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2024-05-24

试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精选8篇)

篇1:试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试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请欣赏:《试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摘要]新修订的《会计法》先后在23处出现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提法。这一概念的出现涉及当前我国会计领域的若干热点问题。对其研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性质特征及社会现实基础;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运行机制;完善现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应注意处理好的各种关系等。

[关键词]会计法;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单位会计制度

修订后的《会计法》在十三条当中先后23次提到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一概念,成为修订后的《会计法》的一大突破。为了更好地学习《会计法》,正确把握和理解“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本文仅就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以下探讨。

一、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性质、特征及其社会现实基础

(一)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性质、特征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依据《会计法》第50条的上述界定,很显然,作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它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实施范围的广泛性。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凡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企、事业单位,都要执行财政部制定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

2.制定主体的法定统一性。《会计法》第8条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并公布。”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若有特殊要求,而统一会计制度中又未规定的,经财政部授权,在不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实施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补充规定,并报财政部审查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依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军队实施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并报财政部备案。

3.制度本身的科学性、权威性与公认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中国会计实践为基础,依据会计理论、借鉴通用的国际会计惯例,按照科学严谨的程序由财政部制定,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同时得到全国会计领域的广泛承认或绝大多数承认,因而它又具有公认性。这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广泛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基本假设之一。

4.制度内容的动态发展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范对象是一定时期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它直接与其客观经济环境相联系,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主动的自适应变化。制度随环境的这种自适应性决定了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着的动态系统,其内容要不断地丰富、完善、修订和发展。

从上述定义与特征中显而易见,“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与现行会计实践中日常称谓的会计制度、统一会计制度、单位会计制度等概念,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上均有较大的不同。通常认为会计制度是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会计理论制定的直接指导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它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法及其他单项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统一会计制度和单位会计制度。狭义的会计制度则仅指统一会计制度和单位会计制度。统一会计制度在我国不同会计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在93年会计改革前,它一般是指财政部及其授权部门制定的分所有制、分行业或部门会计制度;在93年会计改革后,它一般是指财政部制定颁发的大行业会计制度和特殊行业会计制度。而单位会计制度则一般是指各单位根据会计准则、统一会计制度和本单位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的内部会计核算与管理制度,是会计规范体系在企业特定条件下的具体和明确化,它同西方会计行当中的“会计制度”基本同义。可见,“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属于广义会计制度的范畴,是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比“统一会计制度”的范围要广。为清晰起见,不妨将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制度诸概念的关系图示如下:

(二)提出“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社会现实基础

提出“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将其首次载入《会计法》,以法的形式赋予它在中国会计管理体系的核心地位,应该说有其深刻、牢固的社会现实基础。

第一,“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是与中国目前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最佳会计管理模式。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性质是我国市场经济有异于自由市场经济的最大不同点,加之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目的不同于西方国家而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需求,即首先应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然后才满足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要,最后才是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至于如何保证国家在宏观层面上的第一需求,产出具有可比、一致、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基于中国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新修订的会计法提出了“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思想。

第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是中国建国五十多年来会计管理的成功经验与现代会计的精华有机结合的产物。把统一会计制度说成是中国建国五十多年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经验集成与浓缩并不为过;说93年会计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真正在会计核算中发挥实际作用的是行业会计制度和特殊企业会计制度也是事实。而这两点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即统一会计制度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会计实施基础和历史惯性。另一方面,会计准则作为现代会计的精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留下半个多世纪足迹的同时也证明了自身的科学、合理与进步性,成为当今国际会计发展的主流趋势。怎样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利用国内优势,实现现阶段我国既定的会计改革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会计管理、核算模式。”‘’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运行机制

(一)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

根据《会计法》第50条的界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基本内容。

1.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现阶段,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两大体系。其基本构成如下:

应该说明的是,现阶段的上述国家统一会计核算体系还处在一个动态的变革发展过程之中,其突出特点有二:

一是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尚未完善,距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目标―逐步建立起来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和几十项具体准则还有相当距离。我国自93年会计核算制度改革以来,作为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十项具体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先后颁布并在相应范围内实施,初步实现了我国各行各业会计核算规范的基本统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水准。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我国会计界对会计准则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证明当时作为基本准则出台的《企

业会计准则》尚难起到指导各项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作用,加之受我国客观经济进程的制约,具体准则也仅仅才完成了十项。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来临,必将推动我国客观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相应地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修订、完善步伐也会随之加快。

二是现行的会计制度体系同93年以前的分行业、分部门会计制度相比,扩大了会计制度的覆盖面,打破了部门管理和所有制界限,提高了会计制度的可比性,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但是,囿于当时弥补具体准则尚未出台的特殊需要,这些行业会计制度与准则体系不仅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而且种类较多,不便于检索和执行。随着具体准则的不断出台和指南的配套实施,这些行业会计制度的作用应重新评估,与准则的关系也应重新认识和定位。考虑到我国会计的历史传统和实际需求,笔者赞同陈毓圭博士提出的“会计准则主要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标准,会计制度主要提供会计记录的指南”的可行思路。按照这一思路,现行行业会计制度需进行合并、修订和统一,以形成统一的综合制度,而对小型企业,则制定简易会计制度,此外诸如对金融等特殊行业,可考虑单独制定会计制度。这样,合并修订后的会计制度专司规范会计记录之职,与会计准则共同配合,构成一套完整而又可操作的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2.国家统一的会计监督体系。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只是这种监督是对会计核算过程中背离会计法规的经济事项进行的内部监视督察,《会计法》第27条体现了这一精神。可见,会计监督过程寓于会计核算过程之中,同日常会计核算遵循同样的法规制度。所以,现阶段尚无独立的会计监督制度,更确切地说,国家统一的会计监督制度寓于会计核算制度之中。

3.国家统一的会计机构与人员制度。新修订的《会计法》规定纳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范畴的会计机构与人员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等。现阶段,尚无成文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制度》,财政部正根据《会计法》的授权加紧制定。但依《会计法》第38条第二款规定,作为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必须具备:具有会计从业证书;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二者缺一不可。财政部于1990年发布的《会计证管理办法(试行)》作为现行的会计从业资格制度,还不能完全体现会计法的精神,为了与新会计法相配套,财政部今年四月紧急出台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财政部于初发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是我国第一次以规章的形式从制度上明确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问题。它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作法,给会计人员创造了一个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和机会,标志着我国面向21世纪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程的全面启动。

4.国家统一的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现阶段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计算机代替手工记帐管理办法、代理记帐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的有关重要内容如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会计档案管理要求等在《会计法》第二章有关条款中多有涉及,已上升为法律条文。其他有关会计电算化工作与管理规范的相应内容虽然在新修订的《会计法》中未作涉及,但笔者认为这是当前我国会计工作宏观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尤其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与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这个问题很快上升为我国对会计进行宏观管理的必要问题。

(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运行机制

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运行机制是指在当前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运行机理和制衡系统。就现阶段而言,国家统一制度的运行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1.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制定或修改《会计法》。

2.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财政部负责制定、修改、完善一定时期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从宏观上依法管理全国的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和会计事务工作。

3.各独立会计主体依《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本单位的会计机构,配备合法的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小型会计主体可实行委托代理记帐方式。

4.在不违背《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各独立会计主体单位可依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与本单位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核算与管理制度,作为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在本单位特定条件下的具体化。

三、完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应注意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1.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建设与我国客观经济发展进程的关系。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的,经济发展决定会计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建设必须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对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于客观经济现实。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把准我国经济发展的脉博,及时捕捉新出现的经济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会计管制规范,来充实、发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使之与我国客观经济发展的进程更加吻合,以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是在过去“统一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的集中与立法相结合的中国会计管理模式。客观地讲,统一会计制度在我国影响之深远超乎人们的一般想象,它凝结了全国众多会计工作者的智慧和经验,甚至教育了几代会计人员,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一笔巨大遗产。虽然我们现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需,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走上了发展会计准则之路,但它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会计惯性和可资之处。修订后的《会计法》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合理地继承了它的可资之处,并实现了与会计准则的有机结合,保持了我国会计发展的连续性、一惯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新问题、新现象将会层出不穷,继承、发展与创新的问题也将始终伴随着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建设全程。

3.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外围关系及其定位。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上归会计管理体制,下及单位会计制度或会计工作,在整个会计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廓清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这种外围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其会计地位意义重大。本着追本溯源的想法,这里从会计环境开始,列示其在会计系统中的地位:

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模式→会计管理体制→国家统→会计制度

会计实践工作←单位会计制度←

可见,现阶段实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管理方式,是同我国现实的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模式、会计管理体制、单位会计工作实践相适应的。

张世兴

篇2:试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

编辑整理: 会计职称考试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篇3:试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一、国家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经验做法

1998年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 对规范转轨初期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日益深化, 医疗机构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 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新制度集中体现了国家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经验做法, 确立了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双目标、双基础的会计模式, 强化了医院的全面收支管理和医疗成本核算, 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 有一系列重大创新。

1. 凸显公益特性, 调整制度适用范围。

旧《医院会计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疗机构, 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 (所) 、疗养院、卫生院等。考虑到国家《医改意见》及《实施方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提出了不同要求, 两者在职能定位、补偿政策、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新《医院会计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 包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 (所) 、疗养院等, 不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单独制定发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同时, 为了满足公立医院改革的需要, 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新《医院会计制度》修改了核算模式, 扩大了适用范围, 考虑到公立医院和其他非营利性医院在运营目标、运营方式、监管要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明确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可参照执行, 为社会资本依法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会计核算服务。

2. 严格预算管控, 促进医院高效运营。

国家对公立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并明确地方公立医院可结合本地实际, 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试点。为配合国家逐步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预算管理改革, 医院必须采取集中审核制度, 改变原有预算会计的审核与监督机制。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 医院所有收支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环节应遵循的方法、原则、程序, 明确了主管部门 (或举办单位) 、财政部门以及医院等主体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 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贴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预算改革相关的核算内容, 实现了医院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政策规范的有机衔接, 维护了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 杜绝了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为把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区分开, 新《医院会计制度》增设了“待冲基金”科目, 核算国家专项财政补助承担的医疗成本, 医院既可以对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进行过程性管理, 又在一个会计体系中体现了兼顾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

3. 合理界定类别, 规范全面收支管理。

为全面反映各类收支, 新《医院会计制度》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统一核算, 根据收入来源, 将医院收入划分为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和其他收入;按照用途和财政预算管理需要, 将医院费用划分为医疗业务成本、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按照收支配比的原则, 合理确定收支结余内容, 将业务收支结余、财政专项补助收支结余、科教项目收支结余等各项结余单列, 准确反映各类支出的分渠道补偿情况;还根据业务活动需要, 在收支分类中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同时, 还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医院会计“大账”, 并将与基建相关的核算内容补充进去, 不仅可以满足医院内部和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 也强化了全面收支管理, 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4. 改进核算方式,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新《医院财务制度》第一次统一了我国医院科级成本核算的对象、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 实现了院级成本核算与科级成本核算的有机统一, 并明确要求医院于期末报送以科室为对象的“科级成本报表”。新《医院会计制度》确立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核算基础, 兼有“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分期计入相关成本费用, 提高了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为了合理确定医疗成本, 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计提折旧应根据不同资金来源进行会计处理, 即:财政补助及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医疗成本, 既可以体现医院的补偿机制, 又有利于按预算管理要求核算财政项目收支及结余;医院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收入以外的资金 (主要是医疗收费) 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各期医疗业务成本, 既可以体现医疗成本与医疗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 又有利于完善医疗成本核算范围和充实医疗成本数据。为了配合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进程, 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医疗、药品放在一起进行会计核算, 取消药品收入总账科目, 不搞药品加成, 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来弥补医院药品收入减少或亏损, 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 这种核算模式更加容易准确计算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更加符合医院管理的实际需要。

5. 加强成本控制, 完善归集核算体系。

新《医院会计制度》遵循权责发生制等原则, 重点规范了成本管理要求, 对成本管理目标、核算对象、分摊流程及成本范围、分析和控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 为分摊与核算提供口径一致、可供验证的基础数据。将成本核算分为医疗科室、服务项目、病种、床日和诊次, 新增“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和“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 使得各类及各个科室的直接成本一目了然。为正确反映医疗业务活动成本和管理水平, 除财政科教项目形成资产的折旧外, 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了其他不应计入医疗成本范围的开支。医院按照有关规定提取的医疗风险基金, 专门用于医疗赔偿。为构建固定资产发生的长期借款利息, 属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发生的, 计入工程成本;属于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发生的, 计入管理费用;其他长期借款利息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这些规定, 对于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营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6. 健全财务报告,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新《医院会计制度》改进完善了医院财务报告体系, 引入财政补助收支明细情况表、现金流量表, 增加了预算管理指标、风险管理指标、资产运营指标、成本管理指标、收支结构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6类19个 (组) 财务分析指标, 改进了各类报表项目及其排列方式, 还提供了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附表的成本报表参考格式。因此, 一方面使医院财务报表体系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 增强了通用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医院的实际情况, 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 以满足财务、预算和成本管理等多方面信息需求。随着医保后付制的范围和幅度越来越大, 而医院相关的成本费用与收入实现产生了时间差, 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 可以加强医院对现金的规划和管理, 从而提高医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另外, 为了准确报告和分析医院的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 新《医院会计制度》增设了“应付票据”科目, 反映医院购买库存物资、医疗设备和接受服务供应等开支、承兑的商业汇票。

二、对军队医院会计制度设计的启示

总后勤部2002年颁发的《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 无论是对规范医院财经管理, 还是对提高医院会计核算质量, 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和军队医院改革的飞速发展, 其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和局限性。新制度是适应国家新的医改环境产生的, 军队医院会计制度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 因此, 既要吸收当前军队医院会计管理改革的实践成果, 又要借鉴国家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经验做法,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当前与长远、现实与可能的关系, 大胆创新军队医院会计制度设计, 进一步提升医院科学理财能力。

1. 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鉴于军队医院是全额预算单位, 其会计核算首先要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其次才是反映医药成本费用情况。因此, 在维持现行会计核算方法基础上, 建议作以下五个方面调整:一是合并医疗收支科目。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 药品实行“零差价”, 药品收支不再单独考核, 将“地方医疗收入”、“地方药品收入”合并为“地方医疗收入”, 将“地方医疗直接支出”、“地方药品直接支出”合并为“地方医疗直接成本”, 将“军地医疗管理费”、“军地药品管理费”、“地方医药管理费”合并为“军地医疗管理费”。二是药品按实际成本核算。药品实行“零差率”, 取消“药品进销差价”科目, 彻底破除“以药补医”、“以药养医”的旧机制, 按药品实际成本作为医疗业务成本进行会计处理, 不再按零售价核算。三是在“专用基金”科目下增加“医疗风险基金”明细科目。从近几年的实践看, 医院的医疗纠纷不断发生, 甚至成为一种常态, 按照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 对医疗过程中发生的医疗赔偿损失应当进行预计, 并计入各期成本。医院累计提取的医疗风险基金, 比例不应超过当年医疗收入的1‰~3‰。四是增加“待冲基金”和“药事服务费”科目。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新增了“待冲基金” (即财政补助收入和科教项目收入形成的资本性支出净值。) 和“药事服务费”两个科目。虽然军队医院目前可能涉及的不多, 但作为制度应当具有全面性和稳定性, 以确保国家、地方财政投入军队医院和国家实施药事服务费补偿政策后, 军队医院能够衔接核算。五是调整相关会计报表。将“地方人员医疗收支表”、“地方人员药品收支表”合并为“地方人员医疗收支表”。将医院报告期内的预算经费收支、预算外经费收支和其他经费收支分项目列示, 全面反映医院本期的医院总收入和总支出。同时, 为满足各级管理者的需要, 应当增加“医院收支总表”、“现金流量表”和有关附表。

2. 扩大成本核算范围。

目前, 军队医院只将预算经费中131个款级经费科目中的24个款级经费科目, 列入了医疗成本核算范畴, 其他经费均未计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是医院成本的重要项目, 现行制度只要求对医疗业务用房和设备两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其他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使得医院成本内容大大缺失, 从核算结果看, 军队医院对外医疗收益都为结余, 有的收益率高达25%~35%, 使成本信息失实, 甚至导致乱发奖金和主管部门决策失误。为此, 建议进一步扩大成本核算范围, 一是将军队医院的所有经费, 包括维持性经费、政府专项经费等全部消耗纳入医疗成本范围;二是将所有固定资产全部计提折旧, 使实物消耗计入医院成本范围。从而使军队医院的成本核算结果更加真实有用, 并与地方医院成本核算结果具有可比性。

3. 加强科级成本核算。

从管理需要看, 现阶段总部、军区等上级主管部门更加关注的是院级成本核算, 而医院管理者则更加注重科级成本核算。建议统一全军的科级成本核算, 在制度中增加科级成本核算一章, 主要规范科级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项目、分摊方法以及成本报表的格式, 填制方法和报送时间。鉴于科级核算是由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实施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总后卫生部负责制定, 但是必须从账面上反映其核算活动, 实现账算与表算一致、院级成本账与科级成本账合一。

4. 规范医疗收入分配。

多年来, 军队医院对外有偿服务收益对于缓解卫生事业费供需矛盾, 提升医院卫勤保障能力起到了巨大作用。有偿服务收入分配包括医院与上级主管部门、医院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两部分。医院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分配, 目前是按照2000年办法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算外经费管理规定》实施的, 不分医院性质、收入规模, 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按毛收入上交总部2%、上交军区1%。建议区分医院性质 (如教学医院、总医院、中心医院、驻军医院) , 按照收入规模划分档次进行分配。医院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 全军性的制度还未作出规定, 这是制度对现实的一种回避, 是制度上的缺失。建议以对外有偿服务净收益为分配基数, 按超额递减比率 (总部统一制定) 计算发放总额, 上级对医院分类实行总额控制管理, 由各医院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具体确定劳动者个人的分配数额。

5. 完善会计核算系统。

总后勤部财务部开发的“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系统”是实施医院会计核算的工具, 它既是“军财工程”一个子系统, 与系统中其他子系统发生数据共享关系, 又依托“军卫一号”, 从“军卫一号”中采集原始数据。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医疗费用分摊、住院人员医药费收入汇总和军队人员应计医疗费辅助账等统计功能。二是要清理“军卫一号”中的无效数据, 对已提交的数据必须按财务制度要求进行修改, 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三是要在“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系统”中增加科级核算模块, 实现与院级核算的数据共享, 同步进行, 尽快纠正各医院重复开发、盲目开发的现状。四是要在“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系统”中增加医疗成本报表的汇总、分析功能和客户端的数据查询功能。

摘要: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推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为军队深化医院会计制度改革提供了法规依据和基本遵循。文章通过学习研究新制度, 分析探讨改进军队医院会计制度的措施方法, 为军队医院会计制度设计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财政部, 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医院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4].王振宇, 樊俊芝, 刘辉.医院财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5].编委会.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1.

篇4:试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差异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资源配置  民族  学科

2011年,我国开始试行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国考”),并先后在10个省市区试点。改革试点对原有教师资格制度做了五个方面的政策调整[1]。这些改革举措对于提升我国师资素质、落实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无疑大有裨益,这也推动了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日趋完善。但是,我们在兴奋的同时,应该有一些冷思考:统一的背后是否忽略了一些多元差异的分析,如资源配置,民族和学科专业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师资需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因此,本文将对此作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一、差异视角下国考制度对我国师资的影响

1.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加剧了城乡师资不均衡

教师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影响着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在教师质量得到一定保障的前提下,基础教育中城乡师资质量的差异依然延续。由于历史和国家政策的原因,我国高校在客观上存在着发展层次之分:985、211、一般重点、省属重点、地方一般二本和专科院校,各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学校层次和专业级别不同,生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与层次相对应的育人质量。众所周知,我国的重点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城市,在录取分数线上也普遍高于一般院校。在此背景下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育人质量相当不均衡,存在鲜明的层次差异性,培养出的新师资质量也就有层次差异。正是由于生源质量差异和培养机构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差异,即使实施了全国的统一教师资格准入标准,但同证不同质仍然存在。所以,来自于不同院校的新师资的实际含金量仍不一样。这可以通过当前一些用人机构招聘教师时非“211”不招的现象窥见一斑。诚然,这种资源配置差异带来的育人质量差异是难以消除的,也完全没必要消除,它反映了不同生态位高校发展层次的差异,反映了我国不同层次的社会需要。但这些同证不同质的新师资的就业去向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其次,教师资格证通过率整体降低将影响我国的师资数量,加剧师资紧缺地区的师资荒。实施国考后,通过率显著降低,仅有27.5%。[2]这与以前70%以上的通过率形成较大反差,这也表明我国的教师供应将会在量和质上发生较大变化。但我国与教师资格证制度较完善的国家相比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我国尽管教师数量整体较充足,但分布非常不均衡,城市师资较丰富,农村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如果一个地区连教师数量都不能满足,何来提高质量?!

针对农村师资质量偏低的现实,国务院要求教育部于2007年起在部属六所师范院校开始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要求其必须在农村学校任教至少2年。该政策一推出,这些免费的师范专业确实录取到了优质生源,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师资质量提高的希望。但一些学者调查研究却发现,“63%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希望前往城市任教,36%的人希望前往城镇地区任教,而希望前往农村地区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很少”[3]。在当前的免费师范生双向就业选择中,出现了城乡岗位冷热不均现象,城区学校门庭若市,而乡村学校则门庭冷清。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通过国考以期实现整个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的愿景是否能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否能因为教师质量的提高而有所实现?

2.民族差异影响民族地区师资结构

我国是多元民族国家,国家很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实施了倾斜政策。其中,就大学招生而言,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高校招生制度中有相关的民族政策,如加分等。正是这一倾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问题,并且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国考,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现实问题: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范生源有利吗?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认证而导致教师比例太低,这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吗?

许多研究表明,当教师和学生具有相似的民族(种族)背景时,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教职工数所占比例极小,仅在成人高中、职业初中、普通小学和成人小学(包括扫盲班)这三类学校中所占比例超过10%,均低于少数民族学生所占相应学生总数比例。其中,高等教育的组成尤其不协调: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约32%,而少数民族中从事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占总专任教师比例约12%。如果按照试点省份的国考通过率(27.5%)来计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获得资格证的比例将会变得更少。原因有二:第一,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考生考上大学者比例偏低,研究生层次其占学生总数5.78%,普通本专科占学生总数的7.44%,皆低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我国总人口比例8.49%。[4]先天的生源素质加上后天的地方一般二本院校的师资等条件所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3.学科差异会影响特殊学科师资数量

当前中小学的学科课程类教师数量充足,但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艺术类、体育类和书法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城市尚且如此,更何况农村学校。以四川为例,“体育专职教师缺上万人,美术和音乐教师一共也缺上万人”[5]。在国考后,这些特别紧缺的师资数量将会更紧缺,可以从下面两点来看待这类学科差异与资格获得的关系。

首先,在省考制度下,这类生源的教师资格证的获得同非艺术体育相比,其通过率仍较低。在这些不足的师资专业类别中,音体美和书法专业皆属艺术招生范畴。在现有高考制度下,我国的艺体等专业的招生政策是单独录取,即艺术科考试和文化考试分开进行。这些专业考生的文化考试分数往往比同等高校层次的录取分要低许多,甚至相差一、两百分。以四川为例,该省2013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艺体类文考成绩本科控制分数线如下:美术类总分355分,音乐类总分240-290分,体育类总分330分。而同年的一批次文科录取线是567分,理科是562分;三批次本科录取线文科是477分,理科是460分;“专一”的文科443分、理科413分。这个录取线的分数差距是较大的,能充分反映出艺体专业生源与普通专业录取生源在文化素质上的差异。

其次,国考后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教育专业素养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国考制度并没有针对这一特殊专业群体的生源单独进行文化科的笔试,或是降分通过。因此,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下这一群体肯定是弱势群体,可以想象这部分考生的文化基础素养会影响其资格证的通过率,合格艺体类新师资的供给就会明显减少。这进一步加剧艺术类师资的缺编现象,不利于国家提出的“体育、艺术2+1项目”落实,不利于素质教育落实;同时,也加剧了农村学校中这类师资数量的严重不足,使本已很薄弱的农村艺体教育变得更薄弱,不利于农村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正视差异,完善国家教师资格证统一认证制度

1.建立国家统一标准和各省自定标准相结合的教师资格证管理模式

这反映了我国国情即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的现实需要。国家建立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的主旨是为了提高整个教师质量,它是针对我国当前各省各自为阵、标准较低,考试要求过于简单,不能选拔出优异新师资等问题而提出来的。但我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差异较大,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较落后。就教师的需求而言,一些发达地区可以做到非211院校毕业生不要,但在许多落后的地区则可能是一师难求。因此,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完善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重视这种地区差异。如,美国要求所有公办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但其标准是由各州教育委员会根据本州的情况制定本州的教师任用标准,因此各州的教师资格标准差异较大。由于师资数量不足以及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迫使一些州不得不降低教师资格申请的标准。[6]在法国要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需参加由省级组织统考,中学教师则参加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

因此,结合国内实情和国外经验,笔者认为各个省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省的教师资格证获得标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主要是中西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师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需要。各省的教师资格证仅限于在入职时使用。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则要求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在晋升职称或职务时和跨省当教师时,即把国家教师资格证作为一种激励。但如果新师资获得了国家统一的资格考试,则全国通用,无需参加本省的教师资格考试。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一般师范院校的本地生源的通过率,能解决一些贫困落后地方所急需的师资数量问题,同时也能激励这些师资在就业后必须努力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国家资格考试目标和内容要体现我国的多元文化需要

首先,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当前存在的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足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在统一教师入职资格标准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个性特征,体现“民族教育文化公平原则”,[7]应使部分优秀的少数民族生源能有机会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以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这才是教育公平在教师教育中的真正落实。可以从三方面落实:第一,借鉴我国现有高考制度中的民族倾斜政策,鼓励少数民族优秀生报考教师资格证,在统一要求下适当向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倾斜。第二,对于民族师范生较集中的地区在考试形式上可以采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考试,或是双语形式的考试。第三,在国考内容上应体现出我国的多元民族特征。

其次,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不同的民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中。因此,现代教育呼唤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但这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薄弱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也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时代要求,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技术领域提出了相关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缺乏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来理解和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偏向于以城市教师作为培养标准,忽略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背景等的各种需求。因此,教师教育课程从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到实施与评价应该反映出这种多元发展的需要。这方面,美国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于1976年制定的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中,就将“多样性”纳入其中,要求教师教育机构要将重视文化多元、反对种族主义等内容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中,明确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在申请认证时要显示出相关证据,表明其培养方案中包括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8]。

3.应体现艺术体育类学科教师的特殊需求

当前的非统考实验省份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艺术体育类这些学科并没做特殊要求,笔试课程及要求没做区分。在现有高考招生制度下艺术体育类师范生源在国考的通过率上应该相对较低。在试点省份的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课程中,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差异仅体现在层次要求的差异上,而对一些特殊专业,如音乐、体育和美术类等艺体类专业的教师资格考试忽视了其特殊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使广大农村学校有机会获得其本已非常缺乏的艺术类师资,笔者觉得应该把这类报考者的达标条件适当放宽,对于这些特殊专业予以适当照顾,如这类学生分数可以适当降低或单独出题统考。当然,随着国家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改革,如果以后这类专业的文化课程考试录取分数与普通专业等同,则当与其他专业一视同仁。

————————

参考文献

[1][2]张东,张以瑾.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扩大试点.中国教育报,2013-09-04-第1版.

[3] 岳奎等,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冲突及其规避——基于一项关于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OL]http://www.gov.cn/test/2012-04/20/content_2118413.html.

[5] 曾乐等.艺体课程 为何校内冷清校外火.华西都市报,2012-08-17-第104版.

[6] 何逢春.试析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7] 陈.巴特尔等.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公平的文化考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7).

[8] 王艳玲,苟顺明.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实施策略与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12(5).

[作者:林群(1973-),女,四川简阳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周春艳(1976-),女,湖北孝感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篇5:试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制度的意见》部分内容解读

一、关于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的条件 原文:

取得国家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行;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或获得其他相应学位从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通过,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宋老师解读:

这里首先要区分清楚法律职业资格证的报考条件与法律职业资格证的去的条件。满足报考条件,即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再满足其他条件,如工作经历、实习经历等,亦可申请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拿到法律资业资格证书,再满足其他条件,即可从事以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为前置的工作。文件主要涉及的是法律职业资格证的取得条件,包括:

首先,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是前提。因此,这里明确排除了专科学历考生和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考生,以及拥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但没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历的考生。

其次,法学类本科要求学士学位及以上学位。

第三,非法学类本科报考,又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其一,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

其二,获得其他相应学位,并且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而这里的其他相应学位,到底意指为何?可以理解为“本科学历及以上”的相应学位,还是与“法律硕士、法学硕士”相应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呢?宋老师在这里比较倾向于前者,即获得与本科学历及以上相应的学位。

因此,非法学类本科考生在报考方面应当不存在障碍,但是,在考试合格后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时,必须满足三年以上的法律工作经验的要求。所谓法律工作,如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或者从事法律顾问工作、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均可。这里在形式上,只要有法律单位开出工作经历证明即可满足条件。

所以,按照文件所确定的制度安排,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成绩,应当有一个有效期,而且至少应当三年,以保证考生在考试合格之后有充裕的时间取得三年工作经验。当然,考生也可以一边从事法律工作,一边准备考试。

二、关于考试时间 原文:

1、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是国家统一组织的选拔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将现有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统一录取的考试方式,一年一考。根据国家法律职业从业的需要,确定合格比例,将现有的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协调委员会,由其负责对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设计、改革及合格标准的确定等项工作。

2、国家推进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工作进程,保证改革工作依法有 序进行。

3、本意见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应予2017年年底前全部落实到位。宋老师解读:

1、一年一考的确定,意味着2016年将会在改革中继续考核,2016年或许仍然称之为司法考试,但是其考核内容与方式将越来越偏向改革后的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具体见考试内容的解读部分),到2017年,伴随着一系列修法任务的完成,则一锤定音,改成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完成中央要求的改革任务。

2、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因此,至少修订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公证员法以及公务员法等法律,在此基础之上由司法部统一制定《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在这一系列的法律修订完善之后,才能举行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而根据目前的修法进度分析,2016年5月份(考试大纲的公布月份)之前,几乎不可能完成修法任务。而文件的表述“国家推进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工作进程,保证改革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则彻底排出了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停止实施某些法律规定的方式推进改革的可能性。

因此,2016是外甥打灯笼:照旧。3、2017年改革必须完成,举行首次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将严格贯彻文件的基本精神。

三、关于考试内容与方式 原文:

1、考试内容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着重考查宪法法 律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加大法律职业伦理的考查力度,使法律职业道德成为法律职业人员入职的重要条件。考试以案例题为主,每年更新相当比例的案例,大幅度提高案例题的分值。

2、加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组建权威的命题与考核专家队伍,加强题库、案例库建设,每年更新案例库,推进考试测评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宋老师解读:

1、考试内容和形式将会做出大力调整,从以选择题为主,到以案例题为主)。尽管依然是四张卷,但是,卷四的分值和考核力度将会大幅度增加,甚至可能改成第一天考核选择题,第二天考核主观题的考试制度。法治理论题目必不可少,考核法治思维为代表的论述题,考核实践水平的法律文书,考核各科水准的案例分析题等。

2、将来的考试尽管会加大主观题的考核,但是,标准化则作为严格前提,以尽力减少一切偶然性,保证考试的公正性。

四、今后,从事哪些职业以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为前提 原文:

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及政府部门中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国家鼓励从事法律法规起草的立法工作者、其他行政执法人员、法学教育研究工作者等,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宋老师解读: 法律职业的扩容也意味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门槛的职业的增加,正如宋老师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结束后所写文章分析,改成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原因在于“司法考试”无法涵盖立法、执法、司法行政、司法辅助人员。这里明确了法律职业的范围。

其一,有刚性要求的职业,包括: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及政府部门中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人员;

其二,没有刚性要求,但是国家鼓励的职业,包括:从事法律法规起草的立法工作者、其他行政执法人员、法学教育研究工作者等。

五、关于职业资格证的含金量 原文:

1、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国家法律职业资格主管部门会同法治实务部门制定法律职业入职前培训的统一标准和相关规范。实行“先选后训”培训模式,培训合格者方可准予从事法律职业。改革后,将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档案管理和信息发布制度以及法律职业资格暂停、吊销制度。对违反宪法法律、妨害司法公正、违背职业伦理道德的获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实行告诫或暂停、吊销法律职业资格等惩戒制度,对被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及时依法吊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并向社会公布。

2、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配套推进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紧密相关事项的改革。加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与法官、检察官选任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及法学教育制度的衔接。研究建立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与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衔接机制,推广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简化或免予相应等级执法资格考试的做法。宋老师解读:

1、“先选后训”,意味着法律职业资格证将成为先选的前提,这也意味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的提升,以法律职业资格证为核心,构建了从报名的条件到获得证书的条件,再到从事法律职业的条件等一系列限制。而这些限制,可能反而意味着,法律职业资格证不仅仅只是一个职业资格前提,更有可能为取得资格者获得一份法律工作,也即,可能会豁免类似公务员考试类的一些选拔性考试,或者至少将法律职位的选拔变成以法律职业资格证为前提的圈内人之间的游戏。

2、“研究建立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与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衔接机制,推广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简化或免予相应等级执法资格考试的做法”则意味着法律职业资格证在今后,将成为法律岗位的资格、职位晋升或者加薪的一个前提,或者至少能豁免相应的考试。

六、关于改革对相关人群的影响 原文: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只对新进法律职业岗位人员实行考试和职前培训,促进新旧制度妥善对接。宋老师解读:

这里意味着,其一,之前通过司法考试取得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就有效;

其二,之前已经从事在改革之后对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有刚性要求 的职业的,继续工作,不受影响;

其三,新进入这些职业的人员,必须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包括改革之前与改革之后的证书,均为有效。

七、结论

2017年前必须完成改革,举行首次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2016年或为改革前的缓冲期,考试名称不变,报考资格不变,取得证书条件不变,但是,2016年考试的内容与分值安排会进一步向国家统一法律执业资格考试所要求的内容倾斜,即加大对法治理论、宪法法律、职业道德的考核力度,加大主观题、案例分析题的考核力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

新华网北京2015年12月20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对于推进法治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人才保障。

《意见》强调,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选拔培养社会主义法律职业人才。二 要坚持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确保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三要坚持遵循规律。遵循法治工作队伍形成规律,遵循法律职业人才特殊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要求,按照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标准,科学设计和实施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四要坚持积极稳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只对新进法律职业岗位人员实行考试和职前培训,促进新旧制度妥善对接。

《意见》明确了法律职业的范围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在司法考试制度确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四类法律职业人员基础上,《意见》将部分涉及对公民、法人权利义务的保护和克减、具有准司法性质的法律从业人员纳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范围。《意见》还分别从思想政治、专业学历条件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等三个方面,明确了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

《意见》规定,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将现行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加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意见》要求,建立法律职业人员任职前培训制度,统一职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加强职前培训的组织保障。为完善对法律职业资格的管理,《意见》提出,要加强法律职业资格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档案管理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暂停、吊销制度。同时,为实现由司法考试制度向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平稳顺利过渡,《意见》要求做好相关制度衔接工作。

篇6:试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

试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

全面推进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使会计工作的健康运行是我们会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会计制度是政府管理部门对处理会计事务所制定的规章、准则、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我国的会计制度必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积极探索、研究、总结我国的会计改革,以便在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中争取更多的利益,将是我国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F2关键词:会计制度 改革

篇7:试论微观会计制度改革

一、会计委派制的利弊分析

(一)会计委派制及其产生背景。

所谓会计委派制,是指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产权所有者,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或企业产权所有者监督国有单位或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一种会计制度。会计委派制通过由政府部门或产权所有者对所属组织的会计人员实行统一委派、任免和管理,即对会计人员实行统派统管、直接管理:会计人员的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均由政府部门或产权所有者负责,使会计人员在企事业单位中能独立地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真实地反映基层组织的经营核算、成本费用等经济状况,代表国家利益或企业所有者权益,对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的真实反映和有效监督,杜绝企业经营者腐败、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该制度的特点看,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是真实反映会计信息、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

(二)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方法。

任何制度的创新改革成功与否,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方法,主要是在明确其基本职责的前提下,对委派会计的产生方法、管理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科学界定。笔者结合多年的会计实践,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受派会计人员的职责:在委派单位的领导下,参与受派单位的经营决策,帮助受派单位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依法对受派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促进财务会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依法行使财务监督职权,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的财务行为:及时向委派机构财务部门报告受派单位的财务状况:遵守受派单位的合法的规章制度。

2、受派会计人员的产生办法:在委派机构的领导和主持下,通过公开招聘、统一考试、全面考核产生,统一调配使用。各单位现有会计人员经本人自愿申请,委派机构统一考核合格后也可录用,但尽可能派往其它单位,以避免“原单位人马”因情面因素影响委派初衷。

3、受派会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委派机构财务部门是受派会计人员的管理机关,受派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组织关系、业务档案等全部调入委派机构,其工资、劳动保险、岗位补贴等一切福利待遇开支均由委派机构负责。

4、受派会计人员的考核办法:受派会计人员定期向委派机构财务部门汇报工作,参加政治、法律、业务等方面学习,服从委派机构财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年度终了,对受派会计人员进行统一考核,对严格按照财会法规办事,加强经济核算,促进单位经济效益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会计人员予以奖励,优秀者根据需要提拔重用:对开假票、做假帐、报假表等违法违规的会计人员,一律取消其会计任职资格,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会计委派制的利弊分析。

会计委派制的优点。其一,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维护所有者的利益。时下,假发票、假账、假报表到处可见,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普遍,这无疑增加了报表使用者决策的难度。企业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有的企业为了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不惜牺牲国家、所有者等其它部门或个人的利益,使企业的资产不能增值甚至不能保值,大量的国(公)有资产流失。会计委派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这也是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初衷。

其二,会计委派制有效地摆脱了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使会计人员的工作相对独立。我国现在实行的会计管理制度是任命制,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直接依附于所在单位,会计人员成为本单位的一员,对单位存在着职业和利益上的依附关系,这势必造成会计监督的不力。而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摆脱了与单位的这种依附关系,能够相对独立地工作,能够依法大胆地抵制单位的不合法行为,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其三,可以解决所有者对所属组织监督的渠道问题。会计委派制使得会计人员接受所有者的直接领导,所有者可以将一部分终极监督权授予独立于受派单位的专业会计人员,由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解决了所有者无渠道进行监督的缺陷。

其四,以低成本对所属组织进行有效的监督。受派会计人员游离于受派单位内部人的控制之外,相对而言就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所有者根据这些信息对企业进行监督所花费的成本大大降低。

会计委派制的缺点。其一,会计委派制缺乏法律依据。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条法律规定会计人员应采用委派制,尽管《会计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但只是规定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并没有规定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必须由财政部门委派。因此,委派制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

其二,会计委派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背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独立的法人财产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现代企业依靠独立的法人财产具有了“独立的人格”。这种“独立的人格”使现代企业不服从行政权威,而服从于市场权威。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要求是现代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因此,不能将产生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服务于企业管理的企业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职能机构—企业会计与会计机构独立出去。会计委派制割裂了会计与企业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相容。这是会计委派制最根本的缺陷。

其三,会计委派制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关系,将会计人员置于“两难”的尴尬的境地。衡量一种制度是否是现代制度,关键的一点是看这种制度是否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责、权、利相统一的本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认为:一个人或组织不能同时接受两个以上的命令来源。因此,会计委派制实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国家与基层组织的双重领导机制能够协调一致,形成事实上的一个命令源。

其四,会计委派制实际操作问题。如:1.企业会计人员的身份问题。会计委派制意味着会计机构中的负责人、主管会计和会计人员不再属于企业,而是属于政府或者其职能部门的委派人员。企业财会人员就由企业的“内当家”变成了企业的“外管家”,其工作范畴属企业财务,身份却变成了准国家干部或委派的监督人员。实际工作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诸如董事、监事、经理)必然对委派人员怀有戒备之心,要么违背委派初衷,与企业管理人员“同流合污”,要么被架空,认认真真做自己都被虚假信息蒙蔽的假账。2.委派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企业经济效益有好坏之分,则其所属的会计人员待遇也应有差异。如果委派人员按人员的原标准执行,则工作相同,待遇不同,不合理:如果按折衷标准进行,则原经济效益好的会计人员不愿接受委派:若委派人员的开支纳入国家预算,统一收取,势必倒退回到以财政代替财务的尴尬境地。若要以行政手段强制“均贫富”,按统一的标准执行,则委派会计人员势必吃“大锅饭”,无法体现“按劳分配”的市场分配原则,等等。

其五,机构设置庞大的问题。会计委派制后,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管理变为直接管理,会计人员的考核、提拔、培训、交流、资格认证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班子和人员负责,原财政部门下属的会计管理机构设置必然增加,不符合精简政府机构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方向。

二、微观会计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委派制的利弊说明了该制度适用范围的局限性。为要探索最具广泛适应性的微观会计制度改革方向,笔者以为,必须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第一,法律取向。在现代法制社会,任何制度的兴废都必须法律先行,而不能以行政领导人或行政部门的意志为转移,尽管有时行政意志甚至是正确的。如上所述,会计委派制在一定范围内对当前遏制腐败、确保国家和公共利益有很好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法律支持,其合法性就容易受到质疑和挑战,即使是适用的范围也有抵制的法律理由。因此,迅速完善新会计制度的法律体系已成为会计制度改革的首要取向。

第二,目标取向。目标取向有两个要素交互构成,一是方向,二是价值。前者体现改革的发展趋势,后者体现改革的质量高低。会计委派制仅仅针对微观会计信息失真和监督不力,充其量不过是解决会计制度运行过程中部分现实问题的权宜之计,而不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的总体的长远的监管机制。因此要进行国际会计制度和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战略性研究,协调好我国会计制度的本国化与国际化关系,以适应“WTO”条件下我国企业和会计行业参与世界分工与合作的要求。在此目标价值的基础上,来探索一种全新的如同《会计法》所述的“全国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而不是只适用于部分范围的会计制度。这就是目标取向的战略要求。

第三,功能取向。传统会计制度的主要功能只是“反映和监督”,这种功能的表述和实践仅限于企业或经济组织内部,不能囊括现代会计制度的社会职能;会计委派制的设立似乎增强了社会监督的力度,但由于其目标价值取向的局限性,仍然不能解决监督职能的社会化问题。因此,新的会计制度必须重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其中,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接受客户委托,独立、客观、公正地执行查帐、审计和咨询服务业务: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司法监督体系加大对会计违法案件的惩处力度。由此各种监督管理体系相互结合,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这才是全新的现代会计制度必须具备的功能取向。

篇8:试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关于建立社会统一的信息平台的意义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他在1885年就指出“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簿记的费用随着生产的积聚而减少,簿记越是转化为社会的簿记,这种费用也就越少。”后来,柯镇洪、黄悦、张文贤(2000)提出社会对账的基本思想,试图使用网络函证等方法查证各微观会计主体所报告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比较完整的关于建立社会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理论是孙玉甫、王文莲于2005年基于财政部重点课题“网络条件下的会计模式研究”的成果首次提出的。之后,孙玉甫构建了支撑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的会计理论———公共信息会计理论,详细阐述了公共信息会计的概念,论述了公共信息会计的本质、对象、职能、目标,全面构建了公共信息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主张建立作为国家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

2011年9月9日,财政部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但时至今日,这样的平台还未能全面投入运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一平台涉及面广、制约因素众多。要想建立成功,必须对其职能和性质有清醒的认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职能

职能就是要申明“该系统能干什么事”,而这些事又必须是其他系统所不能做或不做的。

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不仅是一个信息转述的工具,更是一个如实反映各企业和社会宏观经济运行信息的宏大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控并支持经济政策制定决策。为此,平台就必须完成如下五方面的工作:全息动态获取、信息资源整合、过程监管控制、价值创造管理、信息自主析取。所谓全息动态获取,是指平台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的具体经济业务的过程与结果的信息实时动态地获取。所谓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平台要在全息动态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整合(包括以具体微观会计主体为对象进行的信息整合和以社会经济链条或国民经济总体为对象进行的信息整合),为其后的信息报告做好准备。所谓过程监管控制,是指平台要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依据社会经济活动所应有的必然联系,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具体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进行分析评价和监管控制,防止发生违法或背离整体目标的经济活动。要说明的是,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是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目标出发去分析微观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判定具体社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防止或处罚背离社会发展和法律规范的行为,从而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过程的监管控制。所谓价值创造管理,是指平台通过前三项工作进而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始终进行能够创造价值的行为(即使个别情况发生导致价值减损的行为也会通过平台的报告监管得以控制或进行责任补偿)。所谓信息自主析取,是指平台将整合完成的信息整理成不同级别的数据仓库,供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权限和需要自行分析获取。

这五个方面的工作是一个整体。其中,全息动态获取是基础,信息资源整合是核心,过程监管控制是手段,价值创造管理是结果,信息自主析取是服务。正是由于存在着信息资源整合,才能保证各个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会计主体必须如实提供其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的信息,才能通过信息整合发现违法、虚假、无效的经济活动以便予以监管控制,才能引导经济活动参与者自觉从事能够创造价值的行为,才能形成供信息使用者自行析取的数据仓库。而信息资源整合必须将社会经济活动连接起来,构成社会经济活动链条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按照现行的会计信息生产方式,由单个微观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是无法做到信息资源的全社会整合的,也就无法保证由各个微观会计主体孤立地提供的信息的质量,因为将描述经济活动情况的工作只交由微观会计主体内部的相关责任人来实现,就会由于割裂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联系,为相关人员掩盖经济活动的实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提供可能。只有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才能够将各个微观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整合起来,从而完成以信息资源整合为核心的上述五项工作。

总之,其他系统不能够完成的而又是社会经济优化运行必不可少的全息动态获取、信息资源整合、过程监管控制、价值创造管理、信息自主析取就成为了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工作职能。

3 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性质

事物的性质就是将一事物与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征。由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职能表明,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它是一个社会经济监查系统。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从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会计主体处获取其从事的经济活动信息,并可以将参与同一经济活动的各方的信息进行联合比对分析,确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社会经济监查机构,可以取代现行的工商、税务、央行等社会监查管理部门,也可以部分实现司法监查功能。也就是说,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建立并运行之后,微观会计主体只面对该平台提供其经济活动的信息,各级社会监查机构可以依据法定授权直接从该平台获取相应信息进行监查工作,从而减少了微观会计主体应对多方监查的工作量,也保证了经济活动数据的反映同一、数出一门,提高了各方的工作效率。

第二,它是公开会计信息的生产平台。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在完成微观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相关检查以后,便针对通过检查的经济活动进行公开会计信息的生产加工,形成多层次的会计信息数据仓库。这些不同层次的数据包括只向微观会计主体提供的全部具体会计信息,依微观会计主体授权向其直接利益相关者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依法律规定应向社会公开的信息等等。公开会计信息的生产是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主体工作,但这方面的工作又是程序化的,是借助于智能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完成的。同时,由于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在信息获取阶段就对微观会计主体提交的经济活动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验证,只有通过验证的信息才能进入后续的信息处理与报告环节,而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又是独立于微观会计主体之外的,其信息验证、处理与报告过程也是程序化的,不受任何微观会计主体的影响,所以,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所报告的公开会计信息就可以摆脱造假的阴影,而无需实施现行会计报告的审计程序。当然,对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工作程序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督还是必要的,但这已经属于行政监察的领域了,本文不予展开。

第三,它是宏观经济管理参谋系统。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利用所掌握的社会经济活动信息和公开会计信息,就可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投入产出的分析、各种经济指数的计算、各类产品社会平均价格的报告等等工作,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宏观管理的参谋机构。在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之上,再加入经济分析和决策模型,还可以进一步构建社会经济运行仿真系统和专家系统,完成经济政策等的制定分析与实验模拟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

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建立起来以后,将成为和微观会计主体内部会计系统(个体会计系统)并行的系统。个体会计系统受命于微观会计主体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微观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管理;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受命于代表社会经济系统各方利益的国家对微观会计主体进行外部反映和监控。两个系统在不同层次上的协调运行,既保证了微观会计主体的内部管理需要,又保证了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优化运行。

参考文献

[1]初一.财政部拟构建统一会计信息平台[N].上海证券报,2009-05-13(2).

[2]柯镇洪,黄悦,张文贤.社会对账与信息沟通[J].会计研究,2000(5):56-58.

[3]孙玉甫,王文莲.论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会计之友,2005(11):80-83.

[4]孙玉甫.会计信息化条件改变了什么[J].会计研究,2010(6):26-31.

上一篇:工程监理的现状及规范化研究开题报告下一篇:论文快乐作文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