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新大纲

2024-05-06

2019考研政治新大纲(精选6篇)

篇1:2019考研政治新大纲

2019西医综合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电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5.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排便反射。

6.小肠内的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特点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

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7.排尿反射。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及其功能。

3.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4.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和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整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7.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听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0.平衡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11.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3.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5.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十)内分泌

1.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化学分类、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及其功能,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的生理作用。

3.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4.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5.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一)生殖

1.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丸功能的调节。

2.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卵巢功能的调节;妊娠和分娩。

二、生物化学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化学结构和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3.肽键和肽。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

5.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7.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8.核酸分子的组成,主要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

9.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其他非编码RNA的分类与功能。

10.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11.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辅助因子,参与组成辅酶的维生素,酶的活性中心。

12.酶的作用机制,酶反应动力学,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

13.酶的调节。

14.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1.糖酵解过程、意义及调节。

2.糖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的产生。糖有氧氧化与无氧酵解的关系。

3.磷酸戊糖旁路的意义。

4.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5.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酸循环。

6.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7.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的生成。

8.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

9.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10.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作用。

11.磷脂的合成和分解。

12.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酯的生成。

13.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能及代谢。高脂血症的类型和特点。

14.生物氧化的特点。

15.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其影响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能量的贮存和利用。

16.胞浆中NADH的氧化。

17.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中的酶类。

18.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理功能。

19.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体内蛋白质的降解、氨基酸氧化脱氨基,转氨基及联合脱氨基)。

20.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1.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22.尿素的生成:鸟氨酸循环。高血氨。

23.一碳单位的定义、来源、载体和意义。

24.含硫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及临床意义。

25.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主要合成过程和分解产物,脱氧核苷酸的生成。嘌呤、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26.物质代谢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和联系。

27.代谢调节(细胞水平、激素水平及整体水平调节)。

(三)基因信息的传递

1.DNA复制的特征及复制的酶。

2.DNA半保留复制的基本过程。

3.逆转录的概念、逆转录酶、逆转录的过程。逆转录的意义。

4.DNA损伤(突变),修复及意义。

5.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的模板,酶及基本过程)。

6.RNA生物合成后的加工修饰。

7.核酶的概念和意义。

8.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遗传密码。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翻译后加工。

10.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11.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及原理。

12.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

13.基因重组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14.基因组学的概念,基因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四)生化专题

1.细胞信息传递的概念,信息分子和受体。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2.血浆蛋白质的分类、性质及功能。

3.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4.血红素的合成。

5.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6.胆汁酸的合成原料、代谢产物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7.胆色素的代谢,黄疸产生的生化基础及临床意义。

8.生物转化的类型及意义。

9.维生素的分类、作用和意义。

10.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产物、功能与肿瘤的关系。

11.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和应用。

12.基因诊断的基本概念、技术及应用。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程序。

三、病理学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细胞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2.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3.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4.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5.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二)损伤的修复

1.再生的概念和类型,干细胞的概念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3.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3.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血栓的类型、形态特点、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水肿的概念、原因和类型。

(四)炎症

1.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炎症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和炎症的结局。

3.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五)肿瘤

1.肿瘤的概念、肉眼形态、组织结构、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特征,转移的概念,途径,对机体的影响,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2.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3.肿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分级和分期。

4.常见的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上皮内瘤变、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5.常见肿瘤的特点。

(六)免疫病理

1.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发病机制及结局。

2.移植排斥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分型。

3.宿主抗移植物的概念,肝、肾移植排斥的病理变化。

4.移植物抗宿主的概念。

5.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6.免疫缺陷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各器官的病理变化。

2.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合并症和结局。

3.心瓣膜病的类型、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4.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

5.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和后果。

6.心肌病的概念,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及限制性心肌病的病理学特点。

7.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八)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肺气肿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6.各种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7.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8.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

9.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各期病变特点及其并发症。

10.鼻咽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扩散途径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1.肺癌的病因、常见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理特点、转移途径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九)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3.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早期食管癌的概念,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7.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学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大肠息肉和腺癌的概念、病理学特点。

9.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0.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1.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12.胰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十)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3.白血病的病因和分类,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膜性肾小球病、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IgA肾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5.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6.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十二)生殖系统疾病

1.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分级及病理变化。

2.子宫颈癌的病因,子宫颈浸润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和临床分期。

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4.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5.子宫体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

6.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变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7.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8.卵巢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变化,性索间质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9.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10.前列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11.乳腺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

(十三)内分泌系统疾病

1.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甲状腺肿瘤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3.糖尿病及胰岛细胞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十四)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结核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化规律。

2.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

3.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7.伤寒的病因、传染途径、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

8.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急性、中毒性及慢性痢疾的病理特点及与临床病理联系。

9.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及其发病机制,肠道、肝、脾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0.尖锐湿疣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11.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分期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2.艾滋病的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分期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四、内科学

(一)诊断学

1.常见症状学:发热、水肿、咳嗽及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呕血及黑便、黄疸、血尿、意识障碍。

2.体格检查: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四肢脊柱检查、常用神经系统检查。

3.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规体液检查,骨髓检查,常用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

4.器械检查:心电图检查、胸部X线片、超声检查(常用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支气管镜及消化内窥镜检查)。

5.常用临床操作: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导尿术、心肺复苏。

(二)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与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和预防。

2.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分期和分级、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3.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肺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各种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肺脓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包括结核病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期、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9.肺血栓栓塞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分型、鉴别诊断和治疗。

10.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11.胸腔积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包括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

14.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及分型、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治疗。

(三)循环系统疾病

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病理生理、类型,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及人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4.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

5.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6.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重点为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7.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

8.原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

9.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10.原发性心肌病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急性心包炎及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3.心脏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并发症和防治措施。

14.感染性心内膜炎(自体瓣膜及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四)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1.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2.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镜及组织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及治疗。

4.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9.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10.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3.急性中毒的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抢救原则。

14.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五)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系统疾病总论:包括肾脏的解剖与组织结构,肾脏的生理功能,常见肾脏疾病检查及临床意义,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2.肾小球肾炎(急性、急进性、慢性)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IgA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尿路感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六)血液系统疾病

1.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常见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急性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

8.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及分型和分期、鉴别诊断和治疗。

9.出血性疾病概述:正常止血机制、凝血机制、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及出血性疾病分类、诊断和防治。

1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七)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

1.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包括内分泌疾病的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2.Graves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甲状腺危象的防治)。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库欣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糖尿病的分型、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综合治疗。

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发病诱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八)风湿性疾病

1.风湿性疾病总论:疾病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治疗。

2.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原发性血管炎概论。贝赫切特病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五、外科学

(一)外科总论

1.无菌术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及无菌操作的原则。

2.外科患者体液代谢失调与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3.输血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防治,自体输血,血浆代用品及血液成分制品的种类和应用。

4.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5.重症监护的内容与应用,常见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原则。

6.疼痛的分类、评估及治疗。

7.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的目的与内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8.外科患者营养代谢的概念,肠内、肠外营养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9.外科感染

(1)外科感染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2)浅部组织及手部化脓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全身性外科感染的病因、致病菌、临床表现及诊治。

(4)有芽胞厌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

(5)外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0.创伤的概念和分类。创伤的病理、诊断与治疗。

11.烧伤的伤情判断、病理生理、临床分期和各期的治疗原则。烧伤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防治要点。

12.肿瘤

(1)肿瘤的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常见体表肿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原则。

13.移植的概念、分类与免疫学基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防治。

14.麻醉与复苏

(1)麻醉前准备内容及麻醉前用药的选择。

(2)常用麻醉的方法、药物、操作要点、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

(3)心、肺、脑复苏的概念、操作要领和治疗。

15.外科微创手术:内镜技术及腔镜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

(二)胸部外科疾病

1.肋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处理原则。

2.各类气胸、血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创伤性窒息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4.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5.腐蚀性食管烧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治原则。

6.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7.食管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8.常见原发纵隔肿瘤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普通外科

1.颈部疾病

(1)甲状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2)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3)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

(4)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5)常见颈部肿块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6)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乳房疾病

(1)乳房的检查方法及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

(2)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3)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处理。

(4)乳腺常见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处理。

(5)乳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分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原则。

3.腹外疝

(1)腹股沟区解剖。

(2)疝的基本概念和临床类型。

(3)腹外疝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及应用。

4.腹部损伤

(1)腹部损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2)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和处理。

5.腹腔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和各种腹腔脓肿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6.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原因、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7.胃十二指肠疾病

(1)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防治。

(2)胃良、恶性肿瘤的病理、分期和诊治原则。

(3)胃十二指肠其他疾病的外科治疗原则。

8.小肠疾病

(1)肠梗阻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

(2)肠炎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3)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9.阑尾疾病:不同类型阑尾炎的病因、病理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10.结肠、直肠与肛管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及检查方法。

(2)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和直肠脱垂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

(3)结肠癌、直肠癌的病理分型、分期、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11.肝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

(2)肝脓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肝脏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4)肝囊肿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2.门静脉高压症的解剖概要、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13.胆道疾病

(1)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生理功能、常用的特殊检查诊断方法。

(2)胆道畸形、感染、胆石病、胆道蛔虫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常见并发症和救治原则。

(3)胆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4.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分析和处理原则。

15.急腹症的诊断、鉴别诊断。

16.胰腺疾病

(1)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胰腺癌、壶腹周围癌及胰腺内分泌瘤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17.脾切除的适应证、疗效及术后常见并发症。

18.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19.周围血管疾病

(1)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2)周围血管损伤、常见周围动脉和静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四)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

1.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检查方法、诊断和处理原则。

2.常见泌尿系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常见各种泌尿男生殖系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4.常见泌尿系梗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治疗方法。

6.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五)骨科

1.运动系统畸形

常见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颈、并指和多指、髋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平足症、足拇外翻、脊柱侧凸)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运动系统损伤

(1)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移位。

(2)骨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并发症。

(3)骨折的愈合过程,影响愈合的因素,临床愈合标准,以及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

(4)骨折的急救及治疗原则,骨折复位的标准,各种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开放性骨折和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

(5)常见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的解剖概要、病因、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6)手的应用解剖、手外伤的原因、分类、检查、诊断、现场急救及治疗原则。断肢(指)再植定义、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原则和术后治疗原则。

(7)脊柱、脊髓损伤和骨盆、髋臼骨折的病因、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8)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分类、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9)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常见的慢性骨、软骨、肌肉、肌腱、关节囊、滑囊、筋膜等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类、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4.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分类、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5.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1)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慢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局限性骨脓肿、硬化性骨髓炎、创伤性骨髓炎和化脓性脊椎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6.骨与关节结核

(1)骨与关节结核的发病特点、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和治疗。

(2)脊柱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髋关节和膝关节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骨肿瘤

(1)骨肿瘤的分类、发病情况、诊断、外科分期和治疗概况。

(2)良性和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常见的良、恶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

六、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职业素养

1.医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2.医学专业精神的三项基本原则及十项专业责任。

(二)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的性质。

2.患者的权利和义务。

3.医生的权利和义务。

4.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内容与方法。

(三)临床伦理

1.临床医疗的伦理原则及应用。

2.临床试验的伦理原则及应用。

(四)卫生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篇2:2019考研政治新大纲

(二)大纲对比分析

来源:文都教育

考研大纲是考生制定学习计划的标杆和基础,因此每年在官方大纲出来的第一时间考生都要分析鉴定大纲是否有变化,以此来进行相应的复习。2019年的考研大纲已经新鲜出炉,今天文都考研中心将把2019年大纲和2018年大纲进行对比,为考生们提供一手考研资讯,并给予相应的复习建议。

一、词汇部分

 2019年大纲要求:考生应能较熟练地掌握5500个左右常用英语词汇以及相关常用词组(详见附录相关部分),考生应能根据具体语境、句子结构或上下文理解一些非常用词的词义。

 与2018年大纲对比变化:没有变动

 复习建议:词汇是考研英语的基础,考生应掌握高频词汇和常用词汇,按照考生个人情况指定单词计划,可以少量多次,并利用联系真题例句、词根词缀等方法高效记忆单词。

二、语法部分

 2019年大纲要求:考生应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其中包括:

(1)名词、代词的数和格的构成及其用法;

(2)动词时态、语态的构成及其用法;

(3)形容词与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及其用法;

(4)常用连接词的词义及其用法;

(5)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的构成及其用法;

(6)虚拟语气的构成及其用法;

(7)各类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等)及强调句型的结构及其用法;

(8)倒装句、插入语的结构及其用法。 与2018年大纲对比变化:没有变动

 复习建议:语法虽然没有单独出题,却融入到各题型中,在复习的基础阶段时可以利用语法书拆分理解长难句,看懂文章;在强化阶段考生尝试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运用到写作及翻译中,对不熟悉的语法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并学以致用。

三、英语知识运用

 2019年大纲要求:主要考查考生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在一篇约350词的文章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使补全后的文章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与2018年大纲对比变化:没有变动

 复习建议:本题型主要以完形填空为主,对学生的英语知识进行总、综合考察,考查重点为:语法结构、固定搭配、近义词辨析和逻辑关系等;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利用历年真题对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练习,积累做题技巧和方法,做到熟能生巧。

四、阅读理解A部分

 2019年大纲要求:考生应能读懂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字材料(语言技能要求)。题材包括经济、管理、社会、文化、科普等,体裁包括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等。根据阅读材料,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要义(2)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3)理解语篇的结构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4)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生词或词组的含义(5)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理(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理解文章、猜测重要生词词义并进行推断等方面的能力。本节为多项选择题。共四篇文章,总长度为1500词左右。要求考生阅读文章并回答每篇文章后面的问题。考生需要在每小题所提供的选项(A、B、C、D)中选出唯一正确或是最合适的答案。每篇文章设5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与2018年大纲对比变化:没有变动

 复习建议:从题材上看,英语

(二)阅读理解A部分偏向于考察经济类和管理类文章,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理解文章内容大意,可以积累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此外考生在做题过程中要定位准确,排除干扰项,并将选项进行对比,选出正确答案,做题技巧和阅读量要同时进行练习。

五、阅读理解B(新题型)

 2019年大纲要求: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理解文章、猜测重要生词词义并进行推断等方面的能力。本节有两种备选题型。每次考试从这两种题型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或者两种形式的组合进行考查。本节文章设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备选题型包括:1)多项对应:本节为一篇长度为450~550词的文章,试题内容分为左右两栏,左侧一栏为5道题目,右侧一栏为7个选项。要求考生在阅读后根据文章内容和左侧一栏中提供的信息从右侧一栏中的7个选项中选出对应的5项相关信息。2)小标题对应:在一篇长度为450~550词的文章前有7个概括句或小标题。这些文字或标题分别是对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或阐述。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和篇章结构从这7个选项中选出最

恰当的5个概括句或小标题填入文章空白处。 与2018年大纲对比变化:没有变动

 复习建议:本部分题型主要考察两种题型,难度较低,因此考生在平时练习时掌握题型特点和做题技巧,做到全面准备和复习。

六、英译汉

 2019年大纲要求:考查考生理解所给英语语言材料并将其译成汉语的能力。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要求考生阅读、理解长度为150词左右的一个或几个英语段落,并将其全部译成汉语,共15分。 与2018年大纲对比变化:没有变动

 复习建议:根据大纲要求,要想拿到这部分高分,考生需要对长难句的翻译进行积累,平时结合真题练习,并学习翻译技巧,辅以练习,达到翻译标准。

七、写作

 2019年大纲要求:语言技能:考生应能根据所给的提纲、情景或要求完成相应的短文写作。短文应中心思想明确、切中题意、结构清晰、条理清楚、用词恰当、无明显语言错误。该部分由A、B两节组成,主要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共2题,25分。A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写出约100词(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的应用性短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报告等,共10分。B节要求考生根据所规定的情景或给出的提纲,写出一篇150词左右的英语说明文或议论文,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画、图表或文字。共15分。

 与2018年大纲对比变化:有变动,变动的内容主要是测试要点的变化和B节为考生提

供信息的变化

(1)2018年写作测试要点为:A节为书面表达、归纳、概括、表述;B节为书面表达;(2)2019年写作测试要点为:A节为写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报告等;B节为写说明

性、议论性文章。

(3)2018年B节为考生提供信息:规定情境或提纲(4)2019年B节为考生提供信息:图画、图表或文字

 复习建议:写作的高分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达成的,需要平时的积累和练习,在准备小作文时,可以掌握几类书信常见的表达句式;大作文根据主题进行划分,每个主题自己先写好再与范文比较,学习精华句子,考生也可以选择一些有亮点的句子进行记忆,并自己尝试不断写作修改,融汇贯通。

以上就是关于新旧考研英语

篇3:2019考研政治新大纲

1. 首先要明确,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 《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对于命题者和或备考者都具有指令性的价值, 所以, 要认真研究《 考试大纲》 的各种规定, 把握其重要内容和要求, 以做到复习备考心中有数。

2. 政治学科《 考试大纲》 的基本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考试性质、 考试内容。 就考试内容看, 又有“ 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试范围” 两大部分。 政治学科的考试范围有五个部分, 包括必修课程的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还有时事政治部分。虽然在文科综合试卷中, 时事政治部分不单独命题, 但作为高考试题的背景载体, 也具有重要的考核价值, 复习中不能忽视。 此外, 在 《 考试大纲》 的说明中, 还有题型示例, 也需要注意研究。

二、 怎样把握考查要求?

第一, 考核目标与复习方法有关吗?

从目标看, 《 考试大纲》 中所规定的四项目标与以往相比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更侧重在强调应用性, 而不是侧重在知识的掌握上; 二是更为具体明了, 易于理解和把握。 如“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往往是考生比较忽视的一种能力, 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考环节, 只有获取的信息准确, 才能为应用知识提供前提, 否则, 究竟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将会成为有效解答问题的第一个障碍。 因而, 怎样获取信息、 能否有效获取信息就构成了考生重要的应考能力。 从“ 调动和运用知识” 看, 能否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是在上一层级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 提升性的要求。 这里的关键就是能够将知识调动起来, 如果没有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就很难以调动起来。“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都是对考生更为综合性能力的要求。 这些能力的达到不仅需要考生对知识有所掌握, 能够迁移运用, 还需要考生综合运用。 具体就会表现为考试题目材料的新颖、 信息的综合、 话语表达方式的改变等。 这些考核目标的表达方式, 将有利于考生进一步明确政治学科的学习方式, 明确政治学科的知识不是背诵获得的, 而是要通过研究、 理解才能获得, 更要在研究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第二, 考核内容该怎样具体把握?

1. 首先, 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知识内容

不言而喻, 只有理解了所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构架, 才能够用宏观的认识统领微观的知识, 更为理性地分解、 认识每一个具体的知识要点, 才能够找到每一个具体知识在学科中的位置及其相应的意义, 也才能够在具体情境发生变化之后, 准确运用具体知识。 许多考生在复习中有一个重大误区就是一个点一个点地“ 背” 知识, 结果就是“ 知识点” 记住了, 但究竟是什么含义, 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仍然感到困惑, 究其原因就在于孤立地理解了知识。 所以, 复习中要学会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

2. 其次, 着重研究重点、 新点

什么是重点? 特别体现学科特点的就是重点。 比如《 经济生活》 , 最大的重点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府需要怎样做? 企业需要怎样做? 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这一系列内容, 就是近年高考的重点。 从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规定看, 《 政治生活》 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但教材内容修改许多。 有的考生对此很关注, 比如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 又增加了依宪治国, 该如何把握? 当然要研究宪法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所谓根本, 就是从根本上规定的人民的地位, 因此, 依宪治国的提出, 其实是更加强调了人民的权力, 具体表现在高考试题上, 则更多地表现在考查公民权利的实现。《 文化生活》 与 《 生活与哲学》 考核内容都没有变化。但在复习中还是要坚持把握重点。 特别要注意研究学科本质性的思想要求。 许多考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觉比较难以把握, 其实从高考的角度看, 重点不在于考生背诵多少内容, 而在于结合社会生活的理解。 就哲学看, 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要求, 即更加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加强调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以及人们追求真理的反复性、 无限性等, 更加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强调正确价值观点, 如,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等。 这些内容的设置也说明社会生活变化了, 人们的选择是多样的, 是自主的, 因此, 特别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 还要研究新的知识点。 新课程的新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没有理论难度, 但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 如, 需求弹性、 互补品替代品等相关知识。 这些内容虽然没有理论难度, 但在试题中以思维难度的形式出现, 也是需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的。 特别是以函数图象表达的相关选择题, 可能既不是社会热点, 又不是理论难点, 但是因为形式变化, 也会引发考生思维的障碍。第二类是有理论难度, 同时在高考中也是有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 如:“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这一知识既是理论难点, 也是社会热点。 国家明确提出, 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居民收入倍增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 更是高考备考复习需要重点研究的知识。 还有, 教材中并没有讲到“ 融资” 这个概念, 但考纲中出现了, 也是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的。 与此相对应, 我国的股票市场、 资本市场发展的状况极其意义显然也是备考复习的重点。

3. 再次, 还要学会重构知识

考试大纲中考查知识点的体系设置主要是根据教材知识体系设置的, 因此, 与教材知识内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但在复习时还需要打破体系, 根据新的问题情境重新设计、 编排知识结构, 即要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建构与问题要求相符合的新的逻辑结构。 这个过程, 就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训练过程。 这也是高考测试的基本目标, 即通过设置新情境、 新问题, 测试考生的知识重构过程。

第三, 社会热点问题怎样办?

凡是与社会现实重点、 热点问题关联度比较高的知识点当然也是重点。 政治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引导考生认识、 解决社会现实生活问题, 这正是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 这种生命力不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 即政治学科的高考试题更加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此, 对于考试大纲中的一些重要考点, 需要联系现实重点、 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考试大纲中关于时事政治部分也有明确的规定。 确定时事政治部分的考核范围为: 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这些要求一般是以试题载体的形式体现, 有时也可能直接在试题的答案中体现。 在2016 年的备考复习中, 至少有几个重大会议应是备考复习的重点, 即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制定的“ 一号文件”, 2016 年春季的“ 两会”。 几个大会的重要文件、 重要精神都是备考复习要重点研究的。 同时, 五大发展理念、 去库存、 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 文化产业发展等时事政治问题, 都可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背景或载体。

提醒考生注意, 有些内容在高考中是关注重点, 但在教材中却没有特别具体地重点论述, 这需要在复习中进行补充学习。 如农业和农村, 西部地区、 经济结构调整等。

第四, 还要研究高考试题吗?

如果说 《 考试大纲》 提示的是“ 考什么”, 而高考试题则是提示了“ 怎样考” 的问题。 因此, 备考复习中不仅要研究考纲中规定的考核内容, 更要研究这些内容怎样考。 即高考题会怎样选材、 怎样设置问题、怎样组织答案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看, 研究“ 怎样考”比研究“ 考什么” 更重要, 在 《 考试大纲》 的说明中, 题型示例的说明需要认真研究学习。

以上对考试大纲的理解以及复习方法仅侧重在一般性理解上。 真正掌握知识、 增强能力还必须在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

摘要: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正式出炉, 对于命题者和备考者都具有指令性的价值。在备考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知识内容, 着重研究重点及新增创新点, 重构整合知识点, 正确处理社会热点, 剖析高考真题。只有把握考试大纲重要内容和要求, 才能做到复习备考心中有数。

篇4:考研新大纲的变化及对策

考研英语体现公平和个性

这次英语听力移入到复试,体现了中国研究生考试个性化又一进步。欧美等国家在进行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基本都是根据各自的要求进行自主命题考核的。因为各个专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可能更看重阅读文献的能力,而对听、说能力要求相对较低,而有的专业则可能对听、说的要求很高。这种“一锅端”的统一评价体系显然不能满足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将听力考试放到复试当中,让各院校自主命题进行考核,更能够发挥出这一考试形式的真正作用。

考研英语更注重对整体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察

这次考研英语的调整,并不是弱化了对听力等一些方面能力的考核,而是使整个英语的考核向更深更透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对考生整体英语能力、实用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察。在这次考研大纲的调整中,取消了对要求单词的汉语释义,这同实际生活中英语实际使用情况的需要是相符合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并不是追求单词量,而是在尽可能用少的词语表达更多的意思。同时,在阅读理解当中增加一种新题型,重在考察学生对整个文章语言环境的把握,而不再是仅仅考察学生对局部细节的理解,这也弥补了考研英语多年来所存在的考察漏洞。而应用文的引入则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体现了职业性原则。总的来说,这次大纲的调整都是围绕着弥补以前考研英语能力来进行的,目的是使考研英语变得更加严密和系统。

一、词汇变化及对策

变化:词汇量从5300增加到5500,略有上升;旧大纲在每个单词旁边都附有汉语含义,而在新大纲当中则取消了汉语释义。

分析:虽然和旧大纲比较起来,新大纲仅仅增加了200个单词,但是由于取消了单词旁边的汉语释义,就使得这个单词在英文中的所有常规、非常规以及引申含义都成为了考试的内容,不再有超纲的问题了。这种考察方式从常规考察单词的横向联系转向了对单词的纵向延伸的考察。总的来说,在单词这一部分,考试的难度有不小的提升,也影响了总的考试难度的增加。

对策:首先,要特别重视新大纲所增加了200个单词,因为新增加的单词一定是考察的重点,否则没有增加的必要。而在学习这200个单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它们的引申意义的了解。其次,对于剩下的旧单词,学生在掌握了旧大纲所规定的含义之外,要重新掌握他们的引申含义和一些约定俗成的用法。

二、 听力部分变化和对策

变化:取消了初试当中的听力考试,放到复试当中进行。

分析:听力考试放到复试当中进行,并不意味这部分难度的绝对降低。相反,由于今年来复试在整个研究生录取当中的权重不断提高,听力考试仍然会在研究生录取当中充当重要角色。同时,这部分考试会因为自主命题而变得非常灵活,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策:首先,了解清楚自己将要报考的专业对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按照这一要求来进行合理的复习安排。其次,适当调整复习的先后主次,在不放弃听力复习的基础上,适当地将听力放到靠后一些的位置上,毕竟考生需要首先通过初试。 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重点锻炼一些跟专业有关的词汇和句子的听说。

三、 阅读部分的变化和对策

变化:增加了填充式阅读题型。

分析:阅读又增加了一类新的题型,使阅读分值占据了更大的比例,成为了整个考研英语当中最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这次增加的这一类新题型同取消的翻译题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翻译题型是重点考察一种细微的阅读文章的能力,而新题型则是一种开放式的填充式题型。它重点考察学生的宏观阅读能力,考察学生对文章各段落间的衔接部分的理解能力,文章长度也有明显的增加。总体上来看,阅读的难度是有了一定的增加。

对策:这种填充式的题型虽然第一次在考研英语当中出现,但对于整个英语教学和考试来说,并不是一种新的题型,在PETS五级考试等重要考试当中有类似的题型出现,考生可以在新的考研英语辅导资料没有面世之前,通过类似的考试题型来抢先熟悉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同时,在平时的复习当中,要注意多读和精读历年的考研阅读试题,多有针对性的进行长段落文章的阅读,增强自己的阅读耐心和对整个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

四、作文部分的变化和对策

变化:作文部分首次增加了10分的应用文写作。

分析:作文的比重在整个考研英语试题中再次得到了提升。实用性的应用文写作进入考研试题中,意味着整个考研英语向更加职业化和实用化方向发展。但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其实普通作文由于考察的模式和句型更为灵活,在难度上更大;而应用文则是一种模式化的写作,更容易掌握,评分的标准也更为单一,所以总的来看,作文的难度并没有提高。

篇5:2019考研政治新大纲

(业务课二:生物教学论)

一、考查目标

生物教学论考试涵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教学技能》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

要求考生: 1.对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地位、目标、理念、教学策略有较深认识。

2.能较好掌握生物学教学方法和技能。

3.能高效开展生物学课程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填空题:8-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名词解释:5个,每个3分,共15分; 3.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4.问答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教学设计:15分; 6.案例分析:15分。

(四)参考数目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刘恩山主编):80分; 2.《教学技能》(胡淑珍主编):50分; 3.《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20分。

三、考查范围

(一)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1.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对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地位、目标、理念、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对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具备高效开展生物学课程备课、教学评价的能力等。2.考查内容

(1)绪 论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2)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 ①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②生物学科核心素养。③生物学课程目标。

(3)第二章 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素养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过程的概念;自然科学的维度;科学过程的一般步骤;科学研究的三个环节;科学素养的概念和科学态度的组成;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四个方面。

(4)第三章 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类型、对生物教育的启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概念、类型;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源、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和对生物教育的启示;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发展、生物教育中的错误概念、概念转变理论和生物学教学。

(5)第四章 教学策略

概念图策略;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6)第五章 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

直观教学的优势;直观教具的类型与特点;直观教具的使用方法;直观教具的选择。

(7)第六章 中学生物学实验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及类型;生物学实验准备;学生实验的主要特点、学生实验的类型及教学、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环节;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类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8)第七章 生物学教师的备课

备课的意义及依据;备课的内容及程序(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备过程);教案(教学设计)的编写。

(9)第八章 生物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的概念;生物教育评价的种类;教学评价的种类和概念;试题分析的内容、试卷分析的内容及相关概念;实作评价:概念、类型、方法。

(10)第九章 生物学校外活动与教学中的安全 生物学校外活动的总目标;生物学校外活动的特征;生物学校外活动的进程中教师的工作职责。

(11)第十章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及专业素养发展 中学生物学教师怎样深入教育科研领域;现代教育观念(教育价值观、教学过程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评价观);教育研究基本方法;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当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教学技能

1.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否具备实施教学的能力等。2.考查内容

(1)第一章 教学设计技能

教材的分析和处理;课的类型和结构;教学方案的编制。(2)第二章 讲授技能 讲授技能的要点。

(3)第三章 课堂提问技能

课堂提问的意义;课堂提问的类型和特点;课堂提问的过程、要求。(4)第四章 板书技能

板书的功能;板书的内容和基本格式;板书的要求。(5)第五章 课堂体态语技能

课堂体态语的特点、基本功能、运用的基本原则;课堂体态语技能的基本内容。

(6)第六章 课堂纪律管理技能 课堂纪律的类型;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主要表现;课堂纪律管理技能的基本内容。

(三)《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 1.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对《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具备现代生物学教学理念。

2.考查内容

(1)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课程性质;基本理念。

(2)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3)课程结构

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4)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5)实施建议

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7)教学与评价案例

篇6:新大纲考研英语词汇大纲复习策略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附录一中的5500词汇并非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全部词汇数量,在此之外,在附录二中还有116个前缀后缀,这116个前缀后缀会和5500词汇中一部分很简单的基础词汇“排列组合”衍生出一些新的词汇,数量在2500左右,对于这2500词汇,同学们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先牢记5500词汇,再掌握必要的词根词缀知识,那么这部分2500新单词在记忆上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同时,附录二中还给出了一个专有名词词汇表,列出了若干国名,州名,人名等常用专有名词,对于该部分名词,同学们识记就好,在掌握上,不要求能够拼写,该部分词汇的考察主要体现在翻译题型中,且考察的分值比例很小。

二、明确5500词汇的组成及各部分考察的侧重点

附录一中的5500词汇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基础词汇与重点词汇。

基础词汇有2000个左右,主要指初高中词汇。从形式来看,初高中单词较短,单音节或双音节单词较多,在记忆上比起大学词汇要简单许多。然而,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基础词汇的考察侧重点或者说难点并不在记忆这个层面上,因为从大纲对考研英语的考试要求来看,基础词汇的识记已经默认同学们已经掌握,基础词汇考察的侧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1.熟词生义

几乎每一个英语单词都不止有一个释义,有的单词甚至多答30多个释义,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go和come,在《新英汉大辞典》上,我们可以看到分别有41与17个释义,这其中,第1释义,即“去”和“来”是我们最熟悉的释义,但考研英语对词义的考察往往不是对第一释义的掌握,比如:As many people hit middleage,they often start to not ice that their memory andmental clarity are not what they used to be.(2014年完形)“hit”作为我们的“熟词”在这里并不做“击打”的含义,而是“到达”的意思,再比如:The large,slow-growing animals were easy game,and wer equickly hunted to extinction.(2006年Text2)”game”作为我们的熟词在这里也不是“游戏”的意思,而是“猎物”。对于熟词生义的考察,同学们首先要能够熟记单词的基本释义,即第一释义,在此基础上,对于经常考察的单词“生义”要有意识的善于总结,事实上,英语单词虽多,每个单词的释义也不止一个,但考研英语单词的数量,尤其是基础单词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只要同学们坚持阅读,对于哪些单词的生义是经常出现的一定会逐渐了解的。

2.词义辨析

词义辨析的考察较多的体现在完形填空中,主要以词与词的意义辨析或词组与词组之间的意义辨析两种考察形式出现。对于汉语词义相近的单词,查看单词的英文释义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而清晰的了解汉语词义相近的单词在意义上的细微区别。而对于词组与词组之间的意义辨析,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去积累,见一个记一个,只有有了量的积累,熟记常见词组的基本释义,才能保证我们在此类体型上游刃有余。

重点词汇有3500个左右,重点词汇又叫核心词汇,与大学英语六级词汇重合率较高,从形式上看,重点词汇类属的单词大都较长,很多为多音节单词,因此,识记便成为重点词汇的考察侧重点,对于重点词汇的记忆,这里推荐大家使用词根词缀记忆法,即在了解一定数量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的基础之上,去识记重点词汇,词根词缀记忆法有助于同学们找到单词在组成上的逻辑与联系,理解的东西更容易被记住,且词根词缀记忆法来自于西方的词源学,是有理论支撑的,十分科学的单词学习记忆方法,能帮助同学们记忆重点词汇中约80%的单词,这也是为什么同学们应重视词根词缀记忆法的重要原因,而对于剩余的20%的单词,同学们则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你此前掌握的记忆方法去记忆,但事实上,除词根词缀记忆法外,其它单词记忆法也只能帮助我们记忆约20%的重点单词。

除基础词汇和重点词汇外,还有约3%的超纲词汇会出现在真题的考察之中,对于这一部分超纲词汇,同学们不必刻意的花时间去复习,单独记忆超纲词汇,而应在阅读之中去总结记忆,见到一个记一个,但在掌握的要求上,不需要能够拼写,虽然考研英语大纲中所规定的词汇量是有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词汇量越大,对于考试取得高分的帮助就越大。

1.针对考研英语新大纲定制的复习计划

2.2017考研英语最新大纲核心词汇

3.考研英语大纲复习方法

4.2017考研英语大纲复习建议

5.考研英语复习策略

6.2018考研英语词汇大纲

7.2015年考研英语词汇怎么复习

8.考研英语词汇复习指南

9.考研英语词汇复习试题附答案

上一篇:地球的形状听课笔记下一篇:幼师资格证考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