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里的自我介绍

2024-04-25

简历里的自我介绍(精选8篇)

篇1:简历里的自我介绍

简历里的自我介绍1

本人性格较为开朗,从大一时就经常外出结交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而且一直保持联系,有良好的与人交流的能力。暑假或者平时空余的时间,帮一个印度人兼职翻译或者出货柜,跑市场。也得到了客人的认可,客人回国以后,还会保持跟我联系。我接触的产品行业比较广泛,有文具,箱包,皮具,家具,香水装饰品,灯饰等,自学能力强,善于思考,吃苦耐劳,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与他人相处,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热爱运动。但人非完人,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比如知识,社会经验等;不过我相信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来提高的,我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学校的三年时间里,让我可以学到很多以前不懂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都是令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技术的重要性。我一定会通自己的努力,来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贵公司能够让我在这里工作,因为我有乐观向上,刻苦耐劳,不怕辛苦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也希望在其中能学更多的知识,能扩大视野,好好的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来追求梦想。让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坐折中成长,殷切地期望能够在你的公司领导下,能有更大的发展。

简历里的自我介绍2

个人简历自我介绍:

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来自湖北武汉,农村生活铸就了我淳朴、诚实、善良的性格,培养了我不怕困难挫折,不服输的奋斗精神。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在校期间非常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基本上熟悉了pc机的原理与构造,能熟练地应用各种机床操作系统,通过了劳动部《模具设计师》高级级认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利用暑假参加了长江融达企业给予的宝贵实习机会,了解的各式机床的操作,以及简单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我冒昧向贵企业毛遂自荐,给我一个机会,给您一个选择,我相信您是正确的。

祝贵企业蓬勃发展,您的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简历里的自我介绍3

我是一个具有内外性格,能静能动,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爱好广泛的人;是一个坚强,能自我激励,吃苦耐劳,较快适应环境的人;是一个认真负责,积极思考,善于搜集和分析,有创新精神的人;是一个有团队协作意识,一定组织能力的人;是一个具有潜力,但潜力还未被激发出来的人;是一个对待事情要么不干,要干就会好好干的人……

在大学期间,我一直担任班级的生活委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配合老师同学开展工作,还和其他班委一起组织了春游、聚餐等班级活动。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和同学一起参加学院的风险营销,获第一名;参加过中韩趣味运动会;学院越野活动;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培养了我。学习方面,我通过了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在认真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还会去图书馆看书学习,也会在网络上逛逛,获取其他方面的知识。由于工作和学习上的良好表现,我获得了社会工作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了人民奖学金三等奖,这些是对我的肯定,也激励着我继续努力,继续好好的学习和工作!

在大学里,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想从事营销方面,尤其是策划方面的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另外,虽然在班级里的成绩还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自身的知识学习的不够好,不够深,不够扎实,能力方面也有待加强提高。不过,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有用心去面对和有行动来改变。我会用行动来改变的,努力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努力的提高自身的!

简历里的自我介绍4

个人简介,为某人的简要介绍。个人简介可以是表格的形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一般用于初次见面时个人介绍中或者个人履历表中等。

简介-应注意的问题写法灵活忌硬套格式安排结构、运用笔墨应遵循古人所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的原则才是。也就是说,既要考虑一般规律,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来确立重点、谋篇布局、组织材料,绝不可死搬硬套。

扬长避短,忌泛泛而谈从群体上看,中专毕业生的劣势是阅历较少、知识层次相对不高;优势是学校专业设置大多贴近市场实际、贴近一线需要,且中专毕业生年青、肯吃苦、可塑性强。从个体来说,每位毕业生的优势与长项又各不相同,如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好;有些学生非常上进,上学期间还同时参加了职业资格考试或自学考试。所以,在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扬长避短,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打动聘任者。没有重点和章法的写作易使文章显得头绪不清、条理紊乱。

把握语体,忌措辞不当①措辞力求准确、恰当,不宜用口语词、歧意词和生僻的简称。

②句法要求完整严密,一般不用感叹句、省略句,更不能出现病句。

③语言简洁,个人简介讲究以事实说话,写作过程即是将事实归纳、分类的过程,文章力避重复、啰嗦、冗长,切忌大话、空话满篇。

④语气以平实为主,某些地方也可写得较为活泼生动(如开头、结尾部分),但不宜用抒情色彩浓重的词语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同时,既要谦虚又不能谦卑,既要自信又不能自傲。在语言运用上,一定要有“推敲”精神,逐字、逐句、逐段的研究、探讨,才能写出较为出色的文章来

个人简介内容(1)首先要突出过去的成就。过去的成就是你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据。详细把它们写出来,会有说服力。

(2)履历表切忌过长,应尽量浓缩在三页之内。最重要的是要有实质性的东西给用人单位看。

(3)履历表上的资料必须是客观而实在的,千万不要吹牛,因为谎话一定会被识破。要本着诚实的态度,有多少写多少。

(4)和写求职信一样,资料不要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项目与项目之间应有一定的空位相隔。

(5)不要写对申请职位无用的东西,切记!

(6)简历一定要简洁明了,切勿繁琐。

个人简介的写作原则全面、稳妥又要有很强的机动性、灵活性。在材料选择上以事实材料为主,重点介绍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及综合素质,略谈自己对学习、工作、生活等的观点、看法。语言要求准确、平实、简洁。布局由重点到从属,详略得当地加以安排。具体包括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

简历里的自我介绍5

本人吃苦刻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众多的求职者中,我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但好学上进、双手勤快、脚踏实地的.我定是最努力的,我不是高IQ(智商)的,但我是高EQ(情绪控制)的,愿我的成功之路有您的鞭策与鼓励,同时我也自信能给贵企业带来一名好的员工。

时下非名牌非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已经多如牛毛,但作为这些牛毛中的一根的我,始终执着的相信,没有高学历和名牌大学的光环照耀的我,拥有的是在学校和社会中磨练出来的良好的自我感知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变通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前瞻的能力、控制的能力、把握职业界限的能力、发现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

愿意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做到热血为人,冷血处事。希看自己能做一个正直、坚强、敢于梦想的有钱人!在年轻的季节我甘愿吃苦受累,作为初学者,我具备出色的学习能力并且乐于学习、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作为参与者,我具备老实可信的品格、富有团队合作精神;作为领导者,我具备做事干练、果断的风格,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协调能力。

受过系统的教育及设计相关专业知识练习,有在多家单位和学校的实习和兼职经历;有很强的忍耐力、意志力和吃苦刻苦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个性乐观执着,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

最后假如我幸被贵单位录用,我将至少保证为贵单位连续工作五年!

篇2:简历里的自我介绍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相信很多朋友又忙着找工作呢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简历吧。一定要好好重视简历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财务简历里的自我评价,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务简历里的自我评价1

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可以承受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为人诚实,具备敬业精神。

乐意帮助同事,专心于工作。如果适合随时到岗,相信认真诚实乐观稳健的我及工作技能一定会给贵公司带

来很大帮助。希望我们合作愉快,来日方长。

财务简历里的.自我评价2

多年500强外企工作经验,做事快速高效,负责任,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很快,尤其擅长各种促销费用,经费的审核,营业税,增值税退税,所得税的处理,及广告费,软件售付汇相关处理。英语流利,熟练使用erp,ms office系统,尤其擅长excel,有团队合作精神。

财务简历里的自我评价3

篇3:反叛里的自我追寻

关键词:特雷莎,弗兰茨,母亲,反叛,自我寻找

重读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越过长期以来对于作品主题的研究, 发现文本中两个不可能被摆放在一起的人物形象--- 特雷莎与弗兰茨, 竟然在生命的追寻中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们都是在母亲的阴影下长大的小孩他们都渴望获得母亲的认可, 但是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在反叛着母亲。在漫长的自我追寻道路中, 他们越来越清晰的知道唯有摆脱母亲的影响他们才可以真正的成长并变得无比的强大。但是, 最终的事实却证明他们始终是生活里和爱情里的弱者, 他们对于自我独特性的追求最终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梦。因为, 在一开始他们就未脱离他者的目光。下文主要从弗兰茨和特雷莎的各自对于自我追寻的旅程中来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弗兰茨的自我追寻

我们都渴望在现世的世界里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摆脱曾经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羁绊和压抑。可是, 现实却是我们往往在他人的推动之下活着他人的人生。于是, 我们渐渐的步入" 正轨", 渐渐的在他人的注视里越走越远, 直到有一天我们到达了他人所认为的人生的顶峰。可是, 当自己站在所谓的人生的顶峰的那一刻, 我们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和挫败感。我们回首走过的路, 发现原来我们其实早在登上这座顶峰之前就失却了自我。于是, 我们在心底呐喊, 我们开始听从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声音, 我们开始懊悔开始想着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新的天地, 可是这时我们犹豫了我们在内心开始退缩, 其实害怕和退缩都是对于自己的怀疑和未来的恐惧。我们害怕了脱离他人注意视线的轨道我们害怕的其实是离经叛道之后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总是企求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可是大多数时候这种所谓的自己的位置都是被他人所构建的, 我们渐渐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了所谓的自己的一片天空, 可是其实在一开始我们就忘记了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 我们总是习惯将他人的观点导入自己的世界然后慢慢的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观。我们于是开始了漫长的镜子之路。在镜子里, 我们看见自己的镜像, 以为那就是自己的样子, 以为那样我们就可以寻求到他人的认同。而这种潜意识里对于镜子里的我的认同在每个人最开始的婴儿时代就开始了, 在那个时代我们就开始在镜子里寻求被认同的感觉, 我们站在镜子前使我们真切的看到我们与他人是不同的, 我们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个体。这种想法在童年时期懂得照镜子后就渐渐的根植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可是现实却是我们始终无法摆脱他人的注视。那一面镜子, 就像一个有色眼镜时刻提醒自己需要在这双有色眼镜的注视之下规范我们的日常生活轨道。在这段过程之中我们渐渐地无意识的带着他人的理想上路, 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我们终于成功的到达了目的地。在获得成功的那一刻, 我们以为我们真正的到达了自己人生的顶峰看见属于自己希望的曙光, 但这只是暂时的。我们需要不断去开始新的征程从而来获得那双有色眼镜的认同。于是, 就这样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的期望和理想出发了。在下一段征程中, 我们有时会迷失前行的路, 可是想着那双期待的眼睛, 我们终于又鼓起了勇气开始攀登那理想的高峰。在这一路上, 我们都被灌输了太多太多的属于他人的对于理想和成功的见解, 我们开始尝试着摆脱他人。那某一些瞬间我们似乎长大了, 我们恍然回过神来明白了所谓的自我的追求其实是在他人的目光之下践行着他人的理想。而这一段漫长的路程似乎早已让我们精疲力竭, 于是在对自我进行反思之后我们怀疑自己是否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彼岸。我们瞻前顾后, 反复的思考自己今后将要走向的人生道路, 可是往往有时我们失去了追逐属于自己人生理想的勇气。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这样的一种大胆的尝试是否会有所收获, 是否会得到他人的谅解与认同,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害怕的其实是自己可能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一种认同。正如文本里的弗兰茨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外界的认同, 可是最终他却背叛了他自己所建构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当然这个所谓的美好的事物是外界的认同, 而并非弗兰茨心中自己的想法。直到遇见萨比娜那一刻他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开始被唤醒, 他开始摆脱影响了他大半生的母亲形象。他开始反省自己对玛丽·克洛德的尊重, 是否是对她的一种真正的爱。可是, 真实却告诉他不是, 他所谓的尊重不是出于对玛丽·克洛德真正的爱, 而是因为曾经投射在母亲身上的光影辐射到了他妻子身上, 使得他坚信自己必须尊重他的妻子, 而这不是一种真正的爱, 而是自己对于母亲的一种屈服。对于弗兰茨来说, 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深重的, 这就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阐释。 弗洛伊德说, 人在儿童时期普遍存在着一种原始的性的欲望, 这种欲望最先指向了自己的双亲之一, 男孩在童年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种特殊的依恋之情, 而对父亲则存在着仇视和敌对的心里, 这种情感是俄狄浦斯恋母情结的反映。所以, 弗兰茨在对自我的寻找路程中总是被脱不了母亲对于自我建构的一种束缚。他在妻子身上延续着自己对于母亲的爱, 而这种爱却在他找到自我的那一刻渐渐的与原本的自我价值观和世界观南辕北辙, 而自我的找寻的触及点确是萨比娜的出现。萨比娜身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让他明白了背叛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真正的追求, 而自己却一直像一个婴儿一样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 他按部就班的过着世人眼中艳羡的生活, 循规蹈矩的遵循着母亲对于自己的期望, 因为他觉得那是他对于母亲的爱的一种忠诚, 而正因为有了这份真诚自己的生命才得以完整, 否则自己的人生就会分散成一个个转瞬即逝的印迹。而这种转瞬即逝的印迹就像萨比娜在他的人生旅程中所留下的绚烂的一环。是萨比娜在人生的中途告诉了所谓的真正的属于自我的追求, 就像年少时母亲告诉自己应该具有怎样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应该去追寻一种怎样的人生的成就。萨比娜的出现就像年少时自己的母亲为自己指明了人生的光明的前途, 不同的只是萨比娜教会他的更多的是用背叛来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此时此刻的萨比娜其实就是母亲的另一个形象的替身, 这个替身教会了他更多。因为这个替身的出现是在自己在这个媚俗的世界里稍稍有了一些成就, 渐渐的对人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之后而在一个恰当的时刻里出现的。就像一束奇异的光霎时照亮了自己的整个世界, 所以导致弗兰茨在人生的后期一直追寻着萨比娜的步伐去追寻另一个真正的自己。但是, 我们不禁会反问这个真正的自己和以前又有什么区别呢? 是啊, 有什么区别呢? 似乎没有区别, 前后只是导引人生方向的人变了。其实, 我认为前后还是有区别的。母亲出现在弗兰茨还未对人生形成自己的看法的时刻所以就需要一位启蒙者带领自己走向所谓的媚俗人世的一种辉煌。于是, 弗兰茨一步一步地成长变化, 一步一步地踏向成功的彼岸。在失去了母亲之后, 他的世界似乎瞬间倾塌了, 但是幸运的是他寻找到了母亲的第一个替身, 也就是他的妻子--- 玛丽·克洛德, 她使得他在失去母亲形象的那一刻不再那么的孤独和恐惧, 使得他有些不太完整的人生又一次被修补的完整无缺了。于是, 弗兰茨就在这种对于母亲别样的尊重之下渐渐的寻找到了自我。但是, 这种自我的找寻是不太成熟的自己对于人世的一种认知和自我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建构。于是, 在自我逐渐的成熟之后, 弗兰茨开始了对过往自己的一种反省, 似乎在某一瞬间明白过来其实曾经的自己一直活在母亲光辉的一种阴影之下, 正如文本中所说: 他并不对自己说: 尊重玛丽·克洛德, 而是说: 尊重玛丽·克洛德身上的那个女人。于是, 在获得对于自我真正的认知之后, 弗兰茨渴望摆脱母亲光辉的照耀, 从母亲的阴影里走出来。而萨比娜的出现让他更加清晰的看到了自己将要奋斗的目标和成为怎样的自己。可是, 从本质上来说似乎没有区别, 弗兰茨在摆脱了母亲的光辉照耀之下所寻找到的萨比娜其实是另一个母亲的形象, 他希望跟随萨比娜的脚步找到自己并获得萨比娜的认同, 为了萨比娜他跨越了道德世俗的界限最终向妻子坦白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于是, 就是这样简单的话语却让他的人生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他以为萨比娜就像母亲一样期待着自己的忠诚, 可是他错了, 萨比娜不是母亲的替身, 她不会将自己的目光长时期的倾注在自己的身上。于是, 弗兰茨的对于人生自我的第二次勇敢的追寻最终以失败告终, 直到临死的那一刻他所期待的萨比娜的目光也没有停留在他的身上。

二、特雷莎在私人领域里寻求自我

当婴儿站在镜子面前凝视自己, 看见镜子中的自己原来是那样的一个形象; 而后又通过观察到他人站在镜子前里面的影像是有差别的, 于是渐渐的懂得了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对于自我的认识也渐渐的增多, 对于自我的独立空间的需要也开始变得急切。我们渴望的是一个与众人不一样的自己, 我们期待自己被他人有所区别的对待。于是, 我们在追寻自我的路程之中渐渐的越来越渴望自己的独特性。

特雷莎在第二次与托马斯相遇的时刻在手中携带了一本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正是这本书使得她觉得自己与别人与众不同。在文本中也有很多地方叙述了特雷莎对于自我独特性的一种追求。她时常喜欢通过镜子来凝视自己, 渴望通过镜子看见属于自己自身的东西, 她渴望自己于镜子中显示的形象是与母亲的轮廓没有交叉点的。可是, 往往事实不如人意。她偶尔会于镜子之中看见母亲残留在自己脸部轮廓的基因, 她试着固执地调动自己的意志力来虚化母亲的影子, 使得脸颊上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种对自我的寻找是特雷莎对自我灵魂的一种强调, 她时刻都渴望自己于灵魂上超越他人, 无论是于母亲还是于托马斯特雷莎都渴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而她自己也明白惟有灵魂上的独特才可以超越一切。这些自我独特性的追求便是特雷莎对于自己儿时的生活处境一种绝望的反叛, 是一场与母亲的战斗, 可是最终她却发现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处处都有母亲的影子, 而这种强大的控制力在特雷莎的儿时就已经根深蒂固, 无论她怎么逃她始终无法摆脱儿时留在记忆里的阴影。正如我们常常会说其实记忆不曾被遗忘它总会被我们放在一个地方然后不经意的在某一刻显现出它的身影。

特雷莎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领域, 而这种对于私人东西的追求也是特雷莎对于自我独特性的一种追求。她希望自己无论是从肉体还是灵魂都拥有属于自己比较私人的领域。而这些对于私人领域的追求在儿时就已经显现出来。儿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她希望自己在家里拥有微小的属于私人的空间, 可是就是这个小小的要求母亲都没有满足她, 反而是嘲讽和打击。母亲认为作为女儿的特雷莎毁了她的人生, 所以她没有追逐自己私人领域的自由的权利, 比如女儿没有权利在洗澡时插上门。母亲为了报复自己的人生坚持要女儿和自己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 一个没有羞耻的世界里。青春和美貌在这个世界里毫无意义, 因为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 每一个肉体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而特雷莎一直追求的灵魂是看不见的。特雷莎抓住了反击母亲最好的把柄, 一直追求一种上升的灵魂, 所以导致后来之所以会选择托马斯也是因为很多偶然的东西唤醒了那个潜藏在心底的灵魂。于是, 在爱情的追逐道路上, 她也希望自己于托马斯是与众不同的, 她不是一具简单的肉体而是有着独特灵魂的一个精神伴侣。她时刻都渴望托马斯只是属于她私人领域的东西,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的拥有他。可是, 托马斯的行径---- 对于女人的追逐却使她深深地明白了自己其实一直都是弱者, 就像儿时生活于母亲世界里的自己。因此, 她希望托马斯有一天也可以变成弱者, 就像梦中的那只兔子。那样她就可以把他豢养在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域里, 那样她就觉得自己拥有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这种东西就像自己的灵魂一样独特。

三、结语

对于自我的追寻和寻找是每个人一生的梦想, 也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独特的, 不是一个机械时代的一架机器, 我们拥有自己的思想拥有自己的灵魂。于是, 婴儿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渐渐地脱离父母的怀抱, 去广阔的世界里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试着脱离他者的目光, 去追寻自己的灵魂, 但是往往却是我们始终无法离开他者的目光而独立的生存。就像文本中的弗兰茨和特雷莎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己, 在某一天他们恍然醒悟到要追寻到自己只有反叛过去, 反叛自己的母亲, 可是最终他们还是又回到了母亲事先预设的轨道, 这种对于自我的追寻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他们的这种追寻却给予我们关于自我这个形而上问题更好的一种思考, 使我们对于人生自我的实现有了一种新的看法。我想, 这也是这本书长久吸引我的原因。通过反叛他者来寻找真正的自己, 这是一个值得终生追求的梦想。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7—225

篇4:异化社会里的自我追寻

摘 要 《毛猿》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对主人公扬克的形象刻画,作者指出了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同时也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物的悲惨境遇。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扬克这一主人公在异化社会里苦苦的自我追寻过程的分析,提示人们要对自我生存价值和意义不断地进行反思,并且要往内心去发掘自我,要为自我的坚守做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 毛猿 追寻 悲剧 思考 孤独

尤金•奥尼尔,美国戏剧之父,而且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在美国戏剧史上,奥尼尔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他建立了远离百老汇的严肃戏剧,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冲突和情感纠葛。

《毛猿》是奥尼尔公认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毛猿》中,通过杨克这一角色,奥尼尔刻画出了一个盲目自大、无所归附、希望幻灭并且被高度技术化的世界毁灭了的现代人的困境。

在《毛猿》中,主要角色有四个人:锅炉工杨克和他的两个工友派迪和勒昂以及豪门闺秀米尔德里德。在大邮船的锅炉舱里,杨克拥有一种自豪感,那个地方似乎是属于杨克的。奥尼尔在第一幕中写道:“杨克坐在前台上。他好像比其余的人更健壮、更凶猛、更好、更有力、更自信。他们尊重他的强大的体力——因为畏惧,不得不表示的尊重。同时,对于他们,他也代表着一种自我表现、他们身份的最后评价、他们的最高度发展的个性。”在杨克眼里,只有产业工人才是“顶事”的,而他本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他们都尊重他”。那些有钱人则更不“顶事”,“他们算个屁,他们不顶事。可我们这些人,我们在前进,我们是基础,我们是一切!”直到米尔德里德小姐的出现,动摇了杨克的自信心,他开始质疑自己,质疑他所在的社会。在米尔德里德眼里,杨克一伙人就像一群蹲着的、低头弯腰带着锁链的大猩猩,而杨克“一只手里拿着他的铲子,凶恶地在头上挥舞,另一只手捶着胸膛,像个大猩猩一样大叫”。她被吓得几乎要晕过去了,赶紧蒙上眼睛,喊道:“带我走开!噢,这个肮脏的畜生!”这时,杨克觉得他的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为了寻找丢失的自我,杨克踏上了寻找归属和意义的路——一条不归路。

然而,当杨克走出那艘给予他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邮轮后,才发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杨克试图从一群走在五马路上的行人那里获得答案,而那些人却不屑于瞧他一眼;后来又被绅士叫来的警察带上警车,投进监狱。就连属于工人阶级的组织——世界产联,也认定这个脾气暴躁的人是个内奸,将他赶了出去。最后,无奈之下的杨克游荡到了动物园,打算看看毛猿到底是什么模样。他打开了关着猩猩的笼子,结果,他被猩猩搂得骨头碎裂,“像一堆肉,瘫在地板上,死去了”,就这样,这个起初充满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人,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

我们试想,为什么杨克这样一个典型的产业工人会有如此悲哀的结局呢?

从心理层面来看,杨克是孤独的。他的这种孤独主要源于他盲目执拗的自信和自大,这也正是他的悲剧所在。在锅炉舱里,他虽然得到了工友的尊重,但他们尊重的是他超人的体力,那是一种因为畏惧而不得不表示的“尊重”。他与工友之间的人际间的亲和性是短暂而脆弱的。当他的这种盲目的自信心突然被来自甲板上面的不速之客米尔德里德小姐粉碎以后,注定了他将最终在一个残酷、冷漠的世界里死亡。

杨克倾情于锅炉舱,因为在那里,他可以展示自己的力量,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尊严和存在,所以他是满足的。在遭受米尔德里德的打击之后,扬克朦朦胧胧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危机”,于是开始寻找归属。他首先在纽约五马路——这是资本主义的象征——寻找,结果被投进监狱;他又转而尝试社会主义道路却被轰了出来:最后退回动物层次,以死亡结束他的寻求归属之旅。

剧本反映的是寻求自我的过程,扬克想在异化了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的满足感或者说成就感只有在锅炉舱里才得以实现。一旦走出那个地方,暴露在外面的世界中,他的满足感或者说成就感就会遭到破坏,就会迷失自我。剧本中,轮船主的女儿走进锅炉舱,发现毛猿似的扬克,惊呼他作“肮脏的动物”。至此,扬克的自我满足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以前他自认为是他在使机器运转,他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力量。但现在他明白了,在外人眼里,他只不过是一头“肮脏的动物”。随着自我满足感的破灭,洋洋得意的自恋和自豪也随之分崩离析,他不再自夸自己的作用。当派迪形容他们在富人眼中只是被关在笼中的非洲拂拂时,与他以往的自满截然相反,他发出一声疑惑的嚎叫,表示了自己对自己身份的叩问。

扬克的信念和精神力量完全出于虚幻。这种虚幻使他在锅炉舱里生气勃勃,蔑视一切。人的精神世界的虚无使人对自身价值的寻求成为梦想和幻觉,成为永远不可企及的海市蜃楼。如果说传统悲剧中所展示的巨大艰辛需要悲剧英雄的整个生命为代价,理想仍然是能够实现的,理想本身就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价值;而奥尼尔向人们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忧虑和恐惧,更是理想的迷惘和彷徨。当扬克离开轮船时,也许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归属问题,他所想的只是要报复侮辱了他人格的人,因为他强烈的自尊心和潜在的自卑感不容许有任何人任何一个手势或眼神对他的生存价值表示怀疑。因此他来到资本家的私有小巷,大闹监狱,找上世界产联,都是想用他的拳头和力量向世界宣告他的价值,而证明自我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找归属的过程。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在寻求归属,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在社会中适当的位置。寻找自我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普遍的问题。《毛猿》的主题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奥尼尔在剧中多次提到了扬克的“思考”,并且强调他思考的姿势颇象罗丹的雕塑名作《沉思者》:“扬克没有洗过脸和身子。他跟他们成了对照,一个黑黑的、沉思的人。他坐在前面一张板凳上,恰像罗丹的《沉思者》。”“扬克又坐下,还是那副《沉思者》的姿态。”这么一个轮船上的烧火工人,作出这种一本正经的姿态无疑是滑稽的、很不协调的。

思想者不应该是一个身材清癯、目光深邃的形象吗?但无论是奥尼尔笔下的扬克还是罗丹雕刻刀下的沉思者都是一个肌肉发达的、强壮的男性形象,力量的凸现甚于智慧的流露,尤其是扬克,还带着原始的野性。这样处理不是很耐人寻味吗?这正是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一方面,扬克的沉思与罗丹的沉思者的对照构成一种喜剧性的谐谑效果,沉思者令我们肃然起敬,扬克却促使我们去思考人的本质,人到底是什么?作为灵与肉的结合体,人怎样才能真正为人?在这个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却似乎越来越被自己制造的东西所控制。

《毛猿》在展示人类群体时,每一次都用一种非人化的词汇去描述。扬克们在炉膛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而劳累的动作,以至在工作中他们手臂的动作都失去了人应有的灵活而变得机械、僵硬、整齐划一,“他们异口同声说出的字眼有种响亮刺耳的金属声,听上去他们的嗓子眼就像留声机的喇叭一样”。而另一不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资本家们,也在另一极端被异化了。奥尼尔把他们写成一些木偶似的人物:脸色苍白病态、表情冷漠麻木、举止生硬机械。所有的人都同化了,“除了头发、皮肤、眼睛的颜色稍有不同之处,都很相像”。像什么呢?像机器,像一台台钢铁制造的没有生命的机器,一台台运行程序已设定好了并按部就班进行下去的机器,人在生理基础上已经越来越不像人。而潜伏在肉体异化下的则是人精神的异化。以扬克为中心展开的荒谬世界中的人,都沉沦在异化中。

米尔德里德小姐,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中的不安分守己者,对死气沉沉的一切感到厌烦而又无可奈何,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她的姑妈则精神空虚而又装腔作势,整个资产阶级群体没有心灵没有感情如行尸走肉;下层人民,烧火工人们整天喝得醉醺醺,在胡扯、吵闹、斗殴中昏昏度日,更谈不上任何精神追求。少数清醒的人中,派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却只能做着怀旧的梦,勒昂看到了阶级对立却只能靠嘴上慷慨陈词来发泄,他们都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质,也无法改变被异化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扬克是一个英雄,他敢于去行动,去追寻失落的自我。

无疑,扬克是孤独的,不仅仅在于没有亲人挚友和同志,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的、灵魂的孤独,是一个完全丧失了信仰和信心、没有归属的那种孤独。他不相信政府(“见鬼! 政府!”),不相信法律(“见鬼! 法律!”),不相信选举(“选票,见鬼!”),甚至也不再相信上帝(“见鬼! 上帝!”);他鄙视资产阶级,却并不相信无产阶级的阶级力量,不信奉社会主义(“不要那种救世军——社会主义那一套空话”)。他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暴力。这样,他的结局只能是绝望。在临死之前,扬克痛苦地承认自己“没有过去可想,也没有未来,只有现在——而那又不顶事”,其孤独与绝望之情溢于言表。他的悲剧——或者说他的孤独的根源并不简单是某种人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外在于人的东西发生的关系,即人必须“属于”某种东西,否则他就只能与动物为伍。

“戏里最后一句触目惊心的台词,‘也许毛猿最后找到了归属吧’,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那个人,作为纯粹的野兽,归属于铁笼;一种是那个人,作为一个无根的万物之灵,只能归属于死亡”。不管怎样,都没有一个乐观的结局,这是让人绝望的。但无论如何,作品本身对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启示作用,扬克的追寻就是每一个人的追寻,这种追寻也许是无效的,但却是有意义的。《沉思者》的反复出现,也许也是在暗示我们要反思,要往内心去发掘自我,要为自我的坚守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海平,赵宇译.尤金•奥尼尔毛猿.美国戏剧.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陈立华,李习俭.试论<毛猿>的悲剧根源.尤金•奥尼尔研究论文集.廖可兑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启良.西方文化概论.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263.

[4]Eugene O'Neill:The Hairy Ape.英美戏剧选读.林夏,皮方龄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篇5:求职简历里的自我评价

积极向上、开朗乐观、具有很好的团队协作及凝聚能力,执行力强;工作认真、细心、踏实,逻辑性强;多年工作磨砺使自己能够承受更多的工作压力和适应能力及实操经验;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坚韧执着。

海外留学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开阔了眼界。回国后所从事的工作也在语言运用,人际交往及管理等方面累积了很多的经验。为人谦和,细心,富有创造力,愿我的加入会给彼此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勇于拼搏,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牢固树立了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朝夕耕耘,图春华秋实;十年寒窗,求学有所用。贵司的培养和自我的奋斗下,我定会胜任本职工作。

篇6:介绍个人简历里的实践经历

介绍个人简历里的实践经历

介绍个人简历里的实践经历,在写求职个人简历时你可知道写简历的技巧?写求职简历要注意些什么?为了让各位求职者能够写出一份更好更优秀的个人简历,现在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提供一份个人简历制作的技巧作为写简历时参考。 在介绍个人简历里的实践经历状况时如果采用技能和工作对应起来,这样将让招聘者看到你的技能可以在实践当中发挥什么作用,形成一种非常清晰的情况那么效果到底如何?从表面上看这种介绍方式显得很有条理性,比如互联网金融技术可应用于贷款、理财、投资等方面,工程造价可用于酒店、地铁、高速公路、房地产、银行等项目。 但这种做法我们并不倡导因为企业并不青睐于简历实践经历里的此类东西,就是说企业对于某技能能够运用在哪些领域并不是很感兴趣。企业真正感兴趣的是你在实践当中得到的东西有哪些,比如你学成了哪门技术、可以做的工作有哪些还有熟练情况、成就等,至于技术能够运用在哪些领域那是技术方面的.东西,这和你没有关系而无需你去介绍这方面的情况。这好比你在简历里介绍公司开展了哪些业务,公司开展的业务丰富和你有何关系?同理这门技术能运用到多少项目或行业里和你又有多大关系?你只要介绍你经历过的东西而不要说明没有经历或拥有的东西。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门技能本来就能被运用到很多地方,就跟一个扫把也能产生多种用途,如果你去介绍它的所有用途那你觉得有意义吗?用途非常多而企业也只需其要求的用途,从这方面来看其它用途出现在简历里还有必要?因而在简历里介绍实践情况时不要将技能和对应的工作结合起来,技能是你本身已经具有的而工作在于结果,它们结合起来的意义一点也不大。

 

篇7:大学里的自我介绍

“班会上做自我介绍,大家都四平八稳地说几句话,所谓做人要低调。”回忆起四年前的班级见面会,浙江财经学院刚毕业的刘灵渊觉得,自我介绍并无多大意义。

浙工大大三的谢同学也表示了类似观点:“班会上用才艺自我介绍的人总会很反感,好像刻意准备的,自我介绍还是简单点好。”

网友kapy83和帆草七七则认为:“班会上的自我介绍没用,没人会记住你,所以随便就行。”他们说的“随便”也就是介绍一下名字,毕业学校,再加一句“希望以后友好相处”就成了。

网友“我是晓晓”则一针见血地说,有的人刻意准备华丽的自我介绍,目的是希望给老师留个好印象,然后顺风顺水地当上学生干部。

高调非炫耀,个人自我介绍更要展示才华

不过,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则坚持认为,自我介绍就是要展示自己的才华,高调也并非炫耀。

浙大城市学院大三学生黄丹红说,第一次班级见面会后,她就牢牢记住了李博渊同学。在自我介绍时,李博渊跳了一段机器舞,舞姿优美,言语搞笑,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正因为这段机器舞,让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李博渊。

浙工大大三学生王珏哲也选择了“高调”的自我介绍。他在社团招新见面会上,简单自我介绍后,顿了顿嗓子,清唱了一首原创歌曲。亮点在于,他把王力宏《我心中的日月》改成《我心中的纳兰》,五音不全依旧自娱自乐,他的自信一下子深入人心。

“平淡的介绍让人一下就忘掉,还是要有个性一点。当然高调不是炫耀,否则就会引人反感。”阚和宇是浙工大之江学院大二学生。在去年开学班级见面会上,他通过出色的自我介绍竞选上了班长。

篇8:简历里的自我介绍

布兰奇·英格拉姆小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于小说第十六章,主要由罗切斯特的女管家费尔法克斯太太对简进行了描述:她只有二十五岁,但“长相漂亮,多才多艺”,是当时英国上流社会有教养且受人欢迎的女性形象。布兰奇本人的出现则是从第十七章罗切斯特家的宴会上开始,这是简第一次见到她。简从女性视觉看到的布兰奇漂亮自信可是却高傲、盛气凌人、时时卖弄学识还嘲讽别人,故意展现出独特的气质试图吸引男主人公;身为家庭教师的简·爱当时对罗切斯特已经暗生情愫,她以女性特有的和情敌的眼光时时去暗中观察布兰奇,对其行为和话语进行思考和分析,简觉得布兰奇除了迷人的外在优点外,自己同时也看到了她隐藏着的可怕的性情和意图。

布兰奇在罗彻斯特家宴期间的言谈举止表现非常自信、骄傲,甚至有些狂妄,她说:“我的丈夫不应当和我平起平坐,而只能是个陪衬”,罗切斯特对此观点不置可否;因为家庭条件优越,自身才貌双全,虽然父亲留给布兰奇的财富不多,但她有勇气说出这些话足以说明她对自己各方面是相当肯定的: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掌握弹琴、唱歌、表演、语言、文学、甚至植物学等知识。简能看出布兰奇有着相当强烈的自我意识,愿意并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她与罗切斯特门当户对,这无疑使得简所表露的对罗切斯特那种隐秘感情更具有极大精神压力。而布兰奇在对待简的态度上是有敌意的,她故意当着简和所有客人表达了自己对家庭教师的轻视和羞辱;她在来客中卖弄学识,讥讽他人,不喜欢甚至恶意反感罗彻斯特家的小姑娘阿德拉等表现都被简爱看在眼中。简用了一大段文字来描述自己对布兰奇英格拉姆小姐所有不当行为的观察结果以及因此而得出的结论:“她不是一个值得嫉妒的对象,她不值得引起这种感情”,这时简的心里已经对能够赢得罗切斯特的感情有了足够的自信。简看出了布兰奇行为潜意识中的焦虑,这种焦虑感就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所说“潜在着足以引发疯狂行动的可怕的能量”,因此,才会导致布兰奇在后来得知罗切斯特并没有太多财富的所谓真相后疏远了他。尤其在罗切斯特装扮成能预知命运的吉普赛女巫给了布兰奇的自信自大狠狠一击之后,布兰奇的焦虑感就更强烈了;而这时的简·爱在举止言谈上变得更思绪缜密小心翼翼,《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说道:她尽量“展示虽然生活在充满了自我出卖的众多布兰奇的世界中,但她(简·爱)却是一个难以被诱惑并且有资格与他(罗切斯特)平等相处的人。”因此,在整场宴会中简明智地表现出了自己与来客的庸俗不堪在本质上的明显区别。布兰奇的出现在小说第二十一章结束,纵观她在各个场合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在选择结婚伴侣的态度上主动而激进,在自我肯定的同时对嫁入门当户对家庭的迫切渴望显得太过明显,使得她潜意识中对门第财富的意图张狂地展示在简爱和罗切斯特面前,从而使后者感到不安和厌恶,也直接导致了布兰奇在这场感情竞争中的失败。

简·爱身材瘦小,长相平凡,谦逊自卑,但她在许多方面都展露出自己除了外貌之外的优越,简本人身上体现出了拜伦式的骄傲和激情,她希望以精神上平等的人的身份和罗切斯特开始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她展示了先锋性的自我肯定。《夏洛蒂·勃朗特的秘密日记》中说,那个时期的中产阶级“单身女人的主要目标就是结婚。她们设计、谋划、打扮、装腔作势,全都是为了诱捕丈夫。”而简摒弃了这些无意义的行为,她意识到凭借外表自己无法获得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慕,于是在参照布兰奇小姐近乎夸张狂恣的行为方式上,她注重了自身行为细节化的处理,突出“内在的东西比外表更美”,努力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到最好,从而赢得了男主人公的关注。《他们自己的文学》说“简·爱这个女主人公获得了女性小说家所能想象的完美健康的女性气质”,她在宴会上表现得谦卑安静似乎与人无争,但实际上她却密切地关注着男主人公和布兰奇的互动,“眼睛只看见他们,耳朵只听见他们的谈话,心里只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对比布兰奇无所不在的自我表现,简通过突出自己在宴会上的自谦镇定和与众人格格不入的娴静成功地吸引了罗切斯特,这无疑增加了她对于赢得这场感情战役的自信心。

简·爱具备了女权主义的意识,因此,她发现自己有时处于双重的困境:她因罗切斯特的恩赐感到屈辱,强烈地表达不想受特殊对待、需要平等相待的愿望,然而她又深感焦虑,怕发出这样的要求后自己就不像温顺的女人,所以她又选择隐忍。简的才艺并不比布兰奇少,但她表现得比较被动,弹琴是在罗切斯特的要求下进行的,绘画也是躲着他完成的,在她看来隐忍是一种美德,它比布兰奇的张狂往往会更出其不意地击中罗切斯特骄傲的心灵;即使是和罗切斯特比较,简也觉得自己有优越位置:她认为罗切斯特的第一段婚姻是因为他出卖了自己,在第二十三章中罗切斯特暗示说虽然他不爱布兰奇但还是会因为门户等原因要跟她结婚,简的回应是:“对这样的结合我会表示不屑,所以我比你强。”她追求的是高尚灵魂之间相互尊重的纯洁感情,她认为布兰奇或是罗切斯特都会出卖自己,而她却不会这么做,这也是罗切斯特欣赏她的原因。

简·爱和布兰奇虽然在性格、思想意识等方面有巨大差异,但两者都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受教育的中产阶级女性代表人物,她们自信勇敢,尽管后来的结局各不相同,但通过对自己的自我肯定使她们在男权社会的存在有了特殊的意义。

摘要:文章通过对小说《简爱》中两个女主人公的行为举止和言谈话语进行解读,分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受教育女性自我肯定的意识,揭示了这种自我肯定意识在她们个体未来发展中产生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简·爱,布兰奇·英格拉姆,行为,意识,自我肯定

参考文献

[1](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马亚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美)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M].韩敏中,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唐译编,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4](美)桑德拉·吉尔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M].杨丽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上一篇:红兴隆中心医院轮转培训计划下一篇:创建学习型的队伍 打造精品式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