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架结构在龙卷风作用下的荷载分析

2024-04-26

桁架结构在龙卷风作用下的荷载分析(精选3篇)

篇1:桁架结构在龙卷风作用下的荷载分析

桁架结构在龙卷风作用下的荷载分析

风是空间桁架的主要控制荷载,龙卷风作为一种破坏力巨大、风场结构复杂的.暴风.初步从涡运动理论、实测数据统计分析、半经验公式和龙卷风风险度模型等几方面解析龙卷风风场结构,结合实例建立龙卷风的风场数值模型.分析桁架结构在龙卷风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并提出在龙卷风作用下桁架结构的荷载处理方法和加载方法.

作 者:周辉律 作者单位:深圳市万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33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2010“”(12)分类号:V321.2+27关键词:空间桁架 龙卷风 风场数值模型 加载方法

篇2:桁架结构在龙卷风作用下的荷载分析

板柱结构 (即无梁楼盖结构) 是一种不设梁, 楼板直接支撑在柱上的结构体系。相对于梁板结构可降低层高, 节省建筑空间。应用于地下结构时, 降低层高, 减少土方开挖, 地下水位较高时可以降低降水费用和抗浮措施费用。用于地上结构时, 可以在限高的情况下增加楼层数量, 降低后期装修费用等。由于以上原因, 板柱结构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被广泛采用。板柱结构荷载直接由楼板向柱传递, 由于柱子截面尺寸普遍不大, 应力集中现象比较严重, 容易引起冲切破坏, 所以, 设计过程中应针对节点位置进行详细计算。

2 板柱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常见的计算方法

关于板柱结构的设计, 普遍存在以下几种常见的设计方法:

2.1 弯矩系数法

或称为经验系数法或直接设计法。弯矩系数法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方可使用:每个方向至少要有3个连续跨;同一方向的最大跨度和最小跨度之比不大于1.2;任意区格的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大于1.5;活荷载与恒荷载之比不大于3。

按经验系数法分析无梁楼盖内力时, 应分别在x方向及y方向单独计算总静力设计弯矩M0x、M0y。计算时, 竖向均布荷载设计值都应该按照满负荷取用。

式中, q、g为竖向荷载设计值, lx、ly为x方向及y方向的跨度, bce为柱帽的有效宽度。

计算多跨板带的中间跨时, 柱上板带的支座弯矩和跨中弯矩分别为为0.50M0、0.18M0, 跨中板带的支座弯矩和跨中弯矩分别为0.17M0、0.15M0, 由于弯矩系数法的应用条件限制较多, 对结构布置要求比较严格, 所以仅仅对于常规的规则结构比较适用。

2.2 等代框架法

即将整个结构沿纵、横柱列方向分别划分为具有“框架梁”和“框架柱”的纵、横向框架。计算时, 如有柱帽, 应同时考虑柱帽对框架内力计算的影响。等代框架梁的截面尺寸与跨度取值原则为:计算竖向荷载作用时, 框架梁宽度尺寸为框架柱两侧跨度中心线间距离;计算水平荷载作用时, 框架梁宽度尺寸为框架柱两侧跨度中心线间距离的一半;框架梁高度尺寸为板厚;等代框架梁跨度取值为计算方向框架跨度减去柱帽有效宽度的2/3。

按照等代框架法计算得到的弯矩M支座、M跨中经过分配后, 即可得到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弯矩值。

柱上板带的支座弯矩一般取值为0.75M支座;跨中弯矩为0.55M跨中。

跨中板带的支座弯矩一般取值为0.25M支座;跨中弯矩为0.45M跨中。

等代框架法不受跨度和荷载等因素的限制, 在目前的板柱结构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2.3 有限元法

由于现在通用结构计算程序应用广泛, 给板柱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更为精确地计算手段, 采用具有板壳单元的有限元程序, 计算得到板内的应力和内力分布, 根据应力和内力分布情况进行配筋设计, 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得到更为精确地设计结果。但由于受程序的限制和工作量的影响, 主要应用于比较复杂的结构。

3 不同计算方法对应计算结果的比较

某工程中的双层地下车库, 由于需要满足塔楼嵌固要求, 一层采用梁板结构, 为了减少开挖量和降低地下水浮力作用, 负一层地面采用无梁楼盖结构, 柱网规整, 多为8100mm×8100mm, 柱截面600mm×600mm, 板厚250mm, 柱帽1100mm×1100mm×250mm (厚) , 负2层层高3600mm, 负1层层高4200mm。鉴于地下车库面积较大, 且符合上述3种设计方法的要求, 出于对经济性的考虑, 对本工程截取出一部分, 采用以上3种方法分别进行计算, 对比不同计算方法所得结果的区别, 以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计算结果见下表1。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比较可知:弯矩系数法和等代框架法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等代框架法等够考虑柱子对板内弯矩分配的影响, 对于跨度不等的结构更为适用。对于柱上板带, 有限元法计算得到的计算值较大;跨中板带的跨中弯矩与弯矩系数法和等代框架法比较接近, 但是支座负弯矩较小。3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总的弯矩是基本持平的, 区别仅在于分配弯矩采用的方式不同。

4 计算方法选用原则

弯矩系数法使用过程简单, 在满足使用条件的前提下, 可用于简单规则结构的设计和方案阶段的估算。

等代框架法在目前板柱结构的设计中使用较多, 它不受结构布置的限制, 使用灵活, 虽然在计算过程采取了很多简化措施, 但计算精度完全能满足现阶段工程设计的需要, 为板柱结构设计提供了一个简便有效的设计手段。适用于常规的板柱结构设计和经验系数法无法适用的工程。

有限元法具备分析精度高、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而且荷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较为自由的布置与调整, 较为真实的反应出结构的受力状态。但是由于有限元法计算得到的是板壳单元的内力与应力分布, 和杆系单元不同,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积分计算, 以便转化为结构构件内力用于设计。过程复杂, 能直接使用的程序不多, 所以应用起来计算量大, 过程繁琐。因此, 在设计比较复杂的板柱结构时, 可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 以便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设计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GBJ130-90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2]朱聘儒.双向板无梁楼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篇3:桁架结构在龙卷风作用下的荷载分析

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 分析比较5组试件它们在加与不加斜向加劲肋的情况下, 施加水平荷载后, 框架刚度、水平承载力、滞回效应等力学性能的变化。

1 有限元模型概述

1.1 材料定义

分析用钢材为Q235级钢, 考虑了钢材材性的应变强化, 应用等向强化模型, 所有钢材材性均为名义值。屈服强度fy=235MPa, 抗拉强度fu=375MPa, 弹性模量E=2.06×105, 泊松比μ=0.3, 极限应变εu=0.2。

1.2 试件设计

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其中H=3600mm, L=6300mm, B=2475~2850m m, 试件中构件的的连接均采用刚接, 构件尺寸如表1所示。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取Mp/Vp=878.5m m, e取Mp/Vp的0.341、0.512、0.683、0.854、1.02倍, 如表2所示。横向加劲肋取 (90×10) mm, 间距取150mm, 斜向加劲肋取 (50×6) mm。

1.3 加载方式

有限元分析中, 在图1所示的加载位置施加水平位移荷载。

根据《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 (JBJ 101-96) 的要求, 并参考ECCS的完全加载制度, 采用以下加载制度:先单向加载于框架顶部, 根据荷载-位移曲线, 求出耗能梁段的弹性水平位移Δy和对应的水平力Fy, 再按Δy、2Δy、3Δy、……的方式施加循环荷载, 每级一周, 直到试件破坏。

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在循环荷载作用下, 4组模型的刚度退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从刚度退化曲线可以看出, 加与不加斜加劲肋的弹性刚度基本接近, 加了后的弹性刚度稍微大一点, 等耗能梁段进入塑性后, 加斜加劲肋后, 框架的刚度退化得要比不加慢一些。

3 结论

通过对4组试件的分析,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不管耗能梁段的长度如何, 加与不加斜加劲肋的弹性刚度基本接近, 加了后的弹性刚度稍微大一点;等耗能梁段进入塑性后, 加斜加劲肋后, 框架的刚度退化得要比不加慢一些, 这说明在耗能梁段上加斜向加劲肋是有利于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的。

摘要:根据水平荷载作用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耗能梁段发生破坏的特点, 设计了耗能梁段长度不同的4组试件, 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 US分析了在耗能梁段上加与不加斜加劲肋的两种情况, 作用水平循环荷载后的滞回性能。分析结果表明, 在耗能梁段上加斜加劲肋后, 框架塑性阶段的刚度退化得要慢一些, 延性增加。

关键词:偏心支撑钢框架,耗能梁段,加劲肋,刚度退化曲线,循环荷载

参考文献

[1]钱稼如, 陈茂盛, 张天申.偏心支撑钢框架在水平力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和极限分析[J].建筑结构, 1993.

[2]JGJ99-98.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S].

[3]赵宝成, 顾强.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6.

[4]赵根田, 万馨, 王珊.耗能梁段长度对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J].钢结构, 2007.

[5]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6]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

[7]申永康, 万斌, 邵建华.偏心支撑钢框架延性抗震设计探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7.

[8]刘伟, 卞延彬.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钢结构, 2003.

[9]石永久, 熊俊, 王元清, 刘歌青.多层钢框架偏心支撑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 2010.

[10]李新华, 舒赣平.偏心支撑钢框架设计探讨[J].工业建筑, 2001.

上一篇:六管超外差式收音机报告下一篇:【浙大保研辅导班】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推免保研条件保研材料保研流程保研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