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措施

2024-04-13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措施(精选8篇)

篇1: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措施

低产茶园指单位面积茶叶产量低、效益不高的茶园。一般有土地瘠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不佳、茶地水肥条件不高,茶树营养不良、长势差,亩有效茶株少,树幅覆盖面低等特征;通常将亩产干茶在50公斤以下的茶园列为低产茶园。

一、低产改造的原因分析

茶园低产改造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通常由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而造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土壤瘠薄、茶树营养不良

昌宁县现有茶地总面积9.92万亩,其中有近30%的面积是属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遗留下来,这一部份茶园分布面较广、相对零星分散、多数建在高山坡地地带,有的种在30度以上的陡坡,水土保持力差、土层瘠薄,茶树营养跟不上。土壤瘠薄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是高山陡坡土层浅加之种植前未作深耕,茶树扎根不深、根系分布浅仍致根系裸露,因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另一方面是土壤管理不善,本身园地坡度较大,种植方式又不尽合理,施肥水平低乃至根本不施肥,而茶园无合理的排灌水系统,土址冲刷严重,加之种植年限长、土壤理化性状变劣等造成土壤瘠薄,引起茶树生长不良。

2、树势衰老、生长不良

低产茶园茶树生机一般不旺,其树势衰老可分为老茶园和未先衰老茶园两大类型,其中老茶园类茶树树龄大其骨干枝衰老或干枯,枝干上寄生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多,有的出现两层楼树冠,输导根的比重增大、吸收根减少,根系分布范围缩小并在更新枝基部形成新的根群;侧枝育芽能和弱、对夹叶多、采摘期短、轮与轮之间间歇期长,开花结实多、茶树生命活动逐渐减弱。未老先衰茶园则是因土层瘠薄,施肥水平低,间作不合理,管理粗放、病虫为害或因投采过早、采摘过度等原因所致,虽然树龄不大但茶树矮小、骨干枝不粗、分枝纤细、生长势差、产量低,此类茶园约占12%。

3、茶园群体结构不合理

在现有低产茶园中,有很大程度是因群体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如茶园中茶树零星分散、缺株断行严重,茶树树冠覆盖度小、土地利用低、光能利用率低。如有的茶地亩有茶树在500―800株,且茶树树冠覆盖度不到50%,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和亩产出效益的发挥。其次茶树品种混杂,茶叶采期不一致、品质良莠不一等也是影响产量收益的原因之一;因此淘汰低劣类品种也不容忽视。

二、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一)改造低产茶园必须坚持三改一管相结合:

1、改园:主要包括坡地改成水平梯地,不规则型单株改成条形合理密度种植;建设园、块道路,营造荫蔽、防护林带,合理配设发展茶果林肥复合生态型茶园。

改梯是改园的基础工程,目的在于提高茶园保水保肥能力,有利培肥土壤,达到长效高产。坡度在15度以上的茶地必须改成水平梯,梯面宽1.5―1.8米,改梯时实行生土垒埂,熟土覆面。

改植包括稀改密、不规则种植改成条型规范化合理密植,方法有:一是随改梯时移植原有错位茶树,并在移植中少损伤树根,主根留1.5市尺以上,地上部份重修剪,栽时土壤分层压实;时期最好在雨季进行,如是旱季改可先留土堆保树,到雨季再作移植。二是补植空缺地段、实行开槽挖换肥土,槽宽60―80厘米、深50厘米,双行种植、行距35―45厘米,塘距45―50厘米,每塘施肥1―2市两,植茶1―2株。

2、改树:改树主要有台刈、重修剪、深修剪几种

(1)台刈:是在离地15―20厘米处将上部茶树全部剪去的方法,时期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行,剪后两个月可发新梢5―30个,在其中选留壮枝3―4个,经二、三两次定型修剪后投入采摘。此方法适用于密度低、树势衰老的茶园。台刈后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封园蓄养。

(2)重修剪:是在离地45―50厘米处剪去上部枝条的方法,适用于茶树徒长枝多、树幅小、寄生物多、病虫较重的园块,时间以5月中旬最佳,剪后两个月可抽新梢10―20个,长4―40厘米,经适度疏枝蓄养和提高剪位10―15厘米修剪一次后投入采摘,此方法是具有一定密度的茶园清除寄生物和病虫,培养理想树型树冠,增加采摘面的理想方法,也是目前较多用的改树措施。

(3)深修剪:是对茶树具有一定幅面、茶蓬内徒长枝、鸡爪枝多且蓬面参差不齐,轻修剪不能形成平齐幅面时采用的方法。此方法介于轻、重剪之间,是根据树况,有的枝条达重剪、有的只作轻剪而同时使用于一株茶树的方法;具有改造树型树冠、增加萌发能力、清除病虫作用。时期在夏、秋茶萌发前进行。

3、改土:改土应以深耕、客土为主要内容的进行培肥土壤

(1)深耕:以树冠外沿直下处为中心,深耕30厘米,逐步扩大深耕面,时间以8月至9月中旬前最佳。

(2)客土:指从茶园以外运入的肥土。常用的有肥塘、沟泥、山基土、蚂蚁堆土、草皮土等,亩次施用量不低于2500公斤。在实际运用中将客土运入茶园加入一定数量的氮、磷、钾肥混合堆制30―40天后再施用效果更好。

4、加强改造茶园的管理

(1)蓄养:台刈茶园,必须封园蓄养一年以上,并进行合理的疏枝留养和进行第二、三次定型修剪。重修剪茶园要封园蓄养二个茶季,配之第三次定剪。深修剪茶园要蓄养一个茶季。恢复投采后要坚持合理采养,做到春茶留鱼叶,夏、秋茶留一叶采,严禁采二台叶。

(2)肥培管理:肥培要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施入足量的氮、磷、钾及必要的微量元素肥。年施肥2―3次,亩施纯氮15公斤、磷5公斤、钾5公斤、饼肥100公斤;种植绿肥在其生物产量最高时期翻埋施入茶园。管理主要应包括每年中耕除草2―3次,防病治虫2―3次,严防人畜及其他残害,封园期间专人住园看管护等。

(二)改种换植、发展无性良种茶园

结合低产茶园的改造,实行改种换植发展无性良种茶:

1、梯形茶园改种换植:

(1)一次性全面改种换植:即将原梯内的茶树全部挖除后,按新建茶园标准,重新开挖种植槽新植无性良种茶。

(2)逐步淘汰法改种换植:即暂时保留原有茶树,在茶行侧面按新茶园标准重新开挖种植槽,种植无性良种茶,待新植茶投采后逐步挖除原茶树。

2、不规则型茶园改种换植:

不规则型茶园,要根据园地的地形地势,重新测线、测梯、按新茶园标准开挖新梯面和种植槽,定植无性良种茶。在所开挖面上的老茶树可采取移于梯埂或并植成行,待新植无性良种茶投采后逐步淘汰或留于梯埂作为覆荫树用。

篇2: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措施

一、茶园低产概念与低产指标

茶树的生物学年龄很长,由几十年到上百年。生产栽培的茶树一般在十五年之内,产量能稳步上升并达到高额丰产优质水平;十五年至二十五年,在良好的培育条件下,可以保持高产、稳产,以至略有增产。以后随着生物学年龄的继续增长,树势趋向衰退,茶叶产量表现不稳定,即使在良好的培肥水平之下仍然是趋向自然减产。另一种情况,茶树虽然在经济栽培年龄范围内,但因栽培技术措施不当,茶树产量与树龄呈现着明显的不相适应,结果,茶叶产量也很低。生产上常把这两类茶园统称为低产茶园,即泛指那些栽培历史较久,树体机能衰退的老茶园,以及种植年限虽然不长,但因种种原因导致茶树机体衰退的未老先衰茶园。此类茶园,在茶叶生产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牵制着茶叶产量的迅速提高。

低产茶园改造,对一个单位或一个茶区来说,首先碰到的就是如何确定低产界线。确定指标的原则,必须要有生产依据。就正式投产的茶园来说,其低产指标可以是低于计划指标的,也可以是低于正常产量水平的,还可以是低于平均产量的。在实践中,大都把低于平均产量水平的茶园,列入低改范畴,并放在优先改造之列。低产茶园的改造工作宜做全面规划,按先后次序分年分批实施,以期达到平衡增产的目的。

二、低产原因与改造依据

茶树的个体发育过程,是遵循着由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的发展规律的。人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收获茶叶。壮年期茶树,长势旺盛,在良好栽培条件配合下,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如茶园覆盖度、单位面积芽密度均能获得最大值,是茶树产量的高龄期。随着树龄的增长,在多年采摘与修剪的条件下,茶树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这种变化在地上部的反映,是育芽能力显著减弱,新梢节间变短,叶片变小变薄,对夹叶增多,并出现回枯枝梢,茶叶产量逐渐趋向自然减少。

茶树机能的衰退,往往是树冠的衰退最易为人们察觉。其实,机体的衰老主要还是从根部开始。茶树是多年生作物,根部多年定位,而且占地有限,年复一年地在原地吸收与代谢,根际环境无法更新,或在长时期内得不到土、肥、水等的改良与补充,根际的衰老与萎缩,必然引起地上部生长的削弱。地上、地下两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茶树生理机能趋于衰退,茶叶产量每况愈下。另外一些新植不久的茶园,由于选地不当、种植不合理、重采轻养或病虫危害,茶园土壤瘠薄、水土流失、缺株断行、茶蓬矮小,树势未老先衰的茶园,生产力也同样低下。

在低产茶园中,我们不难发现茶树的一种特性,那就是树体的自然更新现象。对于更新的认识,应看成是茶树发展的表现,是树体内生长和衰退两个对立现象的统一,是茶树个体发育过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茶树自然更新比较缓慢,同时也不整齐,但却为人们寻求促进这种过程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茶叶高产实践证明,旺盛的生理机能是茶叶丰产的基础。要提高衰老茶树的生长势,首先必须恢复其生理机能。根据茶树自然更新现象,运用阶段发育理论,从根颈部位长出的新枝,在发育阶段上是最年幼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形成层细胞和组织有很多临时性器官,分别形成新枝梢和新根系,一旦解除顶端优势,打破相对平衡,潜伏芽猛发旺长,在根系更新和其他栽培管理条件的配合下,能迅速建立新的平衡,茶树就能达到全面复壮的效果。

三、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改造是茶叶生产上重要的技术内容之一,必须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茶树衰老程度,造成原因,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拟订切实可行的分期、分批改造计划和做好各项物质技术准备,以利改造计划的推行。

据典型经验,每年更新改造15%左右的低产茶园面积,对当年经济收益并无多大影响。总之,充分认识低产茶园树体衰退(包括早衰)和生长条件(包括管理)不理想,是低产的主要矛盾。利用茶树生物学特性,改变生产条件和借助于综合的农业改造技术,使茶树重新与栽培环境协调统一,是能达到低产变高产目的的。改造低产茶园虽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根据各地实践经验结合当前的技术措施,主要是“改树”、“改土”和“改园”三项,这三项虽各有其独立的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

1、树体改造

包括树冠改造和根系改造两部分。

合理的茶树树冠大小、高低、形状、结构及着芽密度是茶树丰产的基础。低产茶园由于树龄老,茶树树冠稀疏,有的枝干皮色灰白,育芽能力弱,有的罹病虫害,寄生地衣、苔藓等;有的茶丛矮小,树幅仅五、六十厘米。缺株多,茶园土地利用率低,或者树龄虽不老,但管理粗放,只采不养,尤其在多年强采的情况下,树冠和根系的生长势都处于不同的衰退状态,生产力很低。这两种类型的低产茶园,都必须采取更新复壮措施。

(1)树冠更新 树冠更新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修剪。修剪通常分为轻修剪、重修剪和台刈三种类型。轻修剪主要用于抑制茶树枝干顶端生长优势和更新村冠上局部出现的细弱分枝。重剪和台刈是根据茶树衰老程度,依照茶树枝干不同部位不同发育阶段,因树制宜加以选用的改造手段。

低产茶园中那些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树树龄不大,由于放松肥培、采摘不合理,导致茶树矮小,分枝稀疏,树冠枝梢参差不齐,育芽能力差,鲜叶品质和产量明显下降,但多数主枝尚有一定活力。采用重修剪技术,利用其中、下部枝干发育阶段较幼,生活力较强的特点,因树制宜地沿水平高度剪去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为方便以后的管理,整个茶树剪后高度相差不可太大。对“两层楼”茶树,应以低层为标准,切口要割成倾斜,一般剪口离地面35-50厘米为宜。同时清理丛内外枯枝、匍匐枝和病虫枝。

重剪时期在理论上以早春重剪效果最好。因为就树体营养状况而言,此时根部贮藏的碳水化合物最为丰富。茶树根部自九月份以后,养分逐渐积累,至次年二、三月间贮存的淀粉达到最大值,具有发芽的良好物质基础;就气候条件而言,此时气温正逐步上升,雨水充沛湿度大,有利于新芽的生长发育;就茶树生长期而言,地上部正处于营养生长的始期,更新后生长季节长,有利于树势的恢复。3 但茶树是多年生作物,多数茶区还要兼顾茶叶生产的当年收益,因为这类茶园春茶比重大,约占全年的50%以上。因此,习惯上往往将重剪时期安排在春茶结束后进行。

准备施行重修剪的低产茶园,修剪前要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重剪后依照茶树可能达到的产量,追施化学氮肥,抓住夏季有利的气候因素,促进新枝生长。重剪后当年以留养为主,十一月由剪口提高5-10厘米修剪,第二年起实行留叶采。

严重衰老的茶树,枝干皮层灰白分枝稀少,并出现回枯现象,有的布满地衣、苔藓,有的病虫害严重,树冠上留叶不多,多数枝条丧失育芽能力,根系也向根颈部萎缩,即使增施肥料,亦因吸收功能极差,而难以提高产量,这类茶园适于台刈。台刈时期一般选在春茶前进行,有时为了不致于大幅度影响产量,也可抓紧在春茶结束时进行。

台刈方法是,从根颈以上砍去全部枝干,刺激潜伏芽抽发新枝。台刈高度离地面4-5厘米,用锋利刀具砍成马耳形,并使切口光滑。部分老茶树,由于自然更新,抽发地面枝较多,可以采用抽刈方法,砍去枯老、病虫枝条,保留健壮的徒长枝。此法不致因改树而较大地影响当年的产量。为整齐树冠,扩大采摘面,抽刈后的深、轻修剪都是必要的。

台刈后抽发的新枝,在当年生长休止后,离地面40厘米修剪。以后两、三年内逐年于上次剪口提高5-10厘米修剪,长到80厘米左右时,按轻修剪标准,整理树冠便于采摘。

(2)根系更新 有关根系研究材料证明,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关系,即是相互促进的,又是相互制约的。当地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围增长时,地下部分枝也向下引伸并向四周扩展。吸收根系愈发达,茶叶产量也随之逐步增高。但到一定树龄之后,树冠衰老,产量下降,这是与根系萎缩、粗根比重显著增加、有效根系大量死亡和吸收功能衰退紧密相关的。同时,与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恶化、表土冲刷、盐基流失、肥力下降也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国内一些茶科所观察:粗根或老根在剪断愈合后能够很快发出新生白色幼嫩细根,且这种新根的增长极为迅速,一般在剪后半年就可以形成健全的有效吸收根群,两年后就能形成完整的 4 新根系,每条粗侧根断口上所长出的新根分布范围约达30×30厘米。根系的更新是结合茶园深耕、改土来进行的。

深耕不仅是一种改土措施,而且在耕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断伤部分根系,有直接激发新根生长的作用。根据科研部门的试验资料,深耕两年后,不深耕处理的活动根系,较深耕处理的接近土表3-5厘米。同时,深耕的又较不深耕的深入土层5-10厘米。深耕结合施肥,活动根系更多。试验资料证明,在根系更新后,再行枝干更新比仅更新枝干的,产量提高三成以上。

根系更新的时间,一般可在枝干更新前。深耕位置距主根20厘米外;深度40-50厘米,结合施用有机肥和磷肥效果最好。

2、园土改良

茶园土壤是茶树生长所需水分和矿物质营养的源泉。茶的根系可深入土层1米以下,而最活跃、最有效的吸收根系,是在10-40厘米的土层内。

因种种原因,低产茶园土壤通常表现为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加之树势衰老,即使增施肥料,也仍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在改树的同时,改善低产茶园土壤的理化性状,就成为低产茶园改造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改土工作应因地制宜的抓好砌坎保土、深耕施肥、培土客土等方面。

(1)砌坎保土 老茶园大多处于高山陡坡地带,丛播稀植,多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茶根裸露,土壤瘠薄,土地养分处于“入不敷出”状态。这类茶园可沿等高线打桩,或就地取材,用石块、泥垡或草皮砖筑梯。同时,按新茶园的要求,修建排蓄水系统,加强水土保持。有草源的地方,割草铺园,既保土,又保肥、保温,防治杂草,活化养分,提高肥力,此项措施已成为日本茶园现行的重要增产措施之一。

(2)深耕施肥 种茶前未曾深翻或开垦时深挖不够或土质特别粘重的,要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来创建深厚肥沃耕作层。这项措施,最好在改树前进行(兼有更新根系的作用),一般深耕30厘米以上,每亩施优质有机肥100担,磷肥50-80斤。单行梯级茶园于茶行内侧作业,尽量做到表土和底土置换,使其进一步熟化,增进肥力。考虑到深耕必然要损伤部分根系,为兼顾土壤改良与根系更新,选择适宜的时期是重要的。一般在地上部更新后的九至十月份较好,能尽快地促进断根愈合与新根生长。

(3)培土客土 对于土层特别浅薄,石砾多,肥力差,土壤流失严重的低产茶园,必须添加客土,培厚土层。客土应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土,如森林表土、塘泥、水库泥等。此外,可视茶园土壤质地情况,采用粘土掺砂,砂土加泥的办法,改善土壤结构。

3、园相改造

改变分散地块,退出间作,建立专业茶园,是改造园相的重要内容。在低产茶园改造工作过程中,要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调整茶园布局,逐步实现茶叶生产基地化。目前,园相改造要纳入农业基本建设范畴,通过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创造茶区合理生产结构,从而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落后面貌,使改造后的茶园和新植茶园,集中成片,合理地设置茶园道路和灌溉系统,沿沟、路种植防护林或行道树,建立最佳的茶树生态环境,有利于巩固低产茶园改造效果。

茶树属多年生长寿作物,但其经济栽培年龄并不是无限的。日本认为茶树的经济树龄为50-60年,随着树龄的增大,其生产性能及品质逐渐降低。其间,虽然还可以通过更新措施加以复壮,但在茶树个体生命活动中,经过若干次更新之后,更新周期愈来愈短,村势恢复也愈来愈减弱。因此,更新复壮也并不是无止境的。对树龄老产量低的老茶园,应用新选育的茶树优良品种,进行换种改植,使其成为彻底更新的全新茶园。此法是改造衰老茶园的最佳途径。

篇3: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1 低产成因

茶园低产成因, 要从茶园密度、茶树生长势、茶园土壤和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分析[2]。

1.1 树龄偏老, 树势衰退

造成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茶树衰老。茶树个体发育过程中, 其基本矛盾是新陈代谢, 当茶树进入老年阶段后, 代谢水平降低, 生命活动减弱, 树势衰退, 鸡爪枝增多, 枝干不断干枯死亡, 地衣、苔藓寄生, 育芽能力减弱, 根系生长衰退, 吸收面积减少, 导致芽叶产量和品质下降。

1.2 缺棵断行, 茶树稀疏

造成低产的另一个原因是茶园内行株距过大, 缺棵断行严重, 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 干物质积累少, 单产低。

1.3 茶园基础差, 水土流失严重

有些茶园由于建园时未经深翻改土、施有机肥, 种植后管理粗放, 造成土层浅薄板结, 水、气、热不能调节, 土壤肥力低, 茶树生长衰弱, 有的坡地茶园, 未经修筑梯层, 水、土、肥渗漏严重, 茶树根系裸露, 吸收根少, 影响地上部正常生长, 导致低产。

1.4 采摘过度, 芽叶稀少

茶树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重要器官。据研究, 茶树体内80%左右的有机物质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所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叶片也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而蒸腾作用又是茶树吸收和运输水分、矿质养料的主动力。在采摘过程中, 不顾茶园管理水平和茶树生长状况, 过度采摘, 没有留足成熟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即使增施肥料和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 也不能为茶树吸收利用, 导致茶树营养不足而早衰。

2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必须根据茶树衰老程度、造成低产的成因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改造。低产茶园改造技术主要是改树、改园及改植换种[3,4]。

2.1 改树

改树是利用茶树的再生特性, 通过更新枝干, 复壮树势, 恢复青春活力。改树通常根据茶树生长势, 采取重修剪和台刈2种方法。

2.1.1 重修剪。

重修剪的对象:茶树骨干枝虽生长正常, 但芽梢稀少, 对夹叶发生早, 鸡爪枝多, 单产低;病虫危害严重, 部分枝干有地衣、苔藓, 已严重影响枝干生长和芽叶产量;茶树年龄不大, 但由于茶园管理粗放, 采摘不合理, 出现未老先衰的茶园。重修剪的方法:重修剪的时期应选择在当年不减产或少减产, 第2年能大幅度增产, 长江中下游茶区选择在春茶后或夏茶后进行, 广东、海南等南方茶区则选择在12月至翌年2月进行;重修剪的操作要求:一般剪去树冠的1/3~1/2, 长江中下游茶区, 灌木型茶树距地面30~50 cm处下剪, 南方茶区大叶种茶树距地面60 cm处下剪, 重修剪的工具用篱剪或重修剪剪刀。

2.1.2 台刈。

台刈的对象:树龄大, 树势非常衰老, 主干灰白, 叶片光秃, 地衣、苔藓丛生, 采用重修剪的方法已不能恢复树势的茶园;树冠低矮, 蓬高不到33 cm, 地面上密集丛生大量的细弱枝条的塌地茶树或多年强采失培, 枝条细弱稀少, 生长特别矮小的茶树;骨干枝病虫危重严重, 大量枝条干枯死亡的茶树。台刈的方法:台刈的时期应根据气候条件、经济效益而选择, 长江中下游茶区, 以5—6月为最佳, 边茶茶区则为7—8月, 广东省则在早春;台刈的高度应在茶树的根颈部, 灌木型茶树通常离地面5~10 cm处下剪, 乔木型茶树离地面20~30 cm处, 台刈的工具为台刈铗或锋利的柴刀。

2.2 改园

改园是改造低产茶园不合理的群体结构和茶园土壤条件, 为茶树高产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主要方法为补棵补缺和改土治水。

2.2.1 补棵补缺。

归并补缺:将老茶树挖起进行补缺, 并小块为大块, 并零星为成片, 改丛栽为条栽, 将坡地茶园改成等高条栽茶园。老茶树补缺为了提高成活率, 移栽前必须台刈, 以减少叶面水分蒸发, 尽量带土, 以保留主侧根系, 栽植时应培土压实并浇足定根水, 茶蔸移植的时期长江中下游以早春或10月最佳。茶苗补缺是经济高效的一种方法, 一般是将茶园中的老茶树就地台刈后, 再从苗圃地挖取二至三年生强壮茶苗补植至缺棵处。

2.2.2 改土治水。

低产茶园改土治水, 是为茶树地下部根系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使改造后的茶园土壤深厚疏松, 通气良好, 养分含量丰富, 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强。一是深耕改土。在衰老茶园中进行深耕, 增加土壤空隙度, 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养分分解, 不断提高肥力;深耕还能切断延伸过长, 对养分运输困难的粗老茶根, 人为地更新根系, 促进新根生长。深耕时期以树冠改造后立即进行为最佳, 深耕30~50 cm。改土是改造低产茶园的基础, 改土的主要措施是增施有机肥和客土调剂。增施有机肥要结合深耕进行, 深耕时及时施入饼肥2 250~3 000 kg/hm2、绿肥或土杂肥15~30 kg/hm2。客土调剂必须考虑茶园原有土质, 如原土砂性重, 保水保肥差, 则掺进黏性土壤, 反之则掺进砂性土壤, 客土调剂的数量为75~150 kg/hm2。二是治水保土。治水保土是保证低产茶园改造效果的重要措施。衰老茶园地形地势复杂, 生产条件不同, 治水保土要因地制宜, 主要措施为将坡地茶园改为等高或分段等高梯层, 改内高外低为外高内低, 改顺坡丛栽为等高条栽;开横沟, 对缓坡丘陵低产茶园, 为了避免水土流失, 应开挖若干等高横沟;合理耕作, 坡地茶园耕作, 应沿等高线横坡水平进行, 大雨前不宜耕作, 雨季后要松土。

2.3 改植换种

改植换种是低产茶园改造最彻底的一种技术措施, 对已经过若干次重修剪或台刈改造且缺棵断行严重、失去了更新复壮条件的茶园, 应进行改植换种, 重新规划布局, 建立无性系良种茶园。在建园施工中, 要彻底挖除拣净原有茶树的根系, 改良土壤, 选用无性系良种茶苗, 合理密植, 加强管理, 建立高标准新茶园。

3 改造后的管理

低产茶园经过重修剪、台刈更新、改良土壤以及补植缺丛, 改变了树冠和园地面貌, 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但要保持改造后长期高产稳产, 关键在于改造后的管理。低产茶园改造后, 关键的管理措施为:疏枝修剪、合理采摘、防治病虫害、中耕施肥。

3.1 疏枝修剪

衰老茶树更新后, 不如幼苗分枝有规则, 会发生很多细弱浓密的小枝, 影响骨干枝生长, 使茶篷郁蔽, 病虫寄生。因此, 在修剪新枝的同时, 必须进行疏枝, 用弹簧剪将低层生长细弱的枝条全部剪去, 剪枝应留壮去弱, 留高去低, 留稀去密, 保留新枝20~30根。衰老茶树经过台刈或重修剪后, 可在当年的秋季或翌年的早春进行定型修剪, 以促进分枝, 培养骨干枝。

3.2 合理采摘

采摘是低产茶园改造后树冠管理的重要环节。据试验, 台刈和重修剪后的1~2年内的采摘, 应与幼年茶树相同, 以养为主, 为持续丰产打下基础。衰老茶树重修剪后, 第1年秋末打顶, 第2年轻修剪后春茶留2叶、夏茶留1叶、秋茶留鱼叶。台刈后的茶树, 第1年不采, 第2年春未打顶采, 夏秋少采多留, 经过第2次定型修剪后, 春茶留2叶、夏茶留1叶、秋茶留鱼叶, 随着树冠的形成, 即可按成年茶树的方法进行采摘。

3.3 防治病虫害

衰老茶树中发生较多的有茶蛀梗虫、茶天牛和地衣苔藓等, 因此, 树冠改造后, 应立即进行防治。同时, 茶树更新后新梢生长旺盛, 枝叶肥嫩, 致使病虫有了充足的食物和寄生场所, 引起茶蚜、刺蛾、小绿叶蝉危害, 应采用综合防治技术。

3.4 中耕施肥

低产茶园改造后的初期, 由于树冠覆盖度小, 土壤裸露面积大, 潜在的杂草种子、残留的草根得到适宜的条件, 就会萌发蔓延。因此, 改造后的茶园每年应中耕除草2~3次。茶树更新后, 生长旺盛, 需要大量营养元素供应。更新后的当年, 主要是促进萌发、加速枝梢生育, 故在改造时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夏秋季还应施追肥, 施肥量可参照幼年茶园的施肥标准。

摘要:分析了低产茶园成因, 介绍了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包括改树、改园、改植换种等措施, 以期为低产茶园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低产茶园,成因,改造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家福, 肖文会.茶园低产的原因及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7) :71-72.

[2]肖光玉.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 (5) :109-110.

[3]罗放.低产茶园提升改造技术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18) :141.

篇4:昭平县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措施

关键词 老茶园;更新改造;措施;广西昭平县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茶树的生长寿命很长,但种植栽培的茶树,维持较高的生产效益时期约为24~29 a。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昭平县茶叶开始进入规模种植,经过近30 a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茶园开始渐渐衰老,产量和品质也随之下降,原来的茶园规划布局也不太合理,已很难适应当今的管理技术要求了。本文通过剖析昭平县低产老茶园的现状及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科学可行的更新改造对策,供当地有关部门和从业人员参考。

1 老茶园的现状及问题

昭平县有历史悠久的种茶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茶叶开始进入规模种植,近10 a来,发展更为迅猛。目前,昭平县有茶园面积1.22万hm2,2014年干茶产量8 150 t,产值达9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山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支柱产业[1]。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昭平县越来越多的老茶园开始显现出各种问题,制约了现代茶园管理技术的应用,影响全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茶园规划布局不合理

20世纪80年代,昭平县开垦的茶园大多选择在交通不便的丘陵山地。由于当时机械化程度很低,以人工开垦为主的,所以茶园地块小,且茶行多为顺坡打造,随山而建,茶行短小、梯级不明显;茶园分散,园中也常有零星荒地等现象。这样的茶园布局,已经给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等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1.2 茶园基础设施不健全

20世纪80年代在昭平县发展起来的茶园,基本上没建有专用道路,进园道路和园内工作道路都是些羊肠小道,都没有经过特别的修建加工,即使有便道,也是路面狭窄,崎岖不平的,农用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给机械化作业带来不便。此外,老茶园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排灌设施,造成干旱时茶园供水困难,雨季又排水不畅,严重时还可能造成茶园水土流失,甚至会出现山洪冲毁茶园的现象[2]。

1.3 茶树品种单一,树势衰老

由于当时地方财力有限,财政对茶业的投入资金投入少,技术推广體系不健全,昭平老茶园基本上都是种植“福云6号”茶,品种很一,结构不合理。经过近30 a的发展,茶园病虫害积累多,树势逐渐衰老,表现在细弱枝条多、病虫枯枝多、骨干枝再生能力差、芽叶稀少等[3]。这些老茶园进行改造,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4 管理粗放,土壤肥力变差

昭平县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农村的青壮劳动力绝大部分已经外出打工或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导致在农村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人们对茶园的管理也越来越粗放,表现在人力不足、投入少,不重视冬季深耕施肥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等,甚至出现茶园抛荒无人照理的现象;有的仅在春夏采茶季采取应急做法,如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长期的粗放管理,导致茶园土壤肥力变差,严重影响了茶树的生长。

2 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总体设想

根据昭平县的实际情况,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总体要设想是政府主导、企业带领、农户参与;推动老茶园的更新改造工作的有效模式是企业连片承包、集约化管理。为此,地方政府作为产业发展的规划者和引领者,应做好协调、统筹、规划。有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地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开发观光茶园旅游资源等工作做好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好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当地茶叶企业投入资金,连片承包低产老茶园,进行集约化管理。同时,要协调、鼓励没有人力、财力的农户将自家的零散园地转包给企业,农民可以通过入股分红、投工取酬的方式获得稳定的收入。企业有项目、资金、设备、技术优势,通过连片承包、集约管理,可以有效地推动和带领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工作。

3 低产老茶园更新改造的项目和技术措施

如何开展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工作,应遵循“因地制宜、是视情而定、效益优先、科学决策”的要求和原则,根据茶园所处地形、地势的不同以及茶园的衰老成因和程度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更新改造方向和技术措施。

3.1 改造老茶园的基础设施

茶园道路偏小、排灌水设施缺乏都会给茶园管理带了诸多不便,更新改造老茶园应优先考虑搞好茶园的基础设施问题。同时,昭平县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很多茶园都可以打造成生态观光茶园,有条件的话,应搞好基础建设,如硬化入园观光道路、设立观光平台等。茶园道路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的利用,同时,应有利于茶园的布置,便于运输、耕作,尽量少占用耕地。路网要设有干道、之道、和步道。排灌水设施最好有蓄水、供水、排水3个方面。根据昭平县茶园多在山地的特点,建议在山地茶园适合收集雨水的地方建造适量的小水池,用来收集雨水。排水沟应能将雨水分散排出园外,避免集中排洪,防止水土流失。

3.2 改造老茶园的规划布局

首先要改变茶行短小、梯级不明显等现象,使得茶园成排成行,达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园,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茶园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对于比较稀疏、零乱、矮小、衰老的茶园,建议重新按等高线种植,设置茶行;对于太长的茶行,应适当分设操作道,以利田间管理时方便进出;一些茶园是顺坡种植的,应重新调整种植行,使茶行等高种植;对于无埂、无梯的茶园则要重新开挖,筑梯筑埂,保持梯面等高平行。

3.3 改善老茶园的生态环境

茶园内间种一定量的树木,可以有效地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如提高茶园内的湿度、改变光照、稳定温度;可以引来一些鸟类在树上栖息,捕食一些害虫,减少茶园害虫的发生量;还可以为茶农遮阳挡风。茶园间种树木应选种大型的灌木类树木,树木间距载20 m左右为宜,种植太密会影响影响光照,太疏又起不到调节茶园小气候的作用。间种树木应注意不选择树势生长快的树种、不选择落叶树种、不选择果树(果树施用农药会影响茶叶品质)。昭平县茶园最好种八角、桂花等树木,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老茶园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茶叶的香味等品质。

3.4 改善老茶园的土壤肥力

改善老茶园的土壤肥力主要是通过深翻培土。勤耕深耕,能起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气透水性,改善土壤的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具体做法是在冬季管理时,在茶树行间或距茶根部10~20 cm处,挖深30 cm、宽40 cm的沟,将表土、肥土、杂草和一定量的有机肥和磷钾肥等填入后再培上新土。其次,对于土层浅、质地差的低产茶园,采用改土、培土结合,施入有机肥的方法,加深活土层,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另外,茶园套种绿肥,茶园辅草等措施也能有效保持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土壤松疏,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5 改善老茶园的树形树势

改善老茶园的树形树势,培育理想的树冠,主要技术措施是修剪,具体采取什么方式,要视茶树树龄及茶树生长情况而定。修剪多在秋、冬季节进行。对于树冠“鸡抓枝”丛生,生产枝细弱,育芽力降低的老茶树,可以采用深修剪的方法进行改造,主要是剪去树冠顶部10~15 cm的新梢和剪去树冠内密集、细弱的枝条,并清除茶树逢中的弱枝、病虫枝、拖地枝等。对于一些树冠虽然衰老,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还有较强生育能力的茶树应进行重修剪。具体做法是在离地35~40 cm处剪去上部枝条,并清除下部枯枝、落地枝。而对于树势力十分衰老、骨干枝基本失去再生能力的茶树则要采取台刈的修剪方法進行彻底的改造。一般是每株茶树留1~2根生产枝,其余的枝条在离地面15~20 cm处一次性剪去。

3.6 低产老茶园的改植换种

茶园改植换种有一次性完成,也有分数次完成的两种不同操作形式。一次性完成改植换种是将原来的老树一次性根连根挖除,重新规划、整地、施肥和种上新的茶树品种。分数次完成的改植换种则可以以老养新,避免改植换种3~4 a武茶可摘的现象,减少投资成本。具体做法是间隔地挖去几行老茶树,中上新茶树,2~3 a后再挖去其他老树,换种新茶树。此外,对于茶园基础好,但茶树品种差茶园,通过低位嫁接换种技术也可以实现茶园更新换种。嫁接换种见效快,投资少,但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实际用还比较少。

3.7 加强改造后的茶园管理

3.7.1 增施肥料

更新后,茶树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并且大量萌发新枝,要求提供更多的营养。所以,要重视茶园冬季管理,增施有机肥,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在开春茶树发芽前后,结合中耕除草再施追肥。

3.7.2 合理采摘

改造后1~2 a,采摘要以培养树冠为主。在茶树高未达到70 cm,树幅未超1 m时,只能打顶培养树冠,采高留低,采中留边,采密留稀,抑制主枝生长,增加生产枝数量。

4 结语

昭平县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老茶园,茶园规划布局不合理,茶树普遍老化,产量少、产值低,亟待改良。在地方政府主导、企业带领、农户参与下,通过企业连片承包、集约化管理,一定可以有效地推动和带领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骆耀平.名优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陈有辉.昭平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2011(19).

[3]韦静峰.茶叶生产新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篇5:兰溪市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

兰溪市毛竹低产林面积较大,影响当地竹产业的发展.对笋竹两用毛竹低产林采取垦复、松土、施肥、调整竹林结构等改造技术措施,实现平均产春笋6 141.0kg/hm2,平均产竹材6 569.3kg/hm2,平均产冬笋435.9kg/hm2,平均产值16147.5元/hm2.

作 者:周国斌 陈志良 郑省省 作者单位:周国斌(浙江省兰溪市云山街道林业站,浙江兰溪,321100)

陈志良(兰溪市马涧镇林业站)

郑省省(兰溪市赤溪街道林业站)

篇6:低产毛竹林的成因和改造技术

低产毛竹林的成因和改造技术

根据多年的`生产指导经验,分析并总结了毛竹低产林形成的原因:生产责任制不落实、抚育和管理粗放、不合理挖笋和砍竹,导致毛竹林荒芜、贫瘠和衰败.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如完善责任制、科技培训、提高科学肯竹、深翻及垦复、除草松土、施肥、合理挖笋砍竹等可全面改造低产毛竹林,为林农创造更高的效益.

作 者:严圣钦 Yan Shengqin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林业局,尤溪,365100 刊 名:世界竹藤通讯 英文刊名:WORLD BAMBOO AND RATTAN 年,卷(期): 7(3) 分类号:S7 关键词:低产林改造   毛竹   成因   措施  

篇7: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措施

发布部门: 国家林业总局 发布文号:(78)林经字59号

国家林业总局关于颁发《国有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技术试行规程》的通知

1978年12月28日(78)林经字59号

为了不断提高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的质量,多快好省地建设新的用材林基地,现将我局制订的《国有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技术试行规程》印发给你们,请即转发各地林业部门和林业基层单位,因地制宜地参照试行。

附:国有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技术试行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质量,多快好省地建设新的用材林基地,以适应新时期总任务对林业的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 国有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要认真贯彻林业建设“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的方针,本着“全面规划,因林制宜,抚育为主,抚育、改造、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证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的作业质量,严禁单纯取材,砍好留坏,破坏森林资源的错误作法。

第三条 抚育向伐、低产林改造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林分组成,提高森林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和发挥森林多种效能。同时,通过抚育、改造生产一定数量木材,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四条 根据林分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抚育间伐或林分改造措施。亦可采取抚育、改造、施肥灌水(排水)、深翻改土、修枝、除萌及割除影响林木生长的藤木、灌木等综合性培育措施。

第五条 要逐步改善林区交通条件,实现机械化。要结合生产,修建林区道路,改革、研制适合我国具体条件的抚育、改造机械,不断提高经营强度和机械化水平。

第二章 抚育间伐

第六条 抚育间伐是从幼龄林郁闭起到成熟林采伐前整个生产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主要培育措施。抚育间伐的种类分透光抚育、生长抚育两种。

(一)透光抚育:在幼龄林内进行。对混交林,主要是调整林分组成,同时伐去目的树种中生长不良的林木。对纯林,主要是间密留匀,留优去劣。

(二)生长抚育:在中龄林进行。主要为加速林木生长,伐除生长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林木。

第七条 抚育间伐应在下列林分中进行:

(一)人工培育的幼龄林郁闭度在0.9以上,中龄林郁闭度在0.8以上;

(二)天然幼龄林、中龄林郁闭度在0.7以上,或下层目的树种的幼树较多,且分布均匀,郁闭度在0.6以上的林分;

(三)遭受一般轻度自然灾害的林分。

暂不符合抚育间伐条件的林分,进行封山育林。

第八条 抚育间伐时,要将林木分为优良木、辅助木、砍伐木。

(一)优良木:目的树种中生长迅速,树干圆满,天然整枝良好,树冠发育正常的林木。

(二)辅助木:有利于促进优良木生长发育以及对土壤起保护和改良作用的乔、灌木。

(三)砍伐木:枯立木、被压木、弯曲木、病腐木、多头木、霸王木、生长过密的林木。

第九条 抚育间伐的强度,应根据经营目的、立地条件、初植密度、林分状况、交通条件、前次抚育强度等综合因素,参照下述原则确定:

(一)在确定抚育间伐强度时,一般要掌握陡坡应小于缓坡,阳坡应小于阴坡,山地应小于平地。

(二)各种抚育的强度

透光抚育:人工林可伐去原有株数的25—45%,或蓄积量的15—30%;天然林可伐去原林分蓄积量的10—20%。生长抚育:人工林可伐去原有株数的15—30%,或蓄积量的10—20%;天然林伐去原有林分蓄积量的15—30%。

(三)一般林分抚育间伐后郁闭度人工林不应低于0.6,天然林不应低于0.5,并且不得造成天窗和疏林地。

第十条 根据树种特性和林分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下层抚育间伐、上层抚育间伐、综合抚育间伐或隔行、隔株的机械抚育间伐等各种不同的抚育方法。

第十一条 透光抚育从幼林郁闭后林木分化加剧,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时开始,间隔期三至五年;生长抚育直至达到成熟林采伐前一个龄级止,间隔期七至十五年。

第十二条 抚育间伐的季节。全年均可进行,一般以冬、春季为好。

第十三条 修枝,适用于天然整枝不良的树种。目的是培育通直少节的优质木材。一般砍去枯死枝和林木下部一、二轮活枝。幼龄林保持枝下高占树高的三分之一,中龄林保持枝下高占树高的二分之一。修枝切口要平滑,不要损伤树皮。

修枝一般在十年生左右开始。最好在树液停止流动季节,结合抚育间伐进行。第三章 特种林抚育

第十四条 母树林的抚育。主要为扩大营养空间,增加光照,使母树得到充分发育,以获得稳产高产的优质林木种子。

(一)母树的选择:选留生长健壮、树冠开展、发育良好的林木。

(二)抚育强度:抚育后的郁闭度应保持在0.4—0.6之间,树冠间距零点五米到一点五米。最后根据树种,每公顷何留一百五十到六百株左右。

(三)其他措施

修枝,即对受光不良或过密的枝条进行修剪。

打顶,即截去顶部生长点,以控制高生长,矮化树木,增加侧枝数量。

加强管护,进行施肥灌水,有条件的要间种绿肥。山地母树林要修筑水盆或水平梯田。

防治病虫害,严禁放牧、采、樵。

(四)开始期和次数:母树林第一次抚育应在母树树冠已经交接时开始。一般进行二至四次。

第十五条 防护林的抚育。主要目的是调整林分结构,改善卫生状况。增强森林的防护效能。

(一)开始期:大致在七至十年生之间。间隔期五至七年。

(二)抚育强度:主要是根据对森林防护效能的要求、树种特性、林分密度等因素确定。农田防护林一般可伐去原有株数的10—25%。抚育后,林带疏透度应保持在0.5—0.6之间。

(三)抚育方法:主要伐去病腐木、过密的林木和影响其他林木生长的上层林木。

第十六条 竹林、经济林等的抚育,根据培育目的、树种特性和林分特点确定。第四章 低产林改造

第十七条 对不符合经营目的的低产劣质林分,应进行改造。改造的主要对象是:

(一)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林地;

(二)经多次破坏性采伐的残林或多代萌生无培育前途的林分;

(三)遭受严重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林分;

(四)速生树种的中龄林阶段,每公顷年生长量在三立方米以下,中、慢生树种的中龄林阶段,每公顷年生长量在1.5立方米以下的低产林。

第十八条 低产林改造要统一规划。通过改造达到:疏林变密林,纯林变混交林,多代萌生林变实生林,低产林变高产林。

第十九条 低产林改造,根据林分状况、立地条件及经营水平,可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一)更换树种,重新造林。适用于非目的树种无培育前途的残林和因不适地适树造成的低产林。清除全部乔、灌木,然后选择适宜树种重新造林。

山地进行大面积低产林改造作业时,为防止水土流失,应采用块状或带状分次改造的办法。块状每块不应大于五公顷。带状一般带宽二十米左右。

(二)进行补植,提高密度。主要适用于原有林木为目的树种的疏林地。通过补植以提高林分的密度。

补植的树种,应根据立地条件确定。

(三)引进树种,改善组成。适用于造林、经营措施粗放和立地条件较差的人工低产纯林。进行强度间伐,引进改良土壤的乔、灌木树种,形成混交林。

(四)伐造结合,综合改造。适用于林相杂乱,疏密不均,林龄相差悬殊的复层林和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林分。伐除生长衰退、受害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木,保留目的树种生长健壮的中、小径林木,在林冠下或林中空地上栽植目的树种。

(五)深翻改土,排水压碱。对干旱瘠薄林地,进行深翻改土,有条件的应进行施肥、灌水。对低洼、盐碱地要开沟排水,覆沙压碱。

第二十条 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珍贵的针、阔叶目的树种幼树和萌芽植株,以有利于培育混交林。

第二十一条 岩石裸露、土壤开瘠的陡坡、山脊、乱石窖等采伐后不易更新的地方,一般不进行低产林改造作业。需要改造时,新造林成林后,原有林木才允许砍伐。第五章 作业设计和施工

第二十二条 进行抚育间伐和低产林改造,要提前一年提出作业设计,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否则,不得施工。

作业设计内容包括:区划小班,测算作业面积、立木蓄积及林木生长状况,确定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措施的目的和技术要求,设计林道、楞场和工棚修建,计算出材量、用工量及所需种苗、工具、投资和主、副产品收益等,编制说明书,绘制必要的图表。

第二十三条 选树标号。抚育作业前,对砍伐木必须坚持先选树标号,然后进行施工。选树和砍伐的准确率要求达到98%以上。标号应在枝叶茂盛季节进行。

第二十四条 严格控制树倒方向,固定集材道,保护好幼树、母树和保留木。

第二十五条 降低伐根,合理造材,充分利用小材小料开展综合利用,提高木材的利用率。

篇8: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茶园主要的枝干及树冠出现衰老、长期无人管理等情况, 造成产量低、效益差。

2改造目的

培养健壮的骨干枝, 合理的蓬面, 提高茶树的发芽率, 增加茶园产量, 提高茶园产值, 增加群众收入。

3改造措施

3.1深修剪主要针对施肥足还出现较多的小芽、细弱枝的 (鸡爪枝) 、对夹叶等现象的茶园。

3.2重修剪主要针对部分枝干或部分树冠衰老, 但是骨干枝条多数较强壮的茶园 (这类茶园经过多年的采摘、修剪, 出现枯枝较多, 发芽能力弱、芽叶瘦小、叶片薄、对夹叶多、“鸡爪枝”、开花结果多、品质差、亩产量低、效益差等缺点) 。

3.3台刈主要针对枝条十分衰老的茶园进行更新复壮 (这类茶园即使增加肥培管理, 产量仍然低, 茶蓬内都是粗老枝干, 枯枝细枝较多地衣苔藓严重, 枝干灰褐色, 芽叶稀少, 亩产量非常低) 。最好选择晴天台刈, 太阳越大越好。

4修剪时间

深修剪:春茶停止采摘后进行。重修剪:秋茶后 (次年2月前) 或春茶后 (6月份前) 进行。台刈:3~8月都可以进行。

5修剪方法

5.1深修剪用篱剪剪去树冠上部10~15cm的蓬面, 修剪后可留一季不进行采摘。此次修剪可采取机械或人工操作, 机械相当于人工的16倍 (人工修剪667m2约需8个劳动力, 而用双人修剪机修剪, 1台修剪机1天可修剪0.27hm2) 。

5.2重修剪离地30~40cm剪去上部枝叶, 修剪后当年发出的芽及新梢不宜采摘。此次修剪同样可采取机械或人工修剪, 对比效率也相似与深修剪。

5.3台刈离地5~10cm剪去上部枝杆。此次修剪可采取机械或人工修剪, 机械相当于人工的20倍 (人工修剪667m2约需8个劳动力, 而用割冠机进行割冠, 1台割冠机1天可割冠0.33hm2) 。

6改造注意事项

(1) 修剪前应施足基肥, 667m2施腐熟的厩肥1000kg以上或饼肥100kg以上或商品有机茶叶专用肥200kg以上。修剪结束后应立即进行清园、培土, 加强肥培管理, 如果开展深修剪或重修剪的茶园发生病虫害时应采取防治技术。 (2) 台刈改造时要做到剪口平滑, 避免树桩破裂, 避免雨水浸滞伤口, 造成难以愈合。同时还需用弯刀修除病枝、弱枝、枯枝, 达到骨干枝配置均匀, 有利重新养成优质、高产的树冠。 (3) 修剪禁忌连续高温、干燥天气时进行。 (4) 修剪后发出的新梢, 要以养树冠为主, 切勿早采。 (5) 茶园内不宜套作农作物。

7管理技术

7.1修枝养蓬

重修剪改造的茶园:当年秋末 (11月份) 在剪口上提高7~10cm用篱剪进行轻修剪。次年可适当留叶采摘, 并在秋末再进行一次轻修剪 (在剪口上提高7~10cm) , 待树高70cm以上, 即可达到丰产。

台刈改造的茶园:第1次定型修剪当新梢长到40cm后, 离地35~40cm用整枝剪逐株依次修剪。只剪主枝, 不剪侧枝。剪时不可留茬过长, 以免损耗养分。剪口应向内侧倾斜, 尽量保留外侧的腋芽, 使发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剪口平滑, 避免树桩破裂, 避免雨水浸滞伤口, 造成难以愈合。第2次定型修剪当新梢长到60cm后, 在上次剪口上提高5~10cm (离地45~50cm) , 用篱剪将蓬面剪平即可。

定型修剪的目的:为了培养健壮的骨干枝和合理的蓬面。修剪后发出的新梢是形成骨干枝的基础, 千万不可采摘, 否则就难以形成良好的骨架, 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7.2病虫害防治

因为经过改造的茶园最少有一季不采摘茶园, 可以采取喷施石硫合剂进行封园防治多种病虫害的发生。

7.3肥培管理

7.3.1肥培原则。重施有机肥, 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肥为主, 氮肥与磷、钾肥和其他元素肥料相结合, 氮、磷、钾比例为2:1:1。重施基肥, 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掌握肥料性质, 做到合理用肥。

7.3.2肥料的选择。生产上应尽量选用《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T5018-2001) 推荐和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 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为1:1为宜。禁止使用有害的城市垃圾和污泥等, 农家肥要腐熟后使用。利用山区资源充足的优势进行积肥。

上一篇:区村(社区)综治工作站(中心)职责下一篇:心飞白云深处编织美好梦想小学生优秀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