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污水处理工作人员职责及安全防护制度

2024-05-09

医疗污水处理工作人员职责及安全防护制度(精选7篇)

篇1:医疗污水处理工作人员职责及安全防护制度

污水处理操作人员 岗位职责及安全防护防护制度

一、岗位操作人员安全职责

1.必须经过技术培训、生产实践和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违章作业,并制止他人的违章作业;

3.精心操作,严格控制工艺条件,原始记录整洁,准确可靠;

4.按时巡回检查,发现异常及处理;发生事故要正确分析判断、处理,并及时汇报;

5.加强设备维护,经常保持作业场所卫生、整洁; 6.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各种防护用品和器具; 7.有权拒绝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

二、常见事故与安全卫生对策 1.常见事故与危害

a.污水处理设施配置的电器设备很多,如不注意安全会发生触电事故,造成人身伤害;

b.污废水池、检查井易产生和积累有毒有害气体,清理废水池、井下清淤时,如防范措施不当,易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c.未按操作规程和设备检修程序进行生产巡查以及设备检修时,易发生设备事故;

d.长期接触污废水、污泥等污染物,如卫生防护不当,易感染各种病菌、严重者可能会发生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e.机械设备运转产生噪声污染,应采取防噪减震措施,降低对身体的危害。

2.废水处理设施安全对策

(1)机械操作中的安全措施

严格按操作规程对运转的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动手进行检修时关上开关,在修理机械设备有时需要将设备拆卸,因拆卸在地面产生较大孔洞时要加盖。在狭小场所进行检修时,要即使无旋转设备也存在危险,要采取人员防护措施。(2)电器操作中的安全措施 a.防触电

要严格遵守电器设备的安全操作,严格对电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b.配电房及泵房

在配电室特别是高压电室内,要禁止非操作人员进入,同时要建立危险标志;

c.停电作业

对设备及线路进行检修时,要将电源断开后在进行作业; d.信号表示

各种报警装置,必须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否则发生异常时无法起使用。

3.对缺氧与中毒危险的防止

污水和污泥中生长的微生物,在吸收和分解周围有机物时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并生产二氧化碳等气体。另一方面,如果是变成厌氧状态,由于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生成硫化氢。这样在通风不畅的情况下会导致缺氧,有时候还会生产硫化氢中毒。

防止事故发生采取措施,注意对测定仪器、通风装置、毒气面具等仪器及设备进行检查,经常监测工作环境硫化氢浓度。

4.防止氯气中毒

医院废水采用二氧化氯消毒,会有氯气逸出的可能,氯气有很强的毒性,要加以注意防范。

a.为了应付氯气泄漏事故,在加氯气时要设置防止泄漏的罩子、填料、橡胶手套、橡胶鞋、小、橡胶防护服、毒气面罩、聚乙烯板等防护工具;

b.如发生轻度的氯气中毒时,要在空气清新的地方休息并服用止咳糖浆等药剂,感到眼睛痛时,要用清水清洗眼睛15分钟左右。

5.防止药品中毒

在污水处理中,要使用次氯酸钠、盐酸、氢氧化钠等危险药品。这些药品在与人体接触时会发生危害,这些药品在运行时溢流出设备时会到带来危险,在使用时要特别小心。a.使用时要戴橡胶手套、橡胶鞋、橡胶围裙等保护用具; b.注意不要使药品与皮肤接触、眼睛、衣服等接触; c.不慎沾上立即用清水冲洗; 6.防溺水和高空作业

a.废水池必须有栏杆,栏杆在1.2米;

b.废水池管理工不能随便越栏工作,越栏工作者必须穿好救生衣并有人监护;

c.池上走道不能太滑,也不能太低。铁棚、池盖、井盖如有腐蚀损坏,要及时调换。

7.防火防爆

a.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b.配备专用灭火有效的消防器材、安全保险装置和设施,专人负责,确保其时刻处于良好状态;

c.消除火源; d.控制易爆物。

污水处理人员安全防护规定

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雾气、水气等都能传播细菌和病毒。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免疫保护都会减少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机会。防御细菌和病毒感染最好的办法是具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防护效果需依靠良好的人个卫生习惯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执导:

1、处理污水、处理清洗格栅栅渣、排除污泥,或做其他直接接触污水和污泥的操作时都要戴口罩、胶皮手套和工作服,必要时需戴护目镜。

2、手被划伤、烧伤或皮肤破损时,要戴手套工作。

3、工作完成后,要用热水和肥皂彻底洗手。

4、指甲要短,要用小刷子洗掉指甲上的异物。

5、把干净衣服、上班更换的衣服与用过的工作服分开放置。

6、工作时若受伤应及时上报并接受紧急处理。

篇2:医疗污水处理工作人员职责及安全防护制度

为加强员工自我防护和安全意识,提高医疗废物处理人员个人防护能力,特制定我院医疗废物处理人员个人安全制度,相关人员须严格执行。

1、工作人员配备防护用品(工作服、防水围裙、橡胶手套、防水靴、口罩、帽子等)。

2、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

3、运送医疗垃圾做到防泄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使用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4、接触人员在疗垃圾的过程中必须着工作服、佩戴橡胶手套、口罩;工作结束后认真洗手,更换衣服。

5、取出垃圾袋时要拿垃圾袋的上部,不要拿垃圾袋的侧部,防止扎伤自己,装车时垃圾袋尽量不要超出车的边缘,防止在运送过程中碰及到他人。

6、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医疗废物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一旦发生刺伤、擦伤等职业暴露时按职业暴露要求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根据种类与受伤害程度,采取相应应急措施,跟踪随访。

篇3:医疗污水处理工作人员职责及安全防护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0月在我院142名职工中, 随机抽取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100名为调查对象, 抽样率70%。

1.2 方法

采用预先设计好的《诊疗行为调查表》对以上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学习医疗法规、条例有无必要, 曾认真学习过哪些法律法规。是否能加强临床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对病人的服务态度是否有改善, 是否出于自愿, 还是被动。是否在诊疗过程中, 整天恐惧、担忧医疗纠纷的出现。是否采取过一些消极的防御性诊疗行为 (回避疑难、高危患者) 等。是否对医师职业有些不适应, 有无转行的想法等。调查形式采用填写问卷的形式, 先详细讲解答卷要求, 后由被调查者以无记名形式单独填写, 20min交卷。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

2.1.1 职业类别内科19人, 占19%;

外科19人, 占19%;妇产科18人, 占18%;儿科1人, 占1%;急诊科10人, 占10%;麻醉科7人, 占7%;五官科3人, 占3%;药剂科10人, 占10%;医技科6人, 占6%;口腔科4人, 占4%;中医科3人, 占3%。

2.1.2 职称高级职称3人, 中级职称29人, 初级职称68人。

医师50人, 占50%;药师10人, 占10%, 护士40人, 占40%。

2.1.3 性别及年龄男45人, 女65人;

23~29岁30人, 30~39岁50人, 40~49岁15人, 50~59岁5人。

2.2 结果

《条例》实施后, 我院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了较大改变, 具体表现为:60%的人认为医疗事故行政处理对医务人员具有广泛的教育警示作用,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 应该加强有关法律的学习;为了减少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消除医疗事故对医生造成的恐惧、担忧, 80%的人加强了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学习;为了降低因服务质量差导致的医疗纠纷, 95%的人明显改善了服务态度;为保护自我, 规避风险, 83%的人员采取了防御性诊疗行为, 故意回避和躲避一些疑难危重患者;6%的人员因对《条例》中的部分规定不理解, 有辞职、转行的想法。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 《条例》实施后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些变化对医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些却可能阻碍医学的发展。故此, 我们应对其不利于医学发展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研究对策。

3.1 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近年, 面对医疗纠纷频发, 患者维权过度的情形, 医务人员却对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相对薄弱。因此, 医务人员既要懂医, 更要克服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认真学习《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增强法律意识, 用法律规范医疗行为, 是顺应时代变化、把握时代脉搏是最明智之举。由调查可知, 我院医务人员已逐渐注意到法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医疗行为的影响, 60%的人表示了强烈学习法律的意愿。这种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进步, 既能保护自己, 也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我们应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法律、法规培训, 使医生了解、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在日常工作中, 严格遵循三级查房制度、会诊、转诊、疑难病例讨论、术前讨论、知情同意等原始医学文书的记录和签字制度。让制度规范诊疗行为, 防范医疗纠纷。规范医疗行为、依法行医已不仅是医学科学本身的要求, 同时已成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法定义务[1]。

3.2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不够完善的、不断发展的人文学科。从医疗发展的轨迹看, 在许多方面与法律制度对医学的要求存在着不适应的地方。如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等的认识是有限的, 对疾病的治疗、抗制能力亦是有限的[2]。因此, 医务人员从事的医疗工作关乎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乎到患者的家庭幸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 更要掌握医学科技迅猛发展的脉络, 才能把医疗差错降到最低。此外, 具备良好的技术水平也是杜绝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避免医疗纠纷的基础。本研究发现, 为减少因诊疗技术所致的差错事故, 消除医疗纠纷对医生造成的恐惧、担心等心理障碍, 80%的医务人员加强了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学习。

3.3 医务人员要消除一些不合理的防御性医疗行为

以往的医生看病, 一切从疾病的诊治需要出发, 决定诊治方案, 很少考虑到保护自己。随着《条例》颁布实施以及不良媒体恶意炒作, 医患纠纷不断升级, 甚至“医闹”, 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如果医生在诊疗活动中稍有打破诊疗常规而因此出现纠纷, 医生就难咎其责。因此, 部分医生为保护自我, 在诊疗活动中就不得不采取一些防御性行为:如在进行检查、治疗时, 为了防止误诊、误治, 有意或无意的增加检查、会诊、转诊等措施;回避收治高危病人、进行高危手术, 尽量选用安全性高、传统的治疗方法;回避进行有创伤、有风险的诊治活动;对应告知事项, 不加分析归纳, 把所有可能性的风险问题都提交病人选择等。调查显示, 83%的人员采取了防御性的诊疗行为。这种医疗行为, 势必增加了患者的费用, 刺激医疗消费过度增长。同时, 还延缓了最佳治疗时机, 甚至造成患者丢失宝贵的生命。因此, 医生应加强业务素质训练, 更新医学理论, 在诊疗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精湛的技术, 快速、准确地诊治患者, 既能有效地治疗疾病、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又能减少医疗风险, 规避医疗纠纷而保护自己。

3.4 提高服务意识

本调查显示, 《条例》实施后, 为降低因医疗服务等不到位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95%的医务人员明显改变了服务态度。一改传统的“病人求医、医生施医”的医疗观念, 进而强调病人的情感、隐私、权利、要求等与医生具有平等的地位。为了适应这一要求, 医务人员必须改变医疗观念, 改善服务态度,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既要为病人的躯体、心理健康服务, 也要为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提升医院的社会知名度, 消除医患之间的心理障碍而努力。因此, 医务人员应加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习,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提高技术水平, 本着同情、宽慰的心态医治患者, 尤其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情况下, 医生既要治好患者的病, 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 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仪表、语行、医疗工作过程中, 使患者放心、满意, 这对减少医疗纠纷和提高“两个效益”具有较大社会、经济意义。

3.5 加强医疗执业保险, 消除医生的恐惧、逃避心理

医生作为一种特殊职业, 其服务对象是任何有医疗需求的人群, 其拥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医疗实践技能, 有医学诊治权和健康干涉权, 是一个令人羡慕不已的职业。今天, 我国的医疗执业环境严峻, 医生这个职业受到社会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深入发展, 客观上刺激了医疗市场恶意竞争。 (2) 不良媒体对卫生行业的恶意炒作, 促使医患关系逐渐处于舆论峰尖。 (3) 卫生系统单纯的技术服务理念, 造成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与患者在权益上的碰撞。 (4) 有些患者或家属对医疗期望值过高, 认为是小病应治愈等不良心理。一旦得不到满足, 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挑起纠纷。

本研究显示6%的医务人员有辞职、转行等想法, 并且不让自己的子女从事卫生事业。这不仅是医学的悲哀, 也是社会的不幸!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 除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外, 医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 主动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要尊重和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减少纠纷, 还应该加强和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制度, 包括医疗责任险、人身伤害保险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医务人员的人身权益, 提高他们执业的积极性, 推动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稳定[3]。

参考文献

[1]王国平, 孙建宇, 赵怀峰.规范医疗行为是预防医疗事故的关键[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1) :5 ̄7.

[2]彭志远, 彭诗寒.浅论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与加强医疗法制管理[J].中国医学园地, 2007, 5 (8) :87 ̄88.

篇4:医疗污水处理工作人员职责及安全防护制度

(2009年1月1日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事故处理工作,完善医疗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程序,最大限度减少医疗事故及重大医疗纠纷的发生,增强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工作实际情况,特对《中心医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进行修订。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事故是指经过省级或市级医学会鉴定,已确认为医疗事故的医疗事件。本办法所称重大医疗纠纷,是指经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讨论已明确当事人负有一定责任、最终协议赔偿或者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医疗事件。

第三条 科主任为科室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应对本科室的医疗质量负责,并对本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全程处理。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院各医疗科室、各级各类医务人员。

第五条 各科室应进一步健全各项医疗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重视医疗安全工作,制定医疗事故和各种医疗风险防范预案,积极防范各种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二章 医疗纠纷的受理

第六条 医疗纠纷发生后,首先当事科室负责人及当事人应积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并妥善保存病历,收集和保存有关实物及证据等,尽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科室层面,并及时上报医务处。逾期不报或隐瞒不报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七条 医务处接到科室报告或患者投诉后,应按规定封存有关的病历资料及相关物品,对医疗纠纷进行调查核实和调解。责成当事科室及时调查、搜集有关资料并组织科内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并以文字材料上报医务处。医务处将调查情况如实向各分管业务副院长或院长报告,形成统一意见后向家属通报、解释,并出具书面答复。发生医疗纠纷的科室,严禁涂改、伪造、隐藏、销毁病历资料,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不得外借、复印、摘抄。

第八条 较为复杂或严重的医疗纠纷由各分管业务副院长或院长根据医务处的报告,成立医疗纠纷处理小组,或组织院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讨论和鉴定,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由医务处书面答复患者或家属。

第九条 医疗纠纷发生后经医患双方协商,同意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医务处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办法准备相关资料,按照鉴定或诉讼程序进行。

第三章 医疗纠纷的鉴定

第十条 医院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承担我院医疗纠纷鉴定工作,办公室设在医务处医保办,承担日常工作,其程序如下:

一、各科室对发生的医疗纠纷必须先行组织科内讨论和评析,并把结果及时上报医务处。

二、纠纷主要责任人和其他责任人要写出书面报告材料,包括事故发生经过、自己应负的责任及吸取的经验教训。

三、医务处负责收集患方投诉材料,整理有关资料,报经院长批准后,组织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进行医院内的医疗纠纷鉴定。

四、纠纷发生科室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有责任及义务配合进行有关医疗事故调查及医疗事故的鉴定工作。

五、纠纷处理完结后,医务处向责任科室下发整改通知书,科室应在一月内将整改措施及结果报医务处,医务处将不定期进行对照检查督导。

第十一条 组织院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目的:

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应对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存在的缺陷、应吸取的教训提出意见。

二、医院有无过错及医院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及责任程度。

三、纠纷性质的判定,初步判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或医疗过失。

四、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应按事故纠纷情节及后果,认定当事科室及当事人应承担责任的大小,主要责任人及次要责任人,并根据责任程度向院务会提出书面处理建议。

第四章 医疗纠纷的处理

第十二条 对较小的纠纷,当事科室和家属通过协商予以解决的,医院认可处理结果,但事前必须向医务处报告,事后必须在医务处备案。当事科室应该在医务处的指导下和家属签署有关处理协议,协议必须符合有关法律规定,避免给医院造成隐患或带来不良后果。

第十三条 科室发生医疗事故或重大医疗纠纷,应在纠纷处理结束或有鉴定结论后两周内,将纠纷产生的原因、性质(技术性或责任性)、纠纷评析结果(分为可以避免、通过努力可以避免、不可避免三种)、初步处理意见等,一并上报医务处。

第十四条 主要责任人认定:一般情况下主管医生或首诊医师为主要责任人;危重抢救病人主管医生不请示、不汇报,私自决定治疗方案或手术方案,产生的纠纷,主管医生为主要责任人;下级医师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上级医师因技术失误、不负责任、脱岗、不作为或 推卸责任等产生的纠纷,上级医师为主要责任人;手术科室主刀医师为主要责任人;因见习人员(新分配大中专毕业生、未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护士证书),实习生、进修生发生的纠纷,带教老师为主要责任人;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主要原因属于护理方面的,追究责任护士的相应责任;责任人界限不清的视为共同责任人。

第十五条 经过院级及市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鉴定,和通过法律途径或上级主管行政部门主持解决的,科室和责任人必须认可处理结果。

第十六条 纠纷发生科室和相关责任人不配合解决纠纷,不参加医疗事故鉴定等,均以医务处处理意见为准;由于自身原因给医院制造麻烦,挑起或加重医疗纠纷的,医院另行从严处理。

第五章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责任人责任追究

第十七条 凡医疗纠纷发生赔偿结果的,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均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和行政处罚责任。

第十八条 经济赔偿责任

一、科室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按照分段计算的办法,承担比例如下: A段:0—3万元(包括3万元),扣科室当季奖金总额10% B段:3,0001元—5万元(包括5万元),扣科室当季奖金总额20% C段:5,0001元—10万元(包括10万元),扣科室当季奖金总额30% D段:10,0001元—15万元(包括15万元),扣科室当季奖金总额40% E段:15,0001元以上,扣科室当季奖金总额50%

二、责任人员承担医院补偿(赔偿)费用额采用分段计算,累加赔偿的办法,赔偿比例如下:

A段:0—3万元(包括3万元),责任人承担20% B段:3,0001元—5万元(包括5万元),责任人承担15% C段:5,0001元—10万元(包括10万元),责任人承担10% D段:10,0001元—15万元(包括15万元),责任人承担5% E段:15,0001元以上责任人承担3%(1)补偿(赔偿)费额度在3万元以内(包括3万元):责任人承担医院补偿(赔偿)费用为A段;

(2)补偿(赔偿)费额度在3,0001元-5万元(包括5万元):责任人承担医院补偿(赔偿)费用为A段+B段;

(3)补偿(赔偿)费额度在5,0001元-10万元(包括10万元):责任人承担医院补偿(赔偿)费用为A段+B段+C段;(4)补偿(赔偿)费额度在10,0001元—15万元(包括15万元):责任人承担医院补偿(赔偿)费用为A段+B段+C段+D段;

(5)补偿(赔偿)费额度在15,0001元以上:责任人承担医院补偿(赔偿)费用为A段+B段+C段+D段+E段;

(6)责任人分为主要责任人和次要责任人,或共同责任人,各责任人承担的比例大小根据各自在事故或纠纷中应负责任大小来定。主要责任人承担应赔额的80%,次要责任人承担应赔额的20%。

第十九条 行政责任

一、由于技术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本着从轻处理的原则进行处理。由于责任心不强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本着从重处理的原则进行处理。

二、发生医疗事故,情节特别严重且已构成医疗事故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法院判定结果给予辞退、取消执业资格、转岗等相应处分。

三、构成医疗事故,根据事故等级及责任程度进行处罚。医疗事故分级定义标准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具体分级分等详细见《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一)根据医疗事故分级罚则

1、一级医疗事故:承担完全责任或主要责任的责任人,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停止其执业活动半年,低聘一级职称一年;承担次要责任或轻微责任的责任人,顺延至二级医疗事故处理标准。

2、二级医疗事故:承担完全责任或主要责任的责任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停止执业活动三个月,延迟一年向高一级职称晋升;承担次要责任或轻微责任的责任人,顺延至三级医疗事故处理标准。

3、三级医疗事故:承担完全责任或主要责任的责任人,给予全院通报批评,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停止执业活动一个月;承担次要责任或轻微责任的责任人,顺延至四级医疗事故处理标准。

4、四级医疗事故:给予全院通报批评。

(二)根据医疗事故分等罚则

1、一级甲等医疗事故:扣发主要当事人全年奖金及相应医学人才津贴。

2、一级乙等医疗事故:扣发主要当事人三个季度奖金及相应医学人才津贴。

3、二级甲等医疗事故:罚则同一级乙等。

4、二级乙等医疗事故:扣发主要当事人两个季度奖金及相应医学人才津贴。

5、二级丙、丁等医疗事故:扣发主要当事人一个季度奖金及相应医学人才津贴。

6、三级甲等医疗事故:罚则同二级乙等。

7、三级乙等医疗事故:罚则同二级丙等。

8、三级丙等以下(含四级)医疗事故:扣发主要当事人一个月奖金及取消相应医学人才津贴。

按照医疗事故分级分等和责任程度相对应的罚则累加,最后结果即为责任人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条 同一人员在一年内连续发生两起以上的医疗事故,且均为主要责任人,应予待岗、转岗或辞退。

第二十一条 非法行医行为人员处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办法,私自外出行医、私自收费、非医行医(指无执业资格人员从事医护工作)及跨地点、超范围执业发生医患纠纷产生的经济赔偿和法律责任由责任人全部承担。

第六章 管理者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医院发生补偿(赔偿)额度在5万元以下的医疗纠纷或三级以下医疗事故,纠纷发生科室的主要负责人(多专业科室为相应专业负责人,护理事故为护士长,以下同)扣除1个月奖金,并给予全院通报批评。

第二十三条 医院发生补偿(赔偿)额度在5—10万元(包括10万)的医疗纠纷或二级医疗事故,该纠纷发生科室的主要负责人扣除一个季度奖金,科室副主任扣除一个月奖金,并给予全院通报批评。有管理不到位的,医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扣除相应1个月奖金。

第二十四条 医院发生补偿(赔偿)额度在10—15万元(包括15万元)或一级医疗事故,该纠纷发生科室的主要负责人扣除半年奖金,科室副主任扣除一个季度奖金,并给予全院通报批评。有医院管理不善因素的,医务处主任、护理部主任(由护理引起)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扣除相应2个月奖金。

第二十五条 医院发生补偿(赔偿)额度在15万元以上或一级医疗事故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该纠纷发生科室的主要负责人扣除一年奖金,科室副主任扣除半年奖金,给予全院通报批评。并视情节予以撤职、免职、引咎辞职等行政处分。医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扣除相应一个季度奖金,分管副院长扣除一个季度奖金,院长扣除一个月奖金。

第七章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免于和从轻追究范畴

第二十六条 在患者生命危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经请示上级医师后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后经医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治疗措施得当而患者死亡或造成人身损害的,不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二十七条 医院或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新疗法,经过医院批准,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并履行了告知义务,各项医疗工作符合诊疗常规和有关规定,但确因技术因素及我院医疗设备条件所限,而发生的医患纠纷,可适当从轻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二十八条 发生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经本院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纯属技术因素,责任人平时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以前从未发生过医疗纠纷,经院务会研究后,在个人承担的经济赔偿中可以下浮20%。

第八章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备案登记

第二十九条 医务处对发生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进行登记备案并永久保存。内容包括:

一、当事人的书面材料;

二、发生纠纷科室对事件的调查及讨论报告;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

四、医务处给患者的书面答复意见书;

五、医患双方协商解决的协议书;

六、医院对责任人责任追究的处理意见。

第三十条 发生纠纷后未按规定及时上报,或不配合调查以及瞒报、漏报医疗纠纷(指发生补偿或减免医药费用的医疗纠纷),并由此产生不良后果的,科主任为主要责任人,扣罚科主任500元并全院通报批评。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医疗纠纷处理小组或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为唯一专业技术组织,其结果仅供协调解决医疗纠纷,不成为法律诉讼对象。

第三十二条 既往有关规定与本办法冲突的,以本办法为准,未涉及之内容参阅《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 对于给医院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及其他特殊医疗纠纷,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有权提出特别处理建议。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2003年制定的《中心医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

篇5:医疗污水处理工作人员职责及安全防护制度

工作制度

1、设备管理委员会由院长、院领导、分管领导、设备科、财务科、审计科、医教科、护理部、临床科室主任等相关人员组成。

2、设备科为设备管理委员会的常设机构。

3、设备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设备管理委员会日常事务由副主任负责。

4、设备管理委员会负责设备购置计划的讨论、大型设备可行性论证、大型设备报废讨论,制订、修订和监督执行设备管理的有关制度。

5、主任或其委托人为设备管理委员会会议召集人,出席人数不得少于总成员数的三分之二。

6、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由设备科做好会议记录,主任可决定临时召开设备管理委员会会议。

职责

一、在院长的领导下,负责全院医疗器械管理工作。

二、论证医院医疗器械购置计划。

三、检查医疗器械、设备使用、管理、保养、维修情况,提出奖惩意见。

四、分析研究医疗设备使用效益,提出改进措施。

五、监督检查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情况。

六、论证医疗器械新产品的临床可行性。

篇6:医疗污水处理工作人员职责及安全防护制度

一、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一)人员组成要求: 1.医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2.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设备科、总务科、信息化管理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

3.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4.日常负责部门:质控科。(二)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组织开展本机构医疗质量监测、预警、分析、反馈及考核评估工作,定期发布本机构质量管理信息;3.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4.制订本机构临床新技术引进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工作。

5.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的培训和宣传教育;6.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有关要求报送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7.其他医疗质量管理有关工作。

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一)人员组成要求: 1.业务副院长。

2.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3.临床、医技科室有关专家。4.日常负责部门:医务科。(二)职责: 1.负责制定全院医疗、医技工作质量管理年度工作计划。

2.审议医务科制定的有关医疗质量管理具体实施措施。对全院医疗、医技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提出指导性的改进要求。

3.制定医院新技术、新方法准入管理制度和规定。

4.负责讨论、决定全院医疗、医技工作中的差错、过失和事故等事件的院内处理意见。5.负责制定和完善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持续改进方案,对各项医疗质量标准、各种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规程和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进行规范。

6.宣传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制定全院医、技人员质量教育、培训的要求。开展对全院医务人员的质量培训教育。

三、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一)人员组成要求: 1.院长、业务副院长,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等科室负责人,临床医学、药学、护理等有关专家。

2.医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与医疗机构药物治疗相关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3.日常负责部门:药剂科。(二)职责:

贯彻执行医疗卫生及药事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审核制定全院药事管理和药学工作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制定全院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

3.推动药物治疗相关临床诊疗指南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制定与实施,监测、评估全院药物使用情况,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分析、评估用药风险和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并提供咨询与指导。

5.建立药品遴选制度,审核全院临床科室申请的新购入药品、调整药品品种或者供应企业和申报医院制剂等事宜。

6.监督、指导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放射性药品的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7.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合理用药知识教育培训;向公众宣传安全用药知识。

四、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一)人员组成要求: 1.业务副院长,医务科、药剂科、感染性疾病科、检验科、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等部门负责人,临床专家。

2.医务科、药剂科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二)职责: 1.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由医务科和药剂科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全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3.审议全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4.对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5.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五、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一)人员组成要求: 1.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

2.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检验科、药剂科、设备科、总务科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3.日常负责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二)职责: 1.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全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

2.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全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研究并确定全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研究并确定全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5.研究并制定全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6.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

根据全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8.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六、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一)人员组成要求: 1.主管医疗的副院长。

2.医务科、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3.日常负责部门:医务科、输血科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二)职责: 1.认真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制订全院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

3.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4.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5.指导并推动开展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6.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七、病案管理委员会(一)人员组成要求: 1.主管医疗的副院长。

2.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病案室等科室负责人、临床科室有关专家。3.日常负责部门:质控科、病案室。(二)职责: 1.在主管副院长领导下,负责研究、审核全院病案管理和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办法。深入科室,收集对病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2.定期对病案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3.贯彻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相关内容。

4.根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讨论确定疾病诊断和手术名称的统一命名,及时修订病案书写标准及具体实施方案。

5.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病案质量检查,通过会议或展览公布检查结果,奖优罚劣,促进病案书写质量的不断提高。

6.定期召开病案管理委员会会议,分析总结病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八、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一)人员组成要求: 1.院长、业务副院长,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药剂科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专家。2.日常负责部门:医务科。(二)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九、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一)人员组成要求:

主管医疗的副院长,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相关 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专家。2.日常负责部门:质控科。(二)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十、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一)人员组成要求: 1.主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护理部、科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2.日常负责部门:护理部。(二)职责: 1.在主管副院长领导下,建立护理部——科室护长负责制的护理管理体制,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监督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强化管理、服务和质量意识,预防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精神专科护理学的发展。

2.负责草拟、制定、修改和完善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方案;负责检查落实护理质量管理的执行情况,按规定时间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评比。

3.审校医院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护理质量评审标准和奖惩制度。4.制定年度护理工作规划、具体实施计划及实施评价过程。

5.监控各临床科室护理质量情况,做好护理操作的质量分析,对存在的护理缺陷及薄弱环节,及时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6.对重大护理安全责任事故争议应及时进行讨论和处理,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7.每季度召开管理会议,总结季度护理质量情况并反馈临床,研究部署下阶段质量改进方向和措施。

8.建立护理质量管理信息网络,完善护理质量信息管理。

十一、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一)人员组成要求: 1.医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办公室、防保科、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总务科等职能科室负责人。

2.日常负责部门:防保科。(二)职责: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完善传染病防治相关的制度、流程、岗位职责、诊疗规范等。

2.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制度、规范的培训。3.检查督导医务人员落实预检、分诊制度。

4.执行“首诊负责制”,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及时报告疫情,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

5.根据疫情需要成立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和救治队伍,服从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安排。

6.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疾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7.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有关部门落实控制传染病传播措施。

十二、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一)人员组成要求:

1.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专家。2.日常负责部门:医务科。(二)职责: 1.负责全院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根据国家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的规定,制定全院继续医学教育规划,保障经费投入。

2.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规划、审核与申报,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3.负责认定登记学分。

篇7:医疗污水处理工作人员职责及安全防护制度

1 造成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1.1 违反医疗工作操作流程

目前,一些医疗服务机构由于管理机制存在漏洞,造成一些医疗服务活动简单的凭借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推进,难以适应医疗服务工作的整体环境。还有些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工作的具体执行流程缺乏足够的认识,造成一些医院虽然具备详细的规章制度,却难以保证工作人员有效的履行。[1]还有些医院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实践诊疗工作和护理工作的有效连接,造成不同部门的医疗服务工作者各自为政,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

1.2 手术前对病情交代缺乏详细性

一些医疗机构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对一些病人的病情交代机制缺乏关注,造成一些医疗人员虽然能够进行正常的医疗服务,却无法获得病人和病人家属的理解。还有些大型医疗活动对签字程序的重视度较低,造成一些医疗服务活动虽然能够履行正规的签字程序,却无法保证病人和病人家属对具体的医疗活动具备足够的理解,最终造成医患双方由于信息交流不畅出现误解。[2]还有些医疗人员在进行危重病人救治的过程中并没有像病人家属进行心理准备的交代,造成一些病人不治的情况下,病人家属将愤怒转向医疗人员,对医疗人员构成不合理的伤害。

2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的具体举措

2.1 提高医疗机构制度建设水平

首先,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当前医疗服务领域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学习,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进行医疗服务活动制度建设,保证所有的医疗服务活动都能明确具体到责任人,提升病人和病人亲属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信任。[3]另外,要在医疗机构内部进行合理的交接班制度建设,保证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能够长时间保持在工作活动的状态。要在医院内部设计科学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通过医疗机构的会诊工作要求,对机构当中的医嘱制度实施细化,并在实施大型手术之前按照完整的审批程序进行各个岗位的职责确定,使全部的制度设计都能在讨论的状态下得到合理的应用。要在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将疑难病症的讨论作为工作的重点,使全部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完整的讨论制度进行医疗服务细节的设计,方便检查评估工作的推进。医疗机构还要将相关奖惩机制作为制度设计的重点。通过对高水平医疗服务人员的奖励和消极怠工人员的惩罚,对医疗机构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激励机制的构建。[4]医疗机构还要根据卫生局的范围设定方案,对医疗服务活动的具体执行方位进行设计,以便新型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制度建设当中,使医疗机构可以按照健全的制度进行上岗方案的设置,增强各项制度的注册合理性。制度的建设要充分保障流程建设的合理性,严格根据现有的流程设计模式对固定工作岗位的制度实施细化设计,以便现有的制度可以避免产生较大的问题。

2.2 完善医疗机构病例管理制度

首先,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病历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以便从医疗管理工作的依据出发,对提高医疗管理安全性的制度进行设计。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管理部门的要求,将现有的病历管理制度进行改良,使医院能够拥有完整的二级病例质控体系。[5]此外,要按照医院各个层次工作人员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对医疗机构现有的归档病历实施研究分析,并结合医疗机构的奖惩措施特点,对医院各个领域的病例应用情况实施分析,保证所有的医院工作人员都能进行交叉检查机制的构建。医院的工作人员要将检查机制作为病历管理的重点,从医院患者的告知书角度出发,对病历管理的合法性进行保证,使医院的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具体的工作行为特点进行授权机制的构建,使所有的住院程序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医院工作人员要结合病历管理工作的具体合法性特点,对病历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的各项记录实施研究分析,使全部的管理工作能够按照抢救环节的要求进行推进,使医院的病例管理工作得到更加完善的监管。如果医疗机构出现病人不治的情况,必须要求主治医师进行死因明确,保证医疗机构的所有业务都能在主治医师的管理之下实现程序的合理控制。病历管理工作还需要从时间控制方面进行有效处置,从病例的制定到病例的完成,必须在24小时之内完成,确保病人和病人亲属能够对医疗机构具备足够的信任度。

2.3 完善医院特殊病人管理制度

首先,医院要对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和可能出现的医患纠纷进行主题分析,并根据不同的病患情况,对医患纠纷产生可能性较大的群体实施特殊安全管理。如果患者的亲属较多,而患者本人失去表达自主意愿的能力,医生则必须在患者家属达成一致意见之后进行大型医疗服务,避免由于责任的担负情况不明产生医疗纠纷。此外,要对经常住院的病人实施特殊管理,避免由于不同住院时期采取的不同医疗措施引起患者的误解。还要对具备医疗常识的患者实施特殊的安全管理,在进行医疗服务之前将具体的服务措施进行讲述,使接受医疗服务的人员能够对医生保持足够的信任,增强理解,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医院还要对患者的具体身份加以关注,如果患者曾经有过犯罪经历,则需要加强对这一类病人的安全管理,避免这些人使用非法手段对医院施加影响,切实保证医疗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2.4 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医院要加强对医疗服务执行过程中的各类物资的管理,使医疗纠纷能够彻底的避免产生于硬件资源领域。另外,医院要对现有的硬件设置进行备用机制的建立,通过双回路电源装置和发电机装置的准备,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使患者能够在观察到医院丰富的医疗设置的情况下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信任。医疗机构还需要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之下进行基础设置购置制度的细化,并使所有的医疗设备采购按照规范合法的渠道进行购买,增强患者对医院工作的理解。要在医疗设备管理的过程中对设备合格证件和检查证件进行管理,使所有的设备管理活动都能在正规的模式中加以推进。

3 结论

从医院的安全管理角度入手,对提升医疗纠纷处理质量的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对增强医疗管理质量十分重要。深入地分析处理医疗纠纷的各项措施,并对提升医疗纠纷处理质量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分析,对降低医患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医疗纠纷的合理处置是减少医患关系矛盾的重点,文章深入地分析了医疗纠纷的主要产生原因,并对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制定。

关键词:医疗安全管理,处理,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姜日杰.非诉讼方式解决医疗纠纷的思考和建议[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王将军.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3]杜鹏.基于提升医疗质量的医疗纠纷前馈控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黄培.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确保医疗服务安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5):67-69.

上一篇:有关人力资源的职业生涯规划下一篇:企业领导结对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