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运讲话摘录

2024-04-08

王三运讲话摘录(共9篇)

篇1:王三运讲话摘录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录

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集中有限资源和优势兵力,实施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帮助贫困群众“换脑、增智、造血、夯基、融资”,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罢休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是甘肃现阶段最基本的省情。2013年2月,总书记考察甘肃时提出“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为甘肃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这几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实施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再加上之前实施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进一步凝聚起了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甘肃的贫困人口由692万人减少到417万人,贫困面由33.2%下降到19.8%,可以说,近几年是甘肃省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

今年2月,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进一步贯彻好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花了近4个月的时间,在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谋划论证的基础上,拿出了一个《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相关一揽子专项配套实施方案,最终形成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总体上看,“1+17”精准扶贫方案,贯穿了精准性的要求,突出了组合拳的特色,强化了配套化的措施,是甘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

全面小康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这是对甘肃发展形势任务的基本判断,对扶贫开发整体工作的准确定位。在未来的五六年里,最大限度地整合好、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精准脱贫大决战,是甘肃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这几年,甘肃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但剩下的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要蹚过深水区,打赢攻坚战,就必须将以往“大水漫灌”或“撒胡椒面”的粗放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思路,全面落实范围精准、对象精准、任务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和责任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集中有限资源和优势兵力,实施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帮助贫困群众“换脑、增智、造血、夯基、融资”,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罢休。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面对党中央的殷殷嘱托和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要扑下身子实干,铆足劲头苦干,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带领甘肃人民和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

篇2:王三运讲话摘录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三运

同志们:

在党的生日即将来临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表彰在全省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县(市区)党委和在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时代风尚,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凝聚起推动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大业的强大力量。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和160万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凯歌。1925年,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的成立,标志着甘肃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省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顽强拼搏、砥砺奋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顾风雷激荡、波澜壮阔、走向辉煌的奋斗历程,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历经革命战争的生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在全省各族人民心中塑造了光辉形象,不愧是推进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先锋力量。2010年4月,党中央作出了在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部署,这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建功立业的有力抓手。按照中央统一安排,我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坚持党委领导和系统指导相结合、突出主题和创新载体相结合、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服务水平相结合、培育先进典型和整顿后进工作相结合、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强督促检查与考核评价,全省各级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紧紧围绕破解发展难题,奋力推动转型跨越。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解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问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在强化发展基础、培育产业优势、促进开放开发、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上创先进、争优秀,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了新突破。二是紧紧围绕践行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为民富民。注重解决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着力在为民排忧解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上创先进、争优秀,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有了新作为。三是紧紧围绕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提升服务效能。注重解决庸懒散慢、中梗阻塞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影响改革发展的行为,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主动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上创先进、争优秀,在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上迈

出新步伐。四是紧紧围绕维护公平正义,全力促进和谐稳定。注重解决因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而引发的矛盾集中凸显的问题,着力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各方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上创先进、争优秀,在推进社会建设上取得了新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其中城市社区“民情流水线”工程、依托工商行政部门设立非公企业工委抓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模式、农村基层党建带团建的成功经验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一致好评并在全国推广,同时在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的先进典型,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深入扎实的创先争优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和干事创业激情。在岷县“5·10”抢险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英勇表现和模范行为,进一步诠释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无私无畏的崇高情怀,生动体现和有力见证了创先争优活动的优异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被誉为抢险救灾坚强核心的茶埠镇党委、用忠诚筑起生命大坝的禾驮乡哈地哈村党支部、灾难面前的主心骨蒲麻镇元草村党支部、冲不垮的堡垒麻子川乡麻子川村党支部等等,他们未雨绸缪预警防灾、临危不乱启动预案、快速反应转移群众、靠前指挥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被誉为“抗洪书记”的张顺太、“最美医生”包雪梅、“攒劲支书”石寿芳、“校园卫士”王虎全等基层普通党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抢救伤员、抢修设施、疏通水流、安置灾民的行动中,使灾区伤员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救治,使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他们是抢险救灾的中流砥柱。被誉为“铜锣英雄”的包永平、“最美女孩”梁春霞等普通群众临危不惧、舍小家顾大家、舍己救人,用真情和大爱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展示了当代甘肃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不仅为全社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为推动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实践再次证明,我们的各级党组织是坚不可摧、坚强有力的,能够经受起各种风险考验,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坚强堡垒;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对党充满忠诚、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激情,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放心的可靠力量;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在艰难险阻面前压不倒、摧不垮,永远是真正的英雄。

同志们,创先争优,榜样就是力量;富民兴陇,先锋引领方向。当前,我省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加速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政治是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既是全省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精神,特别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肩负

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着眼于巩固和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坚持把先锋引领行动与联村联户行动、效能风暴行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迅速掀起学先进、赶先进、争做先进模范的热潮,以跟我来、向我看的魄力,争先进位、勇创一流,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伟大实践。

第一,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不懈地强化理论武装。越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要重视和加强理论武装,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方面,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一是要在学习理论增强素质上带好头。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提升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强烈政治责任、不懈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争取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学透一些,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认识,在大风大浪面前坚持正确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上带好头。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发挥各级党委中心组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理论学习的软要求变成硬指标,拓宽领域、健全制度、创新方式、提高实效,努力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带好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调查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途径,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实际问题,着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深化省情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发展思路,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全力抢抓难得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当前,我省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能不能抓住并用好各种政策机遇、奋力推进转型跨越,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抢抓机遇、用好政策、促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着力在三个方面做好表率:一是在学政策、用政策上作表率。坚持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率先对政策学深学透,领会把握重点内容和核心要求,特别要结合工作实际做好转化和运用的文章,做到项目对接有的放矢,政策落实事半功倍。二是在抓机遇、抓项目上作表率。自觉提高推动发展、谋划项目、融通资金的能力,着重在精确站位、全局审视、把握导向、结合优势上狠下功夫,通过筛选、论证、申报、督促、建设等具体的项目工作,尽快把政策文件里的含金量体现在产业培育壮大、民生保障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屏障构筑和文化产业提升上。三是在破难题、促转型上作表率。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破解难题、抢抓机遇,着力在强化基础保障能力和推进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发展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三化”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着力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着力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活力不断涌现的创新驱动格局,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基础上。第三,集中突破重点难点,毫不动摇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社会需求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形势,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手段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问题。一是要在思想大解放上走在前面。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投入到思想大解放中来,带头查摆问题、更新观念、进行整改,切实把思想解放与分析研究问题、制定发展举措、探索发展路子结合起来,不断实现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和转型跨越的新突破。二是要在改革大创新上走在前面。围绕制约转型跨越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攻关突破,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转型跨越的体制机制。三是要在环境大优化上走在前面。坚持以思想的大解放、工作的大力度、作风的大改进、效能的大提升促进环境的大优化,以优质的服务来凸显发展优势、吸附市场要素、营造良好氛围。四是要在市场大开放上走在前面。以环境的大优化促进大开放大开发,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省旅游兴业、居住置业、投资创业,全力助推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大业。第四,始终牢记根本宗旨,千方百计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全省广大党员必须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一是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上多做贡献。坚持以实施重大民生工程为龙头,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着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二是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上多做贡献。以增强造血功能为着眼点,从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入手,创新帮扶思路、完善帮扶措施,重点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等工作,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在创新创业、勤劳致富上多做贡献。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不断完善就业和创业政策,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重点解决好政策辅导、信息共享、金融扶持、市场引导等工作,努力做到培育富民产业与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同步;农村尤其要选培好致富带头人,增强致富能力,拓宽致富门路,加快致富步伐。四是在抢险救灾、防灾减灾上多做贡献。针对我省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增强宗旨观念,心系群众,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着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增强预警预报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防范工作做在前面,做充分、做细致,一旦事发,确保有预警、有预案、有技术、有装备、有队伍,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的损失。

第五,紧紧围绕服务大局,全力以赴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加快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等,加强网络虚拟社会建设与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在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方面,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多方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完善涉法涉诉案件终结制度,集中力量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共同化解社会矛盾,努力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伟大实践上来。在维护和保障合法权益方面,进一步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依法按政策及时妥善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着力解决好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医疗卫生、校园安全、生产安全、劳动关系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特别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方面,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美好蓝图催人奋进,伟大时代造就英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先进和模范为榜样,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3:王三运讲话摘录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大扶贫措施来抓

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是王三运十分关心的问题。庄浪县职教中心自2007年以来, 累计培训“两后生”4900多人, 先后输送1.2万名学生到东南沿海企业实习就业, 学生就业后月收入平均达到3000元。王三运来到职教中心, 仔细翻阅了贫困户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档案。他说, 要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作为重大扶贫措施来抓, 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监督考核力度, 调动培训机构积极性, 引导他们重点招收贫困家庭“两后生”, 进一步体现招生对象的精准性, 并瞄准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业能力的提升助推扶贫开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崇信县锦屏镇于家湾村发挥蔬菜种植传统优势, 通过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 创造蔬菜品牌, 转变发展模式, 实现年产优质果菜2000多吨, 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 给这个村各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王三运实地考察后高兴地说:“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你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现在有了稳定增收的门路, 住上了舒适敞亮的房子, 说明这条路子是对的, 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企业要做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在秦宝牧业·灵台万头现代肉牛产业园, 王三运详细了解了企业发展情况, 对企业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 企业家既要做善于经营的能人, 也要做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与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 通过带动群众发展种养业、吸纳群众在企业就业, 让他们在种植、养殖、销售、加工各环节分享利益, 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富裕起来。

牢牢扭住精准扶贫这一主攻方向

在灵台县百里乡杨新庄村, 王三运了解了春耕生产情况, 与正在田里干农活的群众进行了亲切交流。随后, 他在村委会主持召开座谈会, 就进一步抓好扶贫攻坚, 听取县乡村干部、双联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 王三运充分肯定了灵台县在扶贫攻坚上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效。他说, 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推进, 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必须努力转变扶贫方式, 牢牢扭住精准扶贫这一主攻方向, 尽快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由“漫灌”向“滴灌”的转变。

深化精准扶贫要把握好“十大要件”

篇4:王三运书记的全面小康梦

甘肃要“追赶”全国17.4个百分点

《小康》:围绕着建设幸福美丽新甘肃,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甘肃省做了哪些工作?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

王三运:建设幸福美好甘肃,实现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中央领导对我们的重托,是我们所有工作的落脚点。所以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如何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来进行,甘肃不能拖全国的后腿,我们要坚韧不拔地推动小康。甘肃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也好,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由中心城市带动全省发展也好,我们实现“两翼齐飞”也好,包括正在开展的十大重点行动也好,都是围绕怎么让甘肃在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进行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专程到甘肃,深入到农村看望贫困群众,到最贫困的乡村慰问困难群众、调查研究、考察工作,最后讲话提出要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内容就是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也是完全符合甘肃人民的强烈愿望的。而我们要实现小康,首先要把我们自己的底数摸清楚,现在我们和全国小康的进程是什么关系,我们离全国的平均水平有多远,这是必须准确定位的。我们这几年不断根据国家的统计来确定新的目标,去年甘肃的小康实现进程是66%,前年是62.7%,跟全国的差距是17.4个百分点。我们对前十年每年能够走多远也进行了测算,十年当中平均的小康实现程度是1.7%。这两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们的步伐有所加快,不仅和全国差了17个百分点,跟西部的水平还差了8.7个百分点。我们在全国小康实现程度的排位是多少?排在全国倒数第五位。这就是甘肃离小康的距离。还有8年的时间,所以对我们来说任务是繁重艰巨的。

《小康》:近年来,甘肃经济增长快速,城乡居民收入大增,后发赶超态势明显。同时我们也看到,东西部差距较大、县域经济不发达等问题依然突出。甘肃的后发优势和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

王三运:当前,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我们有后发赶超的基础和潜力,也有跨越崛起的优势和条件。一是资源禀赋独特,发掘潜力巨大。甘肃资源富集,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风能、太阳能资源是全国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且开发条件优越;文化深厚,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伏羲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居全国第五;幅员辽阔,人均面积居全国第五位,同时土地与劳动力供应充裕,综合成本较低。二是政策机遇叠加,发展空间广阔。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十年扶贫攻坚,还有为甘肃量身定做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办29号文件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三是思富愿望强烈,发展动力强劲。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建设和发展,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省上下跨越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奋力赶超的氛围更加浓厚,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加高涨。

围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将突出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发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倾力打造富民产业,努力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二是在构建平台抓手上发力。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打造以兰州新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河西新能源基地等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打造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打造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大力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三大基础建设,瞄准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四大产业方向,谋划和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重大项目。三是在推进扶贫开发上发力。以秦巴山、六盘山和藏区三大连片特困地区58个县为主战场,以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载体和抓手,大力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产业扶贫的联动效应,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四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发力。大力改善发展环境,深化企业、财税、投融资、行政审批和要素市场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着力营造良好的法制、政务和市场环境。

贫困地区是块“硬骨头”

《小康》: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扶贫开发工作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但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刚才您提到的甘肃省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就是要啃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王三运:甘肃要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最大的难题在农村,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贫困地区。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我省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抓手。我们将坚持不懈地以此行动为重要载体,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举全省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双联”行动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由58个贫困县延伸到了全省86个县市区,由农村延伸到了城市贫困户,形成了大规模、全覆盖、综合性、常态化的工作局面。这项行动也推动了农民增收,去年我省58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是3747元,虽然绝对数比全省低759.7元,但增速达到17.7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在“双联”行动中,我联系了2个贫困县、2个贫困村、6个贫困户。一个是会宁县的钟岔村,一个是武山县的北顺村。我到这两个村已经去过多次,在那里搞调研、察民情、接地气。在与群众的接触过程中我了解到,目前农村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是缺少起步资金,获得发展资金最根本的是缺乏信用担保,贷款的门槛高、手续繁。针对这个问题,省里专门进行了研究。省财政一次性拿出7.8亿元,在58个贫困县全部建立担保公司。同时,通过协调和牵线搭桥,我原来工作过的福建省南安市与我省天水市武山县缔结为友好交流合作市县,南安市蓉中村与武山县北顺村、会宁县钟岔村结对共建,这是一种“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县村结对、同奔小康”的模式,也是一个积极探索。结对共建效果明显,钟岔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280元提高到去年的4568元,翻了一番多;北顺村从3260元提高到5450元,增长了67.2%。我相信,通过“双联”行动,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nlc202309031430

打造生态屏障 建设文化大省

《小康》:甘肃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及原材料工业基地,在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王三运:甘肃省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构筑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既关系到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大局。

我们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努力探索出一条生产、生活和生态科学布局、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着力加强重要生态区位环境治理。二是着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三是着力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四是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小康》:最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得了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在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王三运: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这些宝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正是我们加快文化大省建设雄厚的基础和无可替代的优势。

今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我省继兰州新区之后,又一个摆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必将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提出,要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新要求。这为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意见,我们的总体考虑是: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把转型跨越发展与群众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加快文化大省的建设,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在建设步骤上,现在到2015年是第一阶段,主要是编制出台总体规划,一批重点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启动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公共文化服务明显改善,使华夏文明创新区的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效。2016~2020年是第二阶段,主要的目标是使大多数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西部现代文化创新发展高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发展布局上,将重点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一带”,就是东西横贯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三区”也就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就是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文化赛事会展举办等13项工作。

在推进措施上,一是保护文化资源,提升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扩大甘肃文化影响力。二是强化文化服务,夯实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三是发展文化产业,完善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强文化园区和交易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发展模式。

甘肃行 2013年2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甘肃兰州五泉菜市场了解节日供应情况。图为习近平在一户经营户的摊位前仔细了解蔬菜价格、供应、销售情况。

篇5:王三运民生工程讲话

■信息来源: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年2月3日

王三运指出,民生和财政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去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支持经济发展,积极促进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8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扩内需、促消费的双重效应,实现了保增长、促和谐的双重作用,彰显了提信心、树形象的双重意义。

王三运强调,民生工程是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重要工作抓手,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品牌,是始终亲民为民、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保障。今年民生工程扩大到33项,计划投入330亿,涵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要突出四项重点,着重抓好四个结合。一是将统筹规划和滚动发展结合起来,完善民生工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升民生工程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专题研究民生工程建设,广泛征求意见,科学深入论证,拿出系统的民生工程建设安排;二是将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结合起来,加强民生工程资金保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必须充分发挥财政主力军作用,力求做到财力与事权统一匹配,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形成稳定多元的民生工程筹资机制;三是将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结合起来,确保民生工程持久发挥功效。加强对已建和在建工程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同时加强项目后期运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项目发挥持久效益;四是将督查考核和群众评价结合起来,强化民生工程责任约束。继续强化目标考核,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创新和争先进位的积极性。严格督查跟踪问效,全面评价民生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

篇6:心得体会(王三运讲话精神)

今年2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总书记在酒泉工作汇报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们全局在局长的主持下召开关于学习王三运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电视电话重要会议,这些讲话不仅表达了总书记对整个酒泉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视,也充分明确了的整个酒泉地区的发展方向。在会议上,我认真听了王三运总书记的讲话内容,通过学习王三运总书记的讲话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王书记的讲话,我们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开放开发意识和率先发展、敢为人先的意识,坚定挑大梁、做标杆、走前列的信心和决心,开阔思路,高位求进,创造一流的业绩,在全市、全省转型跨越中带好头。要用全新的发展观念和思路,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做精第一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工业转型跨越发展以及“六个年”活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用足用活中央和省上制定的现有政策和市上出台的各项激励措施,切实把思想解放落到实处。

一是勇于担当狠抓工作落实。要牢固树立农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我县农牧业工作的实际,深化对农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认真思考和研究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创新工作观念,提高工作水平,1

改进工作作风,靠实工作责任,把学习效果转化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是重点推动当前工作发展。把坚持把机关作风集中整顿活动与推动当前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机关整顿促进业务工作,用工作成绩检验集中整顿效果,有力地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要转变工作作风。结合全县机关作风集中整顿活动的开展,推动农办机关作风转变。要切实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做好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工作。

四要提高工作效能。继续发扬“盯住干、马上办”的作风,对交代的事情马上行动,说了就算,说办就办,努力办好,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同时,要努力增强自身素质、增强驾驭本职工作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篇7:学习王三运书记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2012年是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一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同志莅临酒泉市调研指导工作期间,就推动我市转型跨越发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为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明了方向。全县各级各部门把学习贯彻王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揽全局,切实把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富民强县的实际行动。这是我们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立足推广转型跨越新实践,着眼密切党群干部关系新要求,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这是一次解放思想、转变作风、锻炼干部的创新之举,是一项固本强基、促进发展、造福群众的务实之策,体现全覆盖、大规模、综合性、长效化,意义 重大而深远。大会对这次行动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具体要求及重要保障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

王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好县情认识上的升华,观念转变上的升位,目标定位上的升级。把自治县放在全市、全省到全国的发展大局上重新考量,通过纵向横向比较,既要看发展取得的成就,又要看到不断拉大的发展差距;既要看到源优势和民族地区独特的政策优势,又要看到我县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展机遇还没有全面把握的现实;充分认识观念落后、思想滞后,制约我县加快发展的最大障碍,坚决破除固步自封、小进即满、畏难推诿、拖拉安逸的精神状态和保守观念;面对激烈竞争的发展态势,要主动增强担当意识,在确保发展质量的基础上,不满现状,自我加压,高位求进,力争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效益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为全县经济发展提速、质量效益增强贡献力量。作为一名我县的工作人员,在这里谈几点自己的感想及具体做法:

一、深入学习,做好宣传。要做好群众的工作,就得做好宣传,让群众知道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时代在变,政策也在随着更新。近年来,党对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络绎不绝,群众的信息接收相对闭塞,再加上文化程度低,对政策大多是道听途说,因此,要正确的传达政策,吃透政策的精神实质,做好宣传。

二、体察民心,了解实情。

我们要真正深入基层,就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做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事。要了解民意,就要和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群众的困难,了解群众的疾苦,要细心做好民情日记,记录所见所闻,总结提高,通过帮扶改变落后的局面,让群众走向致富小康之路。

三、创先争忧,破解难题。

我们半以这次动员大会的召开为契机,与“创先争忧,破解难题”结合起来,推动全县群众增收致富方面有新突破,使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现上亲台阶。

篇8:王三运讲话摘录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3月20日在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调研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明晰衡量标准,落实各项政策,完善措施办法,健全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王三运专门听取了省科技厅、兰州市、白银市和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科技专家代表,在兰白试验区建设和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意见建议。他指出,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各方面重视程度在提高,运行机制在完善,政策措施在到位,创新成果在涌现,产业支撑在强化,这些成绩难能可贵。但当前也存在要素聚合度与创新活动的要求不相适应、创新活跃度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聚集度与技术攻关的要求不相适应、成果转化度与产业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要顺应趋势、坚定信心,深入落实好创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支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一要明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衡量标准,切实把推动创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体现在领导的行动上、决策的管用上、政策的配套上、服务的优化上、研发的活跃上、成果的转化上、环境的引力上、贡献的突出上、机制的适应上。二要细化落实已经出台的创新政策,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研发人员致力创新、域外创新要素流入聚合,更好发挥兰白试验区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全省各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要丰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措施办法,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破解突出瓶颈制约,聚焦核心扶持政策,切实做到创新活动有平台载体、有特殊政策、有求助渠道、有破解帮手,努力让创新成果更大更好更丰硕。四要尽快健全高效协调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在操作层面上做到及时决策、常态调度、精准监测、破解难题、兑现评估,尤其要准确把握和有效发挥创新发展成果评估的导向作用,激励和促进各地各有关方面着力提升研发普及率、成果转化率、政策兑现率、科技贡献率、投入到位率、要素聚合率,发挥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据甘肃日报)

篇9:王三运讲话摘录

王 三 运

(2012年2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十分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做好金融工作,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省份来说,地位更加重要、作用尤为特殊。甘肃要推进转型跨越,金融是强力支撑;我们要实现富民兴陇,金融是强大后盾。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务实有效的举措,加快金融改革与发展,推进金融工作更好地服务我省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宏伟大业。

刚才,伟平同志传达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对做好全省的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金融改革与发展,再强调五点意见。

一、金融对我省发展的贡献突出,必须充分肯定、倍加珍惜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去年以来,在全省金融系统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金融工作延续了“十一五”以来的良好势头,呈现出存贷增长趋快、投放结构趋优、融资渠道趋宽、风险防控趋强的可喜变化。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键领域的突破,得力于金融的有力支持。去年全省金融机构投向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制造业、采矿业和电力等五大行业贷款总额3013.86亿元,占全省人民币贷款总量的56.69%,对推动全省基础设施改善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生事业的进步,得力于金融的积极参与。去年我省建成了一大批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项目,金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金融机构提供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生源地贷款等就达到161亿元以上。特别是在5•12地震灾后重建中,金融部门提供的住房重建贷款就达61.63亿元。经济发展的持续,得力于金融的有效保障。到去年末,金融机构提供各类贷款余额达到5700多亿元,是全省生产总值的1.14倍,其中投入的固定资产类贷款达2200多亿元,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以上。金融的大力支持,为我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进步,都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国民经济各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浸透着金融部门广大职工的心血和汗水,金融工作与地方发展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对此,省委、省政府是满意的。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金融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金融改革发展意义重大,必须高度重视、深刻认识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奋力爬坡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阶段,做好金融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

从经济规律看,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现代经济运行中,金融不但决定着投资规模,也决定着资金流向和流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资源

配置、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金融的规模、活跃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活力。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金融发展都体现了超前性和先导性。比如,广东省去年经济总量达到5.3万亿元,贷款余额也达到了5.86万亿元;安徽省2010年进入“万亿俱乐部”时,贷款规模就达到了1.17万亿元,两省金融规模扩大与经济总量提升的相关性非常显著。抓住了金融,就抓住了牵引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特别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地区经济发展将由起飞期进入加速期,经济将保持长期快速稳定增长,对金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要求会越来越高,金融将从深度和广度介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2011年,我省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迈上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高位平台,我们必须把握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从目标任务看,金融保障是支撑发展的关键因素。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中心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大量的项目支撑,必须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12%以上,2015年固定资产当年投资额要达到8000亿元,五年累计应达到3万亿元以上,据分析测算,要完成上述目标,五年间全省金融机构累计贷款余额必须达到4万多亿元【根据历年数据计算,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基本上占一半左右,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8%,五年贷款余额累计要达到4万亿元】,每年平均增长17%以上,任务非常艰巨。

从现实差距看,金融滞后是形成发展差距的突出短板。我省经济发展与全国乃至西部平均水平的差距,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我省不但金融业资产总量较小、实力较弱,金融机构数量不多、结构单一,而且银行机构网点多集中在省会和中心城市,县域、“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还非常薄弱。同时,资本市场发展不够,直接融资规模还比较小【我省目前只有24家上市公司,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市值1045.5亿元,占GDP的20.8%,全国上市公司总市值为214758.1亿元,占GDP的45.5%】。更为严重的是,我省银行资金存贷比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去年这一状况有所好转,我省资金存贷比为67.79%,全国为70.38%】,说明我省一方面资金十分短缺,另一方面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外流出的情况也相当严重,这是制约我省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缩小发展差距,首先要把金融搞活,缩小金融发展规模和服务水平的差距。

总之,加快金融发展是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关键点、着力点和支撑点。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改革与发展水平,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服务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十分难得,必须准确把握、抓住用好

当前,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这些都将为我省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一,外部环境良好。当前,尽管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新型金融市场、机构和产品不断发展,外部环境对我省加快发展总体有利,将为金融业深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二,政策导向明确。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国家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中央支持藏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都明确提出加快金融业发展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内容,为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年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方针和政策,尤其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金融工作五项基本方针和八项工作部署,明确提出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发展,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特别提出要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这对我省金融改革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只要我们用足用好中央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就一定能够促进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空间巨大。“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总投资量达3万亿以上,其中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包括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既有传统资源开发项目,也有新兴战略产业培育项目,涉及经济建设、社会事业、民族民生等许多领域,项目类型多样,投资容量很大,特别是随着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我省在资源和区位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项目投资的回报十分可观,必将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看好的热土、投资的乐土、回报的沃土。

第四,社会资金充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富余资金不断增加。按“十二五”规划纲要设定目标,到2015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至少要达到23100元和5830元,分别要比2011年增长54%和51%,群众储蓄能力和投资意愿会进一步增强,这为金融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机遇。

总的看,我省金融业正迎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在充分认清机遇中抢抓机遇,在敏锐把握机遇中用好机遇,在有效结合省情中转化机遇,推进金融改革发展与甘肃跨越发展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四、金融保障发展的能力应当着力提升,必须瞄准方向、跟进到位

加快我省金融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扭住富民兴陇的着力重点,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入,努力实现经济金融发展双赢。

第一,要准确把握金融服务的方向。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中心任务是,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今年我省经济工作的目标是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确保经济增长13%以上。金融工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服务方向,充分体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切实保障关键领域发展需要,大力加强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努力破解金融发展难题。一要聚焦支持重点部位。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是我省发展的着力重点,是增强我省经济实力和扩大开放的基本支撑。“十二五”期间,我省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投资将突破一万亿元,需要金融机构贷款5000亿元以上。这将为金融投放提供广阔空间,希望金融机构和单位要在这方面体现应有的作为。二要聚焦支持富民产业。中小企业、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提高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金融系统要围绕这些重点,进一步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要认真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融资方式,千方百计缓解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融资难问题【去年底我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780亿元,占贷款总规模的31%,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956.6亿元,只占全国的0.91%,扶持的空间还很大】。三要聚焦支持“三农”发展。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发展农村“新三类”机构的有关政策,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

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公共服务取得新突破。

第二,要切实突出金融发展的重点。要突出做大金融总量,力争“十二五”期间银行业贷款年均增长20%以上,年均新增贷款15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贷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存贷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新增上市公司20家左右,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要突出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组织协调发展。要切实发挥好银行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继续深入推进“招行引资”工作,引进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甘肃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推进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步伐。要把非银行金融组织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吸引有影响力的证券、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开办业务;建立公开、透明、规范、有效的上市培育机制,筛选、储备和培育优质上市企业资源,加快我省各类企业尤其是国有骨干企业公开上市进程,进一步提高利用资本市场能力;进一步优化保险市场结构,切实增强保险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要善于开创和利用新型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担保机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长期、稳定、深入的业务合作。当前,要特别注意发挥好各类城投、交通旅游和能源等现有骨干融资平台的作用,运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破解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难题。要突出优化金融结构,推动国有、股份制、外资、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特别是民间金融,作为发展金融业、活跃金融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在加强规范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对各类民间借贷活动,要加强调研指导,摸清规律,分析利弊,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精神,科学引导,逐步规范。

第三,要着力破解金融发展的难题。我省目前金融发展的主要难题,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结构失衡的问题,既有集中度不高的问题,也有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方和企业发展缺少资金与金融企业缺少好的投资项目的问题并存,社会资金需求旺盛与民间投资缺少渠道的情况并存,城市金融机构迅速增长与农村金融机构萎缩停滞的现象并存。破解上述矛盾和难题,最紧迫的是必须进一步加强项目工作,把项目谋划、编制、包装、论证、报批、实施等各个环节做细做实,更好地吸引金融资金;最需要的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扩大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提高金融与地方发展的契合度;最根本的是必须深化金融改革,在抓好金融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主体金融机构不断壮大的同时,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形成多元竞争、优势互补的金融发展格局。在这方面,金融机构和各地都要勇于探索,允许失误,只要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金融创新发展的路子。

五、金融与地企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必须努力营造、精心维护

金融发展关系到企业发展、地方繁荣,金融发展也有赖于企业发展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必须正确处理好银企关系、银地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强化领导服务金融工作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定期研究金融工作,帮助解决金融系统和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熟悉金融工作,吃透金融政策,成为金融的行家里手。要倾听金融界的心声,顺应金融创新需求,及时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要遏制恶性竞争、建立金融业良性竞争机制,公平、合理、有效配置政府掌控的各类资金、资源和项目,在财政资金、公共资金存放和大项目、优质项目融资等方面兼顾相关金融机构的利益,优先考虑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大的金融企业。要切实减轻金融企业负担,整顿、规范和清理各种名目的收费和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要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的信用体系,把建设“诚信甘肃”、“诚信企业”作为实现金融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联合执法,惩戒失信行为,打击恶意逃贷,打击非法集资,打击制售假币,打击金融诈骗,切实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金融秩序,为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一方净土。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与金融机构衔接,建立地方、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干部交流制度,全方位推动了解和合作。

第二,企事业单位要不断提高科学利用金融工具的水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省属企业的同志要多研究金融政策,多了解金融机构的制度规定和运作方式,学会恰当使用各类融资工具特别是各类现代金融工具,提高利用各类金融资源的能力。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长期互信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要把信誉看作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源和生命线,健全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练好内功,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诚信企业,增强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

第三,各类金融机构要善于找准服务地方与自身发展的节点。要加强金融机构自身建设,强化内部控制,有效防范信贷和其它风险。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内部管理,创新服务产品,规范、统一金融服务标准和收费,提供优质、低廉的金融服务。要严格规范各类理财业务,增强风险意识,保护好客户权益。各大金融机构为甘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身业务的扩展也深深得益于甘肃的发展,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与甘肃唇齿相依,要心系甘肃,优先支持地方发展。特别是要在甘肃当前发展的重点领域、制约发展的关键领域、未来发展的潜力领域、事关百姓的民生领域做文章、找商机、求发展。我相信,只要金融机构与地方和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实现促进地方发展和提高金融效益的互利双赢。

上一篇:关于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严肃干部人事下一篇:婚礼妈妈致辞