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2024-05-25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精选8篇)

篇1:《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注释: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八。

一端:半匹。《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

合欢被:“合欢”,一种图案花纹的名称,这种花纹是象征和合欢乐的,凡器物有合欢文的往往就以合欢为名。

著:在衣被中装绵叫做著,也叫做“楮”,字通。

长相思:丝绵的代称。“思”和“丝”字谐音,“长”与“绵绵”同义,所以用“长相思”代称丝绵。

缘:沿边装饰。

结不解:以丝缕为结,表示不能解开的意思。这是用来象征爱情的,和同心结之类相似。

别:分开。

离:离间。

此:指固结之情。以上二句是说彼此的爱情如胶和漆结合在一起,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分开。

赏析:

这也是歌咏爱情的诗,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此诗所描述的意外喜悦,实蕴含着夫妇别离的不尽凄楚;痴情的奇思,正伴随着苦苦相思的无声咽泣!诗中大意说:故人老远地寄来半匹花绸子,那上面的文彩不是别的而是一双鸳鸯。我把它做成合欢被,装进丝绵,四边用连环不解的结做装饰。这被就是我和他的如胶似漆的爱情的象征。古诗中往往有和歌谣风味很相近的,本篇就是显著的例子。

篇2:《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常苦辛。

具陈:全部说出。

筝:乐器名,瑟类。古筝竹身五弦,秦汉时筝木身十二弦。

奋逸响:发出超越寻常的音响。

令德:贤者,指作歌辞的人。

高言:高妙之论,指歌辞。

识曲:知音者。

真:真理。这句是说知音者请听歌中的真意。所谓“高言”和“真”都指下文“人生寄一世”六句。

齐:一致。“齐心同所愿”,是说人人所想的都是这样,心同理同。

含意:是说心中都已认识那曲中的真理。

未伸:是说口中表达不出来。

奄忽:急遽的意思。

飙尘:暴风自下而上为“飙(音标)”。“飙尘”,是卷地狂风里的一阵尘土。以上二句是说人在世上是暂时寄居,一忽儿就完了。

策:鞭马前进。

高足:指快马。

津:渡口。“要路津”比喻有权有势的地位。以上二句是说应该赶快取得高官要职。

轗轲:本是车行不利的意思,引申为人不得志的意思。以上六句就是座中人人佩服的高言真理,这里面含有愤慨和嘲讽,而不是正言庄语。

赏析:

篇3:《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关键词:汉民族,取名字,文化观念

汉民族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姓名, 从所取的姓名中不仅可以看出对姓氏的崇拜, 还可以看出对名字的敬仰。如果说姓氏是宗族的区别, 那么名字则是一个人的特称。因此, 从古至今, 人们都将取名字视为重要之事, 春秋时期便开始讲究“命名之道”。据《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名有五:有信, 有义, 有象, 有假, 有类。以名生为信, 以德名为义, 以类命为象, 取于物为假, 取于父为类。” (1) 可见人们已经把取名作为“礼”的一部分。而在古代, 人们特别重视子孙的名字, 常把为子孙取名视为头等大事, 于是大家纷纷为其选择吉祥如意的名字, 以表达对子孙的期望和祝福。正如古人云:“赐予千金, 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 不如赐子好名。”可见, 名重千金, 名字似乎关系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而且重“名”轻“利”的思想深入人心, 人们都在努力珍惜和维护自己的名声。所谓“青史留名”、“名垂千古”、“万古流芳”、“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古训, 正是人们珍视自己名声的最好体现。而像“身败名裂”、“名落孙山”、“臭名昭著”等成语, 则告诫人们自己的名字不容玷污, 由此可见取名字对汉民族而言是极其重要之事。同时, 名字传承着民族的文化, 印着时代的烙印, 我们可以从汉民族所起的名字洞悉其文化观念。

1. 崇尚祖先的观念。

汉民族传统思想观念中都有一种对祖先崇拜的情结, 像汉民族把它的原始祖称为“华夏”和“中华”, 到汉唐时期, 人们取名用字时便经常使用“华、中、夏、汉、唐”等字。另外, 汉民族又以“炎黄子孙”自称 (“炎”指炎帝即神农氏, “黄”指黄帝轩辕氏) , 历来又有伏羲氏与女娲氏相婚而生华夏族的传说, 唐尧、虞舜、夏禹等又是贤德的首领, 于是人们常取“炎、黄、羲、虞、舜、禹”等字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在近代, 人们还常以“光宗、耀祖、显祖、祖英、宗英”等命名, 以此传达汉民族崇尚贤明、不忘祖先的民族精神。

2. 崇尚儒家思想的观念。

由于孔孟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之一, 因此汉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长期受其影响, 人们取名字的时候经常用:悌、智、仁、谦、操、义、良、耀、恩、惠、廉、勤、敏、奉、慕、贞、效、节、礼、温、恭、俭、让、敬、信、正、德、贤、忠、明、慈、善、守、训、光、宗、祖等字。

3. 崇尚宗族观和尊卑观。

宗族的观念在汉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 特别是姓, 它不仅是宗族的标志, 而且是维系宗族团结的纽带。因此, 人们取名字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宗族观, 还要用“字辈”作为一个大的宗族不同辈分的宗亲之间的区别标志, 像“家谱”就是宗族按字辈排列的谱系。从古至今, 最具有代表性的家谱是孔氏和孟氏的家谱, 因为其都排有字辈。《清稗类钞》中记述了曲阜孔氏家族名字排行字辈情况:如元代孔子的五十四代子孙都用“思”字, 五十五代子孙用“克”字, 到了清代的乾隆皇帝又赐给孔氏宗族30个辈分用字, 即希、言、公、显、彦、承、贞、继、庆、繁、祥、令、德、钦、维、垂、绍、佑、宏、念、闻、尚、衍、扬、兴、毓、传、广、昭、宪。1920年, 孔子的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 又在以上30个字后续了20个字:建、定、绪、益、肇、懋、道、永、世、文、敦、安、修、常、景、锡、裕、焕、瑞、昌。

透过孔氏家谱中的排行字辈可以看出汉民族宗族的尊卑观, 长幼须有序, 取名字时要避开直系亲属名字中的字。例如:孔克昌为孔子五十五代孙, 孙希范为五十六代孙, 孔祥熙是孔子七十五代孙, 孔令智为七十六代孙, 孔德章为孔子七十七代孙, 等等。孔子的学生颜回、曾子, 以及后世的孟子, 一律按孔氏家族排行字辈命名。

总之, 从古至今, 无论是帝王将相之家还是平民老百姓之家, 凡有家谱的宗族, 取名字的时候都要按照家谱里的字辈排行命名。

4. 崇尚吉祥, 避忌灾祸的观念。

从古至今, 汉民族都有追求幸福安康、福禄双全、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心理愿望。因此, 人们取名字的时候会经常使用福、裕、禄、祥、庆、祯、吉、兴、隆、昌、盛、茂、泰、嘉、祝、贺、禧、景、旺、发、达、春、秋、太、平、健、康、安、寿、长、祺、吉、利、永、鹤、松等字表达祈福禳灾的愿望。

5. 崇尚建立功勋, 成就大业的观念。

汉民族自古提倡“丈夫皆有志, 会见立功勋”、“男儿有志在四方”的优良传统, 因此汉民族的男子在取名字的时候多用:勇、豪、强、卿、武、品、第、俊、胜、杰、威、刚、剑、超、文、卓、越、广、才、英、伟、业、勋、建、立、殿、飞、治、武、世、天、志、章、浩、波、雄、涛、雷、猛、高、震、昂、扬、远、奋、进、虎、功、彪、炳、荣、炎、昭、龙等。

6. 崇尚名节的观念。

汉民族历来崇尚纯洁高尚、坚忍不拔、公正廉明、光明磊落的道德品格和情操, 因此取名字的时候常会使用以下这些字:峰、辉、松、光、洁、晴、柏、梅、雪、坚、岩、毅、清、白、倩、明、琼、亮、云、石、菊、山、兰、川、鹰、姗、珍、凤、鸾、娥、婷、娜、婵、娟、秀、婉、妙、娇、婕、燕、霞、素、雅、巧、佳、芳、芝、莲、菊、花、华、芬、馨、娴、媛、丽、英、莉、翔、鹏、云、素、彦等。女子则多用贤、淑、静、慧、贞、芷、雯、月、艳、彩、绮、锦、美、晔、曼、浩、惠、怡、颖、蓉、薇、玫、瑰、妍、嫦、娉、姝、香等字。

7. 崇拜马的观念。

马, 以跑得快、跑得远的特性而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马”有“前程远大”的寓意, 在曹操的《龟虽寿》中就有“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名句。所以, 从古至今, 汉民族便有崇拜马这一嗜好, 常把跑得快的好马称为“骏马”、“千里马”。人们在取名字的时候常使用带“马”旁的字, 例如骏、驹、骥、骅、驷、骐等, 均为历代人名常用之字。

8. 崇拜玉的观念。

“玉”, 由于其质地晶莹坚硬, 价格昂贵, 因此历来人们都视其为珍宝, 特别在古代, “玉”不仅是政治权利的象征, 而且是统治阶级重要的配饰物。正因如此, 从古至今人们取名字的时候, 都喜欢用“玉”字及带有“玉”旁的字。带有“玉”旁的字在《说文解字》中收录有131个, 加上宋初徐铉新附15个, 共146个, 其中主要用于人名的就占了绝大部分。最典型的就是《红楼梦》中, 与贾宝玉同辈的兄弟所取的名字都以“玉”字作为偏旁, 例如:琏、珍、珠、环、瑞、琮、璜、珩、璘、琛、琼等。历代人物的名字用“玉”旁的也很多, 如三国时代的周瑜刘璋、刘琮、刘琦、蒋琬、诸葛瑾、蔡琰、陈琳等。其他人名常用的带“玉”旁的字还有“璞、琪、玲、玮、瑁、珂、璐、瑗、璎、璇、珑、瑚、珏、珊、玫、玺”等, 当代人的名字用“玉”的就更多了, 例如:祥玉、景玉、素玉、秀玉、振玉、玉英、玉祥、玉宇、玉莲、玉荣、玉山、玉贞、国玉、贵玉、清玉、漱玉、曼玉、碧玉、玲玉、凤玉、美玉、玉洁、玉兰、玉瑞、玉庆、玉春、玉华、玉玲、玉光等。

9. 时代观念。

名字与时代紧密相连, 可以说名字是社会的镜子, 是文化观念的表征, 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从名字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时代不断演变的轨迹。而时代不断推进, 也为名字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们取名用字多有建设国家、振兴中华之义。所以50年代出生的人多用“建、国、中、华、振、兴、奋、强、耀、昌、盛、光、荣、富、立”等字命名, 例如:建国、建华、振华、兴华、卫华、忠华、爱华、光华、耀华、国华、国茂、国荣、国光、国平、国富、国兴、国旺、兴国、振国、卫国、立国、耀国、强国、振邦、国强、国昌、国盛、国发。

“文革”时期突出红色, 一切“革旧立新”, 多用“红”、“东”字, “红”代表革命, “东”则指伟大领袖毛泽东, 因此, 这个时期出生的人取名多用“红、东、卫、新、军”等字。例如:志红、卫红、永红、晓红、亚红、继红、向红、红兵、红志、卫东、继东、晓东、向东、忠东、卫青、学锋、学红、学军、革新、立新、永新、志新、更新、文革、永革等。这些带有政治色彩的名字成为“文革”时期的时代色彩。

“文革”以后又出现带“晓”字的名字, 最初小名是“小”字, 成年后把“小”改成“晓”字。例如:晓青、晓红、晓刚、晓龙、晓康、晓庆、晓东、晓邦、晓明、晓敏、晓丹、晓梅、晓华、晓玉、晓兰、晓月、晓霞、晓云等。

改革开放后, 由于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 并追求创新, 凸显个性, 甚至寻求时髦, 因此名字不再被打上政治色彩的烙印, 像“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名字很少使用, 而此时名字的意义取向也多种多样, 例如:“妍、娜、海、洋、洁、冲、越、捷、飞、冰、寒、林、涛、彦、钦、舟、帆、星、辉、超、欣、昕、航、波、江、瑜、涛、宇、娴、晨、倩、斌、华、芬、杰、芳、倩、俊、佳、婷、莹、菲、晶、璐、丽丽、佳佳、磊磊、黎明、晨雪、亚丽、蓉丽、爱玲、淑玲、艳玲、瑞芳、春娥、学强、文炳、鸿斌、志毅、耀中、伟奇、展宏、志宏、友斌、鹏举、云峰、金雷”等。同时, 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人们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 外向化的心理日趋影响着人们, 此时取洋名也成为人们的时尚, 因此出现了“玛丽、凯特、安娜、安妮、潼恩、莉娜、琳达、茉莉、雪莉、若拉、彼得、艾伦、安迪、大卫”等名字。另外, 四个字的名字日趋凸显、跃然纸上, 例如“陈渔悠悠、李姬可晗、严林莞尔”等。

总之, 随着岁月的自然淘洗和时代的变迁, 名字不仅承载了民族文化, 还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观念、历史意识、美学意识、文明意识和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徐珂.清稗类钞[M].中华书局, 1984.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6.

[3]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综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4]章辉.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5]王开扬.关于个人取名的语言学思考[J].语文建设, 1999 (4) .

篇4:《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民歌美學风格

【中国分类号】I210.5

《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历代评论家都不吝赞美之词,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同样,汉乐府民歌也拥有着极高的成就,是继《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史上的又一辉煌篇章。《古诗十九首》与汉代乐府诗同处于汉代社会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在一些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古诗十九首》因文人创作主体的影响,又较多地表现出与汉乐府民歌的不同之处。本文将从其中一个方面即美学风格将《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民歌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以便能够更好地解读《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民歌。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民歌同处于汉代审美心理和共同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美学风格,具体来看,《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民歌都表现出自然美、真实美和悲剧色彩。

1、《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民歌的自然美表现在语言特色上表现为语言的自然不加雕琢

《古诗十九首》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历代论述颇多。谢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称《古诗十九首》语言为"家常话":(古诗十九首),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如"客从远方来,寄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也。官话使力,家常话省力;官话勉然,家常话自然。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所作,避免不了带有文人色彩,亦不乏引经据典,但都是信手拈来,丝毫没有做作之感,不留痕迹,自然流畅。如"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跤夜光»一句中的"携手"便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古诗十九首》的不少诗作都采取了这种化用的手法但不觉生硬并且与诗作整体融为一体,通脱自然。

汉乐府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结晶,所用语言都为当时口语,自然天成。以《上山采蘼芜》为例,男子与妇人一问一答,全诗似为二人对话的直接记录,真实自然。语言上的自然也是民歌的共同风格,在此不多赘述。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民歌具为本色之作,语言自然流畅,都具有了自然的美学风格。

2、《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民歌在美学风格上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相同的特色是真实,具有真实美。《古诗十九首》以抒情为主主要表现为情感的真实;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记录了汉代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了叙事的真实。汉乐府民歌直接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型作品,真实地表现了汉代人民的生活和感情,真实性不容置疑。《上邪》、《有所思》表现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至死不渝;《上山采蘼芜》则反映了弃妇的悲惨遭遇;《病妇行》、《东门行》描写了社会下层人民痛苦生活。汉乐府民歌每首都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到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堪称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民歌都真实记录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都表现出了真实性,真实美是《古诗十丸首》与汉乐府民歌在美学风格又一相同之处。

3、受汉代审美趋向和动荡的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民歌都表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

汉代社会尤其是东汉时期宦宫和外戚相继专权,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不断,政治黑暗,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是黑暗社会的最直接受害者他们对悲苦生活的失望、无奈、反抗等无一不反映在民歌中悲剧色彩是汉代社会生活在反映在民歌中的一个侧面。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多是游宦在外的士子和留守的思妇,他们对人生不得意的感慨,对生命的反思,对家人的思念,都融入诗中,其基调是悲凉婉约的,《古诗十九首》也成为了一首首悲歌。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民歌在语言上都平淡自然,情感的表达上都真挚朴素审美上都倾向于悲剧。这些相同点的出现不是巧合,而是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表现出的相同的审美趋向和美学风格。这些相同点将对汉代的文人诗和民歌研究有着更好更深的启示。

《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民歌出现于相同的时代,由于时代背景的相同和同一时代类似的审美观点,《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民歌在美学风格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由于创作主体的不同,在美学风格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的是二者的差异。东汉末年的下层文人在创作时融入了他们因特定的身份特征而产生的特殊情感,并渗透了文入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审美倾向。因而与汉乐府民歌的创作主体一一汉代人民群众的创作表现出鲜明的差异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王充著《论役》.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3]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4]沈德潜著《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

[5]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6]朱自清,马茂元撰《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篇5:汉无名氏——《别诗》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长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乖离,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得归。

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

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作者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

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

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

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

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辞海》1989年版)

注释:

《别诗》相传为苏武和李陵相赠答的五言诗,但据考证不是,真正作者已不可考,产生时期大致都在东汉末年。这些诗大都写朋友、夫妇、兄弟之间的离别,故总题为《别诗》。

组诗其一:“骨肉缘枝叶……”

注释:

骨肉:指兄弟。首句以叶之缘枝而生比喻兄弟骨肉天然相亲。

因:亲。这句是说结识朋友也是相亲的。

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语出《论语》“四海之内皆为兄弟”的话。此二句是说天下的人谁都不是漠不相关的陌路人。

连枝树:即“连理树”,不同根的两树枝或干连生为一名为连理。通常用连理树喻夫妇,这里用来喻兄弟。

参、辰:二星名,参星居西方,辰星(又名商星)居东方,出没两不相见。

邈:远。

胡与秦:犹言外国和中国。当时西域人称中国为“秦”。以上四句是说往日形迹亲近,今后就疏远了。

乖:暌别。

恩情:此句言情谊比平时更觉不同,平时情谊固然深厚,临别更觉难舍。

鹿鸣:《诗经·小雅》有《鹿鸣》篇,是宴宾客的诗,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蒿类)”起兴,是以鹿得食物呼唤同类比喻燕乐嘉宾。

樽:酒器。

斟酌:用勺舀酒。结尾四句是说这一樽酒本为赠远人用的,现在希望你再留一会儿酌饮此酒。

赏析:

这首是送别兄弟的诗,从平日的恩情说到临别的感想,再说到饯送的意思。

组诗其二:“黄鹄一远别……”

注释:

依依:恋恋不舍。以上四句言鸟兽分别尚不免怀顾恋之情。

飞龙:龙是传说中的神物(蛇身,有四足,爪象狗的爪,有马的头鬃和尾,有鹿的角、鱼的鳞和须),能飞行。其中有一种有翼的,象飞鸟。这里是以飞龙喻作者送别的朋友和他自己。

喻中怀:晓示心怀。

游子吟:琴曲。《琴操》云:“楚引者,楚游子龙丘高出游三年,思归故乡,望楚而长叹。故曰楚引。”《游子吟》或许就是指此曲。因为是客中送客,《游子吟》正可以表示主客两方的情怀。

泠泠:形容音韵清。

丝竹:“丝”,指用丝弦的乐器,如琴瑟。“竹”,指竹制的乐器,如箫管。这里“丝竹”是偏义复词,上文只提到弦歌,有丝无竹。

厉:强烈。

长歌:乐府歌有《长歌行》,又有《短歌行》,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

展:重(平声)。

清商曲:是短歌而不是长歌。曹丕《燕歌行》:“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念子不得归:是说我虽想念你而不能随你同归。以上四句是说长歌之后续以短歌,以写心中激烈的伤痛。

赏析:

这是客中送客的诗。前幅连用比喻表示临别依依,中幅借描写弦歌的音响说明人心的情绪,后幅直写伤感,仍用比喻作结。

组诗其三:“结发为夫妻……”

注释:

结发:指男女初成年时。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女子十五岁束发加笄表示成年,通称结发。

同枕席:指成为夫妇。

燕婉:欢好貌。以上二句是说良时的燕婉不能再得,欢娱只有今夜了。

怀往路:惦着走上旅途。

夜何其(音基):《诗经·庭燎》云:“夜如何其?”这里用《诗经》成语。“其”,语尾助词,犹“哉”。

参辰皆没:言天将明。

行役:应役远行。

滋:多。

春华:喻少壮时期。

赏析:

这一首是征夫辞家留别妻的诗。大意先述平时的恩爱,次说临别难舍,最后嘱来日珍重。

组诗其四:“烛烛晨明月……”

注释:

烛烛:明貌。

馥馥:芳香。

游子:指行人,也可能是指作者自己。如果是作者自谓,这篇就是客中送客的诗。

江汉:长江和汉水。以上四句是说预计年终行人已到达江汉之间了。

山海:可以是泛说,犹言山川;也可以是实指,近人逯钦立《汉诗别录》引东汉、魏、晋人的话说明当时人常用“山海”指赴交州所经的艰险,山指五岭,海指南海。依此说,这诗中

的行人要去的地方还不止于江汉而是远达交州。

中州:指古豫州(今河南省地),因其居九州之中。

未央:未尽。这句是说现在欲别未别,欢乐还未尽。

景光:犹“光阴”。

赏析:

篇6:汉无名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有鸟西南飞,熠熠似苍鹰。

朝发天北隅,暮闻日南陵。

欲寄一言去,托之笺彩缯。

因风附轻翼,以遗心蕴蒸。

鸟辞路悠长,羽翼不能胜。

意欲从鸟逝,驽马不可乘。

晨风鸣北林,熠耀东南飞。

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

玄鸟夜过庭,仿佛能复飞。

褰裳路踟蹰,彷徨不能归。

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

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

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

连翩游客子,于冬服凉衣。

去家千余里,一身常渴饥。

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汉湄。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忧心常惨戚,晨风为我悲。

瑶光游何速,行愿去何迟。

仰视云间星,忽若割长帷。

低头还自怜,盛年行已衰。

依依恋明世,怆怆难久怀。

【注释】:

《别诗》相传为苏武和李陵相赠答的五言诗,但据考证不是,真正作者已不可考,产生时期大致都在东汉末年。这些诗大都写朋友、夫妇、兄弟之间的离别,故总题为《别诗》。

组诗其一:“有鸟西南飞……”

【简析】:

本篇是怀人的诗,作者身在北方,所思在南方,大意说要托飞鸟寄书,鸟辞不能,恨不得随鸟同飞。表示心不忘南去,希望有所依附以实现这个愿望,但是终不可得。

【注解】:

熠熠:光明貌。在这句里形容鸟羽反映日光。

日南:汉郡名,是当时中国的最南部。以上二句以“日南”和“天北”相对,言彼鸟飞行之远与速。日南虽是地名,并不一定表示诗中人物所在的地方。

笺:书启。

彩缯:绢帛之类,古人在绢帛上写书信。

蕴蒸:指心里积蓄的思想感情。

乘:驾车。以上二句是说南去的心不可遏止,乘马都嫌其缓慢,恨不能附飞鸟而去。

组诗其二:“晨风鸣北林……”

【简析】:

这一首是游子日暮怀归的诗。诗中以晨风、玄鸟、浮云的远飞和作者自己的踟蹰衢路、彷徨不归相对照。

【注解】:

北林:林名。首句本《诗经·晨风》:“(左鳥右穴)彼晨风,郁彼北林。”

熠耀:一作“熠熠”,义同。

余光辉:以上二句是说自己所在的高楼为月光所照,因而想到月光所照的不只是这高楼(这时所想念的故乡也同在这月光之下)。

仿佛:见而不明。

褰裳:欲行。

踟蹰:欲行又止,这样就是下句所说的“彷徨”。

琼:美玉。玉树是传说中仙山上的树。末二句是说欲得仙树疗治忧愁,和《录别诗》中另一首“愿得萱草(忘忧草)枝,以解饥渴情”意思相同。

组诗其三:“童童孤生柳……”

【简析】:

本篇是游子自伤的诗。一伤漂泊,二伤饥寒,三伤衰老。

【注解】:

童童:秃貌。

连翩:鸟飞貌,在这里用来形容游子的漂泊。

天汉:银河。

湄:水草相交之处,就是岸边。

瑶光:星名,即北斗杓第七星。又名“摇光”。古人看斗星所指的方位辨别节令。

游:言所指方位改变。这句是说时间过得快。

行愿去何迟:这句不可解。“行愿”二字疑有误。“去何”,一作“支荷”。

忽:速貌。

长帷:指云。言云的形状如帷幕。浮云飞得很快,且飞且散开,这时云间的星看起来正象向浮云相反的方向急飞,又象星把云块划开了。

行:将也。

明世:政治清明的时代。

篇7:《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古歌

作者:汉无名氏  朝代:汉 高田种小麦,

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

焉得不憔悴。

★ 千秋色古诗歌

★ 古诗集

★ 古诗草

★ 经典古诗句

★ 古诗歌

★ 古诗草的意思

★ 古别离原文及赏析

★ 汉语拼音歌

★ 毛主席语录歌

篇8:《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产生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顺帝到献帝年间) , 作者主要是社会上无所归依的下层知识分子。它以关注人生、情真意切影响了文人诗的方向, 代表了文学观念的转变, 突破了儒家诗教“发乎情, 止乎礼仪”的传统, 吟咏风谣, 流连哀思, 深刻地再现了汉末文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过程, 为我们保留了一段深切感人的精神历史。刘勰誉之“委婉附物, 怊怅切情, 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称它“文温以丽, 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两个女性世界, 固然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下的一些共同特征, 但是无疑, 两个女性世界尽管时代接近甚至交叉, 但又有各自的特质, 存在一些差异。下面分别从女性人物的类型, 女性形象的展现方式, 以及女性形象的深层审美底蕴和主题意涵三方面来审视女性形象的不同。

一、女性人物类型比较

总的说来, 汉乐府的女性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女性, 是丰富多彩的;《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是思亲情感中的女性, 是思妇, 类型上较为单纯, 却极为感人。汉乐府真实再现了汉代各阶层妇女生活的遭遇, 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而《古诗十九首》则着力塑造了思妇这一有独特美感的文学形象。

汉乐府塑造了不同阶层、不同遭遇、性格各异的女性, 多方面叙写了女性的命运, 可以说, 汉代社会中各种妇女的形象和遭际在汉乐府中都有反映。其中有生活富足优越的贵族妇女, 如《相逢行》为我们展现了衣食无忧的上层妇女的闲适生活;有情真意切的思妇, 如《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妇女表达了怀念亲人的缠绵深情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有果敢坚决的刚毅妇女, 如《上邪》、《有所思》的女主人公;有机智美丽的女子, 如《陌上桑》中的罗敷和《羽林郎》中的胡姬,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妇女反抗强暴的精神和出色的智慧;还有任劳任怨、心地善良的贤妻良母, 如《东门行》中的妇人, 《妇病行》中的病妇, 以及《艳歌行》中为游子缝补衣裳的主妇, 尤其是《妇病行》中的那位不久于人世的病妇, “妇病连年累月, 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 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二三孤子, 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 行当折摇, 思复念之!”这位常年受病痛折磨的贫妇在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她可怜的孩子和他们今后的生活, 令人不得不为她的母爱折服。

与汉乐府塑造了不同遭遇、性格各异的多种女性形象不同, 《古诗十九首》着力刻画了思妇这一形象, 在人物类型上较为单纯, 却同样感人。如果说汉乐府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的, 那么《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也各具特色、不尽相同。其中的思妇诗计九首, 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哀怨虚度青春年华, 渴望夫妻团圆, 流露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的思妇形象, 如“伤彼蕙兰花, 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 将随秋草萎”。再如“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荡子行不归, 空床难独守”, 柳色青青, 思妇情系漂泊天涯的游子, 她也如蓬勃生机的蕙兰花光彩熠熠, 需要丈夫的抚爱, 然而“荡子行不归”, 她只能可怜地虚度青春年华, 因此她毫不掩饰地发出了“空床难独守”的呼唤, 这是人情的呼唤, 也是人生价值的呼唤。二是相思苦闷、忠贞不渝的思妇形象。如“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 由于与游子天各一方, 离别之苦使之形体消瘦、衣带日缓, 思念之情, 深闺幽怨, 可见一斑。又如“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置书怀袖中, 三岁字不灭”, 以及“以胶投漆中, 谁能别离此”, 也是情真意切, 动人心魄。三是觉察到“游子不顾返”的苗头, 日感衰老、消瘦, 只好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 的思妇形象。

在女性人物类型方面, 汉乐府包罗了众多女性形象, 日常生活中的女性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 毫无疑问它反映了女性生活的广度;但着力刻画思妇形象的《古诗十九首》亦非单调, 塑造了同中有异的思妇形象, 以细腻的笔触深刻描绘了同一类型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差异, 使思妇怀人的同一情感有了不同的抒发, 赋予乐府诗中出现过却未得到深入挖掘的思妇形象更感人的魅力和更深刻的内涵。

二、女性形象展现方式比较

汉乐府诗歌和《古诗十九首》在女性形象展现方式上也存在不同。乐府民歌中有如《上邪》、《有所思》等直抒胸臆的作品, 也有以比兴手法间接抒情的作品, 如《白头吟》中以“皑如山上雪, 皎如云间月”比喻女子爱情的纯洁。但整体上看, 汉乐府诗歌中叙事成分较多, 乐府诗中的女性多是置于一定的情节、场景、对话甚至冲突中, 通过事来写人, 这一女性世界像是一幕幕短剧组成的女性生活万象。如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以辞归、送别、逼婚、殉情为主要情节, 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 生动地刻画了诸多人物, 尤其是刘兰芝这一形象。不仅如此, 汉乐府诗歌有时还着意于人物的描写, 借助于细节描写、个性化对话和环境烘托等来推动情节, 这标志着古代叙事手法日趋成熟。典型的如《陌上桑》对罗敷的刻画, 先是外貌描写:“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衣为上襦。”接着以他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侧面烘托:“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来归相怒怨, 但坐观罗敷。”此外, 还描写了罗敷与使君的个性话对话, 刻画了罗敷的美丽机智。

相比而言,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抒情诗的巨制, 长于抒情, 情感的价值得到了空前的强调, 在个人抒发中展现了人物的形象, 诗中不仅充满浓郁的悲观情调, 而且将人的情思与景物、情境相融合, 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青青河畔草》以“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兴起少妇的渺渺情思。《迢迢牵牛星》全诗用比, 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人间男女离别之情, “一片愁绪, 铺天盖地, 尤其是结句更是委婉缠绵, 情景难分, ”写景, 其实是在写人;写牛郎织女, 其实处处是在写自己。造成这种艺术效果的原因是于《古诗十九首》作为文人诗, 既是世俗的艺术又是文人的艺术。就其文体上隶属于广义的乐府、内容上抒写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怀而言, 是世俗的艺术;而文人的艺术修养又使其不同于一般的乐府民歌, 有深刻的思想性, 既真挚质朴又文雅自然, 在塑造人物时既意蕴深厚又质朴自然。

无论是乐府民歌还是文人诗, 都以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或描绘景物, 或叙述情境, 或刻画形象, 无不传神生动, 使两个女性世界经过艺术的润色和加工更加生动绚丽, 从而增强了人物的感染力。

三、深层审美底蕴和主题意蕴比较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女性世界之所以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成为古代文学女性人物画廊中不可略过的一页, 如果仅靠简单列举一些女性人物, 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的, 那只是两个单薄抽象的人物序列。两个女性世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于一个个人物背后丰富的审美底蕴和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只有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被具鲜明时代感的审美观念加工, 被人类普遍的情感滋养, 才能有如此永久的打动人、教育人、感染人的力量。对于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 其意义并不限于女性人物本身。

汉乐府记录了许多妇女生活的真实情况, 这些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汉代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如民间疾苦、贫富对立、战争徭役、感时伤时和婚姻爱情等。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多重主题意蕴, 尤其是社会性主题。就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来说, 以抒文人情怀为主的《古诗十九首》显然不如乐府诗那样包罗万象, 它较多地反映了个体性主题, 其中的人物无非是游子思妇, 女性形象是清一色的思妇。但是它虽以抒男女相思之情、人生短促之慨为主, 实际上却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般文人士子共同的世俗情感, 其内蕴远远超出了男女相思:既是男女之情的表露, 更是个体生命意识的高扬;既突出了汉代文人的世俗情怀, 又表现了汉人对生命问题的思考。

汉乐府中的女性生活于社会的多个阶层, 年龄、个人遭际、性格各不相同, 多种女性形象表现了多方面主题意蕴。《妇病行》摄下的是一个“夫妻不能相守, 父子不能相保”的悲惨镜头, 病妇家庭的贫苦悲惨生活与《相逢行》中贵妇人的闲适、优越形成鲜明的对比。汉代无休止的征战造成另一场灾难———田园荒芜, 骨肉离散, 以及思妇们的无尽哀思。

汉乐府婚姻爱情诗中的妇女是乐府诗中光彩夺目的一组形象, 这些女性的命运反映了与爱情婚姻相关的社会问题, 与以上那些女性形象共同构成多重的社会性主题意蕴, 具有哀怨、理性、感人的美学效果, 表明了即使爱情诗篇中的文学形象亦离不开美的社会性。一般说来, 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与《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最具可比性, 因为思妇也是婚恋中的女子。但在乐府中, 即使最能体现人之情感的爱情诗也处处透出理性制约的影子, 彰显着女性形象身上鲜明的社会痕迹, 与《古诗十九首》中那些抒一己之情、叹青春易逝的思妇显然不同。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我们构建了两个别样的女性世界, 抛开诸多细微的差异, 我们总能看到时代的世态人情、社会价值、文学观念在她们身上的投影。汉乐府中的女性也许不如《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那样敏感和深邃,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也许不如乐府女性那样丰富、隐忍、生活化, 但她们在文学画廊中同样鲜活, 因为她们都是汉代社会生活所造就的红尘俗世中的女子, 她们生活的世界是建筑在民间尘世中的有着人生种种苦乐酸甜的现实社会。她们身上都体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 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 绝非完全虚构的“乌托邦”。正因如此, 我们才能与之产生共鸣和沟通, 两个女性世界的魅力才感人至深、经久不衰。

摘要: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均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光彩熠熠的女性形象, 形成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世界, 成为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必须涉及的领域。两个别样的女性世界, 有着共同时代的世态人情、社会价值、文学观念在她们身上的投影, 也有诸多细微的差异。她们生活的世界是建筑在民间尘世中的有着人生种种苦乐酸甜的现实社会。本文作者试图通过比较两个女性形象的相同和差异, 揭示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审美底蕴。

关键词: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韦金诚.《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的审美感应[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7.

[2]鄂川秀.《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10.

[3]王国维.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 1981.

[4]罗宗强, 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上)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5]陈友冰.汉魏六朝乐府赏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单位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教学自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