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诗,读杜诗文天祥,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

2024-04-23

读杜诗,读杜诗文天祥,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精选6篇)

篇1:读杜诗,读杜诗文天祥,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

读杜诗,读杜诗文天祥,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 -诗词大全

读杜诗

作者:文天祥朝代:南宋 平生踪迹只奔波,偏是文章被折磨。

耳想杜鹃心事苦,眼看胡马泪痕多。

千年夔峡有诗在,一夜耒江如酒何,黄土一丘随处是,故乡归骨任蹉跎。

篇2:读杜诗,读杜诗文天祥,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

读杜诗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

篇3:施鸿保《读杜诗说》研究综述

清代杜诗学文献中影响较大、成就较高的杜诗评注本层见叠出、灿若星辰。最值一提的当推杜诗学史上的高峰之作——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是书乃一部带有集注集评性质的集大成之作。《杜诗详注》按年次编排,广征博引,援引所及百家以上,而以赵次公、黄鹤、王嗣奭、钱谦益、朱鹤龄诸家为最多。然洋洋巨著,不足之处,实亦难免。施鸿保的《读杜诗说》就是这样一部专门纠正仇兆鳌注释之谬误的著作。在驳难诸家注释时,施氏不乏个人新见,纠误之中,又常有自己的考证,申说自身体会。

然作为批驳和补充《杜诗详注》的重要评注本,学界前辈有关施鸿保和《读杜诗说》的研究极少,没有人进行具体细致的探讨和专文的研究。因此,对《读杜诗说》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即以此立论,试图挖掘《读杜诗说》的特点及其在杜诗学史上的价值。

施鸿保(1804—1871),一作鸿宝,原名英,字榕生,号可斋。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得年六十八。年少时,施氏以秀才肄业杭州各书院,颇受林则徐的赏识,并与同郡沈祖懋、邵懿辰、冯培元等人结社西湖。曾先后十四次应乡试,均未中举。对科举丧失了信心的施鸿保,中年遂在各地作幕僚,旅食江西、福建各地,以游闽时间为最长,前后达二十七年之久。施氏曾客汀州知府延英幕,咸丰七年太平军至汀,英死。后长期寓居福州学者陈寿祺家,尽读其藏书。清同治十年(1871)施鸿保客死福州。施氏博学多闻,工诗、古文,湛深经术,尤精考证。其著述甚丰,但多散佚,有《春秋左传注疏五案》六十卷、《炳烛纪闻》十六卷、《读杜随笔》八卷、《读杜诗说》二十四卷、《闽杂记》二十六卷、《思悸录》一卷、《可斋诗文集》若干卷。

《读杜诗说》二十四卷,系手稿本,毛订五册,书首题“钱塘施鸿保稿”,稿本今为杜甫草堂藏。《读杜诗说》的版本有:清同治九年(1870)手稿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铅印本,上海古籍出版1983年重印本。

关于施鸿保及其《读杜诗说》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著作。《杜集书录》考订类下列施鸿保的《读杜诗说》,介绍了作者小传和《读杜诗说》的序跋、著录及版本情况。《杜集书目提要》重视清以前著述而新发现的版本,包括施鸿保的《读杜诗说》,具体介绍了施鸿保的生平、著述以及《读杜诗说》的体例、得失和版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读杜诗说》二十四卷。《清人别集总目》及《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简要介绍了施鸿保及其诗文集著作。《清代杜诗学文献考》中同治、光绪、宣统卷的见存书目部分著录了施鸿保《读杜诗说》,对作者的生平及著作情况进行了阐述。杜诗目录书《杜集叙录》对施鸿保的生平及其《读杜诗说》一书的记载最为详实,介绍了施鸿保交游、游历、著述等情况,较为信实。该目录书还说明了《读杜诗说》的成书背景、内容体例,认为施氏解释杜诗虽时有欠妥处,但对诸家驳难时亦有新见。徐仁甫的《杜诗注解商榷》及《杜诗注解商榷续编》二书对旧注之失进行了辩证,在对杜诗注解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时,有一部分是针对仇注和施说的。

相关论文研究有以下诸篇:吴汝煜、谢荣福的《杜诗仇注献疑》简单提及施鸿保所著《读杜诗说》驳难仇注,不遗余力,不乏精辟的见解。黄玉顺在《杜诗疑义五则》讨论杜甫七言歌行《饮中八仙歌》疑义时,提及施鸿保《读杜诗说》关于酒量的说法为酸腐之论,认为施氏完全不懂得诗的语言特点。宋亚云《<杜诗详注>与<读杜诗说>叶音考辨》一文,分析了施氏《读杜诗说》针对仇氏《杜诗详注》叶音改读的十余条考辨,指出仇氏承叶音说之流弊,随意改读以就律,导致了多处注音错误以及所注“一作某”往往无据可依,徒增分歧。该文条分缕析,论证详实。

在吴淑玲《仇兆鳌及<杜诗详注>研究》一文中的引言部分,作者提出了清人研究仇注用力最专的当属施鸿保,并对施氏《读杜诗说》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做了说明,对本文的深入研究具有启迪作用。徐娜《浅析<杜诗详注>的注释得失》一文认为施鸿保大胆地指出了仇注中的错误,并力图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该文在研究仇注的不足时,多处引用了《读杜诗说》的观点加以论证。刘艳《仇兆鳌注杜得失谈》中“《杜诗详注》的局限和失误”一章,指出《读杜诗说》是专门针对仇注的纠谬性著作,并引用了施氏注杜的部分例证和思想观点。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辛晓娟《杜甫七言歌行艺术研究》一文中,多处提及《读杜诗说》中施鸿保对于杜甫歌行的观点和看法,立论精当,评价客观。

统而观之,今人对施鸿保及其《读杜诗说》的研究较为零散,相关著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具书上,论文研究侧重于分析施氏的杜诗学观点及引用《读杜诗说》的部分见解进行论证,而对《读杜诗说》本身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无人对《读杜诗说》的注释特点和方法做专门的系统研究。

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研究文献,试图通过联系清代的政治、文化和学术背景及作者的杜诗学思想,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重点分析施鸿保评点杜诗的方法与特色,归纳总结《读杜诗说》对《杜诗详注》的批驳与补充,全面阐述论证《读杜诗说》的学术价值及缺失,以期为杜诗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

[2](清)施鸿保著,张慧剑校:《读杜诗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莫砺锋著:《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篇4:读杜诗 感想

有谁可以笔耕不缀的几十年如一日写出完美的诗篇,有谁可以执笔不懈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把诗文写到极致,有谁可以亲眼目睹一个王朝从巅峰滑落并把它诗意或悲愤的描画,又有谁可以把一腔热血投到家国中去,并用诗词忠实的描述出来? 无需多想,他,就是杜甫。

一个天才的诗人,背后是不朽的成就。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轻时的杜甫是幸运的豪情的,他的雄心万丈化在这中华的大好河山之中,并在这一首望岳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此时,诗人年轻气盛,正与泰山的雄奇秀丽相辅相成,而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层层写来,设问,拟人,夸张,倒装,无不信手拈来,却用的恰到好处,而最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骨峥嵘,体式雄浑,让人读来荡气回肠,那一股子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不得不让人感慨,这首诗,不愧为古往今来题颂泰山的压顶之作。2.“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谁能知道此时杜甫心中的痛,李林甫权势中天,进京应试,“野无遗贤”全部举子无一中试,而杜甫欲哭无泪,欲言无声。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而这首诗,完全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心,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去身居高位,而自己却终日为衣食所累,“儒冠多误身”,有诗人的无奈,更是诗人对这世道的批判,年少的意气风发,如今的悲惨和凄凉,似大鹏折翅,似虎落平阳,似蛟龙离海,无力回天。“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还好,这奇峰突起的结尾,这气势悲壮的结尾,让我们仍感受到杜甫他不变的情操与胸怀,万里长空,终是杜甫不变的归宿。

3.“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此时的杜甫,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批评时政、讽刺权贵,为国为民,哪怕此时的他也是一无所有,而这首他自创的新题乐府诗,三五七言杂用,使这诗歌变得真切朴实,表达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疾苦的深切的同情,如今,诗不再豪华,却更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一副白骨遍地,天阴鬼哭阴森可怕的画面,与开头的哭声相对应,让人怎能不痛,怎能不跟随杜甫一起感受这悲愤的高潮。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安史之乱,就这样发生,潼关兵败,就这样发生,杜甫又怎能不心痛他最爱的国,最爱的家,他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却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此时,多少心痛难言,多少苦难难诉。春天本是一片生机盎然,如今,确实残垣断壁,瓦砾成堆,山河虽在,物是人非。此时的作者寓情于物,长安战乱,杜甫借“山河在”,“草木深”言之,为表明心中之痛,用“花溅泪”,“鸟惊心”言之,对战争憎恨之情,借“家书万金”言之,为表心之焦急,借“不胜簪”言之,多少耐人寻味,多少意蕴深长,让人动容。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个人若能由个人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那此时的他,在人生境界上,就不只上升了一个层次,这首诗,杜甫的博爱,大爱,让人尊敬,让人钦佩。而这诗的气大力厚,更让人爱不释手,一个“怒”和“卷”写活了风,“挂罥”和“飘转”让茅草飘飞之景似在眼前,“忍能”“公然”写出儿童的欺老,“呼不得”和“自叹息”又有了几多无奈,可诗人却没有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之中,一句“呜呼”仿佛听见了诗人由衷地哀叹,一句“何时”仿佛看到了诗人那颗高洁的心,“死亦足”,舍己为人,杜甫的形象,怎能不高大,不让人敬佩与爱戴。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古绝唱,杜甫绝唱,杜甫老了,在这秋景之下,唱出了一首忧国忧民忧身的悲歌,容量巨大,感情丰富,意境深邃,无与伦比。那风,那天,那猿,那渚,那沙,那鸟,是多么美的壮阔又凄清的美景。在急风的吹打下,那无边无际的落叶飘洒而下,发出萧萧声响;那望不尽的长江边际,万里长江正波涛汹涌滚滚而来,滚滚而去,气势恢宏,格调悲壮。杜甫真的老了,身老了,心痛了,他用泪写下了这荡气回肠的悲情诗篇。英雄会迟暮,但杜甫迟的悲壮,让人感慨万千。

这个男人,一生坎坷,处于一个不幸的年代,却也是这个年代造就了杜甫,从年少豪情,到年老悲壮,杜甫一生波澜壮阔,他没有辜负,没有浪费,“诗圣”二字,他当之无愧。杜甫诗集整理:

一、杜甫诗歌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贵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二、写月

1、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北征》

2、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梦李白二首》

3、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渼陂行》

4、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旆愁。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

5、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彭衙行》

6、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游龙门奉先寺》

7、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留花门》

8、火云洗月露,绝壁上朝暾。

《贻华阳柳少府》

9、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夏夜叹》

10、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

《昔游》

11、天寒鸟已归,月出人更静。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12、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13、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后出塞五首》

14、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发秦州》

15、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成都府》

16、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卷盆。

《赠蜀僧闾丘师兄》

17、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古柏行》

18、照室红炉促曙光,萦窗素月垂卷文练。《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

19、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

《火》

20、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牵牛织女》

21、客游虽云久,主要月再圆。

《赠李十五丈别》

22、悠悠边月破,郁郁流。

《雨》

23、翻然紫塞翮,下拂明月轮。

《八哀诗 》

24、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25、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同元使君舂陵行》

26、江城带素月,况乃清夜起。

《听杨氏歌》

27、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秋风二首》

28、鼓角凌天籁,关山信月轮。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29、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30、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夜宴左氏庄》

31、漂荡云天阔,沈埋日月奔。

《赠比部萧郎中十兄》

32、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一百五日夜对月》

33、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月》

34、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春宿左省》

35、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秦州杂诗二十首》

3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37、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宿赞公房》

38、含星动双阙,伴月照边城。

《天河》

39、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40、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41、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遣意二首》

42、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石镜》

43、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

44、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45、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客夜》

46、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倦夜》

47、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玩月呈汉中王》

48、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

《春日江村五首》

49、行云星隐见,叠浪月光芒。

《遣闷》 50、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漫成一绝》

51、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愁坐》

52、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客旧馆》

53、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送灵州李判官》

54、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瞿唐怀古》

55、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

《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

56、随波无限月,的的近南溟。

《宿白沙驿》

57、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

《宿青草湖》

58、江湖堕清月,酩酊任扶还。

《宴王使君宅题二首》

59、沙岸风吹叶,云江月上轩。

《赠虞十五司马》 6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三、乡思离情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2、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赠卫八处士》

3、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夜》

4、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旅夜书怀》

7、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四、愁恨悲欢

1、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

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五、爱国忧民

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登楼》

6、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7、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六、日月风雨 人生哲理

1、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曲江对雨》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3、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羌村三首》

4、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

5、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曲江二首》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7、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夏夜叹》

8、人生七十古来稀

《曲江》

9、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10、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徒步归行》

七、写景

1.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绝句漫兴九首》 2.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曲江对雨》

3.五月仿佛闻寒蝉。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4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蔗浆归厨金碗冻,洗涤烦热足以宁君躯。《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

5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秋夏忽泛溢,岂惟入吾庐。蛟龙亦狼狈,况是鳖与鱼。《溪涨》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8.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君不见朝来割素鬐,咫尺波涛永相失。《观打鱼歌》

9.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光禄坂行》

10.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11.石门日色异,绛气横扶疏。窈窕入风磴,长芦纷卷舒。庭前猛虎卧,遂得文公庐。《谒文公上方》

12.寒日出雾迟,清江转山急。汀洲稍疏散,风景开怏悒。《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 13.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14.清江白日落欲尽,复携美人登彩舟。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灯前往往大鱼 出,听曲低昂如有求。《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15.是时秋冬交,节往颜色昏。天寒鸟兽休,霜露在草根。

《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县,得昏字》

16.葱青众木梢,邪竖杂石痕。子规昼夜啼,壮士敛精魂。短畦带碧草,怅望思王孙。凤随其皇去,篱雀暮喧繁。《客居》

17.欹帆侧柁入波涛,撇漩捎濆无险阻。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瞿塘漫天虎须怒,归州长年行最能。《最能行》

18.霜雪回光避锦袖,龙蛇动箧蟠银钩。紫衣使者辞复命,再拜故人谢佳政。《寄裴施州》 19.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萧萧紫塞雁,南向欲行列。

《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呈元二十一曹长》 20.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雨》 21.山泉落沧江,霹雳犹在耳。终朝纡飒沓,信宿罢潇洒。《种莴苣》

22.翠华卷飞雪,熊虎亘阡陌。屯兵凤凰山,帐殿泾渭辟。《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 23.青蝇纷营营,风雨秋一叶。内省未入朝,死泪终。《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 24.江城带素月,况乃清夜起。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听杨氏歌》

25.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秋风二首》 26.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可叹》 27.高唐暮冬雪壮哉,旧瘴无复似尘埃。崖沉谷没白皑皑,江石缺裂青枫摧。《晚晴》28.青山万里静散地,白雨一洗空垂萝。荆扬春冬异风土,巫峡日夜多云雨。《寄柏学士林居》

29.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大觉高僧兰若》 30.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春运》 31.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32.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丈人山》 33.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腊日》 34.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远怀舍弟颖观等》

35.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36.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清明二首》

篇5:《杜诗鉴赏》教学案

读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第二课时

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及创作风格

目标:识记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及创作风格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创作思想

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关注民生疾苦的出发点,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但他并非一切惟命是从的愚忠之臣,贫穷生活的磨练,在他身上有极强烈的“平民”意识,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苍生社稷忧虑。诗歌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代主义诗。第三课时关于杜诗 目标:鉴赏杜诗

建议:1,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鉴赏。

2,可大量背诵杜诗中的名句。《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所谓“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大历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舟出三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这也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危”,高的意思。“樯”,桅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涌”两个“响”字,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旅夜书怀》是杜甫后期的作品。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为我们抒写了这样的意境:失去好友、失去依托的他离开了成都,飘泊于江河之上。那细草经不住微风,是那么柔弱无助,自己所驾的这叶扁舟又是多么凄孤无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看到广阔无垠的大地,谁人不产生有番作为的感受?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呀!看到月光朗照下涌动的波涛,谁人不胸怀激荡、感慨良多?但眼下,自己又多么渺小、孤单无助呀。

第四课时《蜀相》

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相关知识:

怀古、咏史类诗词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知:

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自主探究: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夜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合作探究

“知人论世”理解本诗

1、归纳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咏史诗,《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尾联——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2、、本诗运用哪些写作技巧?

①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抒发作者对诸葛亮的深切仰慕之情和深沉痛惜之情。

②表达方式多样,有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③对仗工整,用字传神,极富表现力。

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第五课时《阁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从“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背山临水的地方,风景优美。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自主探究: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六、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第六课时与杜甫同行,倾听杜甫 倾听杜甫

杜甫,你是寻找宝藏的孩子

携着诗歌的巨臂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迷失 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和徘徊的足音

当我找不到哪间茅屋可以盛放你高洁的灵魂时 我渴望,渴望能倾听你的心声

我想听

你这位读书破万卷的名门之后 何时走出书斋,裘马轻狂 何时登临绝顶,睥睨众山

又是在何处与李白同醉,与高适和唱

我想听

一个高洁的灵魂怎堪朝扣富门、暮随马尘 老妇的告白,征人的陈述 路边的饿殍,朱门的歌舞 又是如何搅乱你伤痕累累的心湖

我想听

你如何宽慰新安吏抓来的壮丁 如何慰藉新婚别夫的妇人

烽火连三月如何传递可抵万金的家书 风雨飘摇中迈着怎样的步履走进羌村

我想听

何处的翠柳边有两个黄鹂 何处的小舟上有独立的危樯 知时的好雨何时敲打游子的无眠

放歌纵酒后的你可曾穿过巫峡回到洛阳

我想听

西郊草堂的床头屋漏是否修葺 千万间广厦为何只庇天下寒士 锦官城的蜀相为何让英雄洒泪如雨 安史之乱中你与妻儿有怎样的分合离聚

我还想听

贫穷何以成就伟大 困窘怎样坚守内心 国家不幸为何诗家幸

满目疮痍的时代为何有你这样仁厚深沉的诗人 „„

我想听,我想听你的心声

然后跟着你往洛阳走,往西南走、往大唐的土地走 体会沉郁顿挫,体会忧国伤时 或者泡在你的泪水里

篇6:杜诗三首 教案

杜诗三首

主讲:包头高新二中 徐哲

2016级高中1、5班

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

【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推断诗歌主题思想。

【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之后寄居洛阳姑姑家中,在洛阳长大成人。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为官时期】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Wéi),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推断主题思想】

【秋兴八首·766年】 【创作背景】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思想情感】

请根据背景介绍推断本诗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玉露凋伤枫树林 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提问: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 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结合历史背景,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表面写巫山巫峡的萧瑟景象,实际上暗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首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提问: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想念故乡的急切。提问: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明确:波浪很大,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提问:你如何看待“泪”和“丛菊”两个意象? 明确:“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孤舟一系故园心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想回家的急切心情? 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提问:结合社会环境,体味本句。

明确: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这样的虚写更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提问: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作业】

请大家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诗,数不少于200字,同时背诵全诗。

【第2课时】

【教学要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咏怀古迹(其三)》中包含的作者感情;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

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

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人都是谁?(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沉鱼: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落雁: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闭月:貂蝉。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 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整体感知

1、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3、思考:在诗中中找出直接抒发情感的一个词语。(怨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赏析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怨恨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却是以写景开头,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却用来写一个柔弱的女子,不恰当。你同意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鉴赏语言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总结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

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请概括全诗的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八、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登高】 【前两联】

本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风、天、猿声、渚、沙、飞鸟、落木、长江。其中有没有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汇? 明确:哀„„——悲凉情感。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 借景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触景生情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看见天上的明月,低下头思念故乡。【后两联】

诗人悲什么?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杜诗,读杜诗文天祥,读杜诗的意思,读杜诗赏析】相关文章:

杜诗简介04-28

杜诗乐简介04-22

杜诗诗史意向论文04-16

明代杜诗诗史特点论文04-19

上一篇:五一酒店促销活动方案下一篇:寺下中学体育教研组长会议纪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