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202

2024-05-04

如何写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202(共12篇)

篇1:如何写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202

北京冬残奥会进入第2个比赛日,在全天共产生的8枚金牌中,中国运动员接连创造佳绩,获得4金1银3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如何写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1

中国队已获得了6金4银6铜,奖牌总数达到16枚,居各参赛代表团首位。

3月6日上午10时,残奥高山滑雪和残奥越野滑雪比赛分别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张家口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同时开赛。在首先结束的残奥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视障)比赛中,中国选手朱大庆获得一枚铜牌,这也是她继首日比赛获得女子滑降(视障)银牌后再度摘得奖牌。

接下来进行的残奥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站姿)比赛,中国选手张梦秋以1分13秒54的成绩获得金牌,法国选手玛丽·博歇以1分14秒97的成绩获得银牌,加拿大选手阿兰娜·拉姆齐以1分16秒84的成绩获得铜牌。

在3月5日进行的残奥高山滑雪女子滑降(站姿)比赛中,张梦秋获得一枚银牌。“能用自己的努力把昨天的银牌换成金色,我太高兴了!”张梦秋说,“通过昨天的比赛,我(今天)感觉轻松了一些。昨天的奖牌给了我很大信心,我对自己未来的比赛也更有信心了。”

在随后进行的残奥高山滑雪男子超级大回转(站姿)比赛中,中国选手梁景怡以1分09秒11的成绩获得金牌,奥地利选手马库斯·萨尔歇尔以1分09秒35的成绩获得银牌,加拿大选手亚历克西斯·吉蒙德以1分10秒02的成绩获得铜牌。

残奥越野滑雪共产生两枚金牌。在首先进行的男子长距离(坐姿)比赛中,中国队有三位选手出战。最后,郑鹏以43分09秒2的成绩获得金牌,毛忠武以落后14秒6的成绩获得银牌,另一位中国选手杜天获得第四名。

29岁的郑鹏来自福建莆田,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上获得该项目的第四名。他说,此次获得金牌是梦想成真的时刻。他坦言,在四年的备战期间,有一段时间的训练让他感到无所适从,“这让我非常焦虑,很感激我们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带我走出低迷并超越了自己”。

残奥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比赛,中国队同样派出三位选手出战,杨洪琼一公里过后即冲到了最前列,并逐渐拉大了与对手间的距离,最后她以43分06秒7的成绩完成了比赛,列所有参赛选手中的第一位,为中国队收获了当日的第四枚金牌,她的队友李盼盼获得铜牌。

32岁的杨洪琼说:“想到我平时训练流下的泪水和汗水,还有我为训练付出的所有努力,这枚金牌是给我的最好回报。”

杨洪琼还特地感谢前来为她加油助威的观众:“其实我在比赛的后半段感到很累,但听到观众们为我加油,他们的鼓励给了我力量,我感到自己又变得强大了。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他们太可爱了。”

如何写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2

从东京到北京,从盛夏到冰雪;不同的赛场,同样的追梦。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启幕,已经入倒计时。

你知道吗?冬奥会的吉祥物是“冰墩墩”,一只非常可爱的酷似航天员的冰晶外壳熊猫。再告诉你一的秘密,残奥会的吉祥物是“雪容融”,它很喜欢滑冰和滑雪,也特别喜欢我们中国的国宝——大熊猫。2022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拉开帷幕,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

这场激烈的比赛共设七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各运动员都在为这次为国争光的机会做着准备。奥运是一次人类体能的绝好展现。短道速滑如风驰电擎,在短短几百米的赛道内爆发出令人震撼的速度。花样滑冰犹如冰上盛开的花朵,美得令人惊心动魄冬奥会有109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承载着奥运健儿们的汗水和泪水。

奥运也是健儿们的舞台。健儿们在舞台上表演着坚强的意志、优美的姿态和灵活的技巧。数以万计的观众为他们喝彩。胜利让人们欢欣,失败让人们遗憾。每一次挑战自己的极限,每一次与成功失之交臂,不服输都使健儿们站起来,投入到更辛苦的训练中。每一次全力以赴,都使我们感到深深的自豪。奥运会的每一块奖牌,其价值都远远超过世间所有金银财宝。

奥运会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竞技比赛,而是一种永远不变的信念。虽然我们不能向体育健将那样为国拿金牌,也没有机会亲临现场,参与奥运会的服务与接待接待工作,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一样可以为奥运出一份力。冬奥会来临之时,我们用文明点缀城市的每个角落,伸出礼仪之手迎接八方来客,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我们的民族文化。

2022冬奥会,我为你加油!2022北京,我为你喝彩!

如何写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3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时隔几天,至今还有许多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主火炬点燃的过程让所有人动容:

最后一棒火炬手——田径运动员、两枚残奥金牌获得者、视障运动员李端,高擎火炬走上“雪花”,多次尝试将火炬摆放到正确位置,均未能成功。就在这时,一声响亮的“加油”声带动全场观众自发为他呐喊鼓劲。开幕式临近结尾的这一幕,生动诠释了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也成为当晚最温情的一幕。最终,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下,李端将火炬稳稳放在“雪花”中心。

最大胆的方式 最精彩的一幕

在开幕式导演沈晨心中,这也是当晚最精彩的一幕,真正体现了主创团队创意——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完成突破,冲破阻碍,最后到达彼岸。“那一瞬间就是开幕式的名称——生命的绽放瞬间。”

同时,这一幕也体现了主创团队一直想呼吁的残健共融、团结友爱。“那一瞬间,我们也很紧张。我想,运动员也是听到这声加油和大家对他的鼓励,激励他突破了自我——这就是团结,这就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壮举。”

沈晨坦言,邀请一位盲人点火,是“最大胆的方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他说,“用盲人来完成点火风险会比较大,但是在经过场地训练以后,还是有一定把握。所以开幕式那天晚上,我们所有人很激动,也很紧张,特别为这一棒运动员骄傲,他真正完成了一个壮举。”

朋友带来触动 努力收获荣光

除了台前的感动,沈晨的感动更多来自幕后。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员中,残疾人比例占到约30%。比起“残疾人演员”这个称呼,沈晨更愿意叫他们“残疾人朋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这些朋友给他带来了太多触动,把最美好的样子留给了舞台。

让沈晨记忆犹新的画面有很多:比如2月22日那天,因为时间紧张,排练持续到深夜。演出人员中有老人和孩子,考虑到身体原因,沈晨请他们到旁边休息,但每当听到“再排一次”的指令时,每当灯光大亮一瞬间,老人和小朋友还是迅速到位,坚持训练。这样的故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还有很多,每一个都让沈晨潸然泪下。

沈晨说:“我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每个人都在为冬残奥会而努力,他们不想因为身体原因而对排演造成阻碍。这也是一种突破自我,一种自强不息。正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最终收获了开幕式的胜利荣光。”

如何写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4

3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成功举行,但关于主火炬点燃细节,直到仪式开始后依旧对媒体记者们保密。直到最后一刻,高擎火炬的中国运动员李端走到“雪花”中心,点燃主火炬。正如开幕式导演沈晨所说:“我们用了最大胆的方式,邀请一位盲人来点火。到目前为止,在我所了解的残奥会和冬残奥会中,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

更令人动容的是仪式当晚的小插曲——由于不可避免的视障原因,李端在点燃主火炬的过程中多次让火炬错失点位。然而,现场在短暂的沉默后,突然迸发出热烈的掌声。全场观众开始自发为他鼓劲呐喊,这温馨而励志的情景成就了开幕式上经典的画面,在一声声嘹亮的“加油”声中,李端将火炬稳稳嵌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成功点燃,熊熊燃烧!回忆起这一切,李端说:“(点火)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有信心有决心把它完成好。”

1978年出生的李端是位东北汉子,具备不错篮球天赋的他曾两次入选国青男篮。然而,就在备战1996至1997赛季CBA联赛时,因为一场意外,李端不幸失明。磨难袭来,他也曾有过颓废放弃,但很快便从黑暗中站起,走上了人生的新赛场。虽然告别篮球,但他开始学习盲文和盲人按摩,很快就掌握了盲文基础知识,掌握了运动康复技能。此后,他更在各级残联的推荐帮助下,重启了运动生涯,考虑到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篮球运动员弹跳好、下肢长的特点,最终将三级跳远定为主项。

“练跳远必须要跑得直,而且步点要准,步子大了,踩过起跳区就犯规了,步子小又没进起跳区,歪了还跳不进沙坑。”谈及三级跳远,李端觉得与开幕式的火炬点燃十分相似,既要精准,又要胆大心细。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李端从2000年到2012年,在参加的4届残奥会中夺得4块金牌,并以高超的竞技水平征服了赛场,征服了观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生“三级跳”。

当晚,作为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和全场9万名观众高唱国歌,李端感到特别自豪。他的话中既带着荣誉感,也有责任感:“我不只是代表自己,我代表所有的运动员和残疾人运动员,我要把这些运动员和全国85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出来,我特别激动,也特别有信心。”早先接受媒体采访时,李端还曾说过“受伤的战士还是战士”,奔跑不息的他,也将继续绽放光芒。

如何写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5

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北京体育大学的90名演员,身着雪白的服装,跟随《冬残奥圆舞曲》的音乐,在国家体育场幻化成一朵朵闪亮的雪花,舞动出流动的冰雪世界。

2月13日深夜1点,距冬残奥会开幕还有19天,北京顺义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依然灯火通明,临时搭建的10米高台上,编导裴云不断喊着指令,90名演员在手语老师帮助下调整着自己的位置。编导李文倩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这次借调到导演组参与《圆舞曲》的编创,她非常兴奋地一路小跑来到场边的空地,在地上用一根根牙签摆出了各式各样的雪花造型,“每根牙签就代表一名演员,我们最初想了100组雪花造型。”李文倩说。

《圆舞曲》的排练结束时间总是很晚,艺术团舞蹈一队聋人演员魏菁阳打着手语:“我们通常是早上9点排练到晚上11点,如果是在这个模拟场地排练就会更晚些。”模拟场地是三个训练场馆中最大也是最冷的,演员都穿着厚厚的长羽绒服,舞蹈中有很多翻滚动作,需要演员躺在地上完成,一晚练下来,地面都干净了。

两个多月的排练下来,大部分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魏菁阳用黄色胶布把自己的红色棉舞蹈鞋缠住继续排练。“你可以看看刘巧的舞蹈鞋。”艺术团三队演员徐可心捂住自己的脚指头调皮地说。舞蹈三队演员刘巧的舞蹈鞋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她和队友都是艺术团附属学校2015级学生,现在一起就读于长春大学舞蹈专业。艺术团新买的舞蹈鞋早早就到了基地,没有人去换新鞋,“都不想换,磨损得太快,这样节约一些。”这一双双破损的舞蹈鞋,也是演员们为冬残奥会开幕式奋斗的战绩。

《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如何协调一致,如何控制好旋转是关键,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环节,这需要长时间不断练习和磨合,才能形成人椅一体。魏菁阳说:“我们刚开始练,身上被椅子硌得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睡觉都能疼醒。”艰苦的训练、身体的疼痛并没有阻挡大家训练的热情,最后都坚持了下来,没有人退出。

“鸟巢”的夜晚,他们用希望和坚持舞出了一副流动的冰雪美景,让冬残奥之花绽放。

如何写北京2022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

篇2:如何写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202

更令人动容的是仪式当晚的小插曲——由于不可避免的视障原因,李端在点燃主火炬的过程中多次让火炬错失点位。然而,现场在短暂的沉默后,突然迸发出热烈的掌声。全场观众开始自发为他鼓劲呐喊,这温馨而励志的情景成就了开幕式上经典的画面,在一声声嘹亮的“加油”声中,李端将火炬稳稳嵌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成功点燃,熊熊燃烧!回忆起这一切,李端说:“(点火)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有信心有决心把它完成好。”

1978年出生的李端是位东北汉子,具备不错篮球天赋的他曾两次入选国青男篮。然而,就在备战至赛季CBA联赛时,因为一场意外,李端不幸失明。磨难袭来,他也曾有过颓废放弃,但很快便从黑暗中站起,走上了人生的新赛场。虽然告别篮球,但他开始学习盲文和盲人按摩,很快就掌握了盲文基础知识,掌握了运动康复技能。此后,他更在各级残联的推荐帮助下,重启了运动生涯,考虑到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篮球运动员弹跳好、下肢长的特点,最终将三级跳远定为主项。

“练跳远必须要跑得直,而且步点要准,步子大了,踩过起跳区就犯规了,步子小又没进起跳区,歪了还跳不进沙坑。”谈及三级跳远,李端觉得与开幕式的火炬点燃十分相似,既要精准,又要胆大心细。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李端从到,在参加的4届残奥会中夺得4块金牌,并以高超的竞技水平征服了赛场,征服了观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生“三级跳”。

篇3:北京2022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1

记者从冬残奥志愿服务主题媒体吹风会上获悉,此次共有12名残疾人服务冬残奥会,他们在场馆管理、赛事服务以及防疫和志愿者业务领域提供服务。

冬残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承担冰球比赛,服务场馆的601名志愿者来自于北京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还有仪仗队、体育和医疗两个社会群体,覆盖体育、医疗、交通、赛事服务等22个业务领域。其中,有566名的志愿者为冬奥会沿用的志愿者,占到志愿者比例的94%。

在延庆冬残奥村,志愿者们协助场馆在44小时内完成了95处无障碍设施以及形象景观的升级和改造。“我们根据残疾运动员流线进行多次模拟演排,志愿者们蒙上双眼、乘坐轮椅,体验运动员们每一条行动路线,提前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在运动员进村后,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带他们熟悉村里环境,让他们更加自如地生活。”延庆冬残奥村志愿者主管郑伟博介绍。

考虑到服务对象的不同,村内增加了很多暖心细节。在运动员乘坐的摆渡车上,志愿者们新增了固定轮椅的锁扣;在运输行李时,志愿者们会为残疾运动员的特种器械包覆专用覆膜,保障运动员们的行李在送达时“毫发无损”;运动员餐厅增设了盲文菜单区,志愿者会引导视障运动员通过触摸获取菜品信息;根据要求,餐饮志愿者将菜牌位置由菜品上方调整为与餐台平齐,方便轮椅运动员查看、取餐。

在赛场内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志愿者身影。“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当中,共有19名残疾人,其中有12名将继续服务冬残奥会。”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宣传培训处副处长、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残奥整合协调经理刘里里介绍,这12名志愿者分布在5个竞赛场馆和7个非竞赛场馆,北京赛区6人,延庆赛区2人,张家口赛区4人。这些志愿者年龄跨度很大,最小的19岁,最大的63岁。他们的职业背景也比较多元,涵盖了高校学生、退役运动员、医生、教师以及社区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等。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2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3月5日是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之后的首个比赛日。中国代表团取得开门红,获得2金3银3铜,暂列金牌榜第二,奖牌榜第一。

5日上午进行的冬季两项男子6公里(坐姿组)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刘子旭获得了冠军。这枚金牌不仅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残奥会上的首金,也是中国的残疾人运动员在冬残奥会上获得的第一枚个人项目的金牌。

刘子旭: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也是中国第一天比赛,梦想照进了现实。

在冬季两项女子6公里(站姿组)的比赛中,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郭雨洁为中国代表团再夺一金。赵志清获得铜牌。

郭雨洁:我都没想到能进前三。今天下来了,我们老师告诉我,我第一,有点儿不敢相信,还没有回味过来。

5日上午在延庆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产生了本届冬残奥会的首枚金牌,来自斯洛伐克的法尔卡索娃获得了高山滑雪女子滑降视障组的冠军。而中国选手朱大庆倒数第二个出场,32岁的她也是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参赛的唯一一名视障选手。比赛中领滑员闫寒寒一直在大声指导朱大庆的滑行。

最终,朱大庆的成绩为1分21秒75,获得该项目银牌。这是中国队在本届冬残奥会上获得的首枚奖牌,这也是中国选手在历届冬残奥会雪上项目中收获的首枚奖牌。

朱大庆:我心情特别激动,因为在家门口比赛,荣誉感特别强。我最感谢的人就是我的领滑员寒寒。他还得兼任做好我的眼睛,带领我滑好每一个弯。

2金3银3铜。开赛仅一天,中国代表团已经创造参加冬残奥会以来的最佳战绩。

北京冬奥组委在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场馆规划建设、竞赛组织、赛事服务疫情防控等方面,同步推进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确保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同样精彩。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申办之后,中国残疾人冬季项目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跨界跨项选拔人才,聘请高水平国内国外教练,全项目组建国家集训队,反季节展开境内境外训练,培养残奥技术官员等等,实现了在冬残奥会大项上的参赛全覆盖。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3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时隔几天,至今还有许多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主火炬点燃的过程让所有人动容:

最后一棒火炬手——田径运动员、两枚残奥金牌获得者、视障运动员李端,高擎火炬走上“雪花”,多次尝试将火炬摆放到正确位置,均未能成功。就在这时,一声响亮的“加油”声带动全场观众自发为他呐喊鼓劲。开幕式临近结尾的这一幕,生动诠释了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也成为当晚最温情的一幕。最终,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下,李端将火炬稳稳放在“雪花”中心。

最大胆的方式 最精彩的一幕

在开幕式导演沈晨心中,这也是当晚最精彩的一幕,真正体现了主创团队创意——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完成突破,冲破阻碍,最后到达彼岸。“那一瞬间就是开幕式的名称——生命的绽放瞬间。”

同时,这一幕也体现了主创团队一直想呼吁的残健共融、团结友爱。“那一瞬间,我们也很紧张。我想,运动员也是听到这声加油和大家对他的鼓励,激励他突破了自我——这就是团结,这就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壮举。”

沈晨坦言,邀请一位盲人点火,是“最大胆的方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他说,“用盲人来完成点火风险会比较大,但是在经过场地训练以后,还是有一定把握。所以开幕式那天晚上,我们所有人很激动,也很紧张,特别为这一棒运动员骄傲,他真正完成了一个壮举。”

朋友带来触动 努力收获荣光

除了台前的感动,沈晨的感动更多来自幕后。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员中,残疾人比例占到约30%。比起“残疾人演员”这个称呼,沈晨更愿意叫他们“残疾人朋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这些朋友给他带来了太多触动,把最美好的样子留给了舞台。

让沈晨记忆犹新的画面有很多:比如2月22日那天,因为时间紧张,排练持续到深夜。演出人员中有老人和孩子,考虑到身体原因,沈晨请他们到旁边休息,但每当听到“再排一次”的指令时,每当灯光大亮一瞬间,老人和小朋友还是迅速到位,坚持训练。这样的故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还有很多,每一个都让沈晨潸然泪下。

沈晨说:“我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每个人都在为冬残奥会而努力,他们不想因为身体原因而对排演造成阻碍。这也是一种突破自我,一种自强不息。正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最终收获了开幕式的胜利荣光。”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4

3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成功举行,但关于主火炬点燃细节,直到仪式开始后依旧对媒体记者们保密。直到最后一刻,高擎火炬的中国运动员李端走到“雪花”中心,点燃主火炬。正如开幕式导演沈晨所说:“我们用了最大胆的方式,邀请一位盲人来点火。到目前为止,在我所了解的残奥会和冬残奥会中,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

更令人动容的是仪式当晚的小插曲——由于不可避免的视障原因,李端在点燃主火炬的过程中多次让火炬错失点位。然而,现场在短暂的沉默后,突然迸发出热烈的掌声。全场观众开始自发为他鼓劲呐喊,这温馨而励志的情景成就了开幕式上经典的画面,在一声声嘹亮的“加油”声中,李端将火炬稳稳嵌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成功点燃,熊熊燃烧!回忆起这一切,李端说:“(点火)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有信心有决心把它完成好。”

1978年出生的李端是位东北汉子,具备不错篮球天赋的他曾两次入选国青男篮。然而,就在备战1996至1997赛季CBA联赛时,因为一场意外,李端不幸失明。磨难袭来,他也曾有过颓废放弃,但很快便从黑暗中站起,走上了人生的新赛场。虽然告别篮球,但他开始学习盲文和盲人按摩,很快就掌握了盲文基础知识,掌握了运动康复技能。此后,他更在各级残联的推荐帮助下,重启了运动生涯,考虑到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篮球运动员弹跳好、下肢长的特点,最终将三级跳远定为主项。

“练跳远必须要跑得直,而且步点要准,步子大了,踩过起跳区就犯规了,步子小又没进起跳区,歪了还跳不进沙坑。”谈及三级跳远,李端觉得与开幕式的火炬点燃十分相似,既要精准,又要胆大心细。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李端从2000年到2012年,在参加的4届残奥会中夺得4块金牌,并以高超的竞技水平征服了赛场,征服了观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生“三级跳”。

当晚,作为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和全场9万名观众高唱国歌,李端感到特别自豪。他的话中既带着荣誉感,也有责任感:“我不只是代表自己,我代表所有的运动员和残疾人运动员,我要把这些运动员和全国85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出来,我特别激动,也特别有信心。”早先接受媒体采访时,李端还曾说过“受伤的战士还是战士”,奔跑不息的他,也将继续绽放光芒。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5

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北京体育大学的90名演员,身着雪白的服装,跟随《冬残奥圆舞曲》的音乐,在国家体育场幻化成一朵朵闪亮的雪花,舞动出流动的冰雪世界。

2月13日深夜1点,距冬残奥会开幕还有19天,北京顺义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依然灯火通明,临时搭建的10米高台上,编导裴云不断喊着指令,90名演员在手语老师帮助下调整着自己的位置。编导李文倩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这次借调到导演组参与《圆舞曲》的编创,她非常兴奋地一路小跑来到场边的空地,在地上用一根根牙签摆出了各式各样的雪花造型,“每根牙签就代表一名演员,我们最初想了100组雪花造型。”李文倩说。

《圆舞曲》的排练结束时间总是很晚,艺术团舞蹈一队聋人演员魏菁阳打着手语:“我们通常是早上9点排练到晚上11点,如果是在这个模拟场地排练就会更晚些。”模拟场地是三个训练场馆中最大也是最冷的,演员都穿着厚厚的长羽绒服,舞蹈中有很多翻滚动作,需要演员躺在地上完成,一晚练下来,地面都干净了。

两个多月的排练下来,大部分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魏菁阳用黄色胶布把自己的红色棉舞蹈鞋缠住继续排练。“你可以看看刘巧的舞蹈鞋。”艺术团三队演员徐可心捂住自己的脚指头调皮地说。舞蹈三队演员刘巧的舞蹈鞋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她和队友都是艺术团附属学校2015级学生,现在一起就读于长春大学舞蹈专业。艺术团新买的舞蹈鞋早早就到了基地,没有人去换新鞋,“都不想换,磨损得太快,这样节约一些。”这一双双破损的舞蹈鞋,也是演员们为冬残奥会开幕式奋斗的战绩。

《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如何协调一致,如何控制好旋转是关键,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环节,这需要长时间不断练习和磨合,才能形成人椅一体。魏菁阳说:“我们刚开始练,身上被椅子硌得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睡觉都能疼醒。”艰苦的训练、身体的疼痛并没有阻挡大家训练的热情,最后都坚持了下来,没有人退出。

“鸟巢”的夜晚,他们用希望和坚持舞出了一副流动的冰雪美景,让冬残奥之花绽放。

篇4:北京冬残奥会的观后心得

不再使用“人海战术”,而是将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融为一体,通过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努力向世界奉献浪漫、唯美、温暖的盛会。

开幕式的节目设计突出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以及全世界人民共享冬奥盛会的理念和文化。

由于开幕式当天正好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这一重要元素在节目中也将有充分体现。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火炬的点燃。

北京冬奥会火种将穿透依旧笼罩在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阴云,照亮人类团结合作、共赴时艰的前路,点燃属于全人类的希望之火。

这是希望的火种。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这是古代奥运会点燃火种的由来,火种采集也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标志性的活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在全球范围内依然笼罩,东京奥运会已经证明奥林匹克运动拥有凝聚力量、共抗疫情的强大感召力。北京冬奥会火种的采集成功,意味着奥林匹克火种将又一次带给人们信心、温暖和希望。中国作为疫情控制的国家之一,也将向世界传递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疫情终将过去,希望永在前方。

这是团结的火种。在这个夏天结束的东京奥运会前,国际奥委会更新了沿用百年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面对种种全球性挑战,团结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奥林匹克运动敏锐地与时俱进,这与中国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谋而合。随着北京冬奥会火种采集成功,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09天,全世界将再一次汇聚在五环旗下,人类将再度展现团结合作、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念。

这是创造历史的火种。北京将书写奥林匹克运动全新的历史 篇章,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在东方大国普及冰雪运动的的宏大愿景,这是中国对奥林匹克的贡献,世界冬季运动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北京冬奥会还是首次从申办开始全面践行国际奥委会办奥新模式的一次盛会,将为办奥模式建立新标杆。

篇5:如何写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202

要敢于有梦,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永葆豪情壮志。梦想,是一切奋斗的起点。有梦想,就有逐梦前行的动力,就有攻坚克难的勇气。从面包师到滑雪运动员,北京冬奥会“准选手”张嘉豪17岁初识滑雪,26岁“高龄”决定独立全球参赛冲击冬奥参赛资格。虽然最终没有如愿跻身北京冬奥会,但是他的故事充分诠释再普通的人生、再平凡的岗位、再微小的工作,有了梦想的着色就能够绽放出震撼人心的金色光芒。对年轻干部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心里有远方,才能一路风雨兼程。现如今,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应继承先辈遗志、高举信仰之旗、践行红色精神,开阔视野,敢梦敢想,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播撒豪情壮志,书写时代荣光。

要勇于追梦,坚信“踏平坎坷成大道”,满怀激情斗志。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以梦为马,从“想”到“做”,生活的大道才能越走越宽。从索契冬奥会摔出赛道,到平昌冬奥会被判犯规,再到北京冬奥会斩获一金一铜,中国短道速滑队队员范可新在竞技中成长,在失败中学习,用汗水浇灌,终于开出理想的花,给自己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梦想不会自动实现,奋斗才是最佳捷径。年轻干部应当勇于追梦,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守好“底线”,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当行动者、不当清谈客,当奋斗者、不当“泥菩萨”,把初心和使命落实到本职岗位上、一言一行中,始终保持“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精神状态,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

篇6:如何写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心得202

从“冬奥之窗”中感悟“爱国的力量”。

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的背后凝聚了无数华夏子孙的满腔爱国情怀。在开幕式上,被来自全国56个民族和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缓缓传递的“五星红旗”,点燃的是熊熊燃烧的“爱国心”。当冬奥健儿身披国旗站在冬奥会的领奖台上,那一刻“升国旗奏国歌”成为中国人民内心最美的期盼,从那最“超燃”的宣告,我们感悟到了“爱国的力量”。年轻干部,要让奥运精神中的“爱国力量”化身为前行的“航标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常补精神之钙,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前行动力,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奋斗提供不竭动力。

从“冬奥之窗”中感悟“拼搏的力量”。

履冰雪之约,展拼搏力量。一幕幕拼搏的场景让我们历久弥新,一幕幕拼搏的身影让我们一次次“破防”。无论是几度错失金牌不停步,训练到嗓子带血不足惜,等待12载终夺金的“三届元老”范可新;还是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场上,以反脚偏轴转体1620°的该项目世界最难动作,逆风绝杀的谷爱凌;亦是创历史,摘得中国男子速滑冬奥首枚金牌的高亭宇……在他们身上,年轻干部要感受到“拼搏的力量”。坚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砥砺担当,涵养“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神状态,扛住各种压力和风险挑战,把准目标任务,迎难而上,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业绩。

从“冬奥之窗”中感悟“团结的力量”。

篇7:北京冬残奥会心得

在登场前的后台通道内,所有演员正在有序备场,当场内的国歌声响起,只见演员、工作人员整齐站立,听障演员也随之站起来面向场内。没有人指挥,这是刻入身体的自觉;没有人要求,这是留在心中的热爱。

手语和口语一样也有方言,最初各地都有不同的习惯手势。邰丽华回忆起以前“唱”国歌的时候,由于没有标准,也没有节奏,打手语时畏首畏尾。“就像唱歌跑调一样,小心翼翼放不开。”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通用手语版正式实施,邰丽华正是国歌通用手语推广的示范者。20全国“两会”上,邰丽华用手语唱国歌的视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坚定、有力的动作感动了网友。“现在有了国家标准,我们打起来更有力量了。我们也能大胆地把对祖国的这份热爱表达出来,向世界传递一种精神力量。”邰丽华自信地说。

此次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是历史上首次将手语唱国歌作为表演元素增加其中。“能够站在这个舞台,用手语唱国歌,就是国家关心、关爱残疾人的生动体现。”在排练的时候,全体演员尤其注重细节的把控。“前进”手势的方向,“不愿”转头的幅度,邰丽华一遍一遍带着练习,纠正动作和表情。“国歌是庄严神圣的,我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代表了残疾人的形象。”

演出方案最初只有北京联合大学的女大学生,在邰丽华的建议下作出了修改,“我们的国歌是铿锵有力的,只有女性,似乎缺少一些让人振奋的力量。”此后,导演组增加了12名听障男演员。国旗下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相得益彰,整齐划一的动作、坚定的情感,一次次打动观众。

奏唱国歌时不仅有残疾人代表,还有健全人。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和残疾人共同完成一项表演任务,他们推着轮椅,搀扶盲人,逐渐和残疾人融为一体。邰丽华特别提到这次冬残奥会上的融合理念,“残健融合理念才是最为重要的。”邰丽华说。

篇8:北京冬残奥会心得

最后一棒火炬手——田径运动员、两枚残奥金牌获得者、视障运动员李端,高擎火炬走上“雪花”,多次尝试将火炬摆放到正确位置,均未能成功。就在这时,一声响亮的“加油”声带动全场观众自发为他呐喊鼓劲。开幕式临近结尾的这一幕,生动诠释了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也成为当晚最温情的一幕。最终,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下,李端将火炬稳稳放在“雪花”中心。

在开幕式导演沈晨心中,这也是当晚最精彩的一幕,真正体现了主创团队创意——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完成突破,冲破阻碍,最后到达彼岸。“那一瞬间就是开幕式的名称——生命的绽放瞬间。”

同时,这一幕也体现了主创团队一直想呼吁的残健共融、团结友爱。“那一瞬间,我们也很紧张。我想,运动员也是听到这声加油和大家对他的鼓励,激励他突破了自我——这就是团结,这就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壮举。”

沈晨坦言,邀请一位盲人点火,是“最大胆的方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他说,“用盲人来完成点火风险会比较大,但是在经过场地训练以后,还是有一定把握。所以开幕式那天晚上,我们所有人很激动,也很紧张,特别为这一棒运动员骄傲,他真正完成了一个壮举。”

除了台前的感动,沈晨的感动更多来自幕后。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员中,残疾人比例占到约30%。比起“残疾人演员”这个称呼,沈晨更愿意叫他们“残疾人朋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这些朋友给他带来了太多触动,把最美好的样子留给了舞台。

让沈晨记忆犹新的画面有很多:比如2月22日那天,因为时间紧张,排练持续到深夜。演出人员中有老人和孩子,考虑到身体原因,沈晨请他们到旁边休息,但每当听到“再排一次”的指令时,每当灯光大亮一瞬间,老人和小朋友还是迅速到位,坚持训练。这样的故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还有很多,每一个都让沈晨潸然泪下。

篇9:北京冬残奥会个人心得

今晚观看了冬残奥会开幕会,我感想颇深,最期待的比赛是轮椅冰壶,因为在这个项目上我们有争取奖牌甚至是金牌的实力。在上一届的比赛中中国轮椅冰壶队获得了一枚宝贵的金牌,也实现了我们在冬残奥会上的首金零的突破。难以置信的是击球和传球速度可以高达130km/h,高技巧高强度的比赛很难不吸引人眼球。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挑战命运极限,绽放生命之光,中国健儿加油!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在家门口举办的比赛中卫冕成功!

篇10:北京冬残奥会个人心得

在这个令人激动的日子冬残奥开幕了。冬残奥,运动员们将不仅在冰雪世界里展现英姿,更将在全世界面前展示自己无与伦比的勇气与信念,这个冬天,必将因他们而变得充满热情,以高昂的气概拥抱新的春天!

不仅如此,冬残奥会今年在我国举办更令我觉得光荣而自豪,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也将学习运动员们的精神,在人生中不畏困境,昂首向前!

篇11:北京冬残奥会个人心得

当盲人运动员李端点亮那朵的“大雪花”时,我不禁为残疾运动员们无数次训练的坚韧不拔所触动,体会到了残疾朋友们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毅力,更感受到了从冬奥会传承到残奥会的生生不息的奥林匹克精神。

鸟巢上空回响着《未来赞美诗》、《冬残奥圆舞曲》等音乐,让全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中国式的美与浪漫,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宴飨,也揭开了接下来运动盛会的帷幕,唤醒了全人类心间“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想。

篇12:北京冬残奥会直播心得

夺冠后的郑鹏在受访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实现了四年前的梦想。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5公里比赛中,郑鹏获得第四名,创下了当时中国队冬残奥会个人项目的最好成绩。

虽然已经成绩不俗,但四年前距离领奖台仅一步之遥的郑鹏仍不免遗憾。“前几圈如果控制再好一点,可能成绩会更好。”彼时的他这样总结自己的表现,同时立下了更高的目标。“回去继续加把劲,努力争取登上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领奖台。”

他做到了。“今天把这几年的训练水平都给发挥出来了,感觉滑的节奏都比较顺,中途可能有点小失误,还是及时地调整回来了。”

与四年前不同,郑鹏认为自己能够在长距离比赛中夺冠的关键就在于对节奏的掌控。“毕竟是18公里,就怕前面的节奏太着急了,会影响后面的体能分配,今天还是节奏把握得比较好。”他说。收获金牌的郑鹏面对记者提问总是能够冷静分析比赛的得失,而他成长为专业滑雪运动员的道路其实布满荆棘。今年29岁的郑鹏出生在福建莆田。2011年,在一家汽修厂当学徒的他被升降机砸伤双腿造成残疾。

2013年,郑鹏在家乡残联的推荐下报考北京一所残疾人体校并被录取,从此与滑雪运动结缘。进入国家队后,在上强度的训练中,郑鹏也会滑倒摔伤,但他仍咬牙坚持,日复一日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进发。

时隔四年终于圆梦,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郑鹏却没有过多提及自己的艰苦付出,而是将更多感谢给予了自己的教练和队友。“四年来我们按照教练的系统训练计划提高体能,在匀速训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能分配方式。”他说。

上一篇:公司会议室使用申请表下一篇: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