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法庭课程总结

2024-04-09

模拟法庭课程总结(通用8篇)

篇1:模拟法庭课程总结

模拟法庭课程总结

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不但要刻苦学习法律理论知识,还要刻苦锻炼法律实务工作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为此,学校开设了模拟法庭这门课程,它为我们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提供了现实的途径。

林伟强老师精心挑选了六个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其中刑事、民事与行政案例各两个;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即法官组、公诉组(原告组)和辩护组(被告组),在庭审中同学轮流担任上述角色。每当庭审结束,除了老师的当场点评外,更为难得的是林老师还邀请了深圳的现任法官到场作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确实使我受益匪浅,平时在书本上学到的法律知识,通过这次模拟法庭的实践,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

一、基础法律知识一定要扎实

林老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其中一个案例是原告焦氏夫妇因相片数据损失诉被告新时代摄影中心。原告方主张孩子的一岁周岁照片是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被告的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理应由被告赔偿5000元精神损失费。被告辩称,原告与被告达成合同关系,因摄影器材故障导致相片数据损失,被告应承担违约责任,而非侵权责任。控辩双方代理人围绕应否承担侵权责任展开辩论,可谓唇枪舌剑,难分伯仲。该“模拟法庭”既涉及《合同法》,又涉及《侵权责任法》的相关内容,同时还涉及《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它要求我们必须学好基础法律知识,并 且要把它们融会贯通,运用到具体案件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二、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证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上,长期以来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弊病,其实,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模拟法庭”中,我们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庭审前,让原、被告双方进行了证据交换,开庭前,由书记员向旁听人员及双方当事人宣布法庭纪律,在庭审过程中,按照原告、被告的顺序进行了陈述、答辩、举证、质证、法庭询问、发表最后意见等,本次“模拟法庭”中,同学们投入的表现,营造了庄严的法庭氛围,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保障了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保障了庭审的顺利进行,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必要的庭审程序和规则。在“行政案件二的模拟法庭”中,我作为原告组成员,担任原告的代理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其他组员的配合下,较圆满地完成了庭审任务。在整个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加了解了程序对于实体的重要性,真正学到了法院庭审时所必须的程序、步骤,这对于我今后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证据是胜诉之王

在“行政案件二的模拟法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庭审中证据的重要性,在本次“模拟法庭”中所涉及的案例,是原告周红杰诉许昌县民政局的行政诉讼案件。首先,原告应当举出:

1、周红杰的身份证、户口簿;

2、周红杰的结婚证;

3、周红杰的离婚证;

4、原告 周红杰与第三人周董的离婚协议书;5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精神病司法鉴定委员会出具的司法鉴定书(其结论为原告罹患精神分裂症,签订离婚协议时正处于发病期)。被告答辩说原告与第三人周董签订的离婚协议书有效,这就需要举出支持上述答辩的相关证据。不论是原告,还是被告,谁的证据准备充分,谁就有可能掌握主动,最终获得法院的支持,取得胜诉。那么,应如何准备证据呢?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和把握证据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及与本案的关联性。一定要紧紧地围绕着证据的三性进行举证、质证,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增加了我们学习的乐趣

这次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搞得非常成功,不论是法庭的布置上,还是法官的服饰上,都十分到位。因此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大舞台,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让大家受益匪浅。在指导老师一丝不苟的指导下,在法官组、原告组、被告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模拟法庭课程再现了我国现阶段真实的审判活动全过程,让准备从事法律工作的同学们,获得了一次难忘的实践经历。总之,通过这次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我们学习的乐趣。

五、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通过这次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集中的法律实践场所和机会,让大家跳出格式化的法律条文和理论的框框,在实践中熟悉、掌握具体的运用法律过程,并在具体的运用法律过程中,巩 固已掌握的法律知识,促进了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具有可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具体实践能力,让书本中的理论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通过这次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大家的法律意识,使大家不仅培养和巩固了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还掌握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方法,缩短了法律教育与法律实践工作的距离,使我们较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差异,对继续学习法律有很大的帮助。

六、提高了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团队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等。我们要学会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见和开庭时进行法庭称述和辩论,这种能力不仅依赖于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而且依赖于对各种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这次模拟法庭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法律人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广泛的知识,要有综合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模拟法庭这门课程,拉近了法律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距离。使我的视野得到了开阔,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我认识到自己距离一名合格的法律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既然选择了前方,就要风雨无阻地昼夜兼程… …

09级法硕:韩希平

2011年11月23日

篇2:模拟法庭课程总结

法学一班

第三组

暴三虎1190301106 林

丽1190301092 张

璨1190301094 刘冰琰1190301100 刘超模1190301093 甘

露1190301091 柴亚东1190301107 院

《劳动模拟法庭》心得

模拟法庭课程总结

对于劳动模拟法庭最初的感觉,那就是浪费时间,搞不懂为什么还要在学生都在为将来而忙碌时,还要安排这样的课程。但是到了真正上这个课时,才发现自身还有许多需要提高。以前模拟法庭时,自己都是坐在下面做看客,总以为坐在上边就是照本宣科,很简单的一件事情。而这次课程,我做了一次仲裁员和法官,才体会到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做起来还是很难的,在把握整个审判的节奏上,在对案情审理时的提问上,都需要法官很高的业务素养,以及自身对法律的深刻理解。这次短暂的模拟法庭,让我深刻体会到实践出真知,平时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要会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纸上得来的终觉是浅的,多参加此类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暴三虎

这次的模拟法庭课程给我的心得体会:不仅在理论方面,也在实践方面有更深的体会。

从劳动模拟法庭的程序,以及法律理论的运用,在法庭模拟过程中,庭审准备、公布开庭、庭审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合议庭评议、公布判决,我在其中担任书记员的角色,看似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在庭前的双方当事人诉讼文书的送达,开庭的公告调查笔记的整理,证据的整理,庭审过程中的笔录整理,庭后诉讼文书的送达等一系列卷宗的整理,在别人眼里简单而轻松的角色其实背后也存在很多的繁杂而不易的一面。不过,大家也都很辛苦,既要写起诉书、答辩状,并且证据整理也是很复杂的工作,与当事人也要参与诉讼代理人的各种工作,在庭审过程中也要对对方当事人提出个各种问题进行解答,并且法官在主持整个模拟法庭中起到启动整个庭审的作用,并且在庭前庭后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确实,每个角色在一次庭审中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的。

——林丽

六次劳动模拟法庭课程,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刚考完司法考试,对法律理论和知识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次司法考试劳动法也占了不少知识,让我更加看到劳动法的重要性。劳动模拟法庭这门实践课,不仅能加深我们对劳动法律知识的了解,而且能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从事法律行业特别是劳动法行业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六次课中,我们去仲裁院和法院各旁听了一次,收获很大。然后就是我 2 们同学分组进行模拟仲裁和模拟法庭,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小组中各成员分工配合,我一次当被申请人,一次当申请人,两次案件不一样,让我站在不同位置,以不同的角度处理问题,多方位地学习了相关实践经验。

最后一次课,老师请来了一中院的一名法官,来给我们最后一次模拟法庭进行现场点评。这位法官不仅对当场模拟的情况进行了点评,而且结合自己的庭审经历和生活感悟给我们交流了一下,这可能是我经历的最有意义的一次专家点评。

总之,在这几周的劳动模拟法庭实践中,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感谢同学之间的帮助与合作,感谢学校对我们的支持,更感谢李老师的教导和付出,谢谢!——张璨

模拟法庭是一个全新的了解和认知法律的过程,体会法律威严,加深法学理论的重要方式,对我们学习和今后参加与法律相关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参加这次模拟法庭,使我更加了解了法律的神圣。使原有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亲身体会法律的运行,使我对整个法律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我们这次模拟法庭不仅仅培养了我们的个人能力,还增强了我们的团队精神。整个活动重提问、重交流、重讨论。而这正是我们将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素质。活动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定位,切实做好了自己的任务,所有的这些体会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使我懂得了个人能力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刘冰琰

这个课程给了我们很多学习的机会,在六次课中,我们进行了两个的观摩;实践性强,分组进行模拟仲裁和模拟法庭。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以及所有组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每一次的课堂任务,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运用了知识,同时通过组内成员间、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提升了个人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有很多的体会,首先是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态去学习,这会让我们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第二,要有团队意识,注意团队内的互助,这不仅能融洽团队关系,而且能使每个成员都参与,相互讨论、相互促进;第三,我们要懂的在工作、学习前制作一个完善的计划分工,让工作和学习顺利进行。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得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一颗团队的心去琢磨,去学习,为自己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刘朝模

劳动法作为我们学校和系里的特色课程,开的课较多,理论课基本把劳动法领域的课程充分囊括,但在此之前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上,虽然有些实践但远不如实际的仲裁和庭审来的真切。个人认为劳动模拟法庭的课程安排还是比较好的,一次冲裁旁听一次庭审旁听再加上一次仲裁模拟一次庭审模拟,这么一轮的课程下来,对于劳动冲裁和庭审的流程都能有个比较好了解,之后的模拟能通过之前的旁听把整个程序加以巩固和掌握,并且在模拟的过程中能将自己之前所学的内容学以致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并且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不过,在这个课程中,模拟的案件由于是复印的卷宗,查看起来较为费劲,并且将审判的案件拿来仲裁的模拟,并不能起到最大的模拟作用。但总体上看,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劳动模拟法庭这样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带来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门课程也有必要继续开下去并加以建设。——甘露

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大学生,特别是学习劳动法方向的法学学士,不但要刻苦学习法律理论知识,还要刻苦锻炼法律实务工作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为此,学校在大四上学期为我们开设了劳动模拟法庭这门课程,它为我们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提供了现实的途径。

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周课,但在李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一次去海淀仲裁院观摩,一次去海淀法院庭审旁听,都让我们亲自接触和了解了真正的劳动争议处理过程。我们同学分小组进行劳动争议仲裁模拟和法院庭审模拟,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处理劳动争议到了实践能力,更能加深我们对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体和程序内容的理解。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几周的课程是很有用的,虽然它安排在大四这个毕业或考研的关键时期。

具体来说,这次劳动模拟法庭课程的实践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李老师一丝不苟的指导下,在各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模拟仲裁和模拟法庭课程再现了我国现阶段真实的审判活动全过程,让准备从事法律工作的同学们,获得了一次难忘的实践经历。它不久提高了我们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加了我们学习的乐趣。

各小组通过两次劳动模拟仲裁和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使大家跳出格式化的法律条文和理论的框框,在实践中熟悉、掌握具体的运用法律过程,并在具体的运用法律过程中,巩固已掌握的法律知识,促进了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转 4 化为具有可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具体实践能力,让书本中的理论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通过这次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大家的法律意识,使大家不仅培养和巩固了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还掌握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方法,缩短了法律教育与法律实践工作的距离,使我们较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差异,对继续学习法律有很大的帮助。

特别是最后一节课,李老师请来了一中院的一名法官,他指导了另外两组同学的模拟法庭,并给以我们深刻的点评。他以自己的审判经历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他的那句话让我很有感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他告知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将来的法律实践中远远不够,要多经历多实践。碰巧的是我们那组模拟的“齐长利案”刚好是这位法官亲自审理的案件,他告诉我们该案的一些审理情况,以及他在该案中的心得看法,也让我对案件有了更深的认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劳动模拟法庭这门课程,拉近了法律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距离。使我的视野得到了开阔,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我认识到自己距离一名合格的法律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既然选择了前方,就要风雨无阻地一往无前。

——柴亚东

篇3:模拟法庭课程总结

一、开放性模拟法庭原则和特点

目前模拟法庭课程的设置主要存在独立课程模式、辅助性教学环节模式、集中实践环节模式、隐性课程模式[2]。隐性课程模式、辅助性教学环节模式忽视了模拟法庭课程的重要性和主体性, 集中实践环节和独立课程模式常因为没有观众、交流互动少, 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严肃性。

开放性模拟法庭是指通过开放性的时间、内容、组织、形式、参与人员和评价体系等特殊的制度设计使模拟法庭兼具法学课程设置和专业性的学生活动双重功能。本着“学生活动与教学课程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服务性与学习性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等原则进行组织。

1. 开放性的参与人员开放性模拟法庭的参与人员并不限于修习课程的同学, 而是鼓励更多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

法学专业各个年级的同学进行观摩或参与各种角色;法学专业以外的学生既可以作为事务的委托人参与, 也可以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积极聘请律师、法官和其他相关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评点和参与。开放性的参与人员给模拟法庭带来了更新鲜的思维方式和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渠道。模拟法庭的实施组织有模拟法院和模拟律所组成, 辅助组织则主要是法律援助队。法律援助队的功能是收集能够模拟的真实案例。

2. 开放性的时间。

开放性模拟法庭不再限于课程设置学期对案件进行模拟。而是在新生入学后, 即进行模拟法庭的观摩和准备。低年级的任务主要是“听”和“看”, 高年级的任务主要是在遇到有争议的热点案件或者真实纠纷时, 将案件模拟, 以供本校其他学生和法学低年级同学的观摩。在教师的安排下保证每周末均为法庭审判过程展示, 使模拟法庭学习过程贯穿于法学系学生整个大学生涯, 同时也丰富周末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3. 开放性的内容。

为了提高模拟法庭的质量, 模拟法庭所审理的案件不再限于教师指定的法院审结案件。而是丰富模拟法庭模拟对象, 社会热点的未决案件、学生本人和亲朋接触到的法律纠纷、实习基地提供的原始真实案件均可作为模拟法庭的模拟素材。开放性模拟法庭选择具有可争议性的案例, 尽量保持原始性, 学生通过对原始证据的分析进入角色, 然后让学生按照更加规范的法律程序进行模拟。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法庭规范和流程, 更重要的是帮助理顺学生处理法律事件的思路。

4. 开放性的评价。

开放性模拟法庭的评价机制也进行革新, 不再是墨守成规的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 而是采用开放性的评价策略。遵守平时与集中相结合, 两名以上教师评价, 观摩人员参与评价等原则对模拟法庭参与人员进行评价, 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首先评估主体多元化, 学生自己、教师、同学观摩人员参与评价。其次是评价对象全程化, 观摩过程、庭前准备过程、庭审过程均需要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区别化, 作为课程参与者的人员主要评价结果是学分和成绩, 作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 主要评价的结果是奖项 (包括最值得信任的法官、最佳组织者、十大优秀律师等) 。

二、开放性模拟法庭的独特价值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性模拟法庭所模拟的案例比较贴近生活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 学生更有学习兴趣, 爱听易记。学生身体力行的参与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放性模拟法庭的一些规则设置更是专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置, 不论是观看者还是直接参与者都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只是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前适应社会。

开放性模拟法庭案例一般都比较复杂、包含着纷繁复杂的细节,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对复杂事件的分析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开放性模拟法庭有利于学生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观察、了解、熟悉、直接参与真实的法律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学生上课只带耳朵听的状况, 给学生多说、多做、多跑创造更多机会, 使学生法学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得到结合, 使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得到的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 更有助于学生走出象牙塔, 全面提升对客观世界的接受力。开放性模拟法庭不但能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敏感度和分析力, 更能培养学生对事实的应变力和适应度, 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社会。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

中国法学教育长期忽视对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 即使有些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实际效果也难以保证, 因为职业伦理是思想素养, 不能靠直接的灌输而获得, 也不是靠说教而成就。开放性模拟法庭使学生成为真实案件中的角色, 使学生在真实的案件中体会法律的真谛和自己所肩负的正义, 使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职业道德标准, 坚定自己作为一种法律职业工作者所应有的行为操守和法律信仰, 确立刚正不阿、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忠于职守的法律职业伦理。

4. 校园效应: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开放性模拟法庭每周两场左右的公开模拟鼓励法科以外的学生参与和观看, 这一形式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启蒙和法律知识宣传上意义非凡。开放性模拟法庭能够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将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传达给受众, 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实现了课外法律修养的培育, 为形塑崇尚法治、信奉法律、权利本位的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一种崭新的模式。

三、开放性模拟法庭运作模式

1. 开放性模拟法庭基本流程。

开放性模拟法庭运行共分为六个阶段:法律环境创造阶段;模拟法庭诉讼参加人角色分配阶段;模拟法庭的案件委托与事实分析阶段;模拟法庭法律文书的制作、提交庭审提纲阶段;模拟法庭的公开开庭审理;模拟法庭的评价与反思。每次模拟之前要由宣传组策划和贴出海报, 吸引全校学生的观摩兴趣, 观摩的人数和现场评价作为记录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2. 开放性模拟法庭案例选定。

开放性模拟法庭选定案例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 案例真实、原始资料尽量齐备, 这样的案件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第二, 案例新颖、有趣, 这样的案例有助于提高参与热情和观看兴趣。第三, 案例难度适当, 案例太简单, 显得单调乏味;案例过于复杂, 会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第四, 案例要具有综合性, 案例涉及各个方面的多个法律知识点,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四、开放性模拟法庭的发展

1. 增加资金和硬件投入。

开放性的模拟法庭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和硬件设备投入, 模拟法庭课程教学相对理论课程教学的难度要大、付出的精力要多, 需要给予指导教师适当的补助费用, 以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特别是随着聘请校外指导老师 (如聘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到场指导) 的增多以及学生热情的高涨, 势必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现阶段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开放性模拟法庭教学发展的较大障碍。

2. 完善模拟法庭教学的制度设计。

开放性模拟法庭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能够保障模拟法庭正常运行的科学制度。没有刚性的制度保证, 开放性模拟法庭就会变成单纯的学生第二课堂, 甚至流于形式。必须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以及一些规程和流程相关的规范, 例如《模拟法庭课程指导要求》、《模拟法庭课程文书格式样本》、《模拟法庭课程材料归档管理办法》、《模拟法庭课程成绩考核办法》等等。另外, 还有一些保证运转的制式表格, 例如《开庭情况记录表》、《模拟法庭指导过程摘要》、《开庭过程摘要》、《模拟法庭观众投票记录表》、《教师评分表》等等。

3.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开放性模拟法庭的目标实现过程中, 高素质的师资是重要的环节。“丰富法学教师的实践经验是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必然要求。”[4]组织和指导开放性模拟法庭的教师不但需要具有理论知识, 还需要具有实践经验以及组织学生活动的热情和精力。但现阶段法学教师只能在理论教学之余指导学生, 时间和精力难以完全保证, 容易影响指导效果。因此, 优质师资队伍问题特别是既具有相当理论水平又具有司法实践经验的师资问题亟待解决。

4.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一直以来大学比较重视学生评价工作,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对学生课业和活动公正评价经验, 但是缺少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科学评价机制, 以及课程整体效果的评估制度。模拟法庭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 其评估更具有难度, 如何建立科学的开放性模拟法庭评估体系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合理的评估体系不仅直观的反映实践教学的状况, 而且课程方向与定位上起着导引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乐平.论高校模拟法庭课程建设[J].教育评论, 2010, (5) .

[2]于晓丽, 高云鹏“.模拟法庭”课程设置分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3]杨成.论地方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改革[J].前沿, 2010, (2) .

篇4:模拟法庭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

关键词:模拟法庭;教学;课程内容;课程化;吉林大学法学院

在对传统法学教育反思的基础上,以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为代表的法学实践教学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加以研究。模拟法庭教学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分析、查找和研究能力,强化法律思维和专业文书的写作,掌握庭审技巧和法庭礼仪等方面弥补传统法学教育的不足,是法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拟法庭教学对于法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推进模拟法庭教学课程化是当务之急,其中课程内容的设计是最核心的部分。目前,虽然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但还存在很多误区。从2010年起,吉林大学法学院开始探索模拟法庭的课程化教学,至2014年,历经十余场主办赛事、数十次参与国内外赛事的历练,模拟法庭课程内容设计基本完成,并以教学计划和教学部的组织形态加以保障,教学反馈良好。

一、课程内容设计意图纠正的几个问题

1. 误把教学组织流程当作课程内容

一些学校认为模拟法庭的课程内容包括如下步骤:案例选取、角色分配、诉状提交及交换、模拟庭审、点评及归档[1]。但从教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教学组织流程而非真正的教学内容。目前,很多学校组织模拟法庭教学活动,都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但是涉及案例分析、诉状写作这些专业内容都是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而活动的组织者——法学院校往往认为这些活动开展完毕就已经对模拟法庭进行了实质性的教学,这是一种误区。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而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也叫课程。在上述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学校对于教学流程的掌控,但是却未见知识、技能的传输、行为和习惯的培养,更未见师生的互动。况且,教学内容需要有教学标准、教材等一系列评价指标,单纯的教学活动安排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

2. 误把考核方式当作课程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模拟法庭的主要关注点是最后的模拟庭审并将其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而对庭审前的知识与技巧关注不足[2]。这里我们必须要意识到的是模拟庭审仅是模拟法庭的考核方式,即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准备,将自己对案件的掌握、证据的运用、诉状的写作、庭审的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在模拟庭审时予以展现,合议庭对学生在庭审过程中表现出的各方面素质予以评判和点评。不可否认,模拟庭审确实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而且相当重要,但它不是教学内容,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考核。一些学校认为只要开展模拟庭审就算是完成了教学活动,这是有失偏颇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师生的互动、信息的传递,但是它只是对模拟法庭中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的一种考核,而非是传授。

3. 误把理论知识当作课程内容

目前关于模拟法庭的教材很多,这些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不少是按照理论知识体系的思路将模拟法庭划分为民事模拟法庭、行政模拟法庭、刑事模拟法庭等,抑或是一审模拟法庭、二审模拟法庭、再审模拟法庭。在内容上也多涉及民法、行政法、刑法以及各种诉讼法的基本知识[3]。这种课程设计显然是受到了理论法学学科划分和知识体系的影响,仍是以理论知识为本、以法学体系为本,忽略了学生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未从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入手来设计模拟法庭课程内容。

二、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和特点

1. 设计思路

模拟法庭课程内容设计应当摆脱理论知识体系的影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职业角色为本。根据学生在模拟法庭中应当具备的相应技能,吉林大学法学院在五年的模拟法庭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用于所有类型模拟法庭教学的课程内容,并已将这套内容形成课程体系应用于各项赛事的实际指导中。这套体系的主要设计思路是:将三段论的分析方法有机地与模拟法庭教学结合并透视模拟法庭比赛的各阶段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和得到的技能训练,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包含案例分析的两条进路、案情掌握及训练、案例分析方法、法学研究、证据运用、诉状写作、庭审技巧。

2. 主要特点

一是思路转换。课程内容设计摆脱了理论知识体系的束缚,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从职业角色出发,摸索出模拟法庭教学组织的各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实现了思路转换。它依托于模拟法庭的教学组织流程,但又能够使之更加丰富和圆满,使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技能上得到系统的指导和训练。

二是贯彻始终、体系完整。这套课程内容在逻辑上自成体系,贯穿模拟法庭的始终,形成完整的体系。从案例发布到模拟庭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应当掌握的技能和接受的训练被一一透视出来并形成了完整的、贯彻始终的课程内容。最为难得的是它与理论知识体系界限分明,但又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三是以职业角色为本。课程内容设计秉承锻炼学生的职业思维、培养职业素养、打造职业形象的理念,完全以法学生的职业角色为本。通过训练,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普遍苏醒并且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也符合实践教学的宗旨。

四是吸收借鉴。课程内容不仅吸收了国内各个院校先进的经验,还总结了国外在相关赛事方面的具体做法。例如在诉状写作方面,借鉴了美国法学院通用的诉状写作格式并且结合中国法律文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授,使学生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五是演绎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采用大陆法系普遍使用的演绎方法,将三段论的逻辑思路有机地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一方面延续了与理论教学相一致的思维习惯,学生易于接受;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教学过程中的逻辑严谨性。

三、课程内容

1. 案例分析的两条进路——总论

案例分析的两条进路是指从宏观上向学生展示模拟法庭案例的横纵思维进路,是模拟法庭课程体系的总论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对案件处理的流程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从纵向来讲包括:案情掌握(感性小前提)—案例分析(理性小前提)—法学研究(大前提)—证据运用(结论)—诉状写作(体现)。

从横向来讲包括(如下表以故意杀人罪为例):

结论大前提(法学研究)小前提(案情掌握)

诉求(焦点)要件法律规定案件事实

故意杀人罪主体1.法源类型:

一次法律文献

二次法律文献

2.要求:

准确性、即时性、

权威性、全面性1.真实案件事实

2.有证据证明

3.有逻辑呈现

4.全面清晰

主观

客观

客体

通过横纵两条思路将案件所有的信息进行统摄,既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案件的进程、结构有所了解,又能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逻辑联系有初步的认识。这是一个基础课程,统领后续的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

2. 案情掌握的训练——感性小前提

纵观国内所有的法学院校,案情掌握这部分内容都是交由学生自行完成,然而每年在模拟庭审中都有学生在案情掌握上出问题,如不全面、不细致、较不准、不会用、不会表述等。经验告诉我们,案情掌握是模拟法庭的一个基础,是整个演绎思维中的小前提,学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无法对案情进行深入细致的掌握。所以,案情掌握训练理应成为模拟法庭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部分的授课内容主要有模拟法庭案件与真实案件的差别、案情掌握的方法等。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有信息集合法(即先让一名学生陈述案件的主要信息,其后由其它同学补充,通过几轮补充最终将案情补充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在案情掌握方面的不全面、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六要素训练法(即运用记叙文六要素的方式训练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掌握案情)和错时训练法(即让学生利用1—15分不等的时间总结提炼案情,展现案件的不同层次,灵活掌握案情)。

3. 案例分析方法的训练——理性小前提

在对案件事实掌握的基础上,就进入到案例分析的阶段。案例分析也是演绎推理中的小前提,它是在之前的案情掌握基础上对案件情况做出的初步整理,因此我们也将这个过程称之为理性小前提。我院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训练方式——法律关系分析法,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案件中存在哪些法律关系;

(2)明确争议的核心法律关系——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二者关系如何;

(3)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4)考察法律关系的要素——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5)是否发生变更、消灭的法律后果——找到变更、消灭的原因。

4. 法学研究的训练——大前提

法学研究是演绎推理中的大前提,是整个案件思路展开、论证的基础,也是考察学生法学理论延展能力最核心的环节。通常情况下,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基础,但是将法学基础整合为案情所需要的法律知识是需要训练的。这部分我们设计的课程主要有:

第一,明确法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要让学生明白法学研究是为了解决整个论证的大前提,是整个论证的基础。法学研究要满足准确性、即时性、权威性和全面性四方面的要求。

第二,掌握“大前提”包括的内容及权重。法学文献是以不同的载体表现出来的,如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案例、学者观点、著作、文献等等。它们具有不同地位(一次法律文献和二次法律文献),在使用中也有着严格的次序要求以突显法律的严谨性。学生必须要对这部分内容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在使用法律文献的时候比较容易出错。

第三,熟练利用各种资源查找案件的“大前提”。目前网络数据库发达,每个数据库的特点、检索习惯各不相同,在浩如烟缈的数据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据检索能力。通过训练,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westlaw、lexisnexis、heinonline以及一些中文数据库,法律检索能力普遍提高。

第四,准确总结和提炼出案例需要的法律“依据”。学生对什么是法学研究有了初步认识,掌握了各种搜集信息的方法后,面对庞杂的信息如何总结、提炼和应用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5. 证据运用的训练——结论

在学生掌握了案件事实和必备的法律知识之后,就应当进行证据运用方面的训练。这部分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大前提和小前提结合起来的能力,主要包括:(1)模拟法庭证据的独特性。模拟法庭毕竟是模拟的案件,虽然尽量做到来源于真实案件,但为了照顾比赛的需要一般要经过加工,体现在证据上,与真实案件不同的是,除了案件提供的证据之外,一部分案件事实是可以被当作证据使用的,因此如何甄别案件信息、运用证据也是考察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2)证据三性及证据链条。对已经学习过证据法的学生,在这部分能体验到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是如何与真实案件关联、互动并且影响案件进程和结果的。要让学生明白各证据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根链条,彼此相连接和印证,并缺一不可,否则无法还原案件事实,也无法实现论证目的。(3)证据目录的制作。在学生掌握了大前提、小前提以及运用证据的相关技能之后,我们会对证据目录的制作加以引导,由学生自行完成。证据目录能反映出学生对案件事实、法律依据和证据运用的掌握情况。

6. 诉状写作的训练

在诉状写作上,我院引进了美国法学院推荐的IRAC(即:I是issue、R是rules、A是analysis、C是conclusion)诉状写作范式,结合中国法律文书写作的特点对IRAC写作结构进行了细化,总结出各部分的功能、写作方法、常见错误、问题避免。这种诉状写作方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直接带领我院“理律杯”竞赛队伍在2013年获得了全国最佳起诉状的荣誉。

7. 庭审技巧的训练

庭审技巧的训练被放在了所有工作完成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对已经形成的诉讼思路、所掌握的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进行清晰流畅的表达,是一种职业状态的训练。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该项训练的重要性和技巧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我们也编写了相应的大纲:(1)庭审技巧的重要性和目的。庭审技巧的训练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以职业状态将法学功底和法律运用能力展现出来,很多学生不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认为只要有一个强大而有力的论证思路和逻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事实上,模拟庭审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以职业的状态将之前准备的内容表达出来。因此,关于案件实质方面的准备很重要,庭上的表达更重要,两者缺一不可。(2)口头发言稿的准备。一般的模拟法庭比赛都会要求选手提交诉状,篇幅都很大,但是在模拟庭审过程中,无论是陈述阶段还是辩论阶段留给选手的时间都十分有限,因此如何将一份全面完整的诉状转化成庭审时的发言稿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对诉状与发言稿的关系、诉状和发言稿的转化、工具的运用(如颜色分层法、巧妙运用批注和注释等技巧)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差异,争取在庭审中更好地展现自己。(3)陈述阶段。陈述阶段一般是针对发言稿进行发言,此阶段要求学生对语速、时间都有很强的控制能力,由于法官可以随时打断和介入提问,所以抗打断能力和随时总结能力也是必备的技能,在陈述环节对上述四方面都需要做好充分的训练。(4)辩论阶段。辩论阶段涉及双方的交锋,因此立足己方观点显得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从事实、法律和逻辑等方面指出对方的问题就会使这个环节更加的饱满。通常由于辩论环节的针对性,选手的情绪过于饱满或者语言过于激烈的情况也经常存在,因此,这部分还要训练学生的良性沟通能力。(5)复赛阶段。每个比赛都会有队伍晋级到八强、四强,最终进入决赛,通常八强之后的比赛被我们称为复赛。复赛阶段由于法官对案件越来越熟悉,也见过很多比赛队伍,经过若干次初赛的磨练,此时对于案件的要求会有一些变化,不再局限于证据、案情、法律等一些基本问题或者逻辑的阐述。这阶段的法官(主要由学者、实务专家构成)更愿意和参赛选手针对法律问题展开讨论。如果说初赛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复赛就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如果学生仍局限于对法条的运用、证据的使用、案情的理解已经远远不够了,还需要对法律问题背后的法学理论有深入的认知。这里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提点,感受初赛和复赛的不同,提早做准备。(6)法庭礼仪。法庭礼仪的训练主要包括三方面:语言、仪表和仪态。这部分最有效的训练方式就是录像回放式,让选手置身事外来看待自己的庭审表现,从而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清醒的认识。

这种系统的庭审技巧培训不仅帮助我们在2013—2014年重大比赛中获得了3个最佳辩手的席位,还帮助学生收获了自信。

参考文献:

[1] 李乐平. 课程论视阈中的高校模拟法庭课程教学[J].教育评论,2010(5).

[2] 陈兵. 法学教育应推进模拟法庭教学课程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13(4).

[3] 栾东. 论模拟法庭课程教学[J]. 辽宁师专学报,2007(5).

篇5:模拟法庭活动总结

对于本次我们的模拟法庭实践活动,从 5月18日接到通知,到6月19日公演完毕,整整两个月的实践。在这当中,我们经历了寻找案件、活动策划、确定演员及其他分工,编写剧本及反复修改、多次排练、指导老师亲临指导等等过程,加上后面的后期制作,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走过。回首这段历程,有我们洒过的辛勤的汗水、也穿插着我们经历过的一些小挫折,但更多的是经过实践的磨练而得到的收获。

一、 走过的路

前面说了,这次模拟法庭包括后期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期末考快要来临的时候,抱着一颗对知识的渴求之心,开始着手准备模拟法庭了。经过同学们的积极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我们的案件——保险合同诈骗案。之后我们就开始了整个活动的策划,确定演员和分工,及编写剧本。最辛苦的是我们长达6次的反复排练,同学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不辞辛苦,不论风吹雨打、白天早上,只要时间允许,就随时准备排练。到公演圆满结束那天,我们才知道,付出的没有白费。当然,这其中不能忘记指导老师的功劳。

二、 收获及一些不足

付出就有回报,这次模拟法庭我们班的收获如下:

1. 对庭审程序更加地熟悉。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我们同学才发现,尽管以前有过对刑事诉讼法的学习,大家的成绩都还凑和,但实践方面的不足还是让我们对刑庭的程序很陌生。在编写剧本的时候,我们就出现过了一些争吵,大家各执己见,各不让步。最后还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才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最终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在编写剧本,以及多次排练过程中,所有的同学都对庭审程序有过更加深刻的了解。

2. 对法庭中各个角色有了切身体会。尽管学院以前也举办过模拟法庭活动,但是对于本班的同学来说,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参加模拟法庭活动。同学们在确定角色的那一天,就开始准备自己在法庭上的材料。首先,公诉人和合议庭成员开始了整体剧本的框架设计。公诉人制作证据,撰写公诉意见;审判长和审判员们开始准备法庭上的各种提问;辩护人开始编写辩护词,其中,为了写好辩护词,还仔细研究了案件中各自委托人的细节,参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一些定罪量刑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为了做好法庭辩论环节,公诉人和辩护人还多次进行交流讨论,相互交换意见,加强了法庭辩论的锻炼。其他角色也对各自的角色有了理解,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同学喜欢上了自己的角色,也明确了自己将来要走的路。

3. 一些不足。在这次活动中同样认识到了一些不足,比如认识到自己平时太过拘泥于课本,缺乏对实践的了解;在法庭准备当中,过于注意法庭上的事项,对法庭外的程序诸如审问、侦察等尚缺乏了解;另外,同学们在做自己角色的时候缺乏在实践中应有的那种对所担任角色的负责精神,大家只希望把模拟法庭做好,却忽略了角色中应有的职业精神,比如,辩护人缺乏和自己的委托人交流,被告不积极为自己辩护等等。这些和现实中的法庭有很大出入,也需要日后改进。

篇6:模拟法庭活动总结

指导教师:吴玉霞

会长:李玲

联系电话:***

法律协会模拟法庭活动活动总结

一、活动内容

同时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本协会在6月13号晚六点在模拟法庭教室举行本次活动。

二、活动主题

“维护消费者权益,你我共参与”

三、活动目的

为了弘扬法治思想,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我们法律协会在本学期例行继续举办法协特色活动——模拟法庭。通过这次模拟法庭活动让大家了解法庭审理案件的整个流程和细节,对我们进行模拟审判训练,在具备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务实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了解在生活中维权的方法及途径和程序。

四、活动背景(准备活动)

法律文化传播在社会与法学院中是一项重要活动,随着新《消费者保护法》的颁布,我们这次模拟法庭活动以民事消费者维权案件为主要活动,讲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维权的案件。本次主要围绕作为一名消费者在面对侵权时候应该如何做,如何维权,在以后面对侵权行为时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活动流程

1、提前做好准备,让参与的同学熟读稿子

2、做好宣传工作,在各个地方张贴宣传单及海报 3、6点活动正式开始,成员开始辩护

4、活动结束,整理现场

六、活动意义 增加学生的法律文化知识。通过现场表演的方式,使同学们能 真实受到法律文化的熏陶,使同学们产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法律修养,以保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利益摩,直接促进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使活动获得圆满成功.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很多不足: 宣传力度不够。当晚到场人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以后应当继 续加强与宣传部的联系与沟通,给他们更多的准备时间,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角色服装不够正式。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好的策划,社活动更丰富。

法律协会

篇7:模拟法庭总结

XX电大XX级法律事务XX

我是XX电大2009年法律专科班学员,根据峨边电大文件精神,我们于2011年3月中旬至5月上旬开展了“模拟法庭”实践活动,现将此次“模拟法庭”活动的具体情况、成绩总结如下:

为将此次实践活动开展成功,峨边工作站老师首先组织我们观看了“模拟法庭”光盘和本校往届学员实习、实作的“模拟法庭”光盘。使我们对“模拟法庭”有了直观的印象,坚定了我们搞好此次“模拟法庭”实习活动的信心。并通过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总结他们存在的不足,为我们的“模拟法庭”演练打好了基础。在观看时我认真听、认真看、认真分析、认真记录下庭审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以及法庭辩论的过程。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还在县法院观摩了法庭现场庭审,老师让我们的学员在模拟前观摩现场庭审,是让我们更能真实的感受到法庭的氛围,以便在模拟法庭中更能掌握好各个环节。观摩完后,指导老师组织我们进行了讨论,让我们都谈了自己的观摩感受和收获,并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要严格按照

正规程序走完整个“模拟法庭”。

在经过收集和分析案例后,我们确定我模拟法庭的案例。由我作为法警,虽然我作为法警在庭审过程中工作量不多,但我仍和小组成员作了充分细致的准备,作到对案情清楚,对庭审过程分工明确。

模拟法庭正式开始后,由书记员宣读法庭记录,请点当事人及代理人,公诉人到庭情况后,报告审判长可以开庭,由审判长宣布此案开庭。

开庭后,由公诉人向法庭宣读了起诉状,阐明了案件事实、理由及诉讼请求,被告进行了答辩。在查明事实后,审判长宣布进行了法庭辩论,在辩论阶段主要是根据查明的事实,各方阐明各自的观点。

辩论结束,各事实清楚,经合议庭合议后,审判长作出判决,并交待当事人上诉权利,到此整个“模拟法庭”演练就全部完成。

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审理此案,使我认识到庭审活动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一项活动,它是在审判长的组织、指挥下进行的,在庭审期间不允许有人扰乱秩序,否则将会受到法庭的惩罚。不遵守法庭纪律,就是对法律的尊重。审判权是一项国家赋予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干涉。当然,法律赋予的这项权利是为人民群众办事,服务的,要站在公正的立场审理案件,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要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充分发挥这一职能作用,不能受任何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干涉。

通过模拟法庭活动的开展,使我更加认识到,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要熟练掌握庭审活动程序,首先核对当事人基本情况,交待诉讼权利,回避权利,法庭调查,由原告陈诉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被告进行答辩,法庭调查结束后,进行法庭辩论,直至判决。在庭审过程中,程序要公正合法,否则有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所以一定要注意其合法性,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审理案件,做到各个环节都要依法办理。

此交模拟法庭演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进一步熟悉我国法律、法规,作到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较为熟练地加以运用,培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建立后,顺利通过该项考试,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通过模拟法庭审理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安排和耐心指导。

篇8:模拟法庭课程总结

一、现状与分析

现在全国大多数法学院校既有课程的开设情况,无非是技能大赛、活动安排,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一直以来,我国法学教育比较偏重法学理论的传授,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培养出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模拟法庭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开展程度参差不齐。传统的法学教育比较偏重对法学理论的传授,其预设目标是给学生传授一套所谓严谨推理的法律解释方法与获得现有法规的系统知识,即双基训练。实践教学的相对薄弱,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政法院校毕业生在法学理论和司法能力上不对称,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近年来法学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不多。即使通过在现实中做起案件也是捉襟见肘,甚至有法学博士不会做案子的现象。

二、问题的提出

目前,全国各大法学院均有模拟法庭实训教学的开展,但都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计划。具体该占多少学分?放哪个学期进行?也没有教学大纲可遵循,完全由各个部门法的教师自主安排,随机性大,不具有系统性。甚至,有的教师并不认为模拟法庭是教学,而把其作为活动来安排,由于缺乏事前计划指导,受事中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得模拟法庭教学的开展称为鸡肋教学,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也是缺乏,甚至存在重叠的情况。每个学校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指导书,没有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一般是教授哪一门部门法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安排的需要,安排某次模拟法庭教学,有的教学时间紧张,索性就直接不作时间安排。

三、模拟法庭实训课程设置建议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法律人才。以南昌理工学院政法学院的经验为蓝本,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以下谈谈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一)模拟法庭实训课程之目标与原则

结合法学专业的专业能力要求和就业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法学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等),拟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提出以下具体目标:

1.流利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具有现场演说的胆识。

2.扎实的文字功底。掌握法律文书的基本要领,能写出符合格式规范的司法文书;熟悉公司法律文件的制作。

3. 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迅速的判断力。针对当事人的口述简易案情,能够准确判断纠纷的焦点和法律关系的类别, 并且能够迅速地给出正确的解决纠纷的宏观指引。

4.社会调研能力。能拟定调查对象, 选定范围开展材料的收集、处理和提炼。 最后完成调查报告并给出结论及对策。

5.熟练掌握庭审程序,熟悉律师办案流程,积累律师实务经验。

其课程设置之基本原则也有分年级训练的原则,以班为单位分小组训练原则,集中学习与分散练习的原则,普及训练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校内学习与校外观摩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自己训练与老师辅导相结合的原则,训练与竞赛相结合注重效果的原则。以求做到人人参与训练,个个提高技能,提升技能训练的质量。

(二)训练形式与内容

训练的形式可以依据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各自相机调整,我院多年的分年级训练法,已得到成果的检验,是一种可值得借鉴的成功方法。鉴于一年级新生刚刚接触法学,其模拟法庭的课程设置仅仅针对庭上辩论内容:司法口才、案例分析和法律文书。其中,司法口才又包括沟通、谈判技巧、疑案辩论。在二年级的时候,可以结合实战经验的积累程度开展进一步的内容,比如:司法口才、案例分析、模拟审判和法律文书。其中司法口才包括法制宣讲和疑案辩论。法学三年级学生训练和开设的科目可以根据其接触的科目有所取舍,出于是大三学生已经对法学有所熟知的考量,其模拟法庭专业训练内容可以设置为:法律文书写作、司法口才、案例分析、证据实务。其中法律文书写作包括诉讼文书写作、公司法律文件制作;其中,司法口才包括沟通、谈判技巧、疑案辩论。

(三)具体项目内容

1.模拟审判———熟悉庭审基本程序、 应用专业知识的技能训练。模拟法庭课程设置中模拟审判是其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的意义和价值是本门课程开展的基础,同时还能巩固和加深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司法实践能力,为从事法律工作和法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该实践环节的基本训练, 使学生初步熟悉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增强法学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选择典型案例使其存在更具味道,这就要求学生要扮演不同角色,接受不同的挑战,模拟审判,演示庭审程序、法律关系认定、法律文书宣读、举证、质证和证据认定、法庭辩论、判决等整个庭审环节,然后根据其表现综合评定等级。或者分小组举行公开模拟审判活动,通过各个小组公开汇演状况评定等级,给出学生分数。

正因为模拟法庭的开展,才可以使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又到实践的轮回流转,使其在模拟法庭课程设置中体现其价值所在。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庭审的基本程序,其包括庭审前程序、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调解、判决;还要能够知晓不同角色,有审判人员、代理人和证人等等基本要求,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是否可以达到基本要求,是否较为流畅、充实地组织审判,从而来评定成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课程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小点:在庭审程序中:开庭、审理、判决的程序是否规范;法律关系认定中,分析法律关系性质,是否能准确把握争议焦点和纠纷关键。证据实务中,是否熟悉如何举证、质证以及证据认定。法庭辩论中是否把握纠纷关键,围绕争议焦点陈述己见、反驳他论。法律文书的开展是否熟悉起诉书、 答辩状、代理词、辩护词、判决书等常用法律文书的基本写作。

2. 法律文书写作———诉讼文书和公司法律文件制作技能训练。扎实的文字功底,称“笔杆子”,是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熟悉主要的诉讼文书写作和公司法律文件的制作是法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诉讼文书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能写出符合规范的诉讼文书,熟悉和熟练各种公司法律文件的制作,如公司章程、合同起草等,既可有效地应用、检验实体法学习的知识,也可训练技能,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技能、素质。 通过考核的方式使学生在法律文书写作这一块有所成长。可要求学生熟练写出某一个已学过的法律文书,例如民事起诉书、刑事判决书等。有考核即应有其标准。考核的具体标准可根据年级的高低有所差距,具体的标准是:应符合基本的格式要求和内容。例如民事起诉状应由首部、正文、尾部组成,首部包括文书名称、原被告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址等基本情况,正文包括诉讼请求、事实及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等,尾部包括致送法院名称、起诉状副本份数、起诉人签章、 起诉日期等。由于各个文书要求不同,而且均有基本格式、内容要求,因此,应根据基本格式内容进行考核,这里不赘述。 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从而可以通过这不间断的训练,不间断的模拟实践,可以使学生熟悉主要类型的诉讼文书的格式和基本规范,能够写出符合格式规范和基本要求的诉讼文书。

模拟法庭课程中法律文书写作的训练其内容包括:民事起诉书、上诉书、民事答辩状、民事代理词、判决书以及刑事判决书的格式、规范与写作等等。其要求可以总结为三个小点:结合学生职业前景和课程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主要诉讼文书类型;熟悉各种诉讼文书的性质、特点及格式要求等;能够达到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写出符合格式规范的诉讼文书。

公司法律文件制作训练课程设置基本与之前所述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3.司法口才———沟通、谈判技巧以及疑案辩论技能训练。在现实司法实践中, 司法工作对于口才的要求愈来愈高。好的口才,成了司法工作中正确运用法律、 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就法学学科性质而言,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谈判技巧以及辩论才能是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此项技能具有长期性,需要持续阶段地培养和锻炼,因此适合在法学本科阶段进行学习。从基础的演讲、沟通、谈判、法庭辩论逐步深入。模拟法庭课程的设置对此是不容忽视的一块。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口才能力。要求在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法制宣传、庭审程序中注意法律语言的使用,能够做到准确、流畅、清晰表达思想,具有很好的逻辑性、条理性和说服力。可以结合专业实际,选择主题进行演讲(有准备的和即席的),要求主题突出、内容充实、层次清楚、法律语言准确、 流利。另外,辩论语言技巧、分析、反驳和应变能力理论学习中需要了解辩论语言的技巧,初步具备分析,反驳和应变的能力;在疑难案例的辩论:要求准确定性、 抓住关键、清晰表达,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运用法律语言的能力,可通过具体选取某一个场景(情景)要求学生进行法制宣讲、法庭辩论或者当事人接待情景模拟等训练,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具体场景, 结合所学知识,灵活组织语言予以表达。 例如,可针对具体对象就所学知识进行法制宣传、演讲,宣传演讲的主题明确、 中心突出、选材得体、符合基本逻辑,语言较为准确、生动,表达得体、大方。法庭辩论能够抓住争议焦点,有效组织语言, 摆事实、讲道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结合以上因素来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4.案例分析———分析、掌握信息和应用专业知识的技能训练。案例分析是法学学科理论联系实践、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一项技能,案例分析能力因而是法学学科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通过案例分析的基本训练,可以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体、牢固地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并灵活应用。模拟法庭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其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 同时通过信息的分析,掌握基本的办案原理和法律思维,具备初步的司法实务能力。在模拟法庭课程设置中,其主要考察学生分析信息、掌握法律关系以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可通过给定案例书面分析、疑难案例现场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信息分析、知识应用的技能。同样,依据学生运用实体法律关系的分析,明确纠纷的性质以及涉及的法律知识点,并且能够较好把握案例(法律纠纷)的关键点(争议焦点、胜负关键事实、证据)。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基本内容可以分为案例实体法律关系分析和疑难案例专题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把握法律关系这条红线,准确认定案件(纠纷)法律关系的性质、争议的焦点,应用实体法律知识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出法律意见或建议。 (1)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理论知识讲解,如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刑事犯罪四构成要件等。要求能够熟练掌握民事、行政、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准确而迅速地应用于具体案例分析中。 (2)具体案例联系。选择较为典型的、来自生活实际的案例(法律纠纷),要求学生根据法律关系的要素以及之前的案例讲解,分析案例的法律关系,摸索法律关系认定方法、思路以及注意事项等。疑难案例的专题讨论,可以通过疑难案例的专题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信息、掌握法律纠纷关键以及应用实体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律纠纷的技能。一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采取独立分析、分组讨论、集体探讨以及指导老师点评(或专家点评)的方式,要求人人发言,注重总结和提高。二是组织学生观看典型案例电教片,要求谈心得体会或者进行模拟再现,把握案例分析的精髓。三是研习典型案例的法院判决。通过典型案例法院判决书的学习,体会其对法律关系的认定、争议焦点的把握。

5.证据实务———熟悉证据基本规则、 具备证据意识的技能训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纠纷处理、法律救济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查明、证实事实,证据关键。无论是公民个人权益维护、法律工作者提供法律服务,还是人民法院的审判都强调对证据的问题。模拟法庭课程实践环节的基本训练,旨在使学生掌握证据的含义(三性)、种类及其效力情形,熟悉举证、质证、认证的基本规范,从而具备基本的证据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可选择某一份或几份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要求学生辨别是否构成该案的证据,为何种证据,效力如何; 或者通过具体案例要求学生在庭审中演示如何举证、质证和证据认定。第一种方式要求学生准确说出是否构成本案的证据(即依据证据的三性:客观性、关联性、 合法性来判断);证据的类型(如属于书证还是物证,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等) 以及其法定效力。第二种方式,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案件的法庭调查、判决等庭审环节独立进行证据演示,能够熟练举证(例如陈述有几份证据,什么证据,证据的内容,证据的来源以及意图证明的事实等)、质证(根据证据的来源、客观性、 关联性来质疑是否能够构成证据以及证据的效率状况)以及认证(审判人员证据及其效力认定、理由),做到基本程序熟悉、语言较为正确、流畅。可以根据以上两种考核形式,结合其表现综合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级。

结合具体事例讲解证据认定的基本因素,实地演示基本的操作规则。如何固定证据,如何保护犯罪现场,证据的认定即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的认定,证据的基本种类及其效力。证据是案件的生命,其决定着案件的走向和成败。 因而,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必须对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周密细致的审查判断,只有依靠确实充分的证据,才能正确处理案件。

上一篇:优秀先进班组事迹材料下一篇:大型分析仪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