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乌合之众》的读后感600字心得

2024-05-10

高中《乌合之众》的读后感600字心得(共5篇)

篇1:高中《乌合之众》的读后感600字心得

早就听说《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必看之书,而它的作者法国人古斯诺夫.勒庞也成为研究大众心理学的笔祖级人物,著作出版于1895年,一百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在被学习、被引用,还在各个领域各个群体事件中看得见其理论,真不愧是经典之作。书的核心论点就是:群体具有强大的破环力,群体是短视的、无意识的,会受着暗示、传染的影响。而个人在群体中受到催眠,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和辨别力,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低下、且极易冲动的生物。

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_民主进程的原因:即传统宗教、政治及社会信仰的毁灭和技术发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使群众作为一种民主力量崛起。

_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会突然爆发。

_领袖煽动信众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手法: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物。

_大凡能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即使在已经铸成大错、思想的荒谬已经暴露无疑时,也不会动摇他的信念。

_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_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为都有传染性。

_心理群体中的个人会像受到催眠一样,他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

_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_群体可以杀人放火,不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

_群体并不进行推理,它对观念或是全盘接受、或是完全拒绝;对它产生影响的暗示,会彻底征服它的理解力,并且使它倾向于立刻变成行为。

篇2:高中《乌合之众》的读后感600字心得

勒庞首先介绍了群体的心理,包括情感、道德观、观念、理性、想象力与信仰;随后探讨了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及群体意见的变化范围,认为群体意见主要受民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等间接因素,以及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等直接因素的影响,群体意见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最后对群体进行了分类研究。书中没有提供太多方法 论的内容,仅有的一些穿插在对于群体的各种分析里。总体来说,勒庞对人类群体心理持悲观态度,他在书中反复用例子说明群体的无能,认为即便是独立、理性的个体成为群体的一员后,也会变成感性、智力低下、头脑简单、性格冲动、易受暗示且易于被掌控的乌合之众。

每每读到勒庞对于群众的论断,都会觉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意识的成为了那“乌合之众”的一员。这也是勒庞的厉害之处,读者总会在读书时联想自己和身边的例子。勒庞的每一个观点,总能够让读者自觉地去想到或去寻找到一些对应的案例,并且在找到之后对勒庞的观点更加深信不疑。勒庞将其深谙大众心理的长处在写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读者读完之后大呼过瘾。他深知如何“以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的方式来煽动群众的情绪”,并把这一手段成功地用在了读者身上。他把读者这个群体当成了“乌合之众”,并且获得了成功。读者在阅读时,在浑然不自觉中成为了乌合之众。全书在这样在没有提供太多方法 论的情况下,勒庞“言之凿凿”的将其仅靠个别案例做支撑直接得出的结论轻易的说服了读者。

篇3: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不过个人认为研究产生联系心理的原因应该是心理学家最关心的事情,而我们作为投资者应该可以直接借鉴和参考勒庞对已经具备群体效应的群体的研究成果。因为股市应该是一个具备群体效应的群体成员构成的群体行为表现,股价对群体成员起到了利益驱动作用,而股价只是可以被小部分人操纵的一个标识而已,尤其是小盘股。从这种角度理解,股市操纵者就可以通过股价的表现,在股民这个群体中产生领袖效应,以致让股民形成无理智跟随的群体效应。

发现一群人中能产生群体效应的共性、激发群体中的群体效应、合理运用群体中的群体效应。可以让企业家事半功倍,让企业中的员工形成一 个极具竞争力、凝聚力的团队;革命家也是一样,运用好了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为你奉献;,但是如果企业家、革命家是激发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而产生的群体效应,那样只会让其昙花一现,给历史留下悲惨的一幕。

篇4: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刚刚翻看《乌合之众》的那几个小时里,我的内心塞满了对庞勒有关群体心理理论的认同感。尽管或许受时代限制,对于书中的一些内容我无法赞同,但是仅从群体心理的理论解释角度而言,这本《乌合之众》让我拍手叫绝。在作者的阐发以及举例中,我看到的是当今社会种.种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这样一本来自一百多年前的理论书所引发的共鸣感,让我终于明白为何它在社会现象类作文范本中的出镜率如此之高了。有人说它具有前瞻性,有人说是因为我国真正落后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而我的观点是,这种无论时间、空间上的差距有多大,群体心理却异常契合的现象,或许恰恰说明了这样心理是来自人类本身的。

人类都是由人猿进化而来,追根溯源说白了也就只是万千动物之一,也具有动物都具有的特征。尽管人类经过多年进化、受教育、思想在一个又一个文明时代中更迭,但仍是有着动物的属性的。当人作为一个个体行动时,他的理智总是大脑的主要操纵者,由此他可以判断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错的,从而避免错误。而当人作为群体时恰恰是情感作为大脑的主要操纵者。所以群体的特征往往是冲动、易变、急躁的。因为我们自原始时代继承而来的破坏性和野蛮的本能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当他进入一个不负责任的群体时,因为知道不会被处罚,这种本能便会得到更加彻底的释放。庞勒称群体为“无名氏”,因为群体的数量庞大,群体中的个人难以被追究责任。所以他们对于责任的约束感就会完全消失。这样的心理让我不免联想到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网络暴力情况。键盘侠们在一个匿名的网络群体中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辱骂诅咒某一个人,有时便会演变成“怒怼”。这样的行为根本就并非什么直率而是一种因不用负责任而产生的无所顾忌。甚至有一些人根本不知道事情原委就会随大流去指责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这便是群体对于个人的同化作用。

庞勒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说的网络暴力的例子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的是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且强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

篇5:高中《乌合之众》的读后感600字心得

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为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上一篇:个体工商户申请开业登记表的必备材料下一篇:毕业生会计电算化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