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务办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

2024-04-24

侨务办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共13篇)

篇1:侨务办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

回顾建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侨务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给侨务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国家侨务政策的指引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侨务工作者走出一条北京新侨乡的建设之路。从这一思路出发,总结全市侨务工作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侨务工作从虚到实

北京侨务工作与传统侨乡比较,起步晚、底子薄那一世小说网 http://、人数少、工作量大,建国之初,按照党和国家制定的侨务工作十六字方针: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起步阶段的全市侨务工作主要表现为政府拨款,帮助解决安置来京的困侨生活和工作,负责照料华侨学生在京就读及就职等。此时的侨务工作对象近7万人,侨务工作需稳定社会、团结同胞、巩固政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后,大大激发了“侨”这一群体报效祖国,热爱北京,建设北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其海外联系广、信息灵、懂经济、讲法制等优势,在他们中间侨务工作开展了引资、引智、引技术人才的三引进工作,在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外资、独资、合资企业中,侨港澳台投资占到三分之二,像全国第一家三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全国第一家旅游饭店——建国饭店、北京吉普车有限公司,都是海外华侨华人创办和牵线搭桥的,另外,还大力扶植北京公益事业,水立方就是突出的例证,六年中,海外侨胞共捐资9.4亿人民币,而北京市侨办,以60年为计算,平均每年财政拨款200万人民币,这其中不难看出,这一特殊群体的实力和真情。

规划北京新侨乡的建设蓝图

2000年底,市委常委会研究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侨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侨务工作对象剧增,海淀中关村有几万名,朝阳区有5万侨务工作对象。1999年春节,北京广播电台首次报道北京内外侨胞共计120万人之多。北京侨界与境外侨团、侨校来往频繁。随着北京向国际大都市迈进,来京人员增多,北京新华侨、侨眷和在京侨资企业数量的增加,北京市已成为新的“侨乡”。当前要进一步研究侨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到新一代华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国的年轻一代,对祖国,对北京有浓厚感情和报效热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我们建设和发展可以充分发掘利用的宝贵资源。

市委会议提出:全市侨务部门要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充分用好国家侨务政策,在面对全体华侨、侨眷做好工作的同时,将工作重点放在团结联络新一代华侨,维护他们及其眷属的利益,鼓励他们为国服务上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他们为扩大北京在海外的影响穿针引线,搭桥引路的积极作用。这不仅符合中央关于“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更符合北京的实际。全市各级侨务部门都要围绕这样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市委首次提出新侨乡的工作思路,规划了全市侨务工作方向、目标,诠释了侨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使全市侨务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社会各界对“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随着党执政经验的增长,侨务工作摆脱了历史上遗留下的阶级斗争烙印的影响,逐步随着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转移,对侨认定为是发展生产力一支生力军,是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是创造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社会阶层,是海外对中国一支友好力量的来源。先后提出反分裂国家法,护卫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支持国家抗震救灾。他们讲,国旗升多高,我们的胸膛就挺多高。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在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贡献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在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在开展民间外交,传播中华侨秀文化,扩大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流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

形成了侨务工作基本规律

要用建设北京新侨乡的思想统一行动,确定建设北京新侨乡是全市侨务工作的重要任务。

⑴使全市侨务工作有了新时代奋斗的主题。

⑵要求全市侨务工作者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发扬以天下为己任的奉献精神,把北京建设成为海内外侨胞、同胞共有的家园。

⑶新侨乡的提出突破了地域界限,扩展了在新时期侨务工作领域,被社会各阶层认同,新侨乡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有凝聚力,顺应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血缘、亲缘、地缘。

⑷新侨乡要求在侨务理论上有创新,与时俱进。她突破了多年在侨务工作认识上的局限和屏障。她将民族利益、国家地位、首都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示了侨务工作强大的生命力。

⑸新侨乡作为社会大侨务观的引信思想,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北京人文资源,最大限度团结社会各界。

⑹新侨乡目标明确,纲领鲜明,主题突出,可操作性强,创造了侨务工作新平台。

⑺新侨乡的发展,将指引市侨务系统与海内外侨胞、同胞走共赢、多赢之路。

⑻新侨乡在全国侨务系统中树起一面侨务工作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扩大海外对我友好力量的旗帜。

实践证明,新侨乡建设是符合北京侨务工作主客观实际,满足海内外精神、物质需求的必然之路。

血蟒传说 殓魂 左路天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篇2:侨务办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

##女士在新加坡出生,祖父谭树棋年轻时就到新加坡谋生那一世小说网 http://,随后祖母才带着##当时八九岁的父亲和其他兄弟姐妹奔赴新加坡团聚。其父谭炳华在新与其母、恩平籍的甄亚英结婚,生下##五个兄弟姐妹。其母上世纪70年代曾回到家乡恩平和丈夫家乡探亲,其父谭炳华也曾于1985年回乡探亲。但数十年来,##和其他兄弟姐妹一直未有机会回来过。##女士说,母亲热爱家乡,那时回乡,不象现在这么方便,那时国内的经济不好,母亲就大包小包地把一些物品从新加坡带回乡分给亲戚朋友。母亲还经常对我们说,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中国看看,回乡下看看。##女士说,数十年来,由于在新加坡一直忙工作忙生活,还要抚养分儿女不得分身,所以回乡一直成为她心底中的梦。随着父母先后的离世,加上自己退休,儿女长大,空闲的##不时想起母亲生前的叮咛,回乡看看成了她心底中挥之不去的情结。虽然自1993年以来,##和丈夫曾先后二次回到中国北京、西安等地旅游,但却一直未有机会回到故乡。促使她走上故乡路的,是她的一位好朋友郑社心先生。

郑社心先生退休后在新加坡冈州会馆从事服务工作,冈州会馆是新加坡当地一个具有160多年悠久历史的华人社团组织,会员主要是五邑各地的华人华侨。近年来,冈州会馆先后多次组织一些新加坡土生的华人回乡寻根,收到良好的效果,不论年老的还是年轻的一代华人华侨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为中国的变化而激动,从而纷纷动员其他的亲戚朋友回国回乡探亲观光。郑先生得知##的情况后,也鼓励她回乡看看。但##女士却持疑不定:对故乡了解甚少,且不知道村子的确切位置,父亲当年只在一本子上胡乱画下村子周围的粗糙地图,能找到回乡的路吗?得知##的顾虑后,郑先生向她郑重承诺,一定会帮助她找到故乡。于是,在阳光灿烂的六月,##女士和丈夫庄先生带上父亲当年记录的那本陈年小册子,参加了冈州会馆组织的回乡观光寻根团,踏上了飞向中国的班机。

在上海、苏杭等地游览后,冈州会馆观光寻根团一行6月20飞回江门各市寻根。看到同行的一些团友纷纷寻找到自己的故乡和祖家,##女士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在江门,郑社心先生把##女士带回来的那本小本上的粗糙手画地图复印,交给江门市“华侨博物馆”筹建办的李镜尧先生(李先生去新加坡收集华侨文物时与郑先生相识),请求他帮忙寻找**长沙龙树下村。查遍地图和资料,找不到该村。郑社心先生住在新会的侄子也热心地把家族珍藏的民国时期印制的“新台开恩四邑新地图”找出来,也寻不到龙树下村的影子。他还致电**长沙的朋友,朋友也说不认识长沙有龙树下村。谭女士的心情开始忐忑不安,难道真的找不到回乡的路吗?21日下午近下班时分,**市外事侨务局接到李镜尧先生“求救”的传真资料,是一幅手画的粗糙村子地图,要求协助寻找龙树下村和谭女士祖屋。**市外事侨务局随即派出工作人员下乡查找,又打电话四处查问。6月22日一早,终于寻找到该村的准确地址,原来所谓的“**长沙龙树下村”确切的地址是“**市**镇**村委会**村”,因为离长沙较近,故被认为是“长沙龙树下村”。听到寻找到村子的消息,兴奋的##女随即与丈夫兴冲冲地往**赶。

在**市外事侨务局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女士和丈夫庄先生终于迈进故乡**村。走在村子的小道上,##女士感慨万分,止不住脸上的两行热泪,这条故乡路啊,走了60多年!村中的乡亲热情地围过来,问长问短。但村子人却说不认识有其父谭炳华,更别说其祖父谭树棋了。##女士说他父亲还有一个名字叫谭如茂,村中的谭有源老人才说:“原来你就是阿茂的女儿啊!你父亲85年还回来过呢!”原来,“炳华”是谭女士父亲的号,“如茂”是乳名,难怪村中人说不认识了。谭有源老人随即带谭女士来到她家的祖屋前。

在祖屋前,谭女士和丈夫庄重地拍照留念,她说,她要回去告诉泉下的父亲母亲,她已回到故乡了。谭女士伉俪还高兴与乡亲们在祖屋前拍照留念,并认真地记下故乡的详细地址和乡亲们的名字,说要把相片寄回来。她说,回到故乡,之前紧张的心情现在终于安心了,数十年的故乡梦终于圆了,可以毫无遗憾地回新加坡了。临走前,##女士还向村中的老人和孩子派利是。要走了,##女士与乡亲们热情挥手道别,她说,回去后,她还要发动其他的兄弟姐妹也要回来看看,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市外事侨务局 关小琴)

篇3:侨务办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

2009年10月1日, 新中国喜迎60华诞。

60年, 成就了行业的辉煌, 也成就了几代人的奋斗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 回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展望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我们感慨万千, 心潮澎湃。行业的发展是共和国60年变化的一个缩影, 行业的变化实在让人感慨, 就像中国的腾飞足以令世界惊叹。本期特辟《见证成长》专辑, 听工程机械人讲述工程机械的故事, 重拾记忆, 共飨经典。

谨以此辑向建国60周年献礼, 并向拨冗赐稿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向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全体业内同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篇4:侨务办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

各镇乡中学、小学、直属单位: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爱国热情,按照区委宣传部、区文委的总体安排,教育工委决定于2009年9月广泛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

“辉煌60年——我的祖国”。从多侧面、多角度反映建国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形势,展示中国人民蓬勃向上、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从自身独特感受、亲身体验,抒发为祖国自豪的情怀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征文要求

1.征文要求原创,健康向上,形象生动,具体充实,真情实感,角度独特,以小见大。

2.征文体裁不限,包括诗歌、散文、文艺小品等多种体裁,字数不限。

3.上报征文请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年龄、联系方式等。

4.所有征文上报前请各单位书记审核把关。

三、征文报送

1.各单位在广泛开展征文活动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征文上报。每单位至少上报1篇,于9月18日前将纸质和电子版材料上报教委政工科。

2.征文电子版报送时主题请注明“(xx单位)建国60周年主题征文”字样;电子版请发至:jywzgk@yahoo.com.cn 联系人: 王哲新,联系电话:69621039

篇5: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

学校:辽阳市第九中学 班级:一年级12班 姓名:殷嗣淇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征文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辽阳

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而61年前的10月30日,辽阳就已经彻底解放,回到人民的手中了。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拥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辽阳,开始书写新的篇章。辽阳的教育事业,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成为法律规定,党中央提出了20世纪末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于是,辽阳市教育事业和全国教育同步,在文化禁锢和文化专制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逐步深化的改革力度和健康的人才培养轨道,开创了教育史上的新纪元。教育事业,从不受重视到优先发展,辽阳市也把教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义务教育督政督学制度,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进入新世纪,全市教育在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水平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我们入学的几年来,学费一分钱也不用交。许多家长不禁感慨万千:七八十年代,每逢新学期开学,老师和家长都会为学生交不起学费而发愁。而现在,除了书本费以外,再也不需要花钱了。

过去的教学条件非常落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老师上课的主要教具。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很多老师的手指都被粉笔烧出了裂口。今天,上课居然用起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只需鼠标轻轻一点,资料应有尽有。从粉笔加黑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如今,从市城到乡村,一座座全新的校舍矗立起来,D级危房全部消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校园网、仪器实验室、图书资料室样样都有,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步入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时代。

现在,奇妙的多媒体教学,让一度显得有些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了。使用多媒体一分钟所能展现出来的内容,恐怕比用文字、声音、图像表现两分钟甚至更多还要多,还要使我们记得牢固,从而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加深课堂知识的记忆、复习过去的知识、预习新的知识、放松一下……,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篇6:党群办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三十年多前

年轻气盛的你

把一根根水泥杆

像种一株株鲜花那样地

种入山村深处

然后让电线编成的网络

网住山村的黑暗

让光明从此扎根在山乡四方

三十年多后

成竹在胸的你控制飞艇跨过

条条江河一道道峡谷

让超高压电缆从你这里

延伸到神州大地

需要大动力大能源的每一个地方

让年轻的共和国的血脉更加流畅

让更多的城市、乡村

新兴工业区、高新科技区充满

活力和希望

这么多年,你就这样

让一条条线路

把自己平凡的人生穿越

并铸就最后的辉煌

对一座绿色电厂的描述

如果说把电厂比作明珠

那么绿色电厂就是

其中最闪亮的一颗

从这里,不仅输出强大的电能

同时还输出洁净环保的理念

和绿色和谐的生活方式

查阅电力发展史可以发现

现在,共和国早已突破了

粗放型建设发展的思维

一条节能环保之路为

共和国工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而出现在这绿色发展之路前沿的就有我们的绿色电厂

如同一个成熟的歌手

送出纯正的歌声而把杂音过滤

绿色电厂也同样在输出电能的同时

自然地吸纳和控制了相关物质的排放

只是让少许水汽升腾从百余米高的烟囱排出

就像是给大自然的舞台

送去充满装饰效果的干冰

篇7: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玉兰飘香

在那一世小说网 http://位的后两年,任仲夷已经年过七旬了。多年超负荷的劳累,他的身体严重衰竭,已接近灯尽油枯了。

1984年2月,邓小平第一次亲临深圳视察,并出乎意料地题词肯定,这应该是特区历史上最大的事件了。但稍稍关注这一事件的人都会发现,在陪同的人群中,竟然没有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

原来,此时的他正在北京住院治病。他的心脏每天早搏3万次,胆囊剧痛不止,若不马上手术,随时危及生命。当时正是社会上对特区的非议甚嚣尘上的时候,也是特区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之前,他曾多次邀请邓小平来深圳,可都被借故推托了,说还要等一等看一看。可现在,突然间,邓小平要来了,而糟糕的身体又不允许他陪同视察了。

一个是特区构想的后台总设计师,一个是特区建设的前线总执行官,如果他们两个人能在深圳会面,将是一个多么富有特殊意义的时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啊。

1985年春节期间,老同学蒋南翔来到广州,他兴奋异常,在珠岛宾馆里陪着喝了几杯茅台酒。回到家后,想与老伴说说话,吃力地张开口,却吐不出一个字来。由于室内气暖,户外风凉,他患了脑中风,语言功能骤然丧失。

为了不引起外界的猜测和恐慌,他不敢住医院,只住在珠岛的内部宾馆里,每天让医生前来打针、输液,对外则称是感冒发烧。

秘书买来一本绕口令书,他一边治疗,一边学说话。他用笔在纸上写了一个条幅:“我不相信老天爷要收回我的说话权。”展示给每一个悄悄来探望的人。

是的,对于这么一位南粤的恩公,老天也是不忍的啊。果然,几天后,他的语言功能开始慢慢地恢复了。

那些日子,在珠岛宾馆的一个内部小院里,他常常一边踱步,一边含混地念叨着:“一、二、三”,“人、口、手”,像婴儿牙牙学语一样,接着又“呜呜啦啦”地练起了绕口令:

“让人不软弱,忍让有道德,惹人不道德,道德非软弱。”

训练了几个月,竟然恢复了百分之八十的语言功能。那一段时间里,他没有公开出面讲话,只是靠批阅文件办公。甚至在此后的生命岁月里,他的语言功能都没有完全恢复。

或许正是通过这件事,他意识到自己真是老了。正好此时中央正在酝酿人事制度改革,提倡干部年轻化,于是,他便毫不犹豫地报上了自己的名字———退休。

辛苦了50年,整整半个世纪,他什么都经受了,什么也明白了。而当什么也明白的时候,生命也快要到尽头了。唉,人生啊,总是有着太多太多的遗憾。

前一段时间,鉴于他的资历、威望和特殊贡献,中央曾提名他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选。这个消息他早就知道了,不少老朋友私下里向他道贺,也希望他主动去北京一趟,通融通融。他笑一笑,摇摇头,说:“不会那么简单的。”果然,他的提名被层层通过,只待最高层点头了,但最终还是被划掉了。得知消息后,他仍是笑一笑,摇摇头,叹一口气,无语。

退休时,中央希望他到北京定居,还曾考虑把他安排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在中南海办公。这一次,他坚定地拒绝了。他说,我要休息了,就在广州。

不仅不去北京,连省里的职务也要全部卸下了。

按照当时的惯例,卸任省委书记后,他可以出任省顾问委员会主任,但他主张一退到底,只保留中顾委委员一职,并提出不保留办公室,自己回家办公。不仅退出办公室,连家里的住房也要退出一半。那套房子一直是历届省委主要负责人居住的,尽管他祖孙三代住在一起也不算宽敞,但他还是要求把房子和院子隔成两套住宅,自己只住其中的一套。他的这种做法,简直让人匪夷所思。省委机关负责住房管理的干部感慨地说:“历来当领导的住房都是越来越大,而任仲夷的房子却越来越小,特别是退下来之前,不但不多要房子,还主动退房,实在没有听说过。”

当时还有一个通常的做法:省委新班子上任后,仍请老书记参加常委会。可他主动提出,为了便于新班子工作,他不再参加常委会。他说:“别人都说扶上马,送一程,我不那样想,老的不放手,新的怎么工作?究竟谁负责?”

真是一个罕见的明白人!

篇8:交通运管所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

爸爸抱着我,指着地图上的大公鸡,对我说:“孩子,这就是咱们伟大的祖国!”

我仰起头,凝视陌生的大公鸡,竟然哇哇大哭了起来:妈妈,我饿!

童年,祖国,在村口的大喇叭里。

奶那一世小说网 http://奶抱着我,与全村人一道,为几位领袖的相继去世,而失声痛哭。

这其间,全家还护着我,躲进用玉米秆搭成的简易窝棚里,为地震的到来,作着最坏的准备。

少年,祖国,在我的脖子上。

我每天系着它,去读书,升旗,锻炼身体。

老师告诉我们,那一方窄窄的鲜艳里,有无数先烈的血肉身躯。

青年,祖国,在我的头顶。

蓝天是祖国的牧场,银河是我身边的长江。

我像一匹脱缰的马驹,在祖国的怀抱里,自由驰骋。

渴了,就在银河的柔波里,饮几口甘甜的水。

如今,我已跨入中年的行列,祖国,在我的肩头。

我时刻感受着长城的分量,黄河的深沉和长江的情怀。

我不是力大无穷的巨人,但我也要竭尽绵薄之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等我也老了的时候,祖国,应该在我深情的眸子里。

面对繁花似锦的祖国,我会对我的子孙们说:

这其中,也有我的一滴汗水,几分智慧。

接下来,我会追问他们:

你们现在应该知道,怎样报效祖国了吧?

篇9:侨务办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

近十几年来,**电台由单一频率向多频率综合性电台发展。在人民台呼号回荡通城上空几十年以后,1995年,电台子台“**经济广播电台”诞生于市人民公园内。2000年,又一个年轻频率——**电台音乐交通频率正式开播。2008年新春,电台全新组建的新闻综合、经济生活、音乐交通三大频率同时开播。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个频率、十几个自办节目到2008年初全新改版的新闻综合、经济生活、音乐交通三套频率以新的呼号、新的节目全新亮相,十几年来,**电台的《新闻时空》、《政风行风热线》、《少儿天地》、《真情音乐之灯》、新开办的《直播**》、《晚间新闻在线》、《社区广播》、《阳光在路上》等众多优秀节目以先声夺人的魅力成为通城上空的“时代之音”。十几年来,电台精心策划组织的“莫文隋”报道叫响全国;与中央台、**台联合举行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让爱与圣火同行》大型直播活动使**台的电波首次实现覆盖全国;《中国风》大型诗歌朗诵演唱会被誉为**迎澳门回归、庆祝**解放五十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一大盛会;市委书记罗一民作序、电台倾力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千里江海行》为**火热的沿江沿海开发推波助澜;少儿故事大王比赛,连续办了十年,参加的少年儿童达3000多人,电台《少儿节目》获“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专顶评审”“优秀少儿广播栏目”二等奖。**电台还开创了中国内地电台与联合国电台合作的先河,与联合国电台合作推出了一批反映**市建设事业的稿件。

近十几年,**电台新闻作品先后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30多次获中国广播奖和**新闻奖,获奖数量和档次均名列全省前茅。独具匠心的“莫文隋”报道叫响全国,被**广播界誉为近年三大盛事之一;首创的听众说新闻和新闻头条理念在全国新闻界引发广泛讨论。新闻质量抽查连续9年全省先进。《市县台农村大联播》专栏被评为**省广播电视十大名优专栏。《政风行风热线》专栏成了我市行风建设的一个主要阵地。

近几年,**电台有1人被评为全国劳模;1人获全国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1人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1人获省戈公振新闻奖;3人获全国性人才奖;1人荣获全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个人。

近十年来,全台经营创收大幅度增长,近五年广告实现了翻两番,年创收总量位居苏中、苏北电台前列。

1983年,**电台只有一套自办节目,发射功率仅为1千瓦,覆盖范围不到**地区的二分之一。1998年,沿用了几十年的**台中波1440千赫改为1233千赫,使用10千瓦全固态发射机发射,同时调频92.9兆赫1千瓦发射机投入使用,使**电台在全市的覆盖率真正达到100%。1997年,在省内率先采用了电脑播出系统,2004年,对电脑播出系统进行了升级,实现了自动化播出,2007年**电台播控系统全面更新改造,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播出,改造后的播控系统在省内乃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篇10:侨务办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

当时的是中国民生凋敝,经济落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才得以好转。抗美援朝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西藏的和平解放使中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土地改革的成功使农业积极性提高。紧接着,“一五”计划开始了:那一世小说网 http://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我国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的成功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建成通车……这一切的一切预示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正向社会主义工业的道路迈进。

三大改造后,政府和人民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于是,中国进入了错误的“大跃进”时期。当时的标语“超英赶美平常事”、“种出的玉米比人还高”、“一亩地收获上万斤”、“全社杀头猪足够吃半年”……这显示了“浮夸风”的瞎指挥、虚报风、等等不良的风气。这一切,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巨大后果。紧接着,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当时在经济上仍未摆脱贫困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国家主席刘少奇和许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士被逼致死,造成了中国建国以来最多最大的冤案,国家经济严重衰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许多人才被埋没了;江青和林彪反革命集团趁机作乱……至1982年止,国家经济衰退的程度远远比经济发达国家差了三十年以上。

文化大革命一直延续十年,直到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着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子一个新的阶段,国民经济的水平不断提高。

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9年的澳门回归、2001年申请加入了世贸组织并在当年申办奥运会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日益强大。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顺利举行,完成了中国炎黄子孙百年的奥运梦想。此后随着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胜利返回,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是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也是献给伟大祖国60周年华诞的珍贵礼物和诚挚的祝福。

建国六十周年了——60周年的风风雨雨,60年的沧桑巨变,我国经历了曲曲折折的探索。通过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验证,中国的发展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的领导技巧已踏入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治国道路。我坚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篇11:侨务办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

英雄埋名四十年

——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的传奇经历

1998年那一世小说网 http://7月11日。北京解放军301医院重症病房。

生命垂危、气如游丝的一位肺癌患者,正在接受全力抢救。站在外面的亲人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同志,焦急万分地盼望着奇迹发生。

病魔,就像不可抵挡的冲击波,迅速肆虐,侵蚀着老人的每一个细胞。

昏迷中,老人不停地喊着:“首长!我被包围了,向我开炮!”“副连长牺牲了,战友们都牺牲了,请求增援!”

这位病人就是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

40年前,张国福是全军闻名的特级战斗英雄,他参加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多次战役,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五次,并荣获“四野”授予的“孤胆英雄”、“开路先锋”、“青年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他曾获得东北人民解放军英雄奖章两枚、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纪念章一枚、毛泽东奖章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独立奖章一枚……1950年9月,张国福出席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当时19岁的他是众多英雄中最年轻的一位。

老英雄的儿女们一点一点地为父亲擦拭着脸庞上沉积的岁月风尘,但怎么也抹不掉令他魂牵梦绕的峥嵘岁月——

一、只身杀敌的“张虎子”

张国福原名为张国富,乳名“张虎子”。1931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榆树县新立镇一个农民家庭。1946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

194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盘踞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夏季攻势,刚好张国富所在的独立三师九团负责攻打吉林市北面的江密峰。江密峰地处松花江以北,是一座南高北低的山岭。在攻打北山时,双方激战到下午三点多钟,还有300米高的山峰难以攻下。此时,我军一营长、三营长、一连长和三连指导员都已牺牲了。伤亡人数逐渐增多。

怎么办?

小战士张国富眼红了。紧急关头,他一人在我军炮火掩护下,疾速冲到距离敌人指挥所10多米处,掏出一颗手榴弹,猛地冲进敌人指挥所,大喊一声:“优待俘虏,投降不杀!”

当时在指挥所里的敌人保安团长、中将赵佰昭吓傻了,乖乖地当了这个16岁小战士的俘虏。敌人的指挥所失灵了,我们的部队一鼓作气,攻上山头,全歼江密峰的守敌。战斗结束后,《猛进报》以《16岁放牛娃张国富活捉国民党中将赵佰昭》为题,详细地报道了这段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张国富不但记大功一次,还成了独立三师的名人。

攻打江密峰战斗不久,张国富又经历了一次极为惊险的战斗,创下独自一人使部队化险为夷的战斗奇迹。那一次,他所在的九团二营五连刚刚进入松花江边一个村庄大院休息,就被敌人用机枪把大门紧紧地封锁了。情况万分危急。

还是张国富,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从院墙上翻身爬到墙外的玉米地里,偷偷地爬到距离敌人20余米远的地方。突然,他快速掏出手榴弹抛向敌人的机枪手,顿时把吼叫的机枪炸“哑”了。同时,院内的战友们冲出大院,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全连人得救了,张国富又被记大功一次。

1948年9月至11月,在解放东北全境的辽沈战役中,张国富立下了“天大”的特等功。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了!在毛泽东“这次决战不能让蒋介石的军队走出东北”的指示下,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连克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锦州等地,蒋介石急调廖耀湘指挥5个军12个师共计10万人的“西进兵团”前来助战,却被我军拦截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双方短兵相接,又一场恶战开始了。

战斗打到胶着状态时,张国富所在的部队知道敌军司令部就在他们这一带。但是,能否相遇,能否攻下,还是一个未知数。就在胡家窝棚那里,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经过几十次冲锋,战友们一个个全都倒在敌人的炮火之下。这时,张国富左手拎着爆破筒,右手紧握着手榴弹,等待着再一次发起冲锋。

又一次冲锋被敌人炮火挡住以后,张国富佯装被击中,伏在一片阵亡的战友们身旁,没有退回阵地。此时,张国富已经接近了敌人指挥所。当部队再一次吹响了冲锋号时,距离敌人最近的张国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准确无误地向敌人指挥所投出了一颗手榴弹。借着手榴弹爆炸的一刹那,张国富手持爆破筒一跃而起,冲进了敌人指挥所,向敌人指挥官大声地断喝:“快命令你的部队放下武器,不然我就与你们同归于尽!”

就在敌人指挥官惊慌失措之际,张国富身后的战友们已经冲进指挥所。

极品小厮修真记 八荒诛魔录 网游之机械狙击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敌人指挥官一看大势已去,无奈地命令士兵们停止抵抗。胡家窝棚战斗一举摧毁了廖耀湘的司令部,大大地加快了整个战役的前进步伐。张国富只身一人手持爆破筒冲进敌军指挥所的举动,被我军指挥战斗的师首长在望远镜中看得清清楚楚。战后,师首长夸赞张国富是一个真正的“小老虎”。评功时,张国富被评为特等功臣。他的《立功证书》“功绩摘要”一栏是这样写的:那一世小说网 http://“辽西战,替班长看地形,打一个手榴弹,炸死五六个敌人,活捉敌官兵10余名;冲进敌指挥所,对战役起天大的作用,战后评一特功。”

全国解放以后,张国富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400万大军,仅选出307名战斗英雄。而荣膺“特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只有78名。可见当时标准之高,资格审定之严。而年仅19岁的张国富榜上有名。在英雄代表大会上,向来风趣幽默的毛泽东主席把张国富从代表人群中拉出来,让他与周恩来总理站在一起。毛泽东主席一脸严肃地打量着,张国富很是紧张,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半天,毛泽东主席灿烂地笑了:“高矮差不多么!”朱德、彭德怀等将帅们和代表们也都笑了起来。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特意设家宴,宴请了张国富、郭俊卿等四位英雄。在向代表们敬酒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亲切地勉励他“好好学习,艰苦奋斗,再立新功”。

1951年4月,张国富随47军入朝作战,正值敌军发动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在临津江一带向我军进攻。当时,中朝正同美军举行停战谈判,美军倚仗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叫嚣谈判桌上解决不了的问题留着战场上解决。发起这场进攻的“联合国军”,有美骑1师、美3师、美25师、英联邦师、李承晚军第9师、泰国团、土耳其旅及希腊营。“联合国军”把所有的杀人武器全都用上了,飞机、大炮,甚至化学武器、毒气弹,还有200余辆坦克,300余门火炮……

而我军连给养都难以为继。那是怎样的七天八夜啊!残酷的炮火在考验着中国军人的忠诚与勇气。

张国富率领着全连战友们,顽强地坚守着朝鲜的345.6无名高地。一次次地抵抗,一次次地阻击,身边的粮食颗粒皆无,战友们解下自己的腰带,用开水煮熟,吞咽着继续坚持战斗。当棉絮、衣服,都成为战友们的食物时,阵地上只剩下了张国富和他的副连长。

与阵地共存亡,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两个人争着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这时,疯狂的“联合国军”又发起了冲锋。张国富和副连长将阵地上的弹药集中在一起,凭着顽强斗志,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此时,张国富身负重伤,他的右腿已经骨折。

阵地上的一切通信中断,坚守阻击敌人任务即将完成,可副连长请求张国富立即回师部报告。在隆隆的炮火声中,身负重伤的张国富用皮带把一名奄奄一息的战友绑在自己身上,他连滚带爬地撤出了阵地。而副连长,却和他的全连战友们把英名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当张国富血肉模糊地爬回师部时,他用自己微微能动的嘴唇,从嗓子里发出了几句话:“师长!全连人全都牺牲了,我们的阵地没有失守……”

说完,张国富昏了过去。师部所有的指挥员失声大哭。

战争结束后,作为军事精英的张国富,被部队保送到湖南衡阳炮校深造。就在前程似锦的人生旅途中,张国富毅然决然地告别了部队,回到了原籍吉林省榆树县的家乡。

二、押运火药的“张四级”

张国富复员回到地方以后,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欢迎,人民对这位全国战斗英雄非常重视,经常请他作报告,讲述战斗经历。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张国富的安置,也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1956年夏季的一天,吉林省榆树县委书记特意将张国富请到了自己办公室里。县委书记拉着张国富的手说:“国富啊!你是共和国的特级战斗英雄,也是榆树县人民的骄傲,为了妥善安排你,县委决定,将你调到县委工作,怎么样?”

张国富摇了摇头。

县委书记以为他对安排不满意,急忙说:“如果你认为不合适,等到半年以后,我们再作调整。”

张国富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今后不做官,想务农。”

县委书记不解地问:“你舍生忘死为的是什么呀?”

张国富解释说,为的是我们劳苦人民过上好日子。战争年代,自己身边不知倒下了多少战友,他们再也感受不到新中国的阳光了。自己能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想借牺牲的战友们的光,在地方享受高官厚禄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共和国的胜利,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合上功劳簿,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自己要用双手去生活。

一席话说得县委书记热泪盈眶。

张国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从16岁开始参军一直到复员转业,对农活一窍不通。什么春种、秋收,播种、收割,什么扶犁、点种,套车、拉磨,他都有劲儿使不上。

有一天,新婚不久的妻子犯愁地说:“咱们俩总得找点什么活计吧!要不瞪着眼睛饿死么?”

张国富笑着说:“天无绝人之路,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妻子问:“你有什么秘密?快说!”

张国富说:“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正在招收工人,尤其是煤矿急需消防人员。我这个部队转业人员,正好适合干这一工作。”

经过两天两夜的商议,张国富和妻子悄悄来到新立镇政府,开了一张“支援煤矿建设”的介绍信。在张国富的百般恳求下,镇政府秘书在介绍信上将“张国富”改写成了“张国福”。虽然是一字之差,可一位曾经枪林弹雨的共和国特级战斗英雄,从人们的视野中静静地消失了。隐名埋姓,这是张国福用来表达对生存感悟的一种特殊方式。

张国福带着妻子,肩扛着简单行李,来到了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当时,他的档案、户口等什么都没有带,他的复员证、立功证、军功章等更是露都没有露,完全是按着“介绍信”里介绍采用的。

当时,招工单位听说张国福是当兵出身的,便将他安排到鹤岗矿务局十三厂消防队,在那里当了三年消防队员。由于矿务局不断地更新设备和引进新技术,张国福所在的消防队慢慢解体了。

消防队解体以后,原来的队员们纷纷投亲靠友找关系,大都分配了满意的工作。可张国福呢,是一个外来人,人生地不熟的,只好静等组织上的安排。有一天,十三厂负责人事的同志找到了他:“你愿意干火药工吗?”

张国福问:“不就是摆弄火药么?”

人事同志解释说:“不是制造火药,而是从南方往回押运火药的原料。”

张国福笑了:“哦!押运有什么难的?”

人事同志没有隐瞒他,说这个火药工是十三厂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种。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人上岗,可都没有干上一个月就要辞职,要求调换工作岗位。

张国福不以为然,不就是苦累加危险么,就是掉脑袋也不怕,只要是为了新中国建设。

人事同志半信半疑,但看到张国福坚定的态度,就把事情敲定了。

第二天,张国福在十三厂人事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火药押运队。这时,厂内有十几个人围着张国福,就像看外星人一样,堵了个水泄不通。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工种哪里是人干的?还有的小声说:“火药工,特别危险,弄不好会出人命的!”还有个好心的工人拉着张国福的衣襟:“我们听说你参过军,那也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是不是?”

张国福领了大家的心意,但却没有改变想法。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张国福的工作是坐在闷罐车里从南方押运到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从南方运回tnt原料,再把制好的火药运到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等地的煤矿里。一路上,光坐车就需要几天几夜。每一次他都弄一个破麻袋片往闷罐车里一铺。夏天,这里面又闷又热。一到冬季,这里变得又冷又饿。这么一次押运,就得煎熬几天几夜。

有一年夏秋交替的时节,他经历了一次险情。

那次押运,下起了暴雨。一声炸雷,将大地震得微微地颤抖。闪电像一条浑身带火的赤蛇飞过天空。沉闷的雷声如同无数个铁球在天空滚动。苍天像被戳了个窟窿,暴雨倾盆。

躺在闷罐车里的张国福突然被头顶上的雨滴惊起:怎么?闷罐车漏雨?

张国福迅速地站起来,仰脸一看,因为此车年久失修,在车顶的连接处出现了锈蚀的漏洞。雨水顺着漏洞,一滴一滴地流淌,然后变成了“放流”。他一眼看到,火药原料马上就要被雨水浸湿。不行!决不能让雨水流进原料中,决不能让国家财产在我手里受到损失!

张国福伸开双臂,将原料一袋一袋地重新码垛。由于空间太小,还有四袋原料无处安放。没有别的办法,张国福只好将自己躺卧的地方挪开,然后,将自己铺的麻袋片盖在原料上面。可是,风大雨大,闷罐车内的“雨流儿”顷刻间便把麻袋片浸湿了。这时的张国福什么都不顾了,一下子趴在原料上面当起了挡雨篷,任凭车内的“流水哗哗”。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暴风雨足足肆虐了四个小时,可张国福一动不动地趴在原料上。

运输车通过四平市时,司机选择了一个地方停车。当司机打开闷罐车门时,发现张国福趴在那里。司机轻轻地在他背上拍了一下,张国福才从极度紧张中清醒过来。

司机很感动,可对于张国福来说不算什么,他只是将湿透的头发用手捋了捋,笑了。

还有一次更危险的经历。

有一年秋天,从沈阳通往开原市的公路正在维修。一时,所有的车辆全都从公路下面的土路通过。当火药车行驶到开原一农村时,由于道路泥泞,十分难走。司机一不小心就驶进烂泥坑里。几次启动,闷罐车的车轮光打转不动弹。

没办法,张国福便用铁撬杠撬动。就在这时,闷罐车车门松开了,一麻袋原料掉在了车辙里。张国福发现以后,二话没说,快步冲到后面就要搬运原料。此时,谁也没有想到,一队农村迎亲的人们敲锣打鼓鸣放着爆竹向这边走来。迎亲队伍中有一个小伙子点燃了“二踢脚”,只听“砰”地一声,就没有了声音。偏巧,爆竹落在了原料麻袋上面。

张国福手疾眼快,将爆竹抢在手里,使出浑身的气力,抛出20多米远。

“砰”的一声,爆竹爆炸了!

好险呀!

张国福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庞、脖颈流淌下来。他将两手一伸,挡住了迎亲的队伍:“乡亲们!我们是押运火药的,请你们不要在这里燃放鞭炮,以免发生危险,我求求你们了!”

目睹刚才所发生一切的小伙子,急忙上前认错:“对不起呀!实在是对不起呀!”

在小伙子的倡导下,迎亲的人们帮张国福将陷进坑里的闷罐车推了出来。事后,张国福有点后怕地说:“如果反应不快,恐怕要发生特大责任事故!”

当十三厂工人们得知这一消息时,有的工人马上找到张国福,直截了当地劝说他放弃这一危险的工种,并许诺为他找一个特别轻闲自在的岗位。可是,张国福婉言谢绝了:“兄弟!你的好意我真的领了!不过,这个工作不能放。”在他看来,只要怀着一颗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心,什么困难,什么危险,都可以克服。

几天以后,厂领导考虑到张国福已是两年的火药工,打算找另外几名工人,接替他的工作。可张国福仍然坚定地留了下来。他想为十三厂多出一把汗。

为了证实自己特别能胜任这个“火药工”的工作,从那时起,张国福隔三岔五地把自己的5岁小儿子抱到闷罐车里,和他一起负责押运。张国福之所以这样做有两层用意,一是从小培养自己的儿子吃苦耐劳的意志;二是要向大家表明,困难没什么可怕的,危险没什么可怕的,我把自己的儿子都押在车上!

至于装卸火药原料,就更不在话下了,张国福干起活来比年轻人都猛。至今十三厂退休的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都说张国福那时干起活来力气大,没人能比。

就这样,张国福在十三厂一干就是25年,进厂时工资是四级工,一直到退休都没有涨过。他的老伴儿送给他一个外号———“张四级”。

三、三个窝头

柳枝上蓬松的雪挂,被凛冽的寒风一阵阵吹到了大地上,与棉絮般的白雪汇合在一起,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北国的煤都———黑龙江省鹤岗。一望无际的雪地上,张国福领着年迈的父母,顶着呼号的风雪,艰难地向煤矿家属区走着,身后留下了一串长长的脚印……

当时,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勒紧腰带,偿还着苏联“老大哥”的债务。再加上自然灾害的肆虐,人们的生活落到了低点。鹤岗这个地方也不例外。因为张国福的工种属于特殊行业,他每次从南方押运火药原料回来以后,都能得到三个玉米面窝头的“保健饭”。每当他将这三个窝头拿到手时,马上想起了嗷嗷待哺的五个儿女,想起了远离他乡的父母。为了不使父母挨饿受冻,张国福写了十几封信催促,两个老人从吉林省榆树县来到了鹤岗矿务局。

张国福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的父母在身边能够得到照料,担忧的是,三个窝头能保证一大家子人安全度过这一大饥荒吗?他说不准。不过,有一点他可以达到,那就是,不管千难万难,决不能让父母和儿女在饥饿中死去。

那时,粮食供应标准相当低,张国福的父母也没有口粮。有时,全家人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像样的饭,只能等着张国福从南方押运回来所分到的三个窝头。每当张国福回到家中时,他便把一个窝头分成两半递给父母,再把另两个分成五份给五个儿女。他和妻子喝只有几粒米星的“稀水粥”。

再后来,他又有了新的分法,每次要匀一个给邻居的儿子。

为了共渡难关,除了每天吃饭时鼓励家人“困难是暂时的,饥饿更是暂时的”以外,他利用押运的空隙时间,带领老伴儿和儿女们来到十几里外的农村,在田地里捡起了豆皮子,或者到地里挖大头菜根子。背回家里后,把豆皮子用开水煮着吃,把大头菜根子洗净煮熟当饭充饥。

有一天,张国福的父母从衣兜里掏出10斤全国粮票,交到他的手中:“儿子啊,我们不能眼看着你们全家人饿死,这10斤粮票,是我们在吉林老家口挪肚攒得来的。你拿着它,到自由市场上换点吃的吧!”

张国福一句话都没有说,眼泪汪汪地接过这10斤全国粮票。他在市面上转悠了三天,才用5斤全国粮票从别人手里换回来10斤稻糠。10斤稻糠,只能解决半个月的口粮。

张国福夫妇把稻糠熬成稀粥。每顿吃饭时,他们用铁勺子将干糊糊的稻糠粥,盛给父母和儿女,半干半稀的稻糠粥,盛给老伴儿。当他觉得老伴儿已经喝完稀粥的时候,才会放下手中的碗,喝点稀汤寡水的稻糠粥。

由于饥饿,张国福走起路来一个劲儿打晃儿,手、脚和腿明显浮肿起来。老伴儿非常心疼,劝他多吃点,但他总是淡淡一笑。他相信,国家会有办法的。

他的父母再也看不下去了,劝他找单位或者民政部门解决一些口粮,何必全家人,也包括邻居家,一起争夺仅有的三个窝头呢?理由很充分:“你扛过枪,渡过江,受过伤,完全能够争取到的!”

听了父母的说法,张国福笑着说:“你们提出的理由,一点都不充分。不光是我们,就连北京的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他们也都勒紧腰带,和全国的老百姓一起,积极地还债呀!我虽然参过军,这也不是向组织要粮食的资本呀!坚持吧!我们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我们的国家也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儿子的一番“讲解”气得父母坐在炕上,一声不吱。第二天,张国福的父母不吃不喝,以死威胁。这一下子张国福慌了,凭他怎么劝也没有用。

张国福真的害怕了,他恳求道:“你们不要这样好不好?我求求你们了!你们打我、骂我,怎么都成!我就是求你们坐起来,吃饭呀!你们不吃饭,我不就成了大逆不道的罪人了么?”

父亲气呼呼地坐起来,用手指着他:“你不是罪人是什么?哪有你这个样的,放着能解决的事情不去办,却在家里忍饥挨饿的,你算什么人?”

母亲哭着说:“16岁你就参军打仗,不说你有功劳,那还有苦劳吧!你找单位解决口粮,这还算过分么?你不是我们的儿子!这个兵白当了!你简直是一个窝囊废!”

没有办法的张国福只好硬着头皮,答应找单位解决口粮。一听儿子答应了,父母马上坐起来,有说有笑地和孙女、孙子盼望张国福的“胜利消息”。

张国福心里最清楚,自己决不能暴露身份,必须采取最实际、最方便的方法,来应付父母儿女的盼望。他终于想出一个“好”的办法。第三天早上,张国福喝过稀粥以后,坐在父母和儿女们面前,平生第一次撒谎了:“我几天来找了单位领导,可目前他们也有很多困难。但是,他们答应,在自己家房前屋后种点地,以解决咱家的口粮问题。”

父母马上意识到这是在撒谎,摇晃着脑袋不相信:“这种地种不种,你们单位领导管不着呀!”

张国福继续撒谎:“这你们二老就不懂了,在咱们老家,种地那是农民的自由。可在鹤岗矿务局,种什么得单位领导批准的!”

就这样,张国福总算把这一“难关”渡过去了。紧接着,张国福和他的老伴儿在自己的房前屋后以及附近的地块种上了蔬菜。

后来,这一秘密被张国福的父母发现了。有一天,二女儿有病发烧,他正在火药车上卸货。他的父亲着急了,急匆匆来到十三厂找他。老人家一进厂区,就遇见了厂长。经过一番打听,老人家便将张国福在家种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汇报了一遍,还连连感谢厂长对他们家的大力支持。厂长听糊涂了。这才使老人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当天晚上,张国福的父母狠狠训了他一顿,他一言不发,任凭父母“批判”。过后,他还是与往常一样,揣一个烧好的土豆去上班,既当菜又当饭。省下押运回来的“保健饭”———三个窝头,分给自己的父母、儿女,还有邻居家的儿子。

终于有了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出差十几天的张国福回来时,带来了千里之外的苹果,每个人一个。他没有忘记邻居家的儿子,打发老伴儿将苹果送去。

当父母看到张国福上班时还是揣着土豆时,他们心疼了,商议着回自己的老家。张国福说什么都不让。可是,任凭张国福如何哭求,如何跪拜,他的父母去意已决。没有办法,张国福只好将老人剩下的5斤全国粮票拿出来还给他们:“爹!娘!这剩下的5斤全国粮票带着吧,眼下这么困难,能解决点问题的。”

父母依然是父母,心疼儿子胜过自己:“你留着用吧,不要考虑我们,我们都老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的诀别!

二位老人离开鹤岗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原籍吉林省榆树县相继去世。亲人们记得,他的母亲病危时,老人想着儿子,昏睡中还在叨念着张国福。亲人们都在责怪他。当亲人们将电话打到十三厂时,张国福手握话筒,肩膀就像灌了铅一样,怎么也放不下,眼睛被泪花模糊了。

可是工作在等着他。他一咬牙,抹了抹眼泪,又向押运车走去。卸货一结束,张国福急匆匆地向鹤岗电报室跑去,嗓子就像有一团棉絮堵着,什么都说不出来了。他在电报纸上写道:妈妈,儿子工作太忙,希望你保重。第二天上午,亲人们接到了他的电报。当亲人将电文读给母亲时,老人家这才安然地闭上了眼睛。

不到半年时间,张国福的父亲因积劳成疾身患癌症,在“我儿子他们过得还好吗”的呼喊声中,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张国福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任泪水肆意横流。

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每当清明节来临,张国福都要带着父母留给他的五斤全国粮票,和一瓶白酒,来到郊外的十字路口,冲着家乡方向,将五斤全国粮票铺在供桌上,他流着泪水,燃烧着冥纸。随着冥纸化作一缕缕青烟,随风而逝,张国福心中无尽的痛总是汹涌而来,使他长跪不起。

四、捡回两条生命的“爸爸”

张国福虽然在战争年月里是一位敢拼敢杀的“孤胆英雄”,但是,他在和平时期却变了个样,有时候心思细腻,还有一副古道热肠。

张国福前后院的邻居们都十分清楚地记得,无论谁家有什么事情,比如拉个秋菜、盖个门房什么的,不用你特意打招呼,只要他遇见了,保证放下手中的活计就去帮忙。谁家房子漏雨了,他就主动去苫瓦。谁家下水道堵塞了,他就主动去掏。谁家一有个红白喜事,第一个来到现场的就是张国福。冬天下雪了,他早早起来就把附近的小道全都给扫出来。夏天一下大雨,他披着雨衣,手拎着铁锹,将院外的排水沟,以及邻居家的,全都理顺。

周围的人们更是念念不忘张国福的一段感人故事———

那还是张国福的小女儿三岁时,突然患上了肠粘连,病情十分危急。在老伴儿陪着小女儿连续住院几个月的时候,奄奄一息的小女儿接到了病危通知书。同一病房还有一位小女孩,也因为患有流行的“脑肝”,一同被医护人员抱到医院的太平间里等待死亡。

当张国福押运火药原料回到十三厂后,连家门都没有进,直接奔向了鹤岗人民医院。一推门,只见老伴儿抹着眼泪,默默地整理着小女儿的衣物。他一把将老伴儿的肩膀扳住,大声地问:“我的女儿呢?”

老伴儿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痛,“哇”地大哭起来:“咱们的女儿已经不行了,扔在医院太平间里了!”

“什么?”张国福睁大了眼睛,喊了起来:“这不可能!我的女儿不能死!”

说完,张国福大步流星地朝着医院太平间跑去,他什么都顾不得了。撞开太平间的房门,冲进去,张国福用急切的目光寻觅着小女儿。只见一个熟悉的目光在眨动着,张国福快速上前抱起女儿,声音哽咽地只说了一句:“我的孩子!”

当张国福转身向门外走去时,并排紧挨着的白床单上,还有一个小生命痛苦不堪地伸展了几下胳膊,从嗓子眼里发出了一声低低的呻吟。张国福仔细一看,小女孩没有死,还有口气。他仔细辨认了一下,这不是同一病房里的小女孩么?这怎么得了,不能让小小的生命在我眼皮底下死掉!张国福左手抱着自己的小女儿,右手抱着邻床的小女孩离开太平间。当张国福推开医院病房时,正在病房里处理小女孩后事的年轻夫妇惊呆了:“我的女儿,你怎么抱回来了?”

张国福将女儿交给老伴儿,用手指着小女孩:“兄弟啊,你们的女儿没有死呀!只要有一口气,我们就得把孩子抢救过来呀!”

小女孩的母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的女儿患的是‘脑肝’,没有救了!”

张国福生气地说:“你作为母亲,就这样把孩子扔进太平间不管么?我可告诉你们,省城**医科大学的专家教授巡回医疗组,已经来到我们鹤岗了。我看,你们跟着我,一起找他们好好地治一治。我们就当‘死马当成活马医’,还不成么?”

听到张国福的肺腑之言,年轻夫妇什么话都不说了。他们卷起了行李,抱起了小女孩,风风火火地随着张国福来到**医科大学专家教授医疗组的驻地。张国福连喘带喊地将两个孩子抱到一位女教授面前,向她求救,并说明了来意。

女教授首先为张国福的小女儿进行了诊治,然后,摘下听诊器严厉地批评说:“你是怎么当父亲的?孩子都已经病到这种地步了,怎么才来找我们?”

张国福只好一个劲儿地点头承认自己的不是。女教授吩咐其他医护人员,将他的小女儿抱上手术台。此时,已经是晚上10时左右。手术室外边的张国福,焦急地在走廊里不停地踱着步,额头上的汗水不停地流。

天亮了!医护人员带着一身的疲乏,从手术室里走出来。张国福正要问女儿情况如何,身后推出来一辆手术车。一个小生命,挣扎着撩开了白被单,伸出一双小小的手掌,微弱地喊了一声:“爸爸!”

张国福抚摸着女儿的柔发,老泪纵横:“爸爸在这儿呢,你活下来了!等你好了以后,爸爸带你去押运火药,你干不干?”

小女儿甜甜地望着爸爸,在手术车上努力地点了点头。

他还惦记着那一个小女孩。到一楼病房,一眼就看见年轻夫妇正守在小女孩跟前。年轻夫妇见他进来,微笑地点着头:“大哥,你让我们如何感谢你呢?我们的女儿已脱离了危险。”

从那以后,张国福除了精心照料和护理自己的女儿以外,经常在一楼和二楼间来回走动,不时关心着那个小女孩的病情。为了防止手术后刀口感染,张国福破天荒地向十三厂领导请了假护理病人。在医院病房里,他整天将洗衣板摆平,将小女儿放好,用手端着一步不离地看护着。有时,他把小女儿放在洗衣板上端着,来到一楼病房,询问小女孩的病情。

张国福的女儿恢复到第15天时,伤口出现了微红,小女孩也有轻微昏迷的症状。医生告诉张国福,两个孩子必须服用消炎药。否则,很危险。

当他得知只有青霉素能治病时,他去找鹤岗人民医院院长。他跪在院长面前哭诉。在其苦苦哀求下,院长终于特批了两支药。

当两支青霉素随着医护人员的针管,慢慢注入两个孩子的肌体时,张国福就像千斤重担一下子卸掉一样,软软地坐在床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后来,张国福在朋友和医护人员的提示下,利用休假时间,徒步来到宝泉岭农场和十里河农场,分别在民间讨取了根治炎症和“脑肝”的偏方。可是,他到十里河农场时,不小心被一条大青狗咬伤了大腿。他只在伤口处抹了点烟袋油子,在午后又返回了鹤岗。当他回家时,大腿已经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了。他没有叫一声苦,赶紧将偏方送到小女儿和小女孩面前。

经过两个多月的医治,经哈医大专家医疗组复查,两个孩子基本痊愈。小女孩十分可爱地拉着张国福的手,甜甜地叫了一声:“爸爸!”他差点没有反应过来。可在1965年,年轻夫妇带着他们的小女孩离开鹤岗,投亲到了唐山市。就在1976年的“大地震”中,一家三口人全部遇难。得到这一噩耗后,张国福和他的全家人悲哀了整整三年多。至今,当人们一提起小女孩时,张国福的眼圈总是红红的。

篇12:侨务办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

没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内核

吃穿住行的变化

让我替日子诉说:

先说吃

五十年代,公私合营的柜台上

窟窿眼儿烧饼价格不贵,几角钱一斤

很少有人买得起

合作社里的大锅饭

排队领份子

老人孩子吃着

心凉

六十年代吃着瓜菜

自留地里填那一世小说网 http://着不足,每年分得二斤白面

大年三十吃顿饺子

味道很酸苦

七十年代孩子们吃到了蛋糕,酥饼

副食商店有了鱼肉蛋

凭票购买的脸色

缺血

八十年代南来的风

吹飞了所有的计划票

高粱玉米成了饲料

馊肉型养猪,变成了

新潮

九十年代,鸡鸭鱼肉吃腻了

粗粮变成换口味

野菜上了宴席

新世纪中西大餐

五洲美食荟萃

中国人活出了滋味

再说穿

小时候,妈妈做一件衣服

给一群孩子穿

老二捡老大的,老三捡老二的以此类推,一件衣服补了又补

要放几回尺寸

长大后,自己到商店买衣服

清一色的蓝、绿、灰干部服

中山服

男女都绷着脸

改革开放让女人有了世界

四十岁才穿上了连衣裙、乔其纱

挽着孩子的手,逛商业一条街

就是一个

爽!

接着说住

童年里最害怕的是下大雨

土屋里漏下的雨滴,让家里所有的盆碗都摆在炕上地下

接雨

要是连雨天,土墙溃败下来

父母惊慌失措

我和弟妹们战战兢兢的躲到窗台上

不敢哭

少年时,家里买起了水泥,石头

土墙贴上了石头

纸糊的窗户换上了玻璃

之后有了电灯

再之后变了北京平

九十年代进城买楼房

二十一世纪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不用出屋,鼠标一点

浏览世界风景

最后说行

五十年代由乡村去县城,靠一双脚板

踏着泥泞的土路去

丈量进步

六十年代有了乡级公路,马车滚动的轮子

印证着历史的辙

七十年代有了公汽

八十年代摩托车风行

九十年代农民养车不新鲜

新世纪高速路,磁悬浮,火车轮渡

让所有的行都插上了翅膀

行,变成了翔!

篇13:侨务办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

至那一世小说网 http://于当时爷爷如何追求奶奶的具体的过程,20年前上小学的欢歌曾经对奶奶刨根问底,尽管他再三询问,奶奶仍然微笑着摇头不语,但是当年的幸福依然挂满了她50多年后已经苍老的脸颊。于是,年幼的欢歌只能凭借某些影视剧中摄影记者的形象,做出一些推断:只见“嘭”的一声,烟雾腾起(20世纪初,相机的闪光灯依靠了镁粉燃烧的原理),于是一个美女奶奶出现了。现在看来,当年欢歌的想象实在有点滑稽。

记得奶奶曾经说过,早在年轻的时候,爷爷就非常喜欢摄影。他作为20世纪前期的一名普通打工仔,曾在上海滩上辛辛苦苦打拼“讨生活”,希望有朝一日过上好生活。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最终在解放战争进行的那一段日子里,在美国合众社驻上海记者站谋得一份差事,尽管他干的是财务工作,但是他仍然以成为一名新闻记者而不断努力,尤其是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深入大街小巷,用自己的镜头观察当时那个社会的人间百态。为此,他在业余时间看了不少关于美国摄影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并且努力积攒着自己可怜的工资,非常非常希望能有一天拥有一部属于自己名下的相机,这是他唯一的业余爱好。然而,解放前那飞涨的物价使得他的相机梦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上海解放之后,爷爷奶奶由于出色的财务工作经验,被中央人民政府聘用为国家公务员,派遣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尽管他们从此不再为物质生活而发愁,但是老人梦想拥有一部相机的愿望,依然被无限地推迟。那时候,国家实行供给制,人人挣的很少,家家生活拮据,除了吃穿和孩子上学的费用,根本没有多余的存钱。而在当时,相机属于高档奢侈品,即便是国产相机也要二、三百元一台,更不要说进口的了。而当时一个政府机关的普通职工月工资也就几十元,怎能买得起几百元的相机呢?结果,爷爷工作了一辈子,挣了一辈子工资,但一辈子没能买得起相机。

由于买不起相机,自己无法摄影,空有一身技艺而无用武之地,爷爷就只能欣赏别人的作品。他将报刊上的好摄影作品剪下来,集成一本一本的。或者,在奶奶每年过生日的时候,都要相伴一起去照相馆照一张相,年年如此,张数多了便汇聚成册,并在每张照片下面都注明时间,时常翻阅,或者在日记中时不时记下学习照相的体会心得。即便这样,他的行为也被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倍受批判。他只能感叹看着奶奶的容颜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无能为力。

到了晚年,改革开放了,爷爷被落实政策,恢复了工作。他终于有了积蓄一点余钱的机会。于是,他自己花8元钱买了个儿童相机,聊补自己一辈子的奢望。而摄影的主角,自然是他的宝贝孙子——欢歌。但是,直至其去世,他老人家也没用上真正属于自己的高级相机,这是他终身的遗憾。而他留下的那些经典照片,自然成为全家对故去亲人的情感寄托。

欢歌从小受爷爷的影响,也喜爱摄影。1998年他上大二,欢歌的爸爸决定买一台相机奖励他。于是花费3000元买了一台中档的“海鸥”牌相机送给他。“海鸥”伴随着欢歌度过了愉快的大学后半段生活:欢歌坚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他利用几个假期的时间,独自一人徒步考察了华北地区的古长城近千里,深刻体会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同时照了无数的照片,这给他的大学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然而,“海鸥”越来越不方便了。在艰难的旅途中,“傻、大、笨、粗”的胶卷相机看似已经过时,特别是胶卷的可拍数量问题,使得欢歌有时不得不中途下山。于是,改用数码相机的愿望越来越强。于是,欢歌的爸爸利用出国的机会,在国外买了一台日本原装的“傻瓜”数码相机,以解决儿子的需要。然而,这个“傻瓜”太“傻瓜”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甚至对技术的提高起了相反的作用,于是,这个相机最终被欢歌忍痛地转让给了爸爸。

2008年,欢歌十年的大学生活终于结束了,彻底圆了爸爸的“大学梦”。爸爸考虑他的爱好,又决定买一台高级数码相机送给他。当一台新的“佳能”相机送到欢歌手中时,欢歌欣喜若狂。有了新的相机,欢歌从此发下了三个愿望,一定用自己的最大所能来掌握它的使用功能。尽管他的摄影技术实在是业余中的业余,但是从此时开始,他要尽量做到三个“满意”:在家照相,要让家人满意;在单位照相,让同事们满意;在外照相,让自己满意。不断虚心向别人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相机虽然不一定要最好,但是业余技术水平要向最好的同志们看齐。

新中国已将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祖国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

上一篇:清洁工工作标准下一篇:顺丰案例分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