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绘画展方案

2024-05-21

书法绘画展方案(精选8篇)

篇1:书法绘画展方案

云台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共青团云台小学团委

云台小学少先队

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展具体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展览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促进全校学生的书法学习与交流,提高师生书写水平和艺术修养,进一步弘扬书画艺术,增强全校学生对书画艺术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素养,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具体负责人员

袁怀东成田甜刘利

三、活动主题

“翰墨书写校园情,丹青绘就中国梦”

四、活动时间

准备阶段 :2013年5月10日——5月26日

展出阶段:2013年5月27日——5月31日

五、展出地点

云台小学中心校内操场

六、征稿对象

云台小学1至9年级所有学生(参展作品必须是原创)

五、参展类别

美术、书法、摄影三类

六、有关要求

1、作品内容要求:书画作品内容要求健康向上,具有时代性,现实性能反映校园生活。

2、作品形式及要求:

(1)、书法:书法可用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书体不限),用硬笔、毛笔均可,规格:毛笔作品以三尺宣纸为主,不超过4 尺。

(2)、美术:画种不限,可用素描、水彩、国画、儿童画、手工制作等。规格:不小于8开。

七、奖励办法

本次活动将展出学生优秀作品,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予以奖励。颁奖时间及形式由组委会决定,届时通知。说明:评委、布展人员届时通知。

2013年5月8日

篇2:书法绘画展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丰富学生艺术文化生活,特举办初中生与小学生书法、绘画比赛。

二、内容形式

1、内容健康向上,具有创新性,能充分反映当代青少年儿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项目:

(1)书法类:硬笔书法。(2)绘画类:水粉、水彩、儿童画、彩笔、素描、手工。(以上作品必须是创作,不许临模。)

3、参赛形式:

书法类尺寸均不超过四尺宣纸;绘画类,规格不得小于16开。

三、活动时间、地点及要求

1、各班按要求先组织学生比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展览比赛。

2、所有作品简单装裱,但一律不准装框。作品背面右下角用标签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参赛组别、指导教师。

3、活动时间和地点

2012年12月底,初中部一楼门厅。

篇3:早期书法对绘画线条的影响

经过几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线条的艺术表现力极其丰富, 形成了诸多的线描风格, 如铁线描、高古游丝描、兰叶描、折芦描等, 有“十八描”之说。在画面风格上则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春蚕吐丝”“行云流水”等。如果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放眼看去, 绘画中的“线”虽然是为了营造形象服务, 要统一在整个画面形象中, 但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 绘画的线条, 本身就是极具艺术生命力的画面元素, 而绘画线条受书法的用笔表现性的影响, 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绘画艺术, 自原始时代起, “线”的审美地位就特别突出, 并且书法和绘画最早的基本形态都是线, 从现存最早的甲骨文和彩陶上的图形就可以看得出, 早期的字和画所用的线条是基本一样的。随着历史的演进, 书与画在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中发展。文人画兴起之后, 文人在造型方面的欠缺和审美情趣的偏好, 使得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愈加明显, 如元代文人画家们化繁为简, 变描为写, 以书入画, 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将书法中的诸多书写成分移植入画。明代徐渭的狂草书法, 促成其写意花卉之形成。清末民初的吴昌硕, 他绘画上的屈铁错金之味, 与他深厚的古篆基础有关。中国之书法用笔极富变化, 其演进的变化的程度也明显早于绘画线条的演进变化。从早期来看, 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上。

现存最早的甲骨文和彩陶上的图形的用线, 是基本一样的, 都是原始的朴拙线条, 可以说, 那时候是“书画同源”的。而文字作为记事和通讯交流的工具载体, 其流传和发展演进, 比之绘画更为明显。信息交流量的增大, 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民间的文字创造流传, 和官方的文字统一整理也不断地进行着。传说中的“仓颉造字”, 应该是已知的最早一次官方组织的文字整理和规范行为, 秦朝的“书同文”更是官方的文字统一和规范。每次的文字整理, 都代表新的文字规范标准的形成, 无论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还是隶书、楷书, 都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字整理规范的结果, 也都标志着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线条的演进。这些变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绘画的线条的演化。

从现存的古代绘画作品来看, 战国时期的长沙楚墓《龙凤人物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和西汉的轪侯家族墓“T”型帛画可以看出, 直到战国西汉时期, 绘画所用的线条还是比较稚拙古朴的, 比彩陶花纹和甲骨文的线条也没有太大的进步, 这时候的线主要是起着界形的作用, 线条本身的表现力是不甚讲究的。而在那个时代, 书法则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秦朝的“书同文”把六国文字 (大篆) 统一成了线条均匀如折钗股的小篆, 可以看出官方对文字的要求是很高的, 而绘画线条则主要是民间工匠式的流传, 没有过分的讲究和进步。这种情况到了东汉有了明显的改进。从现存的东汉时期画像砖、画像石上已经可以看到比较均匀讲究的线条了, 而这些线条可以明显看出是篆书的笔法, 有的均匀劲挺而不失硬朗之质, 可以让人联想到大篆, 有的连绵流动而风韵柔美, 用笔一如小篆。而那个时代的书法, 则是隶书、草书都已经风行而起了, 这时的绘画线条的变化, 是晚于书法的发展的。而较之书法的变化与发展, 绘画所用的线条更有稳定性, 直到六朝的顾恺之的绘画和《竹林七贤》等画像砖, 仍然运用的是从现存的汉代画像砖、石的绘画线条, 有的是“春蚕吐丝”、“行云流水”的游丝描, 有的是刚劲有力的铁线描。当然绘画的造型功能使得画家在描绘形象的时候, 也开始考虑到线条的变化, 如《洛神赋图》山石的线条已经开始有了粗细变化的趋势, 可能是受到当时行书用笔的影响, 但是这还是很不明显的, 更多的是古人之法。从传为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里面看, 这种变化更加明显了一些, 但相对当时书法的发展来讲, 还是迟缓的多, 《游春图》里的线条, 更多的是仍古法, 与顾恺之的画法还很相似, 只多了一些严谨的顿挫变化。

真正明显地从书法用笔吸收到绘画线条的变革, 是在唐代。唐代繁荣而又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促成了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文化科学的大发展。当然我们应该说, 绘画自身的发展规律, 是促进绘画线条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对绘画发展的影响。当绘画的表现需要促使画家去寻找更适合的表现方式来完成造型功能的时候, 他们发现书法中丰富变化的线条刚好可以为他们所使用、吸收和转化, 于是就有了唐代绘画的巨大变化。

这种吸收和转化是从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变革里表现出来的。初唐的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 先后做过唐中央政府的将作大匠, 他们早期的绘画是秉承古法的。但是由于工作需要, 在为皇家宫殿和园林绘制施工效果图的时候, 为了更好的表现山水背景, 创了新法, 不但把山水画“渐变所附”, 更“务于雕透” (见《历代名画记》“山水之变”) , 开始了山水画的变革。这种画法自初唐到盛唐, 延绵不断, 为大量的皇家画工和民间画匠所使用。后来的吴道子则把他们的画法进一步发扬光大, 绘画线条由比较单纯而少变化的铁线、游丝一变而为变化多端的“批、离、点、划” (见《历代名画记》) , 使绘画线条发生了质的飞跃。相传吴道子早年曾从张旭学草书, 他的绘画用笔的线条, 肯定受了学草书的影响。从苏州瑞光寺发现的吴道子一派画风的宋代“四天王”像绘画上可以看出, 不但人物神态动势大有“吴带当风”的生动风貌, 线条更是开阖转折、粗细顿挫而尽显神采风流。比之以前的游丝描和铁线描所画出的人物, 吴道子改良以后的绘画形象, 神态更真实生动, 难怪有人看了吴道子的地狱变相图以后不敢再行作恶。我们看这些线条, 很明显的就是行书和草书用笔在绘画上的运用和转化, 毫不怀疑是明显吸收了书法用笔。

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 元代文人画家们化繁为简, 变描为写, 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将书法中的诸多书写成分移植入画。而这恰好是当时之文人画家之优势所在。其实这也只是书法影响绘画的历史进程发展到后来的另外一种形式而已, 这与唐代绘画吸收书法用笔的伟大变革遥相呼应, 各有千秋。唐代“书法入画”形成的画风, 是吴道子为代表的雄强奔放和活力四射, 元人“书法入画”则开启了至柔至静的美学特征, 把玩赏心、文人游戏, 提倡儒雅、文弱、逸趣和柔美。

由以上实例分析可以看出, 书法用笔对绘画线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并且有时候是极其明显的。书法和绘画发展到今天, 其形式和用笔也已经不同以前, 现在的书法和绘画,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理所当然地有新的发展, 书法用笔的新成果转换到绘画里面, 也有着当然的可能性。作为当代的绘画者, 也应该关注书法的发展成果, 合理地借鉴和吸收, 以便使个人的绘画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 (唐) 张彦远著, 俞剑华注译.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2].郑为.中国绘画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5.

[3].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篇4:状元书法与绘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读书人要想通过科举考取进士是极其艰难的,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实现其梦想。自从隋朝开科以来,至清朝最后一科的1300多年间,共考取进士10万余名,而状元仅300余人。大凡取考状元者都是饱学之士,才高八斗,一般入仕后都能成为朝廷要员。特别是宋以后,取得状元者往往能入阁拜相,名垂青史。如宋之文天祥,明之商辂、申时行,清之毕沅、翁同龢等,世人谓之大富贵。而大富贵亦寿考者,当首推清代潘世恩和张之万。

潘世恩(1770年-1854年)字槐堂、槐庭,号芝轩,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状元,授修撰。历任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偕纪昀经理《四库全书》事宜。嘉庆十二年,充续办《四库全书》总裁,文颖馆总裁。嘉庆十三年,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嘉庆十七年,授工部尚书。嘉庆十九年,调户部尚书,后调吏部尚书武英殿总裁、国史馆总裁。道光八年,任礼部、工部、吏部尚书。嘉庆十三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十四年,入值军机处。鸦片战争后,支持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力主严洽内,方能御外侮。嘉庆二十四年,奏请开发甘肃、新疆;招民垦种,节饷实边。咸丰帝即位后,下诏求贤,潘世恩以81岁高龄保举林则徐、姚莹等人。卒谥“文恭”。

陈康祺在《郎潜纪闻》称潘世恩为300年间第一福气中人,举其生平异数云:“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琼林者八人,状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阶,协办枢廷不始学习,皆异数也。富贵寿考,子孙继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潘世恩是清代状元之中重逢甲子的人,他是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状元。咸丰三年癸丑科会试时,主考官恰是他的孙子潘祖荫。在礼部的琼林筵宴上,84岁的潘世恩回顾当年,感慨万千,赋诗以记:“却喜新萌桃李盛,小门生认老同年。”道光二十四年时,内阁四大学士为潘世恩、穆彰阿、宝兴、卓秉恬。而穆彰阿、宝兴和卓秉恬全是他的门生,“翰苑由来重馆师,卅年往事试寻思。即今黄阁三元老,可忆槐厅执卷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潘世恩一生强勉学问,学识渊博,其诗文“敦厚温柔,深得唐人三味”,而卓然成家。陶梁说:“他写文章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以拟李杜光焰,燕洪河足,万轨齐轸。”政事之余,著述甚丰,有《真意斋文集》《读史镜古编》《思补斋诗集》《思补老人自订年谱》等数十种著述行世。他前后主持会试4次,乡试3次,并视学各省数次,故门生众多。充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等,古代文人的最高梦想都在他身上成了现实。

潘世恩从24岁考上状元之后,加官进爵一生备受皇帝恩宠,嘉庆帝曾有朱批:“少年得崇进阶,又系鼎甲,宜爱惜声名,切勿姿态,前程远大,莫贪小利。秉此寸枕,以匡朝政。勉之慎之!”时常赏钱赏物又赏官职,道光帝登基后,秉承父皇诏令,让侍亲居家的潘世恩归京复职,嗣后一路升迁,直至晋为上书房总师傅,武英殿大学士等,还把圆明园的一座府邸赏赐给他。在潘世恩80寿辰时,道光帝亲书“寿”字并赐“三朝耆硕”匾额。咸丰皇帝登基后对这位四朝元老恩宠有加,亲书“琼林人瑞”匾额送到门上,备极荣耀。

潘世恩从六世祖潘仲兰自明代起由歙县落籍苏州,祖父潘冕曾官候补布政司,生有3子,奕隽、奕藻、奕基。父亲潘奕基杭州府痒生,乡试屡试不中,归家苏州,读书课子。从伯父奕隽考上乾隆三十九年进士,至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考中状元,堂兄世璜乾隆六十年考中探花,潘家达到全盛时期。

潘世恩生有5子,长子曾沂是举人,二子曾莹道光二十一年进士,三子曾绶也是举人人仕,孙祖荫咸丰元年探花,一时家门兴盛无与伦比。

潘世恩一生奉行中庸之道为立身之本,立品端方,学问醇正,为官外柔内方,是继明代状元宰相申时行之后,苏州籍政治家的又一典型代表。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任宰相首辅长达17年,经历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将苏州人崇文、宽厚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提携后学,培育属下尽善尽美。在81岁高龄时还力荐林则徐重振洋务。革除时弊,整顿士习,受到民众的称道。潘世恩考虑问题都能从国家大处着想,如反对增屯毁牧,盐课归地丁措施,保证了边疆牧场生态的保护和朝廷的财政来源。而严肃整顿漕河积弊,提出整改措施,使经常受阻不畅的漕运有了极大改观……于国于民实可谓功莫大焉!

我曾收藏记叙科场盛事的一个书卷,记叙的是道光壬辰恩科会试,是科潘世恩为总裁官,朱士彦、穆彰阿、戴敦元副之,工部尚书,副总裁朱士彦开卷赋诗云:“天街又观柳新梯,雨露浓霑风诏题,五纬联珠称异事,三卿列座愧重跻……(道光帝对此科极为重视,会试由四尚书同为主考官,此前所未有之事)副总裁戴敦元、穆彰阿和诗继之。申启贤,赵光,铁麟等22位同考官亦分别以红笔和蓝笔和诗其后,以记盛事。后经潘世恩装裱后,由英和题卷首“传灯合璧”。曹振镛,汤金钊,奎照等7人题跋,盛赞潘世恩选材公允,为国举贤。潘世恩亦在卷后作跋文曰:

道光壬辰,万寿恩科会试,世恩奉命为正总裁,副之者:戴金溪司寇,穆鹤舫,朱詠斋两司空,知贡举铁仁仙山少马,申镜汀少农监试。御史琦励清琛,韩鹤茌大信,收掌王秋卿选部桂,张稼村农部灏,同考官龚霞城检讨,文焕编修,贾酉生克慎,李滋圃菡,池龠延生春,黄树斋爵滋,陆立夫建瀛,赵蓉舫光,周稚功开麟,成陆旁观宣,王宝珊笃,王梦湘玥,给谏徐熙苍法绩,邵艮苍正笏,御史卞竹辰士云,郎中郭韵泉文汇,马存菴光澜,魏笛生茂林,员外许玉叔球。既入闱,泳斋诗先成,同人和之,并各书一则,汇成横卷,仿戊辰京兆试例也。是秋,得与主试者龚霞城江南,韩鹤庄浙江,许玉叔江西,邵艮苍福建,李滋圃四川,徐熙菴湖南,贾酉生,卞竹辰湖北,陆立夫云南,备书之,以志一时之盛云。吴县芝轩潘世恩识。

从跋中可知潘世恩还藏有另卷记叙戊辰年会试时所咏诗卷,惜已失传。他日若能面世,二卷相会,看来又能平添几许科场轶事。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是潘世恩以80高龄最后一次出任会试总裁官,是科为名榜,李鸿章,沈葆桢,沈桂芳,郭嵩焘等都出自潘世恩门下,此科张之万出类拔萃,文采压倒众名流,名列榜首。当众人问及新科状元,潘世恩笑言:“将来好传我衣钵。”预期张将来也要做状元宰相之意,后来果然应验。

张之万(1811年-1897年)字子青,号銮坡。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状元,授修撰。历任河南学政,内阁学士。同治元年,擢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曾参与汇辑前代帝王及垂帘事迹可法戒上之,赐名《治平宝鉴》。捻军起义时,以河南巡抚督师镇压。光绪四年,迁河道总督。后历任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刑部尚书。光绪十年,任军机大臣,后授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卒谥“文达”,工书法,善画山水,与戴熙号称“南戴北张”,著有《张文达公遗集》。

在清代的114名文状元中,有“知兵之誉”者只张之万一人而已。史书载“张之万于兵事,若有神授,儒臣治军,风采隐然”,同治二年,张之万出任河南巡抚。当时河南财政拮据,张之万从各处征集粮草,集河南各军围剿捻军,先后剿灭西捻军五强之张凤林、程二老坎、陈得才、陈大喜,仅有张宗禹部逃遁。后朝廷将河南军队归僧格林沁指挥,张之万以平捻有功升任东河总督,同治五年又改任漕运总督。后因淮军将领刘秉璋部不配合围城,得使东捻军在六圹河突破了张之万防线。同治九年调任江苏巡抚,当时江苏巡抚衙门设在苏州,张之万携家住在拙政园东部宅院。张之万得以和顾文彬、俞曲园、潘曾玮、李鸿裔、吴云、沈秉成等文士时相往来。听枫山馆、怡园、耦园等经常是他们的活动场所。拙政园的远香堂经常是高朋满座,或诗词唱和,或把酒言欢,真可谓赏花赏画志趣雅,饮酒品茗情谊深。在这期间张之万创作了《梅花书屋》《溪山幽远图》等传世作品。还应邀为沈秉成的耦园书写“补读旧书楼”匾。并题款识:“仲复仁弟大人,同馆愚兄张之万。”足见二人交谊。同治十一年,张之万升任闽浙总督,然而在苏州一年多的生活已经完全改变了张之万的人生态度,尤其是苏州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以奉母为由向朝廷提出辞职,获准以江苏巡抚衔乞养。后因母病逝,才扶灵北上直隶。光绪八年,朝廷复起用张之万为兵部尚书,后又调任吏部尚书。后升任军机大臣兼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加太子太保衔,加体仁阁大学士,深受慈禧太后恩宠。西藏自治区展览馆藏有一副慈禧太后赐给十三世达赖亲笔兰花,上方有张之万题诗:“在山为幽芳,出山为国香。茶兰得相会,御笔友其祥。”

张之万的一生可谓官运亨通,虽志不在官场,却历仕四朝以87岁高龄终老,“赠太傅”“谥文达”荣耀之极,堂弟张之洞,咸丰探花,官至两江总督,军机大臣。子张瑞荫以正一品荫生就职刑部员外郎,后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在那个时代,张之万的人生可算是大圆满了。

尽管仕途通达,高官厚禄,可张之万依然书生气十足,习书作画的欢愉,远胜于官场权利给他带来的满足感。与李鸿藻、潘祖荫、陈宝琛等清流派交厚,书画往来,怡然自得。且画艺高超在绘画艺术上颇有成就,《中国美术词典》中载:“善画山水,倾心于王翚,用笔绵邈,骨瘦神清。晚年笔简意淡,颇见苍涧。与戴熙讨论画学,最为相契,时称南戴北张。”书精小楷,唐法宋韵,兼擅其胜。《寒松阁谈艺琐录》中载“清季大臣,善书者首推翁同龢,工绘事者则推张之万”,用词朴实,评语确切。

余藏有张之万书画扇面、立轴、楹联数件,尤其是他晚年的一套山水册页,疏远高古,笔简意淡,耐人回味。且每册有题,应时应景,如题雪景“积雪空山暮,深思天下寒,松筠倍苍翠,耐冷几回看”。而另一则题诗,更能窥知张之万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儒生数寸管,妄摹造传奇。哪知云烟态,变幻天宝姿。静观似有合,落纸神已离。怃然弃笔墨,览古求吾师。不如事游历,真境畅天倪,窥流可忘倦,登辈不言疲,渔樵笑相对,此乐谁复知”。

篇5:书法绘画活动方案

为丰富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体验自由想象和创造的快乐,同时全面提高幼儿绘画兴趣与促进幼儿绘画技能,为幼儿提供更多展现自我才华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空间,特组织大班幼儿进行科学幻想绘画比赛。

活动时间:10月15日上午

活动准备:

铅画纸、绘画工具如勾线笔,油画棒等;

比赛规则:

1、比赛形式:在规定时间(50分钟)内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进行绘画。

2、绘画主题:科学幻想——宇宙

3、绘画材料:以油画棒为主,其他辅助材料为辅。

评分标准:

1、主题突出,有创意占60%。

2、绘画水平(画面设计10%、色彩处理10%、绘画技巧10%、整体布局10%)共40%。

奖项设置:

篇6:书法绘画竞赛活动方案

书画比赛活动方案

学校各年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纳雍县新房彝族苗族乡关于迎接《纳雍县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演》活动方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经研究,决定在我校举行中小学生书画比赛活动,请根据通知要求广泛宣传,抓紧落实,积极参与,圆满完成比赛任务。现将比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三至六年级各班推荐书法、绘画各3名同学参加。

二、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主题是“阳光下成长”,各学校展演活动要围绕主题,展现小学生热爱祖国、朝气蓬勃、勇于探索、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

三、参赛作品内容及形式:

1、绘画作品

国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版画,或其他画种:尺寸均不超过对开。

卡通画:单幅尺寸为4开;或短篇4格,每格尺寸为16开。

2、书法、篆刻作品

书法字体不限,尺寸均不超过四尺宣纸。

3、摄影作品

单张照和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需标明顺序号)尺寸均为14英寸;除影调处理外,不得利用电脑和暗房技术擅改影像原貌。

作品要充分体现中小学生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时代感,绘画作品应富有童趣,创意新颖,形式多样,避免成人化。

四、具体安排

(一)比赛时间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中午13:00-14:00

(二)比赛地点

书法六(1)班教室;绘画六(2)班教室。

(三)比赛监督人员

书法:吴江、肖跃

绘画:左志荣、付佳

(四)奖项设置

书法、绘画各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一等奖、二等奖作品推荐到乡参加评选。获奖学生于“六·一”进行表彰。

五、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张朝军

副组长:何登勇陈正红

成员:三至六年级各班主任

评委:吴江付佳张松陈正红何登勇各评委于3月25日下午放学后到教师办公室参加评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务室,陈正红兼任办公室主任,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具体办公。

新房乡永丰小学

篇7:书法、绘画现场比赛活动方案

为提高素质教育办学水平,展现我校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渗透学校“书画”教育理念,引导他们向真、善、美等全面和谐地发展。特决定举办一次以“铭记历史,弘扬爱国精神”书法、绘画现场比赛。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领导小组及评委:

组长:张娟娟

书法类评委:王正龙、黄华、李贤贵 绘画类评委:贾朝兴、李琼、苏之康、二、参赛对象:

我校全体学生。

三、内容及形式:

(一)参赛作品内容:

1、中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内或外生活。

2、对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及憧憬。

3、对实现美好生活的畅想。

4、感兴趣的其他事物或奇思妙想。

作品要充分体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时代感,创意新颖,形式多样,避免临摹(抄袭)。

(二)参赛形式

(1)书法作品分硬笔、软笔两种。硬笔书法作品规格为16开;软笔书法作品使用宣纸,规格为4尺宣,最小不能低于2尺(小于2尺不参评)。

(2)绘画作品一律为8开纸,绘画题材不限、形式不限,可以是剪纸、粘贴画、油画棒、水粉画、水彩笔画、素描等等均可。完成作品后,请在作品的背面右下角(必须用铅笔)写明班级、姓名、作品名。

(三)作品所需材料自备。

四、参赛要求:

(1)、各班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品必须为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作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符合中学生特点。

(3)、每人只可参加一项比赛。

五、参赛学生人数:

1、每班参加硬笔书法比赛1—2人;

软笔书法比赛1人。

2、绘画比赛每班不能多于3人。

六、参赛时间:

(一)比赛时间:2014年12月5日中午12:00点钟。

(二)软笔书法在学校梦想教室现场完成作品,由支小磊老师负责监督;硬笔书法在八年级(6)班教室,由余花老师负责监督,书法比赛时间为30分钟,可以准备书法内容;绘画在七年级(2)班教室,由贾朝兴老师负责监督,比赛时间为100分钟,参赛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参赛学生班级、姓名、作品名写在作品背面右下角。

七、奖励方式:

评委对书法(分硬笔、软笔)、绘画作品进行评比,每类评出前六名予以表彰奖励,分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进行奖励。

(注:设立奖项按参赛人数的比例设立)

(一)书法组:

硬笔书法: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若干。软笔书法: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若干。

(二)绘画组:

绘画: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若干。

八、活动评分细则见附件。

九、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兴仁县第六中学团委

篇8:浅析中国书法与绘画的融通性

关键词:书法,绘画,融通性

在中国古代通常以“能书者多能画, 能画者必善书”的标准来衡量一个文人。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都使用毛笔这一特有的工具材料, 并且使用毛笔是文人书法训练与绘画入门的基本功, 所以, 二者是联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大体相同,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如陈继儒所言:“画者, 六书像形之一, 故古人金石钟鼎隶篆往往入画, 而画家写山水、写兰、写竹、写梅、写葡萄多兼书法, 正是禅家一合相也。”说明它们在书法、画法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云:“是时也, 书画同体而未分, 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 故有书;无以见其形, 故有画……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 卦象是也;二曰图识, 字学是也;三曰图形, 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 其三曰象形, 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张氏认为书法与绘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仅仅是它们的命名不同。它们都形象地传达天地、万物以及圣人之意。还认为六种字体中的鸟虫书, 虽是造字方法中的象形文字, 却是绘画的开端。不管是抽象的“理”、“识”或者是具象的“形”都是以图载的形式而存在, 都证明了书画最早的融通之处。

纵观历代书画理论, 古人从多种角度论述了“书画相通”, 而且相通的程度也不一样。下面分别从用笔、用墨、意境、布局等各个方面来讨论书画的融通。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 形似需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 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从书画相通的角度论述了用笔的笔力问题, 并特别推崇笔力的刚劲一面, 说明用笔法对绘画的重要性。他还认为, “一笔画”是对“一笔书”的借鉴与发挥, 传说因为王献之能作一笔书, 故而陆探微会作一笔画, 把书法移入绘画中, 说明书画同法;张僧繇以书法笔法入画, 一点一物皆能状物, 说明书画同体;吴道子学书于张旭, 又用毕生精力致力于绘画, 绘画用笔取法于张旭书法, 说明书画同笔。唐寅也从用笔方面论述了书画的相通:“工画如楷书, 写意如草圣, 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 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

笔法与墨法是书画相通的基本点。“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总称。“笔法”指勾、勒、皴、擦、点等;“墨法”指烘、染、泼、积等。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 以笔为主导, 墨随笔出, 它们相互依赖, 相得益彰, 完美地描绘物像, 表达意境。张彦远“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 而归于用笔”;与“运墨而五色具, 是为得意”很好地把“立意”和“笔墨”的关系划分出来。它们虽有主次之分, 二者仍是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

书画史上很多书法笔法影响绘画的例子。据《宣和画谱》第十七卷记载:“书画同体, 故唐希雅初学李氏之错刀笔, 后画竹乃如书法, 有颤挚之状。”邓椿在《画继》中记载画家章友直用篆书入画:“善画龟蛇, 以篆笔画, 颇有生意。又能以篆笔画棋盘, 笔笔相似。”董其昌在《画旨》中写道:“士人作画, 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都道出了书法笔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吴道子、李思训他们开拓进取, 采用书法性用笔, 重视线条的轻重缓急, 以及用笔的勾斫变化, 达到书画的融通。以书法为画法, 元代以后成扩展、深入的趋势。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卷》中云:“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诗中道出了书法与绘画的密切关系。《秀石疏林图》以飞白画石的纹理结构, 以篆法画树木, 这正是赵氏“书画用笔同法”主张的体现。柯九思对绘画中的书法因素作了更进一步的总结:“写竹干用篆法, 枝用草书法, 写叶用八分法, 或用鲁公撇笔法, 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郑板桥也云:“日日临池把墨研, 何曾粉黛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 兰竹如同草隶然。”竹石的画法完全与书法相同。但以书入画仅停留在竹木题材上是远还不够的, 画家们已逐渐将书法艺术运用于绘画的多种题材中, 尤其是运用于山水画创作中, 这样使书法性用笔在绘画中的难度大幅度增加, 从而更加需要体现画家的学识修养。也使画家手中的笔更灵动, 不再只是依据物像简单形似进行勾摹。书法在绘画中的融入, 使画从“描”变为“写”, 使画摆脱了僵硬呆板的局面。

绘画在用墨方面对书法也有很大程度的启迪。文人画与书法在抒发感情和表现人格精神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文人画吸收着书法的笔意和墨韵, 以简笔水墨, 重神重意。由于文人画呈现手法的简略, 又以纯水墨的形式存在, 所以就更加讲究墨法的运用。“墨分五色”的必要性就更加突出, 对书法的用墨有着直接的借鉴性。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运墨而五色具”作了比较准确的阐述:“运墨有时而用淡墨, 有时而用浓墨, 有时而用焦墨, 有时而用宿墨, 有时而用退墨, 有时而用厨中埃墨, 有时而取青黛, 杂墨水而用之。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 既墨色滋润而不枯燥。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 非浓与焦, 则松棱石角不了然。故而了然, 然后用青墨水重叠过之, 即墨色分明, 常如雾露中出也……”在宋代以前, 书画都是画在熟宣或者手绢上, 从宋代开始才慢慢有用生宣者, 这可能与文人画的尚意探索有关。生宣的这种水墨氤氲效果得到文人画家的喜爱, 使墨法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明代以后诸多书法家在墨法上颇多突破陈法, 可能与此也有关系。

在书意、画意方面也被视为相通。黄庭坚在《题子瞻枯木》中曰:“折冲儒、墨阵堂堂, 书入颜、杨鸿雁行;胸中元自有丘壑, 故作老木蟠风霜。”对苏轼以书入画的极力推崇, 直抒胸臆, 足以看出书法在绘画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绘画对书法的发展与创新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种例子很多, 如宋代院体画用笔精致, 行笔坚挺劲美, 赵佶独创的“瘦金书”无不是与当时宋代院体画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绘画功底有关。再如王世贞指出:“石室先生以书法画竹, 山谷道人乃以画竹法作书。其风枝雨叶, 则偃蹇欹斜;踈棱劲节, 则亭亭直上。”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更明确提到:“板桥作字如写兰, 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 秀叶疏花见姿致。”可以说绘画在书法中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实, 书法和绘画在章法布局上也是相互影响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云:“山水先理会大山, 名为‘主峰’。主峰意定, 方作以次近者、远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 故曰‘主峰’, 如君臣上下也。”然《书概》把‘主峰’直接引申为“主笔”:“画山者必有主峰, 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 为余所拱向。主笔有差, 而于笔皆败, 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南宋夏圭、马远在构图上一改北宋全山全水的满构图, 大胆取舍, 描绘山之局部, 画面留出大块空白, 以表现空间、突出景观。这种构图对书法结体、布局也有很大的触动。

书法题跋在绘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以前的画上题跋很少, 画家签名都在极不显眼的地方。宋才真正有了款跋, 诗书画结合为一体。不少题跋诗与画珠联璧合, 书与画相互融通, 实现形式层面的一体。

总之, 中国书法与绘画在原理、手法、形式等很多方面都是互通一致的, 彼此存在着广泛、深邃的亲缘关系。

参考文献

[1]何学森.书法教程[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6:194, 195, 196.

[2]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235, 236, 240, 242.

上一篇:短语类型及句子成分练习题下一篇:物理质量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