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学树人践行五进

2024-04-29

德学树人践行五进(通用7篇)

篇1:德学树人践行五进

德学和五进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指以崇高的道德准则作为人的行为指南,积极践行道德规范;把不懈的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人一生至上的追求,树立终生学习的理论。

德学的关系,强调“德”在前“学”在后,“以德为行”是“以学为上”的统帅;而“以学为上”是“以德为行”得基础。

大学生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道德缺失,“冷漠”盛行的时代践行“德学”准则十分重要,如今的社会道德秩序因新旧两种道德观念相互交替,冲突而产生错位,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道德意志品质薄弱化,道德践行方面知行不一的现象,使得大学生了解“德学”和践行“德学”变得尤为重要。

五进:进课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进实训室、进社会。学院的“五进”阐释了大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进课室,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理论知识;进图书馆,拓展我们的知识面;进体育场,锻炼更能强健的体魄;进实训室,学会具体的操作技能;最后进社会,为理想,为生活打拼。

人的一辈子就这么长,我们能选择的就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多彩,践行“以德为上,以学为上”的道德准则;贯彻落实“五进”,我们的大学生活,我们的未来,敬请期待!

新闻中心 2013/10/10

篇2:德学树人践行五进

广州工商学院公开学院 梁敏仪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双城记》

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充满着浮躁、冷漠„„.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道德意志品质薄弱化,也给我们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道德缺失带来的一幕幕人生悲剧,这都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德学修养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德学”和践行“德学”也变得尤为重要。

一、分析与探索造成德学修养缺失的原因

1、学校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享受的同时渐渐忽视了道德修养,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们唯利益是从,处处充满着功利性。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在过去,满足违禁的欲望令人产生负罪感,在今天,如果未能得到欢乐,这会降低人的自尊心。”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渲染之下,学校教育也带着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学生唯分数是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将道德教育置之不顾,即便有些学校开设的有思想品德课,也因为不计入考试而成为摆设,或者课程内容仍是诸如“孔融让梨”、“悬梁刺股”等老故事,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反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又常常被告诫“马善则被人骑、老实必被人欺,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永远无法出人头地,最好的办法要么就是生吞活剥地做恶人,要么还是袖手旁观冷眼观世”等等,从而导致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缺位和空泛,带来了人们道德修养的缺失。

2、家庭教育

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道德水平。面对当前我国公民道德缺失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审视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都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之下,而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得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也形成了一种自我的思想模式,认为所有人都必须以“我”为中心,而不去学习如何关心他人。面对“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的问题,有的父母会教孩子一定不要去“多管闲事”,免得“自找麻烦”,甚至会训斥自己孩子的“热心”。渐渐地,青少年必然形成了一种对他人漠不关心的“风格”,不懂得什么叫做尊老爱幼和扶危济弱。

3、法律制度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如同社会规范的一对孪生子女,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总习惯用正义这架天平来作为衡量道德的筹码,却很少有人想到如何通过法律来实现捍卫正义的终极目的。于是,法律失范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道德风气更加不如人意。那么在当前“道德风气亟需补强的当下,为何不能让法律成为道德的救命稻草。在网络喧嚣的民意下,很多人都会将目光定格在善与恶的道德分界线上,鲜有人想到法律这一救济途径,以致事件的最终结果无法与正义契合,这无疑是最悲哀和可叹的。”因此,当前我国缺少一套完善可行的法律制度对道德缺失现象产生了负面推动。

二、学校推举“以德为上,以学为上”的重要意义

1、明确“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内涵

“以德为行”,是指以崇高的道德准则作为人的行动指南,积极践行道德规范。“以学为上”,是指把不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人一生至上的追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2、推举“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意义

首先,“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有助于促进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再次,“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身发展。

三、大学生践行“以德为上,以学为上”的途径

1、明德知礼、增强素质

“明德知礼”是强化德学修养的外在动机,“增强素质”是激发德学修养的内在动机,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

2、学思并重、躬行践履

“ 学思并重”是秉持德学修养的求真方式,“躬行履践”是践行德学修养的务实方式。

3、广学博览、终身学习

“拓展德学”修养的视域路径,“终身学习”是固守德学修养的持久路径。

4、提升境界、超越自我

“提升境界”是发挥德学修养的进益功能,“超越自我”是追求的血修养的造化功能

四、德学先行,五进并驾

在大学生中开展“五进”——“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五进”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统一体,从不同方面强调了大学生必备的多种素养,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历史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培育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

1、“五进”的含义

“进课室”是指大学生走进课堂和教室。走进课堂,就是要求大学生准时到课堂听课,认真聆听老师对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学好专业知识;走进教室,就是要求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到课室做作业、自学或讨论,夯实知识基础。通过“进课室”,在老师的引导下,增强学习意识,学会科学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做人的态度,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等等。

“进图书馆”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本校、邻校、本地各类图书馆查阅或借阅有关书籍资料。通过“进图书馆”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增长人生智慧和强化人文底蕴,进一步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完善人格。

“进实验实训室”是指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进入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验实训室进行技能实际训练。通过实践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努力培养自身的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进体育场馆”是指大学生要经常到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提升运动素质,增强体质。通过进体育场馆,学会一两项体育运动项目,磨练意志,促进身心健康,使自己终身受益;通过进体育场馆,参加集体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进社会”是指大学生主动采用多种方式(如志愿服务、顶岗实习、专业实践、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科技下乡、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方式)融入社会。通过“进社会”,了解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五大环节。彼此缺一不可,互相联系,共同构成育人的统一体,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的创造性举措

2、践行“五进”的途径(1)如何“进课室”

带着问题“进课堂”

珍惜时间“进课室”

反思教学内容“进课室”(2)如何“进图书馆”

新生要尽快熟悉图书馆

低年级大学生要科学合理地充分利用图书馆

高年级大学生要利用图书馆为毕业和就业服务

毕业后的大学生要养成终身进图书馆的好习惯(3)如何“进实验实训室”

进实验实训室前,大学生要做好相关项目的知识储备

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实验实训活动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实验实训室建设、管理和科技竞赛(4)如何“进体育场馆”

重视大学生的体育课程的学习

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

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来选择体育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溜冰等)(5)如何“进社会”

大学生要树立主动融入社会的意识

篇3:德学树人践行五进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操之过急。目前, 就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体系有待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的内容非常复杂, 从建设校园文化的基础设施到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再到挖掘、传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这种种事情都需要校园系统中各个方面的配合。但是在目前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较侧重改善教学楼、宿舍楼的条件, 对学生活动中心等开展活动的场所的建设有所忽视;第二,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开展活动的经费安排略显不足;第三,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历史和校园精神的传播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 很难形成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系统, 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3]。

(二) 校园人文氛围有待加强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应用性技能, 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从课堂到讲座再到社团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应用型的技能来开展的。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比较重视科学文化精神的培养, 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所忽视, 尤其是图书馆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相关书籍的比重比较小。校园文化是各种文化的综合体, 除了科学精神之外, 人文素养也占据着较大比重。在目前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人文氛围的缺失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4]。

(三) 校园文化传承有待完善

就和“千年古国”的称谓来源于对千年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一样, “百年老校”的称谓也主要来源于校园历史和校园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校园文化和民族文化一样, 在经过传承和沉淀之后才会更加浓郁。但是在目前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中, 校园文化的传承存在断层现象, 比如一个社团活动可能在这个学期备受欢迎和重视, 到了下个学期就会销声匿迹。或者是学校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发展中, 受到外界的影响, 任意的调整学校的发展方向, 导致学校的发展理念改变, 导致学校的文化传承中断。就和“打江山容易, 守江山难”一样,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传承才是校园文化的重中之重。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校系统的重要成员。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以应用性的学科为研究和教学的核心, 和以理论研究为核心的理工类的院校有明显的差异。在这个基础上, 笔者认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增强学生技能的教育, 也不仅仅是一种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 而是一种全面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虽然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它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目前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招生计划中, 基本上入学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保护这些未成年学生权利的同时, 除了注重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 也要注重对其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责任不只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完成, 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让学生对校园主体, 对社会主体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帮助学生在走出学校之后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1]。

(二) 有利于打造品牌校园形象

高等学校的品牌形象是高等院校综合水平的体现, 是社会对学校认可度的表现。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 院校的综合素质不仅体系在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 同时还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系统的运作效率、校园的整体氛围等方面。所以,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科研氛围, 综合反映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对提升社会对校园的评价, 对打造良好的校园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有利于保持校园的生机和活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形成的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无规之规, 通过开展校园活动或者是丰富公开课的内容和形式, 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和爱好, 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变现在大学校园气氛沉闷的现状, 打造活力校园。所以积极的校园文化的打造和传承能够保持本科院校的生机和活力, 有利于民办本科院校维持长盛不衰[2]。

(四) 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民办本科院校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大家共知的一些条文性的东西, 还包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这些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 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潜能, 能够有效的弥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枯燥。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增强学校对学生和教师的吸引力, 增强学校的感召力, 提高学校在学生和教师心中的地位, 从而形成一种凝聚力, 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结合“德学、五进”构筑我院特色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及设想

“以德为行”, 是以崇高的道德准则作为人的行动指南, 积极践行道德规范。

“以学为上”, 是指把不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人生至上的追求,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5]

校园文化中倡导践行“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 社会道德秩序因新旧两种道德观念相互交替, 冲突而产生错位, 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 道德意志品质薄弱化, 道德践行方面知行不一的现象, 使得大学生了解“德学”和践行“德学”变得尤为重要。

五进:进课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进实训室、进社会。“五进”阐释了大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进课室, 和同学一起学习理论知识;进图书馆, 拓展知识面;进体育场, 锻炼更能强健的体魄;进实训室, 学会具体的操作技能;最后进社会, 为理想, 为生活打拼。

“德学、五进”为我院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指导, 对于教育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优良的人文素质, 造就道德品质高尚、智能结构合理、个性鲜明、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德学, 五进”思想, 笔者就构建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及设想:

(一) 明确学校发展的定位

学校发展定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灯塔, 只有明确学校发展定位才能建设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我院在明确自己发展方向的时候要和自己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 要有选择性的传承过去的办学经验, 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在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定位之后, 要弘扬严谨务实、不畏艰难、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学风, 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6]。

(二)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的内容非常丰富, 所以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要做好校园文化的系统规划工作, 保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能够争取到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教学资源的丰富, 对科研氛围和学习氛围的培养, 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 加大对学生活动的批准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 保证学生活动能够有序的开展。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对校园传统和校园精神的宣传力度。比如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中由辅导员就校园文化、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学校的办学精神进行专门的讲解, 还可以在教学楼内或者食堂内通过张贴画报的形式对校园文化进行宣传。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打造系统规划的文化建设系统, 是校园文化得以有效建设的保证[7]。

(三) 打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底蕴不足是最明显的缺陷。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不仅包括理工类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同时还包括人文素质类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要完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打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是关键。打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可以从图书馆的规划开始, 完善图书馆的图书比例, 增加人文方面的书籍比例;然后学院可以着重培养一些人文类的社团, 或者学院可以安排一些人文类的活动, 比如诗歌朗诵比赛等, 通过社团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最后, 在学院的课程设置中, 可以增设一些人文素质培养的公开课, 比如“书法课”、“国画课”、“诗词鉴赏课”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来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 从而使得人文素质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另外还可以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通过张贴一些壁画来营造一种人文氛围。打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是完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

(四) 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我院的校园文化不只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同时还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努力的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 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最重要的就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要强化“文化强校”的观念,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最初的办学理念。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要加持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统一。首先,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就要求教师在追求科学精神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价值观的教育, 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然后, 坚持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统一, 就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增加一些高雅文化的培养课程, 培养学生对高雅文化的欣赏能力;同时还要对大众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吸收, 将其优秀的部分融入学生的人文知识系统,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保证。

结语

我院顺利升格为本科院校为我院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德学, 五进”思想的指导下建设校园文化, 从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完善校园文化系统的规划体系、打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等方面来实现。我院未来构筑的具有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将会引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吴靓宇.加强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 :92-96.

[2]闫晓玲.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与构筑[J].华章, 2013, (6) :157-158.

[3]李宝媛, 杨耀稳, 钟堃等.内涵式发展战略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4, (26) :41+42.

[4]柴瑜, 王屿.应用型独立本科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CQUCC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 2014, (z1) :527-528.

[5]邝邦洪.以德为行以学为上高校师生成长的基石[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6]徐少保, 贾永琪.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东方文化周刊, 2014, (19) :13-14.

篇4:践行六雅、立德树人

关键词:教育 习惯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7

一、创建德育品牌背景

在学生当中存在着任性、自私、懒惰、不会学习以及文明礼仪欠缺等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利德、利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儿童的原则,把“今天养成好习惯,明天成就大未来”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将“让自理自立成为习惯”、“让文明礼仪成为习惯”、“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做为具体目标,力求通过学校和雅文化的学习活动,助推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二、创建德育品牌指导思想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导向作用。

走德育品牌之路,就是在德育工作做强做实的基础上做精做细,品牌建设的目标是从我校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我校人文氛围和各种设施,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和雅文化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社会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围绕我校“加强学生五会养成教育”的重点,以“六雅教育”活动为主要载体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创建德育品牌校的工作目标

学校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将致力于学校品牌的创建,将“践行六雅、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品牌来发展。

1、新时期学生品德发展特点、规律研究的突破。新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发展发生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帮助青少年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一种本领。在体验教育中,坚持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原则,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2、学习和雅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破解迷茫困惑,陶冶高尚情操,完善幸福人生。今天养成好习惯,明天成就大未来,让自理、自立、文明礼貌、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和雅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景色

3、探索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力争在如何激发学生道德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鼓励学生道德实践、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上有较大的突破。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践行“活动中育德,活动中育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活动内容

说雅言(会说话)

学校倡导学生使用普通话,以晨会、思品课为教育核心,让学生学会使用文明用语,学会在不同场合说恰当得体的话,时刻提醒学生学习和应用文雅的语言。目的:

修炼心态:心存幸福、阳光平和;

修炼语言:妙趣横生、恰当得体;

走雅步(会走路)

学校利用各种集会、安全教育大会、宣传标语等多种途径号召学生注意交通安全,上下楼梯靠右行,走路慢步轻声,不践踏草坪,不疯赶打闹,集会、上下操、进餐排队有秩序,使自己有儒雅的行为。

目的:修炼形象:端庄儒雅、朴素大方;

养雅习(会学习、会讲卫生)

学校利用团总支、学生会等多管齐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洁净优雅的校园环境,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演讲、演唱、书法、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的:

修炼学识:读万卷书、我自高雅;

修炼智慧:和而不同、各雅其雅。

健雅体(会健身)

学校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坚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坚持三操一课外活动,倡导学生每人掌握至少一门运动技能,使每一个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目的:

修炼个性:鲜明唯美、逗人喜爱;

修炼合作:我即团队、团队即我;

炼雅德(感恩教育)

学校通过教室文化、寝室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陣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文化熏陶,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活动,培养学生优雅的情趣、高尚的品德、高雅的志向。目的:

修炼品行:心怀感恩、以德服人;

修炼执行:规范专业、以爱传爱;

五、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

德育品牌学校创建是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校根据实际,从以下方面着手,整体推进我校德育工作。以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学校教风严谨、学风浓厚、校风纯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度、美誉度。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学校成立学习和雅文化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2、培训提高,深化认识

3、全面动员,广泛宣传

各班主任在学校统筹安排下,负责本班学习经典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落实,切实抓好该项工作,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实施方案、作好具体安排、检查、督促。

4、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班会课。加强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增强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及为社会服务意识;通过和雅文化对全体师生文明礼仪的教育,从师生互相敬礼、鞠躬开始,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通过这些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六、德育品牌创建的收获与反思

品牌创建活动已开展近两年,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欣喜的听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老师主动的打招呼,向老师问好。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制止、在管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多了,讽刺、挖苦同学,称呼侮辱性绰号的人少了,集会大声喧哗的班级也好了很多,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学习和应用文雅的语言;上下楼梯靠右行,走路慢步轻声,不践踏草坪,不疯赶打闹,集会、上下操、进餐排队有秩序,使自己有儒雅的行为;学生有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洁净优雅的校园环境,学生自主参加演讲、演唱、书法、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而不同、各雅其雅;

篇5:立德树人,践行教师的幸福教育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师;幸福教育

一、立德树人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大进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扩大,使教学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但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大都把重点放在学生成绩上,加之社会舆论在这方面导向薄弱,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从教行为问题越发突出。许多教师不注意自身形象,举止不雅,体罚、责骂学生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也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一大诟病,这种堪忧的教学之风亟须改变。

二、教师以德修身的重要意义

“立德”是实现“树人”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教师以德修身,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着引导、示范作用。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期,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判断和价值取向,反映在他们今后的人格特点当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身上肩负着人民的责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成才的机会,为了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教师必须以德修身,立德树人,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幸福,感知幸福,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三、将“立德树人,践行幸福教育”带到实践

中去

1.师生平等,氛围和谐

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一个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深刻影响。在课堂上,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开展多样性的课堂互动,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为人师表,一定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感受幸福。

2.关爱学生,多做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门最优雅的艺术。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就是没有职业道德的教师,也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每个学生都是想要把知识学好的,但是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引起成绩下滑,教师没有及时做交流,只有轻视冷漠的眼神,就会造成学生心理自卑。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学,在课下也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每段时期的情况,多对他们做一些指导。

总之,立德树人,践行教师的幸福教育,不仅是一个口号,它更是一种行動,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把这种理念转化为现实,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体验到幸福教育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6:德学树人践行五进

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

强化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认知和理解。结合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集中宣讲等形式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理解和认同核心价值观。在早读时间和每周升旗仪式集会期间组织学生齐声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让全体学生熟记熟背。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教师要进一步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探求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找准结合点,把教育人、关心人和理解人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特别是把“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

德育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起来,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了解、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志向。

其他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各科教师均要认真挖掘学科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结合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体现在教案上,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机渗透,潜移默化。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学校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内容结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系统化、系列化,形成螺旋式的教育链,使全体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到系统而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隆重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利用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使命感。利用每年的各种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五一”节,开展劳动体验;利用清明节、“七一”、抗战纪念日、国庆节、建军节等纪念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利用母亲节、教师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服务人民的意识;利用国际禁毒日和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利用体育节、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以社会实践体验为载体。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开放学生活动的空间,把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生动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并外显为自觉的行动。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保障,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园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秉承和不断发展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和学风。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力营造独特的育人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学校生活的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相互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

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引导学校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高为范的教育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敬岗爱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职业道德,让为人师表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篇7:德学树人践行五进

【关键词】立德树人 德育 价值引领

品德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以德育人、强化德育的专门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激励、引导、感染、熏陶、内化等关键词,将品德课程中贯穿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和道德教育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尊重主体的学习原则、动之以情的体验效果来加以落实。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中国的价值取向,而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品德课程要强化育人为首、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从上好每节品德课、出彩每节品德课开始,让品德课程充满对学生的吸引力。

一、以“儿童的姿态”设计活动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说过:“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学习道德,尤其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能赢得学生的理解、认同,赢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课堂道德学习目标的制定上体现儿童的差异性;其次,在品德课堂资源的开发上体现童心;再是,在品德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体现童心的多变性;最后,在品德课堂教学的评价上体现童心的激励性。

如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将“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选择“唱唱跳跳、游戏过关、比比试试、讲讲画画、猜猜赛赛”等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让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人人参与、个个体验。这样的品德课堂,学生在参与学习中获得的感受是深刻而有效的。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可创设多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情境,比如让学生通过看新闻、上网查询、组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在相关的主题学习(爱国爱乡、社区建设、自尊自强、助人为乐、诚信守信、尊重友善等)中开展新闻发布会、家乡时事播报、家乡名人榜、社区里的好人、助残从尊重开始、“五水共治”我参与、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知晓家乡建设,亲历道德践行,树立家国情怀,实践诚信友善,以达到升华情感、涵养德性、形成习惯的教学目的。又如在组织对国家地理、民族主权、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信息传媒、交通发展、经济产业、祖国腾飞建小康等主题的学习时,采用“任务驱动下的小组专题探究实践活动”,用多样化的成果展示来呈现学习内容。比如钓鱼岛之辨、寻找日军侵华罪证、中华文化之窗、56个民族、多彩的风情民俗、国家版图——陆地与海洋、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现代传媒知多少、网络道德我承诺、三农政策、中国梦我的梦、迎接G20有我加盟……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深入的道德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丰富道德学习信息、增强道德思辨、激发道德情感。这样的学习,形式活泼有活力,学生喜欢参与,同时又充满了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极大地促进立德树人教育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接近。

二、以“多彩的生活”支持学习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前,教师要把了解儿童及其儿童的生活作为教学的基础,根据儿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创设课堂学习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和社会,鼓励学生同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伙伴、教师开展交流、探讨、对话,分享经验、感受,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理解力、判断力和选择力。教学后,教师要将品德学科、班队、艺术、综合实践等活动整合,为学生提供在日常生活中知行结合、在行动中践行,成为“有德”之人的各种机会。

总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素材、资源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源于儿童生活,即关注儿童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捕捉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道德教学内容或道德教学新的生长点,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教学《诚实是金》一课时,可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诚实守信正面的例子,也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不讲诚信的反面例子。同时,也可呈现生活中个别不诚实守信但也能获利的案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对此进行辩论,达到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界。2.教学要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中学生能够遇到、理解的各种生活形态、重大事件、有意义的活动、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关系密切的话题等开展道德学习,努力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让品德课接地气,受欢迎,真受益。

三、以“道义的担当”引领价值

品德课程在低年级阶段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中高年级旨在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性发展,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品德课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引领”特质,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

价值引领是教育的本质要求。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多元化的时代,面临着多元价值的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盲从,甚至会误入歧途。作为品德教育阵地的坚守者,必须担负起这份引领的责任。小学生不可能自发完成道德的修养、情操的陶冶,因而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如在教学《祖国属于我们》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参与“情系祖国——优美诗句荟萃”诵读赛→“胸怀祖国——我的微行动”展示台→ “辩论擂台——我的努力与祖国的发展”三大板块活动,用“美”的力量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用“展”的感召有效引发学生爱祖国的行为冲动;用“辩”的碰撞有效引领学生从小树立“追求个人的成功应该时时与祖国母亲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价值导向。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体现教育的情感性、思想性和核心价值引领性,才能真正体现品德课程的魅力与活力,实现品德课程的价值,增强品德课程的“教化”功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

上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下一篇:三年级植物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