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多丽无名氏,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

2024-05-01

多丽,多丽无名氏,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精选15篇)

篇1:多丽,多丽无名氏,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

多丽,多丽无名氏,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 -诗词大全

多丽

作者:无名氏  朝代:宋  体裁:词   近中秋,迥然玉宇澄鲜。更尧q、十有一叶,向人特敷妍。喜名家、世行阴德,有馀庆、门拥祥烟。梦协熊罴,间生N|,妙年攀桂振青毡。横飞上,金闺粉署,小试佐临川。翩然返,一身似叶,琳馆清闲。记榜下、曩尝附骥,浪萍还有夤缘。曳长裾、不辞还道,接漫刺、复面同年。邂逅佳辰,铺排雅席,金炉香袅欲何言。愿趣诏、入扶宗社,浩气愈纯全。长年少,龟龄共永,鹤算同坚。

 

篇2:多丽,多丽无名氏,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

绿头鸭/多丽,绿头鸭/多丽无名氏,绿头鸭/多丽的意思,绿头鸭/多丽赏析 -诗词大全

绿头鸭/多丽

作者:无名氏朝代:宋体裁:词 敛同云。破腊雪霁前村。占阳和、孤根先暖,数枝已报新春。如青女、谩同素质,笑姑射、难并天真。疏影横斜,澄波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驿畔,行人立马,回首几销魂。江南远,陇使趁程,踏尽冰痕。有个人人,玉肌偏似,移我常对金尊。拈纤枝、鬓边斜戴,嗅芳蕊、眉晕潜分。素脸笼霞,香心喷日,寿阳妆罢酒初醒。待调鼎、须贪结子,忍见落纷纷。霜天晓,愁闻画角,声断谯门。

篇3:多丽·石柱参

忆明朝、神宗在位, 七翁跨海扎营。弄参池、立石栽树, 因于此、聚户得名。光绪年间, 柱参最盛, 奭公德政立碑铭。百余载、时衰时旺, 七六险临终。从今后、申遗保护, 世代兴隆。

【注释】

石柱参:亦称柱参、石柱人参、石柱子参, 系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石柱子村为核心的周边固定区域所独产。石柱子村位于辽宁东部山区鸭绿江畔, 与朝鲜隔江相望, 这里山连绵、水纵横、森林茂密、特产丰富、风景优美, 被誉为鸭绿江边的香格里拉和神仙居住的地方。

柱参源于野山参, 栽培历史久远。据《宽甸县地方志》记载, 明万历年间 (1610年前后) , 山东七翁到此采挖野山参, 大参拿走, 幼参及参籽就地栽种, 并栽榆树、立一条石柱为记, 一石奠基业, 一榆杨旗帜, 柱参就此得名。柱参芦高体灵、皮老纹身、须长须清、珍珠疙瘩多、形态优美。400多年来, 经历代参农培育, 已形成圆膀圆芦、草芦、线芦、竹节芦四个特有品系, 成为人参家族的一个独特种类。因其酷似野山参, 被誉为“园参之冠”、“国之瑰宝”。近年来, 林下种植成为首选的方式, 让柱参生长回归自然, 不仅参林双赢, 而且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目前, 石柱子村林下柱参面积1.7万亩, 是当地“一村一品”重要产业。柱参传统栽培技艺已列为辽宁省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宽甸县亦被中国中药材协会授予全国石柱人参第一县称号, 振江镇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柱参产业“一村一品”示范镇称号。至今,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这天, 参农都要立庙祭拜最早养柱参的祖师爷, 为其过生日。

随着生产的发展, 传统的柱参栽培技艺有失传和被抛弃的危险, 传统的生产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挖掘、保护和传承传统栽培方式势在必行。目前, 宽甸县政府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 结合辽宁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第一县的目标, 制定出台了柱参发展规划、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柱参传统栽培系统保护办法, 在重大科研项目、资金、保护措施等方面全力支持。

篇4:霞多丽的勃艮第

关于霞多丽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在大多数的故事中夏布利都是霞多丽的故乡。霞多丽虽然贵为白葡萄酒的皇后,其实是个性格非常温顺朴实的孩子。她比较早熟、多产并且适合从寒冷到温暖甚至炎热的多种气候,因此在全世界都被广泛种植。这位皇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脾气好,很随和,其口味会随着土壤、气候以及酿酒师的变化而变化。

犀利尖锐如保时捷般清楚直接的夏布利CHABLIS

从勃艮第的最北面说起,夏布利的名字听起来就和霞多丽有关。不错,在夏布利,除了个别的如伊朗西(Irancy)一样的叛臣逆子之外,夏布利的葡萄园里种满了霞多丽,夏布利被号称是最适合霞多丽的天堂。启莫里阶(Kimmeridgian)是这个天堂里最为奇特的土壤,它是种小小的牡蛎化石,形成于1.5亿年前侏罗纪时代。据说夏布利地区在那时还是一片汪洋,这样特殊的地质状况形成了夏布利地区泥灰岩与深层化石所构成的土壤条件。启莫里阶为夏布利的霞多丽葡萄酒带来了独特的矿物香气和海水味道,使其成为搭配海鲜大餐的最理想用酒。除了矿物质的气息,夏布利之霞多丽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高酸并极为干净;这种纯净的酸度像是一副俊朗的骨架,支撑起夏布利霞多丽清新的果味、淡雅的花香以及优雅的矿物质感。

就夏布利而言,整体上可分为4个大的村庄级AOC级别,分别是小夏布利(Petit Chablis)、夏布利(Chablis)、夏布利一级园(Chablis 1erCru)、夏布利特级园(Chablis GrandCru)。小夏布利(Petit Chablis,实际上可以理解为除去上述三个区域之外的最普通产区。)是开路先锋,其口味简单但不失清新活泼,大多被用于开胃酒。夏布利(Chablis)当然是生力军,是夏布利地区产量最大的AOC,总面积有小夏布利的5倍之多,其中包括有89个一级园以及1个特级园(实际上被分为7块葡萄园)。特级园当然是夏布利的大人物了,这些大人物位于夏布利小镇东北面的山坡上,一字排开俯瞰着山下,器宇轩昂气质非凡。这七员大将自西向东分别是Bougros, Les Preuses,Vaudésir, Grenouilles, Valmur, Les Clos和Blanchot,其中以Les Clos最为知名,可称为夏布利的元帅。

夏布利的霞多丽在酿制时,为了保持葡萄酒清新爽口的特点,已经开始较少的使用橡木桶,所以很难在夏布利的霞多丽中找到蜂蜜、奶油等由橡木桶陈酿构造出来的气息。这里的霞多丽讲究的就是纯正的葡萄特点,很有点刚直不阿、锋芒毕露的感觉。喜欢的人喜欢其干净利索的口感,清新俊朗的骨架以及优雅内敛的矿物质气质;不喜欢的人会觉得其孤芳自赏、尖锐刻薄。夏布利的霞多丽因为其高酸,还有非常强大的陈年能力(特级园最好放上6-7年后再打开品尝)。特级园葡萄酒在20年之后所散发出的优雅花香和清晰的坚果味道,会让新世界的晚辈们顿首捶胸自愧不如。

优雅内敛、华贵大气的博恩丘BEAUNE

来到博恩丘,这里的霞多丽常常以昂贵的价格令人瞠目并愤慨。默尔索(Meursault)以及科登-查理曼(CortonCharlemagne)的霞多丽虽然昂贵但似乎仍是人间烟火;而以蒙哈榭为后缀的几员猛将则将霞多丽变得高不可攀。这些猛将们包括:Montrachet、Chevalier-Montrachet、Batard-Montrachet、Bienvenues-Batard-Montrachet以及Criots-Batard-Montrachet。这五家特级园分别坐落在Puligny-Montrachet村以及ChassgneMontrachet村。这里的土壤由1.5-1.75亿年前红色泥灰岩构成,和夏布利的启莫里阶(Kimmeridgian)一样同样来自曾经的海洋。Montrachet的原意味“秃头的山”,远看这座秃山,谁也想不会到这里也是卧虎藏龙的地方;所以要吸取经验,不要以貌取人才对。蒙哈榭的霞多丽全部经过橡木桶陈酿,所以会有蜂蜜、奶油以及干草的味道;水果的淡淡香气进化成干果的浓密,花香则变化出香料的复杂气息。酒评家们说:蒙哈榭是这个星球上将霞多丽演绎得最为精致的产区。

小清新的夏隆内 CHALONNAISE

在经过了北部夏布利如剑客般冷峻的目光和中部博恩丘的华贵气场之后,博恩丘之南的夏隆内带来了小清新的感觉。她就像个花季的姑娘,不恋世俗,一心只想着花开花落。在夏隆内,最著名的霞多丽产区非虎翼Rully莫属。虎翼的霞多丽风格多样,有的如夏布利一样高酸并且锐利,也有的经过橡木桶之后,变得如博恩丘的霞多丽一样大气深沉。能让人喘上口气的主要是Rully的价格,这里的霞多丽价格平实,任何人都能消费得起。她优雅精致的气质,从坚果到紫罗兰的广泛香气,让她赢得了勃艮第最佳性价比霞多丽的称号。

圆润饱满四平八稳的马孔MACON

马孔在勃艮第的最南端,其葡萄酒也是最具平民气质。MACON没有豪华的特级园,甚至连一级园也没有,在这里只有5个村庄级的AOC;但这丝毫不影响MACON的霞多丽走向世界。马孔的霞多丽可能是勃艮第地区最具国际口味的霞多丽,除了一丝丝的矿物质特点之外,新世界的圆润饱满甚至热带水果的味道都能从MACON的霞多丽中被发现。这里就像是一个霞多丽的国际课堂,即可以找到不经人事的清瘦书生,也能看到浓妆艳抹的舞娘。

马孔和博恩丘推荐

1 马孔代表

胡氏父子酒庄玻丽白葡萄酒

Roux Père & Fils PouillyFuissé AOC 2010

代理商:由西往东

价格:RMB 458

2 博恩丘代表

香皮酒庄查理曼特级葡萄园白葡萄酒

Maison ChampyCorton

Charlemagne Grand Cru AOC 2009代理商:云门酒业

价格:RMB 2,430

3 博恩丘代表

胡氏父子酒庄皮里尼-蒙哈榭“桑瑟尼”白葡萄酒

Roux Père & Fils Puligny

Montrachet “Les Enseignères” AOC 2010

代理商:由西往东

价格:RMB 837

4 博恩丘代表

胡氏父子酒庄勃艮第梅索白葡萄酒

Roux Père & Fils Bourgogne Meursault AOC 2010

代理商:由西往东

价格:RMB 883

5 博恩丘代表

胡氏父子酒庄勃艮第圣欧班白葡萄酒

Roux Père & Fils Saint Aubin ’La Pucelle’, AOC 2009

代理商:由西往东

价格:RMB 517

夏布利推荐

1 胡氏父子酒庄夏布利梦曼一级庄白葡萄酒

Roux Père & Fils Bourgogne Chablis Premier Cru Montmains AOC 2010

代理商:由西往东

价格:RMB 558

2 让. 马克酒庄蒙曼一级庄园白葡萄酒

Jean‐Marc Brocard Montmains 1er Cru AOC 2009

代理商:云门酒业

价格:RMB 513

3 胡氏父子酒庄夏布利白葡萄酒

Roux Père & Fils Chablis Blanc AOC 2010

代理商:由西往东

价格:RMB 383

4 让. 马克酒庄小夏布利白葡萄酒

Jean‐Marc Brocard Petit Chablis AOC 2009

代理商:云门酒业

价格:RMB250

5 让. 马克酒庄圣克莱尔夏布利法定产区白葡萄酒

Jean‐Marc Brocard Domaine St Claire Chablis AOC 2009

代理商:云门酒业

篇5:多丽,多丽无名氏,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

多丽,多丽富ノ,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 -诗词大全

多丽

作者:富ノ朝代:宋体裁:词 淡云收、晓来春满湘中。柳如烟、花枝如糁,万红千翠织浓。照帘旌、微穿丽日,动罗幕、轻转香风。天上良辰,人间淑景,生贤和气显殊锺。映时表、南山北斗,相并两穹崇。须知道、英明罕此,文武谁同。奉慈亲、承颜戏彩,更闻吉梦占熊。扫蛮氛、遂清三楚,定徐方、行策元功。趣召遄归,康时佐主,指挥谈笑虏巢空。寿觞举、器舟斟海,不用水精锺。休辞醉,千龄会遇,美事重重。

篇6:多丽,多丽无名氏,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

绿头鸭/多丽,绿头鸭/多丽利登,绿头鸭/多丽的意思,绿头鸭/多丽赏析 -诗词大全

绿头鸭/多丽

作者:利登朝代:宋体裁:词 晚春天。柳丝初透晴烟。黯离怀、绿房深处,艳游曾记当年。衬龙绡、亭亭玉树,步鸯褥、窄窄金莲。烧蜜调蜂,翦花挑蝶,香云微湿绿弯鬟。嬉游困,倚郎私语,还爱抚郎肩。共携手,海棠院左,翡翠帘边。恨无情、锦笼鹦鹉,等闲轻语花前。昔相怜、关山咫尺,今相望、咫尺关山。是妾心阑,是郎意懒,是郎无分妾无缘。都休问、金枝云里,何日跨金鸾。深盟在,香囊暗解,终值双鸳。

篇7:多丽,多丽无名氏,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

绿头鸭/多丽,绿头鸭/多丽王安中,绿头鸭/多丽的意思,绿头鸭/多丽赏析 -诗词大全

绿头鸭/多丽

作者:王安中朝代:宋体裁:词 魏都雄,凤皇飞观云间。佩麟符、荀池元老,暂辞西省仙班。憩甘棠、地澄远籁,咏华黍、河卷惊澜。碧草萋迷,丹毫冷落,圜扉铃索镇长闲。绣筵展、三台星近,锵玉韵珊珊。金尊滟、新醅方荐,薄暑初残。政成时、欢馀客散,後园朱户休关。度秋风、画阑枕水,挂夜月、雕栏骑山。锦帐笼香,鸾钗按曲,琵琶双转语绵蛮。劝行□、傍眉黄气,先报衮衣还。登庸际,应褒旧德,喜动天颜。

篇8:难以归类的多丽丝·莱辛

1919年10月22日,多丽丝降生在波斯(如今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童年生活大都在英国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度过。他父亲是个极富浪漫情调的人,希望过隐居的农场生活,期待通过耕种玉米致富,但财富不但始终没有踪影,反而债台高筑。7岁那年,多丽丝被送进修道院的寄宿学校,修女们用地狱烈火之类的故事吓唬孩子们。13岁,多丽丝由于眼疾中途辍学了。之后,她先后从事过保姆、电话接线员、办公室工作人员、速记员和记者等职业,但她始终没有停止过阅读。

多丽丝的童年几乎在孤寂中度过,孤独之中,她与19世纪的文学大师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开始她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小说家,但狄更斯、司各特、斯蒂文森、吉卜林,D·H·劳伦斯、司汤达、托尔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这些19世纪的文学大师的作品给了她取之不尽的营养,也赋予了她批判社会的勇气和智慧。为了读到更多的书,多丽丝甚至加入了左翼社团。

多丽丝·莱辛在自传中写道:“童年时期的压抑和艰苦通常造就出作家来,因为这样的童年让你学会处处提防,事事留心,而正是一个作家应该具备的。”18岁,多丽丝开始向南美的一些杂志出售自己所写的故事,也完成了她的两部练笔小说,使她逐渐成为了一名作家。

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多丽丝开始涉足反种族歧视的激进的政治生活。1945年她再婚,但紧接着就是又一次婚变。1949年,多丽丝独自带着与第二任丈夫莱辛先生所生的儿子回到英国。多丽丝没有将丈夫的姓改成原来自己的姓——泰勒,而是一直称呼自己为多丽丝·莱辛。从此也可以看出,她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女权主义者。

二战后的岁月是艰辛的,莱辛说她几乎生活在梦魇里,经济状况一度陷入窘迫。1950年,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在伦敦出版,为她赢得了声誉,登上了英国文坛。小说以一名黑人男仆杀死白人女主妇的案件为中心,通过对女主人公玛丽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殖民统治制度下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剖析了造成玛丽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被评论界誉为战后最杰出的英语小说之一。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莱辛陆续出版了5部曲《暴力的孩子》(《玛莎·奎斯特》、《良缘》、《风暴的余波》、《被陆地围住的》、《四门城》)。20世纪50年代,莱辛由于批判南非和南罗得西亚的种族隔离政策而被禁止踏入这两个国家。

《金色笔记》:女权主义的圣经

1962年,莱辛出版了小说《金色笔记》。小说由女作家安娜·伍尔夫1950年的笔记和她创作的《自由女性》的中篇小说构成,黑、红、黄、蓝四色笔记和其后的金色笔记,与分为5部分的《自由女性》相互穿插,反映了女主人公的社会政治活动,个人情感生活以及有关历史和艺术的观察和思考。书一出版,莱辛就很快成为女性主义的偶像级人物,小说也被称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奠基石,被研究者称之是女权主义哲学家波伏瓦《第二性》的姊妹篇,从而被女性主义者奉为圣经。

1985年出版的《牛津英国文学词典》中这样评说:《金色笔记》是一本极易引起歧义的鸿篇巨制,可以视作妇女解放运动的一块里程碑,书中部分传统叙述章节皆以“自由女性”为题,女作家安娜·伍尔夫分别在家庭、政治和写作诸方面挣扎而形成的四本笔记散布其间,交相辉映……

当代英国女作家安妮塔·布鲁克纳在《伦敦书评》上这样评价:“多丽斯·莱辛……制作了一个胚胎,几乎是一个临床案例,或许是一部小说,然而绝非虚构,其中的女主人公再现了自由女性原型所有最可怕的处境。她把这个原型孤立起来加以描绘,从而树立了一个实例,以后的女权主义者们畏惧地、匆忙地、明智地与它分道扬镳,尽可能避免重蹈覆辙。”

莱辛很惊讶自己的小说所引发的女权主义论争。莱辛说,她不喜欢女性主义者们那种尖叫声和令人作呕的样子。她的《金色笔记》绝不是妇女解放的号角,她还坚决否认该书是在宣扬女权主义。正像很多作家不愿被人贴上标签一样,莱辛同样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贴上女权主义的标签。莱辛的创作主题是多元的,写作技巧也变化多端,有论者形象地称她为一只“飞象”,令人难以捉摸。而一个作家的写作目的是在寻找交流思想的可能性。

莱辛说,她在创作这本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她写了什么特别能引发熊熊烈火的东西。在所有那些她曾经参与过的政治运动中,她一直在聆听妇女们谈论妇女自己的问题,也谈论男人。“当我写下她们在私下里的谈话时,人们就突然间惊呆了,好像我若不把它们写出来,女人们的那些话就不存在似的。”

许多批评家认为她的语言不够幽默、风趣,而且冗赘、絮烦,甚至有些漫不经心。莱辛的好友,南非作家库切认为,“莱辛从来都不是一个优秀的文体作家,她写得太快而修改又太少。”莱辛承认她的写作速度很快,她重灵感而非刻意雕琢。在再版序言中,莱辛说:“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本书的结构自己作评,是一种无言的表述,通过它的结构方式来说话。它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

“写作是通向自由的道路”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奖词中对莱辛的《金色笔记》给予了特别关注:“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可莱辛对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褒奖却嗤之以鼻。什么是女性经验?也许这是莱辛最为恼火的。在众多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里,那些男作家的男人经验,他们从不说是男人的经验而是说成人类的经验,难道女人就是人类的一部分?

莱辛特别擅长塑造那些具有坚定意志、自强自立的女性形象,并描述她们在男权社会中所经受的情感危机,以期待众多女权主义者关注女性问题。在评论家眼里,莱辛是一位多产、严肃、极富探索精神的作家。

《牛津英国文学》主编马格丽特·德拉布尔认为,莱辛属于最早一批将女性问题作为小说中心的女作家。“贯穿她作品始终的,是对力量的恐惧和女性自身的弱点,她的每一部小说都能找到这两者的结合点。”

而莱辛始终将写作看成是“通向自由的道路”。时至今日,莱辛已经出版了数十部作品,除小说外,莱辛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其他作品,题材涉及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她几乎无所不写,什么都想尝试。今年年初,她刚刚出版了她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裂缝》。

怀疑精神是一个作家一生都要秉持的,而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莱辛不同于他人的“怀疑”。莱辛始终认为别人误读了她的《金色笔记》,她始终觉得“妇女解放运动不会取得多大成就,原因并不在于这个运动的目的有什么错误之处,而是因为我们耳闻目睹的社会上的政治大动荡已经把世界组合成一个新的格局,等到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候——假如能胜利的话,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也许会显得微不足道。”

这就是莱辛的怀疑,基于她的生活经历得出的怀疑。因为莱辛始终认为,“妇女解放只是人类大主题中很小的一部分”,除了性别歧视,她还关注种族歧视和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她在任何场合都是个“异类”。

篇9:多丽,多丽无名氏,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

绿头鸭/多丽,绿头鸭/多丽晁端礼,绿头鸭/多丽的意思,绿头鸭/多丽赏析 -诗词大全

绿头鸭/多丽

作者:晁端礼朝代:宋体裁:词 锦堂深,兽炉轻喷沈烟。紫檀槽、金泥花面,美人斜抱当筵。挂罗绶、素肌莹玉,近鸾翅、云鬓梳蝉。玉笋轻拢,龙香细抹,凤凰飞出四条弦。碎牙板、烦襟消尽,秋气满庭轩。今宵月,依稀向人,欲斗婵娟。变新声、能翻往事,眼前风景依然。路漫漫、汉妃出塞,夜悄悄、商妇移船。马上愁思,江边怨感,分明都向曲中传。困无力、劝人金盏,须要倒垂莲。拼沈醉,身世恍然,一梦游仙。

篇10:《多丽·咏白菊》翻译赏析

《多丽·咏白菊》作者为宋朝诗人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前言】

《多丽·咏白菊》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咏白菊,先渲染了赏菊的深静寒寂的氛围;一个“恨”字承上启下,表现了孤居独处,良辰难再的感情以及主人公对风雨摧花的敏锐的感受;后从自身爱菊收束,以旷达之语道出作者轻视鄙俗、不甘随俗浮沉的志趣。全词委婉雅致,含意深远,通篇用典,不着一个“菊”字,而以白菊隐喻自咏,表现了女词人在咏物词中卓尔不群、创意出奇的艺术追求。

【注释】

⑴多丽:词牌名,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此词是《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

⑵潇潇:疾厉的风雨声。一作“萧萧”。

⑶琼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

⑷贵妃醉脸:唐李浚《松窗杂录》记载,中书舍人李正封有咏牡丹花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唐明皇很欣赏这两句诗,笑着对他的爱妃杨玉环说:“妆镜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此句意谓:杨贵妃醉酒以后的脸蛋儿,就像李正封诗中的牡丹花那样娇艳动人。

⑸孙寿愁眉:《后汉书·梁冀传》:“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⑹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晋书·贾充传》谓:韩寿本是贾充的属官,美姿容,被贾充女贾午看中,韩逾墙与午私通,午以晋武帝赐充奇香赠韩寿,充发觉后即以女嫁韩。

⑺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傅粉: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三国志·曹爽传》注引《魏略》称何晏“美姿仪,面至白,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

⑻看取:看着。取,语助词。

⑼屈平陶令:屈平是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

⑽蕴藉:宽和有涵容。

⑾酴醾:即荼蘼,花名,初夏开白色花。

⑿秋阑:秋深。

⒀瘦:一作“度”。

【翻译】

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

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似泪洒于纨扇题诗。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

【赏析】

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篇11:李清照——《多丽》

恨潇潇[1]无情风雨,

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

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

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2],屈平陶令,

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3],

不减酴釄[4]。

渐秋阑[5],雪清玉瘦,

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臯解佩[6],

似泪洒纨扇题诗[7]。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

天教憔悴瘦[8]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

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

泽畔东篱。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

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1]潇潇:疾历的风雨声。一作“萧萧”。

[2]看取:看着。取,语助词。

[3]酝藉(yùn jiè):宽和有涵容。

[4]酴釄(tù mí):又作荼蘼,落叶小灌木,专供观赏。

[5]阑:尽。

[6]汉臯(gāo)解佩:指郑交甫于楚地汉臯台下遇二仙女解佩相赠的故事。

[7]纨(wán)扇题诗:指班倢伃写《团扇歌》。

篇12:钱太多:多丽丝·杜克的秘密生活

她是垄断美国烟草及电力的杜克帝国的唯一继承人,财产仅次于英国女王和荷兰女王;她有总统的私人电话号码,歌星“猫王”、影星嘉宝和肯尼迪总统夫人都曾刻意讨好她;她有过众多情人,包括著名的巴顿将军;她死于谋杀,凶手是一个她怎么也料不到的人。

她一生缺爱,孤独终老。

父亲留给她花不完的财产,却只能庇佑她到12岁

如果福布斯排行榜在1912年就已推出,这一年出生的多丽丝·杜克毋庸置疑位居榜首。

她的父亲是美国烟草公司及杜克电力公司的创始人詹姆斯·杜克。在她出生那年,他已经55岁。老杜克对独生女儿宠溺万分,多丽丝身边有主事保姆、贴身女佣、穿衣女佣、洗烫女佣、司机各一名、护士四名、保镖三名以及私人教师十几名,她的数百套衣服和与之搭配的鞋、饰品被摆放在和房间一样大的橱柜里。不管父亲有多忙,哪怕是在接待比他更富有得多的纽约第一国家银行总裁,她都可以直闯他的书房,和他聊上一会儿。

父亲留给她庞大的杜克帝国和一辈子花不完的财产,却只能庇佑她到12岁。

母亲纳纳琳不爱多丽丝,她甚至不愿意生下她。丈夫去世后,纳纳琳只得到一年10万美元的用度,她想让自己和前夫所生的儿子沃尔克·英曼成为杜克王国继承人的愿望也落了空,她气疯了。她把女儿送到寄宿学校严加看管,如果不是财产在股市暴跌中大幅缩水需要女儿补救,多丽丝不知何时才能获准重返纽约。

经济萎靡,眼见得许多朋友的父亲纷纷从高楼上跳下去,多丽丝意识到自己如此幸运皆因父亲的远见卓识。她决定余生要管好手中的每一分钱。

尽管他在床上是个废物,她还是愿意为此买单

1934年,年满21岁的多丽丝在法律上不再受控于母亲,她宣布要嫁给吉米·克罗姆威尔。这个家道败落的英俊男人急于从政,还离过一次婚,纳纳琳坚决反对。但多丽丝铁了心,她要挟母亲说要去当电影明星,纳纳琳最终投降——反对无效。

婚礼在杜克府的书房举行,对多丽丝来说,这是世上唯一存留温暖父爱的地方。典礼前后不足十分钟,新婚夫妇就登上邮轮去度蜜月。当晚,多丽丝早早等在船舱,等来的却不是期待中的亲吻。吉米迫不及待地凑近他的新娘:“亲爱的,我能够指望每年拿多少钱?”多丽丝怒吼着把他赶走了。

整个蜜月期间,吉米只热衷和人谈政治。多丽丝绝望地发现,这个酷爱健身的男人在床上却是个废物。尽管如此,他却是她走向自由的通行证,她愿意为此买单。

邮轮在海上航行数月,多丽丝仍是处女。每到一地,她就疯狂购物,邮轮在夏威夷靠岸时,已经有几十艘船载着她买的东西驶往纽约。

在夏威夷,她变成一个真正的食男色者。英俊的杜克·卡汉纳莫库,两届奥运会游泳冠军,陪她走遍了夏威夷全岛。她眷念海水的温暖,她的风流韵事也像蒲公英一样到处飞散。

吉米不介意妻子出轨,却为每月只有1万美元费用生闷气——其实这已相当于今天的125万美元。他更担心的是妻子的绯闻传开,会影响到他根本不存在的政治前程。他已经多次在罗斯福总统面前暗示妻子的钱袋,总统则需要多丽丝先拿出点实际行动再给他一个职位。

但多丽丝并不打算投入一毛钱。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她要的不是吉米。她以一种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狡诈开始实施一个计划,让吉米从她身边滚开而不带走她的钱。

白宫邀请多丽丝陪同罗斯福总统夫人爱丽诺前往西弗吉尼亚做祝福旅行。吉米很兴奋:妻子终于开始旺夫了!但多丽丝出现在500名贫穷的矿工面前时,身穿的俄罗斯貂皮外衣就够全镇的人吃上一个月。爱丽诺非常气愤,两个女人此后互不讲话。而实际上多丽丝在弗吉尼亚被那些可怕的境况震撼了,好多年都在悄悄出钱买食品送去那里。

吉米开始怀疑他有钱的妻子其实是他仕途上的一个障碍。这正中多丽丝下怀。

她只能设想被真正的爱人拥在怀中,那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多丽丝很容易迷恋上那些名声并不怎么可敬的男人。

她对英国国会议员阿莱克·坎宁安·里德一见钟情。他是个情场老手,两人相遇几分钟就在白金汉宫的一个房间里乱搂在一起。在将里德作为爱情搭档,将卡汉纳莫库作为情欲搭档的同时,她还有工夫去找其他男人,例如影星爱洛尔·弗莱恩。

1939年,多丽丝以假名在医院第一次堕胎。就在她叫来律师,打算以最低代价甩掉吉米时,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两次她都不知道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她只是知道,如果世人将吉米认作孩子的父亲,那他们之间将有一条终生的纽带和永远扯不断的关系。

她站在冲浪板上疯狂冲进了大海,被浪打得浑身发青。重三磅的早产女婴阿尔登生下来只存活了不到24小时。她抱着死去的孩子野兽般嚎叫,再也没有生育能力的她,无比后悔自己的决定。

随后里德返回英国参战,她疯狂思念他。她打通了军事部门的诸多关节,于1944年加入美国海员局,并申请派驻开罗,因为听说里德偶尔会在那里。但里德一直回避她。就在这时,多丽丝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亨德森中尉,他是个年轻英俊的英国军官。他们在开罗邂逅,旋即在大金字塔的背阴处陷入了爱情。

实际上亨德森中尉纯属虚构。多丽丝目的在于让人相信她无意于里德,同时激起里德的醋意。但同年10月,里德娶了一个海军军官的女儿,年龄不足他一半,没什么钱,已怀孕。

这期间唯一的喜讯是她和吉米正式离婚了。

她放弃了间谍生涯,绕道伦敦,强行和里德见了一面。结果是彻底绝望。随后她应巴顿将军之邀前往苏联前线,她知道巴顿已婚且有好几个情妇,但她并不奢望天长地久。

在这一场场关系中,多丽丝体验到了激情和浪漫,却没有体验到爱,没有找到一个能爱她的男人。她只能设想如果她将自己真正的爱人拥在怀中,或被他拥在怀中,那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她的灵床前围绕的不是亲人,而是她的仆人和宠物

nlc202309040121

时光飞逝。多丽丝在70多岁时开始害怕无事可做,一闲下来满脑子都是关于死亡的回忆。最令她悲痛欲绝的是女儿阿尔登的死,她对阿尔登的思念日甚一日。

昌迪·海芙纳伺机而入。

根据资料,昌迪应和阿尔登年龄相仿。结过一次婚,受够了贫困生活的她野心勃勃,在1970年代末就开始实施计划——成为多丽丝生活的一部分。直到1985年,她出尽百宝制造了一次邂逅,闯到了多丽丝面前。

昌迪有备而来。她利用通灵术告诉多丽丝,她就是阿尔登的化身。

母爱汹涌的多丽丝相信了她。她们确定了收养关系。初步达成目的的昌迪开始准备接管杜克帝国并逐一替换多丽丝身边的人。与此同时,这档连续剧中另一个重要角色登场——伯纳德·拉法帝,昌迪姐姐的前任管家,成了多丽丝的新管家。

昌迪太心急了。为了早点继承财产,她不惜将养母置于死地。多丽丝病到连路都没法走时,才从私人医生那里确知自己被昌迪在药里下了毒。

1991年2月,多丽丝登上波音737,这架她斥资2500万美元为昌迪买下的喷气式飞机,逃离了住处。昌迪在几小时后回到多丽丝命名为“香格里拉”的大宅,崩溃地发现自己被拒之门外。

连养女都陷害自己,多丽丝羞见家人和朋友。她更加与世隔绝,经常变换住处,宅院大门紧闭,能经常接触到她的只有一名女仆、一名私人厨师和管家法拉帝。

拉法帝是文盲,在多丽丝面前就像条哈巴狗,背后却逐渐切断了多丽丝与外部的一切联系。每次电话铃响,拉法帝接电话称去报告多丽丝小姐,实际上是放下听筒过一会儿再拿起。

拉法帝逐渐完全控制了多丽丝的生活。在他的劝说下,多丽丝接受了一次血液清洗治疗,想把昌迪下的毒从血液中清除掉。但这似乎对她的健康起到了更加恶化的作用。

渐渐地连仆人们也见不到多丽丝。她几乎被人遗忘了,她坚信她唯一的朋友就是忠诚的管家拉法帝。在最后一次制定遗嘱时,多丽丝确定拉法帝和侄子沃尔克·英曼二世为遗嘱共同执行人。但因为拉法帝的挑唆,很快沃尔克从名单上消失。

1993年秋天,多丽丝经常神智不清。清醒的时候,她提出想转到杜克医疗中心,这是她的父亲老杜克创建的,院方一定会竭尽全力救她。拉法帝惶恐了,他害怕多丽丝万一好转再更改遗嘱。

多丽丝最终没能转去杜克医疗中心。有目击者在她最后的日子在医院见到她身上插着各种输导管,头发又脏又油,结成了块,乱蓬蓬一片,就像狗窝一样。

多丽丝一息尚存,但拉法帝面对上亿财产已经按捺不住了。大剂量的荷尔蒙和吗啡被注射进她干枯的身体里。拉法帝和律师等了一天一夜,1993年10月28日凌晨,多丽丝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她的床前围绕的不是泪流满面的亲人,而是她的仆人和宠物。在一条特殊的遗愿中,她为自己在贝弗利山公寓里的一只小狗设立了1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正是这只粗毛犬,在她困厄的晚年给了她许多亲情。

这个毕生都控制着财富也被财富控制着的女人,从来都被数不清的觊觎者围困着。钱对她来说,是个好东西,一次次让她肆意人生;也是最坏的东西,最终让她把命都搭了进去。

揭秘杜克家族——

多丽丝的父亲詹姆斯·布坎南·杜克少年时与父兄在北卡罗来纳州白手起家,从最初父亲50美分创业,到于1890年以25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创立美国烟草公司,后发展为垄断美国烟草及电力的杜克帝国。他开创了用漂亮女人做广告的先河。这个全球最大的烟草巨头于1917年得知他的产品会让消费者过早死于心脏病和肺癌,大病一场,决定将产业逐渐转向其他领域。杜克家族的每一个人都不允许抽烟。

为纪念父亲华盛顿·杜克,詹姆士·杜克于1838年创建杜克大学。2012~201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将杜克大学排名为全美第8、世界第19,其著名校友有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等。多丽丝·杜克曾经扮作女学生偷偷到大学食堂吃了一顿午饭,突然觉得自己缺乏正统教育的她,在大学生中非常紧张。此后她再也没有去过杜克大学。

多丽丝·杜克本身还是慈善家、园艺师、冲浪者、收藏家和环球旅行家。她毕生热爱兰花、伊斯兰艺术及家具,拥有的最著名庄园是位于罗德岛纽波特的Rough Point和位于夏威夷具有异域风情的伊斯兰风格宅邸香格里拉,她收藏在这两座庄园中的艺术品和古玩价值十几亿美元。

篇13:高中素材(多丽丝·莱辛)

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了一位中国读者相当不熟悉的作家,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这是一位被称为“女性小说鼻祖”的英国女作家——当年87岁的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跟伍尔芙(下周素材)同一个时代出道,当年也是备受争议。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这个奖项是表彰莱辛在文学创作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颁奖理由是:“这位用质疑的目光、燃烧的激情和幻想的力量表达女性体验的叙事诗人,提供了对文明的另一种观察角度。”

这里所说的“另一种”,大概指的就是“莱辛”的“女性”角度。

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争议之后,莱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带来的763000美元、一枚金质奖章,以及一次在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演讲的机会。

而更重要的是,诺贝尔文学奖也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有可能阅读到莱辛的作品。

据说,当国外记者在这个消息之后给莱辛打电话时,接电话的人说,老太太上街买菜去了。

关键词:童年

高中没毕业就退了学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生于凤泰勒(在波斯,现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1925年,全家搬到英国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希望通过耕作玉米致富,但几千英亩买来的土地并没有给他们家带来期望中的财富。

莱辛曾形容她的童年痛苦多于快乐,她和弟弟哈利对大自然的探索,是可怜的现实生活中难得的乐趣。她的母亲一心要把她培养成“淑女”,先送她去修女学校,又送她去全女子高中,可是没上多久,莱辛就退了学。那一年她13岁,而在那之后,她也没有再接受过正规教育。

就像南非其他那些高中都没毕业的女作家一样(奥莉芙·施赖纳、娜丁·葛蒂玛),多丽丝·莱辛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知识分子。她曾说,不快乐的童年似乎造就了不少小说家。“我想真的是那样,虽然在我身上这一点并不明显。我没有想过成为小说家,我只是想要逃走,一直如此。”从伦敦订购来的大量书籍,为莱辛提供了幻想的养料和理想的逃避世界,早期阅读包括狄更斯、司各特、斯蒂文森、吉卜林,后来她又发现了D·H·劳伦斯、司汤达、托尔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

关键词:生活

情欲炽热的少女

和两次失败的婚姻

为了从严厉的母亲身边逃开,莱辛15岁离家出走,找了份护理的工作。她的雇主给她读了不少关于政治和社会的书,而与此同时,她的姐夫却在晚上摸上她的床,给了她笨拙的亲吻。对于那段时间的生活,莱辛曾用“情欲炽热”来形容。没有中意的求婚者,绝望的莱辛放纵自己沉浸在复杂的浪漫空想中,其间写了一些故事,卖了两篇给南非的杂志社。

莱辛一直相信,一个人不能逃脱所处的时代,但她自己的生活却是对时代的挑战。一个女人,从生理上和社会文化上都被要求做一个无怨无悔的贤妻良母,但她却不甘心。“整整一代女人,”后来谈到她母亲那个时代时,莱辛说,“一旦生了孩子,自己的生命就仿佛停止了似的。她们中的大多数都变得神经质,原因就是,她们在学校中所受的教育让她们知道自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看看现实中她们成为的样子,我认为,反差太大了。”莱辛相信,成为一个作家,让她比同时代人更自由。对她来说,写作的过程就是:隔着一段距离,在原始的、个人的、未经检查和分析的生活中,找出共性。

她的第一次婚姻是在19岁那年,嫁给法兰克·威斯丹,生了两个孩子。但没过几年,她就离开那个家,因为“担心自己成为自己害怕成为的人”。很快,她被吸收成为左派读书俱乐部的一员,没多久就和该俱乐部的中坚分子高特法莱德·莱辛结了婚,生了个儿子。

1949年,对婚姻生活和政治理想感到失望的莱辛,带着年幼的儿子搬到伦敦。那一年,她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并开始了职业作家的生涯。

关键词:女性

从备受争议到大受欢迎

莱辛的小说多是自传性质的,反映她在非洲的生活经历。童年的记忆和后来的政治生活,给莱辛提供了写作素材,让她涉猎于不同的主题:文化的碰撞、种族不平等、个体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个体意识和集体利益的冲突等。1956年,因为她的大胆写作(《分崩离析》),莱辛被南罗德里亚和南非宣布为不受欢迎的外国人。继一系列德育小说之后,1962年的《金色笔记》取得了新的突破,莱辛在其中采用大胆实验叙述方式,以令人惊讶的深度和细节,写出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复杂自我。

愤怒而带有进攻性的女性新文学形象,让莱辛的小说受到当时不少评论的攻击,被称为“不适合女性阅读”。对此,莱辛的回应是:“显然,大多数女人所想所感的东西,让人们大吃一惊。”

起码有一位早期评论者注意到了她提出的问题。安娜·伍尔芙,一位在男权社会中努力生存的女人,曾写道:“这种姿态要是出现在男性作家身上,大家就认为理所当然,被当作具有哲学思考意味的东西来接受,不会有人大惊小怪,但女人就不能那样——愤怒、有侵略性,或者神经质。”这个看法也获得了莱辛的认同。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莱辛开始跟随自己的兴趣,全力探索神秘幻想世界——那也是安娜·伍尔芙在她《金色笔记》的结尾部分发现的特质,写出了《地狱剪报》《生存者回忆录》等心理幻想小说,和《南船座的老人星》等科幻小说。除此之外,还写了《一个好心的恐怖分子》《第五个小孩》《好邻居日记》《如果老人可以„„》(后两部小说以简·索摩斯为笔名)等小说,以及关于她钟爱的猫的随笔集等。自传《皮相下的真我:自传第一卷(1949年之前)》获得了JTBP最佳传记奖。

1995年,莱辛获得了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并在那一年再次拜访了南非,看望了女儿和外孙,顺便为她的自传做宣传。那是她被南非驱逐之后第一次去那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同样是因为40年前她所谈及的话题,莱辛现在成了那儿大受欢迎的人物。

关键词:荣誉

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成名之后,莱辛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跟插图画家查理·艾德勒合作创作非常奇特的图画书和游戏。1996年,距离上一部作品7年之后,莱辛发表了小说《又来了,爱情》(Love Again),但是她没有在该书的任何一次宣传场合中露面。而荣誉接踵而至:1996年度的英国作家协会奖(小说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那年年底,她的戏剧集在英国出版。

1997年,她跟菲利普·格拉斯第二次携手合作,为后者的音乐剧《第三、第四和第五区间的婚姻》写作剧本,并于那年5月在德国首演。那年10月,让许多读者等得心焦的自传第二卷《阴影中行走》(Walking in the Shade)终于出版,记录了她从1949年到伦敦至《金色笔记》出版期间的生活。她的自传到那儿就结束了,不会再有自传第三卷。

新长篇小说《玛拉和丹恩》(Mara and Dann),发表于1999年。那一年,还有件对莱辛来说重要的事情发生:她第一次上网,跟出版商B&N聊了几句。那一年年底,就在新世纪前夕,她因“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而被列入“荣誉国民”名单,不过她拒绝了英国王室给予的女爵士封号,认为太“喜剧”了。

2000年,她又发表了《第五个小孩》的续集《本,在这个世上》。2001年,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西班牙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大卫·科恩英国文学奖。2005年,她入围第一届英国布克国际奖。而莱辛最新的一部小说是《丹恩将军和玛拉的女儿葛丽亚特和雪橇狗的故事》。

析:

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争议之后,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中国读者相当不熟悉的作家,被称为“女性小说鼻祖”的英国女作家——当年87岁的多丽丝·莱辛。

(关键词:自学成才)多丽丝·莱辛幼时全家从英国搬到英国殖民地,她的父母并不富裕,而她高中没毕业就退了学,从伦敦订购了大量的书籍自学成才。

分析①:成才并不一定依赖于优裕的生活环境和高水平的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还要有追求知识的心,不放弃充实自己的心理和灵魂的机会,(材料①:就像多丽丝·莱辛,她······)

(关键词:挑战)她是情欲炽热的少女却有两次失败的婚姻,莱辛一直相信,一个人不能逃脱所处的时代,但她自己的生活却是对时代的挑战。一个女人,从生理上和社会文化上都被要求做一个无怨无悔的贤妻良母,但她却不甘心。分析②:生活总会不如意,(材料②:就像多丽丝·莱辛,她不仅要面对两次婚姻的失败,还要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这样的困难,但她一直勇于挑战生活,不甘心被困难的枷锁禁锢,于是带着年幼的儿子搬到伦敦,试图以一个女性的身份比同代人生活的更自由。那一年,她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并开始了职业作家的生涯。)这既挑战了婚姻又挑战了社会。

(关键词:对文学的坚持)愤怒而带有进攻性的女性新文学形象,让莱辛的小说受到当时不少评论的攻击,但她从未放弃,继续探索那个时代女性的复杂自我,直到她的小说从备受争议到大受欢迎。

篇14:谈多丽丝·莱辛小说的成长主题

摘要:莱辛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在文坛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莱辛是人类灵魂的救赎者,她用博大的情怀和宽厚的内心承接了人类的苦难,化作质朴的文字。其中,成长小说可以算的上是莱辛作品的重要分支,莱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颇为关注,她的情感和经验在这些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和心智变化到底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本文围绕着莱辛的几部成长小说作品来展开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青少年;灵魂;生命

一、作者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介绍

(一)多丽丝·莱辛简介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曾12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于获得诺内尔文学奖。莱辛也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多丽丝·莱辛著有《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金色笔记》《堕入地狱简况》《黑暗前的夏天》《最甜的梦》《爱情,又来了》等多部作品,其中《金色笔记》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和最成熟的作品。不仅她的长篇小说,她的幻想小说以及短篇小说的创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短篇小说集《五》获得萨默塞特·毛姆文学奖。1981年获奥地利的欧洲文学国家奖,1982年获得德意志莎士比亚文学奖,代表作有五卷本的《暴力的孩子》系列《金色笔记》《黑暗来临前的夏季》《幸存者的回忆录》等。长篇小说《好恐怖主义者》则获得1985年的W.H.史密斯文学奖。

(二)多丽丝·莱辛的创作风格

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莱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她的风格与题材始终转换不停,写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的50年代,她致力于创作以南部非洲为背景的作品;第二阶段则是上世纪的60年代,莱辛开始在写作中尝试大量的实验写法,以此来解剖人们的、尤其是女性的想法;很多时候,莱辛的解剖具有令人惊悚的文学效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莱辛专心于科幻小说的创作,将她的文学实验转向了另一个领域。她是一个描述理想和理想主义的作家。后殖民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神秘主义——这些20世纪流行的思潮,在莱辛的小说中都有所涉及。与此同时,莱辛又是一位和蔼、关注青年人成长的“祖母”,无论是为人还是其作品,我们总能够从中发现她与生俱来的慈爱,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敬仰,她永远在追求生命深处的真、善、美。

在莱辛的很多部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作品颇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在莱辛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青少年如何从天真无知到经过生活各方面的考验,最后变得成熟,发现生命的真谛,这是每个青少年应该经历的生命历程。透过这些青少年的人生经历,我们能够看到莱辛柔软的内心,她的慈悲和包容正是作家的良知所在。

二、多丽丝·莱辛小说的成长主题

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是西方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类型之一。一般来说,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经历一个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或许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明白世途艰难人心险恶,或许经历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而在这番成熟的领悟和改变完成之际,故事亦到达尾声。成长小说总是和青少年连接在一起的,这在莱辛的小说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体现。《穿过隧洞》《草原日出》《木施朗加老酋长》等都是莱辛成长小说的重要作品,小说中的成长主题体现为青少年从天真无知经过历练再到最终的成熟,这就体现出莱辛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凝聚了作者本身的心血和人文主义情感。

(一)童年时期——天真与无邪

莱辛的成长小说主人公在童年时期主要表现为天真和无邪,他们涉世不深,对于社会和世态炎凉没有更多的了解,他们相对来说较为单纯,善于幻想,对人生和生活充满好奇和期待。《穿过隧洞》《草原日出》《木施朗加老酋长》等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都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尽管这些小说中,少年所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不同的场合或地点,但是他们的特点却是相同的。

《草原日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15岁的男孩,他在非洲的丛林看到了残酷的现实,明白了世界残酷的真相,终于懂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这个过程就是由天真走向成熟的过程。在小说的开端,作者莱辛是这样描述的:“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他缱绻在被窝里,一边享受着最后一瞬温暖,一边玩转着另外一个想法”,“伸了个懒腰,感觉肌肉更结实了,心想:我连自己的思想都能战胜!”从这些描述中,我们看到小说主人公自信、阳光的一面,对外面的世界无惧、充满了好奇和战斗,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作家莱辛通过简洁、明快的文字,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生阅历尚浅的小男孩无拘无束、在丛林游荡,渴望战胜一切障碍的心理。他企图成为这片“土地”的一方霸主,这就明显地体现出了“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特点。

而小说《木施朗加老酋长》中的主人公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她的无邪和天真体现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似乎永远无法真正地走向生活和社会。而她毕竟还是一个社会人,她不可能与外界绝对地隔离开来,她的父母就扮演了一个成功的“桥梁”角色。这个小女孩凡事依赖父母,自己没有丝毫的主动权,与外界打交道的机会很少。她会盲目地效仿父母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明显的“自居作用”,这个小女孩的独立人格还尚未形成,缺乏个人的人生观。

(二)成长的试金石——诱惑与磨练

小说中的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起初的无知和天真开始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中,他们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加速了他们走向成熟的脚步。或者说,他们与身俱来的好奇和天真在一步步地驱使他们不停地打开外界的天窗,在窗口眺望,并跃跃欲试。而终于,他们的好奇战胜了恐惧,他们走出去,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小说《穿过隧洞》就真实地展现了这一问题,主人公杰里在海湾度假的过程中,对海湾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开始偷偷地溜出去,探索海湾的秘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伙伴,杰里只能独自一人默默地承受孤独,他没有父亲的帮助和支援,只能独自探索隧洞。他企图尝试与母亲分离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理必定受到了很大的创伤,无论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客观环境的艰难险阻,都使得主人公杰里感受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探险之旅。穿越隧洞的过程,其实也是杰里脱离母亲、自我成长、自我茁壮的过程,这些或者是身体、或者是心灵的痛楚是这些少年成长的催化剂,有了这些磨练,他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又如小说《草原日出》中,男孩在草原和丛林里面探险,他亲眼目睹了一场场悲壮又惨烈的生命角逐,在感受到自然法则残酷的同时,他更加感受到良知的拷问,他的行为导致了生命的陨灭。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如以前一样疯狂了,他是纠结的、痛苦的。“突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亲眼目睹的这些事情,极大地磨砺了主人公,并加速他们思考人生和生活,走向成熟。

(三)成长的必然归宿——顿悟与成熟

在经历了或多或少的人生故事之后,这些主人公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将自我与外界社会展开一场分析和反观。他们的心智开始觉醒,他们的心灵不再如先前一般的空白和无邪,而是加入了一些成长必经的“哲学话题”。他们开始走向成熟,体会到人生的别样滋味。就拿《穿过隧洞》来说,主人公杰里为了更好地通过隧洞,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试图战胜所面临的困难。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智、能力等多方面都趋于成熟,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再是父母的附庸。

又如《草原日出》中的少年,在目睹了草原的一幕幕之后,他意识到了生命的真相,开始了自己的觉悟之旅。就像小说里面所说的:“他确实累了,脚步沉重,懒得注意脚下的方向。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不禁皱了皱眉,有些事情他必须彻底弄明白。那些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他没有完全放开。这件事在他的心底,让他不得安宁。”“他想:明天早晨,我要避开所有人,再去那片灌木林,好好地想一想。”一场亲眼所见的事情,就能够开启少年的心智,让他们顿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找到人生的目标。又如小说《木施朗加老酋长》的小女孩,她的顿悟和反思来自于与老酋长的相遇,老酋长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感染了小女孩,她开始反思自我,同时也找到了父母身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学会了包容和宽恕,变得更加文明礼让。就是一个突然的相遇,这么简单的细节就让小女孩的自我觉醒意识变得这么强烈,她不再盲目地追随父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而是学会了反思,开始走向成熟。

总之,这些正在成长的少年,他们遇到各类的事情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他们不再是父母的后缀,而是拥有独特的人格和思想,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萌发,这就是走向顿悟和成熟的过程。

(四)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从莱辛的这几部成长小说可以看出,这些少年在走向人生道路的过程中,他们之所以会变得成熟,需要依赖引路人的指引。正是有了这些“外缘”的存在,他们的自我反观意识才会变得更加强烈,从而走向顿悟,走向成熟,走向更加完满的人生。比如小说《木施朗加老酋长》中的老酋长、《穿过隧洞》里面杰里的母亲,小女孩与老酋长的相遇开启了小女孩的心智,杰里在隧道的所见所闻,让他更加明确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草原日出》里面的一串串经历,这些自然现象让男孩更加成熟。

诚然,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的引路人并非都是正面的引路人,同时还有负面的引路人。这些或者幸福、或者悲怆的经历都是他们人生的财富。《木施朗加老酋长》中的老酋长是小女孩正面的引路人,老酋长通过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启发了小女孩的心智,让她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小说《穿过隧洞》里面主人公的母亲也是杰里的正面引导人,他们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指点、启发、熏陶,让他们在自我反观中变得更加成熟。相反,小说《木施朗加老酋长》中主人公的父母就是他们反面的引导人,他们不好的德行与老酋长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让小女孩知道了真、善、美存在的意义,开始追求人生的品质。无论是正面的引导人还是负面的引导人,他们的存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正反两方面来督促主人公的成长和成熟,这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历程。

从根本上说,莱辛的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从无知到历练,再到最后的成熟,这个过程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莱辛的小说体现出了对于青少年的关怀,研究莱辛的小说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研究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所以莱辛的小说具有文学和哲学的双重属性。

三、结语

从莱辛的成长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笔下的青少年们是如何一步步地从无知走向成熟的,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和考验之后,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变得更加深刻,他们在周围环境、相关人物及大自然的启示下懂得了如何成长、如何更好地生活。莱辛用细腻的文学笔法和老练的功底,让我们从这些小说中找到青少年成长的必经历程,这对于研究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莱辛的成长小说作品中渗透着作者的宽厚与仁慈,也唯有这些人本主义情怀能够让小说得到世人的认可,更加具有普世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唐霞.成长,永恒的主题——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7).

〔2〕秦银国.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空间叙事及精神生态表现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1).

〔3〕唐霞,水伯勋.关于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的阅读[J].文学教育(下),(3).

〔4〕廖满华,唐文俐.一篇成功的成长小说——评多丽丝·莱辛的《游过隧道》[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7).

〔5〕唐文俐.成长:穿越母亲体外的产道——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游过隧洞》赏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

〔6〕童小兰.成长途中的引路人——评多丽丝·莱辛的《老酋长姆什郎卡》[J].南平师专学报,(3).

篇15:多丽,多丽无名氏,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

瑞典学院是这样评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的:“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他们将作家写于45年前的《金色笔记》单独罗列了出来,称它是一本“先锋性的作品”,是“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男女关系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之一”。

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因为《金色笔记》,莱辛无可争议地成为英国最年长的女性主义“代言人”;但自从那本书出版以来,莱辛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摆脱“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这个恼人的头衔。

那么,莱辛究竟有怎样的人生,又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呢?

莱辛19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当时仍称波斯)西部的克曼沙,父母都是英国人。六岁时,她随全家迁往非洲的英国殖民地南罗得西亚(今日的津巴布韦)。莱辛从小没有受到太正规的教育,14岁时就辍了学。好在,她的母亲执著于将她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淑女,因此源源不断地从英国订购文学名著。于是,莱辛的少女时代便与狄更斯、吉卜林、司汤达和史蒂文森为伴。

15岁时,莱辛离开家当保姆。她的雇主给她阅读了一些政治、社会学书籍,让她迷上了共产主义的思想。19岁,她嫁给了弗兰克·韦兹登,生了两个孩子。几年后,她抛夫弃子,独自私奔,成为了一个左翼读书俱乐部的成员。在那里,她遇到了弗里德·莱辛,闪电结婚,生了一个儿子。1949年,她带着两岁半的儿子离开丈夫,搬到了伦敦。就在这一年,她加入了共产党,并且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

离婚与政治,这两件事深刻地影响了莱辛的写作。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的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但她本人觉得自己并不是其中的一员。至于政治,也许是多丽丝·莱辛与其他女作家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莱辛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定义为“女性文学”,但并没有局限于感性的情感题材。她不诗意,不哀怨;相反,她咄咄逼人,一针见血。

在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莱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她的风格与题材始终转换不停,写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的50年代。她致力于创作以南部非洲为背景的作品。在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之后,莱辛创作了以五部小说构成的《暴力的孩子》组曲。在这些作品中,莱辛阐述了她热情而又激进的社会理论;与此同时,一种将在日后确定莱辛文坛地位的思想元素也暗暗抬头——女性主义。这一系列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马莎·奎丝特的觉醒与解放,字里行间蕴藏着一种迫切的、先锋性的女权意识。

第二阶段则是上世纪的60年代。莱辛开始在写作中尝试大量的实验写法,以此来解剖人们的、尤其是女性的.想法;很多时候,莱辛的解剖具有令人惊悚的文学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出版于1962年的《金色笔记》。小说主人公是位文思枯竭的女作家,通过5本笔记来清理自己的思路,探讨政治、非洲、性、心理分析、梦境、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共产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小说结构复杂,不分章节,用的是后现代的叙述手法。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莱辛专心于科幻小说的创作,将她的文学实验转向了另一个领域。她沉浸在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之中,出版了《天舟座老人星:历史档案》系列。莱辛认为这个系列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然而,大部分文学评论家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莱辛压根不适合写科幻小说,其“转型”简直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

她是一个描述理想和理想主义的作家。后殖民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神秘主义——这些20世纪流行的思潮,在莱辛的小说中都有所涉及。莱辛本人对此不无讥讽地说:“我贴上过一切可能的标签;而我自己只是个讲故事的,这一点从未有过任何改变。”

这就是多丽丝·莱辛——一个坚定的“反女权斗士”,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不管这位作家本人怎么否认,她确实是在与广大女性“共同战斗”;不管是记录下女性日常意识的笔记本,还是描述女性社会的科幻小说,都证明了她的战斗。

(英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于11月17日去世,终年94岁。)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瑞典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莱辛,是因为她具有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位少有的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

B.莱辛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摆脱因《金色笔记》的出版而带给她的这个恼人的头衔,是因为她从不认为自己是“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

C.童年不幸,少年失意,闪婚闪离,抛夫弃子,信仰失落,半生飘零……使莱辛的作品表现出迫切的、先锋性的女权意识,成为女性文学的代表。

D.莱辛的创作,因为描述理想和理想主义而被贴上过一切可能的标签,而她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讲故事的。

E.莱辛被冠以“反女权斗士”和“女性主义”代表作家,并因此获诺贝尔奖,是因为她记录了女性日常意识,并创作了描述女性社会的科幻小说。

(2)莱辛是怎样一位作家?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概括。(6分)

(3)莱辛的主要经历和创作的关系是什么?

(4)关于莱辛,为什么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会大相径庭?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5分)C E(C莱辛早期的系列小说,通过女主人公马莎·奎丝特的觉醒与解放描绘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一种迫切的、先锋性的女权意识,她自己并不觉得也不刻意为之。E莱辛的描述女性社会的科幻小说并不被大部分文学评论家看好。)

(2)(6分)莱辛是一个描述理想和理想主义的作家。20世纪流行的思潮,在她的作品中都有涉及;她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以坚定的反女权斗士的身份致力于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莱辛是一个多变的作家,她的作品风格与题材始终转换不停;莱辛是一个有独立主见的作家,她从不因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3)(6分)离婚与政治,这两件事深刻地影响了莱辛的写作。婚姻破裂,使她因为深入描写大量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而成为女性文学的代表;阅读政治、社会学书籍,让她迷上了共产主义的思想,阐述了热情而又激进的社会理论,从而拉开了她与其他女作家的差距;信仰失落,使莱辛沉浸于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之中,转型尝试科幻小说的创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多丽,多丽无名氏,多丽的意思,多丽赏析】相关文章:

多丽·咏白菊原文及赏析04-10

上一篇:2024公务员面试形象礼仪点拨下一篇:烟草大户治理创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