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2024-04-12

《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共16篇)

篇1:《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凤栖梧》阅读练习及答案

凤栖梧(金)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① 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①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襄阳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1.本词最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妙在何处? 请结合全词分析。

2.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写飞雁不断,水天茫茫,描绘了一幅雁飞秋水图。②以大雁南飞来衬托自己的思归之情,以水天茫茫来象征自己前路茫茫,归家无期。含蓄深远,意蕴无穷。

2.①写离开故国三千里之远,西风劝归,表达了思念家乡、不能归去的悲痛之情。②写自己南去北来,人已老去,表达了羁旅漂泊、年华逝去的悲伤之情。③借用王粲登楼作赋,以王粲自况,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

篇2:《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凤栖梧

作者:柳永朝代:北宋 蜀锦地衣丝步障。

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

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

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

篇3:阅读教学中语言赏析的误区及建议

散乱无章,缺少重点。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常要求学生从文中找语句并作赏析,然后学生满课文地寻找相关语句点评批注。在接下来的交流讨论时,学生甲阐述了自己对某句话的赏析,但实际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不允许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在语句赏析上,所以不管学生甲的赏析是否到位,其他学生多数是点头附和。语言赏析没有重点,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会降低课堂语言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影响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不利于语言素养的提高。

指向单一,角度狭窄。语言赏析的角度很多,如字词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情感色彩、表达手法等。 为了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些教师常会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将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找出来, 并说说好的理由。”由于学生小学时多从修辞入手分析语言,于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修辞句的关注上,而对一些文字朴实简洁或矛盾却意蕴深长的句子视而不见。角度单一的语言赏析,只会流于语言形式,无法深入全面地理解语言背后的内容,难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独到。

文体杂糅 ,生搬硬套。文体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议论文语言言简意赅,新闻报道语言简洁准确,因而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需要分析语言。对于诗歌、散文而言,它们常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抒发感悟,只有仔细咀嚼才能体会。但对于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 它侧重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若特意去分析语言就显得不伦不类。不顾文体特点的语言赏析,将会使学生很难依据语言的特点辨别文体,同时让学生误以为好文章就是由优美语句组成的,直接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为了文章出彩而刻意堆砌大量辞藻,而忽视语句之间的联系。

这些误区使得语言赏析流于肤浅,实际教学效果低下,难以落实新课标要求,有失语文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笔者认为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指向性。语言赏析主要集中在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不同文体不同文章语言赏析的侧重点必定不同。 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更侧重于分析形式、内容,议论文、实用文等更侧重于作用。分析内容,则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意识,学会由浅入深地理解语句的多层含义。分析作用, 则要引导学生整体分析语句在文中作用,或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上。有了指向性,教师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赏析, 从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整体性。为避免学生“撒网”式的语言赏析,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规定范围 (某些段落) 内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在分析讨论时就能有的放矢,紧紧围绕某一内容做深入理解,其他学生的赏析是否有误也更能辨别,这有利于改变之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弊端。同时对于整体性的强调,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语句之间必须要有某种联系,要紧扣某一内容展开。有了整体性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运用的逻辑性,而且也会提高学生写作时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深度性。中学阶段,教师对语言赏析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而应向分析综合和表达应用层面深入,逐步培养鉴赏评价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赏析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探寻这种语言形式 (如词语、修辞、句式、 结构等) 为何能够表现出特定语言意义的原因,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深层理解。如莫怀戚 《散步》 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煎熬,最终度过严冬的不易与艰难,又写出了“我” 对母亲度过冬天的宽慰与欣喜。然而 “熬”字为何能表现出这些内容呢? “熬”字的本义是“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因为是文火,所以煮的时间比较长,这正和冬天的漫长相似;蔬菜在锅里忍受小火的长时间熬煮,而母亲就在漫漫严冬长时间忍受着双重痛苦。学生借助熬字的本义,脑海中就会产生对母亲遭遇的形象化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语言运用产生兴趣,进而去学习语言的使用规则与技巧。

篇4:阅读训练与赏析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2.下列文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山殊可过原来居住过的山很可以一游。

B.斯之不远 这不太远了。斯,指春天的景色。

C.不急之务 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

D.不一 情况不一样。

3.你认为本文主旨和风格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描写辋川的景色凄凉哀愁

B.欣赏自然的美丽豪爽奔放

C.邀好友共赏自然美景朴实隽永

D.炫耀作者住处可爱 滑稽诙谐

4.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借短信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B.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个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

C.“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以下六句,作者运用诗的语言,采用动静互为烘托的艺术技巧,描摹出一幅山村春色图,可谓是文中有画。

D.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

参考答案

1.C(古今均为“单独坐着”之意)

2.D(就不一一详述了)

3.C

4.A(春天的明媚不是实写,从“当待春中”“斯之不远”可以看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一趟生意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随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能让他感到唯一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待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

然后,他按下了按钮。

1.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3.本文“他”和外国士兵的对话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4.小小说最讲究悬念的设置,请你就本文设置的悬念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平静祥和的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设置了一个平台,显示主人公内心的渴望,与后文战争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作品的主题。

2.爱亲人、爱祖国;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勇于牺牲(要结合文本作答)

3.表明了作者对战争给无辜人带来的伤害的同情,也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厌恶以及对和平的祈求。

4.悬念的设置:A.战火中做什么生意B.那一颗在家门口爆炸的导弹,带来的具体伤害是什么C.相框是怎么破碎的D.出租车司机为什么邀请占领军人到他们家。原来是占领军的导弹夺去了他亲爱的妻子和三个可爱孩子的生命,他要让占领者血债血还。

读沧海

刘再复

我又来到海滨了,又亲吻着海的蔚蓝色。

这是北方的海岸,烟台山迷人的夏天。我也坐在花间的岩石上,贪婪地读着沧海——展示在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我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

我带着千里奔波的饥渴,带着长岁月久久思慕的饥渴,读着浪花,读着波光,读着迷蒙的烟涛,读着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的文字,发出雷一样响声的白色的标点。我畅开胸襟,呼吸着海香很浓的风,开始领略书本里汹涌的内容,澎湃的情思,伟大而深邃的哲理。

打开海蓝色的封面,我进入了书中的境界。隐约地,我听到太阳清脆的铃声,海底朦胧的音乐。乐声中,我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罗马大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特佩拉在海战中爱与恨交融的戏剧,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银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象星星在浪尖上跳动……

就在此时此刻,我感到一种神奇的变动在我身上发生,一种无法言说的谜在我胸中跃动:一种曾经背叛过我自己但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复归了,而另一种我曾想摆脱而无法摆脱的东西消失了。我感到身上好象减少了很多,又增加了很多,只是减少了些什么和增加了些什么,我说不出来。只感到我自己的世界在扩大,胸脯在奇异地延伸,一直伸延无穷的远方,伸延到海天的相接处,我觉得自己的新,同天,同海,同躲藏的星月连成一片。也就在这个时候,喜悦像涌上海面的潜流,突然滚过我的胸脯。生活多么好呵!这大海拥载着的土地,这土地拥载着的生活,多么值得我爱恋呵!

我不能解释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然而,我仿佛听到蔚蓝色的启示录在对我说,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你如果要赢得它,请你继续畅开你的胸襟,体验着海,体验着自由,体验着无边无际的壮阔,体验着无穷无尽的渊深!

我读着海。我知道海是古老的书籍,很古老很古老了,古老得不可思议。

原始海洋没有水,为了积蓄成大海,造化曾经用了整整十亿年。造化天才的杰作呵!十亿年的积累,十亿年的构思,十亿年吮吸天空与大地的乳汁。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呵!谁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读尽你的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呢?

有人在你身上读到豪壮,有人在你身上读到寂寞,有人在你心中读到爱情,也有人在你心中读到仇恨,有人在你身边寻找生,有人在你身边寻找死。那些蹈海的英雄,那些自沉海底失败的改革者,那些越过怒浪向彼岸进取的冒险家,那些潜入深海发掘古化石的学者,那些耳边飘忽着丝绸带子的水兵,那些驾着风帆顽强地表现自身强大本质的运动健将,还有那些仰仗着你的豪强铤而走险的海盗,都在你这里集合过,把你作为人生的搏的舞台。

你,伟大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悲剧与喜剧,壮剧与闹剧,正与反,潮与汐,深与浅,珊瑚与礁石,洪涛与微波,浪花与泡沫,火山与水泉,巨鲸与幼雨,狂暴与温柔,明朗与朦胧,清新与混沌,怒吼与低唱,日出与日落,诞生与死亡,都在你身上冲突着,交织着。

哦!雨果所说的“大自然的双面象”,你不就是典型吗?

在颤抖的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江河带着黄沙染污你的蔚蓝,不知有多少狂风带着大陆的尘埃挑衅你的壮丽,也不知有多少巨鲸与群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你还是你,海浪还是那样活泼,波光还是那样明艳,阳光下,海水还是那样清。不是吗?我明明读到浅海的海底,明明读到沙,读到礁石,读到飘动的海带。

呵!我的书籍,不被污染的伟大的篇章,不会衰老的雄奇的文彩!我终于找到了书魂——一种伟大的力量,一种比海上的风暴更伟大的力量,这是举世无双的沉淀力与排除力,这是自我克服与自我战胜的蔚蓝色的奇观。

我读着海,从浅海读到深海,从海平面读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但我困惑了,在我的视线未能穿透的海底,伟大书籍最深的层次,有我读不懂的大深奥。

我知道许多智勇双全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探险家,也在读着深海,他们的眼光象一团火炬正在越过黑色的深渊去照明海底的黄昏。全人类都在读海,世界皱着眉头在钻研着海的学问。海底的水晶宫在哪里?海底的大森林在哪里?海底火山与石油的故乡在哪里?古生代里怎样开始生物繁衍的故事?寒武纪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浮沉与沧桑?奥陶纪和志留纪发生过怎样扣人心扉的生存与死灭?海里有机界的演化又有过怎样波澜壮阔的革命的飞跃?

我读着我不懂的深奥,于是,在花间的岩石上,我对着浪花,发出一串串的海问,从我起伏的热血中涌流出来的海问。我知道人类一旦解开了海谜,读懂这不朽的书卷,开拓着伟大的存在,人类将有更伟大的生活,世界将三倍的富有。

我有我读不懂的深奥,然而,我知道今天的海,是曾经化为桑田的海,是曾经被圆锥形的动物统治过的海,是曾经被凶猛的海蛇和海龙霸占过的海。而今天,这荒凉的波涛世界变成了另一个繁忙的人世间。我读着海,读着眼前驰骋的七彩风帆,读着威武的舰队,读着层楼似的庞大的轮船,读着海滩上那些红白相间的帐篷,和刚刚拥抱过海而倒卧在沙地上沐浴阳光的男人与女人。我相信,二十年后的海,被人类读不懂其深奥的海,又会是另一种壮观,另一种七彩,另一种海与人和谐的世界。

伟大的书籍,你时时在更新,在丰富,在进化,一刻也不能静止。我曾经千百次地思索,大海,你为什么能够终古常新,能够有这样永远不会消失的气魄。而今天,我读懂了:因为你自身是强大的,自身是健康的,自身是倔强地流动着的。

别了,大海,我心中伟大的启示录,不朽的经典。今天,我在你身上体验到自由,体验到力,体验到丰富与渊深。也体验着我的愚昧,我的贫乏,我的弱小。然而,我将追随你滔滔的寒流与暖流,驰向前方,驰向深处,去寻找新的力和新的未知数,去充实我的生命,更新我的灵魂!

【赏析】

《读沧海》是一篇思想深邃、气势开阔、文笔雄放的散文诗。作者把这篇散文诗分为三章。从整体着眼,每一章可以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乐章。第一章的一、二节是个引子,作者从新奇的角度,把大海借喻为“书籍”、“启示录”、“经典”,这是全篇的基调和核心。接着,很自然地引出对大海情景的描写:浪花,波光,迷蒙的烟涛,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的文字,发出雷一样响声的白色的标点……这一段清新、隽永的文字,构成了散文诗特有的意境和气氛,阅后给人一种立体画面之感,并使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想像。第二章是一个充满抒情气息和畅想的乐章,色调和前一章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三章,描写了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诗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是兵戎相见的要道,是兵戎相见的疆场。

刘再复是一位充满火一样热情的诗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位有着冷静、深邃思考的评论家。他的散文诗的长处,就在熔哲理思辨与抒情于一炉。这也是《读沧海》一个显著的特色。作者笔下伟大神奇的海,既是“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又是一种伟大而深奥的观照和启示。作者畅开胸怀,“体验着海,体验着自由,体验着无边无际的壮阔,体验着无穷无尽的深渊”,于是,领悟到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明媚,生命的可爱,大自然的伟力和不可抗拒。

这篇散文诗的第二个特色的构思巧妙。大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丰富而博大,充满生机和希望。同一种题材往往有很多人去写,这就难免步前人后尘。然而《读沧海》,却独辟蹊径,巧妙地把大海比作一本书,通篇围绕着一个“读”字展开,由“打开海蓝色的封面”到“从浅海读到深海,从海平面读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步步扩展,诗情层层向前推进,从而使作品获得较大的思想容量以及感情的深度和力度。刘再复在谈及散文诗创作时,曾主张“在广阔的生活大地上选择某个含蕴丰富的一角,深挖下去”。《读沧海》,正是他的艺术主张的生动体现。

广博的知识性,是这篇散文诗的第三个特色。《读沧海》虽短,但它包容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上至宇宙太空,下至人世间的风俗,上溯远古的文明史,下至对未来的预测,从社会生活到自然界,诗篇熔铸了多少海洋学、地质学、天文学、历史学、文艺学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表现了一个学者的思索,一个诗人的情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

安福学

在兰州穿城而过的古老黄河上,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它像是远古的图腾,又像是奶奶娓娓讲述的故事。这就是至今还保留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渡河工具——羊皮筏子。而在黄河波涛上奋力挥动着船桨的筏子客们,他们那浓烈的西部口音、发达的高原胸肌,还有黑里透红的粗糙脸膛,都会在乘坐过羊皮筏子的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博大、雄浑,甚至还有几分原始的画面,总会复去还来地令人心旌神摇。

除了老中青年的男性外,偶尔也会有中青年女性,操持着筏子客这古老的营生。在靖远的黄河岸边,我就曾遇到过一位漂亮的黄河女筏子客。这个双颊上有如盛开着艳丽桃花的黄河妹子,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豆蔻年华和青春梦想,浸泡在爷爷那只能熏醉长天和落日的老酒壶里。她高举着桨橹,把三村六寨里的过河人渡过来又渡过去,她的眼神里,柔情与野性并存,装束中,古朴与时尚同在。乘坐在她驾驭的羊皮筏子上,你的心中会泛起许多联想与遐思:这片土地真费人啊,费男人也费女人,这个费就是过快地消磨人的青春;这条黄河也养人啊,养男人也养女人,这个养就是滋润与调养人的精神。

在兰州穿城而过的黄河上,尽管早已有YAMAHA快艇劈波斩浪,尽管游弋着各种豪华游轮,可这里的羊皮筏子仍不知疲倦地上演着古老的童谣。老爷爷那背负着半个世纪人间沧桑的双肩,把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对生命的渴望与执著,都划向那令人情牵魂绕的黄河岸上。羊皮筏子上的西北妹子,也曾羡慕都市少女的红唇短裙,曾眼热贵妇人在豪华车里的高谈阔论,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羊皮筏子上的哥哥只要望见晴空里的太阳停留在崖畔上,看到老辈人眯起昏昏的睡眼,一对有情人就又出现在黄河滩头或筏子上。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筏子客们,把现代都市边的风景一次又一次地摇向远古,把昨天荡气回肠的花儿调一遍又一遍地唱给未来。

这羊皮筏子上生生不息的古老岁月哟,伴着一泻千里的大黄河,牵着多梦多歌的季节,春种秋收,把所有的情爱与希冀都溶入永恒的老河口。不知疲倦的高原风也和他们一起辛劳,而他们共同忙碌的结果,就是想把苦日子扔进河里让它流走;黄黄的一河高原雪水冲刷着黄黄的一山黄土,黄黄的一串老日子装点着这一道黄黄的风景线。爷爷的爷爷年轻时就划着这筏子运走了村里人的笑声;奶奶的奶奶年少时就乘着这筏子送走了山里人的叹息。

霓虹闪烁的都市里,官场、商场、情场,也许正上演着金戈铁马的战事;西部的天空下,旱塬、戈壁、窑洞,也许正吟唱着古老的情诗与歌谣;而额头长满褶皱的筏子客只管吸着几代人传下来的水烟锅子,凭着一身胆气和汗水,把原本平平淡淡的光阴,划出像平川上那一朵朵牡丹花一样光鲜的日月。

倒在筏子上的这把喝醉了几辈人的老酒壶还是那么古色古香,筏子客正是从这把酒壶里品出了活人的滋味;挥动在水面上这只劈波斩浪的旧船桨,放筏人正是从这桨声中听惯了风声水声和男女对歌的花儿声。他们对这个世界别无所求,就这样生生不息地放筏在滔滔黄水之上,打从天上来,又划向天边去,让这现代都市边的远古风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这么田园牧歌般地悠然着,就这么波峰浪谷之间里颠簸着,就这么平淡从容地划过春秋,又送走冬夏……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7月11日)

1.文章第一段开头说“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请说说这幅画为什么令人心醉神迷。

2.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3.文章多处写到了“酒壶”、“水烟锅子”、“船桨”,这些意象有何共同点?作者写这些意象的用意是什么?

4.面对羊皮筏子这种古老、传统的运输工具,有人渴望它的改变,有人期待它的延续。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①博大、雄浑,甚至还有几分原始。②它与现代大都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一种难得的悠然与从容。

2.她们偶尔羡慕城里人的富裕生活,有过片刻的消沉;但更多的是消沉后的积极。这句话写出了黄河妹子真实的人性和心理,赞扬了筏子客淳朴本分的生命状态。

3.共同点:古老(或古朴等近义词)。用意:与羊皮筏子这一古老的营生相衬;体现黄河人对生命执著追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4.参考角度:①传统文明的延续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本质上并无冲突之处。②传统文明应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超然物外,不卑不亢。③传统文明只有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才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亲的酒

李国文

“酒这个东西,真好!”这是我老母亲喝完最后一口,将酒杯口朝下,透过光线观察再无余沥时,总爱说的一句话。

她喜欢酒,但量不大,一小杯而已。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艰窘,他两口子的工资要维持老少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她也能够将就,哪怕炒个白菜,拌个菠菜,也能喝得香喷喷的。那时,买不起瓶酒,只能去零打。这类散酒,用白薯干为原料酿制,酒烈如火,刹那间的快感,是不错的,但爱上头,尤其多喝两口以后,那脑袋很不舒服的。

然而,她还是要说:“酒这个东西,真好!”

我妻子吃酒酿圆子都会醉的,不过,她很喜欢闻那股白酒的香味,所以,一家人围桌而坐,老太太拿出酒杯,倒酒便是她的差使。

现在回想起老母亲那句话,就会记起当时饭桌上的温馨气氛,在讲斗争哲学的大风大浪里,家像避风港一样,给你庇护。在老少三代同住的小屋子里,有一缕萦绕在鼻尖的酒香,那充实、慰藉的感觉,对一个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是最难得的幸福。

虽说是避风港,未必就能保证绝对安全,不知什么时候,凶险和不幸,就会破门而入。那时总有人倚恃自己政治上的优越,想将你踩到烂泥里去,简直防不胜防。因此,当老母亲把酒杯翻转来,对着透过窗口的冬日阳光,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即使片刻的安宁,短暂的温馨,也难能可贵。尤其一家人在默默无言中,期望着你能在困境中支撑下去的眼神,更是我觉得无论如何不要倒下去的原动力。

一九五七年因为我写了一篇小说,被打成“右派”。我和妻子约好,没有必要将此事告诉老人,让她在思想中成为一种负担;但天长日久,她也不可能毫不察觉我的政治跌宕。不过,她始终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但也是从那以后,她有了这种喝上一杯,麻醉自己的习惯,而且一定要说出那句关于酒的口头禅。

前不久,上海一张报纸上发表出丁聪先生画我的一张漫画,有我的自题的一首打油诗,其中“碰壁撞墙家常事,几度疑死恶狗村。‘朋友尚存我仍活,杏花白了桃花红”的“疑死”二字,绝不是夸张之词,这就更让我怀念那杯母亲的酒了。一般来讲,她喝酒,从来不鼓励家中的别人喝酒,但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当那些“朋友”们“帮助”得我“体无完肤”,真觉得离死不远的苦痛中,我母亲会破例地在她喝完的那小酒杯,在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再倒上一杯,放在被斗得身心疲惫的我面前……

如今,须发皆白的我,也到了我母亲喝酒的那般高龄了。据报纸载,喝一点干红,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讲,或许益处很多。现在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我和我老伴,每当在饭桌边坐下来,品尝着琥珀红的酒浆时,就会想起那杯母亲的白酒。这一份记忆,也就渲染上一层玫瑰般的甜蜜色彩。

于是,“酒这个东西,真好”的话音,就会在耳畔响起。接着往下想,酒,究竟好在哪里呢?这就是:不管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

(选自《李国文散文选》)

1.文中反复出现“酒这个东西,真好”这句话,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母亲总爱说这句话的原因。

(2)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2.第一段和第六段的画线处是细节描写,请分别对其表达效果作分析鉴赏。

3.结合全文,阐释结尾一段中“无论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一句话的含义。

4.本文的所表达的对母亲的感情与教材中的《我不是个好儿子》有什么异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原因一:酒可以让儿子暂时摆脱痛苦,也可以减轻自己因儿子受罪而带来的痛苦。原因二:饮酒可以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开头就写到这句话,对全文起引领作用,文章中反复出现此句,起到抒情线索的作用,结尾再度出现此句,呼应了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第一处细节,写出了母亲喝完酒后的释然(或满足、或颇有余味)的心情;第二处细节,写出了在母亲喝酒时家人共同感受的片刻温馨与宁静。

3.在痛苦的年代,酒代表的是家人的慰藉和期待,在幸福的年代,适度的酒可以给人带来温情的回忆。拥有了这些,就拥有了幸福。

篇5:《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凤栖梧 述怀,凤栖梧 述怀尹志平,凤栖梧 述怀的意思,凤栖梧 述怀赏析 -诗词大全

凤栖梧 述怀

作者:尹志平朝代:元体裁:词 天下周游将欲遍。十载区区,恐负先师愿。老也休休人事远。游山玩水随缘转。报与知音听我劝。劫运刀兵,个个都亲见。仍自贪求生爱恋。

篇6:《凤栖梧》赏析

蝶恋花·凤栖梧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注释

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⑸会:理解。阑:同“栏”。

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⑺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⑻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⑼消得:值得。

译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生平

家庭出生

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东西路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许携带家眷前往。柳宜无奈将妻子与儿子柳永带回福建崇安老家,请其继母也就是柳永的继祖母虞氏代养,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岁时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过其童年时代的,此后柳永终身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崇安。《建宁府志》中录的那首写在崇安中峰寺的《中峰寺》诗,就出于童年柳永之手,也可称之为神童了。

柳永系崇安五夫里(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人,那里兴植荷花,他家前是一片偌大的白蕖之象,钟灵毓秀之山水,养育汲乃更塑造了柳永洒脱飘溢的人生情怀和浮世苦短,何来云归的经世之观,故柳永一出家门,便没再回来,那个美丽的家乡,那蕖白荷只能留在他心于四方的纯粹思念中。

仕途坎坷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著有《乐章集》。柳永的父亲(柳宜)、叔叔(柳宣)、哥哥(三接、三复)、儿子(柳涚)、侄子(柳淇)都是进士。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奉旨填词

永中了科举,不曾想到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句惹了皇帝,丢了官职。众所周知,进士是要皇帝御笔批准的,然而这词一日传到了宋仁宗耳朵里,宋仁宗很生气,便把柳永的名字从中榜名单中抹去,笑骂:“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落榜后,柳永自称:“奉旨填词。”奉旨填词,何等潇洒!

感情之事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流浪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余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功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柳永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就说“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柳永凭借通俗文艺的创作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表明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开始萌芽,为后来“职业”地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书会才人开了先河。

然而在他的这段人生中,他并没有真正放下心中的功名之欲。他还是想要功名的,他还是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于是他或是去漫游,或是辗转于改官的途中。漫长的道路,漫长的希望与寂寞中,柳永写下了大量的羁旅行役之词。这类作品向来是受历代学者称赞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载:晁无咎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唐人高处矣。” 《八声甘州》就是一首羁旅行役之词。清人陈廷焯《词坛丛话》也曾说:“秦写山川之景,柳写羁旅之情,俱臻绝顶,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柳永的羁旅行词约为 60首,占全词的近四分之一。羁旅题材常用于表现文士追求功名不果后的心情与思绪,因而柳永的羁旅行役词也透着浓厚的文人气质,这种气质多表现为或用羁旅词书法怀古之志,如《双声子》(晚天萧索),或用羁旅词表现追求功名的封建士大夫的失志之悲和飘零的孤独,如《归朝欢》(别岸扁舟)和《轮台子》(一枕青宵)。然细细品读柳永的羁旅词,却会发现这类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夹着世俗的尾巴,即一方面高唱文人格调,一方面剪不断与歌妓的相思和缠绵的回忆。试看《雪梅香》一词:“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词一开篇就写萧瑟的秋景引发了自己的悲秋情绪,而这种情绪,和当时的宋玉应是相同的。以开创悲秋情结的鼻祖宋玉来写这种悲,更体现出满腔才华的人走向衰老时对年华已逝无可挽回而自己的志愿还没有完成时的那种悲凉和悲痛。柳永科举屡次失败,到头来虽做得一个小官,并没有开拓出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加上改官曲折,升迁无望,柳永内心充满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感叹。“危楼”、“孤烟”、“残叶”、“楚天”和“斜阳”等景物更深刻展现出当时景色的`萧索。而这景色却是和作者内心的感情相吻合的。

正如叶嘉莹女士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所说,柳永的这类词成功的将词境“从春女善怀过渡到秋士易感”,真正写出了一个读书人的悲哀。词的下片即转向了思念。“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柳永在风中思念着他爱的人,同时也想象着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她应是愁容满面,眉头深锁。这样的思念写得很真切和诚挚。然而下句立刻就转到了“雨迹云踪”,自宋玉《高唐赋》开创了以“云雨”这个意象隐喻男女的欢爱之后,“云雨”一词也就成了男女之欢的代名词。此处“云雨”即是此意。柳永一思念佳人,就想起当年欢爱的场景,这几乎成了柳永词中的一个通病。

另一些羁旅词中,柳永虽未提及云雨,却提起了同样让文人雅士不耻的秦楼楚馆等烟花之地,提起了貌美如花的歌妓。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京师的时候,柳永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和歌妓一起度过的,并且那些歌妓给了他无数欢快的,让他感到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美丽回忆。日后怀想起的事和人总是生命里让自己难忘的,给自己安慰的,在落魄时给自己救助的。柳永也如此,在征途中,他唯一能忆起的,便是那些在他不如意的时候陪在他身边的烟花女子。一个作家的经历决定了他创作的格调,正是当时的社会条件给了柳永那样坎坷经历,让他不得不以烟花场所为港湾,因此我们便不能苛求柳永写出如“大江东去”那样具有雄心抱负的句子。他能想起和描绘的,只能是年少时嫣红的记忆和记忆中的人,如《鹊桥仙》(届征途)。

出身儒宦家庭,却拥有着一身与之不兼容的浪漫气息和音乐才华的柳永,一生就在这二者之间奔波忙碌。他迷恋情场,却又念念不忘仕途。一部《乐章集》就是他周旋于二者间的不懈追求、失志之悲与儿女柔情的结合。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柳永是矛盾的,他的矛盾既源于他本人,又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他是人生、仕途的失意者、落魄者,他无暇去关注人的永恒普遍的生命忧患,而是侧重于对自我命运、生存苦闷的深思、体验和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执着于对功名利禄、官能享受的渴望与追求,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命运艰舛的痛苦。因此他只能做着拖着一条世俗尾巴的自封的“白衣卿相”。

柳永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景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评价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他是最风流却路途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1.屯田(柳永官屯田员外郎,故称)北宋专家,其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做挥绰之声” ——郑文火卓

2.“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 ——胡寅

3.“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 叶梦得

4.“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久成。” ——李清照

5.“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 ——黄裳

6.“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陈振孙

7.“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不减唐人高处”。 ——苏轼

8.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篇7:《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凤栖梧 寄同道,凤栖梧 寄同道王丹桂,凤栖梧 寄同道的意思,凤栖梧 寄同道赏析 -诗词大全

凤栖梧 寄同道

作者:王丹桂朝代:元体裁:词 世事纷纷何事苦。死去生来,轮贩无停住。有幸高真开法宇。引人同上无生路。路上行人当听属。属付虔诚,念道忘思虑。清静功夫昭且著。

篇8:《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一、快速有效阅读的意义

快速阅读,简称快读或速读,顾名思义就是用比平常人快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进行阅读,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一目十行”。

快速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速度尽可能加快,但绝不应是泛泛地浏览或不求甚解地走马观花。快速阅读不仅仅要求阅读速度快,而且要求理解率高,记忆效果好,这样才能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所以,快速阅读应该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价值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记忆过程,简单说, 它是一种“去粗取精”式的阅读,也是人称为“扫描式”或“跳跃式”的阅读,虽然不太准确,但比较形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快速阅读就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就是说,读者可以把书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引文、图标、推理过程等“省略”或者“跳跃”过去,而使目光像雷达搜索和追踪目标一样, 敏锐地抓住书中的重点、要点和脉络来阅读。所以说,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阅读的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获得快速理解和快速记忆,也就是说比较牢固地记住所看到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提高对知识和信息的鉴别能力、吸收能力和存储能力,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快速阅读的训练策略

1.默读是一个起点

阅读分为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学生往往习惯于有声阅读。有声阅读是 眼、脑、口、耳四个器官的共同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经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控制嘴巴发出声音,声音通过耳朵经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达到监听的作用,这样的结合虽有加深理解和促进记忆的作用,但速度慢。

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思维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大脑内部默默进行, 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快得多。

阅读时出声虽然是一般人常犯的毛病,但是经过自我约束,多数人是能够做到无声阅读的。不过,出声阅读还会以其他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唇读, 即嘴唇微动的读法;二是心读,就是在内心深处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着并听着每个字的字音。

2.丢弃逐字阅读的习惯

我们平时阅读习惯逐行逐字地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地看过去,在学习快速阅读的时候,这种拣豆式的阅读方式必须改变。事实上,我们一眼能看清的远不止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当我们看一张熟悉的脸,只需要一瞥,就能认出是谁。当我们将视线投向身边的报纸,一瞥之下也能轻而易举地看到三五个字,甚至更多。

人在阅读时,眼睛只能处于两种状态,即固定状态和移动状态。人的眼睛一天所固定的次数大约可达10万次。孩子在看书时,眼睛每小时停留在书本上的时间大约为57分钟。因此,提高阅读速度的实质,就是提高眼睛在停顿的单位时间里接收的信息量和减少眼停的次数。在阅读时,我们不妨将眼睛的注视停顿放在几个字的中间,争取一瞥之下能同时理解停顿点左右两边的几个字, 吸收一个字群或有意义的字群, 这样只需要三四个注视停顿就可以阅读完一行字。眼睛移动的时间减少了, 在单位时间内的阅读字数增加了,阅读速度就显著提高了。只要我们坚持训练,我们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将会突飞猛进。

3.让阅读在轻松快乐中进行

有些人在阅读时心情之所以不能保持轻松,主要的原因是压力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特别是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上班族、从事商业工作的生意人,就连学生也不例外。有时候适度的压力能提高学习效果, 强迫自己不断地接收、再接收,但是,如果长时间置身于压力中, 不仅心理上会出现郁郁寡欢,对周围事物提不起精神,连身体也会生病。

阅读时能否保持一种轻松自在的好心情极为重要,怀着一种轻松的好心情阅读可以缩短学习时间,让信息更快速而有效地被吸收。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站起来深深地吸一口气 ,呼———吸———呼———吸 ,直到感觉 心跳平稳、呼吸顺畅为止,然后再回到书桌前继续奋斗。

轮换读书也能提高阅读效率。马克思每天要读大量的书报文件,轮换读书是他消除疲劳、提高阅读效率的好办法。 他非常喜欢阅读名家的小说,他往往两三本小说同时开始,轮换阅读。或者有时快速阅读一会儿小说,而后又大声朗读或背诵一会儿诗歌。

篇9:《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凤栖梧 惠山寺,凤栖梧 惠山寺张可久 ,凤栖梧 惠山寺的意思,凤栖梧 惠山寺赏析 -诗词大全

凤栖梧 惠山寺

作者:张可久 朝代:元体裁:词 寺下苍山蹲玉几。两两髯龙,涧底*云起。矮屋低垣祠短李。旧题名胜今余几。驳石阑干曾遍倚。出没烟芜,见客青鼋喜。隐隐蕉花修竹里。

篇10:《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凤栖梧/蝶恋花,凤栖梧/蝶恋花吴文英,凤栖梧/蝶恋花的意思,凤栖梧/蝶恋花赏析 -诗词大全

凤栖梧/蝶恋花

作者:吴文英  朝代:宋  体裁:词   开过南枝花满院。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高树数声蝉送晚。归家梦向斜阳断。夜色银河情一片。轻账 ,银烛罗屏怨。陈迹晓风吹雾散。帘钩空带蛛丝卷。

篇11:《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凤栖梧 秋阳观作,凤栖梧 秋阳观作尹志平,凤栖梧 秋阳观作的意思,凤栖梧 秋阳观作赏析 -诗词大全

凤栖梧 秋阳观作

作者:尹志平朝代:元体裁:词 正教流通千载遇。浮世茫茫,几个心开悟。猛省轮回寻出路。回头便是真仙度。行满功成蓬岛去。好伴长春,自在无私虑。更有奇葩千万树。

篇12:《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速度有所了解, 为下一步提高阅读速度训练确立明确目标, 在训练之初, 教师选4篇难度较小、体裁不同的短文做快速阅读测试, 每篇短文后标上总词量, 让学生计时阅读, 算出自己的阅读速度。此后再通过“看打”来进行纵横码的三项技能的测试, 测试后, 让每位学生记下自己的阅读速度与“看打”的纵横码打字速度并保留起来, 此后, 教师再让学生了解大纲对一级目标、二级目标阅读速度及纵横码“看打”速度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差距和任务, 在阅读训练中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进行纵横码“看打”速度提高训练, 从而达到大纲规定的一级目标或二级目标的阅读速度及纵横码“看打”速度。

2. 指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及纵横码“看打”速度提高的方法

(1) 眼睛移动与扩大视幅训练相结合

每课时阅读8篇, 进行扩大视幅的训练。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时以意群为主, 每次注视几个词语而不是逐个词语地看, 其次是一个整句, 然后过渡到整段, 一口气连续读完几组词组或几个句子, 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 理解全文大意。快速阅读完之后进行纵横码三项技能中的“看打”训练, 要求尽量地跟随眼睛阅读的速度来进行看打训练, 最终达到眼、手并用。

(2)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用一张宽度与所阅读材料的纸张相同的硬纸片, 把它放在第一行上端, 当学生阅读时, 按照所要求的阅读速度把纸片往下移盖住阅读过的行。这样在阅读过程中, 眼睛就会迅速跟着往下看, 移到所要读的下一行, 同时进行“看打”训练。阅读完及看打完后, 立即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打字速度, 如果正确率达70%以上, 读速及打字速度再加快, 如果达不到就再加强训练。

3. 建立阅读档案与纵横码“想打”训练

建立课外阅读档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对课外阅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建立学生阅读档案, 从而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三项技能的“想打”训练。

在开学之初我们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 要求每位学生寻找一篇自己觉得有一定难度的课外读物, 作为起始阶段的标志性阅读材料, 存放在个人新建的计算机阅读档案中, 以便能从以后的纵向比较中感受到进步。

教师还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后利用纵横码输入评论性的话 (这实际上就是读书笔记的雏型) 一起放入阅读档案中, 来训练纵横码三项技能的“想打”。

在教学中, 我们采用以下做法不断引导学生丰富其档案内容, 促进其课外阅读与“想打”训练。

(1) 存入阶段性阅读材料和读书笔记

学生的课外阅读档案建立后, 每隔一段时间, 教师都提醒和鼓励学生存入自己觉得能代表其现阶段阅读水平的课外阅读材料和令自己满意的利用纵横码想打后的“读书笔记”, 并组织学生比较档案的内容, 回顾自己取得的进步,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阅读兴趣。

(2) 精选阅读材料

我们列了一份“课外阅读书目”, 向学生推荐内容丰富、难度适宜的报刊, 也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或网络上寻找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阅读材料, 并存入自己的阅读档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材料交流活动, 让学生互换自己的精选文章, 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3) 记录每周阅读数量和质量

篇13:《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凤栖梧 以上十首见中州乐府,凤栖梧 以上十首见中州乐府赵可,凤栖梧 以上十首见中州乐府的意思,凤栖梧 以上十首见中州乐府赏析 -诗词大全

凤栖梧 以上十首见中州乐府

作者:赵可朝代:元体裁:词 霜树重重青嶂小。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翠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流水极天横晚照。

篇14:《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凤栖梧 以上二首见西游记卷下,凤栖梧 以上二首见西游记卷下丘处机,凤栖梧 以上二首见西游记卷下的意思,凤栖梧 以上二首见西游记卷下赏析 -诗词大全

凤栖梧 以上二首见西游记卷下

作者:丘处机朝代:元体裁:词 得好休来休便是。赢取逍遥,免把身心使。多少聪明英烈士。忙忙虚负平生志。造物推移无定止。昨日欢歌,今日愁烦至。今日不知明日事。

篇15:柳永《凤栖梧》

人物籍贯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现今武夷山市上梅乡白水村人。

柳永故里

柳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东西路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许携带家眷前往。柳宜无奈将妻子与儿子柳永带回福建崇安老家,请其继母也就是柳永的继祖母虞氏代养,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岁时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过其童年时代的,此后柳永终身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崇安。《建宁府志》中录的那首写在崇安中峰寺的《中峰寺》诗,就出于童年柳永之手,也可称之为神童了。

柳永系崇安五夫里(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人,那里兴植荷花,他家前是一片偌大的白蕖之象,钟灵毓秀之山水,养育汲乃更塑造了柳永洒脱飘溢的人生情怀和浮世苦短,何来云归的经世之观,故柳永一出家门,便没再回来,那个美丽的家乡,那蕖白荷只能留在他心于四方的`纯粹思念中。

仕途坎坷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著有《乐章集》。柳永的父亲(柳宜)、叔叔(柳宣)、哥哥(三接、三复)、儿子(柳涚)、侄子(刘淇)都是进士。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柳永的诗句词句

2.雨霖铃 柳永

3.柳永诗词视频欣赏

4.柳永是什么派诗人

5.柳永诗两首的教案

6.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赏析

7.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英文翻译

8.柳永《戚氏·晚秋天》赏析

9.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赏析

篇16:《凤栖梧》阅读训练及赏析

一、常见小学语文阅读题考察要点及题型表现方式。

从上表中, 可以看出, 语文阅读题的解答, 应该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分析判断推理表达等综合能力的体现。既有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 又有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后灵活运用的成分, 是主客观性试题的结合。而考试中具体的题型又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比如词义的考试, 既可以是按上下文释义, 也可以是近反意词的选择与判断, 还可以是词义正误的判断, 还可以是关键词表达特定事物, 还可以用词造句等等。

二、学生解答语文阅读题时, 容易出现的失误很多,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该识记的东西记不住, 缺乏较为广泛的、必需的知识积累。

如对字词的音、形、义把握不住, 模模糊糊, 释义不准, 应该掌握的作家作品, 古诗古词, 精彩片段没能掌握, 常用短语, 格言、谚语, 名言, 成语, 词汇积累不多。修辞法, 标点, 说明方法等易混淆。导致解题时遇到的一些客观性试题无法做。

2、判断思路不清晰, 概念不明, 缺乏必要的推理能力。

例1, 《穿破鞋的大学生》“那些富家子弟见他这套装束, 不仅讽刺他, 而且栽污他这双皮鞋是他偷来的。问题: (1) 解释:装束、讽刺、栽污的意思。 (2) 联系上下文解释它们的意思。题意很接近, 细致起来有区别。有些同学把文段的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含混, 不知道文章的主题思想, 还应该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在里面。有的把文章的总体结构与层次段落顺序安排混淆起来, 搞不清整体和局部的联系和区别。有的对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子理解不透, 前后连接不起。

3、综合概括能力差, 文字表达能力不强。

多数学生不会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准确地解题, 特别是自然段意、全文内容、主题思想、作者写作特色的优点的归纳, 理解浮浅。即便是有些领悟, 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往往点到为止, 要点不齐。

4、

联系实际谈感想, 心得、体会、收获时, 许多学生要么撇掉文段内容思想, 光说自己的事, 要么只摘录原文句子, 联系不到自己学习生活实际, 使原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两张皮。

5、阅读态度问题。

有些同学面对阅读题, 不愿认真读原文, 照着简单的题就做。有些同学做阅读题马虎了事, 不愿动脑筋去想, 东看一下, 西看一下, 完不成的题就丢。有些同学是阅读的方法和答题技巧不行, 造成不当失分。

三、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减少解题失分现象

语文老师应该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 从量和质上下一些工夫, 注重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1、多读、善思, 坚持训练学生的阅读韧性, 和分析归纳的思维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 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 这个数字, 很多同学都没有达到。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 重点不在于达到某个数量, 而在于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推荐经典的优秀的篇目和书籍。

更重要的是将多读和善思结合起来。思什么?思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思作者安排内容的方法, 思作者提炼主题的高妙, 思文章的语言特色, 思作者运用修辞变换句子的技巧, 思文章的开头结尾……阅读有时是枯燥的, 训练是痛苦的, 因此, 阅读训练还需要师生的韧性。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可先把一个自然段拆散, 看它怎么起句, 怎么承接, 怎么扩展, 怎么结尾, 怎么列举, 怎么深入, 怎么提高, 用什么句式, 用什么修辞, 用什么标点, 用了那些成语, 格言, 引用了那些名人名言等。就像小孩玩积木, 一会拆散, 一会又合拢一样。然后从段到篇, 长期练习, 必有好处。

2、善于抓住文段重点地方, 学会直奔题意的方法。

所谓文段重点, 一般是指题目, 中心句, 过渡句、段, 尾结句 (总结句) , 描写句、段, 修辞句, 每一个自然段的起始句, 抒情句、段, 议论句、段, 成语。教学指导时, 可以叫学生常常抓住这些地方, 重点把握, 把它们勾画圈点起来, 阅读问题往往就从这些地方提出来。

3、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积累得多, 用时便会手到擒来。

阅读训练题中的客观性部分, 需要学生把平常识记的东西运用上来, 所以,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办法, 让学生多记一些东西。到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4、注重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很多, 常用的有摘录法, 直接摘录文段中的句子回答;抓关键词句法, 抓文中关键词句, 结合理解回答;自主归纳法, 综合文章内容, 归纳问题后解答。

解题思路一:先通览全文, 熟悉大致内容, 再带着问题到文中找答案, 复杂文章再读一篇, 再答题。

解题思路二:在初读文章前, 就把问题默记于心, 带着问题读文段, 这种方法对于简单的阅读题, 要节省时间些。

解题思路三:先做一些自己有把握的题, 再去读原文做题。

5、教师在训练时, 注意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 还要对内容和形式的领会。

上一篇:题意作文怎么写下一篇:2010年福州中考满分作文:在尝试中成长――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