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少年闰土教案

2024-05-21

冀教版少年闰土教案(共8篇)

篇1:冀教版少年闰土教案

少年闰土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分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难点分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随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组织分段朗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启发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4、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5、引发思考,启发谈话

三、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提出思考问题,并出示重点理解的句子(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2、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疑问

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四、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3、组织学生做游戏

1、随着教师的导入进入本课的学习

2、全班齐读课题。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学生自读圈画,5、质疑。(学生自读后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全班交流解决)

6、完成练习: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7、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8、思考:“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9、思考并回答: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0、思考并回答: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1、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1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13、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重点分析: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难点分析: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具准备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从对“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这篇课文还描写了闰土的哪些方面?

二、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组织读文

2、师生交流,适时板书

3、启发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闰土说话时的语气、神态

4、指导朗读。提出思考问题: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教师相机板书: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三、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描绘的情景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提出思考问题

4、引导背诵

四、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1、引发思考,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3、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3、提出思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出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4、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五、观看插图,想象表演

1、用语言创设情景

2、组织默读17自然段,引导想象话别场景

3、组织分角色表演,板书:难舍难分

六、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布置课外拓展任务

1、复习旧课,进入今天的课文学习

2、细细地品味6~16自然段,边读边想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事?

3、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师生交流: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5、想象出闰土说话时的语气、神态!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眉飞色舞等)

6、用自己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之后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

7、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看谁能让大家身临其境。说一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8、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9、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景色描写烘托气氛、动词的恰当使用使画面动了起来)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1、思考: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12、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池塘捕鱼、捉泥鳅„„)

13、朗读这一部分,重点是“啊”的读法

14、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15、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16、读一读17自然段。想一想:他们会怎样话别呢?

17、同桌分角色想象表演。

18、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19、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然后交流读后的感想。

篇2:冀教版少年闰土教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四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刺猬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猹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流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少年闰土》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画面。

2、出示课文插图(生看插图)

3、课文哪一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这一自然段。

4、你觉得写得怎么样?(很美)你从哪里体会到很美呢?

(深蓝……)颜色,是啊,作者把这些色彩写得浓重,你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让老师也感受到这美景吗?

5、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让我们亲切地呼唤一下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家想认识这位少年吗?好,那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课文,让我们来认识认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遇到有什么问题或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出示句式:( )的少年闰土

读了课文,你想填什么词语? 知识丰富(板书)

3、课文中哪一句话总的写出了闰土的“知识丰富”,请用“——”划出来,指名说,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是我以往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4、闰土的心里都有哪些稀奇事呢?请同学们默读后概括。

交流、板书:瓜地刺楂

雪地捕鸟

海滩拾贝

沙地看跳鱼

5、这四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呢?请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特点,并闭上眼睛好好想象一下场景,当然也可以跟你同桌交流感受。

品读,感悟

三、学习课文(一)讲读“雪地捕鸟”

1、指名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闰土的什么特点?

(聪明能干)板书

作者是通过哪方面把闰土的聪明能干写出来的呢?(动作)请大家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说。

2、看闰土捕鸟这么有本事,你会对他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敬佩)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注意读出敬佩之情。

3、你读得真不错,喜欢读的同学一起来读这句话吧,读的时候该强调些什么呢(动词)

4、这一部分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二)讲读“瓜地刺楂”

1、指名说,你从“瓜地刺楂”这件事中感觉到什么?板书(机智勇敢)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机智勇敢呢?

提示:我们写作文常常通过人物的——生接:语言、动作、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吗?指名读。

4、这样吧,每位同学在旁边找一位同伴把这一部分好好读一读吧。指导两名同学分角色读。

5、这一部分内容与哪一部分相呼应?

(三)学习海滩拾贝,沙地看跳鱼

1、指名读,说说这两件事看出闰土什么特点?(见多识广)板书

2、齐读

四、理解闰土的外貌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讨论交流,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了吗?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补写“我”的外貌。

五、结果、拓展

板书:

少年闰土

稀 瓜地刺楂 机智勇敢

奇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事 海滩拾贝 见多识广

沙地看跳鱼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以“我”与少年闰土相识、相知、分别为序,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写人叙事类文章的解读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猹’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猹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得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对这一个过渡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要进行平等对话。

三、不足之处

教师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课件——闰月出生,五行缺土。简介“五行”,根据五行起名也是一种文化。接着自读课文,概括从闰土讲的四件事中提炼出四组词,整体感知。然后合作探究,聊聊闰土。概括闰土所讲的四件事,扎实训练概括能力。出示“的闰土”,找一些关键词填上,并根据课文内容说明理由。谈话:假如你是闰土,你眼中的作者是什么样子?最后疑点争鸣,精读点拨:

(1)以“在当时社会,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文中的‘我’”为话题,让学生分正反方来辩论;

(2)对“四角的天空”的理解;

篇3:冀教版少年闰土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

2、能够正确理解“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祭祀、如许、先前、稀奇、无穷无尽”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闰土是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

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补写“我”的外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那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出示课题“少年闰土”本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二、启发定向,选择目标。

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想象课文中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确定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A:课文写了少年闰土的那几件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B: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C:根据单元目标,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D: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引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三、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1、选择几个问题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

2、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小伙伴,讨论自己学不懂的生字和新词。

3、在老师发下的卡片上,选自己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那些地方需要注意,那些需要提醒同学们,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祭祀 忙月 秕谷 鹁鸪……

四、重点学习四件事,品读、感悟。

1、选择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交流。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2、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那些事?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段,看看讲了几件事?交流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海边看鱼)

3、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4、说说你准备怎么学这几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5、让学生按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A: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有感情朗读

B: 用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查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景,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C: 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小结,作业

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那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查,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自主背诵第一自然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查?)

2、出示插图,仔细观察,划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那些问题?(他们指谁?……)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生活经历丰富,见多识广。

四、理解闰土的外貌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用铅笔轻轻划去,比较着读,仔细品味有何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引导进行自主迁移。

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那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教师板书。(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教师出示下水文:“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精神……”

6、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我”

出身 农家少年 地主少爷

外貌 紫色圆脸

戴小毡帽 ?

项戴银圈

生活经历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雪地捕鸟 四角天空

海边看鱼

篇4:冀教版少年闰土教案

1、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上节课咱们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绍兴农村孩子。这节课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

2.回忆:闰土讲的哪些事让“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呢?

二、重点研读,随机点拨

请大家重点研究闰土讲的这四件事。同学们可以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在学习合作组中商议、选择一件事来学习,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重点理解感受深刻的词句,还可以展开想像,用演示、画画等方式进行学习。

1、学习合作小组讨论探究。

【点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的自主学习,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研读、感悟,并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学生的主人。】

2、个人汇报或小组汇报。

教师着重点拨:

(1) 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①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秕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闰土经验丰富。(课件:文字投影片,配上课文朗读)

②这些鸟你见过哪几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省略号所表示的意思。)

③朗读指导:读出趣味来,表现闰土的自豪感。(想像:闰土在讲这件事时带着怎样的神情?)

【点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有的学习小组创造性地运用实验法研究闰土捕鸟的步骤与方法;有的小组在感情朗读中领悟闰土的“见多识广”;有的小组研究动词的使用和标点符号的妙用,体会鲁迅先生在用词用句方面的精当。】

(2) 闰土很勇敢。

“猹咬得西瓜啦啦地响”,闰土“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体会、感受紧张、惊险、刺激的情境。)

a. 闰土在什么时候“看瓜刺猹”?

b. 结合个人的想像,描述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

c. 各小组赛读:选出2人朗读人物的对话,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该怎么读?

【点评:以读代讲,体会人物形象,扩大自主学习的选择余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

a.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展示课外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展示自己根据想像创作的图画。

b.关于“跳鱼儿”,你了解些什么?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想问闰土一些什么问题?

(也许,这些问题当时文中的“我”也问了,而闰土也全部回答了。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哪里?--省略号。)

【点评:学生分组展示了在课外书籍、互联网络中收集的有关贝壳、跳鱼儿的文字、图片资料,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丰富了课文的内涵,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5)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a. 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b. 这段话你能读懂哪些内容?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c. 前后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相互解答。

d. 有意识地引导理解:“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点评: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三、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1. 前几天,我曾了解到有一个班的学生为闰土和“我”谁的生活有意思而发生争论。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今天,咱们也来争辩一番,但老师有几个要求:

(1) 向往闰土生活的同学坐到右边(正方),向往“我”的生活的坐在左边(反方)。

(2) 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

(3) 在争辩的过程中,当你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

2. 小结:

今天的争辩各有亮点。农村生活多姿多彩,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城市生活信息量大,环境较好。总之,只要你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积极地体验生活,你就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真正的魅力!

【点评:学生争辩的热情高涨,他们纷纷调动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兴趣,全方位地投入争辩,锻炼了学生的口语组织能力和“从容、文明”的辩论品质。】

四、布置作业:

1. 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把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写具体。(供选择的场景有:月下看瓜刺猹、第一次见面、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依依惜别)

2. 课外阅读鲁迅作品《故乡》。

【总评】

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1、重视研读,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还课堂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灵活处理汇报方式。在交流中,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2、重视点拨,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学也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如:“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有点懂,但又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2)“我”往常的朋友是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解题中逐渐明白了其中之意,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又一次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3、重视活动,放飞自由的心灵。

争辩研读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一。寓辩论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习惯、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学生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一步锻炼了口语表达的组织能力。

篇5:少年闰土教案

学:复习导入:孩子们,上课,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少年闰土的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文还为我们介绍了闰土的几件事情?有为我们展示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哪?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

出示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品读文章,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指导读书,培养语感,激发孩子情感体验。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自读提示:闰土向我介绍了哪些新鲜事?给这几件事情取一个简单的小标题

自学 小组讨论 展示

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月夜刺猹 潮汛看鱼

一、细读品味:

(一)、雪地捕鸟1、2、3、补充表示颜色的词语 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你能读出什么?

4、把我们的理解放到书中,读出来。

(二)、月夜刺猹

过渡:想起闰土,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副画面: 大屏幕出示插图 学生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教师读(学生闭眼听)、学生轻声再读,你读出了什么?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多美呀,所以这幅图画就深深的印在了作者的心中,也印在了老师的脑海中,更是因为出现了一个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大家读,这真是一个()的少年啊!

过渡:会捕鸟,会刺猹,还有拣贝壳、看跳鱼等等。这真是一个()的上年啊!所以书上说: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这句话,你能读出我对闰土的——

此刻,作为少爷的我多想:

作为少年的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衣食无忧,除了院子还是院子,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此刻,我是多么(),多么()。

读: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再读,你能读出什么?把不满放到书中读出来。

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读出来

(二)离别

1、过渡: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个月后,一对好朋友还是要分别了。你是闰土,孩子,你愿意分别吗?读出来,你是小少爷,你愿意分别吗? 读出来,为什么不愿意分别?

2、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一别,就是几十年,当我再见到闰土时闰土是怎么样呢,请你们课下阅读鲁迅的《故乡》

3、不过,几十年来,有一副画面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大家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你还有哪里不理解的地方吗?

测: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大家是通过那些词语、句子体会到的?在写作上给你什么启示?能写一段文字吗?

篇6:少年闰土教案

中心小学 六年四班 李春运2012.10.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闰土给我讲了那四件事。

2、通过闰土的动作、语言,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

3、体会与闰土交往后“我”的感受。

4、模仿课文的写法,剪画写自己的一个朋友。

教学过程:

一、古诗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复习提问:

1、听写生字词: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扭、胯、套、窜。

2、复习写作思路:

本文通过(),表达()。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课文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其中重点写了(),因为()。

3、背诵第一自然段;回顾闰土的外貌特点。(板书)

三、导入新课,交代重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少年闰土》。

2、本节课的重点是抓住闰土的动作、语言,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

四、阅读理解: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一找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

汇报并板书:(1)、雪天捕鸟;

(2)、夏日拾贝;

(3)、月夜刺猹;

(4)、潮汛看鱼。

2、细读这四件事,第6到16自然段,想一想: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这些地方主要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要点。

3、体会与闰土交往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并进行造句练习。

4、回读全文,整体感悟。

五、剪画写:

1、导入:鲁迅对少年闰土的描写可谓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少年闰土这样的朋友或伙伴。我们能不能也像鲁迅这样来写一写呢?

2、检查、展示课前布置的剪画作品。

3、结合自己的剪画作品,想一想:这个朋友的什么特点?你想通过哪些具体的人物描写来突出他(她)的这一特点?然后动笔写一写。

4、展示读文,注意点评。

篇7:少年闰土教案1

高新区志远小学孙 坤

一、出示鲁迅照片,简介鲁迅。

二、整体感知

出示闰土图像,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海边少年,这少年离我们有些遥远,是大作家鲁迅先生儿时的玩伴。

一起读课题

书要读得进去,也要读得出来,下面请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琢磨琢磨文章的写作顺序

请快速浏览课文,按照课文写作顺序进行排序。

相识离别回忆相处

根据你的阅读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板书:回忆、相识、相处、离别)

师: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

再想一想这四个部分当中哪个部分写得最详细?(相处)

三:自主学习、自读自悟。

仔细朗读课文,从作者的回忆、相识、相处和离别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和感受。

四、小组内交流: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五、班内交流、解读文本。

(一)回忆:沉醉美好的想象,初识那闰土。

说起这段回忆啊,的确是烙印在作者心中最深刻最神奇的记忆。(出示)

师朗诵(深情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师:谁来读?(生读第一句)

师:读着这个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景象? 生回答

师: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读着眼前的句子,脑海中同时就出现了句子所描绘的景象。来!就请你来读,读出那些亮丽的色彩!

(生把描写色彩的词汇读出重音,读得很绚丽)

师:除了这些亮丽的色彩,谁来读出那些美丽的景物!

(生读,读得很有感觉。)

师:你不但读了那些色彩和景物,而且把那种空间的静谧辽远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谁再来读?

(生读。)

师:你读出的,是另外一种海边乡村夜晚恬美宁静的感觉!来!就带着这样的静谧辽远、恬美宁静,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生齐读第一句)

师:后边两句谁来读?

师:这少年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英勇、机智勇敢。英武不凡)。

师:谁能把少年这种英武不凡、机智勇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下面的话要读得语速稍快点,铿锵有力一些!(师范读,凸显“十一二岁”、“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请你们先读第一句,老师来读后两句。待会咱们再换过来。如果说刚才第一句描写的是景物,那么后两句描写的是——(人物。)

师:如果说描写景物是静的笔触,那么这里写到少年和猹是——动的笔触!读静的景物需要用舒缓的语调,那么读动的人物需要——紧张的、激越的、快速的语调。景物要读出它丰富的色彩,而人物要读出他——机智勇猛、勇敢生猛。动静相生,所以我们要读出对比和变化来。

(师生合作读,一静一动,舒缓激越,相辅相成)

(二)相识:直面散淡的勾勒,再识那闰土。

继续交流闰土给你的印象?

师:一起来见见那真实的闰土,让我们走进他们相识的片段,你看到了闰土吗? 生读描写闰土的句子。(出示)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师:眼前的闰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你会用什么?

(健康朴素、天真可爱、憨厚老实、淳朴天真)

师:真好,都能用这样的四字短语。请你选一个词写在句子旁边。老师也选一个写在黑板上(板书:淳朴天真)。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那股子憨劲儿、天真劲儿来!

(生读,把“圆脸、小毡帽、明晃晃”这些最能表现天真的词汇凸显了出来。)师:从作者对闰土的观察和描写上,你发现什么特点?(生若有所思)你可以回忆一下,通常我们要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往往从什么写起?

(眼睛或者头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

师:没错。通常我们写人物外貌的时候都是从眼睛开始的,但是鲁迅先生不这样写的。他没有细致描绘五官。但我们却感觉到了以为憨厚淳朴的闰土,不仅特点鲜明,还非常传神,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他们都是抓住了人物最大的特点来写的。)

师:没错。抓住人物最大的特点,哪怕只有寥寥几笔,也能写得活灵活现。对于鲁迅这个城里少爷来说,与他仿佛年纪的闰土,最大的特点不在眼睛、头发,而是他海边农家少年独有的“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和“明晃晃的银项圈”。因为这是跟他以及他往常的朋友们截然不同的,所以你的启发是?

(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最大的特点,不一定要从眼睛头发开始。)

(三)相处:感受相处的情味,烙印那闰土。

朋友在一块总有说不完的话,请把闰土和我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思考:闰土在和我相处的过程中给我讲述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看看他都给我讲了哪些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给你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是哪件事?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

生:闰土给我讲述了四件新鲜事。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师:对我来说,这其中无论哪一桩,哪一件,都让我觉得是——新鲜的事、稀奇的事。这些事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撩拨着我的心。而且你发现没有,在闰土每一次讲述的最后,总会出现一个标点符号。

生:(马上发现)是省略号。

师:找一找有几处这样的省略号。

(生读一处,师出示一处,并请生说说省略的是什么)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师:你看,这些省略号也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撩拨着我的心哪。听着闰土娓娓道来、滔滔不绝的讲述,此时在我的心里,闰土简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神通广大、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聪明能干)

师:真会用词,(板书:见多识广)。就是这样的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学生自由说闰土给自己的印象。

师:不愧是聪明能干的闰土。你可以想象,闰土在讲述这些事的时候,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

(很自豪,很骄傲,好像什么都知道的样子)

师:是啊!你得表现出这种神气和自豪来!

(生再读,很有感觉)

师:听着闰土滔滔不绝的讲述,我不由自主地羡慕(出示)

生:(齐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师:我又情不自禁地感叹——

生:(齐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我不由自主地羡慕又感叹,感叹又羡慕——

生:(齐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师:“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让你想到一个成语故事——(坐井观天、井底之蛙)

师:面对这个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的闰土,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 生:(齐说)井底之蛙!

师:因为闰土讲述的无论哪一桩、哪一件,对于我,唤起的一再是这样的感觉(出示)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什么感觉?

(一直一直的“不知道”)

师:是啊,(指大屏幕)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并不知道、我也没有知道、我素不知道、我所不知道!这一连串“不知道”的背后,是一种不满的宣泄、一种遗憾的慨叹、一种真切的向往啊!你觉得作者不满什么?那么作者遗

憾的又是什么?作者向往的又是什么?

生回答。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文字,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人。让我们就带着这种不满,这种深深的遗憾和满怀的向往一起来读!

生:(齐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四)、复沓缠绵的离别,长忆那闰土。

师:可惜正月过去了,来!捧起课文一起读最后的离别!

生:(齐读)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师:从此没有再见面,然而在那一年的夏天,当我收到闰土托父亲带给我的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时,我知道闰土并没有忘记我,我的脑中自然就浮现出了那美丽的乡村画面(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师:而当我有了城里孩子的新鲜玩意,想着我见多识广的农村朋友闰土可能没有,于是托人送去的时候,我的脑中又闪现了那个英武不凡的少年(出示)——男孩子一起来!

男生:(齐读)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后来很长的时间里,我遭遇家道中落、父亲病故,少年时又辗转求学、颠沛流离。孤独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儿时故乡这个亲切的伙伴——闰土,想起他,我就脑中自然就浮现了这样绝美的景象,一起来!

生:(齐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又重新踏上了故乡这片熟悉的土地,当母亲说起闰土就要来看我时,我的脑中又闪出了这幅神异的画面!咱们能背的背,不能背的你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三十年,烙印在我心中的就是这样一幅神异美丽的画面,这样一个英武不凡、淳朴天真、见多识广的少年,这样一段真诚质朴的友谊。就让这位不凡的朋友,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六、拓展延伸,再识闰土。

1.启发学生想象说话: “我”和闰土分别近三十年后,再一次相见了,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2.让生快速阅读《故乡》原文片段: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英武不凡

淳朴天真

篇8:少年闰土 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1881—1936)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杰作《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而且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鲁迅是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二、相识闰土

1.我与闰土结识的原因?

2.我听说闰土要来,心情怎样?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传说中的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为什么我对他有这样的感情呢?

三、相见闰土

1.我和闰土第一次相见,闰土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什么描写?你从中可以看出闰土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外貌描写重点讲解)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 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 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 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2.“我”喜欢这个真实的闰土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相处润土

1.“我”和闰土相处时,润土给“我”讲述了那几件好玩的事情?

2.“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重点赏析)

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面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3.从这几件事当中你可以看出润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五、相别润土

1.当闰土要回家,“我”和他各有什么表现?想想他们话别的场面,写出来并进行表演。

“我”:润土,你就再待几天吧,我舍不得你走。润土:我也想,可是我爸爸不让。“我”:终于下雪了,我还想和你一起去捕鸟呢!润土:可是我们要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哭)还有,夏天你去我家玩,我带你去捡贝壳,看跳鱼儿,守西瓜„„

“我”:嗯,我一定去!

六、回忆润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上一篇:联络员名单的报告下一篇:中学生秋季运动会主持词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