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心得

2024-05-06

远程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心得(精选6篇)

篇1:远程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心得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远程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心得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教育手段的核心构成部分,只有科学的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出它作为新型教育手段的优势。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大势所趋,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能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使每一位教师拥有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并能够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资料为教学服务。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人们能够方便地传递图文声像等多样化信息。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多能为历史教学所用,从而大大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历史视野。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营造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情感意识,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师也应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中国有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世界历史更为浩瀚无比。同时,历史又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农村中学在历史的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点, 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开放的课程,它不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而力求改变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那么,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尤为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检索方便和交互性强、传输质量高、速度快、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等优势,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学的资源。以往教师获取资料的渠道狭窄、手段落后,引用的资料往往陈旧、滞后,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能因为与现实不符而让学生对教材知识产生怀疑。而网络不仅能提供鲜活的材料,而且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利于教师筛选并链接相关背景,对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创造性思维有利.如:北伐战争、长征、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文化大革命、19世纪美国领土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软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有效地增强了生动性、真实性,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有了空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互联网上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内容,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思维,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清晰的图象信息、丰富的声音素材、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刺激其大脑皮层的细胞,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科索沃战争”的内容时,先利用多媒体呈现美国轰炸南联盟、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造成大量军人和平民伤亡的记录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要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出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强烈的音画冲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一个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被这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吸引,增强了探求和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强烈责任感。

二、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历史知识具有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和历史教学的融合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等,可以分专题到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好的媒体资源可增强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它还可根据教材需要使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多次重复,营造出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古希腊城邦制度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这课教学内容来说,历史久远,并且属于世界史范畴,课本的描述偏向纲要性,而缺乏易于理解的解释性文字,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也难于掌握到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教学中单靠课本提供的寥寥几幅图片及简单的文字描述,会令本课教学十分单薄。有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转变一下教学模式,将单调的课堂教学变成老师主导、学生参与,活泼的多媒体课程。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下制作的课件能高度浓缩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节奏明快紧凑,从而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展开讨论,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三、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主体课堂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形成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而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也不在于单纯地记忆一些历史知识,知道一些表面现象,而重心在于通过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资料、推敲历史证据,形成综合、分析、甚至运用史料的能力,形成辨证思维和批判意识。这种能力的形成,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既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信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又为学生比较辨别、思考、分析、综合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在新课改中,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积极结合的能力等。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下,学生和老师有了平等的享受参考知识的地位,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贯彻研究性学习,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下,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体到历史学科,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化;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趣味化;使深奥难懂的历史哲理明晰化。这些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步步提升。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恰当地将反映教材内容的背景资料展示出来,精心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合理优化教学环节,学生就会主动地将头脑中已形成的认识与新知识加以对比、分析、判断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同时,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篇2:远程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心得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心理实验。一个是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 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具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信息技术还可以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认知内驱力,促进积极思维,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赢得教学时间,可在有限时间里补充背景资料,收到更好的教学效益。如讲授理论性较强,头绪较多,关系错综复杂的复习课时,通过计算机在短短一节课内,可把图示纲要线索,知识结构体系,教学难点、重点,连同现实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揉入课件中,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对教材内容理解得更深透,还扩大了信息量,还能有时间展开更有意义的讨论,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练。例如学习郑和下西洋或“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航海家哥伦布的航海路线,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

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有机的排列起来,分别演示了航海家的航海过程。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坚持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可以进行互动式的分层教学模式,提供更好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性差异的,现代教学呼唤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教育。现在许多教师仍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把先前的“人灌输”变成了“电脑灌输”,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脱离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初衷。历史教学在现代教学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需要、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学生自己操纵计算机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按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差异的分层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促进者。分层自主学习模式将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发

生根本性变化。

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精心制作“以学为主”的“学件”或构建“资源库”,学生在掌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自己的学习。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设置相关链接或热键,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各种活动。让学生点击热点,通过超级链接进人有关的网页,这些网页上的知识基本上都是课本的内容。但在这些知识的有关文字上都设置了热链接,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学生们创览完毕之后,如要迸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则要接受知识的挑战,检查其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合格才能进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否则重新学习。如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则可以通过按钮或进人网上聊天室与老师、同学通过聊天的形式解决。进人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色彩丰富。内容多样的练习,让学生有选择的在计算机里完成,而且教师还可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不同,在练习中设计坡度,学生通过一关自然进人下一关。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可以成分挖掘德育因素,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在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一段电影《鸦片战争》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轻而易举的使学生理解了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教师口头描述)效果更加到位,达到了激发学生爱国感情和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

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几秒钟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第二。初中历史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应避免的倾向。

一 多媒体技术引入中学历史课可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初中阶段不要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必须围绕课程标准取舍。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历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要随意加大知识的容量,否则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胃胀”、“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因为从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学科,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理论,学生通过学习,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 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了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一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

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二、应避免在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这不利于能力培养。

视觉刺激优势理论告诉我们:正常人有效接受的最佳途径是视觉,约占全部信息量的80%,其局限也是比

较明显的,形象和形象的流动使思维静止在形象阶段或停止思维,压抑抽象理性的深入。当兴趣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就有沦落为一般意义上的娱乐。课件的制作力求精致,实用,简便,忌“花”、“虚”、“繁难”。电脑课件设计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声音文件不宜太多,应以音乐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视频文件也不宜太多,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图片文件应与文本文件相结合,色彩不宜太鲜艳,以免分散学生对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会显得枯燥,吸引不了学生。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要影响教学的进度。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的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千奇百怪等方面,从而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三.要避免“信息技术万能观",避免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所必需的。

很多老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力量,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这些能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不是由机器主宰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将一节课的时间排的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较高。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他们对于多媒体的感觉会麻木,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多媒体而丧失,自然学习效果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

我们的观点是: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简单化,把它认同与黑板、粉笔之类的工具,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它神秘化,认为是解决一切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工具。同时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可以说,现实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考虑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组合是否恰到好处的问题,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我们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认清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仅仅是教学工具之一,不是每一门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用计算机。比如,对于历史课来说,讲文化史、科技史用计算机可能效果就好一些,讲战争史效果也好,但讲政治史、经济史的效果就不好了。

第三必须重视历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相同的媒体信息就可以存储在光盘中,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长年使用,这样,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大

篇3:远程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心得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将久远的历史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如在导入环节,我预先播放一段剪辑的配乐朗诵《敕勒歌》,渲染情景,营造气氛。在优美的乐声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在脑海中生成草原的画面,随后提问:这首诗歌描绘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色? 那么在这里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在草原生活的人们过着游牧生活。之后又出示两幅反映农耕生活的图片, 并直接指出这些都是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与学生的已有认知产生强烈冲突,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知欲望,自然导入新课。

二、化虚为实,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资料的依赖是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历史是根据史料来说话的,详尽地占有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然而本课教材内容较少,提供的史料有限,缺乏“事实”说话的传统教学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搜集、加工、处理了一批历史图片资料,客观地向学生反映历史面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缩小历史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时代的气氛,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通过自主学习,亲身体验,产生共鸣。

如在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过渡到民族融合这个环节上,出示《木兰辞》节选,利用课件的相关功能进行圈注,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感知到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是民族融合的事例,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出示《采桑图》、《烧烤图》、《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穿裤褶服的汉人乐队》 等一系列图片,让学生对比查找,发现“汉人胡食”“胡人汉食”等现象,意识到少数民族在向汉族学习, 汉族也在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历史现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理解民族融合的概念。这样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同时论从史出,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

又如孝文帝迁都的过程,教材中虽有文字描述,但“眼见为实”,我从网络中下载相关视频,直观的声像资料在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智慧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迁都的不易,改革的艰巨,从而树立“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观。

再如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时,出示搜集的图片资料,如《北魏文官俑》、《北魏帝王出御图》、《胡床》等,表明少数民族在汉化,汉族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得出结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引导学生从知识体系上形成“北魏孝文帝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改革,改革又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建构,同时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的历史观,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有效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化静为动,提高辨识地图的能力

历史地图作为解释历史事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他们的历史地图辨识能力尚未健全,难以全面、有效地分析地图,更谈不上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识图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例如本课中的《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譬如flash等软件技术,让地图“动”起来。先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内迁的少数民族,然后结合动态图,在闪亮有序的标注、红箭头中一一标注少数民族,演示他们从什么地方内迁到什么地方,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内迁后少数民族所在的地区以前是谁生活过的地方, 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相同吗? 这样在为学生读图做示范,指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拆解”地图的同时,更深入地挖掘地图背后暗藏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辨识地图的能力。

通过近年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 对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有重要的意义。正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之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将单调的课堂教学变成老师主导、学生参与,活泼的多媒体课程。但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时应注意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避免一味信奉现代教育技术。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其他方法,效果更好,就不必用它。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 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当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优化历史教学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相信历史教学定会不断向前迈进,更上一层楼。

摘要: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为例,作者进行了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篇4:远程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心得

一、整合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原因

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有许多共通之处,历史学科常以文字为载体进行表述,语文学科常以历史材料为背景进行表述。一般来说,教师只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比较了解,而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太了解,这就会使各个学科之间显得比较孤立,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整合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实践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鲁迅先生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这是因为这部史书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学科有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我设计了一节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大放异彩的文学艺术》。在这节课“千古吟咏的唐诗”部分,我通过分析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借文释史,以文学史。

以下是《大放异彩的文学艺术》教学过程。

上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对唐诗的了解程度,并指导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唐诗。

教师:唐朝的哪个时期最为繁荣昌盛?

学生:开元盛世。

教师:唐诗发展的高峰也出现在盛唐时期,唐朝都有哪些诗人?

学生:岑参、孟浩然、王维、高适、李白、杜甫……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唐诗拉力赛”,要求学生必须背出题目、作者、内容。

教师:这里有几幅画(多媒体展示),每幅画都代表一句诗,请同学们猜猜每幅画都代表哪一句诗。

学生纷纷参与竞猜。

教师:那么,唐诗为什么会如此繁荣呢?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唐诗繁荣的原因。

教师:唐朝诗歌繁荣、人才辈出,其中最有名的是李白和杜甫。

引导学生欣赏李白、杜甫的诗歌,并思考:为什么二者的诗歌风格特点会有差异。

教师: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经典诗句有很多。在《将进酒》中,李白描写军营的奇寒,描写冰天雪地的景色,描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无不透露着浪漫的气息。李白的诗歌非常豪放,从中你可以看出他主要活跃在唐朝的什么时期吗?

学生:盛唐。

教师:李白重友情、爱美酒,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他的诗歌中是无处不美的,这说明当时唐朝的国力极其强盛,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对外交流频繁,可以说诗歌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文学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

教师:后来,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强盛走向衰弱,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少诗人都经历了这场由于统治者昏庸而造成的地方军阀叛乱。在残酷的战争、艰苦的环境中,少数诗人不再追求浪漫的生活,转而正视惨淡的人生,借诗歌抒发心中的愤慨,而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

教师:杜甫的诗歌多取材于人民生活,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如“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蕴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在这节课中,我利用文学讲解历史,使历史教学充满了趣味性,帮助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认识历史。

三、整合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意义

篇5:远程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心得

一、概述 学科:历史 年级:七年级 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通过对故宫和长城的了解,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

2.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积极收集有关故宫、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认识到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准、和谐。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了解故宫和长城,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3.阅读课文内容,和用相关资料,认识到北京城的布局“匀称而明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2.通过学习长城,能感受到先民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上凝聚等精神的象征。

3.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盗源的过渡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体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要求学生知道故宫和长城,并通过学习,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 2.视频 3.音频 4.下载的图片 5.教材

6.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灯片、声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情境导入‟

都是创设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先播放一段教师提前制作好的CAI课余(展示故宫、长城部分景点声像)然后教师宣布:本班决定在国庆节期间到北京参观故宫、长城等着名旅游景点,这样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及时提出本课要研究的主题:为什么说故宫和长城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1》将学生异盾分组,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1》以小组互相展示课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故宫。长城各景点的图片(可制或幻灯片),门票、邮票等材料,和文字资料,简单介绍、相互交流、评价。

《2》小组交流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当导游,对本组收集到的有关景点进行讲解,并展示图片。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对学生的虚拟导游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2》:通过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故宫建筑的色彩。材质、尺度等去思考。

1.为什么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采用红墙黄瓦,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2.太和殿建筑规格文高,装饰之豪华体现了什么?

3.故宫建筑中华所有的数字都与九有关,这又有何象征意义? 学生活动《3》阅读教材结合教师展示的相关声像资料和文字解说,了解故宫,认识到故宫的布局特点,和建筑风格正是明清帝国大一统气派的象征。

教师活动《3》:指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并结合学生从网上了解到的有关长城的形制结构和防御体系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长城的政治,经济效益。

学生活动《4》三分钟后,将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交流,从中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积极情感

教师小结:长城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的经过。布置课后学习任务: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长城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和认为周素的破坏,请给对这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结束‟播放歌曲《长城长》,渲染气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设计者:毛海岚

篇6: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光阴飞逝,研一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和朱云东老师每周一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程也已画上句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收获不少,感慨颇多。

在学习中,朱老师并没有给我们指定固定的课程教材,也没有像以往的专业课照本宣科讲解很多理论知识,而是给我们推荐了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外领先人物和相关著作文献,还有一些新奇实用的网站,真正让我们大开眼界。在教授具体内容时,以具体学科软件应用为主介绍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模拟天文实录软件Celestia、仿真模拟物理实验的Algodoo等,不仅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体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而要另辟蹊径。在此,我浅显地谈一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

在朱老师的每一节课中,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是兴趣蓬勃,充满好奇,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软件带给我们奇妙的体验。我想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所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呈现课程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小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地促进其学习效率。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如果这一切单纯靠老师讲解书本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虚幻,毕竟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如果配以相应题材的视频、音频等辅助老师教学,将历史事件、场景真实还原,观看一些专家名人对历史的解读与评论,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大家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讨论,文史学习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任何单向灌输都重要。浓厚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各方面。

(二)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相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不是单一的刺激。梅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将其总结为多媒体效应:“当学生能够对同一信息的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进行整合时,一种更深入的学习才能发生。”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课程内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同时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官刺激,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效果更佳。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赤瑞特拉还作了另一个实验,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个实验表明: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以上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有位大师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随时付诸实践,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在线交互也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了疑难解答的平台,使学生学习信心极大增强。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

二、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 和教学一样,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实现教育均衡问题,到底起阻碍作用还是促进作用,是我们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阻碍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从宏观层面说,指教育均衡发展;从微观方面说,教育均衡指课程均衡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相关软硬件的支持,说到底就是资金的支持。发达地区的学生,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优秀的老师,最先进的学习设备,甚至上海已经出现了PAD班、电子书包这些新形式的教学媒体。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连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无法满足,甚至没有完好的教室。在贫困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师资问题也是无可忽视的方面,贫困地区大部分教师专业功底不扎实,一人兼几门课程的教学,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来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均衡问题突显,矛盾加剧,信息技术的应用似乎会进一步加大宏观层面的教育不公平。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

目前,国家投入了巨大财力与精力,孜孜以求的教育均衡,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除了经济手段,有很多学者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信息技术的为其提供了主要途径。如果在贫困地区安装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就可以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如Algodoo模拟无法实现的实验过程,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扩大贫困地区学生的视野,即使他们身体不能走出大山,起码让心灵走出去。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优质资源共享。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实录,使优质教育资源走进大山。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像优秀教师提问,向他们探讨问题,学习知识。这无疑是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一个可取方法。所以,信息技术又可以促进教育均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信息技术都对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有积极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艰巨的任务更应该在于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前任总理温家宝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我们不应该使任何一个孩子落下,使任何一个地区丢下。

上一篇:《黄山奇石》片断设下一篇:拼搏努力正能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