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有感散文

2024-04-23

深秋有感散文(通用11篇)

篇1:深秋有感散文

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陆游,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的意思,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赏析 -诗词大全

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护塞宁须右北平,拂云祠是受降城。

谁知此志成虚语,白首灯前听雁声!

篇2:深秋有感散文

中秋之后,霜白渐凉,碧水竹篱之畔菊黄,香气四散。风轻而云淡天高,枫叶染霜遍野,闻鸿雁南渡之声,听秋水拂弦于涧。值此美景而访友于洗马潭,实引为乐事。

时少轻狂言语轻浮无知,每每行为过于乖张,故友知我性格豪放粗犷,亦故不为嫌,盛情以待。而今思之犹在眼前,故人虽非国色之资,倒也是秀丽端庄,善解人意。执手洗马潭畔,牧牛马而听任松风拂夕阳之余辉,踏枯叶而伤惜怜落叶,看映洗马潭碧水重影,其入诗情画意之境。何须闻丝竹管弦之声?何须挥毫呤唱之雅哉?只便作寻常闲来之时光,如我这般慵散之人,便是莫大享受了。斯人生一世若草木之荣枯,此情此景,敢问几人可拾?焉能不快哉?

又数日,寒雨初来,共撑巧伞于山间密林间,互礼谦让无果,遂相依而会意听雨,漫步在秋林之中,任雨洗净浮燥之气,其情其景只须意会,何用言传?一生之中不过此一回,怎不令人柔肠百结,浮想连翩?为-生之忆?

奈人生路各有不同,终将有别去伤怀之时。终将伤别,去时已深秋下旬,霜飞露寒,趁西月斜而悄然离,唯不忍相视而见离绪于眉梢,惨将别去也。挥手离别必徒增感伤,但作悄悄而来,又无声而去吧。

各自东西唯愿不再相见,时有忆起,自如梦幻一般。岂不美哉?既不可执手偕白首之程,倒不妨留下念想于心,更胜于愁容哀叹?

岁月磋砣半生已去,两鬓双华,岂堪岁月苍桑之催残?或今美人亦迟暮,思之犹似昨日之红颜。

篇3:深秋有感散文

散文相较于小说, 它的受众面积显然要更狭小一些。少了跌宕起伏的情节, 缺了血肉丰满的人物, 一篇小小的散文到底凭什么打动读者, 甚至让读者深深地为之着迷呢?难道仅仅凭借我们在日常散文教学中所反复强调的那古老的散文写作规律——“形散而神不散”, 我们就可以说服我们的学生体会到散文独特的美吗?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年轻的鲁迅在仙台师从藤野先生学医期间, 为了好看的缘故, 在完成讲义的解剖图时, 故意将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事后藤野先生找到鲁迅“……自然, 这样一移, 的确比较好看一些, 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 实物是那么样的, 我们没法改换它……”[1]科学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艺术, 科学强调的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的东西, 而艺术却强调的是人的感觉, 显然它带有更强的主观色彩。如果承认了这一点, 再去反思一下我们平时解读散文的过程:先看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接下来分析为了抒发这样的情感作者组织了哪些材料。这样的阅读过程无异于是在对散文进行一种客观地解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缺乏美感, 而且它似乎也很难让读者体会到散文的美。将这样的理念用于高中语文教学恐怕也仅仅是教授学生如何更好地应付考试, 却很难激起青年学生对于散文的热爱。那么到底该如何去读散文, 我想应该读出散文的散文味, 尽量去体会不同散文不同的美, 去感受作者的个性情怀, 个性格调。

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孙绍振先生则将其幻化为“我感故美在, 我不感故美不在。”[2]散文, 实际上传达地就是一种感觉, 是个人的一种审美经验!作者的某一次经历让其感受到了一种细腻深刻的美, 接下来, 他将这种体验诉诸文字, 从而将自己特殊的感觉准确地传达出来。因此, 相较小说而言, 散文往往带有更为浓厚鲜明的个性色彩。以实际的生活经验来看, 越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东西, 就越不可能是那种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一眼望得到的美。以朱自清的散文为例, 欣赏他的, 热情地称颂“……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 除冰心外, 文章之美, 要算他了。”[3]不喜欢的则毫不留情地批判“想象不够充沛……欠缺开阖吞吐之势……句法变化少, 有时嫌太俚俗繁琐, 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于明显, 形象的取材又过于狭隘。至于感性, 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 太软太旧……”[4]。其实赞美也好, 批判也罢, 都围绕着朱自清本人的创作展开, 他们都承认朱自清的散文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 只是作为读者在阅读时有不同的喜好而得出不同的评价罢了。仔细留意一下不难发现, 大多数读者在阅读散文时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类型化的需求。有人喜好周树人的睿智犀利, 有人赞赏汪曾祺的平和冲淡, 有人推崇舒舍予的温暖, 有人偏爱郁达夫的冷清……就想听歌, 有人专听某一个歌手, 有人为着类似的曲调, 有人则冲着优美的歌词。读散文时, 散文的文字美, 以及文字背后所透露出的格调, 都会成为我们喜欢某一类散文的理由。我想这里所说的格调便是“散文味”吧!

“散文味”或者可以说就像一个人所散发出的气质。作家本身的气质会决定他的散文所散发出的“味道”。在中国现当代的散文作家中, 郁达夫也是一位极富个性色彩的作家。《故都的秋》中一句“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便摄住了他笔下所描绘的故都北京秋日里的花花草草、闲人闲事的魂魄。这里最值得玩味的莫过于“悲凉”二字。“清”“静”当然令人回味, 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写下了清静的秋的文字。可郁达夫所表现的“北国的秋”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便是他眼中看到了故都秋景中诗意的悲凉, 并且将这“悲凉”当作一种美来加以怀念欣赏!于是在他的文字中, 我们看到了郁达夫所怀念的北国之秋出现在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上, 他想念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没有故宫的熙熙攘攘, 没有颐和园的摩肩接踵, 他所钟爱的都是些幽静、古老的所在。他甚至刻意过滤掉了秋阳下那五光十色的景象, 于是中山公园里花团锦簇的秋菊不见了, 景山上红黄相间的霜叶也消失了, 只留下冷冷淡淡白色蓝色的牵牛花, 以及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衰草。而且, 不仅在视觉上作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还有听觉。在《故都的秋》中, 听不到繁华市井中交易的喧嚣, 听不到胡同深巷里小贩的吆喝, 只听到悠远的钟声、萧索的鸽哨。甚至郁达夫在嗅觉上也只偏爱连气味也没有的槐花的落蕊。细细比较, 我们会发现,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少了老舍《北平的秋》中的五光十色、热热闹闹。也没有林语堂《动人的北平》中的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故都的秋”只是郁达夫一个人感受到的宁静自然之美。这种美和他的文化修养以及与众不同的个性存在莫大的关系。也许别人并不觉得北方那稀里索落的秋雨有什么味, 也不觉得都是闲人悠闲微叹的问答, 可郁达夫偏偏“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这北国的秋天。

仔细品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会发现, 他对于秋的描绘既不同于“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悲凉, 也不同于“我言秋日胜春朝”“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迈。他对于秋的审美有其独特的个性, 那样一种感受是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所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人经常会在诗文中表现秋天,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秋天在四季中是最富诗意的。然而, 在绝大多数时候, 由于个人经历、人生际遇的关系, 这些文人在秋天里是孤独痛苦的, 秋只是他们作品中深沉悲凉的底色, 而非单纯地欣赏对象。马致远写下“枯藤老树昏鸦”, 只是为了感慨“断肠人在天涯”。范仲淹吟唱“碧云天, 黄叶地”, 也只是想引出“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秋天在古代极易引发文人骚客感伤的原因自不必多说, 在古诗文中还有一类将秋天的格调表现得极其高远的, 则更多的是政治家的专利。从刘禹锡、黄巢, 直至毛泽东, 他们那表现秋天的诗词中异乎寻常的高昂的调子, 实际上更多的是他们作为政治家的一种独特的临秋情怀。郁达夫和他们都不同, 他对于北京的秋日的描绘是将秋的深沉、萧索甚至衰亡当作美来欣赏。趣味独特的作者偏要在繁华的北京城租一椽破屋去玩味扫帚在地上留下的细腻的灰痕, 甚至还有无生命的衰草、落蕊。这样的心境, 估计只有“诗鬼”李贺那种以死亡恐怖为美与之相类似。众所周知, 郁达夫曾留学日本。日本传统文学中的幽玄美、物哀美本来就推崇将苦闷、忧郁、悲哀作为美。川端康成就曾直言不讳——“悲哀这个词与美是相通的”[5]。在日本期间, 郁达夫必定会受到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以至于他的文章才显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个人色彩。

可以说《故都的秋》中的全部文字都是郁达夫自己的独特经验。他对于北国之秋有一种深沉的爱, 它青睐北方郊外那种“悲哉, 秋之为气”, 他会为那种“胡笳互动, 牧马悲鸣”的哀感而泣零。他是这样一位感性的作家, 假若你欣赏这样一种气质, 你就会深切地体会到他要表现的“草木摇落, 金风肃杀”的美, 也必定会喜欢上他所描绘的“严肃、凄凉、沉静”的北方之秋。

其实, 不仅仅是郁达夫, 每个人的散文恐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散文真正的美也就在此。为什么不去仔细品味散文中五彩缤纷的个性呢?要知道, 品读散文就像与不同的人闲聊, 在散文中, 我们结识不同的人, 看到他们别样的生活状态, 或许我们会体会到他们的甘苦, 会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落泪, 这恐怕才是阅读的真正乐趣所在。我总固执地坚持读出散文的散文味要比简单地从情感、材料的角度解剖文章有意思得多。毕竟, 优秀的文章都是浑然一体的。

读出散文的散文味, 去读林语堂的广博, 去品谢冰心的清新, 去了解陆蠡的自我剖析, 去感悟史铁生的艰难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欣赏散文真纯的美。

摘要:读出散文的散文味, 去读林语堂的广博, 去品谢冰心的清新, 去了解陆蠡的自我剖析, 去感悟史铁生的艰难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欣赏散文真纯的美。

关键词:散文,散文味,《古都的秋》

注释

1[1]鲁迅.藤野先生[M] (选自《朝花夕拾》) .

2[2]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

4[4]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篇4:读亚里士多德散文有感

As one of the "big three" i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along with Plato (柏拉图) and Socrates(苏格拉底) , Aristotle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the modern study of biology. Among his great biologic works, "On Sleep and Sleeplessness" is an essay about the function of sleep and how it does function. As a sensitive woman, I have little interest in "cold" serious scientific analysis, but one sentence in the essay catches my attention: "for all organs which have a natural function must lose power when they work beyond the natural time- limit of their working period" (Paragraph 7). I'm steeped in deep thought.

篇5:转身已深秋散文

十月的哈密,爬山虎的叶子如同烈火,早晚的空气中,已是阵阵的凉意,原来,一转身,已是深秋了。风,褪去了盛夏的燥热,丝丝清爽。难得的小雨滴,落在干燥的空气里,带来了些许凉意。这北方的秋,不同于南国,在满眼花红柳绿中,哈密的秋更多一些热烈,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绿得如墨。我浅倚在季节的门扉,看片片黄叶飘飞,听秋露滴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夏的禁锢中游荡,却不曾停下脚步听到秋轻轻的,携着满身的果香来了。路旁的棉田,在风的怀抱中,棉花以一朵朵的白迎着它的季节,而我也在这天高云淡的季节里,沏一杯花茶,翻几页书,看窗前的叶儿随风儿飞旋,随而轻轻飘落在窗前,一朵花有一朵花的美丽,而一片叶有一片的姿态,窗下的爬山虎叶似火,给秋增添了几分妩媚;我也听到风儿正在轻轻的唱着离别的歌……心,唯有此时才是明净的,如一缕秋水,细腻而柔软。世间最美的莫过于拥有一颗如孩子般纯净美好的心,如此,单纯的色彩也都能折射出美丽的光芒。是的,我的日子是简单的,心更是简单的,简单的只有我的一日三餐和我的学生们,他们是我生活的全部。孩子们的心思是单纯而美好的,如一张白纸,等待我去描绘美丽的图画。我听着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一起成长,一起看岁月变化,那纯净的心灵里是生命色彩。而我便带领他们去领略四季之美,体验生命的乐趣。他们也便用最纯洁的心灵,最动听的语言来表达她们的爱。而我相信,简单到极致便是快乐。

这是我的学生,在秋天里送给我她写的一首秋的小诗。一个小学四年级的乖巧小女孩,因喜欢读书,因喜欢诗,更因喜欢秋天,用她最美的心灵,表达着她那童真的情感。而我也在她的诗里找到了我作为老师的`那份快乐和自豪。

我喜欢看秋天枝头的树叶,虽然没有了春日的生机勃勃,夏天的苍翠葱郁,却更有了一种无法言说的韵味和风情。而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发现秋的美。于是,便有了一篇篇秋的故事,看着他们的作品,我很欣慰,我带他们走进了秋,同时也走进了文学这片神奇的天空,他们可以在美的世界里自由徜徉,这也是我作为语文老师能给予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第一盏灯吧。也希望他们能静守一颗纯真,读书,习文,用爱温暖着世间的一切。用寂寂的字符,开出一朵朵灿烂的小花,盛放在生命的每一处角落,都能温暖如初。而这一切也正如我所期望,他们正用稚嫩的文字写诗,写童话集,写散文,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当他们的篇篇习作变成铅字,散发出墨香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是我这个深秋里收到的最丰厚的礼物,我的学生胜于我,在小学四年级便开始发表文章,体会到了文字的乐趣,他们如一朵朵百合花正悄悄的开放。

篇6:深秋散文精选

在很多人心里都以为大海的蓝色没有天空的蓝,那一年我们去台湾旅游,也是深秋季节,晴空万里无云,天蓝的已经很醉人了。站在台湾岛的东海岸,面对太平洋,深深被它的蓝色给震撼了,以前去海边看到的都是绿色和灰色的海水,可能是近海的缘故吧,现在看到的才是真正的远海。

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一道明显的分界线,那真是海比天蓝。大海无风三尺浪,点点浪花给大海增添了一种迷人的动感,比起天空的安静又好像多了一点生气,如果有人问你是天蓝还是海蓝,你可以大声的告诉他,海比天蓝。

随着时间的脚步走进深秋,蓝天白云的时候就越来越多,除去下雨的那个时间,其它时间的乌云早就被带着凉气的秋风驱赶到那遥远的地方了,白云是秋日蓝天上的主要角色,棉花般的朵朵云彩让人看着那么舒服,而随风变化的各种小动物般的形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生怕丢掉什么好看的画面,因为你如果没有看到可能就永远看不到了,所谓大师们的绘画今天没看到以后还会有机会,但天空中的云彩画却是稍逊即逝,没有备份的。

许多时候会出现那种厚重的白云,它很少出现在头顶上,大都是远处的山边,像雪山又像冰川,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那山里到底隐藏着什么不想让人知道故事,它那变化无常的形态让人觉得要想知道那里的秘密,就必须要身临其境才行,你要是盯住它看一会儿,好像真的能看到那里面有人在一样。

深秋的季节许多树叶都呈现出金黄的色彩,给人一种神圣辉煌的感觉,但是它最美的时刻却是金黄的树叶儿随风飞舞的那个时候,风小的时候落叶会飘到不远的地方,遇到稍微大一点的风,如果你有幸正好在树林里散步,那漫天的金黄色叶片在你的身体周围随风飞舞,这种感觉会让人陶醉在过去的帝王专属氛围里,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是非常舒服的。

秋风扫落叶是大自然的专利,当你走在落满树叶的小路上,陪伴你的有拂面的微风和脚下传来的沙沙声,如果你还年轻,身边有你的一个知音。如果你已经年迈。身边还有一个听你唠叨的人,那你就是一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秋风的作用不仅仅是给文人诗情画意,它对已经成熟的农作物有着无可替代的风干作用,这个作用超出了其它所有的能让人们记住的风花雪月。

秋雨绵绵带走了秋老虎的威严,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如果没有几场秋雨来洗涤已经过去的夏天炎热,那这个秋天就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秋天。

夏天的雨下起来总是那么疾风暴雨般让人无处躲藏,它不会给人一种闲情漫步的意境和场所,找地方避雨还来不及呢,有时候还会造成许多地方闹水灾。

而秋雨却和它有很大的不一样的地方,它是那么绵长细腻让人流连忘返,深秋时节每逢小雨来临的时候,在一些比较安静的地方,像街边的小公园里或是河边的小路上,会有撑着各种各样花伞的人们在雨中漫步,她们不会顾及雨水打湿裤脚,只在意那扑面而来的清凉的雨滴,在清洗着大地万物尘埃的同时,更能够洗涤人们心中因为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所有烦恼和忧愁。

秋天的雨水滋润着干涸了一个夏天的大地,滋润着蒸发了一个夏天的荷塘,它为田里的大白菜补充着最后的营养。

篇7:深秋的成都散文

20xx年11月4日,离立冬尚有3天,但从夏天一路走来,这时候感觉已经很冷了。儿子在重庆过完国庆到成都后,将近一个月没有见面了,这天是我去看他的日子。

儿子高中就读于成都一所重点学校,由于离家较远,学校住宿条件差,他与另一位同学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住。本来他计划是住读的,报到后,学校分配他与另外四位同学,在校舍三楼住。没两天,又重新安排他们到一楼,与其他五人居住。那天晚上,儿子与同寝室的四人都不愿搬,一是熟悉了环境,习惯了起居生活和学习,二是一楼地势低矮,光线不好又潮湿。因而提出楼下五人到楼上来住,并各自给家长打电话,希望得到支持。

熟悉中国情况的人都知道,在目前的大环境中,孩子们的愿望不但得不到尊重,校方还会认为冒范了权威,绝不会答应孩子们要求的。中国式教育在完全产业化后,己经脱离了教书育人的宗旨,更与倡导人性自然的本质相违背,融入了太多的功利、金钱和物质等要素,不但自己堕落了,还把堕落的观念渗透到教育、管理和对待学生的行为中。果不其然,当晚9点多的时候,校方不顾孩子们投诉媒体的威胁,强硬地把孩子们赶到了一楼。当时,我正与儿子通着电话,突然听到了一个粗暴的声音,“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儿子的手机马上挂了,再打电话和手机,一直处于盲区状态。我那时的心情,犹如儿子落入了虎狼之手,充满了担心又无可奈何!

深夜一点多钟,接到儿子短信:我己搬到一楼。宿舍中有两个不良室友,喝酒唱歌放音乐,却没人管。叫妈妈想办法把我从这里弄出去。

这无疑是一个救助短信。类似情景在影视剧中出现过,那是普通市民被坏人绑架或要挟的绝望之举。可是儿子是在堂而皇之的学校呀?我若当时在成都,一定赶去学校,可我却在重庆,隔着千山万水,除了发一些鼓励和安慰儿子的短信,别无他法。

当晚,我一夜未眠。早上6点过几分,儿子再次发来一个短信,说昨晚那俩个不良室友,折腾了大半夜,他也几乎一夜未眠,严重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学习。我打去电话,叫他找老师。他说他与另一个同学,也是这样想的。

晚上10点多打电话问他情况,他说没用,老师打了招呼,走了后俩人依然如故,还说这样一来,矛盾更加激化,俩人都把他当成了眼中钉,并说再也不找老师了。

儿子一夜之间似乎成熟了,对学校、老师和同学,有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以前对儿子都是灌输他社会和人性美好的一面,他的心态也很阳光和健康,如今读高一了,又连续遇到消极或称阴暗的事情,我若再不让他面对现实,有可能会吃大亏。我叫他不要太相信人,包括学校和老师,因为他们叫你去做的事情,不一定是对的,甚至有可能是坏的。他说知道,网上都报道过,并叫我放心,他有能力处理。

近几年,我因工作关系,接触了很多学校及校长和老师。与我那个年代相比,确实大相径庭。基本印象是,学校校长精力都用在了业务方面,拉生源跑赞助要政策,教学任务都是副校长在做。校长们早己不是传统概念中的儒雅形象,更不是谦谦君子,喝酒打麻将进卡厅,举手投足,一派江湖之气。

女教师特别是那些颇有几分姿色的女教师,教学之外,还多了一重公关任务。有一次,一所学校举办周年庆,提前一天约请我吃饭,席上除了校领导外,全是年轻貌美的女教师。这些女教师积极主动,酒量惊人,像我这样一斤白酒或15瓶啤酒酒量的人,当晚竟差点栽倒了这帮美女老师手上。

还有一天中午,一所学校请我吃饭,校领导说好一人一瓶啤酒。然而一瓶啤酒下肚,校领导兴致来了,又叫了一箱啤酒,一箱啤酒喝完,又叫了一箱。有人提醒,下午还有一个会议,校领导说“管他妈的,再喝一箱就撤退”。让人恍若是在跟乡镇干部拼酒,而不是倡导斯文礼仪的学校人士。

凡此诸例,就不一一例举,但是确有其事,而且数不胜数。因此当看到媒体披露,有校长与幼女开房、女教师陪酒等新闻,我一点也不吃惊和意外。在这样的大环境读书,真为所有孩子们捏一把汗。

儿子最终还是在校外租房读书了。其中缘由,我不想过多细问,儿子的坚持必定有他的.无奈和道理。

作为成年人,世间烦事,己足以让人明白,在一个光怪陆离、道德沉沦、人心不古的社会,不正常现象己成社会主流。在此背景下,学校己然成为了一家企业,早己不是让人心灵纯静、思想纯粹、行为纯朴的书香之地。那么,儿子及其同学们走出校舍,选择租房读书,必定有他们难言的苦衷!如果硬是让孩子们,呆在他们不愿呆的环境生活,无疑会让他们心灵扭曲,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

曾经《北京文学》连续6期,每期用20个版面,发表探讨现行教育的深度报道,更多的是抨击和意见。当时儿子年幼,尚未读书,但己让我深受触动。如今儿子己上高中,教育体制和环境非但未有改观,似乎问题越来越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不仅是书包沉重,少有休息时间,连生活都成了一个问题,困扰着孩子和家长。

这样的情形,让人想到了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一边是恶劣的生活,一边是艰难的工作。但是农民工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前者是为生存,后者是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命运却如此的相似,到底是哪个的悲剧?个人、社会抑或国家!

20xx年11月4日,是一个星期日。我乘下午2点15分动车,于4点30分左右到了成都火车东站。然后转乘地铁和公交车,5点过到了儿子学校附近。儿子昨天去了华阳的外婆家,此时还在回学校租住地的路上。

我在车站等他,见身着校服的学生三五成群的不时从身边经过,初、高中学生都有,感觉基本上都是住读生。大都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开朗和活泼,沉默寡言,神色茫然,有的男生还抽着烟,让人突然想起米兰?昆德拉创作的小说,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了告别的聚会》等。这些小说基调都很黯淡和沉闷,生活了无情趣,甚至茫然。可书中描写的是成年人的世界,眼前的都是孩子呀!

儿子到了,也穿着校服,显得很兴奋。他带我到了一处老居民区,房子很陈旧,他就住在其中一栋楼的5楼。我和他在屋子短暂休息时,我把为他买的红米手机给了他。然后下楼吃饭,我们选择了一家火锅馆。饭后,他带我去学校。在校门口,他说住读生中午饭只能在食堂吃,不准离校,有时厌倦了食堂伙食,便在校门铁门内,向外面卖盒饭的摊主叫买。我脑海中为此浮现出一幅画面,学生紧挨在一起,侧着身子,把手从铁栏杆伸出去,使劲叫喊着买盒饭,内心便酸酸的,为什么大人活得累,孩子们同样累呢!连吃顿午饭,都这么困难?为什么不准孩子出校门,这是学校或是监狱?

将近一个月时间,父子没有见面了。或许是这个原因,或许是为他买了红米手机的原因,儿子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察看学校回租住地,我把他染上了火锅味道的校服洗了,又在房间聊了一阵后,我们再次出去散步。路上,儿子建议围着学校走,他说他很多路都没走过。

走了20分钟左右,离学校后门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卖汉堡的小门面,吸引我们俩人进去休息。呆了约30分钟,我们再次经过学校往回走。到了租住房楼脚,有点热了,正好有一张长凳子,我和儿子便坐在上面休息。儿子话很多,不停地介绍学校的事情,还谈到了老师和同学以及他的学习情况等。

话多就表明儿子心情好,为此我很高兴。与儿子合租房子的是同年级却不同班的一位同学,一般星期天晚九十点钟才来。我和儿子坐的地方,抬头就能看见他们租的房子。此时没有光线,说明儿子同学还没来,我和儿子便决定回屋子耍。

开门,儿子同学居然在,而且他妈妈也在。寒喧之后,我和儿了回到自己房间,关门看书、耍手机。不一会,儿子同学妈妈告辞走了,我叫儿子上床睡觉,他说想洗澡,再耍一阵子睡。

想到他今天心情好,父子难得见一面,便不再管他。儿子每早6点30分起床,洗漱吃早点上学,一天学业结束,晚上还要上晚自习,至9点结束。星期六也要上学,只是不上晚自习,下午5点放学。然后回华阳外婆家,住一夜,第二天星期天再回学校。平时作业很多,每晚都要写到11点多。

换做成年人,周而复始,可能都难以吃得消,何况小孩。我不知道学校为什么要把课程安排得如此密集,这样高强度下的教学方式,管用吗?其缺少科学依据和合理务实之风,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从中更看出了决策者的人性缺失和不顾客观事实的可恨之处。如把决策者的工作也安排得如此密集,即周一至周五,每早6点30分起床工作至晚9点结束,星期六白天上班一整天,我想这个没有人性的家伙,绝对会骂他娘。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台如此决策呢?找不到原因,只能说他不是人,是蓄牲。

11月5日,早上儿子上学后,我去超市买了儿子需要的日用品和零食,还考虑到儿子秋冬经常感冒,为他买了两盒感冒药。本想找一家干洗店,方便儿子以后洗衣服,四周都走遍了,却没找到一家。

中午12点许,我到学校接儿子吃午饭。事先他告诉我,今天考试,12点15分下课,而且可以到校外吃。儿子放学了,刚出校门,互相看到了对方,笑吟吟地走到一起,找了一家名叫“石磨豆花”的餐馆,解决午饭。

儿子瘦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和生活,不瘦才怪了。吃饭时,他给我讲了一些考试题,稀奇古怪,闻所未闻。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关于考试题的新闻,完全偏离了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宗旨,纯粹是在搞智力游戏,答不起很正常,答对了才不正常。但是出题的人似乎都是一些智残人士,要的就是不正常的答案。

我们一边在倡导素质教育,一边又用实际活动,调侃素质教育。一边抨击大学毕业生整体素质偏低,一边又用如此教育方式,去培养他们,真是好笑和可悲。

篇8:深秋如何养生

户外运动郊游登山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 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 即运动量不宜过大, 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

登山运动, 能降血糖, 治贫血。因此登山是立秋之后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 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 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并能降低血糖, 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 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 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 立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 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糖友要注意登山的时候选择好鞋和袜。

需要注意的是, 登山是一种负重运动, 膝关节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 特别是在登上一级台阶关节还未伸直的情况下, 又继续登另一级台阶, 膝关节一直处于半屈状态, 这会对关节造成较大的负担。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对年老体弱者, 也不可一味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 以防不测。

秋季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会明显提高, 本身有高血压的病人在秋季的血压往往要较夏季增高20毫米汞柱, 很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循环的障碍。所以晨练前最好喝杯白开水, 以冲淡血液。运动时更要选择舒缓的项目, 以免发生意外。

“秋冻”因人而异

秋季天气骤然变凉, 这时候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寒冷, 于是就有一些人急急忙忙地将厚衣服穿在身上, 其实这种方式并不是好的养生之道。

我们大家都经常听到一句谚语“春捂秋冻”。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 阳气内收”的需要, 适当地冻一冻。因为微寒的刺激, 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 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使皮肤代谢加快, 机体耐寒能力增强。另外, 晚秋天气较凉, 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 捂得太严, 避免过多出汗, 使阴精耗伤、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 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 反而会被冻出病来。在秋装的选择上, 款式以宽松为好, 衣料以柔软下垂或棉布料为好。穿薄而多层套装的, 比穿厚而单层的衣服保暖性能更好。

进入晚秋, 气候变化较大, 早晚温差增加, 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 常有强冷空气侵袭, 气温骤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中枢神经功能尚不健全, 体温调节能力较差, 遇到寒冷刺激, 若不注意防护, 身体很快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老年人体质虚弱, 阴阳俱衰, 全身抵抗力下降, 御寒能力减弱, 受寒后往往不能像青壮年人那样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因此“秋冻”也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 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保健专家表示, “秋冻”不仅表现于未寒不忙添衣上, 还可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法则。例如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 以免出汗。尤其是冷水浴, 是符合“秋冻”的养生法则, 应长期坚持。所以, 小儿及老年人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 就会适得其反, 造成健康损害。

除此之外, 深秋时节受到寒冷刺激后, 不仅容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旧病复发, 甚至还会使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 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因此, 患有这些疾病的人, 不但不能“冻”, 反而应该及时添衣, 注意保暖, 尤其要加强腹、背和双足等部位的防寒保护。此时适当的“秋捂”, 对健康会大有裨益。

深秋养生多注意

早睡早起。深秋的气候已有了几分寒气, 清晨地气清爽, 养生宜早睡早起, 这样可使心境安逸宁静, 神气收敛, 避免肺气受燥邪的损害, 保持肺的清爽功能。而且, 在清晨清凉的空气中适当做一些运动, 可以提高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 当然运动量不宜过大, 以免出汗着凉。

养心宁志。深秋的景象凋零肃杀, 易引起伤感抑郁的情绪。因此, 深秋养生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情宁静。在秋高气爽时, 不妨携同亲友外出旅游, 登高望远, 陶冶情操, 增进健康。另外, 如果秋季抑郁情绪比较严重, 或者有秋季抑郁症的症状的话, 就要尽快咨询心理医生, 寻求心理治疗了。

调配饮食。深秋的气候越来越干燥, 因此, 深秋养生饮食宜清润, 避免老姜、生葱、生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及熏烤、肥腻之食, 要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 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荠、橄榄、百合、银耳、萝卜、鳖肉、乌骨鸡、鸭蛋、豆浆、乳品等。其中甘蔗、梨虽可以清肺润燥, 但由于梨、甘蔗性寒, 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糖友们要控制好这些食物的摄入量, 以免血糖升高。

深秋谨记“护足”

脚掌疼。走路、站立或按压时, 拇指关节和脚掌疼痛, 但没有红肿, 这可能是足底肌群损伤。可以每晚用热水泡脚;脚掌疼的同时, 第三或第四脚趾也出现疼痛, 可能是长期穿高跟鞋的原因。建议穿高跟鞋的女士最好选宽头、厚鞋底的鞋, 且适当换穿平底鞋;如是没有原因的脚掌疼痛, 并有口渴、尿频、容易饿、体重减轻等症状时, 则可能是患有糖尿病了。

脚趾甲厚重、发黄。这种情况通常由霉菌感染引起, 人们毫无知觉, 但这种感染可能会很快波及全部脚趾甲, 导致其发出难闻的味道, 颜色变深。

两脚麻。健康人双脚麻木, 多是双脚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导致, 这种症状会自己消失, 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 或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就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麻木, 如血栓性脉管炎等, 应该重视。

脚肿。除了一般性的久站、久坐或下蹲引起的脚肿外, 女性经期、孕期浮肿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如果两脚不明原因的肿胀, 可能是心脏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

篇9: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每一幅画线条简洁。他擅长,也总是用平淡文字叙事,没有华美的词句,更没有费解的字眼,有的只是朴实。然而正是通过这样看似不起眼的语言,却有了许多人说不来道不出的真实性。简单,则是另一特点,给人的美感也是简单的,不修饰。让珍珠为人认识,而抛掉大多数人都费尽心思装饰的木盒,恰恰让人领悟本质的美。在如今喧闹浮躁的世界,林清玄以他平淡简单的语言文字,绘出了一个能给人安宁平和的静谧所归。

每一幅画景物寻常。林清玄每一篇文章,取材都来自于生活,是生活中那些容易被人忽视,抑或是太常见以致于被忽视的小事。一样是生活,他能找到细微的事物,将这些写下来,让人读来渐渐发现生活之美,并去喜欢生活。最神奇的,是这些“景物”中总有一股清新,不知是有水流出,还是阳光洒进,又或是微风拂入,想着画面,读着文字,使人不得不安静下来,于是这才有了时间,得了机会,在匆匆世界中站立,看向静止的美丽,观望无名野花。

每一幅画色彩浅淡。每一篇文章的感情是淡淡的,没有世俗的污染,更不会咄咄逼人,这或许与他的“禅”有关。就像是平静地陈述,没有多少跌宕与波澜,却保留了花之鲜丽,鸟之灵动,风之轻柔与月之空明。写出的道理也是淡淡的,没有任何点缀,只有最单纯地诉说,缓慢而轻声,内容平淡而简单,不必去深思,直白易懂。每一个小的结论,如此之多的小论点组成大观念,而大的观念也是平淡的,不刻意强调什么,但能让人心中世界一下子云清风淡。

简单几笔线条,画的是常见朴实的生活景物,有着淡然的禅意与情感。色系是淡的,语言也是淡的,但有着泉水清风,涤净一颗疲累满是灰尘的心,便是林清玄的散文,淡,静,而悠远。

阳光下清风微拂,水天一色,一人面对花草,一杯淡茶或咖啡,这样的淡色画,或许正是林先生的禅。

篇10:白日深秋抒情散文

明丽的清晨,阳光从叶隙穿出,照在挂着露珠的草叶上,隔着玻璃,一排排香樟梧桐,整齐的生长,如同守着一个誓言般,庄严肃穆。而远方的城市放在雾里朦胧下去,灵魂顿时游走在窗外,借着风,漫过上一段时间,那时,田陇上的麦子尚未收割干净,风吹来,金黄色的麦粒燃烧着炽热。也有一些麦秸在火焰燃烧,透出难以言明的安静与纯净。那跳脱的火焰让我顿悟生死寂美,杂念在梦里褪去骨骸,心也在麦垛清香的怀抱里,灌满阳光。

而秋天最适合让灵魂休憩,闲时路过的,都是踮着脚尖的秋风。响起的,都是清脆的声音,都是好听的,美好的。而这些美好的,也都是伤人的,你有多少喜欢,你错过时就有多难过,而在这一段消逝的时间,就要珍惜其间所散发的美,像有一些东西磨旧了,不会令人觉得生涩,反而会圆融,会美,会透出空灵的气质。像在陈旧的桌案上听茶的香气,”呼”的一声叹息,是在说难言的山河岁月么?在这深秋里,到处遍布一种沧桑气息,这气息在草叶间,山棱上,它从门口坐着的老人,皮肤的褶皱里透出来,慈祥而智慧,让人感叹从前的河山走的太快,往后的岁月就应该清淡了。

曾经啊!不为悠转难言的山河岁月,也是从容品尝风霜的归人。所以,人最怕有些曾经被错过,有时候,错过的时光不会回头的是来世,即使回头也不会是在今生了。

忽然想起,在走向成熟的路上我们不停地丢弃一些东西,一个月的我回头看我,宛如是面对着另一个人,无故悲伤,然后流泪。流出的泪珠是一轮明月,照见往事,照见悲伤,照见心灵的深处,时而微风,时而细雨。那些曾听过的歌谣里都是一个故事,或浓烈,或清淡,被眼泪的痕印染的泛黄,其间穿插的情感密密如织。谁都在这样的时光里,年复一年喝着那杯毒药,逐渐迷失了自己,那朵叫梦的花还在枕畔,仅仅有那么一息微弱香气指引,还有方向。原来青春难明,泪还是泪,月仍是月,悲伤还是悲伤!

而在秋天,抛开那些杂陈往事,便也余些闲情,会想起曾在春天里看的山色浓妆,夏天时的浩瀚星辰,在深秋时拾叶作签,在冬季喝茶听雪。每一段日子都由心的感念,每一滴雨水都在汇集,素雅宁静的时间,鸟鸣叽叽喳喳,只一入耳,就入了心头。

在秋天,看待任何物事都要有灵性,一寸水光便是一片海,一城光阴便化作一片云。想起幼时在深秋草地中乘凉,远方的人间灯火与星空相辉映,这草地生息一寸寸爬上鼻翼,悄然生长,在幽蓝色的天空,银白的银河如海砂一般闪亮,北极星在天空,也在目光里,如水一般凉,清澈,只觉得美得不能自已。星月如人,在深秋里不会吝惜每一片光华,在森林,山岗,湖底,瞳孔里的倒影,乃至梦境,他们永远在那,等你回头看他,永远不怕你来迟了脚步。秋天的星海下有风,有未泯的童心,有呢喃的故事,有亘远的传说,有朴素的老人。有时偶然想起幼年时会怅然,我丢失的天真年月,而今再想起就像手握一张底片,却已洗不出当初的样子,而那些属于成长的,终究会留下遗憾。

而秋日里所有的物事里,最喜欢的还是草木,一株草木的纹路里,流淌的蓝色血液中,栖息着安宁,有足月婴孩身上的乳臭味,它们是自然的贵族。自己也有收集草木的习惯,有几颗喜欢的莲子,只是夏初在莲池边随手取来的,后来指纹打磨久了,表皮光滑苍黄,有禅味,竞不舍得放开,就放在桌案,作一种美的装饰了。还有三月时在山岩边随手采来的一把茶叶,用爷爷曾教过的手法,一遍遍揉捻,晒制。经手的东西总是有美感,用心的物事,久而久之就有了灵魂,生起的檀香味,正心。

曾在寺庙里,问一个比丘,他在寺庙里守了一辈子,从几十年前开始,从未离开。

我问他:”老师傅,都说众生的善恶都是执念,那怎么离开执念呢?”

“蛇有毒,毒不死自己,人有执念,未必是坏事!”比丘说。

“这么多人信佛,佛会消去执念吗?”

“不知道,我不是佛!”比丘说!

谈了一下午,后来离开了一段时间后,才明白过来,如我所想,世有修行!

这日子,每个人在冰天雪地里行走,每个人眼睛迷离,中间隔着残缺的玻璃,从这边仍可看见光景,春夏秋冬。但终究,你还看不到别人的阳光,本应该照在你的心里,还是仅仅在皮肤上呢,所以,就这么失去美好。而别人也无法窥见你的灵魂,是不是冰封的河流,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暗流汹涌呢?

篇11:戈壁深秋散文

秋季是景色最美的季节,更是庄稼收获的季节。秋季的美众人喜欢,诗人和歌唱家更是喜欢迷恋,然而,秋的美是要分地域环境的,否则有时会让你大失所望,收获如果在中原和南疆肯定不用怀疑,如果在北国要去赏秋景,还是需要动一番脑筋,需要有的放矢,否则寻觅秋景让你大失所望,沮丧的心情会伴你旅途一路沉重,因此平平淡淡的平常心才能保持岁月静好,才能保持阳光心情珍惜人生每一天。

农村土话常言说:“年怕中秋月怕半,每周但怕星期三。”中华民族伟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河边感叹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换一句话说:时光一去不复返,失去的不可追回,即将到来的要好好珍惜。伟大的思想家这句诗还有人曾经这样翻译,原文如下:“一、孔子在江边上看着滔滔的江水感慨说:“这世间的人不顾修身续慧命,只为追逐名利前仆后继的就像这江水一般,挟老死病苦昼夜不停的奔劳。二、此解出自缠中说禅的《论语详解》,逝通假为誓,意为追求圣人之道要像河流一样,不舍昼夜的奔流向前。”总而言之过去的时间过得好快,人生要珍惜眼前光阴,努力修身学习延续自己的智慧生命,不能做追逐名利的江水随之滔滔秋水而去,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拙见理解。

内地的秋很美,故乡的秋更美,美的让人难以置信,美的让人似乎有窒息的那种感觉。每一年到了秋天,老家的地面非常的湿润,空气异常的清新宜人,天总是那么高、那么蓝,蓝的就连飘荡的那一缕云彩都显得多余,如果没有那缕白云,简直就是蓝宝石一块。那才是真正的美玉无瑕,然而这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幻想。

夜晚的天空非常的宁静,宁静的可以听见蛐蛐的叫声,蛐蛐在老家的庄稼地里到处都是,就是院子里也有它的身影和声音。就在前几天我和家人打视频电话时,电话里听见屋子里钻进去一个蛐蛐,它的声音特别地好听。特别地亲切,这绝对不是我在有意渲染,我去年秋天因事请假回家,还真拍了秋天的下午麦田与夕阳,还有蛐蛐的虫鸣视频呢。夜晚深蓝色星空闪烁的繁星伴随着月亮行走,月光如水般的薄纱给大地披上一层美丽的外衣,此时再有一把胡琴轻揉慢弹那有多么美,你自己想象去吧。

秋天的村庄里更另有一番景象,玉米棒棒露出了金黄的笑脸,脖子都挂了红色的缨絮,向日葵已经使了好几个撑棍,磊磊的果实压的腰也直不起来,苹果园子和梨园在中秋节前后,更是果子红的耀眼,秋叶绿的像煎汤面上的菠菜花一口难以吹透,麦苗嫩黄色的青芽排成了队站成了行,菜园子里辣椒、西红柿红透了,核桃晒的满院子都是,现代家庭里孩子都少,成熟的核桃掉在地上都没有人拾,因此你随便都可以捡拾美食。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向往。自从来到戈壁这些年说句不好听的,就连看看家乡的秋景如今让我觉得都是一种奢侈,是一种异想天开。

再看看戈壁滩的秋景又会是什么样的呢?难道真的像电视机里和电视广告里那么美吗,告诉你吧,其实你错了那是你的幻想,你绝对被高技能的摄影师和高科技的摄影工具给误导了,反正我在高原多少年了,看到的景色和电影电视里是有点不一样。

高原有秋景,秋景也很美确实没错。戈壁也有秋景,但是你在电视里看到的戈壁秋景如果你来实地观赏,绝对让你大跌眼镜。内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分明,植被和自然环境的颜色更是在不断地变换之中,春天欣欣向荣百花烂漫,夏季炎热酷暑,鸣蝉阵阵有声,秋天秋风凉意,菊花怒放逸香,满地丰收景象,澪露成霜,秋收冬藏,雪花红梅坚强。在戈壁这些你想都别想,想了也是白想。戈壁四季划分本和内地的四季划分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区别在于多年来我感觉戈壁只有夏季和冬季。

戈壁春天来临总是那么犹犹豫豫,来回反复无常,眼看着气温回升暖和了,天气也渐渐地热了,满戈壁滩为数不多仅有的那点点骆驼刺和沙柳,已经发芽绽放出了充满生机的嫩叶芽,可是突然一夜之间大风降温,沙尘暴突然来袭,刚发芽的嫩枝嫩叶一下子变黄变蔫了,偶尔再来一场大雪,顿时整个戈壁滩又一次回到了冬天。于是在戈壁上穿衣服也很奇怪,春天和秋天有穿背心的,也有穿棉袄的。就因为这样的气候原因,因此戈壁上的植物茎干都不是很长,茎干都和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植物在戈壁上,才生长几天因为气候的原因它又得承受一次打击,反正整个生命的成长过程都是在这样的风风雨雨洗礼之后,才在世人面前低调地展示一次它的生命华季。

戈壁的生命在承受完这些打击之后,它又要承受夏季炎热酷暑的折磨。这个时候的气候是没有雨水的,戈壁的雨水很弱很少,说句不好听的,戈壁的雨水在干燥季节还没有顽童的.尿水多,整个春季的反复无常大致在六月初就算结束了吧,这时候你坐车驰骋在戈壁滩上,偶尔能看见几个淡绿的草疙瘩,那是夏季已经很茂盛的骆驼刺,夏花和绿色的长草也是有的,但确实很少很少。

等到七八两月最热时节过去了,一场秋雨一场凉爽,说不定等不到八月底,戈壁旁边的高山上就开始落雪了,此时候的早晚温度特别地低,温度低的甚至晚上睡觉在房子里你还要开着空调,不然你是会感冒的,此时的沙尘暴、大雪来袭是经常的事,可以说是家常饭,因此,随时加减衣物再也正常不过了,几乎就和戈壁春天一模一样。

按照我这几年和戈壁滩的耳鬓厮磨,戈壁的气候七月份就是分水岭,七月前边是夏季,七月过后直接进入了冬季,因此我说戈壁无春秋,原来新疆当地人说:“早穿棉衣晚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我确实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今年的哈密之行告诉我事实情况确实如此,八月份的哈密盆地正是棉花葡萄瓜果成熟的季节,然而这时候的新疆哈密,落雪的地儿已经开始慢慢的变多起来。

电视机锁定的戈壁秋景画面,要么是来自科技的进步,要么是来自戈壁荒漠的绿洲,然而沙漠绿洲又有多大的面积呢?即使那生命力旺盛的黄杨秋景,也是绿洲几百年,甚至于是戈壁绿洲水源几千年的生命沉淀,才有了今天你眼里的秋景,因此,即就是你眼里的戈壁秋景也来之不易,确实需要好好珍惜,再莫要让一次随意的丢弃垃圾,降低了你一生的人格和品位。

上一篇: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日志下一篇:户外广告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