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阅读练习

2024-05-03

关于元宵节的阅读练习(共9篇)

篇1:关于元宵节的阅读练习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which in 2013 will be the snake.Lantern riddles(cai deng mi)Part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tradition involves a game to guess riddles attached to the lanterns.In the old days the riddles were obscure literary allusions to the Chinese classics and so were mainly the preserve of the educated classes.Special foods Like most Chinese festivals, the Lantern Festival has its own special food, called “tang yuan”.These are round,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with sweet or spicy fillings.The dumplings are said to symbolise both the first full moon and family unity and completeness.Entertainment Stilt-walking, drumming and dragon and lion dancing are all traditional forms of festival entertainment.In Asia, it is not uncommon to see processions of hundred-foot long dragons, lit with flashing eyes and luminous bodies, accompanied by pounding drums, cymbals and brass instruments.带你读懂中国元宵节

导读:自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1年)起,元宵节就已成为了中国新年庆祝活动中的一部分了。一般农历的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一天也标志着新年庆祝活动的结束。...自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1年)起,元宵节就已成为了中国新年庆祝活动中的一部分了。一般农历的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一天也标志着新年庆祝活动的结束。

早在2000多年前,彩灯龙舟比赛就已出现在了中国。

据说元宵节由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演化而来,传言每至农历第一个月圆之夜,便可看到天上飞动的神灵。为了更容易寻找神灵,他们都会用一些火把照明,而这些火把也逐渐由一些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灯笼所取代。

元宵节广受喜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也被看做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在过去,这一天少男少女们可以利用这个宝贵的机会晚上一起出去约会。而今,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和台湾每年都会欢庆元宵节,以此作为中国新年庆祝的收尾。同时这些地方每年也会举办一些比赛来评选最佳彩灯。

灯笼

灯笼的形状各异,大小不同。一些灯笼会扎成动物、昆虫、花朵、人甚至是机器或建筑物的形状。还有一些则描绘了许多广为流传故事的情景,用来宣扬孝道以及传统价值观。最受大众喜爱则为当年生肖动物的主题彩灯,2014年会是马年。

猜灯谜

元宵节传统习俗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猜灯谜的游戏。在过去,这些谜语大多出自于模糊的文学典故和中国古典之中,所以猜灯谜以前多为知识份子的“领地”。

特殊食品

与大多数中国节日一样,元宵节同样有自己的特殊食品,称为“汤圆”。汤圆外形圆圆的,外皮由糯米制成,内馅或甜或辣。人们都说汤圆有两个象征之意,一为农历的第一个月圆,二为家庭团聚圆满。

娱乐活动 踩高跷,敲鼓和舞龙舞狮都是一些传统节日的娱乐活动。在亚洲,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数百英尺的长龙,闪闪发光的眼睛和亮晶晶的身躯,周围还有敲锣打鼓、吹奏乐器的队伍。

篇2:关于元宵节的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 嫂

冰心

①张嫂是看祠堂的老张的媳妇儿。我住在这祠堂的楼上,楼下住着李老先生夫妇,老张他们就住在大门边的一间小屋里。住到第三天,我便去找张嫂,请她替我洗衣服。张嫂从黑暗的小屋里,钻了出来:稀疏焦黄的头发,高高的在脑后挽一个小髻,面色很黑,眉目间布满了风吹日晒的裂纹;嘴唇又大又薄,眼光很锐利;个子不高,身材也瘦,却有一种短小精悍之气。她迎着我,笑嘻嘻的问:“你家有事吗?”我说:“烦你洗几件衣服,这是白的,请你仔细一点。”她说:“是了,你们的衣服是讲究的——给我一块洋碱!”

②李老太太倚在门边看,招手叫我进去,悄悄的说:“有衣服宁可到山下找人洗,这个女人厉害得很,每洗一次衣服,必要一块胰皂,使剩的她都收起来卖——我们衣服都是自己洗。”

③第二天清早,张嫂已把洗好的衣服被单,送了上来——洗的很洁白,叠的也很平整,放在我的床上,说:“先生,衣服在这里,还有剩下的洋碱。”我谢了她,很觉得“喜出望外”,因此我对她的印象很好。

④熟了以后,她常常上楼来扫地,送信,取衣服,倒纸篓。

⑤我的东西本来简单,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她都知道。我出去从不锁门,却不曾丢失过任何物件,如银钱,衣服,书籍等等。至于火柴,点心,毛巾,胰皂,我素来不知数目,虽然李老太太说过几次,叫我小心,我想谁耐烦看守那些东西呢?拿去也不值什么,张嫂收拾屋子,干净得使我喜欢,别的也无所谓了。

⑥张嫂对我很好,对李家两老,就不大客气。比方说挑水,过了三天两天就要涨价,她并不明说,只以怠工方式处之。有一两天忽然看不见张嫂,水缸里空了,老太太就着急,问老张:“你家里呢?”他笑说:“田里帮工去了。”我悄悄的走下山去,在田里找到了张嫂,我说:“你回去挑桶水吧,喝的水都没有了。”她笑说:“我没有空。”我也笑说:“你别胡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以后挑水工钱跟我要好了,反正我也要喝要用的。”她笑着背起筐子,就跟我上山——从此,就是她真农忙,我们也没有缺过水,——除了她生产那几天,是老张挑的。

⑦一天早起,张嫂没有上来扫地。我们吃早饭的时候,看见老张提着一小篮鸡蛋进门。我问张嫂如何不见?他笑嘻嘻的说:“昨晚上养了一个娃儿!”我连忙上楼去,用红纸包了五十块钱的票子,交给老张,说:“给张嫂买点红糖吃。”

⑧我同李老先生坐在堂屋里闲谈。老太太一边摇着头,一边笑着,进门就说:“好大的一个男孩子,傻大黑粗的!你们猜张嫂在那里做什么?她坐在床板上织渔网呢,今早五更天生的,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她又做起活来了。她也不乏不累,你说这女人是铁打的不是!”因此就提到张嫂从十二岁,就到张家来做童养媳,十五岁圆的房。她婆婆在的时候,常常把她打的躲在山洞里去哭。去年婆婆死了,才同她良懦的丈夫,过了一年安静的日子,算起来,她今年才廿五岁。

⑨这又是一件出乎我意外的事,我以为她已是三四十岁的人,“劳作”竟把她的青春,洗刷得不留一丝痕迹!但她永远不发问,不怀疑,不怨恨。

⑩她不知道她正在做着最实在,最艰巨的后方生产的工作。我呢,每逢给朋友写信,字里行间,总要流露出劳乏,流露出困穷,流露出萎靡,而实际的我,却悠然的坐在山光松影之间,无病而呻!看着张嫂高兴勤恳的,鞠躬尽瘁的样儿,我常常猛然的扔下书站了起来。

那一天,我的学生和他一班宣传队的同学,来到祠堂门口贴些标语,上面有“前方努力杀敌,后方努力生产”等字样。张嫂站在人群后面,也在呆呆望着。回头看见我,便笑嘻嘻的问:“这上面说的是谁?”我说:“上半段说的是你们在前线打仗的老乡,下半段说的是你。”她惊讶的问:“先生,你呢?”我不觉低下头去,惭愧的说:“我吗?这上面没有我的地位!”

(选自冰心《关于女人》)

[注]这篇小说创作于1943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运用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出张嫂黝黑、苍老、个矮却又精悍的形象,为后文叙述张嫂的故事作铺垫。

B.第三段“喜出望外”这个词,说明“我”受李老太太影响,最初对张嫂的印象并不好,不期待她能把事做好。

C.文中写张嫂“养了一个娃儿”的情节,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张嫂身世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D.张嫂对“我”很好,对李家两老就不客气,体现出张嫂性格的两面性,区别对待不同群体。

E.文章的语言平实自然,感情真挚。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张嫂平凡的生活,但却突出了深刻的主题。

(2)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小说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6分)

(3)简要概括张嫂的性格特征。(6分)

(4)作品的结尾意味深长,请结合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说说文章塑造“张嫂”这一形象的意义。(8分)

答案:

11.(1)选CEB(解析:选C得三分,E两分,B一分。分析:A:没有“心理描写”;B:“不期待”词意较严重,“我”对张嫂更信任,只是没想到她能做得那么好,突出惊喜之情;D:“两面性”“区别对待”有误,张嫂本性善良,只是基于李家两老对她的不信任,她不太愿意多接触。)

(2)对比手法(2分)①写张嫂对我与李老太太的不同态度,用李老太太的狭隘、好猜忌鲜明地反衬出张嫂的形象(2分);②“我”的萎靡、闲散与张嫂的勤劳、坚强对比,更深刻地揭示了张嫂这一形象的社会内涵和意义(2分)。(共6分,从其它角度来答,意思对即可)

(3)勤恳能干;善良正直;乐观坚强;爱憎分明;任劳任怨;质朴坚韧。(共6分。每个要点1分。)

篇3:课后练习:阅读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一向比较重视课后习题的研读与利用。它是我实施阅读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我借助它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我借助它确定教学思路, 我借助它布置学生的预习, 我借助它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我借助它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检测, 我甚至借助它确立某一阶段教学与训练的总体思路与方向。

一、课后习题是教学的起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个性与风格, 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不仅教法有差异, 对教材的解读、目标的预设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殊途总得有所同归, 这同归之共性在于课后习题。

第一, 研读课后习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从一定程度上讲, 课后习题是编者研读两个文本 (课标和课文) 的思维成果, 而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性、课文文体和内容特色, 所以, 它可以成为教学预设和教学实施的蓝图。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 读下面的句子, 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 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3)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还有选做题: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 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我依据习题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初步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 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2) 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第二, 凭借课后习题有助于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后习题既具有陈述性特征, 又具有策略性特征, 对于教者使用何种教学手段也具有参考价值。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如何达成上述教学目标中的第一条, 课后习题也就教法进行了提示:“读下面句子, 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 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 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我从这三句话中读出了如下教学法:构建“大语文”框架, 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结合语言文字, 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第三, 参考课后习题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果说语文课堂是“砧木”, 那么, “包围”了语文课堂的生活、社会的整个领域就是“接穗”, 从生活和社会中甄选合适的优质的“接穗”对语文课堂进行“嫁接”, 可以扩大语文课堂的外延和提升语文课堂的品质, 可以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发展。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小练笔”“资料袋”“选做题”等等都是对生活与社会进行挖掘的可贵尝试, 我们如果能够有效利用, 扎实训练, 对于增进学生知识积累, 提升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新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们不能忽视了文本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后习题往往是教材编者意图的最直接反映。关注课后习题, 改进语文教学, 可以使语文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简约、训练到位、扎实高效。

二、课后习题是学习的起点和终点

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来说, 培养和发展自学能力至关重要。预习, 既是自学能力的一种检验, 更是课堂学习的一种预演。这种预演,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 总会紧扣课后习题, 让学生将自学落实到实处。

第一, 将生字词的学习落到实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汉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向对生字很重视, 综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课后习题上面总会列出一类、二类生字, 我的预习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是:联系课文, 借助字典, 扫除“拦路虎”。将字音、字形, 甚至字义的学习解决在课前, 从中年级开始训练到高年级, 学生一般都能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 将课文读通读顺落到实处。人教版教材有个一贯的传统, 在课后习题中总会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要求, 让学生充分读书, 尽可能背诵, 充分感悟和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 实际上是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 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 就是朗读和背诵。为了“逼”学生课前好好地读书和自学, 我坚持“书不读熟不开讲”的阅读教学原则, 至少因接受能力的不同, 部分学生仅凭课堂上的时间是无法读熟课文的。当学生带着熟悉的课文走进课堂的时候, 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得以发挥, 因为只有预先实现了初步“内化”的语言, 在教师的引领下, 才有可能实现深度内化。

第三,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比如《鲸》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课后习题:“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自学课文未必能理清文章的层次, 如果好好利用课后习题, 便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的脉络, 这样的练习有利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四, 深化自学时的思考。如果我们仅仅将字词的识记和课文的朗读作为学生自学的主要目标, 那么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难以提高的。因此, 我会利用课后有关词句方面的练习, 促使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比如, 《落花生》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课后习题中要求体会“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这句话的含义。五年级学生初读课文, 会很快抓住种花生、品花生这样的故事大意, 但不会主动关注文章的微言大义, 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好好思考这道题, 学生便会体会到父亲为什么如此重视花生宴, 为什么作者要写“落花生”,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生的认识才能得到深化。

篇4:关于元宵节的传说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其实,早在汉文帝时,就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就被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元宵节当天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五天了。

在我国,元宵节已经成为一个全家团圆的重要节日,全国各地都有庆祝元宵节的活动,因而,在全国各地的民间也流传了许多关于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由来的传说

据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的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亲信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元宵灯会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惊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许久,才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这才离去。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另有一种说法,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每逢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还有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吃元宵的传说

据传,春秋末期,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上,命舟人捞起,色白而微黄,剖之,其瓤红如胭脂,味道甜美,左右大臣不能识之。昭王遣人问孔子,孔子曰:“此物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这天为元月望(即正月十五),以后每逢这天,昭王都要命人用面仿制此果,而后以山楂做成胭脂红的馅料煮熟食之。之后,逐渐演变成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 另外还有一则传说发生在西汉时期。相传,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时更加地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城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文武帝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起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全城照样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天叫作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还有一说。相传,唐太宗为犒劳大将郭子仪,下旨御厨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以上好糯米制成特殊食品应宴。御厨们灵机一动,创制出一道香糯柔软的白圆团子,献给皇上。唐太宗品尝后,赞不绝口,并将其定名为“唐圆”,象征唐朝一统天下。因“唐圆”是在元宵夜时吃的,民间遂称之为元宵。

(本刊编辑部孟艳霞整理)

篇5:课后练习,阅读教学的有力助推器

一、课前解读文本:紧扣课后题目,把握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准绳,是课堂中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准确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假如我们自己推敲,就会发现,课后思考题其实就已经为我们呈现了丰富的目标元素。这些题目中有的提示我们本课中难以掌握的生字词,有的提出了贯穿整篇课文的中心问题,有的则给我们提供了迁移训练的内容, 有的也在提醒我们教学中需对本段语言描写进行充分的感悟,了解写法等。

以《天鹅的故事》为例,编者在课后就设置了这样几道题目:1.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天鹅集体破冰的过程;2.用钢笔描红;3.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4.老人为何最终没有开枪,而是将枪挂在肩头,悄悄离开了?5.从你在现实生活、电影电视中所看到场景中选择一个齐心协力的场景写下来。

每篇课文都将读书与写字放在课后题的首要位置,旨在告诉教师教学中这是最基础的语文能力,应该作为重点贯穿语文能力的始终。 而联系对应审视1、4、5几道题目就会发现,它们展示了这篇课文的核心——天鹅齐心破冰的经过,还向我们揭示了作者创作文本的方法, 即第六自然段中的场景描写,这也是学生感悟语言、丰富写作策略的重要载体。根据对课后思考题的解读,我将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核心目标设置为:1.聚焦核心语段,紧扣关键词语感受天鹅团结、奉献的精神, 唤醒学生对生命意识的呵护;2.仿照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写一个齐心合力共同完成任务的场景。

二、课中课堂推进:改进课后题目,巧妙实施练习

1.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

有些课后思考题,类型较好,但有时在题型呈现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有效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练习起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认知需要入手,补充必要的素材,让练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后就设置了这样的题目:读抄词语,选用这些词语描写一段雨景。这道题目的价值在于在感受体悟了文本中词语之后趁热打铁,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但教学这篇课文时,正值春季。刚刚经历的几场春雨,却难以借助文本中的词语加以呈现。如果直接训练,学生的思维必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在原有基础上,为学生补充了春雨如丝、 细雨绵绵、淅淅沥沥、细如牛毛等描写春天的词语,丰富学生的认知积累,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去描写。

这种基于教材,又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习题进行的修改,不仅尊重了编者的用意,同时也打破了习题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体现了较好的训练价值。

2.在本来的类型中变换

课后训练中很多题目都是借助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这些题目改变形式,从而激活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挑战。

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最后一道题就提问“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作为对文本中人物形象感知的途径。而在落实这一道题目时,教师并没有死板地要求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完课文之后,适量地补充了与爱因斯坦相关的故事及其科学成果。随后,教师组织了学生围绕着“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进行了深入辩论。在整个辩论中,学生以教材文本以及教师提供的资料为基础,寻找自己认知的依据,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课后题目进行了转换,形式的转换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着深处漫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原本的要求中搭台

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中都设置了背诵积累、复述思考,这种类型的题目旨在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经典的语段进行深入积累。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编者设置这一练习的真正用意,这种类型题目要么直接落实在课堂之外,任由学生自己完成;要么只在课堂教学中蜻蜓点水,匆匆而过,致使训练不断虚化。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文本语言巧妙地创设桥梁,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业负担,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在教学《灰椋鸟》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就从语段的具体内容中抽取出表示课文内容的词语: 一开始、没过几分钟、先回来、后到的……这种方式为学生整理罗列了作者创作文本的整体思路。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珍珠鸟》一文中描写小珍珠鸟与作者不断接近的语段中。

背诵积累的要求是相同的,但达成的路径可以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背诵语段的具体特点, 为学生探寻出适当的“拐杖”,从而让学生背诵得更加灵活,更加牢固, 文本语言才能真正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真正达成积累背诵的目的。

三、课后拓展延伸:活化课后题目,夯实参与感受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各种信息资源比比皆是,语文教学应该充分把握时代进步形成的教学优势,学会有效整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因此在苏教版教材中的课后思考题中,就设置了大量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外拓展的训练,主要是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者故事,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资料收集中学会选择、学会整合,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都没有对这样的练习给予足够的重视,常常采用“把自己收集的资料与自己的家人交流”“收集作者创作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自由阅读” 等形式。这些形式有的让学生在海量资料中失去了寻找的方向,有的则让学生失去了资料收集的兴趣和动力。这样就完全歪曲了编者的意图,最终导致这种题型形同虚设,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在面对这类课后习题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认知需要,明晰资料收集的针对性、 目的性,调整学生资料收集的花样和方式,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

篇6:初中英语阅读课文的练习设计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练习设计

阅读的练习设计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的方法,本文重点探讨阅读练习的设计策略,以期有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愉快阅读和有效阅读。

一、整体感知类练习设计

1.了解大意,概括主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阅读文章的大意,对阅读文章进行高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如阅读七下Unit3 Task中的范文时,让学生从整体上看全文共有几个段落,每一个部分写什么内容等有助于学生对范文的整体把握,为此,下面的设计可以说是有效的:阅读范文,完成配对练习,了解大意和写作结构。

a.Para 1 a.People in the town

Para 2 b.What John thinks of his hometown?

Para 3 c.John’s house

Para 4 d.The way to the town centre&greetings

2.把握文章线索,掌握文章的梗概。在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后,设计对文章的线索的归纳和梳理的练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性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大意和掌握主要情节。当然,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个练习设计师生一起完成,对于学困生而言,时间、事件的线索也可以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根据时间线索,把握事件的经过。

The ghost in the park一文的阅读,以问题What is the clue about the story?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和故事的梗概。引导学生或自主阅读或合作阅读,讨论出故事发展的情节:chat in the park—lisen to the ghost’s sound—be afraid —look for —didn’t find——run away—met Amy—told everything—search for the ghost —catch the ghost—take the ghost to the animal centre.或者简单梳理为:sound a ghost--find the ghost--take the ghost.

对课文的时间、事件的顺序了解和把握,除了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概要,也利于学生复述故事。

3.速度速记,捕捉主要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快速记忆阅读文章的内容,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when、where、how、why、who等,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单词填空或者提问的方式。仍然以The ghost in the park为例,设计如下练习,让学生快速阅读、快速找到答案、快速记忆。如When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 How many people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What did the two girls hear? How did the two girls feel when they knew the ghost is a little weak cat?......

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快速阅读和找到答案,并记住主要的信息。

二、课文导读类练习设计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应设计思考性强、利于探究和合作的练习,以强化阅读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设计自主、独立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读懂阅读文章、抓住关键词和关键信息等为目的,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的问题设计。如the ghost in the park,以自由交流问题Have you read the ghost stories? What ghost stories have you read? One Sunday morning,Millie and Amy met a ghost,can you believe? Do you want to read the story?这样的谈话导入、问题提出方式等,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为有效课堂的创建埋下了伏笔。

自主、独立练习设计,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基础而自主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自主探讨或者合作交流,以培养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类练习设计

学英语的终极目的是运用,运用的方式很多,如模仿练习、发挥想象续写、扩写课文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学习Millie 采访陈先生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Millie和陈先生进行“现场采访”;学习What a brave young man时,开展记者采访英雄救人的事迹的现场采访活动;学习The ghost in the park讨论世界上有没有鬼的问题;学习Teenager problems时,谈论谈论自己的困惑、探求解决的办法;学习Charity show 举办一场慈善义演,学习A day out介绍自己的一日游;学习Online的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n 8 hours时,说说自己的电脑学习软件的运用,举办一场网络游戏的利与弊的辩论赛等,都是拓展课文的好方法。

此外,课文的续写也是拓展类练习的好方法,如学习了The rabbit hole,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写出故事的结尾,或者针对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或者一句话而对课文进行扩写,如down down down the hole,想象在下降的过程中,可能看到的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立足教学文本,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敏.浅谈如何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J].新课程(中学版). 2011.4.

篇7:浅谈开放式阅读导读与练习的设计

目的:设计开放式导读提纲,提出具体阅读要求,介绍有关参考资料,揭示阅读重点、目标,指导阅读步骤和方法,引导辩议、体验、批判、比较,多元解读文本,彰显阅读个性。

设计:

1.辩议式导读。教师根据教材特点 ,抓住教材主要内容突破点。设置辩因、引导辩程、分析辩果,以求得对课文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就可设计如下提纲:

1关于小说的主题有“金钱说”、“同情说”、“势力说”、“爱慕虚荣说”等等,你赞成哪一种?

2你觉得于勒、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你认为课文主人公应该是谁?

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设计如下提纲:

1有人建议重修圆明园,再现昔日风采,你怎么看?

2根据课文描述, 你想象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借助媒体资料说一说,谈一谈。

2.体验式导读。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文字需要学生亲自去品读、去咀嚼、去揣摩、去感悟,感受文字的律动,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碰撞。《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描述了父亲的形象, 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伴随着这种爱,英子告别了她的童年,走向了成熟。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想起了美好的小学生活、同窗好友、慈爱的老师;有的学生记起了犯错时爸爸的惩戒; 有的学生认为事物都有第一次的闯练; 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文章题目, 父亲的形象在毕业骊歌和庭院花落的背景中凸显出来, 契合了本文的主题———爸爸生命和英子童年的终结。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体现出了感情的流淌和思绪的飞扬。通过阅读文章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而与文本真实平等地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情感体验是独特的,也是可贵的,闪耀着灵性的光芒。

3.批判式导读。《斑羚飞渡》一文作者的主观意图是赞扬 “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生存道路”的精神。但是,客观上,这个故事却有一种与作者主观意愿不同的副作用: 斑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作者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猎杀野生动物的事实, 而作者笔触中又偏偏没有丝毫谴责。假如你是狩猎队员,读过本文你将如何? “斑羚飞渡”是真实的,还是作者虚构的? 借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批判式解读文本。

4.比较式导读。即指导学生阅读形式相近的文章、段落,而设计的导读提纲。如学习《伤仲永》这一课后再学《孙权劝学 》, 就可以设计如下导读提纲:

1从课文主旨看,两者有何异同? 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2两篇课文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二、开放式阅读练习设计

目的: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开放式阅读练习。把学生从封闭的学习系统中解放出来,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去实践,巩固并综合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实现课内外联系, 学科间融合,真正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

设计:

1. 根据学生学业特长 ,设计特色性练习。如学完《小石潭记》,喜欢画画的,可用画笔画一画小石潭的奇丽风光;喜欢朗读的,可以配乐读一读,品味欣赏;喜欢写一写的,可以改写扩写到日记本上;喜欢写诗的,可以吟诵一首小诗给大家听 ;这些特色 作业 ,投“生”所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根据学生生活实际 ,设计体验性练习。比如写写“成长日记”、“道德周记”,写一写替父母洗脚的感受,尝试为父母撰写小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模仿商人介绍商品、草拟商品广告;根据课文内容,撰写自然、社会公益广告、解说词;根据新闻时事或某一社会现象,阐述心得、谈天说地;充当家庭“秘书”,写家信,写春联,撰写自家大事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综合能力。

篇8:现代文阅读练习:《富人》阅读

②男孩十来岁的样子,下肢严重畸形,毫无表情的脸上挂满鼻涕。为能引起路人的注意,他不停地晃动着那个小铁盒。铁盒里那可怜的几枚硬币互相撞击,发出单薄的响声。然而,在这座拥有几百万人口的现代城市,人们对这些真真假假的乞丐与行乞方式早已司空见惯,冷漠与怀疑要远远多于怜悯与同情,没有谁愿意为一个下肢瘫痪的乞儿作片刻停留,更不用说施舍了。

③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蹒跚走了过来。老人形容枯槁,蓬头垢面,手里端着一个有了豁口、脏兮兮的粗瓷碗,碗里躺着可怜的几枚硬币。他擎碗的枯手在夕阳的映衬下微微地有些抖。当他俩的目光不经意间撞在一起时,我看见老人深陷的眼窝里涌起了鲜活的内容。他迟疑了一下,停住了脚步。接下来,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为之汗颜的事:只见他抖索着从破碗中摸出几枚硬币,弯着腰放进了地上那个变了形的铁盒子里。硬币没有发出那种居高临下的清脆的响声,却一下子将我的心弦击中。穷人怜悯穷人常有耳闻,但乞丐施舍乞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几枚硬币可能换回一个馒头,使他免遭饥饿之苦。但遇到比自己更弱的男孩时,他却毫不吝惜地献了出来。我想,这里面包含着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呵护,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以及顾影自怜中对患难真情的渴盼。这也是一种弱者对弱者的关怀,它纤尘不染如上天在人的灵魂里留下的一方净土,培育着慈悲的花朵。就在那几枚硬币从他手中滑入铁盒的那一瞬间,他已不再是穷困潦倒的乞丐,而是善良而慷慨的富人。

1.第①段中的环境描写除交代时间外,还有什么用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铁盒里那可怜的几枚硬币互相撞击,发出单薄的响声。

单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他俩的目光不经意间撞在一起时,我看见老人深陷的眼窝里涌起了鲜活的内容。

鲜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要的语言说说第②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4.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老人本来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作者为什么称他是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老人对孩子的做法可能会使你联想到《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做法,请分别谈谈你的看法。

篇9:关于元宵节的阅读练习

一、形式多样, 激发兴趣

学生对阅读能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通过各种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不仅学会阅读, 还要乐于阅读,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 在教学7B Unit 5 Reading“Alice in Wonderland”时, 我先展示了一幅图片, 问: “What’s the name of the book?Who is she?Where does she come from?Who wrote the book? ”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 了解了该篇文章的背景, 我进一步提问:“Is it a nice book?Yes, it’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ooks in the world, what other characters in the book do you know?”看过此书的学生兴致勃勃地介绍, 没有看过的学生也有了好奇心。我接着用多媒体在屏幕中呈现白兔、帽子等图片, 引导学生一起学习这些英文单词。在学生熟悉了书中的人物后, 我再问:“Look, what was Alice doing one day?”学生可以从图片中得知“She was sitting by the river .”我继续引导学生使用过去进行时态, 把语法融入故事情节中, “What was the rabbit doing? Can you guess?”学生进行自由猜测, “Was it running? Was it eating?Was it talking to Alice?”这些提问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兴致高涨, 且在猜测中不知不觉地使用了过去进行时态。然后我说:“Read the passage,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as quickly as possible.”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好奇心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快速地从书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二、着眼细节, 从面到质

随着近几年英语中考卷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就可以贯穿对此项阅读技能的训练。本学期, 我凡是在上阅读课型时, 都会注重搭配符合阅读表达考查所要求的相应练习, 从而来真正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所设的练习要做到层次分明, 步步深入, 才能提高阅读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如, 我在上7B Unit 4 Reading“A Trip to the Sunshine Zoo”时, 在带领学生一起参观完Panda House & Lions’Area后, 呈现了一个“fill in the blanks”的练习。针对Panda的信息, 其中设置了这样一个blanks:enjoy ________. 文中的原句是“They like to eat bamboo and lie down.”学生需先找到文章中的原句, 根据不同的语境, 转换原词为准确的形式, 即把文中的“like to lie down”转换为“enjoy lying down”, 从而来训练学生对词形式的转换能力, 还检测了lie的现在分词拼写形式, 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填空Lion的信息时, 从“they are dangerous”这句引出一个问题:“How can we keep safe?”让学生先自主回答, 最后得出:We should stay away from them, 而此处“stay away from sth”这个较重要的结构就这样无声地在语境中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同时更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不仅要开展课内阅读, 还要向课外延伸。教师要增加语言实践的量, 使学生充分获得语言实践的机会,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发展。

摘要: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使学生充分获得语言实践的机会, 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关键词:有效,阅读,技能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访谈人物下一篇:餐饮服务员的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