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介绍

2024-04-07

摩根介绍(精选6篇)

篇1:摩根介绍

摩根石价格如何?摩根石如何鉴别?

摩根石价格如何?

摩根石从矿物学的角度来说,摩根石是粉色的绿柱石,是祖母绿和海蓝宝石的姻亲,但其在中国的知名度不及前两者,在绿柱石家族中有种“处在深闺无人识”之感。摩根石的颜色有橙红和紫红色两种,异常娇艳。其取名渊源自美国一位著名的宝石爱好收藏家亦是一位银行家的名字――J・P・Morgan。摩根石因含有锰元素才得以呈现出如此明丽的粉红色。此外,因同时含有铯和铷元素,让摩根石的比重和折射率都高于普通的绿柱石。

摩根石又名铯绿柱石。其颜色主要由Mn所致铯铷以微量元素小量置换,使宝石折射率和相对密度较高RI1.58-1.60,DR0.008-0.009,相对密度2.7-2.9。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发现摩根石呈现出偏向浅粉红和深粉红带微蓝这两种精致微妙的色彩。由于产量稀少且颜色娇艳可人,这种独特的洋红色宝石价值很高,优质者价格更在普通品质的祖母绿之上。

摩根石如何鉴别?

摩根石常见有两种优化处理方法:热处理和辐照处理。

1、热处理:

通过热处理可改变摩根石的颜色,绿蓝色变为蓝色,淡蓝色变为深天蓝色,黄绿色变为蓝色,橙黄色变为粉红色等等,这些处理通常在400-450℃温度下进行,其结果是稳定的,属于优化类型,不需详细指明的。

2、辐照处理:

辐照处理是绿柱石常见的处理方式,它可以使无色绿柱石变黄色、绿色变蓝色、粉色变橙色等等。最著名的是γ射线辐照的Maxixe型蓝色绿柱石,它的颜色呈钴蓝色,这种颜色不稳定,遇热或暴露在阳光下就会退色。Maxixe型蓝色绿柱石二色性与海蓝宝石不同,常光方向呈蓝色非常光方向无色,海蓝宝石与之相反,蓝色显示在非常光方向。吸收光谱在红区695、655nm有两个带,在橙、黄、黄绿区628、615、581、550nm处伴有较弱的带。

篇2:摩根介绍

有人把创办上海银行、中国旅行社的陈光甫称作“中国摩根”, 但应者寥寥。乱世民族企业家陈光甫, 确实很伟大, 但最终也违背了自己“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信条, 没有确立中国的摩根企业。改革开放之后, 又有很多人做起了“中国摩根”的梦想。率先喊出这一口号的是德隆唐氏兄弟, 他们以战略投资者自居, 立志做“行业整合者”, 但最后的结果, 不但德隆企业坍塌了, 唐氏兄弟也深陷囹圄。后来, 顾雏军、郭广昌、宁高宁、王晓东、金文聘、陈宏等, 都在不同时间喊出过这一口号, 但至今一个也没有得到公认, 如果再提起, 有些恐怕已经成了笑话。

要分析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产生“中国摩根”, 会不会产生“中国摩根”, 怎样才能产生“中国摩根”等问题, 我们必须去了解摩根和摩根的企业, 要知其“然”和“所以然”。前财政部副部长、现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金立群先生说“要真正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除了研究既有经济理论之外, 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要下功夫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史”。因此, 他组织专家团队校译了罗恩·彻诺的名著《摩根全传》, 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摩根及企业提供了最科学的素材。

罗恩·彻诺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剑桥大学, 是美国最杰出和最知名的财经作家之一。他凭借《摩根全传》这本书, 获得了美国图书最高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著名杂志《福布斯》认为这本书揭秘了150年来“美国最有权势的家族及其世代相传的生意经”, 将其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20本商业著作”之一。

这本书虽然名为《摩根全传》, 实际上并非“全传”, 因为它并没有触及1989年之后的摩根当代史。《摩根全传》全书三篇三十六章, 以“领主时代 (1838-1913) ”、“外交时代 (1913-1948) ”和“赌场时代 (1948-1989) ”三个分期来解读摩根及企业。这种写法本身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时势造英雄, 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只有从特殊的历史境遇来分析研究历史, 历史才不会呆板, 才可能成为“一面镜子”。“中国摩根”注定只能在现在和未来产生, 如何产生?首先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现在是企业发展的一个什么时代?未来将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怎样的时代?

“领主时代”也就是资本原始积极时期。资本是什么?马克思说得很好,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一种运动”。至于“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起点很容易追溯, 但终点却无法预测。在资本还没退出历史舞台之前, 资本在运动中创造剩余价值就成了必然。领主时代纷繁的竞争, 价格是最好的战斗方式, 垄断是必然的趋势, 而决定这一趋势的无疑是资本。难怪那个时代银行家罗思柴尔德嚣张地说:“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 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摩根就是在这一时期, 利用资本优势, 以及社会制度与结构的不健全, 兼并收购, 纵横捭阖, 确立了华尔街之王的地位。

美国是一个习惯于发战争财的国家, 摩根家族也是一个喜欢发战争财的家族。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及期间, 那些杰出的企业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外交家, 就说明了这一点。外交时代企业赚钱的秘诀就是投机, 而投机的前提就是对信息的掌握与判断。在没有现代通信技术的战争年代, 外交无疑是掌握权威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摩根的这一天分, 早在美国南北张期间, 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先是皮鲍狄公司和摩根商行共同付款秘密买下四五百万的黄金, 然后在北军查理斯敦港战败的时候, 大势宣扬散布消息说皮鲍狄将买到的黄金汇往伦敦, 于是黄金价格大涨, 摩根大赚一笔。赚钱之后, 摩根索性聘请北方部队电报局接线生史密斯负责自己的电报通讯工作, 利用先一步获得战争消息的优势, 先买后卖黄金, 一举使自己成为华尔街最大的金融寡头。

二战后, 一批新的多边国际机构, 特别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政府之手全面强势地伸入金融领域, 英格兰银行、纽约储备银行和摩根秘密控制国际货币秩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 外交时代的那种秘密合作被视为腐败加以规制, 企业发展进入一个赌场时代。在赌场时代, 势力瞬间就可能发生变化。表面上金融领域日趋拥挤, 银行家们不再是稀缺资金的当然卫士。实际上, 在银行家们满脸堆笑的时候, 银行可以在一个更广泛的竞争领域中运作, 银行家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在这一个时代, 那个只有不到20个合伙人, 百十来个雇员, 只有微不足道的300万美金的摩根士丹利, 却逐步发展成确定潮流的公司和社会仲裁者。

摩根及企业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 而在不断地变化。只要看看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摩根, 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在很多机构还在津津乐道地收购次级债的2006年, 摩根大通却果断地终止了这项业务, 从而在金融危机中轻松过关。金融危机中的摩根士丹利, 外界的担心始终比他们自己的担心多, 在降低杠杆比率、压缩总资产之后,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成为华尔街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

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 变中一定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就拿摩根及其企业来说, “以第一流的方式, 从事第一流的业务”的经营理念一直没变;“只和实力最雄厚的公司打交道, 避开投机公司”的简约战略一直在坚持;“商业信用中占第一位的是人的品格”的坚守没有变;“人生短暂, 不足以应付诉讼”的原则没变;“每年召集合伙人、会计师和律师, 共同评估各位合伙人每年所持有股份”的做法没有变;立即解雇那些“不被需要的人”, 善待那些“上司不在时仍然照常勤恳工作的人”;一个人不要贪得无厌, “最多只能拥有钱、权和名三者中的两者”;“从来不要抛弃那种创业者的渴望, 了解自己生生意中的每个细节”……

篇3:摩根帝国简史

他们协助中国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融资,广泛投资中’国民营企业,进军庞大的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神秘的身影不时闪现在媒体报端。

这就是“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两家与昔日金融帝国“J.P.摩根”有着深厚渊源的公司。、

一位作家曾经这样描述皮尔庞特根:他叫来了手下的一位办事人员,此人是国家银行的总裁。“詹姆斯,”摩根说,“从银行里拿点零钱出来,去把欧洲给我买回来,我想把它重新组织一下,让它一直给我付钱。”

1861年,24岁的美国人皮尔庞特·摩根在纽约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J·P.摩根公司,主要从事私人银行业务。当时世界金融业的中心还在英国伦敦。最开始,皮尔庞特的公司主要为其父亲朱尼厄斯·摩根在伦敦开办的J·S·摩根公司(1910年更名为摩根建富)代理美国业务。经过父子两代人的积累,两家公司构成的摩根财团渐渐发展成了一个横跨大西洋的金融帝国。

随着世纪的交替,世界金融中心逐渐由伦敦转移到纽约,J.P.摩根公司所在的华尔街23号就成为了这个金融帝国的中心。

崛起(一)

发展初期,摩根父子在英美金融界只能算是平常之辈。1870年,朱尼厄斯·摩根豪赌了一把,摩根财团从此登堂人室。

当时正值普法战争,普鲁士军队打败法军,俘虏了法国皇帝并围攻巴黎城。法国政府官员宣布成立共和国,随即派人到伦敦融资购买军火。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想在外交上孤立法国,于是对伦敦的金融家们发出威胁:德国取胜后将让法国拒还借款

那些已经向普鲁士发放贷款的伦敦银行家自然不会再接纳法国的要求;更多的银行家则是担心风险过大,无法收回贷款而选择放弃。这时,朱尼厄斯·摩根勇敢地站了出来,决定向法国发放1000万英镑、相当于5000万美元的银团贷款。法国人喜出望外:他们正想美国银行家参与,这样就可能买到美国人的武器。

对法贷款从头至尾都充满了危险和戏剧性:当时,信鸽是伦敦和被包围着的巴黎之间惟一可进行联络的工具,结果有些信鸽被饥饿的巴黎市民打下来吃了,法国官员因此在讨价还价的关键时刻一片茫然,只能答应了伦敦方面的苛刻要求;后来还发现法国财政部长的私人秘书居然是德国间谍,他将交易的情况每天都向俾斯麦汇报……

尽管困难重重,朱尼厄斯仍然成功地组织了一个银团,把资金集中起来共同担负承销法国债券的风险。他们将票面价值为100点的法国债券以85点出售,承诺以后债券将按票面价值兑回。

第二年,巴黎沦陷,接着又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法国债券价格从80点跌到55点,朱尼厄斯为了稳定价格,不顾一切地回购债券,几乎把自己的老本都搭了进去。

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法国没有像俾斯麦预计的那样拒还贷款,1973年法国人按票面价值,提前偿还了债券。

这笔贷款,朱尼厄斯净赚了150万英镑,他也从一名普通的银行家一跃成为伦敦金融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金融巨子。J.S.摩根公司从而跻身于政府融资的前列。

崛起(二)

朱尼厄斯在伦敦的成功为儿子皮尔庞老摩根还想把摩根财团的势力拓展到伦敦—纽约轴心之外,并加强公司的国际证券业务。他给儿子的J.P.摩根公司找到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具有上流社会背景和国际业务的费城德雷克塞尔公司。1871年,这两家公司合并为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

1873年发生的一件大事让36岁的皮尔庞特借此敲开了通往美国金融界顶层的大门。

这年,美国政府决定以较低的利率发行3亿美元融资债券用于还债,发行权的竞争在杰伊·库克领导的银团和皮尔庞特·摩根领导下的银团之间展开。

在此之前,杰伊·库克是统治美国金融界的白须帝王,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但他新近为另一笔1亿美元的铁路融资债券丑闻所困扰,在公众和伦敦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在当时.大规模融资日益成为实力雄厚的银团之间争夺的对象。融资金额之大,风险之高,是单靠一个财团无法承担的。摩根领导的银团一边对抗着杰伊·库克的垄断,一边到处散播居心叵测的谣言,说杰伊·库克急需要在发行偿债融资债券的争夺中取肚,来挽回铁路债券的损失。

摩根的合伙人托尼·德雷克塞尔是当时总统的密友,他动用了方方面面的关系。慑于摩根一方的强大压力,美国财政部给了两个银团各一半的发行量。

这——年由于库克的铁路债券丑闻,美国金融市场很不稳定,就像一个充斥着欺诈和腐败的大阴沟。很多国会议员都受到了铁路债券丑闻的牵连。到了8月,伦敦投资者都不敢碰美国债券了。接着,在那家铁路公司股票的重创下,显赫一时的杰伊·库克财团在9月18日一败涂地。

最大的敌人倒下了,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在一夜之间奇迹般地脱颖而出,占据了美国政府融资的顶峰。他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旁观者了,不久之后他成了这个金融体制的主宰者。

失败者的教训让皮尔庞特对银行业的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有一次他说道:“我希望我接手的债券,在推荐出去的时候不能让人心存一丝疑虑,到期偿付利息时也不能让人有一丝担忧。”这就是后来简约的摩根经营之道——只和实力雄厚的公司打交道,避开投机公司。

钢铁托拉斯

如果说自成立以来,纽约的J.P.摩根公司一直享受伦敦J.S.摩根公司的恩泽,那么到了20世纪初,情况就掉过头来了,摩根王国的权力中心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朱尼厄斯已不在人世,皮尔庞特派儿子杰克·摩根去负责J.S.摩根公司,伦敦公司的很多资金都来自皮尔庞特。

伴随着新世纪而来的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兼并浪潮,随着兼并步伐的加快,华尔街银行家们也开始把投资的重点从铁路托拉斯向工业托拉斯转移。摩根财团也是这系列投资转移的积极行动者。

1900年,安德鲁·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和皮尔庞特的钢铁公司形成了竞争,生产钢材的前者准备进军后者的钢管、钢丝之类的钢铁制成品市场。皮尔庞特大发雷霆,认为卡内基发起的竞争将使整个工业界“道德堕落”,并做好也生产钢材的反击准备。

僵局最后被卡内基一位副手的新设想打破。他提出建立一个包括从采矿;冶炼、加工到舰品销售等所有环节在内的钢铁托拉斯,通过规模经济来隆低价格,并进军新兴的世界市场。

皮尔庞特很快与各方谈判来建立这个钢铁托拉斯——美国钢铁公司。卡内基为自己的钢铁公司开价4.8亿美元,要求以债券支付,皮尔庞特立马答应开始卡内基还为对手恭维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自鸣得意,不久就向皮尔庞特抱怨自己起码少卖了1亿美元。皮尔庞特一点也不顾及这位企业家的情绪,直截了当地回答:“不错,是这样。”

为了引诱不肯就范的公司加入托拉斯,皮尔庞特显示了马戏团老板挥鞭控制动物的才能。他对那些有非分之想的公司毫不客气。

在华尔街23号的谈判中,一家生产铁丝的企业与托拉斯之间都拒不让步。为了打破僵局,体格魁梧的皮尔庞特瞪着如火的双眼,猛拍桌子大声说道:“先生们,我将在10分钟之内离开这幢楼。如果到那时你们都还不接受我们的条件的活,我们就不用谈了。我们会建立我们自己的铁丝厂。”他那海豹般的胡须随着气息不断抖动,长满酒刺的超大鼻子因为生气而涨得通红。

皮尔庞特的威胁果然奏效,对手屈服了,决定卖出自己的公司。皮尔庞特兴高采烈地回了家,快活得像个孩子。

美国钢铁公司建立后控制了美国钢铁行业一半以上的业务,其成立是金融与产业力量相结合的产物,是摩根帝国掌控实业界的典型标志。

生死存亡

为了防止引起美国公众对集中的金融权力的憎恨,华尔街的大多数私人合伙制银行和有密切关系的银行之间没有直接采用兼并的方式,而是上演了互换股份和董事会席位的“哑剧”。最后像滚雪球一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机构,这个机构的支配者就是摩根家族。

1913年皮尔庞特去世,他的儿子杰克·摩根继任这个金融帝国的“王位”。这时摩根财团处于全盛时期,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私人银行。它以美国资本市场的官方口吻同外国政府讲话。它的影响不简单地来自于金钱,还来自于一些无形的东西——威望、政治关系、银行联盟等。

20世纪20年代,经过连续三任共和党政府,摩根银行和白宫的联系在美国历史上可能比任何银行都更紧密,摩根财团的权势可谓如日中天。但随着1932年胡佛总统竞选连任失败,政治轮盘转了个圈;同时,“摩根太大了,它让政府和公众都感到恐惧”——摩根财团不得不开始为合理存在而搏斗。

胡佛是因为国内极其糟糕的经济状况而被选民抛弃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1927-1929年间,美国银行业内存在严重的舞弊行为。比如银行利用储蓄和证券业务结合的便利,可以把坏贷款拿来重新包装成债券,然后推销给投资者,他们甚至可以借款给投资者用来购买这种债券。

这些恶劣行为的蔓延导致股市的崩溃和接踵而至的经济大萧条。最后7000多家银行因挤兑和破产被迫关闭。摩根财团总资产也从7.04亿美元跌到4.25亿美元。一开始,民众还为银行家们自作自受暗自高兴,但当大萧条冲击到自己的生活时,幸灾乐祸立刻转化为对银行家的绝对憎恨。

1933年4月,民主党人西奥多·罗斯福入主白宫,打出独立于华尔街的旗帜,并开始推行新政。惩罚华尔街的政治行动变得不可抗拒,而征券业务改革也成了早期新政的首要任务。

罗斯福总统催促参议院对华尔街进行全面的调查,调查由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律师费迪南德·佩科拉主持。第一次,摩根银行被外人查阅资本账目,杰克·摩根和他的合伙人们也被迫到参议院出席佩科拉的听证会。

与此同时,由参议员卡特·格拉斯和亨利·斯蒂格尔联合提出的一个分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提案可望在众议院得到通过。这将迫使商业银行放弃他们的证券公司,储蓄和信贷业务将同证券业务分离。佩科拉惊人的调查结果迫使罗斯福刘华尔街采取行动。

摩根银行被称为“银行业的银行”,佩科拉对其的调查和听证至少挖掘出两大“丑闻”一一“逃税”和“存在优惠客户名单”。

佩科拉揭露杰克·摩根在此前3年中没有缴纳所得税,摩根的所有20个合伙人在此前2年也分文未缴。而在大萧条时期没有缴税,是一个具有爆炸性的政治事件,因为政府在当时极需财源。

佩科拉还披露了摩根银行存在一份优惠客户名单。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名单包括了美国政界和商界的精英,不仅有共和党要员,还有民主党在现政府的高官,至于企业界的巨头们就更不用说了。

这份优惠名单的奥秘在于,摩根银行将短期内就有很大升值空间的股票秘密分配给优惠名单上的人物,让其在短期内就能轻松转手牟利。这种给人好处的目的无非是期望在适当时候得到回报。这个名单是个腐败的铁证,它让公众相信,一直享有“清誉”的摩根银行和那些胡作非为的银行没有两样。公众自然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提案十分支持。

对于摩根银行的威胁远不止于此,威胁也来自银行业自身。大通银行和国民城

市银行出于瓦解竞争对手的目的,也暗中推动分割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银行界在20世纪20年代的团结被背后中伤和损人利己所取代。银行界的分裂加速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通过。

1933年6月16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由罗斯福总统签字生效。就在法案通过前的最后一分钟,大通银行支持的一个条款令人吃惊地被列入法案,这一条款强迫私人银行必须在存款和证券生意中做出选择。这对摩根财团是致命一击。

分道扬镳

J.P.摩根公司选择了保留商业银行业务,而将投资银行业务分出去成立了摩根士丹利公司。

这个选择在当时很大程度受到当时债券市场不景气的影响。J.P.摩根公司认为商业银行的获利水平比投资银行来说要更加稳定和持久。

另一个因素是人员。如果成为投资银行就意味着大规模裁员——对一个家长式的公司来说,这可是最不仗义的了。结果这家约有425名雇员的公司分出20来人组建了摩根士丹利。

还有个动机就是摩根合伙人希望保留这个选择,即将来某一天再重组摩根财团时不会失去老客户。

1935年9月16日,摩根士丹利在华尔街2号开业。J.P.摩根公司的这个“小儿子”继承了“老爸”投资银行方面的衣钵。保持低额度经常性支出、不配备营销人员以及只选择基本客户这种方式成了它之后45年的经营哲学。

开业的第一年,摩根士丹利就令人咋舌地接手了10亿美元的发行业务,席卷了1/4的市场。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许多J.P.摩根公司的常客都转向这家新公司。

由于发行证券的流程是标准化的,大多数公司并不想费劲去筛选一个最好的投资银行,但摩根士丹利给人一种特殊的、难以言状的神秘感,这一点就足以让大多数客户保持忠诚。

20世纪50年代。摩根士丹利成了投资银行业界无可匹敌的领袖。而分家后完成股份制改造的J.P.摩根只是众多商业银行中的一个寒酸的斯文贵族。在国内同行业中的排名浮动于20~30位之间,似乎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危机之下,J.P.摩根公司于1959年接管了一家规模为自身4倍的批发型银行——担保信托银行,创建了摩根担保信托公司。这家公司至今仍是J.P.摩根公司最主要的一家子公司。这次合并让摩根财团夺回了其世界第一批发业务银行的地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J.P.摩根公司的业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重返投资银行领域,这意味着可能与摩根士丹利形成竞争关系。2000年,J.P.摩根与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形成了摩根大通公司。其投资银行业务仍沿用“J.P‘摩根”这个品牌,从而形成了一个市值3000多亿美元并管理着7000多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性金融机构。

摩根士丹利在上世纪70年代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1997年,摩根士丹利与迪恩·威特发现者公司合并,新公司仍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摩根士丹利。合并前两家公司分别是华尔街最大的面向机构客户的投资银行和面向中小投资者的零售经纪行。

篇4:时光流逝,摩根依旧

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汽车制造商还有不少,但像摩根这样持有偏执而极端的造车理念的却不多,估计很少有人愿意开着一款上世纪的跑车出去兜风,可摩根还是坚持不懈地把复古风格发扬光大。当然,很多追求贵族风格的买主们还是可以为摩根带来不少的订单,尽管有些讽刺的意味,但我们必须承认,在汽车行业大规模的并购潮之后,摩根以年产700余辆的“优异”表现成为了英国第二大独立汽车公司。

摩根的工程师及工匠们是一群对汽车有着狂热追求的偏执狂,否则他们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用自己的双手来打造一辆辆的铝质蒙皮木质内框的老爷跑车。摩根跑车的生产方式可以称得上“亘古不变”了。该车的所有部件从悬架到刹车盘,全都在摩尔文工厂的车间内制造,而且使用的始终是同样的老机器。在钣金车间里,工人都是用双手直接剪裁钢板或铝板:内饰部门的工人也习惯用木锯和锉刀去修饰硬木框架。一些焊接部位也是靠手工打磨。车身的油漆有时竟要经过9道工序才能完成。旭拥有一辆摩根并不太容易,顾客通常需要一到两年的等待,才能在

“黄道吉日”拥有自己的摩根跑车。

在2000年,摩根发布了令世界震惊的Aero 8,这是摩根公司自1948年以来发布的第一款全新设计的产品。这款特立独行的汽车在外观上继承了摩根系列车型的特点,但在铝质外壳下则是硬木+铝质框架与现代化的铝质底盘、四轮独立悬架以及来自宝马的v8发动机和6挡手动变速器的独特组合,在性能上达到了超级跑车的标准。这无疑是款梦幻之车,完美地诠释了当今不列颠的造车理念,使得Top gear的主持人都为之迷倒而毫不犹豫地将它揽入不中。迄今,已有超过1000辆Aero驰骋在世界各地。

在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上摩根发布了一款名为Aero coupe的全新产品,摩根公司宣称,这是一款“可以用来长途旅行的超级跑车”,无疑表明了摩根公司为了想要拥有更多的粉丝而向传统GT市场挑战的野心。刚性十足的车身来源于在各种竞赛中获奖无数的GT3 Aero,由于采用了封闭式驾驶舱,Aero coupe相比其前身在舒适性和实用性方面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提高,汇集了超级跑车的加速性能和环保责任并达到了高标准的行车安全性要求,硬顶车篷和密闭的驾驶舱所营造的驾驶安全性和静谧的驾驶空间,结合来自宝马v8发动机那令人心醉的轰鸣声,为所有驾驶者呈现出全新的驾驶感受。

让我们来亲自体验一番Aero coupe的独特魅力吧!Aero coupe的驾驶舱绝对令人感到心旷神怡。透过前风挡,引擎盖优雅的曲线首先会给你带来夸张的速度感:在车内,每个独特的细节都值得你细细把玩一番:可以定制的内饰颜色,手工抛光如丝般细滑的木车架,触感一流的控制按键,营造出独特动感的双线缝制的翻绒皮饰,都给你带来了难以言表的满足感。来自宝马的v8发动机以及6挡自动变速器确保了行驶可靠性和极致性能。驾驶系统有两种模式分别为“日常”和“运动”,当置于“运动”模式时,变速器会纵容发动机转速直奔到6500rpm,并且在降挡时还会自动补一脚油门。

秉承着摩根一贯的理念,铝质底盘的应用使得车辆净重控制在了1200Ka以内,尽管相比于以前的车型这个数字有些不可接受,但相比于竞争对手,Aero coupe仍然算得上是超轻量级选手。得益于其身轻如燕的体型,Aero coupe功率重量比达到了可观的320hp/t,使其仅用4.5秒便完成了0~100km/h加速,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将速度攀升至280km/h,完全是超级跑车的表现。毫无疑问,Aero coupe以其全面的表现树立了全新的标准。

根据客户的要求,摩根Aero Coupe跑车可以提供完整的技术配置及音响选择服务,我建议追求舒适的买主们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需求,因为摩根追求高性能的不二法则就是:减低车重,去掉一切不需要的配置。所以基础售价版本的摩根车型可以用简陋来形容,为了自己舒适的汽车生活,买主们去定制清单上好好看看自己想要的配置吧。

篇5:民国四“摩根”

“中国摩根”的称号,有的为别人赠与,有的乃自身期许。四人中,两个是著名商业银行的创办者,两个是中央银行的发起人,他们在中国金融史上写下了各自的辉煌,也留下了各自的遗憾。

酿酒大王

“当我向来访的民国贵宾张振勋先生请教应如何解读中国时局时,他强调两点,一是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承受着日本扩张的巨大压力,二是当前正是美国向远东扩大贸易影响的大好时机。

“张先生的回答充满智慧。他是中国商会联合会访美代表团团长,同时还是民国总统顾问、农商部高级顾问、南洋宣慰使、中国内河港口筹委会高级专员,曾获颁民国二等嘉禾勋章。他以‘中国摩根’著称。”

这是1915年6月6日《纽约时报》发表《与“中国摩根”对话》一文的开头两段,对“中国最富有的金融家”张振勋的专访。

张振勋即创建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的张弼士。这次出访美国,张振勋在《纽约时报》上对中国时局的见解并未引起国人关注,但他此行将携带的张裕葡萄酒参展在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举斩获金奖和银奖,则广为国人传诵。

张振勋是闯荡南洋的成功典范,也是回国投资兴业的侨商领袖。十几岁从广东大埔下南洋,经过 30多年的创业奋斗,1890年已成为南洋首屈一指的巨富,其商业王国涵盖农、矿、商、运输各业,分支机构遍布南洋各地。也就在这一年,张振勋接受清政府委任担当槟榔屿首任领事,五年后继任新加坡总领事,并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将海外积累的巨额财富投资于中国实业,从此走上亦官亦商的道路。

张振勋在金融方面的贡献,则是与盛宣怀等人一道,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成立的通商银行,强调“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张振勋不仅是这家新式银行排名第一的总董,而且投资10万两、入股2000股,是继盛宣怀之后的第二大私人股东。

“二总统”

1916年,张振勋去世。这一年,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大脑”、“王座背后的权臣”的梁士诒,正处在仕宦生涯的巅峰时刻。该报6月4日刊登梁士怡的《君主立宪制是中国的选择》一文题记这样写道:“梁士诒的政治实力体现在他对北京政府的控制。他能够对当局各个部门的事务施加影响。他巨大的个人影响力及对中国银行业和铁路系统的控制,使得他拥有取之不竭的权力资源。”

1912年3月袁世凯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梁士诒获任总统府秘书长;当年5月,兼任交通银行总理。一年后,代理财政部部务,随后任海关税务司督办,有“活财神”和“二总统”之称。

芮恩施称梁士诒为“中国摩根”。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总统的秘书长梁士诒是‘中国摩根’,他在声望上仅次于袁世凯,是北京最能干和最有势力的人。”

张振勋参与第一家现代银行的筹建,梁士诒则参与了交通银行的筹建,并出任交行三把手“帮理”一职。

民国时期执掌交行的梁士诒,更是利用自己的权势地位,为交行谋求到了货币发行权、国库代理权,迅速将交行打造成了与中国银行比肩的中央银行。而且,把银行作为财政“出纳”的梁士诒,不时向中行插手,并多次主张中、交两行合并,不过最终未能成功。

袁世凯死后,梁士诒因身为帝制祸首、直奉战争中奉军败北和反对北伐战争,先后三次被通缉流亡海外,然而在不长的时间内又被请回国内,1921年底甚至被张作霖荐任为内阁总理。

T.V.Soong

1933年,梁士诒病逝于上海。这一年,称人生志向是做“中国摩根”的宋子文,因为在财政及对日问题上与蒋介石产生严重分歧,相继辞去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副院长等要职,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崛起于金融界。1934年,宋子文发起成立资本金达1000万元的中国建设银公司,发起人会议召开时囊括了当时最著名的金融界巨子。

从不满30岁出任中央银行行长,闯劲十足的宋子文(T.V.Soong)先后在广州、武汉和南京政府执掌中央银行。在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时,宋子文主持中国金融市场的整理与重建,制订《银行法》、“废两改元令”、《票据法》等数十个金融法规,可谓现代金融制度的奠基者。不过,这时宋子文是财政金融官员、而非真正的银行家。

1935年,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在汉口密谈,改组中国银行,加强金融统制。随后,在中行工作了23年的张嘉璈被撵走,宋子文出任中行董事长,改总经理负责制为董事长负责制,成为这一中国最大银行的掌门人。

作为政治家办银行,宋子文执掌中行董事长十年间,利用自己的才华和与国民政府的种种特殊关系,对内扩展业务,对外大肆兼并,中行的金融王朝迅速壮大。到1937年中期,中行投资经营的企业遍及金融保险、工业矿山、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等各领域,地域遍及全国各地。

然而,抗日战争开始后,宋子文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1944年2月辞去中行董事长职务后,更是沉浮于政坛,直至1949年春国民党大势已去,宋子文才脱离政治,定居美国。

商人特使

1915年6月张振勋在大洋彼岸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集股7万元、对外号称10万元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上海银行)正式开张。规模如此之小,甚至不如一些大钱庄,因而被称为“小小银行”。然而,这家当时上海最小的银行,一二十年间便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这家银行的总经理,正是日后被美国人称为“中国摩根”的陈光甫。

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成回国后,陈光甫担任过官办的江苏银行总经理。虽然他曾大力改革江苏银行业务,但新上任的江苏都督干预银行业务经营而使他无法施展手脚。因此,他辞职并决定创办一家新的私营银行。

陈光甫确定上海银行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目标,方法是“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提出金融的全部奥秘在于信用,服务是银行的生命线,创新是银行的命脉。要求银行“服务至上”,并率先在银行界开展“一元开户”“服务上门”,率先开展货物抵押贷款、开办外汇业务……

同时,陈光甫创立了第一家具有全国分社网络的中国旅行社。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上海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大私人商业银行。

陈光甫不只将上海银行办得有声有色,而且在南京政府内政外交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发行3000万元“江海关二五附税库券”,以解财困。陈光甫出任苏沪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力推销库券,蒋介石深为满意。

1936年,与美国政界、财界人物多有交往的陈光甫赴美,代表国民政府谈判解决美国收购中国白银问题,成功签订《中美白银协定》。抗战爆发后,陈光甫再次代表国民政府赴美接洽借款事宜。依靠与美国财长摩根韬的私人关系和个人良好的信用,先后达成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和2000万美元的滇锡借款。

“商人特使”陈光甫经手的借款按协议如期归还,在美声望进一步提高。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抵达重庆,当面向蒋介石夸奖陈光甫,称其为“中国优秀的金融家”。

J.P.摩根像巨人一样支配着美国的金融世界,建立和拥有美国钢铁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以及整合地域广阔的铁路帝国,展现了一个银行家在美国经济崛起中的强大力量。

陈光甫,以及张振勋、梁士诒和宋子文,虽然被视为“中国摩根”,但毕竟不是J.P.摩根。与其说张、梁、宋是银行家,不如说张为实业家、梁和宋为政治家更合适。陈光甫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家,最后同样没能将自己的金融王国做大,而只能在国共内战的硝烟中移居香港,淡出中国大陆。

其实,当宋子文1935年就任中行董事长,国民政府勒紧金融统制的绳索,将中行、交行等众多银行国有化时,真正的银行家精神在中国已经被扼制。正如台湾学者王业键所说:“中国几个大银行的经理们曾经是中国商界中最有政治影响的一批人物,如今他们的声望就这样消蚀了。这个事情不仅表明了政府对中国金融界的完全统制,而且也说明了企业家们作为一个有力量的阶层是终结了。”

(作者为记者,历史学者)

篇6:摩根大通尴尬了

这是“茶杯里的风暴”。

今年4月,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在面对外界关于绰号“伦敦鲸鱼”的交易员布鲁诺?伊克希尔(Bruno Iksil)的操作导致巨额亏损的质疑时,以这样的言论进行了公开回应。

尽管如此,质疑并没有消失,反而是成为了摩根大通必须要直面的一个棘手的真命题。很快,戴蒙发现自己的强硬声明是个错误。在5月中旬的一次电话会议上,戴蒙承认了因为“伦敦鲸鱼”引发了20亿美元的金融交易损失,并且承认,这交易“充满复杂性和波动性,而且缺乏严格的审查和监督”,大量的错误、草率行为和错误判断贯穿始终。言语中透出的谦卑,与平日在公众面前那个强势的戴蒙极不相称。

“伦敦鲸鱼”

伊克希尔是摩根大通首席投资办公室驻伦敦的交易员。事实上,在几个月前,“伦敦鲸鱼”伊克希尔拥有了另一个绰号:野人。显然,这个绰号是形容伊克希尔的交易风格的,激进、有力甚至蛮不讲理。

事起4月初,对冲基金纷纷抱怨,摩根大通在一个信用衍生品指数上建立大笔头寸,扭曲了市场,而这笔头寸正是由伊克希尔建立。受其重仓行为影响,债券市场市值曾一度达到10万亿美元。随着经济走弱,此类债券价格的变动趋势愈发不利于摩根大通,公司建立的衍生品头寸大都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摩根大通的备案材料,去年12月31日,伊克希尔的团队约有3500亿美元的投资证券,约占摩根大通总资产的15%。伊克希尔的操作让摩根大通成为了第一事故责任人,首席投资办公室旗下的一个以对冲风险为初衷的交易组合,投资亏损金额飙升至20亿美元,事件由此升级,“茶杯里的风暴”震动了整个华尔街。

在投资风格上,摩根大通在业界一贯被冠以“稳健偏保守”的标签,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戴蒙带领着摩根大通有效抵御了冲击,遏制了华尔街的进一步下滑,被称为“华尔街无冕之王”。因此,摩根大通的这次巨亏事件,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似乎从常理来看,伊克希尔的操作风格与摩根大通的整体路数不算吻合,但创造利益的共同目标使个人与企业达成了一致,毕竟“利益至上”被每一个银行家奉为圭臬。伊克希尔也证明了自己创造利益的能力:过去三年,伊克希尔所在集团实现净利润50.9亿美元,占摩根大通同期总利润480.8亿美元的10%以上;而2011年,伊克西尔做空了一批债券评级为垃圾级的公司,为摩根大通带来约4.5亿美元的收益。

正是出于对伊克希尔操作能力的高度信任,摩根大通在这次交易中产生的亏损才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黑洞。英国《独立报》有消息称,摩根大通本次交易损失可能将扩大到70亿美元。

虽然之于摩根大通3600亿美元的资产总额而言,20亿美元的亏损不过九牛一毛,但实际冲击远远超越数学上的百分比。5月12日,评级机构惠誉将摩根大通评级下调一档,从AA-下调至A+,较最高级AAA低四档,并且将摩根大通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标准普尔也将摩根大通的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质疑其过于复杂的风险控制和避险策略存在缺陷。而在戴蒙通过电话会议承认巨额亏损现状之后,美国司法部已经介入事件调查,FBI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参与其中。

当然,企业事故必然追究责任人,摩根大通的首席投资办公室主管伊拉?德鲁(Ina Drew)离职。德鲁在戴蒙2005年执掌摩根大通时进入公司,领导首席投资办公室管理银行的整体风险,以及目前价值3600亿美元的安全、高流动性证券。而在本刊发稿前,关于伊克希尔是否会离开摩根大通尚无定论。

“沃尔克规则”

在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华尔街,摩根大通的这次巨额亏损并非稀罕事。1995年,巴林银行因为交易员越权投资日经225指数期货,损失14亿美元;2007年,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在次贷和相关敞口上的仓位亏损了94亿美元;去年,瑞银(UBS)由于交易员操作未经批准的交易,也导致了23亿美元的亏损。

然而,摩根大通的这次亏损来的时间非常敏感,甚至很不是时候。2010年7月,奥巴马签署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 Frank Act),该法案被看做金融监管基石,也与奥巴马政府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的目标相一致。其中的“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对摩根大通等投资银行影响巨大。规则明确表示允许对冲活动,但禁止银行将自身资金用于投资,并且明确银行的交易部门应该有一个止损坎,一场交易的亏损值超过了这个坎,就必须进行止损。

而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戴蒙一直是反对政府加强金融业监管的急先锋,公开反对监管机构打击过度冒险的改革举措,甚至称该法案是“反美国的”。不巧的是,这次“伦敦鲸鱼”事件恰恰将摩根大通的监管黑洞暴露无遗。

虽然戴蒙在承认20亿美元亏损的电话会议中强调,这笔交易仅仅是出于对冲风险的避险目的,没有违反沃尔克法则,只是违反了戴蒙法则,但质疑的情绪随着摩根大通脆弱一面的展现正快速蔓延。奥巴马在录制美国广播公司“观点”(The View)栏目时这样说道:“这是(摩根大通)管理最完善的银行之一,其它银行可能没有它实力强大,但我们可能必须要介入。”

“沃尔克规则”中的止损坎规定对于银行的盈利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紧箍咒”:止损坎定得太高,风险会加大,但如果定得低了,交易进行过程中动不动就要止损,将严重影响盈利能力。摩根大通的风险管理部门为首席投资办公室设定的止损坎为2000万美元。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伊克希尔这次导致巨额亏损的交易在问题出现时一直没有引起戴蒙的重视,正是因为首席投资办公室一直是摩根大通的盈利王牌部门,风控被放到了第二位。

风险管控实际上一直是摩根大通的传统强项。1989年,摩根大通前董事长丹尼斯?威瑟斯通定下每日风险汇报的规矩。这一制度很快发展成一个公司风险管理小组,并扩展为风险管理机构RiskMetrics Group。而该机构最终作为一家独立公司公开上市,2010年被摩根士丹利收购。而这次“伦敦鲸鱼”事件,让摩根大通严谨稳健的声名碎了一地。

华尔街成大选战场

在美国大选日渐升温的当下,摩根大通的巨亏,让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博弈的天平开始变得微妙。

超党派机构响应性政治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在2010年的中期选举中,摩根大通的员工和政治行动委员会共捐款约200万美元,共和党获得了其中的56%;而截至目前,本次大选摩根大通捐赠的165万美元中,61%捐给了共和党,罗姆尼获得了39万美元。由于共和党主张自由市场意识形态,相比主张强化调控与监管的民主党,摩根大通更多的站在共和党一边。

但在“伦敦鲸鱼”事件后,共和党对摩根大通表达了强烈不满,因为这几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新泽西州共和党众议员加雷特在巨亏曝光后便明确表示,“完全支持华尔街改革”。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则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更是旗帜鲜明地写道:“问题在于,银行不可以承担那种个人可以接受的风险,因为如果银行承担的风险太多,会使损害整个经济——除非银行可以依靠救助。当然,这种援救的可能性只能更有力的证明不能允许银行乱来,因为实际上他们赌博的正是纳税人的金钱……附带说一下,罗姆尼先生怎么能不懂得这些?”

华尔街的每一次风暴,都左右着整个世界。这次“伦敦鲸鱼”掀起的浪,最终波及何处,仍难估量。

摩根大通 插排

华尔街的巨亏交易

2007年 摩根士丹利亏损94亿美元

原因:在次贷和相关敞口上的仓位亏损

2008年 法兴银行亏损71.6亿美元

原因:交易员越权交易欧洲股指期货

2006年 美国不凋花顾问公司亏损66亿美元

原因:交易员押注天然气失误

1998年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亏损40亿美元

原因:俄罗斯债务违约

2008年 瑞信亏损26.5亿美元

原因:雇员对债券错误定价

1996年 日本住友商社亏损26亿美元

原因:交易员参与未经授权的铜交易

2011年 瑞银亏损23亿美元

原因:参与未经批准的交易

2012年 摩根大通亏损20亿美元

原因:债券衍生品决策失误

1994年 美国加州橙县政府基金亏损17亿美元

原因:投资债券及衍生品失误

1993年 德国金属公司亏损15亿美元

原因:石油期货交易失误

1995年 巴林银行损失14亿美元

上一篇:二次根式除法教学反思下一篇:渐渐地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