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低碳经济

2024-04-15

浅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低碳经济(精选6篇)

篇1:浅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低碳经济

浅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低碳经济

摘要:如果说,2009年我们不得不把应对金融危机作为一个核心任务,2010年就必须把焦点转到怎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了。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论述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探讨了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条出路。发展低碳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渐成为焦点,当“低碳经济”一词在今年两会中不断升温,我们也应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低碳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要求突出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的问题和挑战。对于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 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高污染”意味着效率不高,“高消耗”意味着能耗过高,“高污染”批评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粗放型”批评了技术含量太低。厉以宁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主要三个指标来衡量,第一个指标是资源消耗率的降低;第二个指标是环境破坏程度的减少;第三个指标是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的程度。厉以宁依据这三点判断我们经济增长质量需要提高。并指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增长模式要转换,从粗放型转换成集约型的增长模式。

由于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以往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都比较低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仍是资本和劳动力。中国原有的资本积累本不多,加上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吸引的国外投资也十分有限,因此中国势必要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来弥补所需的资本。例如,中国的增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土地系统。因此,土地退化分布广泛且不断加剧。中国正面临着一些全球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实际荒漠化土地,占潜在荒漠化土地的比例在全球也是最高的,草原也正在迅速退化。这些问题中最严重的部分又往往集中在中国最贫困、最脆弱的人群所生活的地区,从而变得更为严重。其次,从中国的产业结构来看,能源密集型或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一直比较大。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使能源需求不断攀升,而能源结构中对煤的依赖程度又高这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中国 目前二氧化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二氧化碳的排放居世界第二,大气污染已使中国 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而这样的能源使用,又严重的损耗了资源,给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转变增长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目前,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已成为当代经济社会难以跨越的屏障,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深入正确地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推进资源深层化,积极建设循环经济,确立科学的能源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中

1、认识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2、低碳经济向我们走来

当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的身影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如,今年在我国上海的世博会,便无处不在的体现了“低碳经济”这一主题。整个世博园区,从选址、规划开始,到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上海始终贯彻低碳理念,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积极落实“碳补偿”措施,尽可能抵消世博会的额外碳排放。世博会期间将大力推进太阳能技术,大量使用新能源汽车。专设城市最佳实践区,汇聚展示全球先进的城市低碳发展理念及实践案例。2010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一年,2月9日 我国首个能效市场在天津推出,3月5日 新能源汽车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事实无不在说明我们正向着低碳经济迈进。

三、低碳经济建设人人有责

1、我们要加快建立低碳经济

首先,一是用法律法规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制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三是出台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四是大力组织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并且,加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议在编制新一轮城乡发展规划中,紧紧抓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尽快完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低碳城市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纳入全市“十二五”规划。制定低碳技术研发计划,纳入全市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引导和推动低碳经济有序发展。

再是,着力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按照建设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议进一步

细化方案,抓紧实施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

2、发展低碳经济人人有责

“低碳经济”不断升温。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往往把着眼点放在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上,而相对忽视公民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参与,公众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还不能跟上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不仅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更要倡导低碳生活,共同打造低碳社会。

发展低碳经济,仅有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托于每个公民对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的践行。低碳生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古人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从点滴做起,注意节电、节水、节气。

【参考文献】

韩民青 袁红英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建设》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厉以宁 《四大惯性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金融经济》 2005 庄贵阳 《低碳经济转型与城市的责任》 2010 刘永明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2010

篇2:浅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低碳经济

高玲娣

探索、推广一种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农村稳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发展低碳农业是党和政府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英明决策。

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是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发展模式,是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整体功能的一种高效农业技术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能减排做了重要部署。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现阶段我国党和政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发展低碳农业的实际意义在于节约资源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既可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又体现以人为本、履行环境保护的国际责任、符合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内涵。

二、加深对低碳农业的效益与安全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推动发展低碳农业。

第一,低碳农业的核心内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农业,采取的农业措施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有害气体引起的不良气候变化,减少有毒农药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第二,低碳农业是节约型农业。尽可能节约投入农业各种资源的消耗,使人力、物力、财力科学合理地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第三,低碳农业是效益型农业。以最少量的物质投入获取农业最大的产出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高物质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第四,低碳农业是安全型农业。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水平,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连年来汕头市各级党政领导、党政部门大力引导各地农民群众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低碳经济取得显著成果,例如汕头市农业部门重视水稻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指导农民适时用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合理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效果。据测算,减少一次用药,全市39万亩水稻田可节约农药成本投入700-800万元,既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减少稻谷的农药残留,还可挽回病虫害造成低产的经济损失。又如南澳充分利用风能资源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至2009年,装机容量12.86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亿千瓦时产值1.9亿元,为地方增加税收来源,为省网提供清洁电源。

三、发展低碳农业的原则与主要途径。

发展低碳农业的原则:一是减耗。减少资源、工业能源消耗、减少污染。二是扩源。扩大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的利用和提高农业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途径:1、继续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绿色经济、节能减排的决策部署,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如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持久有效增收。2、减少无机化肥投入。科学、合理更有效的利用化肥,尤其是氮肥,提高化肥利用率。3、减少有害物品投入农业生产,减少污染。发展新兴有机农业,研究、生产新型肥料、新型农药,用复合高效肥料、有机肥料替代有害化肥的使用,用生物农药、生物天敌、物理防治法、低毒低污染农药替代高毒农药的使用。节约农业生产投入成本,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如汕头一些地区的蕉柑园、橙园采用放养钝绥螨(又名黄蜘蛛)的方法防治红蜘蛛,采用间套种豆科植物、客土等方法提高农田肥力,均取得明显成效。4、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节能耕作技术,如自动化喷灌、滴灌技术在蔬菜产业、果园、茶园等农业生产的应用。整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旱涝保收田。5、植树造林,增加碳汇量,改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在潮阳、潮南、南澳大林区的山梁、工厂、机关及学校周围、城乡结合部大力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形成生物防火林网络,濠江区火灾多发点实施林分改种生物防火树种,提高我市森林的自身防火减灾功能。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营造优良林业生态环境,为汕头旅游业的发展添绿添景,创造宜居城市环境。6、合理密植,科学管理,提高太阳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产量。7、发展环保清洁能源和循环农业。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农村生物能能源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发电、制造沼气作燃料供暖供热供照明,如2007年来汕头市建设9座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池,沼池容量4200立方米,估算年产沼气73万立方米,相当于511吨标准煤产生的热能量,年变废为宝创值102万元,沼气池使用十年可创值1020万元。同时沼渣作为有机肥为周边农户用于种果、种菜,作农田基肥,减少化肥的投入量,还有利于禽畜防疫防病,利于村容村貌整洁,促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

篇3:浅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低碳经济

一、“低碳”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中国经济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直至当下的“大国经济”, 一直在摸索中前行,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历曲折而缓慢, 新旧问题交替出现, “三高一低”的现状亟待解决, 而既要保证“低碳”的实现, 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是对中国的严峻考验。

(一) 产业结构比例失调

中国经济经历了1995-2002年的一个小低谷, 自2003年后开始了另一轮的快速增长, 但产业结构比例的不合理现象更为突出。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看, 2003年和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和9.6%,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则分别为5.9%和4.7%, 而基础产业特别是农业长期低迷不振, 产业结构展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在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变化过程中, 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工业比重的上升, 反映了中国过去十几年倾全力以兴工业的成绩。而服务业比重偏低, 恰恰是城市化水平低的后果。1992市场经济实施以来, 直至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314045.4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23708元。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市场经济实施以来第二产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而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2年的21.79%下降到了2008年的10.73%, 作为低能耗产业的第三产业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进行,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对于产业内部而言, 重工业所占比例逐步下降, 产业结构缓慢转型, 一次能源消费急剧增加。技术进步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 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费, 因此技术的提升一直备受关注。

(二) 能源消耗过度

从能源消费总量情况来看有逐年上升且呈现出消费结构不均衡现象, 1992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09170万吨标准煤, 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其他 (水电、核电、风电)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5.7%、17.5%、1.9%和4.9%。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有增无减, 达到了291448万吨标准煤, 但能源消费结构并未发生大的调整, 煤炭:74.3%, 石油18.3%, 天然气:3.7%, 水电、核电、风电:7.7%。

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以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为主,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 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但是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的现象并没有明显的改观。从一次能源的人均消费情况来看, 人均能源消耗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1995年的1.083吨标准煤上升至2008年的2.146吨标准煤, 其中从各类能源的消费观察, 1995-2008年一直以煤炭、石油的消费为主, 高排放能源的消费基本占据了整个能源消费市场, 但是中国能源储备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 截至2008年中国煤炭、石油人均储备总量分别为2455.87吨, 2.1765吨, 资源的有限性, 能源消耗的逐年增加彰显出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 而能源的过度消耗在致使资源枯竭的同时, 会更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 人民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 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应的能源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以能源的高度浪费、环境的高度污染为代价的, 碳排放的增加将会使环境成本增加, 实现经济的增长同时降低碳排放, 更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 数据处理及模型构建

选取一定的变量对低碳经济下中国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对中国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及整理, 以此反映中国各省市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的变化情况。对GDP进行平减后, 按照不变价对GDP进行描述, 对中国各省市经济的增长情况进行可比性研究, 反映实际的经济增长。以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情况。利用索洛残差法对中国的技术进步进行测算, 反映中国1995-2008年的技术进步情况。

1. 碳排放量的测算

由于中国国内并没有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直接测度数据, 因此, 本文主要根据各省份各能源消费量与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进行测算。按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划分, 将九种 ( (煤炭、汽油、柴油、煤油、天然气、燃料油、原油、电力和焦炭) 能源消费总量乘以各自的排放系数η, (C表示i省第t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Eijt表示i省第t年第j中能源的消费量1, ηj表示第种能源的排放系数2) 。

注:由于版面限制, 只给出东、中、西部偶数年的碳排放量, 各省市的碳排放量计算结果在这里也不作体现。

计算结果显示, 中国部分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年均亿吨以上, 如山东、广东、江苏、河北等;也有部分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 还不足千万吨, 这说明各省份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从地区来看,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差距也较大。

2. GDP的平减

从各个文献的综合来看, 均使用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产出, 本文同样以此代表产出, 使用逐年的各年名义GDP除以同年GDP平减指数, 将其折算为以1990年为不变价格的具有可比性的实际GDP。

3. 技术进步的测度

对于技术进步的测度, 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 使用索洛残差法进行估计。索洛残差法最早是由索洛 (Robert M.Solow, 1957) 提出的, 其基本思路是: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 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 利用其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假设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条件下,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等价于技术进步率。

对中国1995-2008年各省份以及东、中、西部的技术进步进行估计之前, 首先对规模收益不变即α+β=1利用Wald检验方法进行检验。Wald是利用无约束回归方程进行回归:

OLS回归结果, 再对Ln (Kt) 和Ln (Lt) 进行系数线性约束性检验, 在α+β=1的原假设下, 检验结果如下:

可见, 不能拒绝原假设, 同时, 从实证结果看, 所做分析得到的Ln (Kt) 、Ln (Lt) 系数之和接近于1, 既可以认为1995-2008年的中国经济规模收益保持不变, 利用面板数据的进行混合回归分析, 运用回归方程 (6) 得出回归结果为: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所估计的系数通过了t检验, 拟合程度也比较高。由此, 可以得到:α=0.873869β=0.129131, 将所得α、β值及劳动增长率, 资本增加率以及实际的产出增长率, 得到1995-2008年中国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

4. 产业结构的选取

中国各省市三次产业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性不同, 选取1995-2008年中国各省市第三产业的产出占GDP的比重对产业结构进行体现。

(二)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与结果

面板数据 (panel data) 模型是利用平行数量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进行计量的一类模型, 它能够从三维 (个体、时间、指标) 方向反映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和变化规律, 能够较为充分的利用样本包含的信息。为使模型估计的有效性和获取更全面的样本信息得到证明, 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对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因此, 对整个模型进行估计, 建立面板模型, 估计GDP与碳排放 (α1i) 、产业结构 (I) 与碳排放 (α2i) 和技术进步 (T) 与碳排放 (α3i) 之间的相关参数。运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 (5) 进行固定效应分析, 估计的结果为:

其中, i=1, 2, …30;时序t为1995-2008年, 括号中为t检验值, 样本为420个, 个观测值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

利用数据分析将模型分三个区域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即三个区域的个体固定不变系数模型和个体固定变系数模型分析, 结果如所示。

在 (1) 、 (2) 和 (3) 中, 说明碳排放与GDP, 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且GDP, 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与所排放的CO2之间的关系, 由它们系数看出, 经济增长对于碳排放量的作用系数为0.935295, 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系数则相对较低, 仅为-0.00524, 且呈现出一种负相关性, 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作用系数则呈现相对于产业结构较高的状态, 为0.00236, 说明经济增长在碳排放的过程中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反映在截距项α1xi上, 反映不同区域碳排放的基数。从所分析的结果来看, 东部地区GDP、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固定效应大于零的, 西部地区的固定效应均小于零, 中部地区除了GDP与碳排放之间的固定效应小于零之外, 其他两组的固定效应均大于零, 且大于西部地区的总体水平。这说明, 中国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基数较大, 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系数相对较小。在变系数的分析中同样验证了上述的问题, 即东部地区的固定效应高, 而中西部地区相对低于东部地区。总之, 在面板回归模型中, 三个区域的个体固定效应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的个体固定效应更为明显。在个体变系数的模型中, 三个区域的固定效应高低做了一个相对的巩固, 增强了不变系数的分析结果。

分析与估计的结果表明, 1995-2008年中国的GDP、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均能影响碳排放, 规模效应对于碳排放作用更为显著, 技术效应次之, 产业结构的缓慢升级会相对使低碳进展减速。

三、低碳经济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工业化水平基础上的高能源利用的结果, 而无论是世界的倡导, 还是对低碳环境下世界各国的一次博弈, 中国经济要在既保证增长又保证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低碳”要求, 需要完善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加强政府的投资引导, 提升作为软实力的技术进步, 加快产业的升级等等。选择应该合适的策略, 实现低碳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顺利进行的双赢局面。

(一) 坚持国家自身利益, 正确评估中国碳排放的义务和责任, 强化政府责任, 建立科学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建立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制, 对管理部门的职权和责任予以明确和保障, 从而使综合健全的能源和环境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并有效地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对管理工作的阻碍。

(二) 尽快提升技术水平,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的水平

优先发展先进的适用技术, 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电力冶金和化石等各种高耗能领域的能源和提高能效技术和装备。对低成本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进行重点研究, 使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快速提升, 加快解决煤炭、石油等高排放低效率以及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问题。针对CO2排放技术的加强, 提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技术能力, 利用林业等生物固碳技术和各类碳工程技术及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减少碳排放的技术。根据各个注重科技创新与低碳技术在各个地区和行业之间传导及应用。

(三)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率

第一产业同环境直接相关, 其产业效益的提升取决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而且由于中国农业从业人员总数较大, 服务业和工业短期内不可能将全部的劳动剩余全部消化, 中国也不可能仿效西方发达国家以大量进口农产品和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低技术工业品来调整产业结构, 必须一方面重视和发展第一产业, 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改善工业结构, 同时发展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对工农业的拉动作用, 才能实现健康的国民经济发展。

(四) 强化政府引导, 提高教育宣传的力度

通过将环境和资源损耗的外在成本内部化, 使企业和个人有意识地减少污染和寻找最具有成本有效性的污染治理措施, 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污染控制和资源的最大利用。加强宣传的力度, 倡导全民参与, 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下的全新经济增长, 并保证长期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牛叔文, 丁永霞, 等.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分析——基于亚太八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 (5.)

[2]李国志, 李宗植.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模型[J].人口研究, 2010 (3) .

[3]张坤民, 潘家华, 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4]厉无畏, 王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5]高铁梅.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篇4:浅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低碳经济

关键词:低碳经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气候恶化,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问题。2003年,英国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这一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该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能源革命建立起来的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种从高碳能源消耗时代过渡到低碳能源消费时代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高三低”,这里的“三高”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是“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的“三高”,“三低”则为经济发展过程的“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实质在于能源利用上实现高效、清洁和环保。

可见,以“三高三低”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归根结底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共生,这与我国奉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目标相一致,也与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相符合。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2.2亿美元,世界排名从第32位上升到第2位,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与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大国地位已然确立。与此同时,我国“奖出限入”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面临着低碳经济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出口导向以及“奖出限入”的贸易战略,国内经济增长与就业严重依赖于对外贸易增长。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非均衡式的贸易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和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不协调性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矛盾越来越明显,国际摩擦越来越明显。

(一)出口商品“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

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上看,长期以来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属制品、低端机械设备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钢铁等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幅增加。2009年,尽管国内节能减排措施力度加大,我国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仍高达1298亿美元。其中,就出口额而言,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出口额最高,分別为325亿美元和364亿美元;就增长率而言,耗能强度最大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出口增长最为快速。高耗能主要表现为能源消费总量高的同时,能源利用率较低。早在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而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我国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在能源供给上,我国需求量大的石油、铁矿、锰、硌、铜、铝等矿藏储量明显不足,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供求关系全面紧张。在利用外部资源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对外部资源的严重依赖。

高能耗往往就伴随着高污染。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远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70%能源仍由火力发电厂提供,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仅有93%。据统计我国环境污染带来的直接损失占年均GDP8-12%。巨大的贸易顺差背后是沉重的环境代价。伴随着外贸飞速发展,我国碳排放总量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2002年以后表现出高增长的趋势。1990年,我国碳排放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1%,到2004年,我国碳排放量4847.33MT,占世界总排放的17.66%,2007年达到5788MT,比重19.9%,居世界第一位。这与我国入世后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提高,出口数量激增关系密切。因此,发达国家不断向我国施压,要求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尽早参与二氧化碳的减排行动,直接承担减排义务。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处于上升阶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处于上升状态。能源与环境的硬约束决定了我国无法支撑起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关系到我国能够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课题。

(二)外贸增长“低效率、低效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制成品已经取代初级产品,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制造业出口已占外贸总额的90%以上,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目前出口的制造业产品主要集中于低端产业,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特别是服装、玩具、鞋帽、机电。这些产品大多处于产品成熟阶段,同质性替代性强,市场供过于求竞争激烈,因此产品出口效益低下;包括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绝大部分是工厂产品的终端产品,国内主要从事最后的加工组装这一劳动密集型环节,研发和精密部件制造这两环节基本不涉及。跨国公司一方面掌握着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另一方面操控着销售渠道,只将低增值中间环节分包或者转移到中国进行,在这样“两头在外”的市场里,获得巨大利益的永远是跨国公司。

长期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在促进出口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如低估名义汇率、出口退税、减免税收,降低环保、职工福利和土地成本等,这些做法在压低出口企业实际运营成本的同时,扭曲了要素价格,造成福利大量的输出。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消费者每年因购买中国产品就能节约下1000多亿美元。可见,中国生产并出口的低价商品,为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本身获利甚少。这种依靠规模与数量的扩张进行的对外贸易,出口成本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保成本,而同时这些产品往往容易造成“量的泛滥”和“价的低廉”。加之我国出口产品市场过度集中,往往成为反倾销的“重灾区”。

(三)出口不断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低碳经济的概念自提出后,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认同与推行,受其影响,我国出口不断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目前,我国对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而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大多是“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国,环境限制极其严格。2007年8月,欧盟推出《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要求我国出口的用能产品必须提供包括原材料和能耗等指标的“生态学档案”,2008年第一批实施细则涉及办公设备、空调、冰箱、机电和音像五类产品,2009年扩大到家庭照明、电视机、热水器、洗衣机、家用冰箱和风扇等产品,而这些都是我国出口欧盟的传统优势产品。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些法案不但设置了未来几十年内美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和方案,同时授权美国可以对包括来自中国在内的,没有实施减排限额的国家进程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所谓碳关税主要是针对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钢铁、水泥、铝、部分化工产品等征收的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一旦美国正式征收碳关税,我国水泥、钢铁及玻璃行业的出口将受到重创。在清洁法案被通过的十多天内,美国连续对我国无缝钢管、钢格栅板、油井管、铜版纸等多种高碳排放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这一方面说明发达国家利用环境保护,“碳关税”之名增加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打压我国低端出口产业,削弱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以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二氧化碳高排放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既不符合我国实际国情,也不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途径

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中提到,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政策措施的引导,以及能源革命的开展。我们就根据这一思路寻求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途径。

(一)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强化政府引导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全面布局和统筹规划。各级政府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相结合,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的规划,并在政策與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倾斜;逐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完善各个行业和各种主要工业产品的能源效率标准,建立各行业和企业碳排放标准;通过将环境成本的内部化,资源价格的市场化,使企业和个人有意识地减少污染,寻找最合理的污染治理措施,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污染的最小排放;通过制定差别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产品的出口,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品的进口,从而减少出口商品对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制定加工贸易升级的中长期规划,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提升技术水平,加强自主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核心。技术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要素的生产率,以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技术的创新既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也包括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对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存埋等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应加大对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与做法,在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三)大力开展能源革命

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能源约束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降低能耗与节约能源贯穿于生产的始终。根据国家发布的22项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格要求企业从改进整个生产链开始,最大限度地使用节能材料,逐步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品。按照国家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和企业在积极优化和调整现有能源结构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推进核能,水电设施建设,降低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加大清洁风力发电和高效率发电机组的投资,发展风力发电;积极开发氢能,生物燃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全面展开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其他新能源的利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雪梅,王双.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1(4).

2.孙菲菲.低碳经济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J].北方经贸,2011(5).

3.马丹丹,杨迎春.能源消费约束下中国出口贸易结构调整[J].经济纵横,2011(5).

4.王贵辰.试析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中国市场,2011(23).

5.刘旭.迈向贸易强国之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篇5: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顺利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

经济增长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不同,经济增长会呈现不同的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增长就是粗放式的;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增长就是集约式的。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是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各类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从1980到200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源消耗从13.26吨标煤下降到4.75吨标煤,下降64.2%。这样的下降幅度既不逊于发达国家,也不逊于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按国际购买力平价(2000年美元)计算,从1990年到2003年,我国每千克石油当量产生的GDP增长了1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增长21%,其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分别只增长11%、40%和20%。

但是,这种明显的成绩是以过去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过高为基数的。从单位产品实物量能耗、物耗的绝对水平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依然十分突出。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8%,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也呈增长之势。展望未来,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任务更加紧迫。

深刻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根源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整体技术水平有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以住房、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等

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使我国现阶段的增长呈现出某些高物质消耗特征。

但是,应该看到,导致增长方式粗放有深刻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

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比如,水资源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但我国的水价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低水价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农业用水的低价格,弱化了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投资激励,固化了农业的大水漫灌方式;居民用水的低价格,造成了生活用水的严重浪费。再比如,土地也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征用、交易制度不完善,致使大量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被低价征用,转让价格没有充分反映土地的稀缺程度,从而降低了稀缺土地资源的使用成本,形成了粗放利用土地的惯性。

企业成本未能充分反映其全部社会成本。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一定的质量、安全、能耗、物耗以及污染排放等标准,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是市场经济中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之下,企业为了达到社会要求,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更新设备或加强管理,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目前我国不仅缺乏比较完善的社会标准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已有的法规标准,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这一方面使企业丧失了进行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理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企业敢于在执行现行标准和政策时弄虚作假、顶风违规。

税费政策不合理。比如,当前在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方面,由于资源税实行按照开采量征收,开采过程中往往发生只开采易开采部分和遗弃不易开采部分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涉及经济、技术、社会等多方面体制和政策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需要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生产管理、鼓励理性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综合系统的措施。要真正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当然,最根本的是要为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要从如下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优化经济结构,增进结构效益。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表现,也是导致经济低效运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优化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一要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大力开拓服务业新领域,抓紧构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吸纳就业多的产业结构体系。二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既有利于规范、有序、有效竞争,又有利于实现

规模经济的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格局。三要优化所有制结构,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而又共同发展的局面。四要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增加出口,提高比重。

增加政府投入,促进资源和环境技术的进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资源节约、污染处理、生态治理和恢复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研发成功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研发过程投资密集,研发失败的风险比较大,单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研发积极性不高,使得这些技术的供给难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要加大政府对这些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提升管理水平,减少管理漏洞。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通过制订严格的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标准,并依法严格执行,从外部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生产方式。从企业角度讲,则要通过不断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和工艺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倡导理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消费模式。因此,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我国基本国情和面临挑战的认识,增强其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同时,要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提倡文明、环保和节约的生活方式。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一是加快重要资源价格改革,增加粗放利用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重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让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严格土地法制,合理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机制,适当增加利用土地的成本。落实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根据新的资源供求形势,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健全并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确保土地价格形成的公开化、透明化。四是完善税收制度。从生产、销售(包括到国外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鼓励节约,抑制浪费。

篇6:浅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低碳经济

“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

1月30日,新河县“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召开。会议结束后,我局先后在班子成员会和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上将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制定了农业局“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并对我局2011年的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对2012年的工作要点按照“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通过学习,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提高了对服务“三农”工作的认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按照县委、县政府2012年工作要点,根据局工作职能,确定了2012年局工作目标。

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19万吨;建设种子基地,2012年培育面积力争达到1000亩;建设有机蔬菜基地,2012年设施蔬菜大棚力争达到2000个;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2012年力争示范面积达到1000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2年力争新增10家。

二、为更好地完成本局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采取以下工作举措。

一是制定特色农业县规划,加强与中国农大协调联系,力争6月底前完成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和专业详规,加快中国农大老教授协会新河科技工作站建设,力争6月底前挂牌;二是加快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步伐,在发展模式及途径上重点抓好几个多样化:种植品种多样化,建棚模式多样化,时间岔口安排多样化,资金扶持多样化,销售途径多样化,品牌认证多样化;三是农业科技示范园抓试点,重点抓好“双十”工程,即:十个新品种、十个百亩方;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继续聘请北京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农科院、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科研院校专家教授为我县农业技术顾问。健全县乡村农业服务体系,在农业局建设县农技推广总站,在乡镇建设3个区域站。搞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各乡镇至少成立1个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队。在县农业局成立专业合作总社。在农业局楼下临街门市开设惠农免费超市;五是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六是着力抓好惠及民生的涉农项目跑办等。

新的一年,我局将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实现建设“富裕新河”为目标,大力践行“二同”工作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狠抓工作落实,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优异成绩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上一篇:送姐姐的新年经典祝福短信下一篇:实验室认可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