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2024-05-23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通用10篇)

篇1: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种现象,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这些必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某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只要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都会从其中探寻到固有的规律。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猪肉价格的上涨,所卖物品的成本和收益,产品的销路、如何推销„„其中的规律需要应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

对于认知经济学的规律,通常我们会通过参考各类的书籍来学习,但我们不能一味的从书本上、别人的文献来汲取知识,因为这只是些“死”的东西,它们往往不能将我们领到正确的路子上。所以这要求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去认知规律,通过自己的大脑,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思考,再应用以数学逻辑,得到自己的观点。这时,在经过自己的筛选过后,参考相关有用的文献内容,对这些经济学规律进行科学的解释,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这种“活”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比那些“死”的理论更重要。

学习经济学,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分析。经济分析的起点是个人,个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解释以个人行为为前提,个人是理性的。经济学中有对机会成本的分析,有对包括会计成本、隐性成本、总成本在内的各种成本的分析,对利润和亏损的分析,成本和收益分析„„各种分析帮助我们学习和了解经济学。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经济函数和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学。例如研究投资股票,我们可以建立股票投资风险模型,来求最大化收益;研究铁路修建的成本和收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最大收益„„经济函数和模型在学习经济学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学习经济学,最注重的是对其思维方式的寻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的分析经济学,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篇2: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思维方式无处不在本书深入浅出,从身边简单的事例出发,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通读全书,我理解,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就是研究经济效率,即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经济学称之为节约,即有经济效率。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思维方式无处不在,学习和运用好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促进人们更有效地工作与生活,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

一、不可忽视的机会成本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机会成本作为一项行为的成本是人们赋予次优机会的价值,人们在选择这一行为时以次优机会为代价。但机会成本是无形的,在现实决策中容易被忽视。例如,企业业绩评价在19世纪以利润为主要衡量指标,在20世纪初至70年代,以投资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与每股盈利为主要衡量标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转为追求价值最大化,开始以EVA为衡量标准。企业业绩必须从股东的角度来衡量,股东追求的是超过股东投入部分的价值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与效益最大化无法衡量股东的价值。EVA由于考虑了股东的机会成本,能够更有效地衡量当期经营者创造的股东价值。EVA的核心理念是:股东投资有机会成本,1

企业只有利润高于资本成本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企业有利润不一定创造了经济增加值(EVA),而企业产生了经济增加值(EVA)一定是赢利的。用利润、每股盈利等指标无法衡量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即使利润与每股盈利都一直在增长,但EVA可能为负,经营者可能在毁损股东价值,企业也在一步步地走向危机。如安然公司,虽在90年代后期,净利润与每股盈利都持续提升,但同期的EVA却急剧下降,最后公司不得不走向毁灭。据统计表明,中国的上市公司虽然利润在持续增加,但EVA却有下降趋势,而且至少44%公司的EVA是负的,这些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缺乏资本是有成本的理念,他们认为股市上融来的资金是免费的,他们在肆意破坏股东的价值。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在衡量业绩、投资等决策中应充分考虑机会成本。书中提到,经济效率的概念就是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而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就是额外的收益或成本。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是边际成本,所有边际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因此,不考虑机会成本,就无法进行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权衡与分析,从而影响无法理性决策,工作就缺乏有效性。

二、沉没成本与决策无关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沉没成本是与经济决策无关的。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

机会。决策过程中唯一重要的成本是边际成本,即额外的成本,除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书中尤其强调别把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搞混,这一点很重要。

这种思维方式对当前的财务工作有很大启示。目前,为更好地支撑前端业务发展和有效决策,公司在推行财务转型。财务转型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按不同纬度进行分产品、分业务、分客户群的盈利分析,以支撑业务决策。但在盈利分析时,采用的是历史全成本的概念和数据。将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用来指导未来决策存在很大风险,甚至会造成误导。比如,公司在决策某项业务是否应该继续开展,假设为开展该项业务,公司前期已进行工程设备投资并形成资产1000万元,资产使用年限为10年,则每年折旧费用为100万元,假设该业务当年收入为150万元,新增的成本费用为80万元。从历史全成本概念出发,该项业务为亏损业务(收入150-折旧费用100-新增成本费用80=-30万元),可能会给出亏损业务不宜开展的决策建议,显然这是错误的建议。因为资本投入已经成为沉没成本,在未来的决策中不应考虑。而采用边际分析法,由于该业务边际收入150万元大于边际成本80万元,该项业务应该继续开展。因此相关分析人员应尽快转变思维方式,研究如何进行边际收入和成本的分析,这才是对未来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历史全成本的分析只能用于事后的回顾和相关考核、评价。

三、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书中提到,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即人在权衡预期的边际成本和预期的边际收益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边际分析可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在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方面。近年来,国内外曝光了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如美国的安然、施乐、世界通信、默克制药等公司先后爆出财务丑闻,国内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等造假案也先后被曝光,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普遍关注,会计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何解决信息失真问题,也可以通过边际分析的方法追根溯源。人人都知道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和作假的危害性,可人为作假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其根本原因就是其作假的收益(边际收益)要远大于作假成本(边际成本)。比如,在一些企业,随着做假手段的隐蔽化,一些问题通过审计、检查较难发现;而且,即使被发现,也只是绩效考核扣分,少拿奖金,并不涉及摘帽子问题。只有信息做假成本大于信息做假获得的业绩收益时,才能切实有效防范人为做假问题。因此,解决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加大信息作假成本,建立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利益驱动的源头上防范信息质量风险。再如缓解交通拥堵问题,限行是一个有效手段吗?为何限行后的拥堵状况很快就恢复到限行前的状况?从经济学边际角度分析,目前车的相关成本较低(如3万元左右就可以买到一辆小轿车),限行并不能改变个人买车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境况,因此不能改变人买车的理性选择。现在的摇号手段感觉也没有根本触动其边际选择。个人认为,应该采用经济手段增加边际成本,从而影响个人的边际选择,控制需求。比如,对拥挤道路使用收费、提高拥挤地段的停车收费、征收燃油税、牌照费等。

四、供求决定价格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市场是竞价的过程,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相对价格在此过程中被决定,即供求决定价格。反过来,要价格平稳合理,需要改善供求。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决很多社会难题。例如,现在的房价一直在高位运行,截至今年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4%,环比上涨0.2%,新建住宅销售价同比上涨15.1%,环比上涨0.4%。为何房价难以控制,个人认为也需要以供求为关键抓手来解决,市场供需关系稳定房价才会趋向理性,供需格局不变,难以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如何才能控制住房价?目前看来关键还得从增加供给入手,以平衡供求关系。首先,要加大经适房、公共租赁房等政策性保障住房的建设力度。房改十余年来,我国住房市场基本形成“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格局。前者以商品房为主,面向市场,用以满足中高收入群体改善

性住房需求;中间以限价房、公租房为主,主要面向城市“夹心层”;后者以经适房、保障房为主,主要面向城市低收入家庭。当前住房市场主要压力来自后两者,解决这部分居民住房问题尤为迫切。因此,在促进商品房市场大力发展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更应将政策性保障住房放在首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市场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及公租房、经适房、廉租房的开工建设力度,多建、快建一批政策性保障住房,以分流商品房市场压力,扭转市场供需局面。其次,要加大市场治理整顿力度。一方面,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查整饬力度,在坚决依法无偿收回满两年的闲置土地的同时,对开发商形成强大压力,促使其加快开工建设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开发商捂盘惜售等违规市场行为的查处力度,防止一些开发商通过推迟开盘等方式应对国家调控政策,并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以有效增加期房市场供给。最后,应大力增加期房供应量。总之,调节住房市场价格、促使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最终还要靠市场的力量。只有彻底改变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局面,房价才会趋向合理价位。

通读全书,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如果人人都能学习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社会会更有效和谐,工作会更有价值,生活会更有趣味。下一步,我将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思考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好这些好的理念和原理,真正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

篇3:经济学思维方式下科研经费管理

一、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科研经费分配环节存在弊端。我国科研经费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分配方式, 科研管理部门在分配环节起主导作用。科研资助与行政权力相互利用, 容易给科研经费分配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是科研项目立项的行政化导向明显, 立项内容没有反映真正的科研问题和社会实际需求;二是科研项目多部门部署现象突出, 存在同一研究内容交叉重复申报科研经费的现象;三是科研项目立项竞争不公平合理, 导致部分科研承担单位将申报工作重点放在拉关系、走后门上, 而没有在提高自身科研实力下功夫。

(2) 科研经费使用环节效益不高。一是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人力成本补偿不足、仪器设备购置、材料费等过度突出。二是存在侵占、挪用、骗取科研经费等违规违纪现象, 造成经费隐形流失。三是资产管理不到位, 逃避政府采购,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 项目结束后缺乏必要的综合绩效评价。项目财务验收通常以以业务支出合规性原则为主, 关注经费支出数与预算数的差异。然而对于项目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及所运用的最终效果是否与国家预算项目绩效相匹配, 缺乏必要的绩效评价。

二、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1. 科研经费管理规则制定的不规范

(1) 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尚需健全和完善。体制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 科研经费呈现多部门管理的格局。管理部门工作任务不一致, 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协调, 存在行政权力干预学术咨询的情况。此外, 还存在课题立项、评审、验收等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信息共享和查重机制不够健全等现象。

(2) 科研承担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严谨。一是科研承担单位评价与考核制度不完善, 导致科研人员重经费争取, 轻研究工作。二是内部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科研人员承担项目数量和金额多少与绩效工资无直接联系。部分科研人员为了弥补自己的劳务付出, 通过虚假单据来获取补偿, 导致违规违纪使用科研经费现象的发生。

(3) 经费预算执行监管措施不力, 部分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研究人员的科研诚信、科研经费管理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 研究单位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管。同时, 验收、审计和评估过程没有发挥独立第三方的作用。

2. 间接成本补偿机制不完整, 科研成本核算不实

(1) 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承担单位并不是平等协商的关系, 科研承担单位只能单方面接受管理部门下达的各项成本明细。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对经费预算调整要求过严过细, 导致承担单位经费管理缺乏弹性。

(2) 科研承担单位本身对管理成本缺乏认识, 缺乏全成本理念,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清晰。

(3) 人员支出经费设置违背科研规律, 人力价值补偿不足。劳务费、咨询费等只能列支研究生、临时人员工资以及专家咨询费。这一规定难以全面真实地体现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 与科研工作需求脱节。

3. 项目经费争取及使用不是完全竞争的结果

由于受产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科研立项部门和研究单位处于不平等买卖双方的位置。科研管理部门完全有能力影响竞争结构, 进而干扰科研资源最优配置;在项目申报过程中, 存在信息披露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 导致一部分研究单位无法平等参与竞争;此外, 多数研究单位未考虑边际效益, 只是单纯为了争取经费而参与项目申报, 导致科研经费竞争成本不合理、结果不公平。

三、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 在科研管理规则建设上重视行政功能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承担单位不单纯是行政附属关系, 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分配更应充分体现市场契约精神。科研管理部门作为买方出资购买某个项目成果, 而承担单位综合计算科研成本、按时保质完成契约任务。双方应遵守共同的制度要求, 按游戏规则办事。

(2) 科技管理工作涉及领域一般超越一个部门的职权范围, 所以要重视科研经费管理的顶层设计。建立全国统一的科研项目数据库, 加强部门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沟通, 避免同一研究内容重复立项等现象的发生。

(3)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研经费立项管理中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提出研究框架、组织专家委员会研究评审和组织项目单位进行申报, 而项目申报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查、评估选择等工作则交由专业评估机构或专家委员会承担, 充分发挥中介、专家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

(4) 明确责任, 不断完善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范围,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做到抓结果、放过程。而科研承担单位应进一步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 严格预算执行, 不断提高项目经费使用效益。

2. 树立市场契约意识, 实行购买科研服务模式

(1) 在项目管理模式上, 应将现有的行政化模式转变为市场化模式, 明确科研管理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的责权关系。科研管理部门对于竞争性项目经费, 应比照市场化的竞争模式, 实现项目经费购买服务。其中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可采用公开招标方式, 公平合理的选择科研项目承担者。

(2) 建立科研经费预算评审专家库和预算管理数据库, 提高科研经费立项竞争的公开透明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专家评审制度, 网上随机抽取专家。加强专家的日常管理和考核, 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 将经费评审方式、经费分配和经费管理过程向公众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

(3) 科研管理部门要将以往的单据控制转为成果和绩效考评控制, 在项目合同中明确科研活动分阶段应达到的成果、效益, 并将分阶段的成果、效益与经费拨款进度直接联系。此外, 科研管理部门还应明确界定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管理及违约责任。

3. 合理归集科研项目成本, 把好定价关

(1) 科研承担单位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制度, 推行项目全成本核算方式。将科研活动中直接发生的差旅费、材料费、会议费等支出计入科研成本。健全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扩大间接费用补偿机制的适用范围, 将占用资源产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等按照合理的比例计入科研成本。同时应加快推进绩效工资制度配套改革, 完善人力资本补偿的合理途径与方式, 合理计量科研人员工作量和成果绩效, 将人员绩效支出落到实处。

(2) 以科研项目成本为依据, 对照科研项目的预期成果和产出成果, 把好科研项目的定价关。通过权衡自身成本与收益, 科研人员如实申报科研预算。通过竞争, 最终定价科学合理的项目组成为项目的承担者。

(3) 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对结余资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如因科研人员无法完成成果目标需要收回外, 其余的还应留给项目组, 用于鼓励补助后续科研发展支出。

4. 强化全方位科研经费监管, 及时进行绩效评价

(1) 科研承担单位应切实担负起管理主体的责任, 加强内部控制, 预防舞弊和防止科研腐败。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 完善包括审计、财政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结合的监管体系实施公告、公示制度, 建立负面清单, 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

(2) 科研管理部门建立面向结果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引入评估机制, 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 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今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创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应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 树立经济学思维意识, 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严格成本核算, 不断提高科研经费效益, 从而实现显著的科研创新成效。

参考文献

[1] .[美]保罗海恩, 彼得波特克, 大卫普雷契特科.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第12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2] .徐奕舒, 王春晖, 胡志斌, 财务管理目标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8) .

[3] .刘军民.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地方财政研, 2014 (1) .

[4] .王忠, 文宇峰, 孙玉芳, 陈谦明.十二五科研经费改革影响研究.科学学研究, 2014 (4) .

篇4:《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导论

作 者:(美)保罗 ·海恩 / 彼得 ·勃特克 / 大卫 ·普雷契特科

定 价:¥49.80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本书是风靡国际的一部另类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与主流经济学教材不同,本书回避了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通过深入浅出和饶有趣味的图画,将日常生活中纷繁复杂、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一套富有一致性的思维框架结合起来,展示出一种“经济学的想象力”。正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说,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本书的目的正是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东京散步》

对一座城市自娱自乐的窥视

作 者: 弗洛朗·夏福埃 定 价:¥59.00

出版时间:2012年1月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导游书?探险记?个性画家独步领略东京生活的千姿百态。一个法国人在漫步于东京的旅途中所绘的涂鸦。

作者离家6000英里,在东京居住了6个月,骑着一辆主妇型自行车,带着一把折叠椅,向城市的沥青路出发,开始了一段领略东京生活的独步征程。

这不是一部游记,也不是一部探险记,这本书是个性画家用彩色画笔记录下的奇特的东京生活。画家以法国人的视角,给自己的所见所闻配上生动、有趣的注解,在小小的画纸上呈现出东京独特的人文魅力。

《整理的艺术》

生活黑客之效率魔法

作 者: (日)小山龙介 定 价:¥29.80

出版时间:2012年2月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你的文件资料是否已经堆积如山?所处的环境能使你专注吗?会不会感觉自己思维日益混沌?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怎么做才可以从容不迫?紧张繁杂的工作往往会使人陷入混乱,丧失热情和创造力,如果不做整理,工作和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

篇5:经济学的三种思维方式

巴比·鲁斯是一个优秀的棒球投手,19,他在世界职业棒球大赛上创下了连续最多的无得分局的投球记录,直到1961年这个记录才被打破。他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这一代人中的最佳投手之一,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个投手。他既是团队中最好的投手,也是团队中最好的击球员。

从实用的观点来看,他无法既做投手又做击球员(投球需要耗费太多能量),所以球队经理米勒·哈金斯不得不做出选择。

尽管鲁斯在两个位置上都有绝对优势,但他在击球上有比较优势。鲁斯做投手的机会成本是如果让他击球的话球队将赢得的比赛数量。哈金斯认为鲁斯投球的机会成本高于他击球的机会成本。鲁斯成了最伟大的击球员之一。

19,他打出了54个本垒打。那一年,只有另一个团队集体打出的本垒打数和鲁斯一人打出的本垒打数一样。

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像米勒·哈金斯一样,根据球员的比较优势去分配球员的位置。问题不是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哪个球员最好,而是该队更能承受起在任何其他位置上失去该球员。

当为一个球员在球场上寻找一个特定的位置时,正确的建议也许不是他在这个位置上是最好的,而是他在其他任何位置上的价值都更小。

2、小麦战胜了T恤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制造商。自那以来,美国人口大幅增长,制造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那么,为什么现在世界上30%的服装都是由中国制造并出口的呢?

(我们做个假设:一个美国工人每天可以生产50件T恤或种植200蒲式耳小麦,一个中国工人只能生产25件T恤或50蒲式耳小麦。换句话说,相同数量工人,相比于中国,美国可生产2倍的T恤或4倍的小麦。)

美国的每个工人都能比中国工人生产出更多的小麦与T恤,在我们的简化模型中,在生产T恤和小麦这两件事上,相比于中国,美国都有绝对优势。

然而,绝对优势并不是故事的结尾。

对于美国生产的每件T恤,它都使用了本可以用于种植小麦的资源。当然,中国也是如此。但在我们生产T恤和小麦的模型中,在美国制造1件T恤的机会成本是4蒲式耳的小麦(200蒲式耳÷50件=4蒲式耳/件);在中国制造1件T恤的机会成本只有2蒲式耳的小麦(50蒲式耳÷25件=2蒲式耳/件)。为了制造1件T恤,美国必须放弃的小麦数量比中国更多。

相比其他生产商,当一个生产商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去生产1件商品时,我们就说他在这件商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相比其他人,能够以更低的机会成本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我们的模型中,在生产T恤这件事上,中国相对于美国有比较优势,因为中国生产1件T恤的机会成本只有2蒲式耳的小麦,而美国的则是4蒲式耳的小麦。

另一方面,在种植小麦这件事上,美国相对于中国有比较优势。

美国每次生产1蒲式耳的小麦时,它都要放弃生产0.25件T恤(50件÷200蒲式耳=0.25件/蒲式耳)的机会。然而,中国增加1蒲式耳小麦的机会成本更大:是0.5件T恤(25件÷50蒲式耳=0.5件/蒲式耳)。因此我们说在生产小麦上美国有比较优势。

一个国家可以在拥有比较优势的同时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在生产T恤和小麦这两件事上,美国都相对于中国有绝对优势。但是美国在生产小麦上的优势要大于在T恤上的:美国的人均小麦产量是中国的4倍(=200/50),但是人均T恤的产量只是中国的两倍(=50/25)。

美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更好,但可以这么说,它在生产小麦上“更好的程度更大”。中国虽然没有绝对优势,但在生产T恤上“更差的程度更小”,因而其有比较优势。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国家不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有比较优势。每个生产商的机会成本都取决于它生产不同商品的相对能力。逻辑告诉我们,你不可能相对于B更善于A,而同时又相对于A更善于B。)

相对于中国,美国不能既相对于T恤更擅长生产小麦,同时又相对于小麦更擅长生产T恤。因此,没有生产商能在每件商品的生产上都有比较优势,并且每个生产商总会有拥有比较优势的时候。

3、馅饼奶奶不削土豆皮

我们可以用一个更贴近家庭的例子来认识这种国际贸易的情境。当你的家人在决定感恩节晚餐时,要让最好的厨师来做每一道菜吗?如果你的家庭规模很小,也许一个人可以完成整个晚餐;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大家庭,你就需要几个厨师来完成晚餐。

比如:奶奶是迄今为止最有经验的厨师,然而,土豆去皮这项任务总是外包给孩子们。这是因为孩子们在马铃薯削皮这件事上比奶奶做得更好吗?可能不是这样的。

奶奶在感恩节晚餐的每一项准备工作上都有绝对优势。尽管如此,孩子们可能在马铃薯去皮这项任务上有比较优势(因为孩子做馅饼更不熟练),这样就能让奶奶有时间去做那些棘手的馅饼。

篇6: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刘传坤 鲁高端会计行政事业三期

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和思考,结合本职工作,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的感想总结如下:

未来预期作为产权 做好绩效考核工作

市场经济概括起来可以用两个词,即竞争与价格。价格的上下变动是在交换中产生的,而交换的前提是要确认产权。换句话说,明确了产权就能够进行自由的交换,在交换中才产生了价格。所以说,产权清晰是市场经济的最主要特征之一。那么,绩效考核如何利用这一原理,激励员工做好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摆在我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公司刚刚成立,初具规模,虽成立不到半年,但已有十三家子公司,员工近50余人。如何在初创国企做好绩效管理,是摆在领导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单位内部的责、权、利不清晰,兼任问题存在,行政思维浓厚。针对这种情况,领导把绩效考核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考虑。在现有的理论体系中,无论是目标激励还是平衡积分卡管理,都不能照搬到我们的企业中去。经过认真的研究,并受到本书的启迪,现将我公司分三类进行绩效管理。第一类单位,即房产行业;第二类单位,即服务行业;第三类单位则是政策性企业。那么对于房产企业的考核,把团队对未来的利润预期作为团队的一项产权,即团队认为他们可以拿到的东西。把企业产生的税后利润作为基准目标,超过的按百分比计提绩效奖励。以团队缴纳的风险金为限额,按照税后利润与风险金孰低作为团队的绩效。日常考核侧重于管理指标,比如:内部控制、绩效考核、预算管理。将日常的平均得分来修正项目结束期的利润指标,最终算出团队的绩效。这一设计的思想来源于本书中的经济理论即“用人们认为他们可以拿走的东西”这一短语来替换产权。

在设计房地产项目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在承接项目的时候,对内外进行公告。也就是说谁来承接这个项目是透明的,只要有能力和实力,谁都可以报名。在选择项目的时候,要预测利润,衡量风险金,即参与者中报价高者承接项目。在承接阶段即引入竞争手段,在整个房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公司对其进行审计、财务监督、纪律检查等。项目周期结束后,进行清算、分配利润。

以上对房地产项目的绩效考核,引入了竞争机制、价格手段。即用市场的手段去解决绩效考核问题,市场手段的内部化也是受到本书的启迪。

泡泡法的启示

允许和鼓励空气污染源直接进行交易,执行机构并没有对每个烟囱的排放制定严格的限制,而是只要能在另一处弥补回来,就允许工厂可以在某处超限。他们设想,整个工厂上方有一个巨大的泡泡,只要控制向泡泡中的总排放即可。在这种政策下,工厂可以在其减排控制成本非常高的时候让排量提高;在控制排放成本较低的时候,再弥补回来。这样,就能降低到某一空气质量控制要求的范围。泡泡法实际上使企业可以买卖污染权,将污染权作为一种产权,用绿豆去代替,则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由上述问题,我想到正在从事的一项工作,即土地占补平衡指标的买卖和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的买卖。占补平衡指标是指利用开发未利用地变成耕地,从滩区等整理出耕地,转移到城市。即城市周边的农用地变成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指标与计划指标相匹配。不仅完成了土地性质的空间转移,也完成了由富裕地区的财富向贫困地区财富的转移。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的买卖是指从农村,尤其是居住比较分散的空心村,进行拆迁、安置,如拆迁区为100亩地,安置区为40亩地,则节约出60亩地的增减挂钩指标。在农村增加的这60亩农用地指标,可以转移到城市周边,由城市周边的农用地变成建设用地,这样完成了由农村的土地向城市周边的土地的转变。占补平衡指标与增减挂钩指标这一制度的设计,进行了空间的转移,不仅由不动产变成了动产,也完成了由富裕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财富转移。无论是占补平衡指标还是增减挂钩指标,都是在国家规定的18亿亩耕地总理不减少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即指标的转移,相当于泡泡法中的“绿豆交易”.那么如果把这两种指标抽象化为一个有形的东西,则可以用金豆来代替。当然,也可以用地票来代替。金豆、地票的交易实际上也是一种产权的交易。

以上无论是绿豆还是金豆,都是在一种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交易完成了空间上的转移,实现了产权的自由流动。污染源变成污染权,不动产变成动产,冲破了传统的思维,实现了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均衡。我相信,其他类似的问题,也可以用这种市场手段去解决。

交通秩序的启示

篇7:关于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1)内涵

灵感直觉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理性思维认识的整体性创造过程。

灵感直觉思维作为高级复杂的创造性思维理性活动形式,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2)特点

A?突发性和模糊性

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B?独创性

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C?非自觉性

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D?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

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E?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

篇8: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由于经济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众多, 限于篇幅, 本文主要结合经济学三个方面的主题, 从实际工作和生活出发, 谈谈一些浅显认识及思考。

一、有关机会成本的认知和思考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只有理解了机会成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经济学。机会成本其实是指最优选择所放弃的次优选择带来的潜在收益。通俗地讲, 机会成本就是你在从事某一件事的时候, 丧失了做另一件事的机会, 也就是说做手头上这件事的成本要由丧失做另一件事所可能获得的收益来衡量。

现实中很多人是没有机会成本意识的, 因此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很低的。财务管理的核心在于决策, 而无论是筹资决策, 还是投资决策, 均是建立在各个方案的选择上的。一旦某种方案被选中, 被放弃的方案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将丧失。因此, 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筹资决策时, 始终需要权衡机会成本, 力图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佳的方案。

企业在融资时, 应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 正确计量各种筹资方式的机会成本。但是如何合理确认机会成本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它包含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下几点。

1.经营者用自有资金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等于如果这笔资金借给别人可得到的利息。

2.投资者自己管理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其若从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的薪水收入。

3.以前期间买进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的机会成本是即期市场价格, 即原材料若不用于生产而用于出售可能得到的收入。

4.投资期购入原材料、辅材料、雇佣的劳动、借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就是市场价格。

5.机器设备折旧的机会成本就是该种机器设备的即期市场价格与使用了若干时期的该机器设备的市场买价之差。

6.计算生产、开发新产品或替代产品的机会成本, 为生产原产品可得的净收入。一种机器原来生产产品A, 可得一笔利润收入。现在改用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生产产品A可能得到的净收入。

在这六项中的第3、5、6项中, 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孰大孰小是不确定的, 第4项的机会成本等于会计成本, 而前面的1、2两项的机会成本均大于会计成本。一般的, 机会成本大于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是机会成本的一部分。在机会成本中, 会计成本是实际的货币支出, 因此, 会计成本也被称为显性成本。机会成本的其余部分没有直接反映在会计成本中, 只是存在于经济决策的思维中, 因此被称为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是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 我们在考虑一个项目的时候, 应充分考虑隐性成本带来的影响, 从而合理、客观评价投资项目。

二、有关供给和需求的认知和思考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你只要掌握两件事, 一个叫供给, 一个叫需求。”可见供给和需求概念的基础性。

在市场经济中, 市场价格引导着资源配置方向, 使稀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由于市场供求是决定市场价格的基本力量, 因此, 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有效的需要, 它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欲望的购买和有能力的购买。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这种供给是指有效供给,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应的能力。在供给和需求的互相平衡下, 市场同样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市场的均衡过程就是实现商品均衡价格的过程, 也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实际生活中, 有诸多例子可以说明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关系。例如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所催生的北京市机动车限购令就生动解释了政府在调节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中所制定政策的缘由。面对交通拥堵问题, 北京市提出:将采取优化供给和控制需求并举、更加有效的综合措施, 积极应对交通拥堵问题。优化交通供给包括道路和交通设施的增加及完善, 以满足交通出行需求。控制交通需求通过鼓励交通需求转向大容量的公共交通, 并对小汽车的使用和拥有采取控制和引导, 以更高效率地利用公共交通供给设施。优化交通供给不仅包括发展轨道交通、公交、道路等交通设施, 更重要的是要对交通出行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扩大覆盖范围, 吸引更多市民乘坐公交出行, 从而提高公交出行比例, 优化交通出行结构。从控制需求角度来看, 通过加强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 可以对交通的刚性需求进行调整, 如在轨道交通沿线新建高密度小区, 尽可能缩短市民从住所到工作场所的距离。而弹性需求可以通过需求管理的方式进行调节, 如2010年4月份北京市大规模提高13个重点区域的停车费, 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市民出行。

三、有关市场与政府的认知和思考

从市场理论的基础上讲, 经济事务应该由市场来完成。政府的角色是规则制定者和规则执行者, 所以不应以经营者或者直接利益相关方的身份进行经济活动。在政府退出经济事务、退出经济领域和市场, 把经济决策权交给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后, 政府的角色就需要重新定位:作为规则制定者和规则执行的监督者。

在经济出现重大问题, 市场和企业力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 善意的人们常常认为政府和官员拥有改进现实经济协作问题的动机和信息。从理念上说, 就出现了宏观调控的概念。这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化变革的一个基本思路。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在一些情况下, 政府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调控的层面, 而是渗透到更加微观的市场管理上。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很多人得出了很荒唐的结论:认为由国家和政府来主导经济, 通过宏观调控甚至于微观调控, 就可以更好地抑制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的风险。这个结论跟整个经济史是非常相悖的。实际上, 美国政府介入一些公司和银行是其短暂的解决危机的手段, 政府并不是从此以后就作为利益主体直接去经营这些公司和银行。我们必须认识到不管是美国经济还是西欧经济都已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 美国经历了很多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但是每次它的经济都能出现根本性的复苏, 它每次都能从危机中以更强的姿态走出来。

篇9:经济学思维方式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贝克尔不是政治学家,而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经济学家,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他的文章都是从经济学思维出发,最后得出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结论,而不是直接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相对而言,政治、文化的思维方式从一开始就会有立场,而经济学倒是未必,当然这也和经济学家本身的学识素养和人文立场有关。不过,和政治、文化的“必须有立场”相比,至少经济学是“应该没有立场”。正如本书引言所说的那样:“这些文章可以证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确能让人更深入地理解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从这种思维方式可认识到,人们做出何种选择,是与不同行动的成本和效益密切相关的,而仅仅从政治、社会或心理等角度来看问题的人,是看不见这个层面的。”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经济学的分析就是从这种天性出发来探讨问题,而政治和社会等角度往往会强行把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强迫人们去做一些事。然而不管“高尚”、“情操”这些词看上去多么华美,如果不是人们的主动追求而是被动驱使,那么驱动力本身就会大打折扣,效果自然也就会差很多。

于是,像贝克尔这样的经济学家来看犯罪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与政治家、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所看到的有所差别:后面这些人更多的是看到错与对,而贝克尔看到的则是犯罪的成本和收益,当一个社会把犯罪的成本加大、而将犯罪的收益压到最小的时候,人们自然就不愿意去犯罪。相反,如果犯罪的成本——比如惩罚比他的收益要小的时候,人们就宁愿去犯罪。而如果犯罪会有更多的收益,人们也宁愿去犯罪。就像贝克尔所说的那样:“当合法的就业机会很少的时候,犯罪率也会上升,原因可能是失业率扩大,也可能是青少年在离开学校的时候根本没学到什么技术。”高学历的人比低学历的人犯抢劫、盗窃罪的比例要少得多,对于前者来说,抢劫盗窃根本就“不值得”,而对于后者来说则是“没办法”。中国古语说的“贫寒起盗心”就很能说明成本和收益的因素是如何左右犯罪的。

还有很多家庭问题也不是一般伦理、道德等因素能左右的。比如近期出现的因为二手房交易税而引发的离婚潮就很能说明问题,当人们要面对巨大的经济损失的时候,就宁愿撕毁那一纸薄的婚约。反过来说,在一些离婚成本极高的国家,离婚率就相应低得多。

所以说,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问题的话就更为实际,而会避开很多的想当然。而政府的政策就有很多的想当然。贝克尔的这本书几乎每一篇文章最后都会指出政策的弊端。加里·贝克尔的这本书里面的文章都写于1995年之前,所以他论述的一些具体的事情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与今天我们中国的读者略有一些距离,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却是永远都不会过时。正如薛兆丰为本书写的《推荐序》所说的:“它尤其适合3种读者:一是数学训练有余、世事所知甚少的经济学学生……二是道德感有余、分析力不足的时事评论员……三是对经济学怀有戒心的法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但不管是谁,看完本书都会说,这才是我们要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

作者:(美)加里·贝克尔、吉蒂·贝克尔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加里·贝克尔教授在其夫人吉蒂·贝克尔的协助下,在长达10年时间里对日常经济现象做深刻思考和浅白解释的结晶。通常,专栏所谈论的当代问题,很快就会被遗忘。但是,加里·贝克尔的这些文章,即使是讨论那些已经忘却的问题,其分析也有助于学者、企业主管、经济爱好者及其他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随时出现的问题。

篇10:关于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1)概念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2)方法

A整体法

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B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C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D功能法

上一篇:施工现场安全通知书下一篇:外研社英语七年级上册教学分析及教案设计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