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词语小结(有答案)

2024-04-29

诗三首词语小结(有答案)(通用5篇)

篇1:诗三首词语小结(有答案)

《诗三首》词语小结

1、正音字

子jīn衿 芙fúr蓉óng

yōu呦呦 sh涉â

鼓瑟sâ

duō掇

吹shēng笙

越陌mò

度qiān阡

吐哺bǔ

qì契阔 谈yàn讌 jī羁鸟 守zhuō拙 ài

暧暧 狗fâi吠 fán樊笼 桑树diān颠

2、通假字

契阔谈讌. “讌”通“宴”,宴饮

3、一词多义 顾

还顾望旧乡 回顾,回头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看望,拜访

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人有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 当

对酒当歌 介词,对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阻,拦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介词,在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比是上 安步当车 动词,当作

采之欲遗谁 赠送 小学而大遗 动词,放弃

以光先帝遗德 形容词,死者留下的但

但为君故 只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 只要 但说无妨 尽管

枉用相存

问候,怀念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在 存者且偷生

生存 友伪存真

保留

天下归心

使动用法,使……归顺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回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返回 完璧归赵

归还 微厮人,吾谁与归

归依 殊途同归

归宿,结局

4、古今异义

同心..

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深厚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多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人心归服

5、词类活用 去日苦.多 形作动,苦于 乌鹊南.飞 名作状,向南 鼓.

瑟吹笙 名作动,弹奏 天下归.心 使动用法,使……归 榆柳荫.后檐 名作动,遮挡

6、特殊句式

何以解忧 宾语前置,以何,用什么开荒(于)南野际 省略句 狗吠(于)深巷中 省略句

篇2:诗三首词语小结(有答案)

一、望岳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06徐州市)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12泰安市)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03邵阳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03河南省)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高大巍峨

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2分)('09襄樊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12泰安市)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12泰安市)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09襄樊市)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03河南省)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④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12昭通市)[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1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06徐州市)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⑥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湛江市)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分)('06百色市)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选择题

①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2分)('06百色市)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②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12泰安市)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③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03邵阳市)A.首联写诗人乍见泰山时惊叹仰慕之情。

B.颔联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突出山之高。

C.颈联写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入归鸟”三字也可看出诗人羡慕鸟归,意欲归隐的心愿。

D.尾联中“会当”是“该当,应当”的意思;“凌绝顶”富有雄心和气概;“小”有俯视一切的信心。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 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远、近

朝、暮).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__,颈联是______,尾联是________。(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二、春望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2分)('05黄冈市)②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04扬州市)感时忧国,思念家人。

③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07浙江省)忧国思家的情怀。

④诗歌表达了诗人__忧国伤时、念家悲己。__的感情。(2分)('12荆州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

“国破”或“破”

”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11仙桃市)②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破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满目凄然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11黄冈市)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2分)('09滨州市)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如此惨象,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④“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04扬州市)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⑤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12乐山市)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09滨州市)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07浙江省)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②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2分)('12荆州市)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12乐山市)“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②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05黄冈市)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③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11黄冈市)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选择题

①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11仙桃市)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②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2分)('09沈阳市)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篇3:杜甫诗三首赏析题 - 答案

《望岳》中考题集锦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望 高大雄伟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4、“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时间是从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远、近

朝、暮

6、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7、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

8、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又写出了泰山的秀美。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4分)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2分)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望 岳

杜甫望岳中考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 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山东省枣庄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

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海南省)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7.“造化钟神秀”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景色。(2分)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说说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豪情?(3分)答:

(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

(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4分)(山东滨州市)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2分)

8.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

【2013年•河南省 】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4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八、赏析《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

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6、《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__,__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9、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

1.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A 3.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5.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用原文填空:

①、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②、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③、描写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石壕吏阅读答案

④、最能概括凄惨情景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对这首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B.诗歌表现诗人支持朝廷进行的平叛战争。C.诗歌反应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D.诗歌鲜明地揭露了对统治者的残暴。

4、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塑造了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饱受欺凌的老媪形象。其中,老妇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5、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个“一何”都是“多么”、“那么”的意思。

B、“存者且偷生”中的“偷生”就是“偷活”的意思。C、“一男附书至”中的“书”即信,家信。D、“夜久语声绝”中的“夜久”意为“整夜”

6、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A.“有吏夜捉人”是全诗的起因,寄寓了诗人的批判之意。B.“请从吏夜归”意为“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家去”

C.“如闻泣幽咽” 不仅写出老妇被捉,媳妇哭泣,也写出诗人夜未能入眠。D.“老翁逾墙走”表现了老头害怕地闻风而逃之情。(4)本诗中的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诗人何以如此沉默?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坼:__________________ ②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凭轩:___________________ ④涕泗: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用原文填写。

⑴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1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表面写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实意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壮阔。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早先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本诗中的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诗人何以如此沉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4)杜甫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国家危机的时候,该牺牲的牺牲;可另一方面又深深地同情人民大众,不能再让这家人做出牺牲。作者处于两难境地,实在无话可说。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6 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阅读答案:

1.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D 归园田居http://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在横线上默写原文。2.“愿”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服被“夕露”沾湿了,为什么“不足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阅读答案

4.此诗的语言风格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略

2.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作者不在意夕露沾湿衣服,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远离了污浊的官场。4.平淡自然

阅读《使至塞上》一诗,完成22-25题。http://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能够体现出这个特点的诗句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7 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2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阅读答案:、22.C23.D24.B25.D 《使至塞上》中考试题集萃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达了

的感情。

诗人自己

诗人孤独、思乡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②美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8 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 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 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阅读答案: 1.B;2.D 9 【2013年•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10“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54.(2011·广西省河池市)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18.思乡

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8.(2010·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10(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答案】

(1)(1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

(二)(5分)13.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评分:每空1分,共2分。1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0-11题。(4分)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2分)1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答: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10.(2分)每空1分。叙事;思乡。11.(2分)“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分)38、2009年湖北省孝感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6.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

融于一体。(2分)7.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6.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分)7.A(2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解答问题。出自八年级上课内必背诗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参考答案:(1)、夕阳迟

欲暮时(2分)

(2)、B(2分)

2.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心情愉悦,雅兴非常。

B.颔联中,“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C.颈联“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人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C、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篇4:诗三首词语小结(有答案)

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年级: 高一

学科:语文

模块:必修2

章节:第二单元第7课

编者:吴立光

编审:胡超庆

班级:____ 姓名:____ 评分:____

《涉江采芙蓉》

信息筛选:

明确:

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扣《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2.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赋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它为“一字千金”。3.中国历代文学理论研宛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合作探究:

明确:

诗歌翻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能力提升:

一、4、涉江采芙蓉

踏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吧。

回头望望远处那曾经的家,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至终老。

二、1、明确: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可能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已经很盛行了。兰草生长的沼泽里兰花盛开得正旺盛。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

明确: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2.明确:延续着第一、二句”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是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的啊!

明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号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明确:这两句空间突然转换,远方的游子此刻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家人爱人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l

明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羊、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监利实验高中导学案★★★★★★

4.明确:这是痛苦的浩叹,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这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的叹息!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明确:当读到结句时,让人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在哀伤中老去,这多么令人心碎!

规律总结:

一.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砍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常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二.明确:可用以下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拓展探究:

明确: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衷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短歌行》

信息筛选

明确:全诗可分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

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叙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

分析鉴赏

1.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j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2.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士”《<史记·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一方面诗人自己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埋想。

合作探究

明确:(l)诗歌用典贴切。特别是化用《诗经》里的诗句,好像出自一个人的口,贴切自然。最后,又引用“周公”作比,突出自己对人才的渴求之恳切,都非常到位。

(2)文章抒情、议论、叙事三者结合紧密,既有对客观生活的描绘,又有对自己主观精神的抒发.志向高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体现了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

信息筛选

明确:标题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田园生活;“归”字是这首诗的题眼。

合作探究

一、1、明确:尘网,樊笼。

(1)明确:“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要特别注意,“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2)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来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自己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他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2 ★★★★★监利实验高中导学案★★★★★★

2.明确:”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1)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翻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于是,此时在他心目中,恬静的农村是唯一的干净乐土了。环境之劣.时间之久.催促着他确实应该归向园田了!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2)明确:“守拙归国田。”

(3)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耙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渊明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固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明确:归向园田。

(1)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2)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卡余亩,草屋八九同,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予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

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能力提升

1.解读明确:“少无适俗韵”是写少年时我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点明少年天性纯真的本色。着一“少”字,又与后面成年后“误落尘网”形成对照。也暗含对少年时天真质扑的追忆和留恋;

“性本爱丘山”,这句诗中的“性本”二字,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喜爱丘山的自然本性,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归园田”;“误落尘网中”的“误”字.则把不幸落入尘网、走进官场的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包含诗人不自觉、不得已之情。

2.解读明确:在这几句诗中,诗人把官场中的自己比作是关在笼中的鸟,是水池中的鱼;而把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说成想念的旧林、思念的深潭,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解读明确:前四句先写居住的环境: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屋草舍,房后种植有枝高叶密的榆树柳树,屋前排列着桃红李白的果树,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是另一个天地。下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观,在这幽暗的远离人世的村落里,不时飘出缕缕炊烟,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树顶上啼。狗吹鸡鸣一如榆柳桃李那样普通而常见,但较之“尘网”来说。却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美好景物。

4.解读明确:“户庭”即起居处所。“尘杂”指人世间的杂务,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琐事。虚室,,空寂的房间,实指无官一身轻。没有人事滋扰的悠闲。跟《归国田居》之二“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为同一境界。

5.解读明确:“樊笼”即上文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处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而欣慰。在“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乌惊”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陶渊明神往的。

作业设计:

2.答案明确: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薅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衣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涵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篇5:诗三首词语小结(有答案)

[基础演练] 1.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 造房 ..B.心远地自偏

精神超脱世俗 ..C.悠然见南山

安闲自得 ..D.飞鸟相与还

互相参与 .【解析】 应该是“一起,成群结队”。【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解析】 A“多少”;C“感情深厚”;D“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答案】 B 3.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西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解析】 “西晋”应该为“东晋”。【答案】 C 4.对下列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古来名句,被誉为“神韵无伦”,作者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乡愁。

B.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这首诗写出诗人在易水想起当年荆轲壮别的场面,表达了对荆轲及其业绩的钦仰之情。

C.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排闼tà:推门而入)送青来。——这首诗描写了山下农家初夏景色,“护田”“排闼”两句用拟人手法,把静景写得活灵活现。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离别诗,后两句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离别的痛苦。

【解析】 不是夸张手法,应该是借物写人。【答案】 D 5.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四季的景物。按春夏秋冬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枝。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先看儿童捉柳花。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A.④/③/②⑤/①⑥

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②/①⑤

D.①④/③/⑤/②⑥

【解析】 分别对应的是春夏秋冬。【答案】 C 6.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点。(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答案】 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7.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叹人生短暂。请你围绕“人生”写几个比喻句,表达出你对人生的看法,只要与“人生”有关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源远流长;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才能蔚为大观。

阅读《归园田居》,回答8~13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

韵:本性、气质 .B.方宅十余亩

方:方圆、面积 .C.一去三十年

去:离开 .D.榆柳荫后檐

荫:遮蔽 .【解析】 方,四周。【答案】 B 9.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B.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C.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解析】 应该是“喻指官场生活”。【答案】 A 10.对下列加点字的含义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误落尘网中 ②狗吠深巷中 ..③久在樊笼里 ④依依墟里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②都是名词,内、里;③是名词,里面;④与“墟”组成双音词,墟里,村落。

【答案】 B 11.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B.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对旧林故渊的思恋。C.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

D.诗的末两句呼应开头,抒发了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解析】 “随意拈取”说法不妥。【答案】 C 12.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解析】 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思念故乡。【答案】 D 13.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解析】 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答案】 D

[课外迁移](一)阅读《迢迢牵牛星》一诗,回答14~15题。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4.本诗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不仅使诗歌产生强烈的韵律美、音乐美,而且在诗意效果上也十分突出。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迢迢”写了距离之远;“皎皎”写了星光之亮;“纤纤”写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对写景、写人起到了景情并生的作用。

15.简析画线诗句是如何表现牛郎、织女的哀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以“盈盈”之水美,“脉脉”之情美与“不得语”之残酷形成巨大矛盾反差,情景并生,从而更加哀怨动人。

(二)读下面的诗,完成16~17题。

归园田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1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三)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完成18~22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8.第一句中虚词“而”表________关系。【答案】 转折

19.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1.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四)阅读曹操的《短歌行》和《龟虽寿》,回答后面问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3.请简要分析概括曹操对人生的看法。

上一篇:极品女人为题目的作文下一篇:语文上册园地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