有人都非常紧张,一度担心火炬手李端出现方向感偏差而失误,当在全场观众的齐声“加油”中,视障火炬手李端成功点燃主火炬,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所有人,无不为之感动、欢呼。

篇11:冬季残奥会观后感

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这样解读《冬残奥圆舞曲》:“在我们的认知里,自然界每一片雪花都是无声的,但是它落在地上,就在改变着世界,就是有声的。我们的听障舞者,他们用舞蹈艺术奏响无声的交响,创造出最灿烂的、带有生命质感的美丽瞬间。”

对于魏菁阳来说,舞蹈改变了她的人生。

这是她第三次参加残奥会的演出,此前她曾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参与《永不跳停的舞步》的舞蹈演出,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参与了“北京8分钟”的舞蹈演出。

魏菁阳1岁时发烧导致耳聋,从小就对声音没有任何概念。2005年春节和父母一起收看央视春晚时,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给小菁阳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她的心中升腾起一个小小的梦想。12岁时,魏菁阳如愿加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通过舞蹈,她更能够感觉到生活当中的美妙与温暖。

谈及再一次参加残奥会演出的感受,魏菁阳表示:“从2008年北京残奥会到现在,十多年时间过去,我们的国家以及每一个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不仅仅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在这么多年的变化里面,我看到国家的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好,残疾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这一次参加的文艺表演与以往两次也有很大不同,这一次我们与健全人共同演出,这种融合的形式让我感觉到特别温暖。”魏菁阳说。

《冬残奥圆舞曲》的编曲拍子碎、舞蹈动作的流动性也比较大,对于听障舞者来说,要把每一个动作和音乐严丝合缝地卡准是十分困难的。与此同时,舞者之间也要形成很好的默契才能有好的演出效果。

如何让健全人与残疾人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魏菁阳认为这并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手语老师们充当了她们和健全人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许多健全舞者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和她们学习手语,让彼此的交流更加顺畅、更加亲近。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排练,她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默契,“在表演过程中,我也能感受到健全人传递的节奏信息,比如在表演过程中,健全人一个呼吸或一个神态,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动了。”

篇12:冬残奥会观后感

闭幕式导演沈晨介绍,在以《爱的感召》为题的表演环节,由超过60%的残疾人作为表演的主体,以“手语”的形式配合优雅的手臂舞蹈,心手相连,残健共融的人们用“爱”为世界绘就了一抹斑斓的色彩。

伴随着表演者的手语“讲述”,阵阵由粒子组成的声波纹在“留声机”上流淌开来,并逐渐构成残健共融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温暖场景和感人画面。当音乐达到最高潮的时刻,画面选取了五幅残疾人创作的绘画作品作为《爱的感召》的升华。其中,最后一幅绘画作品则再次呈现了在开幕式《冬残奥圆舞曲》中由两个盲童共同创作的笑脸,完成了两个仪式在表演时空上的呼应。

篇13:冬残奥会观后感

弘扬自强不息的“残奥精神”,砥砺奋进谋发展。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揭示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残奥会上,残疾人以不屈的毅力,不断挑战和超越生命的极限,奏响了生命的音。党员干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的毅力、“永不满足”的态度,勤于学习、砥砺才华、提高素质;要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形势和任务,敢于迎接机遇和挑战,提振精神、不弃不馁,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矢志不渝,勇往直前。

弘扬顽强拼搏的“残奥精神”,勇挑重担谋新篇。曾记得,残疾人运动会“力量举重”项目的世界纪录有5项是由残疾人运动员创造的;被誉为“无臂飞鱼”的何军权,在雅典残奥会上4夺金牌3破世界纪录,职业生涯共拿到97枚奖牌,其中金牌就占了67枚,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常人无法想象的刻苦、耐心、执着和顽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党员干部要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坚持“5+2”“白+黑”“晴+雨”,积极投身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信访维稳、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大重点工作一线,不畏艰难、率先垂范、真抓实干,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篇14:冬残奥会观后感

随着本次冬残奥会的顺利闭幕,我的冬奥志愿者之行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冬奥、冬残奥盛会,让冰雪运动的激情迸发在中国大地之上,让奥林匹克的拼搏精神在国人心中久久激荡,而我们的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也在闭幕式那一刻,显得熠熠生辉。亲身参与其中,我明白了在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之下,实现疫情防控与多国协作是多么的艰难不易,我更理解了何谓国家命运与个人的密不可分。尽管冬残奥会已经结束,冰雪运动却早已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希望疫情能够快些结束,也希望在未来,冰雪运动能在我国继续得到快速地发展。

篇15:冬季残奥会观后感

随着冬残奥会开幕式开始,国旗入场环节,8名残健融合的持旗手组成护旗方阵,他们是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代表和为残疾人事业做出贡献的代表。旗台两侧,24名大学生深情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迎接国旗。

升旗仪式进行时,当现场观众齐唱国歌,场边的听力残疾人们用手语“演唱”国歌的一幕催人泪下,他们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爱国之情,在无声的世界里,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

随着雪容融前进的脚步,一条冰雪赛道在脚下延展。赛道展开,“欢迎”的字样越发醒目,运动员入场仪式开始。中国代表团旗手由运动员郭雨洁、汪之栋担任,郭雨洁3月出生,越野滑雪兼冬季两项运动员。汪之栋7月出生,他是一名冰球运动员。

本届冬残奥会,是中国代表团第6次参加冬残奥会,也是参赛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总人数217人,其中运动员96人,他们将参加冰壶、冰球、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全部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在所有中国运动员中,有85人首次参加冬残奥会。

备受关注的点火环节,盲人运动员李端是最后一棒火炬手,他在雪花火炬台上摸索着点燃主火炬,虽然过程并不顺利,但全场掌声雷动,洪亮的“加油”响彻鸟巢,这一幕令人动容。还是那片“大雪花”,还是那束微火,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冬残奥开幕式历史上首次盲人点火,赋予了这次点火仪式更多的意义。北京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表示:“残奥会开幕式还没有用过盲人来点火,最后会发现他走上点火台的那一瞬间,他将用他最大的感官能力,触摸,他在摸着每一片雪花,当他最后寻找到这个空间的时候,把残奥的主火炬缓缓地对进孔里,当他对进孔眼的那一瞬间,大家会感受到,他其实是在触摸这个世界,认知这个世界。当火焰燃烧的那一瞬间,仿佛他在用内心燃烧着整个天地,点亮了整个天地。”作为盲人,点火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李端自信地表示:“我不只是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所有的运动员和残疾人运动员,我要把这些运动员和全国85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出来,我特别激动,也特别有信心。”

除了点火仪式令人难忘,冬残奥会的会徽展示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此次北京冬残奥会的导演团队,采取以小见大的独特方式,凝聚残奥精神。冬残奥会的会徽被画在了一位盲人手中,虽然他看不见,但是会徽烙印在他心里。当它呈现以后,旁边所有的残疾人把手张开,他们和手上画有会徽的演员一起,展现了残奥精神、历届残奥人的努力、智慧和拼搏,历届冬残奥会上最小的会徽,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人的用心。

上一篇:xx镇征兵工作阶段总结下一篇:花坛里的警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