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染病疫情隔离留观制度

2024-05-17

学校传染病疫情隔离留观制度(精选6篇)

篇1:学校传染病疫情隔离留观制度

许河一中传染病疫情隔离留观制度

1、各班级在班内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立即通知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等,并第一时间上报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有相关责任人带至学校隔离室。

2、由村医及乡卫生院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以及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3、患传染病的学生及教职工在患病期间必须按上级疫情防控要求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

4、凡与患传染病学生有过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应进行隔离观察。

5、凡患传染病的学生及教职员工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村委和医院证明,经校领导确认同意后方可复课。

篇2:学校传染病疫情隔离留观制度

为了认真加强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保障广大学生身体健康,防止传染病在学校的暴发和流行,对患传染病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学校传染病隔离制度如下:

一、学校发现传染病人后立即让其隔离治疗,隔离时间以医学观察日为准,病愈后要有医院传染病科医生证明,由校医检查后方可返校上课。

二、对发生疫情的班级在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内要与其他班级学生相对隔离,停止去公用教室上课,禁止与其他学生共同用餐、共同游戏和活动。

三、传染病流行期间学校应尽量减少集体活动。

四、传染病流行期间学生要带好口罩,做好自我防护。

篇3:学校传染病疫情隔离留观制度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2007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中的学校暴发疫情, 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2 传染病诊断标准

按照《传染病学》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和国家制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甲型肝炎 (简称甲肝) [GB 17010-1997], 麻疹[GB 15983-1995],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 [GB 16002-1995],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GB 15994-1995], 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腮腺炎) [GB 17016-1997], 风疹[GB 17009-1997],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简称结膜炎) [WS 217-2001], 感染性腹泻 (简称腹泻) [GB 17012-1997]。水痘则按照《传染病学》诊断。

1.3 暴发疫情确认标准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定的“关于学校传染病报告内容与范围”, 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与《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要求, 凡学校报告的“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 1 d内有3例或者连续3 d内有多个学生 (5例以上) 患病, 并有相似症状 (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 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的疑似传染病例”均视为暴发疫情, 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

1.4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进行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暴发疫情概况

2002-2007年上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接到和调查学校报告发生的传染病暴发疫情26起, 患病人数399人, 无死亡病例;无甲类传染病疫情报告, 法定乙类传染病暴发7起 (76人) 占26.92%, 法定丙类传染病暴发18起 (310人) 占69.23%, 其他传染病 (水痘) 暴发1起 (13人) 占3.85%。肠道传染病疫情7起, 呼吸道传染病疫情17起, 接触性传染病疫情2起。见表1。

注: () 外数字为疫情起数, () 内数字为发病人数。

2.2 疫情分布

2.2.1 地区分布

农村学校共暴发疫情16起 (肠道传染病6起, 呼吸道9起, 其他1起) , 占总数的61.53%, 病人数占总病人数的54.88%。各病种与病人数构成比分别为:肠道传染病占85.7% (6/7) , 病人数占76.72% (89/116) ;呼吸道传染病占52.9% (9/16) , 病人数占47.56% (117/246) ;水痘1起, 病人数占35.16% (13/37) 。城镇学校暴发疫情10起 (肠道传染病1起, 呼吸道传染病8起, 接触性1起) , 占总数的38.47%, 病人数占45.12% (180/399) ;呼吸道传染病占80.0% (8/10) , 病人数占71.66% (129/180) ;肠道传染病1起, 占14.29% (1/7) , 病人数占23.28% (30/116) ;结膜炎1起, 病人数占64.85% (24/37) 。农村与城镇学校传染病暴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502, P<0.01) 。见表2, 图1。

2.2.2 人群分布

小学暴发疫情19起占总疫情的73.1%, 病人数占总数的77.19%。各病种暴发起数和病人数构成比如下:肠道传染病占71.4% (5/7) , 病人数占74.14% (86/116) ;呼吸道传染病占76.47% (13/17) , 病人数占84.96% (209/246) ;接触性传染病 (水痘) 病人数占35.14%。中学暴发疫情7起, 占总疫情的26.9%, 病人数占总数的22.81%, 分别是肠道传染病占28.6% (2/7) , 病人数占25.86% (30/116) ;呼吸道传染病占23.5% (4/17) , 病人数占15.04% (37/246) ;接触性传染病 (结膜炎) 1起, 病人数占64.86%。小学和中学传染病暴发存在显著差异 (χ2=46.218, P<0.001) 。

男生发病占总病例数的49.38%, 女生占总数的50.6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40, P>0.05) ;6~9岁小学生占总数的52.38%, 10~13岁小学生占30.08%, ≥14岁人群占17.5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41, P<0.001) 。

2.2.3 季节分布

春秋季共暴发疫情24起占总暴发疫情的92.31%, 春季发生17起 (甲肝1起, 风疹8起, 麻疹和腮腺炎各4起) 占总疫情的65.39%, 以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秋季发生7起 (菌痢2起, 腹泻4起, 水痘1起) , 占总疫情的26.92%, 与饮用水和饮食卫生密切相关;冬季和夏季各1起 (流感和结膜炎各1起) , 占总疫情的7.69%。

2.3 疫情暴发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 农村学校6所暴发肠道传染病的学校不提供开水, 学生只能饮用生水。5所学校使用山泉水或河水, 1所学校有自备井水, 但无消毒和防护措施, 水质均易被周围农田水污染。暴发的5起感染性腹泻皆由于学生饮用了被粪便污染的水质所致。某初中暴发的1起甲肝是一位住校生发生甲肝后未及时隔离治疗, 传染至同宿舍人员。在2所偏远山区的小学和1所流动儿童较多的中心小学一~三年级学生中暴发麻疹, 首发病例均为未接种麻疹疫苗的流动儿童, 续发病例以未完成全程免疫接种的流动和留守儿童为主, 麻疹疫苗接种率仅为64.71% (22/34) ;小学生易暴发水痘、风疹和腮腺炎, 除相应疫苗几乎未接种外, 学校及家长对其传染性和危害性认识差, 对病人未及时报告和隔离治疗也是导致流行的因素之一。

城镇学校疫情暴发原因分别是:某中学菌痢暴发的传染源为校内食堂的厨师 (属慢性菌痢带菌者) , 通过饮食造成传播;某中学住校生出现结膜炎流行为首发病例未隔离治疗, 由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引起传播;某中学学生暴发流感的传染源是患该病教师未隔离治疗所致。某所小学暴发麻疹也由患病的老师导致传染。近年来, 小学生多暴发丙类呼吸道传染病, 病种以潜伏期短的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为主, 主要因为相应疫苗尚未纳入国家计划免疫, 接种率低未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在人口密集的学校易暴发流行。

2.4 疫情暴发趋势分析

2002-2004年学校暴发疫情14起, 其中肠道传染病7起, 呼吸道传染病5起;2005-2007年暴发疫情12起, 均属呼吸道传染病, 期间疫情暴发数量无明显变化, 但传染病的病种发生了改变。自“非典”后, 学校在加强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同时, 农村学校逐步改善了学校饮用水供应, 中学加强了饮食管理, 肠道传染病暴发得到了控制。但近年来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和水痘等传染病在校内暴发现象增多, 与学校人口密集, 加上易感人群相应疫苗的接种率低有关,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可能成为学校传染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与深圳市南山区2006年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结果相似[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和预防接种工作较城市薄弱, 农村学校基本无法供应合格的饮用水, 学生饮用被污染的生水易暴发肠道传染病;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 大量的流动和留守儿童免疫接种不及时是引起麻疹等传染病暴发的根本原因;风疹、水痘和腮腺炎等相应疫苗的接种率低, 已成为近年来学校传染病暴发的主要病种。

抓好学校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食品卫生法》, 加强沟通与协作 (如校内食品和饮用水的管理, 儿童入学查验接种证等) , 及时通报疾病发生情况。学校方面: (1) 应健全相关卫生管理制度并抓好督查落实, 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 ; (2) 抓好学生饮用水和饮食的供应和管理; (3) 开展好健康教育和季节性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部门: (1) 应加强对学校食堂和饮用水的督查; (2) 加强疫情监测, 及早发现学校内的传染病, 指导学校及时排除致病隐患; (3) 提高易感人群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流感疫苗等二类疫苗的接种率。通过采取上述各项措施, 能有效防止相应传染病在校内的暴发流行, 确保学校的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

摘要:目的分析上犹县2002-2007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状况, 探讨预防控制学校暴发疫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以上犹县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26起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中乙类7起, 丙类18起, 其他传染病1起;肠道传染病7起, 呼吸道传染病17起, 接触性传染病2起;农村学校16起, 城镇学校10起;小学19起, 中学7起;春秋季共暴发24起, 冬季和夏季各1起。结论应重点加强学校易感人群传染病防治工作, 加强学校饮用水和饮食管理。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学生

参考文献

[1]楼乐平, 汪永良.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特点及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4, 20 (6) :532-533.

篇4: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特点及对策

学校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通过人员和物资输入病原体。①经人输入:学生来自于社会的每个家庭,课余时间与校外环境发生交往,随时有发生传染病可能。节假日后返校或新学期开学不久,是学生传染病的多发期。学生家庭分布区域越广和学生人数越多,学校输入病原体的概率也就越大。学校员工,如校食堂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学校附近的社会人群,染上病原体的机会较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病原体可通过污染作业环境,引发严重的食源性疾病发生。②经物输入:校园内人群的一切学习、生活所需物资都得从社会中输入,其中的一些物资可作为病原体的媒介,如食物和水等,这些物资进入校园,如果把关不严,随物引入病原体,可引发介食物、水传播的传染病。部分学校将食堂承包出去,更增大了病原体随食品进入校园的几率。另外,学校附近设置的小摊小贩,卫生状况极差,学生购买和食用这些食品后,极有感染病原体的可能。由校外输入的水源,易受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被污染,若学校作为饮用水水源,易传播感染性腹泻。

具有相对独立性: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同一时期、同一校园内生活着相对稳定的一批人群。校园的内部环境是固定的,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内人群的健康。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在传染病传播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给疾病的传播与爆发创造了外部条件。①提供了疾病传播的场所:学校中的一些场所,如教室、食堂、寝室等,学生在这里学习、用餐、住宿。呼吸着同室的空气,使用着室内的物品,而当这些场所存在结构不合理,如场地空间狭窄,人均占有量小。设施不全,如通风、消毒、排污设施等。管理不严,如无卫生制度,室内的空气、物品就易受到污染,在此环境下,一旦受病原体污染,这里的人群要遭受疾病感染的威胁。不仅如此,学校内还存在着大量污物,如生活污水、粪便、垃圾等。这些污物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校园内环境的污染,如污染水源,井水、污染食堂、或成为媒介昆虫的孳生地等。②易感人群的聚集:众多学生聚集在一起,可积累一定的易感人群。学生群体与社会群体相比,具有同一低年龄段的特征,而这一特征与他们的易感性高低有关。人群的易感性取决于他们的免疫力,而机体的免疫力的获得,则取决于他们既往感染史和免疫接种史,低年龄者由于人生历程不长,期间感染某种传染病的机会较高年龄段少,显然,低年龄人群易感性高。众所周知,通过有效的免疫接种可预防相关传染病,这使得低年龄段人群可通过接种相关疫苗获得免疫,从而降低其易感性。然而,在实施计划免疫的今天,影响他们是否获得免疫力的因素还很多,如得不到疫苗的及时免疫接种、接种质量不高、免疫持久性差等。因此,在疫苗接种人群中仍有一部分人缺乏免疫力。当易感人群聚集在一起时,病原体一旦侵入到他们的生活环境之中,而外部的环境又为他们的感染提供了条件,就可能引发疫情局部爆发,因此易感人群的积累是疫情局部爆发流行的重要前提。

对 策

针对学校社会性的特点采取的措施:①了解疫情信息: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病原体多由校外输入。针对这一特性,如果能及时了解到社会人群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情况,事先采取相应措施,就可避免校园内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了解疫情信息,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当学生来源于本地区时,学校应随时了解当地的疫情情况。若学校招生范围大,学校还应了解学生出生地传染病疫情。尤其是在招收新生时,了解当地疫情信息,学校可与疾病控制机构经常取得联系。而疾病控制机构也有责任定期及时向教育部门通报当前的疫情情况,通报方式可采取网络发布的形式,以达到及时沟通。②加强监测,及时发现传染源:新生入学时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发现一些慢性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如结核病、乙肝等。对来源于某种传染病流行地区的学生,学校可有针对性地增设检测项目,以防病原体从异地输入,如疟疾。针对学生节假日返校后这一时期易输入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这期间学校应经常了解返校学生的健康状况,发现可疑对象及时采取措施。一旦发现校园外有传染病流行或爆发时,学校应高度警惕,加强监测,严防病原体的输入。如流感流行时,学校可采取晨检措施,及时发现传染源。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监测:除定期进行必要的健康体检外,学校应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发现可疑者及时隔离治疗。③严格把关,防止病原体随物输入:学校食堂要严把进货关,杜绝霉变、污染食品原料进入学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食品采购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具有鉴别食品优劣的能力;同时,学校要对食堂食品原料进货这一环节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餐饮业及副食品店的监督,彻底取缔无证经营者。对校园外输入的饮用水要加强管理,自来水尽可能地采用直接供应方式,防止二次污染;商品水要选择合格的产品,使用时保持清洁卫生;学校原则上应杜绝直接引用河、池水作为校园内的生活水,确有必要时,则水质必须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同时要加强水源的保护,严防生物污染。

篇5:学校传染病消毒、通风和隔离制度

消毒

1、每周各班常规消毒一次,并做好记录。

2、做好教室、专用教室、办公室的消毒工作,用喷洒揩擦消毒。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要重点消毒,增加消毒次数,并用紫外线消毒灯消毒,用含氯消毒液擦桌、拖地消毒。

3、体温表用巴氏消毒液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用9%生理盐水擦拭。

4、校医室每周消毒两次,紫外线灯照射一次。

通风

1、每日各班在上午大课间、中午、下午大课间开窗通风一次,时间30分钟且对流。

2、温暖天气宜实行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

3、各班每日开窗通风要有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

4、发生传染病时通风次数和时间要增加。

隔离

1、对发生疫情的班级停止去专用教室上课,停止去二课堂上课和游泳课。

2、对发生疫情的班级除及时上报迅速隔离,重点做好教室的桌面、地面、门把手等消毒。

3、隔离时间以医学观察日为准,病愈后要有医院证明,由校医室检查后方可进班上课。

4、传染病流行期间,不组织大型聚集性活动。嘱学生勤洗手、多喝水、不去人口密集公共场所。提倡戴口罩,注射疫苗,以防被传染病感染。

篇6:学校疫情期间隔离室管理制度

2、每天对住宿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发现有体温高于37.3℃时,及时通知项目部疫情领导小组,进行隔离观察或住院治疗。

3、宿舍实行日报制度,每天不少于两次,上报体温及人员出行情况。

4、宿舍住宿人员不得私自将无关人员带进宿舍住宿。

5、进出生活区必须佩戴口罩,并每天进行更换,防止细菌感染。

6、宿舍公共区域有专人进行每天不少于2次的消毒,重点部位如宿舍门把手、餐桌、碗柜、卫生间等,应重点消毒,增加消毒频率。

7、宿舍住宿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各宿舍住宿人员严格执行宿舍管理制度。

8、宿舍内注意通风及用电、用水、用火安全,做到人走灯关、水关、火灭。

9、保证饭前及便后洗手,碗筷、水杯、毛巾不混用。

10、食堂必须采用分餐进食,避免人员密集扎堆,防止感染。

11、就餐时,必须认真洗手,不得在就餐时扎堆,避免面对面就餐,避免就餐时说话。

12、进入宿舍生活区,在就餐时最后一刻才能摘下口罩。

13、有电梯宿舍,乘坐电梯必须佩戴口罩,每天对电梯按钮进行消毒,按压电梯后手指请勿接触口鼻及揉眼,更不得接触口罩,到达楼层后及时洗手才能防止感染。

上一篇:车险热点问题下一篇:电子电工期末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