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江苏省印发

2024-05-24

政府购买江苏省印发(精选6篇)

篇1:政府购买江苏省印发

固教[2015]36号

固原市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试点工作

实施办法

按照《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教财[2014]167号)及有关文件要求,我市东海幼儿园、童辉幼儿园、原州区海贝儿幼儿园被确定为2014-2015学年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试点幼儿园,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根据《固原市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购买主体。购买主体为市教育局。购买合同及购买方式和具体项目根据资金情况每学年签订一次。

二、保教费收费标准

承接购买服务幼儿园2014年秋季学期保教费按实际收

幼儿在入园报名时交纳的保教费额度为幼儿园应收保教费扣减助学券相应补助金额后的剩余部分。幼儿园已全额收取了保教费的,助学劵和办园补助经费将核拨到幼儿园。助学劵经费由幼儿园负责在补助经费到账后7个工作日内一次性直接兑付到幼儿监护人银行卡(与申请人签名、银行账户户名一致),并将银行兑付账单报市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园补助经费在补助劵经费兑现无误后核拨,主要用于幼儿园购臵教玩具、保教设备、教师培训等。学年末市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幼儿园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不合格的要求限期整改直至解除合同。

五、实施步骤 1、2月17日-28日(5个工作日),公示确定的承接幼儿园名单、收费标准及补助标准等。2、3月1日-3月20日,公告宣传试点政策,受理申请材料。承接幼儿园在醒目处公告试点内容、收费标准、申请办法等内容。市教育局适时组织人员到幼儿园向家长宣讲政策。家长向幼儿园提交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填报2014年秋季学期助学劵申请)。证明材料包括户口簿、监护人身份证、监护人银行账号等材料,单亲、孤儿提供父母亡故证明,父母残疾的提供残疾证,以上证明材料均须提供原件和复印件。3、3月31日前,幼儿园完成申请材料初审,对不符合受助条件的,幼儿园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对材料不齐的,应告知申请人在申请截止日(3月31日)之前补交,逾期视作自动放弃。2014年秋季学期以开学初报名学生名单

篇2:政府购买江苏省印发

(苏政发〔2010〕6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江苏省服务业提速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六月二十日

江苏省服务业提速计划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快速发展,增长速度在东部沿海地区名列前茅,总量保持全国第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现制定江苏省服务业提速计划。计划期2010-2012年。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按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要求,紧紧依靠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以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为重点,以提升发展生活服务业为基础,着力扩大服务业总量,着力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增强服务业综合配套功能,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提出到2012年服务业发展目标。--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长15%左右。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增长26%以上。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000亿元左右。

--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确保达到43%,力争4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达到45%左右。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规模明显扩大,金融、物流、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

--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2家、超500亿元的企业5家、超百亿元的企业40家,继续居全国服务业百强企业前列。争创驰名商标5件、著名商标50件。

三、重点任务

为了实现服务业提速计划目标,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在重点领域上谋发展,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在关键举措上求突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一)着力扩大服务业总量,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金融、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和房地产等产业规模较大,其发展速度的提高、发展效益的提升对我省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金融业。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发展银行、证券、保险及信托、租赁、基金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华泰证券、紫金保险等龙头企业加速扩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进江苏银行尽快上市。加大信贷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增加有效贷款。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推进融资市场化进程,鼓励通过发行企业债、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完善创业投资机制,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各种股权类投资基金。积极发展股权交易

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增加交易品种,拓展服务功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发展金融后台服务,建立数据冗灾备份及共享中心。支持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地方金融业发展。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确保到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物流业。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空港、海港和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发展现代运输业,努力建设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促进企业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一批技术手段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加快物流信息化,加大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到2012年,物流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3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商贸流通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各类专业市场,加快构建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构筑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到2012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5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水平。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影视制作、动漫、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旅游业。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构建江苏“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为目标,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附加值。积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扩大旅游消费水平。加强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新型业态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相关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围绕精品线路,扩大宣传推介,突出区域特色,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到2012年,旅游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分析研判,切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快中心镇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中心镇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着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力度,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到201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新领域,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需求,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积极开发信息技术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业新产品,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科技、商务、教育培训、居民服务等产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软件服务、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漫等优势软件发展,积极构建软件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软件与应用互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重点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及数字内容服务。注重资源整合,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及3G技术研发与应用,着力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方案解决商。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新兴市场,不断拓展信息服务内容,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到2012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离岸外包,重点发展以后台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和以软件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大力培育和开拓外包新市场,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抢占产业制高点。积极促进境内外包发展,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部分流程性业务发包给专业的服务供应商,扩大内需市场。加快组建全省服务业外包联盟,鼓励外包企业开展相关国际资质认证,建立和完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到20

12年,全省服务外包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突破250亿美元和180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金额达60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依托各类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到2012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租赁等商务服务业,培育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提升组织化、品牌化水平。加大商务服务业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入驻江苏,扶持有实力的本地商务服务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到2012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6%。教育培训业。顺应服务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层次、领域和途径。充分利用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服务业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力度。支持各类培训机构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迅速做大做强。到2012年,教育培训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居民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居民服务业,采取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建立公开、平等的行业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加强职业培训,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服务业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力度,积极发展实物租赁、车辆救助等服务新产品和新市场。到2012年,居民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三)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促进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全省“四沿”生产力布局,强化服务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突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层次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优化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聚带,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高端服务业,着力提升对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服务功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沿江基础产业服务集聚带,重点发展为化工、钢铁等产业配套的港口运输、生产资料及大宗产品交易市场等,促进沿江工业降本增效。构建沿海经济服务集聚带,加快沿海港口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和物流配送功能,发展进出口贸易,增强现代服务业对沿海开发的支撑能力。建设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服务集聚带,重点发展以铁路物流、农副产品市场以及为加工制造业配套的信息、科技、金融业等,促进沿线工业提速增效。大力促进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加强中心城区资源整合,推进旧街区改造和企业“退二进三”,合理规划并加快建设新型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集中布局商务、商贸、金融等服务功能区,提升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12年,形成9个服务业增加值超千亿元的中心城市,其中超3000亿元的城市3个。

(四)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服务业集约发展水平。推动我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快集聚区转型升级步伐,强化资源整合,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注重产业园区配套,充分利用我省开发区数量多、基础好、实力强的优势,突出主导产业,通过建设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产品交易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生产服务配套,加快形成分布集中、分工明确、互相支持的完整产业链,促进生产制造和生产服务共同发展。注重服务功能完善,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要素,加快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为入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公共服务,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提升集聚区综合服务能力。注重存量转换,依托城市存量资产,加快推进商务、创意集聚区建设。充分利用原有工业遗存,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和交通区位优势,着力发展商务、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商贸,促进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到我省落户,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和高效配置。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总部经济集聚区。到2012年,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2家,超500亿元的4家,超百亿元的20家。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总收入的50%以上。

(五)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服务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拓展业务渠道、优化服务内涵,抢占发展制高点。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制定创新战略规划,增强创新主体意识,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注重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主导作用、经营团队的创新骨干作用以及科技研发人员的创新活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二是不断优化企业结构。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品牌知名度广、辐射示范性大的服务业大企业集团,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向经营方式灵活化、服务品种多样化、服务形式特色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通过建立、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加快外向型步伐,通过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加入海外技术联盟等方式促进国际技术接轨,通过境外直接投资、海外融资上市、跨国收购兼并等方式逐步形成本土跨国公司,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运作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六)加快服务业功能建设,提升服务带动能力。强化服务功能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枢纽功能建设。突出抓好公铁水交通枢纽、基础通信网络等重大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禄口机场二期、苏南机场、铁路南京枢纽站和沪宁、宁杭、宁安城际铁路、三网通信设施共享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二是加快信息功能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改造提升,建设数字城市。大力发展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强化网络营销、电子结算等商务功能,加快形成主要产品的现代展示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产品定价中心、标准制定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等。三是加快平台功能建设。积极推进科技研发、共性设计、大型计算、设备租赁、投融资、产权交易、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性项目,增强平台的服务能力。

(七)推进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顺应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趋势,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创新,积极提高经济服务化水平,推动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协调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加快实施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积极引导企业将内部服务活动外部化,通过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或分离,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建立新的企业发展模式,进一步释放潜在的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建立和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市场运作、行业管理、政府引导的运行机制,依托各类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专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合理配置各类专业化服务资源,促进不同服务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三是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和黏合作用,建立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企业,提升制造业附加值,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价值链。

(八)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服务业发展竞争优势。建立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动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大力培育服务业品牌,提高企业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和信誉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服务业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业知名品牌,鼓励企业注册商标,争创服务业知名品牌。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服务标准的制订与推广,加快实施并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鼓励服务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促进服务业行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到2012年,指导50家规模型生活服务业企业开展品牌连锁经营,帮助50家先进技术型生产服务业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实施100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组织制定80项省级服务业地方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推动本地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是服务业行业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工作抓手,切实推进本行业本领域加快发展。

(二)完善落实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指导下,抓紧研究制订我省服务业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和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完善服务业价格收费政策,加快推进商业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水价格与工业用水同价。

(三)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鼓励试点城市、试点区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推动服务业改革创新。加大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力度,加快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推进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进一步破除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四)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抢抓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促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注重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服务理念和水平,体现战略性、导向性的优质企业和高端项目,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引导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投向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优化服务业外商投资结构。加大服务业对外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金融、保险、分销、运输、劳务等具有国际化经验的企业走出国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国际化带动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五)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业人才,全面提高服务业人才素质,努力构筑服务业人才高地。组织实施“服务业人才千人赴德培训”等计划,切实加大对政府管理人员、服务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经营水平和管理层次。加快服务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海内外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省创业、发展。争取3年内培养10000名各类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及复合型服务业人才,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撑。

(六)健全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强化对服务业目标的分解落实与考核,将服务业发展包括增加值增长速度、占GDP比重、从业人员比重等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作为考核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各地、各部门要围绕“服务业提速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职责分工,制订工作目标,提出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定期检查,抓好落实。

篇3:政府购买江苏省印发

一、相关概念与计算方法

(一) 房价收入比

根据联合国人居中心所发布的《城市指标指南》, “房价收入比是指居住单元的中等自由市场价格与中等家庭年收入之比。”[5]为避免分歧, 现采取房价收入比为一套商品房住宅平均价格与3口之家家庭平均年可支配收入 (纯收入) 的比值。则房价收入比公式可表示为:

undefined

P为商品住宅的每平方米的平均价格, S为不同类型的商品住宅面积, M为不同收入分组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 Q表示不同收入分组家庭对不同类型的商品住宅的住房收入比。当Q∈[3], 表示居民住房购买力符合国际认可的合理范围内, 当Q<3时, 住房购买力过强, 易导致住房供不应求, 当Q>6时, 说明居民购买力不足, 影响居民居住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 实际购买力

由于现实的住房购买力应考虑其他必要的生活消费因素, 所以实际购买力应是一套商品房的平均价格除以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与其他必需商品 (除住房外) 与服务的最低消费支出之差。

undefined

这里N表示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除住房外其他必需商品与服务的消费支出, 包括食品、服装、医疗、教育这四项主要生活必需品与服务消费支出。

二、实证分析

本文所选数据为江苏电子统计年鉴2000-2005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所选数据全为官方数据, 考虑到江苏省各地市辖区易变动情况下, 造成市区房价统计口径容易变换, 现全部采取城镇住房价格相关数据, 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科学性。为了研究方便, 先运用公式 (1) 进行计算分析, 采取房价与收入比来衡量居民的住房购买力, 现规定商品住宅面积为小康水平标准, 即90平方米。

(一) 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购买力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0-2002年江苏省各市的房价与收入比 (除南京外) 都处于国际上公认的3-6倍合理范围内, 房价与收入比波动幅度小, 城镇居民购买力整体较强, 各区域之间居民住房购买力差异不大。但从2002年开始, 房价与收入比波动变大, 一部分地市的房价的涨幅快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而另外一部分地市, 如盐城、南京与徐州等市在2004年房价相对于收入增幅呈下降状态。2003年以后大部分地市房价与收入比大幅上升, 房价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步入快速增长时期。2005年特别是苏南所有地市及扬州、连云港两市都超出房价与收入比的警戒线;宿迁、南通、泰州、淮安四市处于房价与收入比的正常值的较高区段;只有徐州、盐城二市房价与家庭可支配收入相比处于正常值的中位区段;全省居民住房购买力在2003年以后明显下降。总体来说苏南住房购买力<苏中<苏北, 住房购买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二) 农村居民住房购买力分析

2006年2月江苏省提出两个率先目标, 率先全面实现小康水平, 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使城市化率达到70%, 届时有近千万的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 实际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镇住房的主要需求将来源于农村, 分析农村居民对住房的购买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表2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的住房购买力非常低下, 房价与收入比远远超过正常值。特别是南京农村居民纯收入与房价比长期在18上下徘徊, 处于全省农村居民住房购买力的最低层。农村居民进城购房难度巨大, 对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已成泡影。另外可以观察到在2000-2003年之间, 农村住房购买力较稳定, 全省各市农村居民住房购买力相差不大 (除南京外) , 其中盐城农村居民的房价与收入比达到7.91, 对农村高收入阶层来说是进城居住的最佳时机。随后房价普遍快于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幅度, 农民对住房购买力显著下降, 农民进城变为市民难度越来越大, 希望也越来越渺茫。而且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市农村居民住房购买力都远低于城镇居民住房购买力, 这反映了长期形成的城乡隔离的二元化发展制度,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三) 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比较分析

下表是根据江苏电子统计年鉴2005年对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家庭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根据公式2可以算出居民实际住房购买力。

图1横坐标中的1、2、3、4、5、6、7分别表示上表中七种不同收入的城镇居民家庭。由于城镇居民要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将有很大一部分支出用于非住房消费中, 所以现实的购买力比房价收入比小。从上图可以看出20%的城镇居民户如果在没有外援或良好的未来预期收入等情况下, 需要改善住房条件或购置新房将十分困难, 甚至永远不能实现。占全部城镇居民户数的60%的中等收入户购房非常吃力, 需用十几甚至二十年的积蓄才能购起一套小康型标准住宅。只有20%的高收入户购房压力较小, 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会带来多大影响。高、中、低收入阶层实际住房购买力差距过大。如果从江苏省2005年城镇居民当年购房与建房支出有关数据来分析, 更能看出城镇居民的住房购买力差异。在购房与建房支出上, 40%的城镇居民占此项总支出额的89%, 60%的城镇居民仅占此项总支出额的11%, 说明城镇居民的中低收入阶层基本上不具有住房购买力。

三、居民住房购买力严重分化的主要原因

(一) 城乡收入分化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轻农、以乡补城的发展战略, 城市无偿地汲取农业的剩余价值, 结果导致农村公共物品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农村相对城市发展迟缓, 农民生存技能单一, 农村处于城市的附属地位, 在这宏观政策背景下结果导致城乡收入严重分化。江苏电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所有13个市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都大于正常值1.5, 说明城乡在经济收入分配中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城乡收入分化导致城乡居民在住房购买力上形成了巨大差异。

(二) 区域之间收入分化

改革开放后, 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 我国经济走上不平衡发展道路。苏南自下而上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形成全省经济的核心区, 在投资政策、人才吸引、制度运作、交通区位上取得明显优势, 便朝极化方向发展。苏中、苏北经济被边缘化, 而且全省经济差别逐步扩大, 并未真正形成极化-涓滴效应或经济梯度推移效应。苏南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分别高于苏中地区与苏北地区, 区域之间收入分化直接导致了区域之间竞争力的差异, 引起大量人口向发达地区集聚, 导致房价持续高速上涨, 如2005年南京批准商品房上市量/销售量仅为0.78, “十五”期间, 南京城镇人口增加126万, 加上城市建设与拆迁改造造成了供给不足, 引起房价上涨过快[6]。在这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下, 造成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房价上涨速度远高于相对落后的苏中、苏北。苏南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在2000-2005年这短短6年间房价在原有较高位置上平均上涨了109.75%, 苏中的扬州、泰州、南通三市平均上涨了93.38%, 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只上涨了59.89%, 使苏南城镇居民住房购买力低于苏中、苏北, 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呈反向变化。

(三) 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分化

由于行业内部按等级、按资历排位现象严重, 职称、工龄、职位等拉开了员工的收入, 甚至出现同工不同酬, 不劳多获, 多劳少获的奇怪现象。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存在巨大差别。在垄断缺乏自由竞争的部门如铁路、银行、电信、供电等部门收入偏高, 而在餐饮、零售、纺织、食品加工等自由竞争部门员工工资普遍较低。由于在财产继承、所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机会选择、信息获取方面存在诸多差距, 导致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极大, 呈两极分化趋势。而且我国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剩余, 人口相对过剩, 形成了强资本、弱劳力的现象, 更加剧了收入与财富的两极分化。从2000年-2005年这六年间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15.4%, 中等收入户增长了62.1%, 而低收入户仅增长21.1%, 由于城镇40%的居民收入远低于平均收入水平, 且家庭人均收入增幅远低于高收入阶层, 导致住房购买力长期低下, 即使房价控制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 如房价收入比为4, 仍有40%的城镇居民无力购房。

四、提高居民住房购买力与缩小住房购买力差异的对策

(一) 努力降低房价, 使房价回到合理的价位, 提高居民整体的住房购买力

我国中央政府对房价采取诸多的宏观调控政策, 虽一时遏止了房价上涨, 然而最终调控失力, 使房价仍表现出“没有最高, 只有更高”的态势, 使众多普通购房者感到失望。要降低房价, 必须消除房地产的垄断因素[7,8]。首先消除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 增加住宅用地量, 降低地价, 使地价回到合理的价位中, 取消财政分权制, 避免地方政府企业化以地生财, 以房产开发的繁荣景象制造虚假政绩。控制房地产商的区域性寡头垄断, 控制房地产商超额利润, 打击哄抬房价人为炒价等违法行为, 进行法律追究问责制度。必须征收房产物业税, 增加住房供给量, 使炒房者的住房价值逐渐消损, 使住房还原到原有的居住功能上去。对于农村居民应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引导农民向规划点集中居住, 减轻城镇住房需求的压力, 改善商品住房供求关系。

(二) 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 缩小住房购买力差异

要解决中低收入阶层购房问题, 必须治本, 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对高收入阶层加大个人所得税征缴力度。否则即使房价下降, 富有阶层也有可能对其他重要民生商品进行炒作, 后果同样不堪设想。避免财富向少数人过分集中, 造成贫富分化。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也要兼顾公平,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充分认识到人口就业问题的艰巨性与市场经济体制出现的弊端。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如粮食、住房、医疗、教育等重大问题进行宏观调控与有效监管,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辅以必要的行政干预或强制手段, 全方位提高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 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解决中低阶层住房购买力低的问题, 缩小贫富阶层的住房购买力差异。

(三) 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扩大住房保障范围

由于我国住房结构不合理, 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所占比例小, 远不能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需要。在这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年代, 最需要改善居住条件的中低收入阶层无法实现住房的梦想, 而基本上解决住房问题的高收入阶层住宅空置率却很高, 造成房地产资源的巨大浪费, 影响城市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应加大商品住宅中的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比例, 扩大住房保障范围, 尽量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需要, 体现人本主义关怀。虽然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与全面实现小康居住水平标准有一定的距离, 甚至影响地方政府经济效率, 增加财政负担, 但是它是实现和谐人居的有效方法, 是目前解决住房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要:本文运用江苏省各市的近六年 (2000-2005) 商品住宅价格的有关数据, 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阶层居民的住房购买力差异情况, 并指出人口、就业、效率与公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居民收入分化问题是导致居民住房购买力差异的主要因素。简要提出了遏制房价非理性上涨与缩小住房购买力差异的对策, 如加强廉租房建设、征收房产物业税、取消财政分权制、控制垄断、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等。

关键词:住房购买力,差异,收入分化,效率与公平,对策

参考文献

[1]高晓慧.俄罗斯住房商品化与居民购买力[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5, 9:15-18.

[2]李爱华, 成思危, 李自然.城镇居民住房购买力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6, 10:8-10.

[3]杨文武.中国房地产业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四川大学博士论文, 2003, 4:229.

[4]韶静.南京房价为何涨得快[J].金融纵横.财富, 2007, 8:50.

篇4:政府购买江苏省印发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部署,为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我们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

财政部 民政部 工商总局

2014年12月15日

附件

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广和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等有关要求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购买服务,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承担,并由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向其支付费用。

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应当根据政府职能性质确定,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属于事务性管理服务的,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

第三条 政府购买服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有序实施。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加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增强社会组织平等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

(二)科学安排,注重实效。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重点考虑、优先安排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的领域和项目,明确权利义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公开择优,以事定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费随事转,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择方式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

(四)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坚持与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相衔接,推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放宽市场准入,凡是社会能办好的,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第二章 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

第四条 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以下简称购买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

第五条 党的机关、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履职服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本办法规定实施购买服务。

第六条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以下简称承接主体),包括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划入公益二类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

第七条 承接主体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完善;

(三)具有独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

(四)具备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施、人员和专业技术能力;

(五)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六)前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记录,通过年检或按要求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信用状况良好,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七)符合国家有关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的要求;

(八)法律、法规规定以及购买服务项目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承接主体的资质及具体条件,由购买主体根据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结合购买服务内容具体需求确定。

第九条 政府购买服务应当与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推动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应按照“费随事转”原则,相应调整财政预算保障方式,防止出现既通过财政拨款养人办事,同时又花钱购买服务的行为。

第十条 购买主体应当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能力,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构脱钩。

第十一条 购买主体应当保障各类承接主体平等竞争,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对承接主体实行差别化歧视。

第三章 购买内容及指导目录

第十二条 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服务事项。政府新增或临时性、阶段性的服务事项,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应当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不属于政府职能范围,以及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

财政部门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应当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政府职能转变及公众需求等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第十四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下列服务应当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

(一)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劳动就业、人才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安置、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公共交通运输、三农服务、环境治理、城市维护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nlc202309031857

(二)社会管理性服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社会工作服务、法律援助、扶贫济困、防灾救灾、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安置帮教、志愿服务运营管理、公共公益宣传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三)行业管理与协调性服务。行业职业资格和水平测试管理、行业规范、行业投诉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四)技术性服务。科研和技术推广、行业规划、行业调查、行业统计分析、检验检疫检测、监测服务、会计审计服务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五)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事项。法律服务、课题研究、政策(立法)调研草拟论证、战略和政策研究、综合性规划编制、标准评价指标制定、社会调查、会议经贸活动和展览服务、监督检查、评估、绩效评价、工程服务、项目评审、财务审计、咨询、技术业务培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后勤管理等领域中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六)其他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第十五条 纳入指导性目录的服务事项,应当实施购买服务。

第四章 购买方式及程序

第十六条 购买主体应当根据购买内容的供求特点、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按照方式灵活、程序简便、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结果评价的原则组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

第十七条 购买主体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

与政府购买服务相关的采购限额标准、公开招标数额标准、采购方式审核、信息公开、质疑投诉等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购买主体应当在购买预算下达后,根据政府采购管理要求编制政府采购实施计划,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备案后开展采购活动。

购买主体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购买内容、规模、对承接主体的资质要求和应提交的相关材料等相关信息。

第十九条 按规定程序确定承接主体后,购买主体应当与承接主体签订合同,并可根据服务项目的需求特点,采取购买、委托、租赁、特许经营、战略合作等形式。

合同应当明确购买服务的内容、期限、数量、质量、价格等要求,以及资金结算方式、双方的权利义务事项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二十条 购买主体应当加强购买合同管理,督促承接主体严格履行合同,及时了解掌握购买项目实施进度,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关规定和合同执行进度支付款项,并根据实际需求和合同规定积极帮助承接主体做好与相关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的沟通、协调。

第二十一条 承接主体应当按合同履行提供服务的义务,认真组织实施服务项目,按时完成服务项目任务,保证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主动接受有关部门、服务对象及社会监督,严禁转包行为。

第二十二条 承接主体完成合同约定的服务事项后,购买主体应当及时组织对履约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依据现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第五章 预算及财务管理

第二十三条 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应当在既有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购买主体应当在现有财政资金安排的基础上,按规定逐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比例。对预算已安排资金且明确通过购买方式提供的服务项目,按相关规定执行;对预算已安排资金但尚未明确通过购买方式提供的服务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

第二十四条 购买主体应当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专业咨询评估机构、专家等专业优势,结合项目特点和相关经费预算,综合物价、工资、税费等因素,合理测算安排政府购买服务所需支出。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门在布置年度预算编制工作时,应当对购买服务相关预算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在预算报表中制定专门的购买服务项目表。

购买主体应当按要求填报购买服务项目表,并将列入集中采购目录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同时反映在政府采购预算中,与部门预算一并报送财政部门审核。

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门负责政府购买服务管理的机构对购买主体填报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表进行审核。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审核后的购买服务项目表,随部门预算批复一并下达给相关购买主体。购买主体应当按照财政部门下达的购买服务项目表,组织实施购买服务工作。

第二十八条 承接主体应当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台账,记录相关文件、工作计划方案、项目和资金批复、项目进展和资金支付、工作汇报总结、重大活动和其他有关资料信息,接受和配合相关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绩效评价。

第二十九条 承接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遵守相关财政财务规定,对购买服务的项目资金进行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加强自身监督,确保资金规范管理和使用。

第三十条 承接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财务报告制度,按要求向购买主体提供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执行情况、成果总结等材料。

第六章 绩效和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加强成本效益分析,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

财政部门应当推动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专业机构组成的综合性评价机制,推进第三方评价,按照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短期效果评价与长远效果评价、社会效益评价与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选择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十二条 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督、审计,确保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对截留、挪用和滞留资金以及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三条 民政、工商管理及行业主管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将承接主体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信用记录纳入年检(报)、评估、执法等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三十四条 购买主体应当加强服务项目标准体系建设,科学设定服务需求和目标要求,建立服务项目定价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合理编制规范性服务标准文本。

第三十五条 购买主体应当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全过程监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将承接主体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纳入年检(报)、评估、执法等监管体系。

第三十六条 财政部门和购买主体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以及预算公开的相关规定,公开财政预算及部门和单位的政府购买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

第三十七条 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购买主体建立承接主体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信用记录,对弄虚作假、冒领财政资金以及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承接主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黑名单。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篇5:政府购买江苏省印发

苏政办发〔2010〕29号 2010年3月21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8〕1752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指列入国家和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以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为主要目标的乡镇及其以下供水工程。

前款所称供水工程包括供水取水口、水厂、泵站、公共输配水管网及相关附属设施。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农经〔2008〕1752号文件要求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使用、管理、监督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应当贯彻“政府监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用水户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一编制规划,健全管理机制,明确优惠政策,实行规范运行,保障饮水安全。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饮水安全的责任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法律、法规及有关规范、规程、规定;

(二)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与监督;

(三)负责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量监测和取水许可;

(四)提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划定意见,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依法报批;

(五)组织编制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建立信息报送和快速反应机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卫生、农业、价格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村饮水安全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技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农村供水、用水、节水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为改善水质、提高供水保证率、降低供水成本、节约用水和安全供水提供技术支持。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的义务,有权制止、检举损坏农村饮用水水源、毁坏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的违法行为。

第二章 供水管理

第九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确定所有权:

(一)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二)由集体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其所有权归集体所有;

(三)由个人(企业)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其所有权归投资者所有;

(四)由政府、集体、个人(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其所有权由政府、集体、个人(企业)共同所有。

前款第(一)、(四)项中,政府投资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形成的国有资产部分,其所有权不得拍卖、转让。

第十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以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建立经营管理机制,确定经营者(以下称供水单位)。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经营管理可以以县为单位,成立专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或者通过竞争择优选择有资质的专业管理单位进行经营管理;也可以按独立供水单位分别成立经营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供水单位实行企业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服从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和相关部门的专业管理。

各级政府投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形成的资产所获得的收益和增值,专项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维护和管理。

第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规定标准、安全可靠的水源地;

(二)符合行业规范的制水工艺;

(三)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或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省建设厅关于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若干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131号)所规定的标准;

(四)取得取水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

(五)从业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健康检查,持证上岗;

(六)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

(七)建立出厂水、管网水、管网末梢水水质检测、化验制度;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供水单位不符合本条前款规定条件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供水单位限期整改,相关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予以必要的支持和技术指导;整改期间供水单位应当采取应急供水措施。

第十三条 供水单位应当依法办理取水许可,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取水量,发放取水许可证后方能实施供水,并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要求,按时报送有关资料。

第十四条 供水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程管理、设施维修养护、水质检测、安全生产等制度,保障供水工程设施安全运行。

第十五条 供水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供水水压标准,保持不间断供水或者按照供水合同分时段供水。因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确需暂停供水的,应当提前24小时告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并向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因发生灾害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不能提前告知的,应当在应急处置的同时,告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向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并尽快恢复正常供水。

供水设施抢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支持和配合。暂停供水时间超过24小时的,供水单位应当采取应急供水措施。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装、迁移、拆除供水工程设施,不得从事影响供水工程设施运行安全的建设活动。确需改装、迁移、拆除供水设施的,应当在施工前15日与供水单位协商一致,落实相应措施,涉及供水主体工程的,应当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造成公共供水设施损坏的,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赔偿。

第三章 用水管理

第十七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实行有偿使用、分类定价和计量收费制度。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实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非生活用水分类计价。生活用水价格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非生活用水价格按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

第十八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价格,按照下列程序核定:

(一)区域供水向农村延伸的乡镇以下集中供水工程、乡镇集中供水工程、跨行政村的集中供水工程,其供水价格由供水单位按照供水价格构成提出方案,经县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供水、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听证后核定;

(二)单个行政村或者自然村的供水工程,其供水价格由村民委员会根据县级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指导价,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确定,并报县级价格、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镇(乡)人民政府备案。

供水价格核定后,应当向社会公示。需要变更供水价格的,应当按照原规定程序重新核准。

为减轻农村居民用水负担,县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农村生活用水价格实行补贴。

第十九条 供水单位应当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定期召开用水户代表座谈会,通报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公布水费收支使用、大修理费和折旧费计提、使用情况,征询管理服务意见,接受用水户代表的咨询、质询和监督。

第二十条 供水管道进户处应当安装合格的计量设施,实行计量用水。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保证计量设施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一条 禁止生产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农村供水管网系统连接。

禁止在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

禁止盗用或者擅自转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供水。

第二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按规定提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基金。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饮水安全工程固定资产折旧、大修理基金的归集、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 供水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接受有关部门对供水水费收入、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章 安全管理

第二十四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用水源应当统筹规划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源。取用地下水源应当分层开采,禁止混层开采、咸淡水串通开采。

第二十五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应当根据本地不同水域特点和供水防护要求,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的划定按照《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执行。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按照不低于下列标准的要求,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划定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布:

(一)深层承压水

保护区:以单个开采井为中心,半径30米范围;井群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区域外延30米范围。

准保护区:按水源保护目标,根据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适当区域划定为准保护区。

(二)埋藏型裂隙水、岩溶水

保护区:以单个开采井为中心,半径50米范围;井群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区域外延50米范围。

准保护区:按水源保护目标,根据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适当区域划定为准保护区。

(三)裸露型裂隙水、岩溶水

一级保护区:以单个开采井为中心,半径100米范围;井群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区域外延100米范围。

二级保护区:以单个开采井为中心,半径100米以外至500米范围;井群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区域外延100米至500米范围。

准保护区:按水源保护目标,根据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适当区域划定为准保护区。

经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应当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第二十六条 在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他有害废弃物;

(二)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水井储存天然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

(三)设置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放场站;

(四)开展对水源水质或者水量有影响的工程建设活动。

在一、二级保护区内除禁止前款所列行为,还禁止建设各类污染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和设施。

在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实施人工回灌(包括地源热泵),不得污染地下水源。

第二十七条 已有的饮用水水源地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规定要求的,应当依法进行整治。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利、环保、卫生、供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水源、供水水质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定期组织有关机构对水源地、出厂水质、管网末梢水质进行监测、检测,所需费用由本级财政承担。

第二十九条 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划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保护范围,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布。供水单位应当在保护范围内设置警示标志。

第三十条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挖坑、取土、挖砂、爆破、打桩、顶进作业;

(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

(三)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四)堆放垃圾、废弃物、污染物等;

(五)其他从事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活动。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主管道两侧各1.5米范围内,禁止从事挖掘、堆填、碾压活动,禁止植树和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

第三十一条 供水单位应当加强对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定期进行检测、维修、养护并建档登记,确保安全运行。

第三十二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单位应当设立水质检验室,并配备相应仪器设备和有上岗资格证书的检测人员,负责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的日常检测工作。

对日供水3000立方米以下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供水单位分片建立水质检验室。

对特殊项目的检测,供水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检测;突发性事故的跟踪监测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利、环保、卫生、供水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供水水质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 310-2004)规定的“水质检验项目及检验频率”执行。

第三十三条 供水单位的水质检测资料应当报县级卫生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供水单位供水水质检测工作进行巡查、指导、现场督导,建立健全检测资料接收、信息录入和资料保管工作制度。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供水单位应当制定供水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并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因环境污染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水源、供水水质污染的,供水单位应当立即停止供水,及时向当地水利、环保、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孔隙水:指赋存并运移于松散沉积物颗粒间孔隙中的地下水。

深层承压水:在本省系指第二层及其以下的孔隙承压水,埋藏相对较深,且与当地浅层地下水水力联系微弱的地下水。

埋藏型裂隙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岩石裂隙中,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地下水。

裸露型裂隙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岩石裂隙中,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小于30米的地下水。

埋藏型岩溶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和洞穴中,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地下水。

裸露型岩溶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和洞穴中,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小于30米的地下水。

井群:农村饮用水水源中,井间距小于或者等于一级保护区半径两倍的范围内,有两眼或者两眼以上地下水开采井。

第三十六条 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篇6:政府购买江苏省印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七月三日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奖励在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简称高等教育)中取得教学成果的单位和个人,鼓励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以下简称教学成果),是指反映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 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主要包括:

(一)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二)适应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在推动教学管理现代化,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产学研合作、优质资源共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学成果的主要形式为反映以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实施方案、研究报告、教材、课件、论文、著作等。

第三条

在本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依照本办法规定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由教学成果持有单位或者个人所在单位择优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第四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每两年评审一次,设特等奖20个、一等奖60个、二等奖120个。

第五条

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组织工作。

第六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教学成果项目,其持有单位或个人可以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

(一)具有原创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具有先进教育 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在本省处于领先水平的成果。

(二)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取得明显实效的成果。

(三)具有较大示范性和指导推广作用,取得较高认同度,在全国或本省产生积极影响的成果。

第七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由省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初评。评审委员会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在每次评选工作开始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

第八条

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应当客观、公正地开展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成员本人,与本人有亲属、师生关系的人员或者本人所在工作单位(高等学校院、系)是教学成果奖申报人的,该评审委员会成员不得参加评审工作。

第九条

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的标准与程序进行论证评审,提出获奖名单与奖励等级建议,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并公示。

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与奖励等级建议由评审委员会无记名投票产生。其中二等奖须有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二分之一以上赞成;一等奖须有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特等奖须有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四分之三以上赞成。

第十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评审工作有异议的,可以在评审结果公示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并写明联系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单位提出异议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

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异议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核实处理,并自处理完毕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核实及处理情况告知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一条

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一等奖和二等奖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授予。

第十二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奖金数额为:特等奖每项奖励5万元,一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二等奖每项奖励5000元。

奖金由省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付。奖金归获奖者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

第十三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记入获奖者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

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择优向国务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的成员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对教学成果项目的评审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其参加的评审结果无效。评审委员会应当按要求重新组织评审。

第十六条

对于弄虚作假或者剽窃他人教学成果获奖的,由批准机关撤销奖励,收回证书和奖金,并责成有关单位对当事人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教育 教学成果△ 奖励办法△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上一篇:大学四年生活七大定律下一篇:我是小小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