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读后感

2024-05-02

《感动》读后感(通用18篇)

篇1:《感动》读后感

林肯曾经说过:“我之所能,都归功于天使般的母亲。”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感动》,文中那伟大无私的母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星期六,外公来我家,在晚饭的餐桌上,妈妈给我和外公每人一个香喷喷的鸡腿,自己却吃皮包骨的鸡头,外公的话让我明白了妈妈“爱”吃鸡头,是为了让我多吃点鸡肉,让我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感情,也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看来随意的眼神,听起来似乎平淡的话语,无不蕴含着令人动心的真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

记得那一次,天气很炎热,热的能让你的衣服烧着。我躺在床上睡觉,但怎么睡也睡不着,这时妈妈走过来温和地说:“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我好热啊!”我说。“你快睡吧!我来给你扇扇风就好了。”妈妈说。她拿起扇子给我扇风,慢慢地我睡着了,当我睡醒了睁开眼睛看到眼前的情景,我被母亲深深地感动了。

母亲是长流不息的河,母亲是冬天的火,母亲是凉爽的风。“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读了这篇文章更让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谛。

篇2:《感动》读后感

这本书有着让我爱不释手的封面,还有成百上千的故事呢!有《小青蛙找外婆》《小鱼的泪》《雨人》《住在摩天大楼顶层的马》等。其中我对《小青蛙找外婆》印象最深。它描写了一只小青蛙为了找到外婆不懈努力,但发现环境被破坏地很严重,大树被砍得片甲不留,湖水也被染了色。但最后小青蛙在小男孩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外婆,小青蛙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小青蛙为了找到外婆不懈努力让我深受感动。它为了找到外婆义无反顾地坚持训练了49天,并度过重重难关,终于找到了外婆。说明小青蛙肯为一件事情义无反顾地苦下功夫。但这种精神却似乎被遗忘,许多人都会半途而废,中途放弃。

我们在社会上也应该像小青蛙那样,不能半途而废,要勇敢地坚持下去,把事情做完。要是把小青蛙换成我,可能就不会坚持下去,中途就落荒而逃了。

篇3:《感动》读后感

由陕西广播电视台策划发起,由全省11家电视媒体联动的寻找“感动我的人”大型媒体行动旨在挖掘和发现百姓身边的感人故事和时代精神,宣传弘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意义,在策划、选题和新闻节目的创新上有了可贵的探索。“感动我的人”大型媒体行动不光感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在陕西省新闻队伍中也产生了强烈反响,许多记者和编采人员、节目主持人都深入到一线采访拍摄、激情互动,在具体的“三个贴近”实践中受到了震撼和教育。“感动我的人”大型媒体行动同时受到了局领导和省委有关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当我们接到策划编导“感动我的人”主题晚会任务的时候,我们首先被这个大型媒体行动震动和感动,但是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挑战。一是晚会的时间紧、经费少、要求高;二是由于活动的周期性较长,晚会的悬念感和期待值不足;三是晚会的出新较难。为此,我们从以下三点着手。

1“逆向创意”与期望点

大型媒体行动“感动我的人”吸引了方方面面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热情参与和极大关注,在三秦大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台晚会的主角是十位入选的“感动我的人”,他们牵动着所有参与到这次大型媒体行动中的人们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同时这台晚会也是获得“感动我的人”殊荣的十位嘉宾首次汇聚省会西安,相聚主题晚会现场,通过七彩荧屏再次让我们感受他们的“感动”魅力。十位“感动我的人”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出场与大家见面,谁将为“感动我的人”宣读颁奖词,谁将为“感动我的人”现场颁奖,都将成为晚会的看点和亮点。

因此我们决定采用少年儿童队礼相迎、辉煌而大气音乐烘托的形式出场,并在每组采访结束后由到场的领导为其颁奖的隆重仪式。我们就是要在电视荧屏上为优秀的普通人唱响平凡者的“感动”之歌,让他们得到最大的尊敬和最高的赞美。在每组颁奖之后,我们特别安排了电视观众较为熟悉的新闻中心的播音员、主持人演唱延伸主题和情感的歌曲,让观众通过他们歌唱才艺的展示了解他们播音主持之外的另一面。这个创意既是对陕西电视台新闻栏目的推介,又是对活动的最好宣传。晚会播出后,许多观众和业内人士对这一点表示赞许和好评。他们说,虽然晚会没请一个以往的大腕,但是效果比请了大腕还要好。

还必须提到的是晚会的开场新颖独特、别开生面。在激情感动的主题曲中,十组造型凝重而震撼;十台摄像扛机融入造型,给人以强烈的动感。每组造型中记者同期采访声依次报道,开场开门见山,先声多人,立即把晚会推向第一个高潮。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情景再现了“感动我的人”大型媒体行动,不禁让人拍手叫绝。

2“深度设计”与动情点

这台晚会的特点是突出“新闻性、纪实性、仪式性”,但晚会以“人物故事本身的震撼力”为风格,以“动情”感人为主调。说句实在话,主持人与十位当选的嘉宾现场对话是晚会的重中之重。虽然有“活动短片”和“人物短片”在晚会中作支撑,但对话能否出情出彩,能否朴实生动,能否谈得有滋有味,能否抓住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是叫我们忐忑不安的。

为此,我们几次和当事人、采访记者沟通设计,多次和记者以及有关人员集思广益。从哪个话题切入,怎么提问交谈,请谁来到现场,请谁意外出现,在不经意间拿出什么“道具”,当事人情绪怎么控制,以什么方式收场等都让我们绞尽脑汁。晚会中“李晓峰与学生惠立峰的相见”“李伟与父母的激情遭遇”“张世军与被救母子的相见”等都是我们刻意进行设计的。还有“一包润喉片”“一对羊皮护膝”、书法家现场挥毫“自强不息”、聋哑学校学生的小礼物等也都是在我们的引导下萌发的。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特别要说明的是颁奖词的撰写、宣读颁奖词人员的选定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些来自“草根”层面的普通人最质朴的声音产生了最大的感染力。正是这一层又一层的深度设计,拨动着观众情感的闸门,掀起了一个个动情点,晚会至始至终都让观众不禁落泪。

3“平时包装”与突破点

任何晚会都离不开包装,“感动我的人”主题晚会的包装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是晚会的舞美设计突出了新闻的纪实特点,用八幅放大的在活动现场工作照片在舞台的两侧营造出特有的氛围和场景,一下子就把观众的视线和情绪带入主题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八幅大照片中黑白与彩色反差效果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把照片隔开的则是新闻节目的主色调蓝色和用蓝色拼音字母拼写的“感动我的人”,使舞美设计显得简洁而实在、朴素而大气。舞美中点题的五个书法大字“感动我的人”笔法洒脱、内涵凝重、极富震撼力和冲击力,成为这台晚会舞美设计中的点睛之笔,突破了小投入与大晚会舞美制作的难题。

其次是晚会的宣传包装与跟进,从晚会的宣传片到晚会的动态报道以及晚会主题歌的宣传都为晚会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动人的故事写下平凡,朴素的传奇留下精彩,执着的追求把梦想托起,感动的精神让大地震撼。感动你我,感动时代,和谐的家园温暖可爱;感动生活,感动时代,美好的明天充满期待。”有评论说:“感动我的人”主题晚会不光是陕西电视荧屏上一颗闪亮的珍珠,同时也是新闻节目和主题晚会的一个很好的样板。这是对节目的肯定和鞭策,晚会留给我们的许多遗憾只有在今后的节目中去弥补了。但我们要再次从心地说:感谢那些让我们“感动”的人们,感谢所有为这台晚会奉献的人们,我们会继续将这份感动延续下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时代作品。

摘要:“感动我的人”大型媒体行动旨在挖掘和发现百姓身边的感人故事和时代精神,宣传弘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意义,在策划、选题和新闻节目的创新上有了可贵的探索,晚会的特点是突出“新闻性、纪实性、仪式性”,以“人物故事本身的震撼力”为风格,以“动情”感人为主调。这台晚会的主角是十位入选的“感动我的人”,他们牵动着所有参与到这次大型媒体行动中的人们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晚会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得到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篇4:《感动中国2015》观后感

这位老人今年已经整整86岁的高龄了,仅仅靠着磨刀为生,虽然生活清苦,但却乐善好施。二十多年来,他把磨刀挣来的微薄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慈善公益,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捐款。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时,老人先后向红十字会捐出数千枚硬币。当得知某地发生自然灾害时,他又急匆匆地赶过去,带着那几个月辛辛苦苦磨刀挣得的几百枚硬币,坐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才来到红十字会,就是为了奉献一份自己的爱心。2013年,他将两年来磨刀积攒下来的积蓄全部捐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累计捐款达到了23392.2元。

在我们看来,23392.2元或许不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但对于吴锦泉老人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磨一把刀一块钱,我们想想,这需要多少个日夜才能赚到这些钱呀!吴锦泉爷爷靠着辛苦赚来的微薄收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吴爷爷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很了不起,值得所有人去学习。

对比自己,吴锦泉爷爷,您的内心是多么的高尚呀,您宁愿在午饭时只用一杯白开水充饥,也要多省一分钱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而经常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却随意丢弃与浪费,在我们的生活字眼中,或许“节省”二字,根本就是陌生的。在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从此懂得如何让自己去帮助更多的人,同时我也想说,我们的社会需要多些像您这样的“正能量”。

篇5:《感动》读后感

今年的寒假,我读了一本是人们深思的书,它就是《美丽心灵,感动中国人物赞歌》。这本书详细介绍这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挖掘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道德闪光点的高尚品质,他们或者自强不息、或者无私无畏、或者孝老爱劳老……以纷拥如潮的善举诠释人生的真谛,用默然无闻的奉献构就完善的人格,为我们青少年树立了好榜样。你通过阅读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教育和启示,从而达到广大青少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教育效果。读了这本书,我体验到了感动。

这本书中有曾经获得过“感动中国人物”称号的十四位人物,有独自照顾养母的孟佩杰;有因意外触电失去双臂,但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的刘伟;有不顾生命危险救坠落儿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有放弃荣华富贵去偏远地区关注弱势群体并尽力为其争取权利的张平宜……

这些人物的感人事迹让我们全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闻之震惊。他们的感人事迹让全国人民知道了,他们的高尚品质让我们为之动容。这本书让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赞叹。

篇6:《感动》读后感

他们的事迹平凡吗?

平凡,因为他们每天一样在上课,一样在备课,一样在改作业,一样在课后辅导,一样要照顾自己的家庭。

他们的事迹不平凡吗?

不平凡,同样的上课,他们更有效率;一样的备课,他们能把教学设计得更合理、更有情调、更详细、更生动,甚至连字也写得更美;一样的改作业,作业改得更细致,还要随时给学生面批真正做到耳提面命;一样的课后辅导,他们做得更耐心更有人情味;而他们的家庭,一样照顾得很好。

最美教师中有特教,连手语也看不懂的我,想象不出跟那些说不出或听不懂的人怎样打交道,怎样保持自己的耐心;也有一样的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艺术的魅力与价值,用美去打动人,用美去传递爱,这些源于自于内心的爱,相信这些最美教师们,也天天在享受美、享受爱,因为他们给世界传递爱,世界也给他们反馈美和爱,我想,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教育,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篇7:《感动》读后感

唐山有13位普通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他们奔忙于灾区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拯救了许许多多的人。难道他们这种为人民服务默默奉献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去称赞吗?哪里有困难,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哪里就有他们伸出的热情援助之手。他们这种为人民千里奔波,雪中送炭的精神令人敬佩。

李桂林、陆建芬这对扎根悬崖小学执教的夫妻,他们让山里的孩子认识了汉字,见到了五星红旗,让这个小山村摘掉了“文盲村”的耻辱帽。这对夫妻用坚定的信念支撑起了一所乡村小学。他们扎根山村,为的就是让这里的孩子能够在教室里面学习。这种坚持,这种信念,感动了我,我由心底敬佩他们。

篇8: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

1 把握生活中的感人素材

选择新闻素材是写出感人新闻的前提。我们生活的周围充满了感人的素材,要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感人素材,挖掘新闻事件中感人至深的情感和社会正能量,达到与受众灵魂的碰撞,以及心灵的共鸣,才能感动受众。新闻工作者要以一个记者的视角去体会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一篇有价值的报道,不是来自于现场线索,而是来自于情感,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思考[1]。首先,材料的感人之处是要接近事实原貌,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通过写作表现生活中的感人情感。写作的过程也是自我真情实感的流露,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只有自己被感动,才能抒发出真挚的感情,才能去感动受众。笔者有一次采访山区的失学儿童,采访过程中深入到失学儿童的家庭,看到的一切让自己有了心灵的触动。妈妈需要照顾婆婆,懂事的孩子主动放弃学业,想要分担家庭的担子。看到这一切笔者深深地被感动了,懂事的孩子和孝顺的母亲的行为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正能量,于是写下了《不要让孩子主动辍学》的稿子,要让这种感动传递给读者,使这种社会正能量得以广泛传播,并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注,让受到感动的受众伸出援手帮助失学儿童,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2 用贴近生活的细微描写写出感人的新闻

要想使稿子感人,还要通过写作技巧来实现,然而新闻写作不是通过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吸引读者,而是要用贴近生活的细微描写来打动读者的心灵。首先是标题的拟定。标题是新闻的第一吸引力,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2],这就要求记者写稿时要以读者的角度去审视标题的含义,始终想到自己是为读者服务的通讯员,而不是站在高于读者的角度去拟题,通过更贴近生活的标题来感动读者。好的新闻拟题一定要有亲和力,是更贴近广大读者的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让读者感到与自己无关。比如当题目中出现某某领导的重要讲话或参加某项活动时,往往对读者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多数读者会认为与自己的生活无关,给人一种好为人师的感觉,倒不如用领导讲话的内容提炼出标题,用贴近民生的事件来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一看标题,就像春风扑面,可亲可信。这就需要记者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样把自己也要看成是读者,拟题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吸引读者。其次是新闻稿的内容也要亲民。新闻是传播正能量的载体,要把所宣传的精神和正能量内涵让大家记住,才能够达到宣传的目的。稿子的内容要生动,而不要空洞,主要是从读者的角度去看待事件,要写出大众读者对事件当中的人和事的态度,要用贴近读者自己的角度去写。首先要感动自己,发现事件当中感动自己的细节,与自己的内心能够碰撞出火花,才能触发读者的心灵,与之产生共鸣,感动读者。

3 用心去聆听被采访者的“心”

采访是新闻的首要环节,采访到事件的精髓才能打动读者。采访是一个深入的过程,如何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内心是得到事件精髓的关键,只有人物或事件把自己打动,才能够感动读者。首先要用心倾听采访对象的呼声,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内心,要把身子扑下去,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蹲下来,用心去聆听被采访者的“心”。在基层采访时必须让自己成为基层的一员,想采访对象所想,比如笔者在一次采访农村困难群众时,就有深深体会。由于闭塞的偏远的农村,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接触到采访对象时,感觉到他是用仰视的态度在和自己交谈,总认为笔者是“上面人”,这就在我们中间产生了隔阂,这样的采访是不可能写出好稿件的。于是笔者改变了思路,同他拉家常,谈到具体的生活细节,从侧面展开采访,之后的采访让笔者感受到了困难群众的真正需要,采访到了精髓,不是给予“鱼”,而是给予“渔”。正是有了这种感受才能写出真正感动读者的稿子。

总之,要写出一篇能够感动读者的文章,首先要一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在情感上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深入生活,感悟能够触及自己灵魂的事件,抓住新闻事件当中的闪光点,触及大众读者的内心世界,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李艳.采访到精髓才能打动读者——《大漠里寂寞的守望者》采写感悟[J].新闻与写作,2013,(8).

篇9:感动着他们的感动

你们不是演员,却吸引着学生饥渴的目光;你们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动人的歌曲;你们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们今生今世怎能把你们遗忘!

在编写10位“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和1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事迹时,我们为他们的坚守、执著、奉献所感动。全国优秀教师芮茂福的故事,更让我们难以忘怀:

“2011年10月27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当晚,丽江市永胜县程海镇星湖中学校长芮茂福像往常一样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督查学生自习,在送完所有走读生后,他又返回学校检查住校生的就寝情况,一直到深夜。就在所有学生都进入梦乡时,不幸发生了,因长期过度操劳、心力交瘁而引发疾病,年仅48岁的芮茂福就这样告别了讲台,离开了他深爱的孩子们。”“芮茂福走了,安静地闭上了疲倦的双眼。他终于可以休息了,永远地不用操劳了!”……

提到“特岗教师”这4个字,很多人不再陌生。为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结构性失衡等问题,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中央编办部署实施中央“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任教。6年来,云南省共招聘特岗教师30000余名,分布在全省98个县市区的近2000所学校。特岗教师的到来,为我省农村教育带来了活力,给农村孩子带来了希望,极大地缓解了我省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师资压力和财政困难,为我省2010年顺利通过“两基”国检,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作用。

在第2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省隆重表彰10名“教书育人楷模”和87名“特岗之星”,我们在为他们鼓掌时,并真诚地道一声:“老师,您们辛苦了!”

篇10:感动中国读后感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这许许多多的不为无人知的故事,那都是一个个伟大的人创造出来的,他们值得我们钦佩,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因为他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早年攻克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后,致力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奠基人之一。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伟长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他自己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不仅仅科学是伟大的,还有那不顾自己安危,义无返顾的投入救助人民的的战斗中的人也是伟大的!

那年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等一切都缓过来的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自己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3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当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晚会上接受采访时,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的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

失去亲人是痛苦的,但那都是已经过去的事了,活着就是往后走,抛去过去的阴影,悲痛,重新站起来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为人名服务之中去才是更有意义的!

王万青,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03年退休。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其间,他放弃了多次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来,他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20年累计接诊7万余人,累计手术上万例,在当时医疗设备不足、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以一名医生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患者。他为开展牧民发病情况分析和提高救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人名心中,他,只身打马赴草原,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谭良才 3月21日,异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向英雄表彰学习的决定,王茂华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场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生命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人们常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个人要想保持青春活力,保持一个优秀的自己,不断刻苦学习是必备的源泉。

人称神兵,何祥美,现人民解放军。入伍时,何祥美只是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当兵第6年,南京军区抽调了一批训练尖子组成狙击手集训班,何祥美幸运入选。从此,开始了一个传奇的军旅生涯。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何祥美已经让自己成为一名具备“三栖”作战能力的全能战士。三栖尖兵的美誉是艰苦的训练换来的。刚到部队时,何祥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见缝插针看书学习,所有的节假日都有效利用起来,经过3年艰苦努力,他通过全军法律专业自学考试的全部15门课程,拿到大专文凭。刻苦的他学得一身本领,从农家子弟到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的军事尖子,从普通一兵到“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南京军区战士何祥美,用青春、热血和忠诚,把自己的军旅生涯书写得既精彩又壮美。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执著手中枪,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百战百胜,他是兵中之王!

在中国,教育是重中之重,少年强则中国强,要想让中国真正的富起来,教育首当其冲。

刘丽,安徽颍上县人,小时因家贫辍学外出打工,因为自己没上学,知道上学的重要性,就希望自己的弟弟妹妹没好好的上学,于是在打工的生涯中,她省下每一分钱供弟弟妹妹读书。刘丽的弟妹最终没有考上大学,这让她很迷茫,似乎多年来的辛苦没了着落。她这才发现,自己“想让这个村子里出两个大学生”的愿望是如此强烈,“是一种寄托吧,我自己想读书而没有读成,就希望让别人有书读”。她萌生了资助别的孩子读书的念头。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足底按摩师,俗称“洗脚妹”,月收入3000元。对于这些血汗钱,一部分用来租房和个人消费,扣除给家里寄的一些,剩余的所有积蓄,就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她资助了老家村里20个贫困大学生。刘丽以她微薄的收入,帮助完成了上百个孩子的读书梦。其事迹在厦门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最美洗脚妹”。

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世界需要和平,人民需要太平,工作在最基础的人民治安之中,要想做得好,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

孙炎明,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从警28年来,孙炎明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2004年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次做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始终保持快乐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并坚持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只要我在岗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工作,监所安全我才心安。”孙炎明说。9年来,孙炎明分管和协管的监室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他分管的两个监室在所里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改造效果最好。2008年,孙炎明所在的看守所住进一位死刑犯,情绪暴躁,屡次闹事。孙炎明仔细问案情、看卷宗,主动要求将叶某调到自己负责管理的监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工作,犯人平复下来,并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被执行死刑的那天,犯人要求见孙炎明最后一面。他说:“孙管教,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谢谢你,你的恩情来生再报。”。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活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寒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篇11:感动中国读后感

书中塑造了37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感动中国的人物。有轮椅上的英模:张海迪,人间的天使:邰丽华,183个孩子的父亲:丛飞……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其中,丛飞的事迹让我十分震撼。

1994年时,丛飞是一名优秀的歌手,在一次慈善义演中,他捐出了当时带的所有现金2400元。此后,孩子们称呼他为爸爸,朋友们总叫他“丛飞大哥”。

之后,在长达时间里,丛飞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自己像玩命一样疯狂地演出,一收到演出费就立马寄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自己却身无分文。1月,丛飞演出完毕,一头栽倒在后台。经医生诊断才得知:已经是肺癌晚期!妻子说:“我们不治了。”然而,丛飞家里总共只有1000多元的积蓄!医院给丛飞看病时,他坚持从保命的钱中拿出两万元捐给了贵州的孩子!

4月20日,丛飞永远地走了。他平生捐了300多万元,却只留给自己6个月大的女儿一本相册。丛飞,在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时,还想着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捐出了他人生最后的一笔钱,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

篇12:感动中国读后感

21世纪是一位披上信念戎装的军人,它坚守在岗位上,不停地诠释着爱与责任,它将感动传承,孕育出多少个怀抱信念的炎黄子孙!爱的信念,坚持的信念,责任的信念,勇于挑战的信念......多少种信念,汇聚成魔力的网缆,推动新的时代,因为一种信念,为这个地球绘上无法抹去的光辉。

看完了《感动中国》,我不禁潸然泪下。英雄们用信念支撑自己无法泯灭的给予精神,成为了人民的脊梁。因为一种信念,是信义。厂长孙风林为连夜赶路给工人发工资不幸去世,弟弟孙东林悲痛之余不忘给工人发工资。是啊,生命可贵,信义无价,。信义,是不后悔的承诺,兄弟俩用生命实践信义,让“民无信不立“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因为一种信念,是挚爱。王茂华、谭良才三次冒着火冲进屋中救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诠释烈火中的大爱,两人却不幸严重烧伤。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而王茂华和谭良才用舍生忘死的精神通过了这场测试。不是爱,是挚爱,虽然素不相识,但舅甥两人包含对每一条生命的挚爱,舍生忘死,他们将这份人间至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一种信念,是团结的爱国热情。青海舟曲、世博亚运,有这个志愿者团体在的地方,就充满希望。团结力量大,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却团结一致,把这炽热的爱国之心聚集在一起,释放出不平凡的爱国热情,为祖国建设服务,为祖国的富强贡献了晶莹的汗珠。

感动中国,乐观向上的孙炎明,对生活不离不弃;百折不挠的何祥美,毅然面对困难、挑战挫折;临危不惧的k165次列车乘务组,一丝不苟地在列车即将坠入江水之际,救出了所有乘客......因为一种信念,信义的信念,挚爱的信念,团结的信念,坚强的信念,编成感动的网缆,感动全中国。

篇13:《感动》读后感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拓展教学的空间, 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如此, 教学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就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情感体验, 是课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火花的过程。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多变的教学环节, 彰显别样的感动魅力

1. 抓课文关键处, 促使学生感动

作为教师, 我们要勇于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使教材真正地为教学服务, 并根据自己的感悟认真挖掘课文关键处的感动因子, 它是课文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 感动便会如约而至。

2. 精心设计导语, 引领学生感动

大家都知道, 激情的课前导入既让教师融入了自身的情愫, 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故能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 这无疑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讲授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时, 可运用声音、图像等, 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 从而产生共鸣。我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 导入环节采用音乐、图片、声音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让他们陶醉在荷花荷香里。

3. 再现课文情节, 真切表达感动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结合对生活经验的理解, 释放师生的个性。只要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 我们就会感动。如果我们把感动传递给学生, 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 课堂就将更加精彩。例如, 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 我让学生编成话剧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会被作品感染, 并把内心的感动展示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完成对课文知识的升华。

4. 创造情感体验, 释放内心感动

善于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 就能构建课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 就能采撷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能营造开放轻松的语文课堂。有一次, 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 正值初春, 我把学生带到教学楼前面的小花园, 让他们分头寻找春天的足迹, 好多同学都说, 很感动于这些花花草草, 它们这么的坚强, 在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日子, 它们居然还顽强地生长着, 尽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体现旺盛的生命力, 充满了对明天的希望。这样, 在愉悦的课堂中, 学生们就把感动中体悟到的东西渐渐地积淀为自己的精神特质。

5. 调动多种感官, 激起学生感动

在语文教学中, 并不仅仅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 也不仅仅调动学生的一种感官, 而要同时汇集多种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身体的不同感官, 激起他们的情感喷发。在进行一次写人作文训练中, 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 让学生在声音、图片里感动, 在自己的文字里表达感动, 用自己的方式展示感动。

6. 深入反思课堂, 带着感动启航

作为教师, 他的教学应该是在课堂实践中不断趋向成熟的。因此, 我不停地反思自己的课堂, 并记录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感与悟, 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 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课后反思中, 往往既有成功的喜悦, 又有失败的懊丧, 但总离不开为学生、为自己的言行所感动, 种种感动, 不断地充实着我的课堂, 陶冶着我的情操, 也丰富着我的人生。

三、利用感动的情感因素, 促进学习的积淀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感动因素, 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涌动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 这些感动将会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尽情的发挥, 学生也会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和把握。这样, 就达到了三维教学目标, 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同时, 还可以让师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从而达到在“共享”中“共进”,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篇14: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大家

伍连德(1879~1960),是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也是“诺贝尔奖”候选者中第一位华人。《发现伍连德》的作者礼露并非医学界或史学界专业人士,她是中国新闻社的一名退休记者。

在2003年以前,礼露对于瘟灾的认知,仅限于她当年作为知青下乡时,听村里人骂人时说“这个瘟灾的”。

但2003年的4月10日,她切身地感受到了“瘟灾”。她染上了SARS。经过抢救,5月11日,礼露出院了。

短短的一个月,她不仅重获新生,而且自此对烈性传染病的话题变得敏感起来。6月某日,她看到《传染病法》,第一次知道甲级传染病只有两个:鼠疫、霍乱。到了2005年3月,当她发现“伍连德”、“鼠疫”、“肺炎疫”这3个关键词同时出现于一个名片大小的历史记载中时,记者“刨根问底”的职业病让礼露决定要写一写这个人。

历史回溯到1910年。当时在中国东北爆发了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逾6万人丧生。伍连德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不久就迅速阻断了这场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的流行,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

1911年,他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他的竭力倡导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他还创办了今天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他的一生创造了诸多历史上的第一、唯一和之最,受颁嘉奖名衔无数。

但就是这样一代国士名医,却被历史遗忘了。不仅医学院的学生不知道他,就连关于他的文字资料也少之又少,且散乱不详。而礼露却在偶然机会发现了他。礼露说,这个发现给她带来的是“痛感”。因为,初识伍连德和那段历史,在惊诧之余她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和焦急。

初始,礼露只打算写一篇小文,不料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她发现伍连德竟可以被定位为“中国现代医学先驱”。

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的网上搜索,在零星的文字资料中,礼露终于挖到了一条线索:伍连德的故居在北京。但当礼露费尽周折找到了这个故居时,却发现那幢百年老屋面临拆迁。她决定用行动保住它,希望通过文字,让伍连德这位为历史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重回人们的记忆中来,唤起更多的人一起行动。

对于自己“发现”的真实性,礼露也曾一度怀疑过。但随着搜集资料和探索、研究的深入,一直到当她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看到有关伍连德的一些资料竟从未被借阅过,或者她很崇拜的学者甚至医界人士都不知道其人时,她才确认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

在挖掘资料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越来越多尘封的历史。据礼露介绍,获得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名单是要密封50年的。直到近年,伍连德于193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提名的信息资料才得以解密,但没人注意到。2007年新加坡某摄制组拍摄了一部关于伍连德的纪录片,导演王丽凤在网上查到了这个资料并在片中首次披露,由此确认伍连德是中国最早被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的科学家。

不断寻找到的新资料,让礼露一次再次地体验兴奋和刺激,一次再次地惊叹和感动。同时,礼露也发现,原来她并不是在孤军奋战,国内外有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关注着伍连德,礼露因之与他们结识,大家还一起戏称为“伍迷”。

如果说初识伍连德,只是因为自己罹患SARS。那么,在发现之后的5年中,一直支撑礼露苦苦求索的则是伍连德的精神——创新、智慧、博爱、勇气。

2007年,礼露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讲演《伍连德博士在今日中国》。她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有一个名字,听来如此陌生……”第一句念出来,礼露哽咽良久。

5年来,很多个夜晚,礼露被伍连德的事迹感动得泪如雨下。就像她所说的,“我自己先感动了,我写的东西才能感动大家”。

为了《发现伍连德》这本书,礼露用了5年的时间去搜集资料,进行考证、研究。但从下笔到完成,她只用了50天。在写作过程中,她一度失眠。每当这时,她就想,快快写完吧,多少快乐轻松的日子等着去过呢!礼露说:“我做事经常虎头蛇尾、3分钟热度,而这次,在伍连德精神的指引下,我却一点点地最终写完了这本书。”

篇15:《回眸感动》读后感

那天,我读完了《回眸感动》这本书,这是配合教材第四单元的主题丛书。里面有很多故事打动了我,比如《交接》、《信念·希望·爱》、《九步之暖》等等。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交接》一文。

在一所农村小学里,一共有九个孩子:三个是一年级新生,四个读二年级,还有两个上三年级。学校里有一名老校长,有一天,他带着一名叫何娟子的新老师走进了教室。原来,老校长要走了,何娟子现在是同学们的新校长。

老校长为了让娟子认识每一个同学,就开始点名。

“盘山伢。”

娟子看到孩子嘴唇边上挂着两行鼻涕,就掏出手绢,把他的鼻涕轻轻擦去。

“盘小生。”

娟子看见他扣子扣错了,于是忙把他的`扣子重新扣好……

回到办公室,老校长突然说:“我不走了,我要留在这里为你们做饭呢……”

娟子突然伏在老校长的肩头:“爸……”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一对父女。父亲在山村奉献了一辈子,也希望自己的儿女继承自己的工作,难能可贵的是女儿不仅把爸爸的“接力棒”接过来了,而且又要扎根在这里,即使再辛苦,也要为山村教育做贡献。由此,我想到了《桥》中的父亲,他那种不徇私情、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文中的父女真是如出一辙。《白杨》一文中的“爸爸”,为了建设边疆,他现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与文中的父女又是何等相似!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回眸感动》读后感】相关文章:

1.回眸间的感动五年级作文500字

2.回眸成长作文

3.成长回眸作文

4.成长回眸的作文

5.关于回眸的作文

6.待往事回眸

7.《学会感动》读后感

8.春节回眸散文

篇16:感动中国读后感

《感动中国》这本书讲了十二位杰出人物的童年故事,他们分别是:高大威猛的姚明、坚强韧拔的杨利伟、任劳任怨的任长霞,乐观活泼的刘翔、同情体贴的徐本禹、热爱母亲的田世国,感动中国读后感。这些是我最佩服的人。

姚明,从小不懈努力,最终成为篮球巨星。

杨利伟,一个连木梯子都不敢爬的普通县城儿童,但满怀飞向蓝天的梦想,最终成为优秀的航天员,读后感《感动中国读后感》。

任长霞,从小梦想当一名警察,也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女警长。

刘翔,从小渴望变形金刚,还和抓人游戏打上了交道,从此和体育结缘,并开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名优秀跨栏运动员。

田世国,2004年3月母亲患上尿毒症,他用过多种方法瞒住母亲,不顾自己的腰部刚动过手术,自告奋勇捐出自己的肾,把母亲献给自己的一部分又还给了母亲。但面对手术的经济问题,他不得不辞掉律师工作,于12月前往阿联酋做法律顾问。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母亲的病治好。

林浩,一个不到10周岁的普通二年级学生,在大地震中幸存下来,又重新面对死神,救出两名同学,但他仍然觉得自己不是什么英雄偶像,只是做了一件一个班长应该做到的事。他甚至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不是偶像,我是林浩。”

篇17:感动中国读后感

《感动中国》这本书以“双百”人物的英雄事迹、感人细节为教育元素,以学生学习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教育主题,两者有机结合。读了这本书我感受至深。

叶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翻开历史,2003年那一页,一场令国人诚惶诚恐的非典至今记忆犹新。叶欣,一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护士长,她对那职业的孜孜追求和感人的事迹,同样被载入史册。2003年2月24日,叶欣在抢救患者时,被“非典”病毒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身体,3月4日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被隔离。在隔离期间,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但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有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1时30分,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她真是一名忠于职守的好护士呀!

她,生活在无声世界里,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快乐和感恩的心面对身体的不圆满,以顽强的意志追求自己所热爱的舞蹈艺术,为世人奉献着自己的美与爱。她,就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邰丽华2岁时意外失去听力,但她爱上了舞蹈。虽然老师不看重她,但经过不懈努力,她从开始的转几个圈到后来的几百个,这种质的飞跃让老师和师妹们敬佩不已!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在残奥会上震撼世界,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感动国人。她将美的震撼奉献给世界,她是人间的天使。

篇18:感动小插曲

实习日复一日地进行着, 每一天看似很平常, 却有很多故事在演绎着感动, 每一个小插曲都是一派美丽风景。

他们眼中的世界

见习时, 科里住着一位特殊的病人, 他是个盲人, 她的妻子也是盲人, 每天都在他们身边走来走去, 却到见习的最后一天才发现他们都是盲人, 我打心眼里埋怨自己, 这些天没有特别照顾他们, 每次输液时, 妻子很担心丈夫的药水是不是快输完了, 害怕不能及时按床铃呼叫我们, 丈夫躺在床上, 妻子想喂他吃饭, 却看不见她的嘴巴在哪儿, 无法想像他是怎么吃饭的……可是, 他们没有向任何人诉说。每天, 妻子用那双巧手很熟练地织着毛衣, 丈夫则在一边唱着好听的京剧, 整个病房的空气都是鲜活的。他们的眼睛里是什么样的世界呵!

握起每一双手

实习的第一个科室是外一科, 每一天似乎做着同样的护理工作, 但是每一天又是不同的, 会有新的事物, 新的变化, 新的收获。

那天我去病房, 一个术后患者满脸愁苦对我说她恶心、呕吐的厉害, 老师说这是麻醉反应, 会慢慢缓解的, 我就简单的安慰了她几句;第二天, 她又说自己吃不下任何东西, 吃了就吐, 而且脖子酸痛得难以入睡, 说着说着就失声痛哭起来, 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 一粒接一粒滚落到枕边, 一时间, 我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 更没有办法帮她解除痛苦, 想想她若不是痛得无法忍受, 也不会失去女人本有的那份坚强。也许, 多愁善感,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 泪水不禁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立即冲出病房, 一个医护人员怎么可以在病人面前表现出这样的脆弱呢?

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麻醉反应, 可想而知, 病痛是难免的。有一个女性患者, 不适症状让她更加虚弱, 病榻上的她一直在呻吟着, 去她床边时, 她使出的仅有的那点力气, 艰难而无力的诉说着自己的病痛:护士, 护士, 我好难受, 我浑身都痛。眼光里流露的尽是无助, 说着说着, 她把右手伸向了我, 像是在召唤什么似的, 又没力气而放了下来, 可她还是试着努力抬起, 我立即伸出双手, 她就像得到什么似的, 紧紧握着, 这是一双冰凉而软弱的手, 这一握, 我深深意识到:自己不可以放下这双手, 有多少双这样的手需要我们握起, 等待着我们去温暖。

无影灯下的沉思

在手术室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晨间擦灰, 将每个手术间擦的干净明亮, 是每台手术成功, 顺利进行的开端。莫名的喜欢上了这样的开端, 擦着边边角角, 一遍又一遍地擦着美丽的无影灯, 意识里似乎将它擦得越亮, 那么今天的手术都会很顺利。一天一天, 便爱上了这些无影灯, 闲暇时, 也会静静的欣赏它的每一道光束。

“医生、护士, 麻烦你们先帮我盖好被子吧, 你们还没有准备好呀?”, 我立即为她遮好, 透过亮堂堂的无影灯看到手术台上的患者, 手术医生还在做准备工作, 我满心的内疚, 无影灯下要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免不了会暴露病人的隐私。但是我们应该适时的暴露, 适当的遮掩, 平日里, 我们好象都没有意识到。病人将他们的生命都托付给了我们, 我们在守护生命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每个细微之处, 让天使的羽翼在无影灯的映照下更加夺目。

天使的生日又一次到来, 多少故事, 多少感动在这美丽的日子里演绎着, 掌声和鲜花为天使喝彩!更为那些坚强的生命感动!

如果生活是一碗清水, 感动就是p H试纸, 在它的测试下, 你会了解生活的酸碱度;如果生活是一碗清水, 感动就是一个三棱镜, 在它的映照下, 生活会释放出斑斓的色彩。

上一篇:百年中国第二集观后感下一篇:焚膏继晷的意思是什么_焚膏继晷解释及造句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