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4-04-14

变压器的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9篇)

篇1:变压器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Ⅱ)

2、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2.描述染色质的组成及与染色体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提高设计试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3.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实验的资料分析,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2.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真正认同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细胞核的结构特点及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不仅理解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 控制中心,同时掌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方法。

2、通过细胞核结构的教学,让学生领悟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理念]: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思维对话,创建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演示课件)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案,自制的染色质、染色体教具,自制的细胞结构模型及细胞核结构模型。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承前面的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等内容,使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也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如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以后学习遗传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另外,其中的资料分析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了初步认识,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很薄弱,对于基因是如何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遗传和代谢,以及细胞分裂的知识还不了解。因此在进行“细胞核结构”的教学时不能进行过多的拓展和延伸。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认识障碍。另外,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以问题引发兴趣,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高峰。

[教学策略]

1、学案式教学,精心设计学案,以学案导学,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借助多媒体课件让资料分析中的试验动态化、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异同点及关系。

[板书设计]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最流行的动画片是什么?

今天,喜羊羊的家族里来了三个新成员,分别是黑羊羊、白羊羊和灰羊羊,黑羊羊、白羊羊非常受他们的欢迎,而灰羊羊常常被冷落。灰羊羊想改变后代的命运,可正常情况下,灰羊羊只能生灰色的羊”

灰羊羊的梦想是生一只漂亮的小白羊,我们怎样才能帮她实现梦想呢?(配合2张幻灯片)

学生若答上:鼓励,然后指出这个方案的关键之处是取白羊羊的“细胞核”,从而引出课题。

学生若答不上:我们要帮她实现梦想,必须研究细胞核的有关知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学生回答:喜羊羊和灰太狼

学生思考

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一: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分析资料探究细胞核的功能

以细胞核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能?谁在承担这个功能?为主线展开教学。

资料一:(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逐步放映实验步骤并提出问题:

问题1: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体色?

理由是什么?

问题2:由此你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主要由什么控制?

问题3:据此能不能帮助灰羊羊设计一个方案,实现她生一只漂亮的小白羊的梦想?

资料二:(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

逐步放映实验步骤,边放映边提出问题:

问题串1:分隔后蝾螈受精卵的两半有什么不同?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此结果说明什么问题?怎样进一步设计实验证明这个问题?最后根据结果归纳总结该实验的结论。

问题串2.整个实验最突出的试验设计思想是什么?怎么对照的?围绕什么而对照?

(分隔后两部分的对照,自身前后的对照,都是围绕细胞核而对照的)

资料三:(变形虫去核及核移植实验)

对照图片简介变形虫的结构。

问题1.若想利用变形虫探究细胞核的功能,你会如何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指出:生物学家的设计和你们的设计一样,然后边放幻灯片片介绍每一步的不同结果。

问题2: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3:人成熟的红细胞还能生长分裂吗?为什么?

资料四:(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

1.老师先对照图片简介伞藻的结构。

2.以图片的形式打出生物学家的操作流程图,让学生观察讨论试验步棸,然后表述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问题串1:伞藻嫁接实验:切去帽后长出来的新帽的形状是由柄决定的?还是由假根决定的?该实验能否说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要证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需再怎样设计实验?

问题2:根据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解释原因,并依据结果得出结论。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和延伸,问题1、2个别提问回答。问题3分组讨论设计方案,然后交流评价。

问题串1: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个别提问回答。

问题串2:小组讨论然后找一个小组代表回答,有必要时,其他小组补充。

问题1:小组内先讨论后回答(根据前两个实验学生能答出:分割成有核与无核两部分,及核移植两个措施。)

问题2、3:个别提问回答.

小组内讨论后回答试验步棸。

问题串中第三问有难度,学生若答不上老师讲解。

学生完成学案

一、资料分析部分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迁移等综合性能力

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了解生物学家是如何围绕实验目的进行对照而设计实验步骤的。

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的能力,问题3:拓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训练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渗透“单一变量”的思想。

2、列表归纳总结细胞核的功能。

二:为什么具有此功能──细胞核的结构

三:谁在承担这个功能──DNA

四: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老师讲解:

资料1和资料4主要体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由细胞核控制。

资料2和资料3主要体现了细胞代谢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老师板书: 细胞核功能---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

提出问题:

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这是由细胞核的结构决定的。引出对细胞结构的学习。

老师订正黑板学生填写的有关细胞核结构的部分概念图。

逐步放映幻灯片,联系旧知识,采用比喻、举例子等方式老师讲解细胞核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突破难点。

核膜:双层生物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就像细胞膜把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一样,但又不是完全分隔开,因为核内要不断地与核外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而核孔则主要是大分子进出的通道。

核孔:分布在核膜上,是内外两层生物膜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打手势比喻)。联系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及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讲解RNA穿过核孔出来,蛋白质穿过核孔进去。进一步指出,代谢越旺盛的细胞需要交换的物质和信息越多,为适应这一功能,所以核孔的数目就越多。

核仁:主要是一部分染色质聚在一起形成的,这部分染色质里的DNA主要控制合成构成核糖体的RNA,所以说它与某种RNA及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通常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仁较大。

染色质,染色体:主要有DNA和蛋白质组成,呈细长丝状,因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若细胞要分裂,染色质就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棒状或杆状的染色体(用自制的教具讲解)。

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比较表,找学生订正评价。

幻灯片出示两道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质和染色体形态结构都相同。

B:染色质和染色体是不同物质的不同存在状态。

C:染色质上的DNA和蛋白质都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D:细胞内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上。

2.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是:

A:核膜 B:核孔 C:染色质 D:核仁

由习题的答案引出问题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DNA控制的,比如(指某个同学)你长得像你爸妈,是因为你细胞核内的DNA一半来自你爸爸一半来自你妈妈;同样的草,羊吃了长羊肉,牛吃了长牛肉,是因为牛羊细胞内的DNA不同。所以细胞的代谢和遗传都是DNA控制的。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因此细胞核又被称为──遗传性息库。所以细胞核才具有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功能。

补全板书,刚好形成本节的概念图。回扣本节三大问题并以此进行本节的小节。

由建构概念图就是建构了概念模型引出模型建构法。再简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然后出示老师制作的细胞模型,依照模型归纳总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留5分钟学生整理学案

课下作业:

布置学生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对已学的知识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下节课评选最佳作品。注意:科学性、准确性应放第一位,还应考虑艺术性、成本低廉等等。

学生总结: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学生看书完成学案:

二、识别细胞核各部分结构.同时找一个同学到黑板填写细胞核结构概念图。

思考:口腔上皮细胞和胰岛细胞哪个核膜上的核孔数目多?

学生阅读课本填写染色质与染色体比较表。

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课后完成学生能自学的老师不讲。

对细胞核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老师点拨。

学生在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概念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理解并掌握细胞核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这部分知识老师若不讲明白,学生靠死记是不可能掌握的。

在探讨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过程中,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让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体验建构模型的过程,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相关知识

课后感

这节课是为参加烟台市两年一次的优质课评选而设计的,正式讲课前我只用我校高一普通班学生试讲了一次,主要是为了把握一下时间,也想借这一次的生成更好地为下一次进行预设。没有多试,是为了保护自己比赛时的激情。这节课,学生一开始就被我创设的情景吸引住了,整节课学生和我一样激情高涨,虽然是莱山一中普通班的学生,但学生的反应一点都不逊色,不仅积极主动地跟着我的思路思考,还不时地闪现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师之间的思维对话,体现了和谐高效。下课了学生还意犹未尽,跟我恋恋不舍地说再见,一种做老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激荡着我。其他听课的老师也都围上来要拷贝我的课件。唯一遗憾的是给学生留的自我整理的时间有点少。若可以重来,我会在“资料分析”的教学中,省去一个蝾螈受精卵横溢实验或变形虫的实验,因这两个实验设计思路相同,只是观察的目标不同,留给学生课下分析。这样,最后的时间就不会太紧张。

篇2:变压器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设计理念

在次节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注意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地位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 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加上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关于酶的三大特性,重点和难点在于酶的第三个特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两个曲线图,概括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结论。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加酶洗衣粉、溶菌酶含片、生物酶牙膏、多酶片、果汁等

2、实验材料:可溶性淀粉、NaOH(5%)、Hcl(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PH=5、6、7、8、9的缓冲液、试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构建在学生对于酶已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酶的三大特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性实验的难度比较大,设计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安排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自选课题,预先先完成实验设计,再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指导提供了相关的材料和必要的说明,使学生通过修改和交流,形成较严谨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还通过多个侧面,体现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渗透了STS思想。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网络查找

感性认识

收集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自主选择一个课题,分小组讨论要探究的课题,写好实验方案。

(二)复习提问

巩固知识

上节课我们归纳出酶的定义,回忆酶的概念,其概念告诉我们,酶产生的场所在哪里?酶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学生回忆酶概念回答相关问题: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新陈代谢化学反应的作用;其化学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三)贴近生活

激趣导入

课前让学生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信息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展示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哪些特性使它的应用这么广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酶的特性。

(四)师生互动

探讨新课

1、酶的高效性

(1)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比较其中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学生回忆实验,能准确答出实验现象: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中都有气体放出,但后者气泡产生速度快于前者,后者让卫生香复燃更旺)

(2)请学生回答本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从中找出科学结论推导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实验中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程度,无关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和剂量)

(3)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怎么能得出这一结论的呢?通过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①从这个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催化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速度。但酶对化学反应速度的改变效率更显著。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②3号和4号试管只是反应所用的催化剂(即自变量)不同,其余的反应条件均相同,导致出现了不同反应结果或反应现象(即因变量)。这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是由不同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不同)所造成的。)

(4)教师总结并拓展: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总结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高效性的含义即极少量的酶也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呢?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教师拓展:酶的这一特性保证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也让它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2、酶作用的专一性

(1)联系生活,结合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导入酶的专一性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3页第三段内容: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目前已发现了4000多种酶,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①以上事例说明酶还具有哪个特性?(专一性)②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根据酶的专一性,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什么?请一位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棉、麻、化纤及混纺等原料之衣服)其他同学思考其原因,(加酶洗衣粉中加入的主要是蛋白酶,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若用其洗涤蛋白质类纤维织物会使纤维受到破坏。)④联系生活,哪些衣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羊毛、兔毛、蚕丝等蛋白质类纤维织物)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提供资料,导入酶的作用条件的探究,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展示资料:资料一: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

资料二: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阅读课文第1到3段文字。

问:①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请结合酶的化学本质提出有关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条件的理论猜想。(提出假设: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2)教师精讲实验方案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

教师精讲并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实验方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①提出问题②实验假设

③实验原理④实验材料用具⑤实验方法步骤⑥实验结果预期

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等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3)修改、展示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各小组长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质疑,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寻找错误,最终完善本小组实验方案。

最终确定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

(4)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5)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①学生完成实验后提问:

a.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b.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c.通过这个探究,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请尝试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PH值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③结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分析、解释: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分子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中的温度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时,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④曲线的绘制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大致变化曲线图。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特征。训练学生从函数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⑤知识应用,促使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二、酶的特性

1、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2、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

篇3:谈人教版“三角形”的教学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第七章“三角形”由“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课题学习镶嵌”四块内容组成.这一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的“空间与图形”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新旧教材对比

本章“三角形”内容安排与旧人教版教材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旧人教版教材受三角形、多边形、圆顺次展开的影响, 将这些内容分别安排在不同年级, 而新的安排是一种专题式设计, 即以内角和为主线, 先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再顺势推广到多边形内角和, 最后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镶嵌.

3.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本章教学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性质.教学难点是进行说理及简单的推理, 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关键是正确理解概念、掌握图形的基本性质, 会进行“三种语言” (即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 之间的互化.

二、学情分析、学法指导

1.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知识, 对三角形的许多重要性质有所了解, 在第三学段又学过线段、角以及相交线、平行线等知识, 初步了解了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及其基本特征, 大多数学生已有初步的空间观念、会初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说理.

2. 学法指导

(1) 勤思考, 多实践.动手操作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图形的特点, 丰富形象思维素材, 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学生开始学习时应先动手、后思考, 逐步过渡到先思考、后动手验证, 以提高理性认识的水平.

(2) 重视双基, 注重“三种语言”互化.概念学习时, 引导学生应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用于解决问题时必须遵循概念适用范围的制约;学习数学命题时, 引导学生必须先分清命题中哪些是条件, 哪些是所求 (或所证) ;正确理解数学语言, 尝试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逐字逐句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 注重“三种语言”互化.

(3) 及时反思, 注重整合.反思对所学的知识是否真正理解, 对所学的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反思每节课涉及的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运用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反思问题解决的基本规律及典型问题解决的特有经验, 等等.在反思的基础上, 整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 使零星的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 从而形成块状知识、网络技能, 继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1. 注重联系, 在对比中加深理解

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深入了解前两个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要求及与本章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注重概念、性质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如注重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概念与线段中点、角平分线、垂线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注重多边形的概念与三角形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注重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区别与联系等.

注重问题研究方法的联系, 及类比思想与转化思想方法的渗透.如三角形外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问题, 多边形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问题 (还要注意问题解决的多样化) , 多边形外角和问题的解决方法可类比三角形外角和的解决方法等.

片段1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刚才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丽的图片, 请问这些美丽的图片中均含有哪种平面几何图形.

学生 (众) :三角形.

教师:对! (多媒体投放图l所示的三角形) 小学时我们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知识, 从今天开始将进一步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学生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2:我不同意学生1的观点老师, 你看我画的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如图2、图3) (用实物投影放映) , 可它们却不是三角形, 故应改为: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这下, 大家没异议了吧!

学生3:不行!必须添上条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否则, 组成的图形可能是线段, 我画给大家看 (图4) .故应改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教师:真聪明!大家一起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学生 (众)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我们知道图形“角”用符号“∠”表示, 垂直用符号“⊥”表示, 那么, 三角形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

学生 (众) :用小的三角形图形.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学生 (众) :受角、垂直的符号表示法的启发呀!

教师: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 叫类比.类比是最有创造力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关注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 从而推测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确, 数学家们用小的三角形图形“△”表示三角形, 这一符号形象、直观、易记.

我们知道图1的三角形中三条线段可分别记作线段AB、BC、CA, 三个角可分别记作∠ABC、∠BAC、∠ACB, 那么“图1中的三角形”又该如何用符号表示呢?

学生4:记作“△ABC”.

教师:能否记作“△BCA”或“△CAB”呢?

(此时, 学生窃窃私语, 呈现出两种意见)

学生5:不能.因为∠ABC、∠BAC表示不同的角, 类比角的表示法, 故“△ABC”“△BCA”应表示不同的三角形, 所以“△ABC”不能记作“△BCA”.

学生6:我认为可以.因为在三角形中, 点A、B、C呈“三国鼎立, 势均力敌”之势, 故“排名不分先后” (众生大笑) .而角中的A、B、C的地位是不同的!不能盲目类比.

教师:××同学 (学生6) 说得太棒了!从中我们得到启发, 有时由类比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需要仔细斟酌.

我们知道符号“∠ABC”读作“角ABC”, 那么符号“△ABC”又如何读呢?

学生 (众) :读作三角形ABC.

……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老师奉送给学生真理, 一个好老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本案例片段中教师把三角形概念的学习组织成学生再创造的过程, 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分析、验证, 使问题层层推进, 从而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教师自始至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授人以渔,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

2. 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对几何图形的一般描述表示是按“几何模型→图形→文字→符号”这种程序进行的.其中, 图形是将几何模型第一次抽象后的产物, 也是形象、直观的语言;文字语言是对图形的描述、解释与讨论;符号语言则是对文字语言的简化和再次抽象.学生大脑中首先建立的是图形语言, 其次是文字语言, 再次是符号语言, 最后形成的是三种数学语言对对象的综合描述.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定义、性质的表述, 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逐步学会用语言正确表达概念、性质.

除了重视“几何模型→图形→文字→符号 (数量关系) ”的转化过程, 教学中还要重视“符号→文字→图形”的转化, 即理解符号或文字所表达的图形关系, 并将它们用图形直观地表示出来, 化“无形”为“有形”, 努力使学生较快地进行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转化.

3.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章开始, 已不仅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还要进行说理、简单推理, 把说理、简单推理作为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的自然延伸.因此,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学过的概念、性质, 学会一些简单的、基本的推理语言 (如“因为……所以……”“由……得……”等) , 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等, 为用文字语言准确表达说理过程及为今后进行推理论证做好准备.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用严格的几何推理的方式展开学习, 教学时还是要强调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经历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在内容处理上, 应加强实验几何的成分, 将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有机结合.

对于推理能力, 本套教科书是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进行逐步加深和安排的.在本章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命题及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 初步接触了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对推理的理由, 三段论的表达形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推理所用的三段论的形式还很难适应.因此, 在教学时应当注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 由模仿到独立操作的顺序, 循序渐进地引入推理论证的内容, 逐步提高要求.

片段2用两种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

教师:我们已研究过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问题,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 (众) :不是每一种正多边形都能进行平面镶嵌, 用一种正多边形能进行平面镶嵌的是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教师:那么用两种正多边形能进行平面镶嵌吗?面对这一实际问题, 我们如何入手研究呢?

学生1:我们设法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

学生2:我们可以模仿探究用一种多边形镶嵌平面的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

教师:拿到一个问题, 首先要认真审题, 然后要学会转化, 如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等.请同学们开动脑筋,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 再小组合作, 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中, 及时了解各小组探究的进展情况)

教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探究成果?

学生3:我们小组采用拼图 (上课前复印好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十六边形等图形, 并让学生剪下) 的方法, 通过拼图, 我们发现分别用正三角形与正方形, 正方形与正八边形均能进行平面镶嵌.

教师:你能在实物投影上给大家演示一下, 并用语言来叙述一下操作过程吗?

学生3:以正方形与正八边形两种进行镶嵌为例.第一步, 使正方形与正八边形一个顶点重合;第二步, 使得有公共端点正方形与正八边形的一组边重合, 并且一个图形在另一个图形的外部;第三步, 再拿一个正八边形, 使得其中的一个顶点与第一步中拼出公共顶点重合, 并使以这个点为顶点的正八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的一边重合, 此时, 会发现有公共端点的两个正八边形的一组边恰好也重合.

教师:学生3说得太棒了, 有没有补充的, 或用其他方法来解决的?

学生4:我们小组认为除了学生3说的两种情形, 用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也可进行平面镶嵌.我们的方法是由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得到启发, 如果能进行镶嵌, 则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2) 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为此, 我们先求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十六边形等正多边形的内角度数, 然后, 依次选定两种正多边形, 比如正三角形、正方形, 它们的内角度数分别为60°, 90°, 我们发现三个正三角形与两个正方形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故能进行平面镶嵌.通过一一尝试, 我们发现共有三种组合……

教师:学生4介绍的方法很好, 还有不同的观点或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5:我们小组的方法基本上与学生4的相同, 所不同的是设正三角形用了m个、正方形用了n个, 因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故可列方程60m+90n=360, 得m=6-n.因m、n为正整数, 故m=3, n=2.即由三个正三角形与两个正方形就能进行平面镶嵌, 我们也发现只有这三种组合能进行平面镶嵌.

教师:学生5的方法虽与学生4只有一点儿不同, 但这点不同却体现了学生5拥有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这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当然, 学生4的方法也很好, 那么, 果真这三种组合都能进行平面镶嵌吗?请拿出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纸片, 四人一小组, 继续拼图验证.

(过了一会儿, 个别小组的学生惊喜地叫了起来, 用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两种正多边形不能进行平面镶嵌)

教师:通过拼图我们发现用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两种正多边形不能进行平面镶嵌, 只能对局部进行镶嵌, 如图5所示, 用多媒体放映.那么, 多边形能进行平面镶嵌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呢?

学生6: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1) 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2) 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3) “局部镶嵌” (把平面的一部分既无缝隙、又不重叠地覆盖) 能拓展延伸到整个平面.

……

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本案例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创设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并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充分体现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

四、典型例题评析

例1如图6, △ABC中, BC=11, AC边上的中线BD把△ABC分成周长相差3cm的两个三角形, 求AB的长.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既要有整体消元思想, 又要有分情况讨论意识, 常见思维障碍是缺乏整体意识, 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细致.

例2如图7, △ABC中, ∠ABC=56°, ∠ACB=44°, AD是BC边上的高, AE是∠BAC的平分线, 求∠DAE的度数.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 既要注意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隐含条件, 又要注意图形中几何A元素的多重身份.常见障碍是不会从众多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不会进行有效的转化.

例3对正方形ABCD进行分划, 如图8 (1) , 其中E、F分别是BC、CD的中点, M、N、G分别是OB、OD、EF的中点, 沿分划线可以剪出一副由七块“部件”组成的“七巧板”.

(1) 请用这副七巧板, 既不留下一丝空白, 又不相互重叠, 拼出两种边数不同的凸多边形, 画在下面格点图8 (3) 中, 并使凸多边形的顶点落在格点图的小黑点上 (格点图中, 上下、左右相邻两点距离都为1) . (注:不能拼成与图8 (1) 或图8 (2) 全等的多边形)

(2) 某合作学习小组在玩七巧板时发现:“七巧板拼成的凸多边形, 其边数不能超过8.”你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点评:解决第 (1) 问时, 首先应整体把握:拼几边形, 其次, 应确定以哪一个基本图形 (或组合图形) 为基准展开拼图;最后, 拼图时必须使公共边重合.常见问题是盲目动手, 而使问题难以圆满解决.解决第 (2) 问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找出边角之间的联系.解决此题的主要障碍是不能对问题进行转化, 找不出制约边数的关键因素.

篇4:变压器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联系实际讨论某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復杂与灵活,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学情分析:本课题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其中大部分同学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于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障碍,在材料分析、系统归纳等能力方面有欠缺,教师在做好引导工作之外,适度地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地理分析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入手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2)主要以问题法和讨论法引导寻生掌握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五、教学方法

案例法、举例说明法、图表资料分析法等。

六、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要反映时代特征,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本节课采用“先引导学生思考时能够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新知识与技能,最后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原料、市场、劳动力、能源、技术等方面,分析工厂区位选择的优势条件与主导因素,并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达到“课标”的要求。

七、教学资源

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中国制糖业的分布图;中国饮料制造工业的分布;加拿大炼铝业的分布;青铜峡铝厂;美国硅谷分布图;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按照教学先后顺序罗列)

【新课讲授】

板书:工业的区位选择

[讨论]如果你是企业家,在决定工厂的区位时,你会考虑哪些区位因素?(学生讨论)

小结:以上,我们从厂家所考虑的区位因素可以看出,他的目的就是为获得最高的利润,但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理想工业区位。所以决策时最终把工厂建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有些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两个,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导向型工业。

五种主要的工业类型

1.原料导向型:读图:中国制糖工业的分布

【讨论】1.制糖工业与原料产地布局的关系?

2.为什么靠近原料地布局?

【学以致用】宁夏的枸杞与枸杞油胶丸

小结:通常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者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的工业,应靠近原料地布局。

2.市场导向型工业:读图:中国饮料制造工业(大中型企业)的分布

【讨论】饮料制造工业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学以致用】1.宁夏西夏啤酒厂位置及布局原因。

2.还有哪些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

小结:通常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者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3.劳动力导向型:

【资料展示】富士康招聘广告

【讨论】招聘广告中为什么招聘要求不高,而待遇不错?

小结: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比如苹果的系列手机,它的组装都是在国内进行的,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所需的电子元件都是在美国研发出来的,因此更需要高科技人才,需要先进的技术,于是就有了技术导向型工业。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因素产生的影响

【探究】钢铁工业的区位指向变化

【讨论】(1)不同年份,钢铁工业的区位指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哪些工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小结:通过以上探究说明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得钢铁工业对原料、能源的依赖减少,原料、能源的运输费用在总的生产成本比例不断下降,区位选择更加灵活,更多地趋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

2.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1)国防需要

材料1: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历经多年的发展,长虹成为集电视、空调、冰箱、IT、通讯、网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

提问:长虹集团之前为什么从事雷达生产?

(2)国家政策:

材料2:我国20世纪50年代沿海大量企业内迁,建立了一批大型工业基地,如:重庆钢铁基地、攀枝花钢铁基地;进入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先后建立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20世纪末,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缩小内地与沿海经济发展的差距。

提问:自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20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重点分别在内地、沿海和内地之间转移,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3)工业惯性

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

说明:工业惯性的原因可能有:①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②政府的干预影响。③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

【承转】工业生产在产出产品的同时,往往还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3.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分析讨论】不同工业类型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材料】近些年来,随着广州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一些大型工厂逐渐被住宅区包围,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城中厂”现象。这些“城中厂”到底搬或不搬,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工厂决择的难点,政府部门头疼的问题。

【问题探究】请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归纳分析宁夏银川西北轴承厂布局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对宁夏经济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们系统地阐述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紧扣新课程理念,授课过程条理清晰,衔接自然流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学生活动,注重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落实新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乡土地理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羁绊,没有完全放开,掀起学生讨论的高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张弛有度,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篇5:人教版《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儿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能随着优美的曲调唱歌。

3、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感情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

用欢快的语调背诵儿歌,从中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

【课目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快乐的节日》歌曲;

2、《快乐的节日》图片或动画片;

3、所有字,词的课件或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放《快乐的节日》歌曲,会唱的跟着唱一唱。

2、听了这首歌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让学生说一说什么节日你最快乐?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认真听。

2、小朋友借助拼音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3、借助课前预习笔记与小组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4、学生汇报、老师指导归纳识字方法:

⑴ 换一换:

祝→祖。(与祭祀有关)

⑵ 加一加:

加+贝=贺口+玉=国习+习=羽王+里=理

⑶ 形近字:

席+度。

⑷平翘要分开:

zhù 祝 zǔ 祖 chuī 吹

⑸ 后鼻音字:

xìng 幸 jìng 敬 fēng 丰 yǒng 勇

⑹ 同偏旁:

文→敢 敬

5、识字游戏,巩固识字:

找朋友(把上下两行字组词连起来):

敢 敬 祝 幸 度 席 自 羽

过 勇 尊 不 主 贺 毛 由

三、再读课文,熟悉字词:

1、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此刻心情。

2、指发名朗读。

3、齐读,共同体会自己的快乐心情。

四、生字归类,指导写字:

1、左右结构:

吹 地 快 师(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师 老

师:第二笔是竖撇,左边窄右边宽,最后一笔上面不出头是悬针竖。

3、学生先描红再练习,师个别指导。

4、展示漂亮的字。

五、作业:

把儿歌读给父母听,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生字:

1、放《快乐的节日》动画片(或图片),边看边跟着读一读。

2、复习生字(读准字音,可用词语练习说话):

祝贺 祖国 勇敢 丰满 理想 度过 希望 羽毛

3、读句子,说出你的体会:

⑴ 我们是一群快乐的小鸟。

⑵ “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快乐的节日。

⑶ 我们都要树立远大理想。

⑷ 祖国的希望与未来肩负在我们身上。

二、图文结合,感悟课文:

你们在蓝天下自由成长,学习知识,掌握本领,你们是最幸福的孩子: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快乐。

2、把你的快乐交流给同组小朋友好吗?

3、指名读第一节,想“红领巾”为什么这么快乐?他们看到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时板书:春天──花朵)

4、师生共唱第一节,再次体会“红领巾”像花朵一样开放。

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

5、汇报自学情况:

花儿→点头祝贺→歌唱有我们更加美丽

小溪→流淌有我们充满希望

(指导朗读: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我们是那么的幸福,那么骄傲)

6、师范读第二小节,生体会。

7、生自练、互练。

8、生自读→赛读

9、男生齐读,全班体会我们应树立怎样的理想……

三、联系课文,发挥想象:

1、说一说你有什么远大理想呢?

(生自由地说)

2、你又想怎样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生自由地说)

3、齐读最后一节,在一次体会此刻的快乐。

4、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红领巾”快乐的心情呢?

5、小组间比赛朗读一指名读一评一评。

四、师生互动,演绎课文,背诵课文:

1、师生共同表演:边读边做动作

2、练习背一背你觉得让自己最快乐的那一小节或几小节。

3、指名有感情背课文(配乐)

五、作业:

篇6:人教版《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这次执教的是课文的第一课时,主要是从秋天的雨带来色彩中去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丰收、欢乐。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方面是这样预设的:1、使学生能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正确书写美观地4个生字。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分层次朗读,使学生能从读顺到读出动态美再到读出蕴涵其中的美丽、欢乐和丰收。3、品味课文的语言美,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语言。

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意境也很清新,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了多媒体和教师的语言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句子,品读课文,因此这节课我主要还是以读来贯穿全文的,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由于本次活动侧重在阅读教学方面,所以接下来我主要从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教学设计这一块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以“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欢乐和丰收?”为切入点,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直接从语言文字中解读文本,巧妙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划划相关的句子、找找有关的词语去体会感悟,以悟促读。我在教学这段时是一句话一句话进行的。但是几话的开头都是先问学生,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或听懂了什么?圈圈有关的词语读一读,再交流。这一环节在教学第一句中讲得比较仔细,如:在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使学生喜欢这把有趣的小扇子,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这一环节主要是希望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那下面的几个句子教学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2、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借助想象,借助动作,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以动带读,把句子读活。如在学习“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这个句子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果子们在你挤我碰时情景,学生们一下字活跃了起来,结合这个情景我又马上引导想象:说说果子们会说些什么,你站在过树下的话又会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句子教学就不那么单薄了,因为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也为后面第二课时教学水果的香味中理解那句“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做了铺垫。

3、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生动的形象中,以情助读。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画面的色彩美从而进一步感悟秋天里洋溢着的欢乐和丰收。这一环节最好是放在解读文本之后,而不要放在之前。这点我正是在上周何芳芳老师的培训中学会的,也通过自己前面的试教和今天的执教比较之中得到了验证。如在学习“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 紫红的、 淡黄的、雪白的- - - - - -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pín]频点头。”这个句子时,我首先是让学生自己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你从这个句子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应该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进行了一番想象,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再出示各种菊花的图片,视觉冲击后再进行指导朗读,这时学生的读就又带有了自己新的感受,理解的全面了,朗读的层次也就提高了。

篇7: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 .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 . 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 ”表示。

(3 )。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分析

(1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 )?理解单位“1 ”。

( 3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举出几个具体的分数。?老师板书? 根据学生举例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都知道这个分数的什么?如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自己的课外知识等。

老师举例并板书? 41 请学生说出41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甲?41表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的1份?可以说吃了这块月饼的41。 学生乙?41还可以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剪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 这根绳子的41。

(二)、教学实施

1 、?认识单位“1 ”。

( 1 )?动手操作。 老师?如果用图表示41?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折一折或画一画来表示41。 学生展示成果。

( 2 )?老师投影出示图片。

老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41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学生甲:我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41。

学生乙:把8 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 份?每份两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41。

学生丙:我把12 个△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 份?每份3个△是这个整体的41。

学生丁:我把1 米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 份?其中的1 份?就是1米的41。

( 3 )?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41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 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8 个苹果、12 个△平均分?还有的是把1 米平均分。

老师:一个图形?一个实物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8个苹果、12 个△ 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 4) ?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筐茄子、一车煤、一个年级的人数、全中国人口等。

2 ?概括分数。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 ”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 „ 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五、作业安排

篇8:刍议人教版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一、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第一, 主体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 并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新课改要求着重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主体地位, 基于这一要求, 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只有这样学生才可真正且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继而才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适度性。教学的生活化所强调的是借助于不同的情境创设, 帮助学生理解并合理应用所学习的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并非万能的教学形式, 其自身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不可在教学活动中滥用。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这一特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按照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不必每堂课或者每个教学环节均生活化, 应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第三, 科学性与实践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清楚认识到生活并非历史, 不可脱离历史这一实际背景来实施教学。不可混淆概念, 以免学生得到错误结论。而实践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若和学习实践脱离, 则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无从谈起。因此,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应增强历史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 开放性。要想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就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讨论与发展的空间, 借助于开放性的学习目标、内容及形式等, 为学生自主实践创设一个有趣、轻松且生动的教学氛围,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通过举办讲座、讲故事比赛、辩论会以及讨论活动等形式来实施历史教学。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 新课导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新课的导入特别重要, 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整个基调, 同时也是能否拉近学生和课堂教学之间距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标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 各种史料的组织为专题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其实并不是很遥远。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因强调生活化而忽略了历史这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厚重感。应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使历史感与现实生活感能够融为一体, 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 同时还会提高教学成效。

第二, 将学生作为主体与中心来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师生互动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发挥自身知识积累的优势来进行创新教学, 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学角色, 主动融入学生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 在互动中正确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以及实践等,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自身所积累的生活经验, 强化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第三, 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是指其内容应该和生活相联系, 尽管历史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 但学习历史仍旧可为生活服务。即便历史不可复原, 但在生活中仍旧可借助于某种方式, 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或者通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找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点, 这一结合点应该为学生所熟悉、和教学有关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为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 同时还应具有针对性、目的性, 真正做到使教学有的放矢。而生活化教学主要有开放式教学、情景化教学以及问题探究式教学等, 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可基于本堂课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三、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实例

篇9:变压器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是天气要素的分解诠释,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选材,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图表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二、设计思路

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参与活动为形式,在学生的亲身体验、研究探索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合作学习为方式,由学生集体探究合作完成相关主题,培养其团结协助精神;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其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生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降水的概念;阅读降水量柱状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知道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降水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降水的意义、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通过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六、教学过程(表1)

上一篇:鸡公山管理区2012年森林防火宣传工作方案下一篇:国际货物出口贸易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