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守护者

2024-05-15

明月守护者(通用14篇)

篇1:明月守护者

明月守护者观后感

01

《明月守护者》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法国电影。它讲述了一场关于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三位主人公一起拯救月亮、拯救太阳,与熔岩怪斗智斗勇,最后使其改邪归正,世界重新恢复美好的冒险故事。“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注重夸张、美丑对比、比喻象征,赞美歌颂大自然,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幻想性。我将从对比原则角度,从环境氛围、人物设定等方面来解读这部电影的浪漫主义色彩。

1、环境的对比,涂抹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强调感性、想象、知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浪漫主义艺术喜欢描绘大自然,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大森林,大森林里有种种充满灵性的动物植物。

在大森林里,白天与夜晚呈现两个鲜明的色调。白天是暖色调的,夜晚是冷色调的;白天是躁动的,夜晚是幽静的……一切事物在太阳的照耀下都呈现出明亮的色彩,金色的阳光、土黄色的石头、苍绿色的大树、碧绿色的小草等等;一切事物在皎洁的月光中是幽静冷艳的,每株植物身上都泛着神秘的冷光,就好像是在梦境中一般。白天的森林是充满活力的,一大群的动物会为自己的男神索霍尔当选太阳守护者而狂欢不已,蜡烛姑娘会不顾父亲的反对走向大森林……而夜晚的森林不同于白昼世界的狂欢,夜晚的森林是静谧的,万物好像都在休息,蜡烛姑娘也会被冻结……

为了解释白昼与夜晚世界的不同,影片开头以神奇瑰丽的想象引入神话:一个伟大的勇士用抓捕恒星的工具捕获了太阳,而月亮则是另一位勇士从梦境中带回来的,在带来月亮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梦。太阳代表阳刚,强壮,热情,石头幻化而成的神殿牵引着太阳在大地上不停地行走,给世界带来光明。月亮代表温柔,梦幻,静谧,一只精灵般的巨鹿牵引着月亮,给世界的另一半带来黑暗。

2、人物的对比,突出浪漫主义色彩

2、1 人物之间的对比

人物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熔岩怪为代表的邪恶势力,一派是以小蓝鼠为代表的正义一方。当毫无经验的新任守护者刚接过守护世界和平的职责,被封印在地底世界的大反派开始蠢蠢欲动,企图把太阳偷回来,占为己有。当他们的阴谋得逞,世界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时,守护者们和蜡烛姑娘勇敢地承担起拯救世界的责任。他们穿过幽暗的森林,潜入深海巨洞,来到地底世界,进入梦境重新打造一只月亮,打败了恶魔,最终夺回了太阳。

在这个过程中,熔岩怪是邪恶的,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将被称为“邪恶腐蚀者”的蛇依次注入里昂、太阳守护者霍索尔体内,“试图在最纯洁的灵魂中也要找到一丝阴暗”。而另一方的正义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前几届的月亮守护者法斯福为索霍尔注入自己的能量而自己走向圆寂;蜡烛姑娘冒着自己被融化的危险去吹亮太阳……一方是恶的化身,一方是善的代表,一方自私自利,一方为了大局甘愿牺牲自己,美丑对照之下使得邪恶者更加邪恶,高尚者更加高尚,作品的内涵愈加丰富。

2、2 人物自身的对比

人物前后性格的对比。缪恩本来是一个无名小卒,可他阴差阳错地成了月亮守护者。他是胆小的,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担此重任,但是在一次次的冒险之中,他变得勇敢、自信,发现自己有控制梦境的天赋。正如法斯福所言“每个守护者都会发展自己的天赋”,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雨果曾在《〈克伦威尔〉序言》中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故事中的熔岩怪本身是一位伟大的太阳守护者,但他被邪恶之蛇侵蚀,他变得自私自利,想把太阳占为己有,最后坠落地底世界。当缪恩抽出他体内的邪恶之蛇的时候,他又重新吐出清澈纯洁的泉水,从邪恶变为善良。

总结 : 影片以拯救世界的冒险经历为主线,穿插小蓝鼠缪恩与蜡烛姑娘葛琳姆的爱情故事,月亮、太阳来源的传说,月亮、太阳守护者的选举等跌宕起伏的各类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在种种对比手法中展现影片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奇幻的童话世界里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友情、勇气、冒险、梦想等主题。

02

和励志纯情又老套的故事内容相比,故事背景的设定更让我印象深刻。

太阳与月亮的行驶是由两个庞然大物拉着驱动的,让我想到哈尔的移动城堡呀!不得不说吐丝拉住月亮的白色小怪物和下界里两个一门心思想着要变坏的小恶魔有异曲同工之妙。

蜡烛人只能在明与暗之间的黄昏地带活动,在阳光中熔化,在黑夜中凝固。

月亮守护者是梦境的主人(多说一句,他长得真的好像阿凡达),虽然大多数人很小瞧梦,梦却是这场正义之战的关键。太阳守护者喜欢和姑娘开玩笑,也是他自信的本性,但又不会让人讨厌。

法国人的浪漫,就在这些日常变构的幻想里吧?而且,与千篇 一律的由现实世界反映的动画电影相比,它脱胎换骨,却仍保留真善美本色。

这部电影,陪伴了我生理考试前的两个夜晚,也算是轻松愉快又不致开心过头的辅助。

03

1.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看成了百合片,为啥要是小男主,明明是个小姑娘!

2.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所以太阳和月亮都是远古时候的的守护者发现带来的,并且指引着他们的运动。这一点还原了小时候的童话呀,话说很小的时候真的就觉得月亮是跟着我走的,我走月亮也走,月亮跟着我在走!

3.蜡人茜尔的设定很有意思,不能太热,太热了会融化,也不能太冷,太冷了会凝固变硬不能行动,所以正常时候只能在黎明和傍晚时分行动。但是茜尔还是有一个冒险的人,总是会想溜出门去看看外面的美好世界,于是她的爸爸总是很担心,总是各种唠叨。茜尔饱读诗书,知识渊博!

4.主角缪恩,我就觉得她是一个小姑娘!有着安抚人们睡梦的能力,误打误撞被选为月亮的守护神。于是发生了接下来的一系列的事情。

5.索宏,新任太阳守护神,高傲,喜欢被美女恭维!尤其是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找回太阳时,回答“为了吸引姑娘”,好耿直的Boy呀。

6.月亮是从梦境中引出的,很喜欢这个设定。而且影片中的梦境和现实是不同的显示,感受很新奇!

7.反派大BOSS曾经也是太阳的守护者,因为被蛇(邪恶)勾引了,侵蚀了内心,所以就变坏了。

8.已经老了,连镜子都举不稳的前任太阳守护神尽然曾经是第一勇士,还打到过反派大BOSS,果然英雄迟暮呀。

04

明月守护者无意中看见豆瓣上半年票房top50里面的。本来对他没有存在什么期待,但是就开头里面的场景,就把我深深的吸引了。小蘑菇在夜晚发着光的`场景酷似阿凡达。里面的人物个性很鲜明,而且剧情很顺,一条线通到尾,逻辑清晰。

蜡质人葛琳娜,这个种族非常有意思。他们不能生活在非常炎热并且日照很猛的地方,也不能生活在非常寒冷气流很冷的地方,只能生活在中间的不冷不热的过渡地带。但是葛琳娜并不孤单,她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并有一颗敢于冒险的心。在看到月亮飞走的时候,由于她特地的体质不能外出,所以她会在小屋里计算大气流会计算这个月亮会飞到哪里去。在看到太阳被恶魔带走的时候,他会冒着被晒化了的危险跑去跟索宏说。同样的,她会像所有少女一样,看到索红会脸红,可是当他知道索宏只是一个长得很英俊,可是脑子却是一个石头的人之后,就对他停止了花痴。

精灵缪恩,是无意中被最纯洁的生物选中当成明月守护者的。周围的人都觉得,是他欺骗了利庸,用奸险的计谋当上了明月守护者。缪恩自己也很苦恼,因为周围人的不理解,他自己也没有想当的心。在他被选中之后,因为他的一时疏忽,他把月亮放走了。所幸及时补救,又用一只小蜘蛛吐的丝把月亮给拉回来了。

索宏,新一任的太阳守护者。是一只很强壮健美的岩石生物。他力大无比,但是十分高傲。喜欢被美女观赏,很绅士。由于被利庸煽动,跑去跟缪恩争执,以至于被小恶魔偷走了太阳。

本片讲的是这三个人去拯救太阳回归自然的故事。一路克服了困难到达了下届。

索宏被邪恶的蛇包围的时候,被上上届明月守护者法斯弗欧牺牲自己救了出来。说到这法斯弗欧,本来熔岩巨兽(抱歉不记得他名字,上上届太阳守护者姑且称为熔岩巨兽)因为被邪恶的蛇侵蚀了内心,想霸占太阳。他就应该作为另外的守护者去和熔岩巨兽决战的,但是当时他没有勇气,他选择了躲在岩石后面当胆小者,所以是上届太阳守护者左拉尔和熔岩巨兽进行了对决。并且左拉尔取得了胜利,一锤子把熔岩巨兽打到了下界。由于太阳被偷,导致月亮破碎,拖着月亮行走的圣殿无法控制自己,后缪恩展现了自己的能力控制住了神殿。这幕被法斯弗欧看到,他深觉的愧疚。

结局自然是三人战胜了大反派,太阳月亮也回归了自然。缪恩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这故事让人感觉很美好,童话一般的画风,原来自己还未长大。

篇2:明月守护者

明月

作者:李如璧  朝代:唐  体裁:七古   三五月华流炯光,可怜怀归郢路长。逾江越汉津无梁,

遥遥永夜思茫茫。昭君失宠辞上宫,蛾眉婵娟卧毡穹。

胡人琵琶弹北风,汉家音信绝南鸿。昭君此时怨画工,

可怜明月光S胧。节既秋兮天向寒,沅有漪兮湘有澜,

沅湘纠合淼漫漫。洛阳才子忆长安,可怜明月复团团。

逐臣恋主心愈恪,弃妻思君情不薄。已悲芳岁徒沦落,

篇3:明月千里寄乡思

清冷的月辉灼伤了羁旅在外的游子那颗敏感的心, 自喻“谪仙人”的李太白行走在蜀地山间, 渐渐远去了故乡, 踯躅停留在他乡, 昼时行旅匆匆两眼尽是风景, 夜来心思凄凄一怀满溢愁绪。迢迢旅途疲惫了身心, 漫漫长夜淹没了睡意, 风声也无, 虫鸣亦绝, 静谧中只有一轮明月洒下光华, 照亮了提凳坐在室外的诗人内心那片属于家乡的角落, 这遍布地上的月华凝成秋霜, 踩在脚下是否近乎如履薄冰?举头远望前路渺茫, 或缺或圆的皎月才是奔波命运中不变的慰藉, 低头思念家乡岁月, 没有了繁华新奇的天纵幻想, 没有了精美流丽的辞章雅句, 好一个太白, 最直白地道出了所有孤身远客的迷离、迷蒙、迷茫的浓重乡愁!

一千多年前的那一夜, 李君虞登上了宁夏回乐城头, 东向而立, 天上朗月当空, 月白如昼, 地下沙丘漫卷, 沙白似雪。天地间一座孤城, 烽火已熄, 月沙霜雪, 寒意渐渐袭上诗人心头, 忧从中来, 悄悄弥漫在这静寂的时空。夜风凛凛, 吹动了袍衫, 送来了笛声, 这笛声是幽怨的, 凄恻的, 奏者伤心, 闻者惊心。一片深邃广远的月空, 一曲悠悠不尽的笛声, 一群久戍边城的将士, 一个思绪万千的诗人, 在这一夜不期而遇, 寻觅的不是笛声何处来, 寻觅的是乡音其中几许。明日的烽火依旧四处燃起, 淋漓的战血依旧长流不断, 行军的号角依旧时时可闻, 无数征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在此夜的笛声里回望家乡的方向。

秦汉隋唐边关不宁几近千载, 孤零零的明月悬挂中天, 静悄悄的关塞伫立边陲, 一队队的士兵白发丛生, 多少年兵火战事不见中断, 多少人马革裹尸不得返家, 多少家一朝离散竟成永别!王少伯心走千年之前, 意行万里之外, “人未还”说尽了历朝历代不变的共同悲剧, 雄浑苍凉的景象刻画之余留下更多的是沉重抑郁的伤感, 千年漫长的岁月中始终伴随戍边士兵的明月关塞, 见证着战争的历史, 铸剑为犁休兵止战的和平愿望与耕作田垄安居乐业的家园梦想依然遥遥无期。脚印留在了行军途中, 血汗洒在了边关疆场, 盛唐气象下却没有威震八方、消弭边患的良帅猛将, “飞将军”的呼唤径直把矛头指向了统治者。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分, 王仲初偕客人步于中庭, 庭下如洗乳流泻, 白月光给地面铺了一层薄雪, 枝叶扶疏投下了斑驳树影, 仿佛生宣画纸上勾勒了数笔水墨, 意趣盎然。万籁俱寂, 日里聒噪不休的鸦鹊也销声匿迹, 许是不忍惊扰这恬美如安详贵妇的夜色吧?夜色渐深, 清冷的秋露因为十里飘香的桂花氤氲而分外浓重, 悄然无声之际, 浓香飘散宅第, 诗人思绪一如流水东去不可抑制, 心神一如羽翼鼓动飘然至家, 千里之外的河南许昌此刻飞到心头, 就请看一看这一树桂花, 嗅一嗅这一缕芬芳。纵使相隔天涯, 千万离人却能共享中秋一轮明月, 我思家, 家思我, 团圆不能的家人定能收到游子托明月寄去的秋思吧!

一个叫张懿孙的读书人落榜了, 十年寒窗, 一朝应考, 颗粒无收, 仓皇离去。一叶轻舟落魄水上行, 沿江两岸枫叶火红, 却不是向这失意的士子祝贺, 耀眼的红在他的眼里全是冷色调。晚秋, 深夜, 船泊在苏州城外, 泊在这天堂般的风雅古城外的枫桥, 士子在长安城丢失了安眠的枕头, 只能坐立船头彻夜不眠。月亮都西斜了, 低沉嘶哑的乌鸦鸣叫着, 张开黑色的羽翼吞没了本就黯淡的月光, 江面上星星点点的渔火闪烁明灭, 夜渔的船夫们, 你们撒下网去, 收上网来, 天明时分是不是可以满载而归?无边的夜幕中传来了寒山寺的“夜半钟”, 每一声都重重撞击在士子伤痕累累的心上, 心底却传来劝慰——不如归去。

篇4:送你一轮明月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因为年轻,因为气盛,因为一时糊涂,办了一件让他追悔一生的错事。他知道自己错了,并痛下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是当他走入社会之时,却处处遭人冷眼,人们几乎像躲避瘟疫一样躲着他,让他感受不到一丝暖意,以致于他心灰意懒,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

台湾的林清玄曾讲过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月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灵性。他喜悦地回到住处,却见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刚要离开时,在门口遇到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时,禅师说:“你走这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色,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之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进入空境。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慰下,从极深的禅境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

读罢这则故事。我在想:生活在尘世的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人许多事。这其中就有不少是误入迷途的人,如果我们也能像那位老禅师一样,心怀爱心,而不是冷眼、斥责、鄙夷、粗暴,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送一轮明月给许多人,唤起他们埋在灵魂深处的爱和良知,让他们的心被一轮明月照亮.从此变得皎洁如雪晶莹如玉:让他们的灵魂如沐春风如逢甘露,从此变得高尚纯洁:让他们的双眼变得明亮,以便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篇5:明月守护者

明月峰

作者:齐己朝代:唐 明月峰头石,曾闻学月明。别舒长夜彩,高照一村耕。

篇6:明月守护者

明月引

作者:卢照邻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

浮云卷霍,明月流光。

荆南兮赵北,谒石兮清湘。

澄清规于万里,照离思于千行。

横佳枝于西第。绕菱花于北堂。

高楼思归,飞盖君工。

文姬绝域,侍子他乡。

见胡鞍之似练。知汉剑之如霜。

篇7:明月守护者

明月夜留别

作者:李冶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离人无语月无声,

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

云间水上到层城。

篇8:千古明月事

“今人不见古明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世间唯有日月打破了时空界限, 让我们举头望月, 遥听那潺潺的古老箴言吧!

古往今来, 最最悲情的莫过于《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 。她们从双鬓鸭雏坐到了垂垂暮年, 一生中的大好时光, 常常以耿耿残灯为伴, 看尽了“莺归燕去”“春去秋来”, 听惯了“萧萧暗雨打窗声”。在那个如狱如墓、如死神将至的上阳宫, 唯有那一轮清月见证着她们冗长寂寥的一生。面对月升月落、月圆月缺, 她们把锥心泣血之痛一一道出, 也唯有明月平静地注视着她们由希望到失望, 后又至绝望的悲惨一生。

古人在仕途失意, 羁旅他乡之时, 常常要“月下沉吟久不归”。张继落榜了, 在那个月落乌啼秋霜满天的日子里细细疗伤;杜甫化百炼钢为绕指柔, 在月下细诉乱世的悲凉:“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同是望月, 王建偏偏要问:“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他缘何“思渺然”呢?“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原来诗人旧地重游。去年也是在这样的良夜, 诗人结侣来游, 凭栏倚肩, 共赏江天明月, 那是怎样的欢快!曾几何时, 人事蹉跎, 昔日伴侣不知已漂泊何方, 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 缕缕怀念和惆怅之情, 正无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白居易零乱孤苦之际写下了“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试想, 诗人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 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如果此刻大家都在举首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 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垂泪吧!恐怕这一夜之中, 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 也都会是相同的;一轮明月成就了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

征人远去, 思妇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 有多少征夫思妇两地对月寄相思。

“可怜闺里月, 常照汉家营”, 在征夫眼里, 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 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 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 似乎这眼前明月, 再不如往昔美好, 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 早已离开深闺, 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不见乡书传雁足, 唯听新月吐蛾眉”征夫渴望家书, 多么希望能像古代传说那样, 突见雁足之上, 系着妻子的信啊!乡书不见, 唯见新月, 他对月怀人, 浮想联翩, 仿佛那弯新月就是娇妻的蛾眉。

明月不仅是人们遣怀愁思的对象, 更是饮美酒、登高楼、畅饮达旦时的伴侣。李白兴致一来“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他岂天真地不知“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还是李白豁达,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万般愁绪在朗月下一一销褪……

亘古不变的明月啊!你解开了多少情感的绳结;稀释了多少离愁别绪;又承接了多少文人墨客“剪不断, 理还乱”的相思之苦啊!你无声无息, 却又灵动异常;你缥缈虚幻, 却又演绎着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你凄清孤寂, 却又“心事当云拿”, 兼蓄并收。

篇9:明月曾经照古人

适宜的生存环境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凉城是内蒙古高原上的一个较大的盆地,四面环山,中有高原第三大淡水湖泊——岱海,自古以来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就是北方人类发祥、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该县西北蛮汗山与大青山的连接处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原始社会旧石器制造场,出土了中更新世与晚新世动物化石与人类活动遗物,充分证明大约在四、五十万年到一万年前,在蛮汗山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与“北京人”同时共存,晚于云南“元谋人”和陕西“蓝田人”。这一遗址的发现,改变了长久以来在学术界形成的我国远古文化只发源于黄河流域、一元化的观点,进而发展为多元说,被命名为“大窑文化”。

我国初期的“城”大部分起源于龙山时代,近60年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山东、河南发现了龙山时代晚期城址,均系土筑。八十年代以来,在内蒙古中南部长城沿线,发现了多处石筑石城遗址,都是龙山时期的产物,其中老虎山遗址最具代表性。该遗址位于凉城县岱海西北的老虎山上,是一个完整的原始古城遗址,距今4800年。村落依山势修建,呈簸箕形,四周有石墙围绕,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房址61座、灰坑21个、墓葬4座,布局清楚保存完整,对探讨我国北方的“古城”、“古国”、“古经济”、“古文化”的起源、发展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其中出土的夹砂、式鬲、式、系鬲文化祖型,改变了北方人使用平底炊具的习惯。提高了熟食程度,对人类大脑发育至关重要,这种显文化是我国进入文明时期代表性文化。

此外还在岱海北面的山坡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的原始人生活的大村庄——园子沟遗址,在岱海南岸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王墓山遗址。以此为代表考古学家在岱海周围发现了30多处新旧石器时期遗址,组成了规模宏大的古遗址群,令人叹为观指,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民们逐水而居、游牧而生,对自然自古就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他们的足迹环岱海一周,成为一本无字天书,留下了永久的魅力,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史前经济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岱海是我国北方人类的发祥地,也为凉城悠久的历史经济文化扎下了深厚的根基。

适宜的生存环境成为马背民族争相占领的焦点,也成为他们内部融合的前沿阵地。

内蒙古历史可以说是从马背上走向辉煌的。由北方原始人类繁衍而成的部落逐渐演变成为多个少数民族、在内蒙古高原上逐水而居,随牧而迁地生活着。在阴山以南、岱海周围,因其水草丰美而被各部落争相占领,以至于在往后漫长的岁月中,这里便成为马背民族纷争的焦点。回顾历史,蒙古族作为世界上一个伟大民族,其发展演变历史在此可以略窥一斑。

夏、商、周时凉城为鬼方,是猃狁、林胡、北狄等民族的游牧地。春秋时期则是北狄的居地,战国时为林胡和楼烦的领地。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汉族、乌桓、鲜卑、柔然、丁零(敕勒)等民族生活在这里。东汉末年鲜卑民族从大兴安岭向西南迁徒,两晋时以拓跋猗为首的鲜卑民族在岱海北岸和蛮汗山区逐牛羊而牧野。公元371年7月7日,拓跋挂出生于参合破(今凉城岱海滩),长大后带领鲜卑民族四处争战,统一了北方少数民族各部,拥有了黄河流域和北方广大地区。公元386年4月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成为北魏一代有所作为的开国皇帝——道武皇帝,对北方各少数民族大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拓跋部落日渐强盛的同时,另一少数民族慕容部落建立的燕国(史称后燕)也强盛起来,成为与北魏抗衡争夺疆土的劲敌。公元394年,终于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参合陂之战。结果燕军大败,从此慕容部走向衰亡。

隋唐时为南进的突厥占踞,宋朝时凉城一带被契丹占据建立辽国,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太山、南抵阴山、北达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蒙古帝国,在凉城这片土地上,长达1600年的部落争霸的局面趋于缓和。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永恒的法则。在不断的碰撞磨合中,北方人走出那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生存的毅力战胜了蒙昧和野蛮,劳动产生的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马背文明,一代天娇成吉思汗成为马背民族永远的骄傲。

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我国南北民族经济大融合的重要交汇地。我国西北地区自春秋即已成为民族关系的热点、军事折衡要地。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就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包括凉城),筑城移民、充实边防,将西北放到战略高度。以后历朝历代不断移民实边,有过之而无不及,时而战争时而和亲,客观上使南北民族在频繁的接触中实现了融合。而处于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线上的凉城县,则是最为典型的一个缩影,真实地记录了南北民族发生、发展、融合的重要历程。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击匈奴到秦大将蒙恬率兵三万北击林胡,略取河南(含凉城境);汉高祖刘邦将云中、雁门、代三郡共33县交其兄代王刘喜统辖;以至于其后匈奴骑兵数万人攻入代郡、雁门,随后匈兵九万分三路入代郡、侵定襄、犯上郡,杀掠人口近万人;到西汉前期,汉武帝刘彻先后派大将卫青、将军李广、公孙贺等率兵数次出定襄、雁门、云中北击匈奴,并筑长城以戍边(今凉城县后营乡大虎口、双古城圪针沟均存汉代城堡遗址)。从晋元康五年鲜卑拓跋部统领参合陂以北地区;晋永安元年匈奴贵族于离石起兵反晋,晋并州刺史司马腾向拓跋猗请求援兵镇压;猗率兵10万在西河、上党大败刘渊,并于参合陂树石以记行;以至于北魏迁都平城统治了华北大部地区;直到成吉思汗跨过大漠统一中原,建立元朝;明朝为御蒙古军南下,修筑长城(县内后营、双古城、曹碾、厂汉营等乡南部均存明长城遗址)。这里所发生的每一场战争都会直接关系到中原王朝政权的稳定,影响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大部分历程。

逝者如斯夫?先民们金戈铁马血战沙场,开疆扩土也好,捍卫领土也好,无论是哪一方、出于何种目的,经过了长期激烈的碰撞、磨擦最终的结果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作为贯穿始终的长城,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一头牵着华夏儿女的心声,在五千年华夏民族发展、融合的历史进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而令人引以为傲。而从赵武灵王开始,它的几次变迁都未能离开阴山南麓的凉城县,从这一个角度也充分证明凉城的历史是一部最直接的民族发展融合史。

清朝,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在漠南蒙古建立了五路驿站,其中一路就经杀虎口,通往归化城、鄂尔多斯。凉城杀虎口随之也成为沟通中原与大漠的主要枢纽,大批汉人陆续迁入凉城垦荒种地,以晋中、晋北为主的旅蒙商人也由此而络绎不绝地进入草地,以至于覆盖了整个蒙古,到达俄罗斯,欧亚大部地区,继丝绸之路后在北方的荒漠和草原之间开拓了另一条被风沙和时间掩埋的商路——茶叶之路。而杀虎口作为茶路通往大漠的起点也真实地见证了亚欧茶路三百年的兴衰历史。

清咸丰年间,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凉城的商业曾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此过程中,山西商人王吉天创制的鸿茅药酒以其神奇的疗效深受人们的青睐,历经270年而经久不衰,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依然再度走红我国的大江南北。拓荒者、旅蒙商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起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主角,以另一种方式将中原文明带到大漠,加速了蒙古的开化,促进了南北民族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人口演变直接反映了当地民族经济融合的历程。

在原始社会时凉城县活动的人类主要为华夏族。殷商初期,先后频繁活动在这里的是工方、鬼方、方等部族,过着游牧生活,方部落比较强悍,经常骚扰殷人。此后活动在这一地区的是白狄或戎狄部落。直到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争雄扩地,有较多的内地人口向县境内流动,大部分少数民族被兼并或远居它方。汉以后,县内为汉族与匈奴、鲜卑、突厥等族杂居。凉城县境成为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之地,但此时的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元朝以后,汉族退往内地(指长城以南),成为蒙古族的游牧地。直到清初,首先是关内汉族(晋北、直隶)人私自走口外,租种开垦牧地。其后是清政府统一放地,大量汉人涌入边外,致使县内汉人逐渐增多。

县内汉人大多是从山西晋北各州经杀虎口而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到民国时已成为县内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汉人进入内蒙古大草原垦荒耕种,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在当时中原人民和北方少数民族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被演绎为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戏二人台《走西口》,在晋蒙两地一直流传至今,剧中反映的西口正是凉城县杀虎口。现如今,任何一个走进晋中、晋北的凉城人,都会感觉到自己与当地人无论是象貌特征,还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着某种一脉相承的血源关系。

生活在这里的主体民族——蒙古族在清朝时隶属察哈尔八旗的镶蓝、镶红两旗。康熙十四年三月,察哈尔林丹汗乘南方“三番之乱”联合奈曼旗五扎山反清,清军平叛后。从此,康熙对察哈尔部甚为担心,便把原驻牧地义州收回,并将归降的哈尔喀、厄鲁特编成佐领归其管辖,废王公札萨克制,改为总管制,将察哈尔编为左、右翼各四旗。蒙古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如今已全部从农。到民国35年当地的蒙古族仅有389人,解放后,凉城县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和经济,到1988年蒙古族达到1360人。

此外,因清廷在畿辅地区三次大规模圈地,大量满族人也涌入边外。康熙五十八年,清朝内务从东保安州挑选一些“族大支繁”的满族大户,举家迁到驻马口一带耕种皇庄,既为现在凉城曹碾满族乡前身。满族在这里得以大力发展,到1988年达到5092人。

历史的长河绵延不绝,大浪淘尽朝朝代代千古风流。在凉城这个诞生北方民族的摇篮里、中原通向大漠的桥头堡上,不同种族的人口象走马灯一样不停地变换,从一个诞生游牧民族的地方,演变到现在成为一个以中原汉民族为主的聚居区,重要的是先民们饱经沧桑、历经艰辛创造的是一部惊心动魄、恢宏悲壮的民族生存史,其灵魂就是他们在恶劣环境下表现出来的那种生生不息、顽强不屈的生存精神。这是一种先进文化,这种精神恰恰是人类生存共同所需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谁拥有了这种精神,谁便会成为永远的强者。

宗教的渗透也对当地历史经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凉城的宗教文化主要源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凉城县内的佛教向有青衣僧和黄衣僧的区别。青衣僧即和尚,黄衣僧即喇嘛,此教多穿黄衣,故称黄教。但就两派传入县境的情形而言,则喇嘛为早。喇嘛教传入县境为明代万历年初,兴盛于清初。明末清初,崇福寺(今呼市小召)的佛爷在呼市古楼板东喇嘛洞修行数年后,便骑着黑儿马来到蛮汗山区发展了一批教徒,古洞因此被后人称为佛爷洞。

清顺治九年正月,达赖五世在清政府的5次邀请下,一行3000人从西藏动身前往内地朝清,路经青海、宁夏到达内蒙古,原计划在代噶(凉城)朝见顺治。于当年阴历11月底到达凉城后,顺治皇帝改变主意,要达赖进京。达赖五世只带少数随从于腊月十六日到北京,朝见顺治爷。两个月后从北京返回代噶,并未立即反藏,直到次年五月间,清朝派出礼部尚书携带着满、蒙、藏、汉四体文字的金册、金印赶到代噶,正式册封达赖五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刺喇达赖喇嘛”后才离开。达赖五世凉城住了半年多时间,当地教徒引以为荣,自此县内喇嘛教大振。明末清初,在今三苏木元山村北建造了汇祥寺,又称东大庙。此后又修筑了小召高山庙、七甲庙、南营庙、五苏木庙、水塘庙、小卫庙等喇嘛庙宇。1862年天主教传人凉城,到1938年开始到兴盛,教堂最多发展到12所。1912年修建的新堂管辖了全县各乡村的教堂,凉城城关镇地名因此而被叫做新堂。1917年耶稣教传入凉城,清朝乾隆年末伊斯兰教传入后在麦胡图修建清真寺一座。以此为代表的各种宗教的兴起,解放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曾统治了人们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但客观上也为凉城县古老的文明蒙上了神密的神话色彩,渗透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化气息,进而丰富和发展了凉城文化。

从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国完成了有史以来最为彻底、最为完善的民族大融合,以贺龙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凉城辟为革命老区作为延安挺进东北的桥头堡,带领当地人民在蛮汗山、马头山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创造的“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凉城精神成为激励当地人民脱贫致富最大的精神动力。

篇10:明月守护者

拟明月照高楼

作者:萧衍  朝代:南北 圆魄当虚闼。

清光流思延。

延思照孤影。

凄怨还自怜。

台镜早生尘。

匣琴又无弦。

悲慕屡伤节。

离忧亟华年。

君如东扶景。

妾似西柳烟。

相去既路迥。

明晦亦殊悬。

愿为铜铁辔。

篇11:明月守护者

拟明月何皎皎

作者:陆机朝代:魏晋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篇12:明月守护者

明月三五夜

作者:元稹朝代:唐体裁:五绝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

拂墙花影动,

篇13: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 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 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我问她: “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 “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 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 , 叫“剪春罗”。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我对薄师傅说: “哦, , 我知道了。 剪春罗里面有个 ‘ 罗 ’ 字, ‘ 罗 ’, 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 , 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 ; 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 “我说也是。”

他们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罗师傅说: “你莫叫人家老是吃。 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 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 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 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 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篇14:守望语文之“明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生读),轻轻地读(生读),柔柔地读(生读)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在心中。(课件显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浏览课文,找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分别在哪儿,然后完成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生: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后写心中月。(随机板书)

师:跟她一样的举手,孩子们,你们很了不起,读了一遍课文,已经迅速地把握了《望月》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原来《望月》是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最后写“心中月”,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整个阅读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孩子们,这叫整体地读,明白吗?

【赏析: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炫目的课件演示,一开篇,就直接告知文章写三个月亮,要求学生浏览课文,完成课堂练习。这样以练导学,简洁了当,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并习得整体阅读的方法。】

二、抓结构,巧引读,渐入意境

师:有了整体地读,我们可以细致入微地读。谁找到了江中月?

(生读第一段)

师:大家看,这就是文中出现的江中月。(课件出示以“江中月”景色为背景的整段话)请大家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这段江中月,读出你对这一段文字的感觉来。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读出你对这一段的感觉来。

(一生读文)

师:读得真好,月亮是安详的,他的朗读就像月亮一样安详。

师: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就在那艘江轮的甲板上,面对这样一片江天月色,你置身其间,请问: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明亮、皎洁、柔和、宁静)

师:孩子们,面对这么一片江天月色,有人感受到的是宁静,有人感受到的是柔和,有人感受到的是皎洁。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觉。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觉,走进这一片江中月。

(生配乐齐读)

【赏析:紧扣“感受”,引导朗读,“导”的方向十分明确,读的目标也就显得集中。让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体验,进而点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觉”,巧妙地为体会“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元阅读方法作了铺垫。】

师:多么安详的月光,多么清幽的月色,多么宁静的月夜!孩子们,这就是作家笔下的江中月。既然是江中月,它一定跟江有关。请大家在这段文字中找一找,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语。找到一个框出一个。

(生找、框,一生讲自己所找的词语:长江、江面、江水、江两岸、江天交界处)

师:(课件显示)我们来读一读这些词。怎么读呢?带江的词老师读,其余的文字你们来读。咱们配合着通过读,来体会江和月的关系。

(师生互读,然后互换角色再合作朗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此时此刻,月和江之间可以分开吗?(生:不能)此时此刻,江和月可以分开吗?(生:不能)是的,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早已经融入了(生读长江里),早已经融入了……(师指课件中圈红的字,学生逐一续读)这样的月,我们才把它叫做江中月。

师:孩子们,其实你完全可以想象到,在这样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月亮照亮的一定不止是一条江、也许是两条,也许是百条,也许是千条和万条。孩子们,你们看,月亮出来了,月光和月色融入了(生读:长江里)如果长江是指一条长长的江,月光已融入了(生:江面)……(生根据师的板书续读)这就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片江天月色,来好好感受这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美好境界。(师生再读第一段)

【赏析:“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从查找“带江的词语”入手,就抓住段落结构之支架,也就抓住了文本之思路。因为此时的江与月已经浑然一体,不可分离。抓住“带江的词语”,巧妙地运用引读,师生合作,角色互换,让学生在反复回旋的读、悟之中,品味文本优美精练的语言,逐渐进入江月一色、清幽旷远的意境。这样学生对江和月的密切关系就有了形象而深刻的体会。再从“一江月”联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使学生思维的视野,更为广阔,同时,又在体会“千江有水千江月”阅读方法方面打下了基础。】

三、抓“诗眼”,细品读,感悟心境

师:这真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好一轮清幽旷远的——(生:江中月!)谁找到了诗中月?(生读诗句,课件出示文中的六个诗句)

师:咱们一起来读这六句诗中月,边读边体会。在这几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字,然而,当你仔细体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诗人望月的心情和感受是不一样。(师生互读)

师:请在每一句诗中找出一个动词,圈出来,请你借助这个动词来体会诗人望月时的心情和感受!

师:好的,我们来看看,第一句,你找到的是哪个动词?

生:我找到的是呼。

师:他找到的是呼,呼喊的呼,直呼其名的呼。作者小时候不认识月亮,他直呼月亮(生:白玉盘),大声地呼(生:白玉盘)。对着夜空呼(生:白玉盘),是嚷嚷的呼(生:白玉盘)。

师:不对啊!它不是叫月亮吗?你怎么叫它白玉盘啊!

生:月亮洁白无瑕!就像一块巨大的玉盘!(课件出示:呼月)

师:当你呼着白玉盘,呼着蓝天上白白圆圆的月亮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生(安详、平静、兴奋、高兴)

师:是的,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呼一呼白玉盘!小时不识月,

——生:呼作白玉盘。(重复练读)

(接着运用此种方法,学生分别找出第二句的“问”,第三句“疑”,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同的心境,进而反复朗读体会)

师:很好,你们看,有人因为天真在(生:呼月),有人因为孤独在问月,有人因为思乡在疑月!你看,他们望的是天上的同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望月的心情都——(生答)感受——(生答)体会——(生答)。

师:没错,孩子们,其实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接着往下面看,第四句,你找到的又是哪个动词?

(第四句、第五句按同样方法,学生找出“近”“对”,然后体会推测诗人心情)

【赏析:聚焦于诗的词眼,想象推测不同作者望月时之不同的心情与感受。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人听起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共鸣。一幅幅月下诗人百态千姿的吟诗作赋图就呈现于学生之前。这是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过程,也是指导学生学会读诗方法的过程,更是渗透“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元阅读方法的过程。】

师:最后一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你找到的又是哪个动词?(生答“入”“流”)

师:其实,这个难为大家。在这两句诗中,我们的确找不到跟诗人有关的动作。让我们看后两句,你一定迅速锁定那个动词。(课件出示: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哪个字?(生:思)把思字写下来。

师:好的,我们看大屏幕。诗中月,诗人抬头仰望的是同一轮明月。但是,有人因为天真而——(生答),有人因孤独而——(生答),有人因为思乡而——(生答),有人因为欣喜而——(生答),有人因为满腹的愁绪而——(生答),因为像思念朋友一样思念那一轮峨眉山月而——(生答)。(课件出示:呼月?摇问月?摇疑月?摇近月?摇对月?摇思月)

师:其实,这就是另一番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让我们走进诗中月,来感受诗人望月时候的不同心情,不同感受和不同体会。

(音乐起,师生配乐互读)

师:大家看,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是,有人孤独,有人忧愁,有人寂寞,有人思乡,有人天真,有人满腹的愁绪而无法释怀!这就是诗中月。

【赏析:顺学而导,要导在关键处,导在疑难处。最后一个诗句,难以找出词眼,理解起来也比较晦涩,王老师就补上这首诗的其他两句诗,再让学生去找词眼,使得这一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再通过“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不同的人心情感受不同”的梳理,使学生对“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多元阅读方法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四、抓想象,练说话,体会情境

(对于“心中月”,教者没有多花时间,仅是让学生找出相关文句,用练说一句话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小外甥的“心中月”,以集中精力与时间突破重难点。)

五、抓写法,细比较,升华认识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是作者想象所得,有的是作者的观察所得,有的是作者的回忆所得。现在,请你根据自己的学习,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课件出示错乱排列:想象?摇江中月?摇观察?摇诗中月?摇回忆?摇心中月)?摇?摇

(生练习调整搭配)

师:好的,谁来交流交流你的答案?

生:我是想象心中月,观察江中月,回忆诗中月。

(板书:想象、观察、回忆)

师:跟他一样的举手。都一样。我们再来看,也有人说啊,这《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一个代表着过去之美,还有一个代表着现在之美,一个代表着未来之美。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完成课堂练习第一大题的第三小题?(课件出示错乱排列:江中月 过去 诗中月 现在 心中月 未来)

(生练习调整搭配)

生:我觉得江中月是现在,诗中月代表的是过去,心中月是未来。?摇

(板书:现在?摇过去?摇未来)

师:同意的举手。我们再看,这《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一个写来有童话的味道,一个写来有散文的味道,一个写来有诗歌的味道。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完成第四小题?(?摇课件出示错乱排列:江中月 童话 ?摇诗中月 散文 心中月 诗歌)

(生练习调整搭配)

生:江中月代表散文,诗中月代表诗歌,心中月有童话的味道。

(板书:散文 诗歌 童话)

师:同意的举手。看黑板!现在,你已经有了重大发现,出现在你面前的《望月》这篇课文的最大特色。原来,《望月》,作者先写的是——江中月,那是他观察所得,代表的是现在之美,具有散文的味道;接着写——诗中月,那是他回忆所得,代表的是过去之美,有诗歌的味道;而作者最后写的是——心中月,那是他想象所得,代表的是未来的月亮之美,有童话的味道。

经过学生交流练习答案,教师以板书呈现:

江中月——观察所得——现在——散文的味道

诗中月——回忆所得——过去——诗歌的味道

心中月——想象所得——未来——童话的味道

【赏析:列举他人所说的四种不同解读,用课堂笔练的方式,让学生调整词语的搭配,在练中悟,以明晰文本的写作特点。这是本课亮点之一。因为像《望月》这样的散文,兼顾童话、诗歌的一些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让他们自主探寻其文本秘妙,显然有相当的难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者是借助这一练习,让学生透过他人所说的四种解读的体验,理解“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元阅读方法。】

师:有人对赵丽宏佩服得五体投地,终于逮到了一次机会,当着赵丽宏的面,向他请教。您太厉害了,您的《望月》写得太好了,我想向您请教一下,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师: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赵丽宏的回答?(生:想)真的想?(生:真的想)超级想?(生:对)

师:只见赵丽宏微微一笑,他说——(课件出示: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傻了,心中有困惑,有什么问题?

生1: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那怎么写出这么巧妙的文章呢?

师:你觉着他在忽悠你。谁还有问题?

生2:这些他根本没有想到过的是什么啊?

师:我也不知道他没想到的是什么。

师:孩子们,照赵丽宏的说法,完了,前面我们半个小时都白忙乎了!那不瞎扯吗?他根本没想到过这些!不要着急,赵丽宏的话没说完。想知道他接着说什么吗?看!——(课件出示:不过,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赵丽宏)

师:明白了是吗?

生:每篇文章,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角度不同。

师:你明白了,以前知道这道理吗?

生:不知道。

师:今天知道了,长见识了!

生:我明白了,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解读)。

【赏析:将赵丽宏的话分步揭示,为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惊讶到恍然大悟的过程,也使课堂更显得富有情趣。】

师:大家看,有人读《望月》,读出了江中月、诗中月和心中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生:也不错!)再看,有人读《望月》,读出了观察之月、回忆之月、想象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生:也不错!)还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现在之月、过去之月、未来之月。对这样的解读,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生:也不错!)更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散文之月、诗歌之月、童话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生:也不错!)

师:你看,一篇《望月》,已经有了四种读法,我相信还会有第五种……第N种。其实,只要你是用心而投入地在读,那么,你读出的感觉和体会,赵丽宏都会这样告诉你: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

师:这样的读法,我们把它比喻为——千江有水千江月。你看,天上只有一个明月,然而当这个月亮倒映在无数条江水中时,它就出现了无数个江中月!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是的,文章只有一篇,它就像天上的一个月亮。然而,每个人对这篇文章的朗读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受,我们把这样的现象也叫——千江有水千江月。

【赏析:《望月》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但其细腻的笔法,清幽旷远的意境,尤其是“景事相融”的表达手法,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是不容易把握的,而要理解教者渗透之中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元阅读方法,更属难事。但在王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那“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对于“望月只是月”“望月不是月”“望月还是月”这样颇为费解的文学欣赏说法,对于“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多元阅读方法,学生也有了粗浅的理性认识。

整节课,王老师的目光是聚焦在文本语言的体验、感悟、内化、运用上。他以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大量运用引读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来来回回,深入对话。通过“读”“悟”“想”“背”,让学生逐渐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实现既得言又得意。对于渗透于全课的“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多元阅读方法,教者一开始,就在“不同感受”上做文章,再从“一江月”扩展到“千江月”,在“不同作者望月时心境不同”处迁移,到了最后环节,展示四种不同但又都有一定理由的解读,就使得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形象化。在这样层层递进、步步诱导之下,学生已经窥斑见豹,对于“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多元阅读方法,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在第二课时,教者从渗透传承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其他作家的写月片段进行对比欣赏,把《望月》置身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来品读,让孩子对“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多元阅读方法有了另一层次的了解,做到既得法又得神。王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巧妙引导的相结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他是在用具体的教学实践守望着语文之“明月”!】

上一篇:我怎样教学生做人(2012、8月)下一篇:高中名人例子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