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昕关于2012年职业教育工作讲话

2024-04-19

鲁昕关于2012年职业教育工作讲话(共7篇)

篇1:鲁昕关于2012年职业教育工作讲话

鲁昕关于2012年职业教育工作讲话

一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完成“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编制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完成《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并报国务院,筹备开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二是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从破解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现存的脱节、断层和重复问题入手,全面实现中高职之间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等10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实施《高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继续举办“院士职校行”活动,探索建立院士指导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审议工作,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完善职业教育基本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印发实施《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健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风险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体系框架。

四是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破解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覆盖所有农村学生。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体系,努力提高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标准、扩大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加强对资助政策落实、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各地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按照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推动省(区、市)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试点,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扩大单独招生、对口招生的规模。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

五是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探索制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职业院校建设标准、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实训基地标准、信息化标准等,促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

六是提高行业指导能力。分类推进职业教育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国家办学机制建设。针对有行政职能的、大企业牵头的、机构改革转制的、市场中自发形成的4类行业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加强行业指导的政策。鼓励和支持行业制定实施本领域专项政策。调整行业教学指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继续支持高职、中职与行业、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七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区域合作。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东西部职业院校的招生合作、教学合作和就业合作。加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

八是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在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政策制定等领域开展合作对话,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开展合作交流。探索高职“3+1”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选派教师到海外进修访学。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筹备召开好第三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

九是继续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创新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构建校企合作灵活开放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教师管理制度。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企业实践、兼职教师聘任、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等4个项目。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及评聘办法、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印发《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会同国资委出台《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

十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意见》。推动对连片特困地区学生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开展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十一是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强化内涵为导向,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实训基地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项目。深入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

十二是提升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坚持问题入手、科研先行、指导实践、服务决策,设立重大科研课题,加强机构建设,组织研究队伍,整合全社会科研资源,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撑。

篇2:鲁昕关于2012年职业教育工作讲话

一、关于发展规划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十二五”规划实施管理机制。全面做好规划发布后的宣传落实、监测评估、考核评价各项工作。配合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制定工作方案,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开展“十二五”关键教育指标监测分析,完善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评价体系,继续建设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系统。二是编制实施现代职业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思路、总体框架、基本制度、政策措施。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并报国务院审批发布。做好发布后的宣传实施、评价监测工作。三是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科学布局。根据城镇化进程、学龄人口分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地区产业发展的要求,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出台《“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研究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政策思路。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科学布局继续教育资源,构建灵活开放、方便易学的继续教育体系。四是进一步提高招生计划引导结构调整的能力。本着科学安排规模、存量优化结构、增量体现导向、引导办出特色、全面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改进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管理,普通本专科新增招生计划向教育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扶持特色学科、优势学科、联合培养、对口支援为导向,探索对博士生招生计划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的办法。五是强化公共投资管理服务基础工作。完善教育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推动落实农村学前教育、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建设等项目。启动实施特殊教育“十二五”建设、中西部地方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等项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推进学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中央投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进程。配合有关部委落实西藏、新疆、四省藏区重大项目,进一步推进教育援青工作。继续指导教育系统做好防灾减灾、学校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六是强化区域发展和区域合作机制指导能力。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教育统筹力度。加强对上海、重庆、毕节、广安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指导。七是推进直属高校优质高教资源办学水平达标进程。针对直属高校现有办学条件,核实需求,协调各方,启动实施校舍达标工程。进一步争取有关部门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力度。认真研究和反映在京直属高校教师住房问题,为教师队伍稳定、教学科研质量提高提供保障。八是提高民办教育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召开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出台《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民办学校优惠政策、健全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各项措施,加强对民办教育工作的规范和管理。配合做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工作,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九是健全完善各类学校建设国家标准。完成《幼儿园建设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报批工作,出台《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标准》。建立完善标准推广、落实、监督机制。组织开展职业院校(园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规划设计研究。加强专家队伍和研究平台建设,配合有关部门科学指导编制校园规划,提高教育建筑技术水平。十是推进教育扶贫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通过教育实施开发式扶贫。推动实施生态保护区转移就学、职业教育富民、基础教育强化、高等教育扶助、教育资助惠民等5项工程。十一是加强和改善学校后勤政府指导和调控。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高校后勤运行机制,建立兼顾学生承受能力、财政支撑能力、学校负担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学生食堂长效运行机制。争取设立价格平抑基金,建立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价格联动机制,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十二是提高课题研究服务教育科学决策的能力。加强对教育科学决策研究中心的建设和课题研究管理,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重大课题。围绕国家和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问题组织开展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关于职业教育工作

一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完成“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编制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完成《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并报国务院,筹备开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二是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从破解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现存的脱节、断层和重复问题入手,全面实现中高职之间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等10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实施《高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继续举办“院士职校行”活动,探索建立院士指导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审议工作,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完善职业教育基本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印发实施《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健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风险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体系框架。四是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破解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覆盖所有农村学生。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体系,努力提高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标准、扩大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加强对资助政策落实、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各地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按照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推动省(区、市)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试点,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扩大单独招生、对口招生的规模。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五是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探索制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职业院校建设标准、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实训基地标准、信息化标准等,促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六是提高行业指导能力。分类推进职业教育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国家办学机制建设。针对有行政职能的、大企业牵头的、机构改革转制的、市场中自发形成的4类行业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加强行业指导的政策。鼓励和支持行业制定实施本领域专项政策。调整行业教学指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继续支持高职、中职与行业、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七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区域合作。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东西部职业院校的招生合作、教学合作和就业合作。加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八是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在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政策制定等领域开展合作对话,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开展合作交流。探索高职“3+1”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选派教师到海外进修访学。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筹备召开好第三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九是继续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创新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构建校企合作灵活开放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教师管理制度。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企业实践、兼职教师聘任、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等4个项目。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及评聘办法、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印发《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会同国资委出台《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十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意见》。推动对连片特困地区学生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开展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十一是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强化内涵为导向,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实训基地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项目。深入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十二是提升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坚持问题入手、科研先行、指导实践、服务决策,设立重大科研课题,加强机构建设,组织研究队伍,整合全社会科研资源,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撑。

三、关于继续教育工作

一是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共享。继续组织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社会成员,率先开放学习资源和精品课程。推进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制定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规范和认证标准,建设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和公益性的资源库,构建覆盖全国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进高校网络教育发展,逐步形成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二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水平。以增强针对性为重点,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专业管理和课程建设的新机制,完善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健全宽进严出、灵活开放的教与学制度。加快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和前瞻性,优化设计、完善标准、树立品牌。三是推进社区教育加快发展。发挥社区教育示范区带动作用,扩大试验区覆盖范围。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增强社区教育服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能力。四是健全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组建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逐步建立政府、行业、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质量保障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性制度,探索将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各类证书更新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逐步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完善教师培训、考核、管理机制。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启动继续教育法制建设调研工作。

四、关于民族教育工作

一是制定完善政策规划。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提请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定》,发布《民族教育规划纲要》,继续加大普惠性政策向民族教育的倾斜力度,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解决民族教育发展面临的6个特殊困难和8个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二是稳妥推进双语教育。适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修订《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大纲》。针对少数民族双语地区不同语言环境、不同年龄段学生语言能力,实行多种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双语教材体系,进一步编译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坚持实施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加强双语教育的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价。科学推进双语教学试验改革。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双语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配合做好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向民族地区倾斜,扩大在职教师到内地培训规模。健全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基层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激励机制。四是增强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修订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列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用书指导目录,从2012年起供全国中小学使用。修订《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印发《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丰富教育形式、创新活动载体。五是提高内地民族班管理科学性。逐步提高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比例,选好配强班主任辅导员,加强常规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印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办学工作的意见》。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继续办好内地西藏中职班和内地新疆中职班。六是全面落实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各项计划。落实内地民族班招生计划。适度扩大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规模,改革预科培养模式。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七是健全教育对口支援协作机制。完善部门、省部、部内司局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继续推进对口支援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扎实做好教育援疆、援藏、援青工作。八是重视加强民族教育科研工作。将民族教育科研纳入教育科研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的作用,整合民族教育科研资源,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制定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五、关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

一是确保完成三年规划任务。督促各地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在工程实施期限满三年时,完成经省级人民政府审定通过的三年规划改造任务。二是加强工程质量建设监管。指导各地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严把竣工验收关,确保竣工项目安全使用,坚决杜绝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或重大安全事故。三是深入推进信息系统应用。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核准已录入数据、同步录入校舍加固改造信息、推进市县两级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小学校舍信息系统对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支撑作用。四是探索建立安全制度体系。充分利用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探索建立校舍年检、安全预警、安全信息发布和安全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六、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

篇3:鲁昕关于2012年职业教育工作讲话

会议认为, 职成教战线去年在科学认识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全面推进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设计中高职衔接等10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会议指出, 今后, 全战线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办人民满意教育等6个深刻背景下, 理解现代职业教育, 破解发展难题、回应社会关切、服务国家战略。今年要重点做好12项工作:筹备召开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整体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中高职衔接、基本形成集团化办学国家制度框架、在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和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大幅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形成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专业优势、提高试点服务国家制度建设的能力、全面加强职业院校技能培训工作、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扎实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等。

会上, 广东省教育厅、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8个单位做了发言。

篇4:鲁昕关于2012年职业教育工作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篇5:鲁昕关于2012年职业教育工作讲话

鲁昕指出,实行产教结合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近年来,教育战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探索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进程,大力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进程,职业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鲁昕指出,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镇化、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鲁昕强调,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职业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培养的理念,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树立多样化人才的理念,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职业教育要转变发展方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更加重视质量提高上来,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

要按照“遵循规律、系统思考、服务需求、明确定位、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当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重复办学、人才断层等问题。今年要重点做好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材开发等10项衔接工作,两年内形成体系初步框架,十年内建立完整体系。

篇6:鲁昕关于2012年职业教育工作讲话

(2010年1月14日)

一、中等职业教育

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为载体,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强保障职成教科学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支撑国家产业升级特别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建设,重点做好以下7项工作:

一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制定实施2010—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以事业发展、服务产业、改革创新、基础能力四个方面为主要任务目标,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实施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校长和“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信息化能力建设、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等10个分计划。通过三年行动计划这个载体,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二大产业振兴、战略性新产业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是落实免学费政策巩固提高中职培养能力。全面贯彻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省要依据4部委文件标准和范围,结合省情细化落实,有条件的地区要努力做到对困难家庭学生全面覆盖。办好涉农专业,振兴农业职业教育,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分类指导各地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比例,协调有关部门研究鼓励东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的招生政策,引导西部地区初高中毕业生到东部地区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探索建立适应非应届初中毕业生需求的灵活学习制度,满足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城镇化和服务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能力。完成中职招生830万,可比口径增长5%的工作目标。

三是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筹备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和启动新一轮教学教材改革创新。突出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重点创新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关键环节。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全面解决五个对接问题,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创新教材和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三个目标,即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的两个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职业资格和学历的两个证书;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两个能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创建教师和学生共享优质职教资源两类平台,即教学教材与工厂生产技术环境全面对接的模拟实训软件、学生学习专业课件的资源平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课件、专业教材课件的资源平台。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共同办好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四是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和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认真履行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规划、指导职业教育的职责,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创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研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指导和推动各地加快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研究推进“双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就业准入制度研究和《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依法治教、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尽快出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办法》、《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探索“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实现形式和强化管理基础制度。落实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政策,组织和引导学校企业社会共同支持和加强学生实训、实习全过程的管理,从国家宏观制度、政策到学校微观制度、措施全方位全领域创造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社会环境。

五是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整合优化资源,引导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规划,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建设质量较高、规模适宜、效益最佳、实力较强的中等职业学校。共享职教资源,促进学校办学与产业园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优化学校和专业配置,建设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优质职教资源的共享平台。制定学校设置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三年内力争使80%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协调有关部门,继续支持共享实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能力建设;启动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改革创新建设计划、1000所优质特色学校建设计划;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讨计划。研究宏观政策,解决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度缺失、政策不配套、措施不具体等问题,引导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增加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六是坚持分区规划和分类指导。东部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办学特色,建设优质资源,拓宽办学视野,扩大示范效应。支持北京上海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支持天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示范区,支持广东通过职业教育再造高新技术开发区新的生产力,支持辽宁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模拟实训软件和新教材课件两类资源,支持江苏等省建设工业园区和职教园区合作新机制;鼓励引导东部地区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已创造的优势,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办学的新理念、新机制,中东西共享优质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中部地区,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加强农村、农业职业教育,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的协调发展。支持河南湖北等省以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为载体,提高符合区域经济特点中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统筹城乡发展和中部崛起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西部地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增加职业教育投入规模,支持重庆、四川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建设,落实中央对西藏、新疆中职软硬件投入的各项政策;通过东西合作,满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及高中阶段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举办新疆西藏内地中职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制定《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推进计划》;通过组织联合办学、集团办学、对口支援、校际交流、教师互派、远程教育等方式,促进西部地区共享东部优质教育资源。

七是推进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以广播电视大学、中等职业学校、社区教育机构为主体,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成人继续教育,提高社会成人职业技能和就业再就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制定社区教育管理规范,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社区学院等教育培训机构,鼓励副省级城市在50%以上的社区建设社区教育机构,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升级对各种教育的需求。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乡镇)等各类学习型组织,推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制度,为在职职工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特别是帮助农民工和新一代农民了解、熟悉、适应城市生活和就业环境提供学习机会。完成9000万人次农民工农业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任务。

二、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民族地区教育与全国同步发展、双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人才培养4项任务,以制定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为载体,做好6项重点工作: 一是筹备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二是继续抓好抓实民族团结教育。三是加强双语教育指导工作。四是落实扶持西藏、青海等四省藏区和新疆教育发展的政策和项目。五是积极推进其他民族地区教育与全国同步发展。六是继续办好内地民族班。

三、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篇7:鲁昕关于2012年职业教育工作讲话

2011年6月3日天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各地教育部门、地市人民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代表相聚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召开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会议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交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思路,明确试点试验工作目标、改革创新内涵和下一步预期成果。并探讨通过国家试点,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落实2011年各项重点任务。

一天半来,56个试点项目、6个试验区以及部分其他地区或单位汇报了进展情况。大家谈了很多很好的经验、意见和建议,反映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体现了各地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企业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战略的支持,也体现了大家对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和体制改革试点的高度关注。总体而言,推进中的经验特点立意高远、思路前沿、破解难题、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具体、政策推进,我听后很受启发。借此机会,就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谈五点想法:

一、本次推进会的特点

第一,立意高远。本次会议是用国际视角来研究国家问题,立意非常高远。虽然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都在地方或者学校,但是这些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都是作为国家整体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为了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而设立的。所以下一步试点地区和单位继续推进工作的基本理念定位一定要定位于国家试点、定位于解决国家问题的立场上。不管承担试点的省级、市级、县级地区还是学校,都要站在解决国家问题、满足国家需求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职业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体系问题、体制问题、制度问题等等。我国建国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距离适应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解决经济社会面临突出问题所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推进试点的目的是要填补职业教育的国家空白。

第二,思路前沿。从昨天和今天共16.5个小时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国家试点推进的工作思路都非常清晰,没有仅立足于自己的区域、自己的学校,而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所谈的很多问题都是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也都是教育和产业结合的前沿问题。思路前沿主要体现在:一是前沿的国际视野。各位研究问题首先想到的都是职业教育最高水准的国家,都代表了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标准;二是服务产业。虽然我们现在研究的是教育问题、是教育试点,但本质上是研究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问题。教育部门必须积极主动地服务于产业的发展,服务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这是举办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所在,也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现在让人感到非常高兴的是各位发言的厅长、秘书长、市长、校长等都是从产业的角度,谈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职业教育所应该起到的作用和发展思路。三是不再就教育论教育。从教育部到省、市、县以及学校,职业教育领域的语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再是简单地说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而是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研究用经济社会发展的语言来描述教育。

第三,破解难题。现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难题很多,职业教育又是教育领域当中难题最多的领域。投入问题、体制问题、统筹问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解决起来都非常困难。但通过各位的发言可以看出,各位没有并没有在难题面前退步,而是鼓起勇气,从破解难题入手,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这种勇气、思维和思路确实预示着职业教育可能很快就会有更大的突破。

第四,目标清晰。改革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十分清晰,所有63个汇报所要解决的问题、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目标都很清楚。但是目标还要进一步凝练,并要用现代产业的语言进行阐述。因为职业教育就是和产业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样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才能更容易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 8 第五,任务明确。改革的任务非常明确:一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中人才培养的问题。改革不是单纯地发展教育,而是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之中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二是解决服务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国家“十二五”纲要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主要是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术含量的、拥有技能的人,是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养人才的。三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有用的技能型人才。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都有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因此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一定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四是要解决制度建设问题。试点的设立是为了制度完善、创新制度。职业教育领域在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空白,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

第六,措施具体。两天来,63个发言单位在汇报解决试点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时,大至宏观思路、中至多元融资、小至经费标准等都配套有非常具体的措施。中央、省、市、县级政府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和定位都讲得非常清楚,各自都在履行应尽的职责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学校也有自己的对策。

第七,政策推进。各试点地区和单位不约而同地将试点保障措施和今后发展的措施聚焦到政策上来,这一点非常正确。这些政策包括财政、金融、土地、保险等。为此,各地在职教园区建设、职业学校建设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新建的职教园区、新建的职业学校确实令我们振奋,也令我们感动。一是职业园区的建设源于产业园区建设的需求,不是简单的大学搬迁,是和产业融合的园区,职教园区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产业园区服务,是物力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同步进行。二是职教园区建设、人才培养定位是直接为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三是职教园区确实体现了融合,体现了产业园和职教园融为一体。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当前,教育改革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克难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相互挚肘,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是退步。过去几年里,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了一个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工作方式:问题入手、科研先行、制定条例、建设制度、推进发展。找准问题,是强化措施、推动工作的前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可以归纳两大类问题,分别是新问题和老问题,新老问题划分的时间界限就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任务目标的提出。

第一,亟待解决的七个老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予以支撑。当前,我国还存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这就需要在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上下功夫。二是课程体系衔接亟待加强。与适应建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需求相比,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体系存在着其课程体系与外部衔接还不够紧密的问题,也还存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各类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体系尚未紧密衔接、有机统一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三是教学方式创新亟待推进。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突出标志之一就是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更加强调动手能力,同时也要重视知识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四是招生模式改革亟待深化。目前,职业教育对象和学习需求发生重大变化,职业教育要重新定位:面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职业教育;面对成年人的择业培训、转移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面向社区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技能培训。职业学校的生源不局限于招收初中、高中应届毕业生,招生对象既包括未成年人,也包括成年人;既包括农村劳动力,也包括想提高生活品质的城市居民。因此,职业教育应该改革招生模式,针对不同的学校定位和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招生模式、教学模式和学制结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的需要,适应技能型人才市场的需求。五是校园文化建设亟待加强。当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还不相吻合。我们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教育教学过程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兼顾技能提高和综合素养提升,突出以诚信敬业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保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使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沃土。六是办学机制创新亟待推进。《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但是,目前的办学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行业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参与的深度还不够,制度建设还不完善。诸如“政府主导什么、怎么主导?”“行业指导什么、怎么 2 / 8 指导?”“企业参与什么、怎么参与?”等问题都需要准确破题、深入思考、大胆探索。七是集团化办学亟待推进。集团化办学是大家共识的符合我国现实需求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方向。但是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各种各样,例如,学校集团、学校企业集团、行业自己的集团以及政府集团等等,但是这些集团所体现的校企合作大都没有体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加快国家制度建设,保障集团化办学模式的顺利运行。

第二,亟待解决的十个新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此教育部调整了职业教育工作的职能分工,其战略意图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统筹管理、系统规划和协调推进,并且教育部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定位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准”。基于这一管理方式的调整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要求我们在宏观层面、国家制度和关键环节深入思考,着力应对新阶段、新体制、新视角下的10个新问题:

一是教育理念亟待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理念,也存在着强调单一技能的实践误区,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需求规律,尤其是不适应产业体系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切实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职业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是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按照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系统设计我们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教育部最近即将颁布的一个文件就是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我们的职业教育可以从初三开始考虑,然后中职、高职,再往上是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技能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就是要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体系进行系统培养。最近延东同志在看了我们上报的关于“今年高职对中职招生的比重以及高职五年制招生的比重都在提高”的要情后非常高兴,并批示要求将这样的信息告诉全社会,让全社会知晓职业教育这条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途径,也要在高考前后做好宣传。

当前在教育理念上如何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问题尚且没有破解。系统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招生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五年制问题,而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体系、学制体系、培养途径等一整套培养体系的完善问题。

二是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很不适应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新机制。当前,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观念,行政的管理思路、做法和行政管理的单一模式需要转变。虽然国家的文件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充分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过程的程度还不够,我们需要从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推进职业教育,转变为依靠校企合作制度、产教对话机制等法律制度、体制机制和行政管理等多种资源、多种形式,全社会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是系统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实现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还缺乏保障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人才的制度规范,不利于实践中的有效有序操作。我们必须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树立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在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培养。

四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制度、国家体制、国家机制仍属空白。尽管从宏观管理的层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内已经纳入一个司局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但在实践中,体系之内的层次界定、任务分工还不尽明确,整体布局还不尽科学。教育部给予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双重属性,即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我个人认为应该包含大专层次的教育、本科层次的教育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三个层次。

因此,我们需要对职业教育体系内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各类职业教育之间实现开放兼容、融会贯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具有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的有机整体和科学体系。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之间学制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的科学安排和有效融合。

/ 8 五是各层次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的断层、脱节或重复,衔接不够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促进不同层面的职业教育之间紧密衔接,研究解决断层、脱节等衔接不够问题的治本之策,尤其是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教育过程环节衔接设计、适应和支撑产业升级设计需要深入研究。

六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亟待加强。在实践中,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还没有实现深度融合,还不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服务转型升级的新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资金、资产、人力、行政等各种资源的有效有序整合,促进教育与产业在理念、思路、产权、教学过程、教材建设、教育模式、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七是顶岗实习的实效性和实现形式问题亟待解决。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顶岗实习是为了解决学生的技能培养问题。但在实践中,一方面有的学校和企业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从事的却是不需要任何技能、不上职业学校也能从事的简单劳动,学生的技能在实习期间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独特技术、技能优势,这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也无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降低了职业教育质量社会认同度。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的实现形式问题,我们现在规定中职学校是两年实习、一年顶岗,高职学校是两年半学习、半年顶岗,这样的形式会造成很多问题,一是顶岗实习期间生活费补助没有着落,并且过于僵化的形式也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八是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尚有很多空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需要一整套科学的国家制度予以支撑。当前,在职业教育的许多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国家制度作保障,例如,在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职业教育企业参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考试招生、督导评估、就业准入和投入保障等方面都还缺乏较为完善的国家制度。当前国家制度的确实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省、市深入推进工作的重要因素。但是国家制度的建立首先我们基层创造案例,通过对基层案例的总结、提升逐步形成国家制度。

九是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亟待完善。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等都亟待建立,否则难以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当前各地正在规划建设职教园区,教育部也正在会同一些地方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的建设标准,我们就是要让所建设的职业学校能够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

十是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亟待推进。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和能力远远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还不平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优质数字化资源紧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各地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表明,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非常重要,没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就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不管哪个试点地区、试点单位,信息化是一项普遍的工作要求,是我们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三、教育部对各试点地区和单位的十六项需求

今天会议的主题和主要目的是“聚焦试点任务、取得国家成果”,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工作,收获一批国家成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为此,我代表教育部向各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提出十六项需求,希望各地区和单位能在这些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力争有所突破。

第一,关于体系建设。开展试点工作的最终任务为建设一个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是最终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好基础。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是“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布实施”。基本战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今年从解决好十个衔接入手,解决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问题;第二步是两年内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第三步是十年内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年重点解决的十个衔接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

当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上还有很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没有解决,更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存在的误区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强烈的升格冲动,二是五年制培养方式的实施范围。

/ 8 关于学校的升格问题。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结构,以形成一个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结构。在这样的体系之内,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进行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要根据其特点和水平发挥相应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学生成长的路径是在整个教育体系内完成,是一种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和工作生涯的终身教育体系,并非仅在一所学校之内完成。因此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应主要着眼于系统培养学生的相关方案设计,而非学校升格。

关于五年制的举办。可以说五年制职业教育肯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是唯一的实现形式,五年制之外还可能有“中职三年加上高职三年”,以及“中职三年加上多年其他教育”等各种实现形式。并且在审批招收五年制的学校和专业中也是需要一定准入条件的:一是专业选择,包括适合在16岁未成年阶段进行连续多年培养的专业,如幼儿师范专业、护理专业,部分制造业,需要用新技术改造的传统服务业和一些现代服务业;二是要选择示范性高职或者大专层次公认的好学校,至少是得经过评估合格的学校;三是要有未成年人教育经验的学校;四是已经做到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学校。

第二,关于完善制度。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许多领域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仍不完善或存在空白。当前重点建设的国家制度包括:《职业教育法》修订,校企合作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经费投入保障和学生资助制度,集团化办学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督导评估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只有将这套制度建立、完善起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才有了根本的保障。可以说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是我们进行试点的终极要求,也是终极目标。

比如教师培养制度,现在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三千万,但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却没有相应的培养机制。通过部分基础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进而创造出一套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制度,为国家所用。因此各试点地区必须要站在国家需要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按照国家水平和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要以国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作为试点的最高要求。最终将试点的成果作为国家制度建设的案例,将试点经验作为理论和现实依据供国家制度建设参考。

第三,关于体制创新。体制创新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政府统筹、多元管理的办学体制。也可称之为“一元领导,多元参与”。无论是学校管理体制来考虑,还是产业管理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统筹、多元办学体制最有效的层面都是市级人民政府,只有市级人民政府最有条件将把多元管理的办学体制统筹起来,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思想、统一理念、统一政策、进行统一安排、统一规划、统一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体制摩擦,解决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试点城市要加强领导。建议承担高等职业教育试点的城市,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改为“政府履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在整个地市范围内,率先进行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解决中高职协调发展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问题。

(2)教育转变传统的行政领导模式和体制。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必须要有行业、企业等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仅靠教育行政部门一家是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行政本位观念,要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当前教育部已经开始主动转变方式,首先将中职和高职放在一个司局进行统筹管理;其次成立了产教合作处;第三是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的工作或者会议都会邀请行业、企业的参与。去年我们成立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以及43个行业指导委员会。最近教育部起草了一个关于加强行业指导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计划上半年印发。这是教育部门主动寻求转变的表现和开始。

(3)建立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工作体制。行业最了解产业发展的技术前沿、市场运作的内在规律、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体制,提供条件,支持行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支持行业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将行业部门、行业组织、行业专家作为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的 5 / 8 依靠力量、指导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实施学校科学管理的推动力量。

(4)政府要制定引导企业参与办学的政策体系和政策机制。现在企业参与办学的形式包括“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这些形式真正的发挥作用需要有一套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来保证。其中需要财政、税收、保险、产权等制度进行激励和保证企业愿意和能够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整个办学过程中来。

第四,关于机制再造

(1)多元办学机制。“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要通过制度设计、机制设计落实到政府职能以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的一项核心内涵就是多元化的办学机制是。职业教育办学必须多元,不能一元。多元的主体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各个方面,既不是单独的政府办学也不是完全的行业办学、企业办学,并且在制度设计上要激励多种形式的办学主体。

(2)多元投入机制。多元办学、多元参与的办学机制必然要求多元的投入机制。职业教育需要“一元保障、多元投入。”“一元保障”指的是政府要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要制定职业教育的相关经费标准,包括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多元投入”指的是要统筹各个方面的资金来源。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企业提取的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教育培训经费、失业保险费中用于转业训练的费用、就业经费用于就业训练的资金、农村技术推广资金中的农村职业培训经费、扶贫及移民资金的职业教育经费等多种途径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

(3)学校管理机制。已经有部分学校进行相应的探索,比如学校的董事会制度以及股份制等。(4)政府工作机制。政府要转变职业教育的工作机制,要发挥其“主导者、保障者、服务者”的作用。主导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规范、督导监管、依法治教等方面。”保障的内容主要是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氛围营造”等方面。服务的内容主要在“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等方面。

第五,关于标准建设。标准建设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职业教育的很多标准缺失或者不完善。在试点过程中,要按照“引进高标准、提升体标准、开发新标准”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的标准建设。当前着重建设的标准包括学校建设标准、课程设计标准、教材创新标准、教师资格能力标准(含校长能力标准)、专业实训标准、技能等级标准、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

第六,关于模式创新。模式问题包括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训模式、教材建设模式等。评价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个促进”,就是是否真正促进了校企合作、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了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能力。因此在进行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定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使模式创新的本质体现出“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工厂文化进课堂”的特点和需要。

第七,关于政策完善。政策完善是体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政府主导”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能的体现。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要在试点推进过程中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政策和学校政策。

国家政策:主要是国家层次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收费、教育、就业、人事、保险等方面的政策。

地方政府政策:主要是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结合地方政府实际创造性地完善政策,包括财政、就业、土地、收费、人事制度、校长能力,教师标准等。比如能否尝试推行财政购买职业教育教师岗位和服务的政策,以及能否在地方人事制度以及产权制度等方面尝试创新。

学校政策:在政府政策总体框架内细化各项政策,包括教学、教师、教材、管理、学生素质评价等。第八,关于政府职责。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省级政府统筹教育”,职业教育如何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如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还要进一步探索。一是政府要加强统筹、主导、整合职能,主要体现在整合资源、制度创新、制定政策、保障投入、保障发展五个方面。二是要合理界定和划分中央、省、市、县四 6 / 8 级政府的职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重点依靠市级政府,要按照“依靠市长、推动厅长、服务校长”的思路推进和完善政府职责。

第九,关于队伍建设。当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制度、国家政策、国家机制等方面还相当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各地试点中一定要从源头制度建设上解决问题。职业教育队伍建设问题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教师准入、培养制度,包括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教师素质标准和教师的培养;二是校长能力标准等;三是教师培训制度,包括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教师培训模式等;四是教师日常管理和激励制度。包括教师职称、教师激励制度。

第十,关于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最基本的要求,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教学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模式的基础性技术手段。各试点地区、试点单位都要将信息能力的提升作为改革创新的一项基本内容,否则没有信息能力这个基础,各试点的最终质量也都将难以保证。信息能力包括校长的信息能力、学校的信息环境、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信息技术改造专业建设的程度等。各地区和学校要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普遍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各省教育厅,要将信息化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来研究,进行好省域内的顶层设计、统一推动。第十一,关于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一个大课题、大难题,也是大问题,更是我们一切改革成果的最终落脚点。产教融合要体现在学校和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管理层、教师队伍等各方面。要探索产教融合的多种实现形式,可以使企业的发展理念与学校的发展理念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学校的发展战略融合,企业和管理层与学校的管理层之间能够交叉任职或兼职,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学校的教学骨干可以互派。特别是有职教园区和产业园区的地方可以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校企合作双方在利益链、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融为一体的机制,企业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培养的基地、学校成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学校成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基地等。使产教结合在产权制度改革、激励制度改革方面闯出一条道路。

第十二,关于评价重塑。改变原来教育部内部评估教育的做法,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或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起一套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内涵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个第三方可能是企业,可能是行业,也可能是政府,但一定不是教育部门,也不是学校。希望一些试点地区能够先做起来,这样我们可以总结各试点的经验进行全国推广。

第十三,关于系统培养。要按照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科学布局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学位等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为这一些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系统的渠道。

系统培养的理念要求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在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方面脱节、断层或重复的问题。要是使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能够有效沟通、相互衔接。

第十四,关于课程体系。去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列出了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工种、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继续学习专业举例五大系列,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各个试点地区要大力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做到职业教育体系内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无缝对接。第十五,关于农村职教。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当前尚不十分清晰。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能要考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部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该如何应对需要深入思考。

第十六,关于区域合作。虽然试点项目中没有区域合作的内容,但是各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要把区域合作作为一个试点重要内容做起来。当前,区域合作主要在招生、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等方面有所起步,但是深入的制度性探讨还没有,政策层面的研究也不足。希望东部地区能有“两个大局”的思想,支援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和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使东部与中西部的职业教育能够共同发展、共享资源、共同推进、共同提高素质。

今年,鞍山市今年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主动为西部地区3000名学生免除学费,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天津工程师范大学提出要免费为新疆、西藏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也希望东部其他地区能够向天津、鞍山学习,帮助西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

/ 8

四、希望各试点地区和单位深入推进改革的六条建议 下面就如何推进国家试点工作,我提六点建议,第一,建议聚焦试点任务。各试点地区、单位要根据职业教育存在的国家问题、职业教育存在的区域问题,结合试点的任务,进一步聚焦试点的中心工作,将国家问题、区域问题进一步聚焦。

第二,建议加强成果提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试点的过程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提炼,为研究创新国家政策提供案例。

第三,建议加强理论研究。要组织科研机构,对试点地区和单位开展研究工作,进行理论总结和理论上创新。做到试点的实践过程和理论的研究、创新过程同步推进、同步取得成果。

第四,建议要有国际视野。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用国际化的视野提升试点项目和试点成果。用世界水准研究政策,创新制度政策、机制、标准。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同,但是要在国际标准上下功夫,要建立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标准。标准的来源主要考虑世界五百强企业、国有大企业以及具有前沿科技水平的民营企业,研究这些企业的岗位标准和技能需求标准,以此来设定我们职业教育的标准,并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标准的国际化。

第五,建议教育部加强指导。教育部要按照国家制度建设的需求,分类评估、指导试点项目的过程进展,做到有试点、有理论、有案例、有制度建设、有机制再造,将这些试点进行阶段性地总结和评估,不断推出成果。

第六、建议部分试点更改名称。凡是冠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名称要改为“职业教育”,凡是冠以“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也要改为职业教育。现在不少地市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希望这些地方在更改名字的同时能够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履行政府职责、推动改革试点工作。

五、提倡近期着手的五项工作

第一,继续推动校企合作条例的制定。希望各省市通过本级人大常委会推动本地区内校企合作条例的制定,只有通过各地的实践,在国家层面的立法推动才可能更顺利。同时我们也在推动正在修改的《职业教育法》中加入此项内容。

第二,加快“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的制定。“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应该逐步清晰,逐步形成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

第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保障。希望各试点城市全面部署,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制定相应的经费投入标准和保障机制,将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纳入全面保障范围,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第四、加大高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力度。高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既要考虑普通高等教育的因素又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带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建议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改革试点地区的经费投入力度作为衡量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第五,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实施(指导)意见。要总结和梳理当前各省关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养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或指导意见。

谢谢各位!

上一篇:李教官作文下一篇:果林小学结对帮扶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